山东省-德州夏津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间周考历史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德州夏津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间周考历史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间周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史记·乐书》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
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车而封夏后氏之后于杞,封殷之后于宋”。周武王此举()
A.意在巩固反商政治联盟B.彰显了西周政治合法性
C.扩大了周王的统治区域D.体现了宗法分封制原则
2.《礼记》记载“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特以欢耳目、极口腹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行
理义也”。其意在强调()
A.恢复先秦的礼乐制度
B.抨击君主的腐化堕落
C.落实儒家的仁政思想D.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
3.从传世文献和近百年出土的秦汉简牍来看,秦汉时期“文书行政”空前发达。官文书在制
作、收发、办理、保管等各个环节都有严密的制度,其种类和数量都甚为可观,涵盖了诏令、
奏章、报告等多种形式。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A.官僚体制十分完备B.国家治理较为规范C.君主专制空前强化D.行政决策效率较高
4.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建议汉武帝“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
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董仲舒这一建议的实施()
A.推动了社会文化水平提升B.意在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
C.有助于提升政府治理水平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5.如图是战国到汉朝农牧界线变迁图(该线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引发农牧界线变
化的主要因素是()
一一授国时农牧烈
汉式帝时别农牧烈
A.政治经济重心的转移B.政府重视经略边疆
C.文化融合趋势的加强D.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6.北魏迁都洛阳后,曾将鲜卑、羌等族人民迁徙至京师,由政府授田。据史料记载,这些代
迁户常不安其居,“所得公田,悉从货易。…露田虽复不听卖买,卖买亦无重责”。这实质上
反映出当时北魏()
A.民族交融与封建化面临挑战B.制度设计滞后于时代发展要求
C.土地私有推动政府汉化进程D.农民与地主间的利益冲突缓和
第1页/共8页
7.武则天临朝称制之初,政敌众多,迫切需要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各方面信息。于是,武则天
接受鱼保家的建议,铸铜匦,四面分别涂以青、丹、白、黑四色,各有投信开口,分别由谏议
大夫、补阙、拾遗等负责,称为“知匦使”。投匦制度的设立()
A.有利于信息上传下达B.有效保证了吏治清明
C.扩大了官员监察职能D.提升了官员执政素质
8.《唐律疏议》规定在父母丧期时嫁娶的,处以徒三年的惩罚。宋代律法规定“诸民庶之家,
祖父母、父母老疾无人供待,子孙居丧者,听尊长自陈,验实婚娶”。上述变化说明宋代律法
A.倡导社会自由B.维护礼制传统C.更加务实理性D.深受理学影响
9.建隆四年(963年),宋太祖下诏规定各州:“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
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而后,北宋又颁布诏令:“诸州通判无得怙权徇私,须与长吏
连署文移,方许行下。”这些规定意在()
A.
强化君主专制B.规范地方行政C.削减州府权力D.改革文官体制
10.下表是宋代幸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此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11.北宋时期有朝臣上疏中提到:“盖祖宗朝赐予之费(岁币),皆出于榷场。岁得之息,取之
于虏而复以予虏,中国初无毫发损也。”由此可知,榷场的设置()
A.缓解了宋朝的财政危机B.满足了人民生活的需要
C.带来了宋辽的长期和平D.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2.明天启五年,都察院御史杨涟上疏揭露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罪状,魏忠贤“惧甚”之余
“趋帝前泣诉”,熹宗受其蒙蔽遂切责杨涟,魏忠贤随后矫旨逮捕并处死杨涟等都察院御史。
这反映出()
A.御史职权形同虚设B.秉笔太监掌控了中枢
C.宦官专权政治黑暗D.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
13.明嘉靖中,陕西蒲城要求在乡儿童于望日在社庙集合,参加圣谕宣讲,“庶一社之长幼卑
尊皆惕然以省,翕然以悟,而无悖德悖礼者也”。雍正十年(1732)以后,清朝在湖南永绥、
离东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开设义学,宣讲《圣谕广训》,使苗、黎儿童渐知礼义,然后课以经书。
这可以反映出明清时期()
A.儒学开始渗透基层B.儿童的教化受到重视
C.边疆局势日趋稳固D.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
第2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