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名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合考试(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联合考试(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5年高三11月份联合考试
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商代初期卜辞中的“犬官”仅负责饲养猎犬,属于内服官,到祖庚时期的卜辞中犬官多驻守于王畿之外,到了康辛时期,出现了大量“某(地名)犬”的记录,表明外派执行追踪、汇报事务的犬官拥有固定的职掌区域。这一变化
A.推动了中央直接控制地方
B.埋下了地方权力失控的隐患
C.强化了商王对外服的管理
D.加速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
2.公元前620年,晋国在扈地以霸主身份举行会盟,对于侵占卫国的领土,大臣郤缺认为:“旧卫不睦,故取其地,今已睦矣,可以归之……子为正卿以主诸侯,而不务德,将若之何?义而行之,谓之德礼,无礼不乐,所由叛也?”次年“晋归郑、卫田张本”。这体现了
A.春秋时期德治思想的发展
B.晋国外交原则中的灵活性
C.晋国儒法并用的统治理念
D.兼并战争中礼乐影响尚存
历史 第1页(共8页)
3.汉代鲍宣谏哀帝云:“天下乃皇天之天下也,陛下上为皇天子,下为黎庶父母,为天牧养元元。”东汉桓帝诏曰:“盖闻天生蒸民,不能相理,为之立君,使司牧之。”上述论述
A.树立了君主统治的绝对权威
B.强调了基层治理的重要意义
C.重塑了儒家传统的政治理念
D.阐述了君权神授的天命思想
4.北魏实行租调制后规定:一夫一妇缴调帛一匹,租粟二石。比均田制前的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石明显减少,然而朝廷的财政收入却增加了十几倍。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社会安定使经济快速发展
B.土地兼并的问题得以解决
C.国家控制的户籍人口增多
D.均田制导致豪强地主衰落
5.垂拱二年(686年),武则天听从“受四方之书”的建议,下令置匦,士人按内容和文体的不同,分别投延恩、招谏、申冤和通玄四面函口,经过知匦使料简之后,上奏皇帝决定是否举行策试录用上书人为官。这一制度
A.冲击了科举制的公平性
B.弥补了选官制度的不足
C.目的在于加强君主权威
D.提高了官员选拔的效率
6.西夏元昊称帝后,宋仁宗颁诏曰“朕奉承端命,专任德教,以统华夷”;希望元昊“洗心响善……长为国藩”。然而元昊仍“终恃远而迷复”,宋称其为“一夫肆狂”,宣布其胁从者并无罪责,希望属部“执贼建功”。由此可见,宋代
A.外交实践突破华夷观念 B.儒家思想影响外交理念
C.与西夏交往以和平为主 D.积贫积弱难以应对战争
7.晚明南直隶(约今江苏、安徽、上海地区)的地方志多有关于本地居民游惰成风,男子不努力耕田,女子不努力纺织,却有宴会必穷水陆之珍,住宅必极雕镂之美的负面记载。很多地方百姓修建房屋追求高大宽敞,朝廷规定的间架标准被完全抛开。这体现了
A.抑商松动助长奢靡风气
B.宋明理学正统地位动摇
C.市民兴起冲击等级秩序
D.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历史 第2页(共8页)
8.清前期,江浙一带粮食缺口加大,每年要从长江上中游输入上千万石米粮,通过运河输入来自华北、江淮等地的麦豆杂粮,从事长江贸易的商人称,“上水则绸缎布匹,下水惟米而已”。这反映了
A.地域分工的发展
B.人地矛盾的加剧
C.江南农业的衰退
D.对外贸易的繁盛
9.1865年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将所作的《局外旁观者论》说帖正式交与总理衙门,其内容写道:“在京所住之大臣若请办有理之事,中国自应照办。若请办无理之事,中国若无大臣驻其本国,难以不照办。”该说贴
A.利于促进中国外交转型
B.试图获取公使进京特权
C.意在维护列强特殊利益
D.是中外平等外交的尝试
10.1894年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主张“凡事虽有上、下院议定,仍奏其君裁夺:君谓然,即签名准行;君谓否,则发下再议”“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这一主张
A.暴露了清廷专制的实质
B.难以推动中国社会进步
C.突破了中体西用的局限
D.延缓了维新变法的进程
11.美国学者杜威评价近代中国的某一运动时指出,保守主义在中国并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死记硬背教育系统的产物,这种教育根植于将“死寂的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而这场运动的成果是“比清王朝覆灭更大的大事件”。该运动
A.体现了反封建的彻底性
B.开启了教育领域的近代化
C.促进了民众的思想解放
D.实现了与西方的全面接轨
