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钦州市大寺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周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壮族自治钦州市大寺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周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钦北区大寺中学2025年秋季学期高二年级第四周考试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考生号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单选题( 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实行农产品统购统销的流通体制。1985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规定,“从今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农村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B.得益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C.表明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D.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北京中轴线建筑群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种都城形制的最早典范,是成形于一千多年前的汉魏洛阳城(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的都城)中轴线。如今的汉魏洛阳城遗址,基本上是北魏遗留的规模布局,已探明的中轴线地标建筑是:太极殿、阊阖门、铜驼街、永桥、四通市、圜丘。它们从北向南直线排列,形成了一条纵贯全城的南北中轴线。北魏洛阳城设中轴线意在( )
A.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B.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C.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 D.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
3.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变法。魏国李悝变法,主张“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推行“平籴法”,稳定粮价。楚国吴起变法,打击贵族势力,整顿吏治。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郡县制。这些变法( )
A.侧重于军事领域的改革B.以加强中央集权为要C.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D.旨在维护贵族的利益
4.下图为1911年在《神州日报》上刊登的漫画《顶子之吸力》。该漫画意在揭示( )
A.立宪派与革命派的政治争斗激烈 B.传统科举制扭曲知识分子的追求
C.新式教育未能改变传统价值导向 D.增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人才
5.禹夏时代,黄帝已被人们当作始祖祭祀。汉代帝王祭祀次数明显增多,还形成了一定的礼仪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的掌权者也纷纷开始效仿汉族帝王举办对黄帝的祭祀仪式。由此可知,中国古代统治者祭祀黄帝意在( )
A.构建政权统治的正统性B.完善封建礼仪制度C.延续黄帝为核心的文明 D.加强民族交融交流
6.1909年,各省成立了以立宪派为主体的谘议局,至1911年春,各省连续组织了三次大规模请愿活动,要求清廷早日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制、制定宪法。16省签名请愿书达20万人,但遭到清廷的拒绝并弹压请愿活动,立宪派对改革绝望。据此可知( )
A.请愿活动缺乏群众基础B.立宪失败助推辛亥革命爆发C.民主共和成为时代主流 D.立宪派已经掌握了国家政权
7.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有一项规定是,鲜卑贵族死后不能归葬大同,全部葬在洛阳附近。这一措施( )
A.旨在推动鲜卑族完成封建化 B.强化了北魏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C.缓和了南北政权的对立局势 D.直接削弱了旧贵族的政治特权
8.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正在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这一事件被称为( )
A.公车上书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9.1982—1986五年中,工业生产总值一半以上的增量,是来自集体所有制的中小型企业。工业产量全部增量的1/3,是来自农村地区的企业。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改革开放主要发展民营企业 B.集体经济是中国经济的主体
C.农村地区企业产值超过城市企业 D.乡镇企业为工业发展提供新动力
10.1902年,清廷设立修订法律馆。同年,该馆翻译的10种法典中,日本法典有7种。截至清朝灭亡,修订法律馆翻译的外国法典中,日本法典仍占30%以上。加之清廷聘请日本法律专家协助编纂各种法典,有人将该馆制定的法律草案戏称为“日本律”。这反映出清末修律( )
A.旨在移植日本君主立宪政体 B.存在一定的针对性和被动性
C.有助于儒家文化圈的一体化 D.致力于摒弃西方列强的干涉
11.北魏孝文帝诏“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早期佛像着鲜卑服饰,后期逐渐汉化,衣纹趋于中原风格。这体现的历史趋势是( )
A.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B.游牧经济向农耕转型C.民族文化的互鉴融合 D.中央集权的重建过程
12.198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在重庆市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具体措施包括实行利改税的体制,改善国家与企业的关系,进一步健全经济责任制,改革工资奖励制度等。这表明当时( )
A.经济体制改革重点逐步转变B.三线建设的大规模开展C.国家重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D.逐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3.1906-1907年,中日两国之间相继发生了渤海渔业交涉案、熊岳城渔业纠纷案。1908年达成协议,其中规定“关东州租界之日本渔民可否出渔于关东州以外之海面”由奉天巡抚唐绍仪在北京与日使直接议定。这项规定( )
A.使日本垄断了东北渔业开发权 B.破坏了中国独立的渔业主权
C.表明清政府固守传统华夷观念 D.说明中国近代外交意识萌发
14.商鞅变法规定:“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 均出余子之使,以世使之,又高其解舍,令有甬官食甬,不可以辟役,而大官未可必得也,则余子不游事人” 这一措施( )
A.旨在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 B.借助经济手段强化中央集权
C.利于稳定农业生产的劳动力 D.通过阶层流动消除贵族特权