12.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建立了农业、商业、工业等多种性质的合作社,社员以股金和私有的生产工具入社,禁止商人富农资本家及其他剥削者进入,以帮助工农群众共同集资,抵抗高利盘剥。这些合作社
A.解决了苏区经济困难问题
B.助推了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历史 第3页(共8页)
C.加速了社会主义革命进程
D.有利于维护工农民主专政
13.中国共产党机关报《解放日报》在《制胜的法宝————民主》一文中指出,经济上的民主表现为:在各项“为着人民”的政策实施下,“农民与地主、雇工与雇主的感情增进了”,“各阶层人民生活上都有了进步”。这一时期的民主制度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发展
B.激发了民众的抗战热情
C.配合了解放战争的推进
D.加速了三大改造的完成
14.“中缅友好协会”于 1952在北京成立,协会旨在“发展中缅两国的友谊、加强两国的文化交流”,会员有各方面的学者、专家、教授、作家和艺术家100多人。英国驻缅甸大使称缅甸“从想把英国人赶出去,到准备与共产党合作,只有一步之遥”。该协会的建立
A.有利于改善新中国的外交环境
B.激化了中英两国间的外交矛盾
C.成功实践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意在拓展新中国的政治影响力
15.1965年,辽宁省依托其东部、西部山区,陆续在桓仁县、建昌县建设931厂、9276厂等,吉林省以张广才岭和长白山脉为依托,在以辉南县为中心的“南线”与以蛟河县为中心的“北线”建立一批军工厂。这些工厂的设立旨在
A.助推经济的均衡发展
B.应对紧张的国际局势
C.形成完善的工业体系
D.实现山区的产业升级
16.1979年4月,国务院对1979年经济计划指标做了全面调整(见下表)。这体现了
农业增速 工业增速 粮食产量 基建投资 外汇收入
1979年计划 5%~6% 10%~12% 6395亿斤 457亿元 128亿元
4月调整计划 4% 8% 6250亿斤 360亿元 145亿元
A.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全面展开
B.对外贸易成为经济发展重心
C.改革初期经济发展缺乏动力
D.经济建设过程注重实事求是
历史 第4页(共8页)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均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旌表指朝廷对部分人群所给予的物质或精神层面的表彰,下表为北宋时期部分受旌表者的事迹及旌表方式:
人物 事迹 旌表方式
蒋元振 以清干闻 下诏褒谕,赐粟帛
杨业 征战契丹“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 可赠太尉、大同军节度,赐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
庞天祐 父疾,天祐割股肉食之;疾愈,又复病目丧明,天祐号泣祈天舐之 尧咨为徙里门之右,筑阙表之
吴箦女 二十四岁夫死,拒绝改嫁,侍奉父母三十二年 诏赐绢一十匹、米二十石
郎简 长寿老人,施药于人 朝廷榜其里门曰德寿坊
刘芳 五世同居,家道雍睦 赐诏旌表,赐进士出身
陈氏 节孝 特封安人,旌表门闾,仍宣付史馆
————摘编自刘园园《北宋旌表制度初探》
(1)根据材料,指出北宋旌表的主要方式。(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北宋的旌表制度。(8分)
历史 第5页(共8页)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康熙年间,在朝廷修《大清一统志》推动下,东北方志纂修蔚然兴起。东北为清朝龙兴之地,康熙帝为“追述祖宗功德,爰敕奉天府尹先修《盛京通志》”。《古今图书集成》纂辑者陈梦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被流放到盛京,奉天当地政府令其参与《盛京通志》的编修。铁岭流人群体则受命主持编修了《铁岭县志》。1895年东北全面开禁,清政府在新开发地区设立相当数量的府、厅、州、县。1907正月,民政部下达咨文,“图志为各项行政之根基,当此宪政进行,一切沿革利病,尤待考求”。促成东北编修乡土志的热潮。这一时期修成的《彰武县志》在序言中写道,“自日俄战役而后,入外人之势力范围者甚深……惜乎吾斯土父老子弟茫茫昧昧,生长于斯、聚族于斯,数典忘祖,竟不知是地之情状……不禁深为之隐忧”。
————摘编自闫超《清代东北修志述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时期编修东北地方志的目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东北地方志编修热潮出现的原因。(8分)
历史 第6页(共8页)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的统计显示多数省份的田赋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在农业上仅有农业税之单一税种。据江西省农业税税率表规定,贫下中农从4担起征到15担,税率为1%~16.5%不等;富农则从2担起征到15担税率为1%~18.5%不等。1931颁布的《关于经济政策的决议案》规定“应该豁免红军战士、工人、乡村与城市贫苦家庭的纳税”。1932年,为应对红军扩军的需要,决定降低土地税的起征点和提高税率。贫农、中农的起征点由4担调整为3担,富农的起征点由2担调整为1担。