15.1901年,慈禧太后认为“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准备“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对以往统治政策进行适度反省 B.试图改变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C.认识到全面学习西方的重要性 D.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工具
16.战国时期,吴起认为楚国“所有余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把增加人口列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商鞅提出,“故有地狭而民众者,民胜其地。地广而民少者,地胜其民。民胜其地,务开。地胜其民者,事徕”。两者的主张基于( )
A.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B.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C.人地失衡的资源困境 D.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
17.1894年,郑观应完成《盛世危言》一书。他认为:“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郑观应这一主张( )
①有助于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②体现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
③蕴含着“富强救国”的思想④有力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1901年清末新政“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上……废科举,设学堂。”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这说明晚清民初( )
A.学习西方制度实现君主立宪B.推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
C.适应时代需求的制度调整 D.发动民众推动社会变革
19.19世纪末,康有为在儒家“变易”观念和董仲舒“托古改制”思想指导下,将西方进化论融入汉代经学家何休的“公羊三世说”中,进而提出了“全变”的社会改革思想。这说明康有为( )
A.反对天人合一的观念B.注重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C
.否定了儒学意识形态 D.宣传革命思想具有策略性
20.《魏书》记载:“太和十九年,诏曰: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为元氏”。同时,孝文帝取仿南朝,推行门阀制度,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通婚。这些举措( )
A.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B.促使门阀政治的形成C.拓宽土族入仕的途径 D.助力民族交融的进程
21.商鞅提出:“重刑而连其罪,则褊急之民不斗,很刚之民不讼,怠惰之民不游,费资之民不作,巧谀、恶心之民无变也。五民者不生于境内,则草必垦矣。”这表明商鞅实行严刑峻法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工商业者活动 B.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C.提高全民道德水平 D.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
22.朱熹在评价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时指出:“契勘保甲之法,什伍其民,使之守护里国,觉察奸盗,诚古今不易之良法也。然既许其蓄藏兵仗,备置金鼓,则其节制阶级似亦不可不言"。据此可知,朱熹认为保甲法( )
①维护了地方的治安②可导致地方武装势力坐大③导致了变法的失败④提高了中央禁军的战斗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3.面对清政府制定报律的行为,20世纪初《大公报》发文表示:“夫报馆之天职,世每谓为政府监督,国民向导,其责任在裨益社会,开通民智,倘非以倾误社会,阻塞民智为目的者,无不可共相为谋,共相资助之理。”据此可知,《大公报》的顾虑是( )
A.言论出版自由受损B.社会舆论导向的偏差C.媒体市场化的趋缓 D.政府权力的过度扩张
24.1907年5月,清政府津海关道严究惩办了德商承运吉林订购毛瑟枪四千余枝时,“内夹带潜运曼利夏快枪七千八百枝,枪刺五千把,子弹三十万余颗,既无官发专照,又不能指明何人所运”。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具有一定的主权意识B.忽视近代科技的引进C.维护海防意识的薄弱 D.成功进行了军事革新
25.1979年,广东高要县农民陈志雄承包8亩鱼塘,次年扩大规模并雇工。《人民日报》及理论界就此展开讨论,讨论的焦点集中在雇工经营有无剥削以及它与资本主义雇工经营有无区别等问题上。该讨论( )
A.否定了农村承包经营的合法性 B.体现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性
C.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D.反映了对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方向的探索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共50分,请考生要求作答)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2年秋,晚清教育家吴汝纶在致管学大臣张百熙的信函中,将统一国语看作“国民团体最要之义”,认为“一国之民不可使语言参差不通”。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务纲要》中,特别提到各学堂须救投学生“拼音”,从小学堂开始救投学生排音字母,并将学习汉语拼音作为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官话的基础。《奏定学务纲要》对外来语言词汇的使用作出明文规定:化学、制造等西学学科中的专业名词无汉语对应术语,因此可借用国外名词;而其余学科的“通用名词不宜剁袭掺杂”。1911年,晚清学部通过《统一国语办法案》,确定以北京方言为准的官话作为国语,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
——摘编自史玄之《清末新政时期语言规划与国家认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期间语言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语言改革的意义。
27.我们党历来重视乡村治理,下面是各个时期党在农村施行的法律文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施,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所有”。1953年《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中指出农业生产合作有三种组织形式: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简单的劳动互助、使社会主义萌芽进一步生长的常年互助组、具有更多社会主义因素的初级社。1983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中首次指出“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198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摘编自丁志刚、王杰(中国乡村治理70年:历史演进与逻辑理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治理的意义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8年,对新中国来说,注定是一个重大而又鲜明的历史节点。……一场大讨论、一次鲜活实践、一纸重要的宣言书,一声改革开放的“春雷”,自此,中国踏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
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生产队18户农民按下18颗鲜红手印,率先实行“农业大包干”生产责任制。左图为小岗村18户农民红手印契约书原件。
材料二 在2018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以上材料均摘自周进《弘扬伟大改革开放精神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体现“重大而又鲜明的历史节点”的史实。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伟大改革开放精神”的内涵。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2年,湖北省政府规定将各种有关证明人民属籍的证件合并成一种证件,即国民身份证。以松滋县为例,该县所需制发身份证在30万份以上,除收回工本费5角外,尚有16万元的差额,加之适逢“迭遭敌扰”,工作进展比较缓慢。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希望能借身份证消弭“匪患”,杜绝“奸宄”,亦可征办临时兵役。市民可向保甲长处领取空白身份证,自行填写且无时间限制,而妇女、老人以不常出门为借口,不愿请领,互相隐瞒。
——摘编自刘魁《国家权力与基层控制》
材料二 1984年4月6日,我国发布了《居民身份证试行条例》,规定凡居住中国境内的中国公民,除未满16岁者和现役军人、武装警察,以及正在服刑的犯人和被劳动教养的人员,均应申领居民身份证。第一代居民身份证主要是人工书写的,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时间等信息。借助身份证,公民可以自由地流动和就业,不再受户籍制度的严格限制。
——摘编自韩昌来《一张身份证见证时代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40年代国民政府身份证制度的特点,并简析其推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84年我国实行居民身份证制度的意义。
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中期,随着国家的强大和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府兵制逐渐显露出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军事需求问题,募兵制因此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主流……由于唐玄宗穷兵黩武、喜立边功,使得边防重镇军事实力增强。掌握边镇武力的节度使,其势力被称为藩镇或者方镇。景云二年(711年)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岭南五府经略使,其驻军共达49万人,当时全国总兵力约为57万人,形成“内轻外重”的军事格局。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清朝兵制的变化始自咸丰年间湘军的出现。咸丰三年(1853年)曾国藩在湖南长沙组建起以招募农民为勇、由绅士管带、兵随将转、兵为将有为特色的湘军,从而以募兵制取代了清代长期实行的兵权掌握于兵部、兵皆世业、将由清廷按定制委派的世兵制。
——摘编自王先谦《咸丰东华录》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兵役制度适应时代发展和军事变革的脚步,先后经历了义务兵役制、义务兵役制为主体的义务兵和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义务兵与志愿兵两者并重的兵役制等三次调整,在面对矛盾问题的基础上改革创新,为增强全民国防意识、推动我军质量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
——摘自李斌等《新中国60年我国兵役制度的变革、成就与发展趋势》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中期军事方面出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咸丰年间兵制改革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的目的。
(3)根据材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兵役制度改革的意义。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C C A B B A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B C A B A C B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A A A D
26.(1)措施:制定学校教授章程;学习汉语拼音;规范外来语言词汇。
(2)意义:有利于推动教育的近代化;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增强国家认同。
27.(1)特点:党和政府是乡村治理的主导力量;重视农民的主体地位,注重土地问题的解决;与时俱进,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法制化、规范化。(任答3点)
(2)意义:有利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推动了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激发了农民的主体作用;加强了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发展。(任答3点)
28.(1)史实: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进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内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勇于突破、顽强拼搏的精神;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追求进步、与时俱进的精神。
29.(1)特点:具有一定整合性;与保甲制相结合;制发由政府主导,但申领管理松散;兼具基层管理和登记兵役等功能;民众态度冷漠。原因:服务于国民党一党专政的需要(加强国家权力对基层的控制);应对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特殊需要;构建现代国家体系的需要;防范和打击犯罪活动。
(2)意义: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保护了公民合法权益;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支持;利于提高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为融入国际社会创造条件。
30.(1)变化:府兵制转为募兵制;地方边镇势力的发展;形成“内轻外重”的军事格局。
原因:唐朝的国力强盛;府兵制的弊端;边疆形势变化;统治者政策的个人因素(任答三点)
(2)内容:用募兵制取代世兵制。
目的:提高军队战斗力(或世兵制下军队战斗力不足);镇压农民运动(或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挽救封建统治(或应对内外交困的局面);吸引和保留优秀军事人才(任答三点)
(3)提高军队兵员质量和部队战斗力;有利于构建中国特色的职业化兵役体制;适应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的需要;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和依法服兵役观念;实现寓兵于民的国防发展战略。(任答3点,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