————摘编自邓子琴《政治法律化:中央苏区农业税制演化轨迹》
材料二
国家财政收入分部门情况(单位:亿元)
年份 收入总计 工业部门 工业占比(%) 农业部门 农业占比(%) 商业部门 其他
1950 65.19 19.7 30.2 25.54 39.2 10.71 9.24
1951 133.14 41.69 31.3 33.7 25.3 27.98 29.77
1952 183.72 62.24 33.9 37.06 20.2 41.73 42.69
————根据《中国财政统计(1950——1985年)》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区农业税征收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部门在财政收入中的变化情况。(6分)
历史 第7页(共8页)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38年,日本学者中村治兵卫提出了“异民族王朝征服论”,即“东亚历史(鸦片战争以前)的一般形势就是南北抗争史。所谓南方民族系自称为中华、从事农耕的汉族。北方民族是概括住在中国北部边疆一带的各民族的总称,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东夷、北狄和西戎……这些北方民族征服南方民族之后在中国的中原树立了政权,这种政权当然就是所谓异民族王朝”。
————日本东亚研究所编《异民族统治中国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你对材料中观点的见解,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知识进行阐释。(要求:见解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准确。)
历史 第8页(共8页)
黑龙江省辽宁名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A D C B B D A C C C D B A B D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12分)
(1) 旌表方式:下诏褒谕、赐粟帛、赠官爵、筑阙表门、赐进士出身、封爵位(4分,答出4点即可)
(2) 评价:积极:①弘扬忠孝、清廉、节义等传统美德,稳定社会秩序;②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封建统治;③表彰有功之臣,激励官员勤政爱民(6分);局限:强化了封建等级制度和礼教束缚,一定程度上压抑人性(2分)
18.(14分)
(1) 目的:①追述清朝祖宗功德,强化统治合法性;②加强对东北边疆的管理;③利用流人学者的学识,推动文化传承(6分)
(2) 原因:①东北全面开禁,新行政区划设立,需要方志记录地方情况;②清末宪政改革的推动,方志成为行政决策的参考;③民族危机加深,知识分子希望通过修志唤醒民众的国家意识;④西方近代学术思想的影响,修志方法更科学(8分)
19.(14分)
(1) 影响:①增加苏区财政收入,支持革命战争;②照顾贫下中农利益,赢得群众支持;③打击富农势力,巩固工农民主专政;④后期调整税率,适应扩军需要,但也可能加重部分农民负担(8分)
(2) 变化:农业部门在财政收入中的占比从1950年的39.2%下降到1952年的20.2%,持续下降(2分);解读:①新中国成立后,工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工业部门财政收入占比上升;②土地改革后,农民负担减轻,农业税占比下降;③国民经济恢复取得成效,经济结构逐渐优化(4分)
20.(12分)
见解:中村治兵卫的“异民族王朝征服论”片面解读中国古代历史,忽视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2分)
阐释:中国古代历史是各民族交流融合、共同发展的历史。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促进鲜卑族与汉族融合,推动北方民族大交融;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但推行“汉法”,沿用中原政治制度,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清朝是满族建立的政权,继承中原王朝的统治模式,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疆域版图。这些“异民族王朝”并非简单的“征服”,而是主动融入中华文明体系,推动中华文明的发展。因此,中国古代历史不是单纯的“南北抗争史”,而是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华文明的历史(10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