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章 一次函数4一次函数的应用(第2课时)一、学习任务分析“一次函数的应用”是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节的内容,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一次函数已经有了“数”与“形”两方面的认识。本节旨在运用一次函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共安排了3课时。第1课时侧重于借助一次函数表达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后两课时侧重于借助一次函数图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课为该节的第2课时,主要解决仅涉及一个一次函数的实际问题,并从“数”与“形”两个方面理解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如何利用一次函数图象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几何直观。二、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并掌握了一次函数的基本概念、性质及图象。同时,经过前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初步经历了借助函数表达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然而,学生直接利用图象中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还比较薄弱,利用图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待加强。本节课通过图象的形式呈现两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象,分析并获取有效信息,进而逐步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利用函数图象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几何直观。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在学习前期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借助真实情境认识了一次函数及其图象,具备了从简单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函数模型、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及借助这些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积累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能力。然而,学生认识事物还不够全面、系统,因此还需借助具体实例来进一步提升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三、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函数图象获取有效信息,进而利用这些信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经历运用一次函数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增强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几何直观。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方程与函数的联系。教学重点:利用一次函数图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利用一次函数图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环节】复习旧知1.活动内容通过观察一次函数的图象可以获得哪些信息?2.活动目的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复习旧知,其中蕴含了后续学习的关键内容,为学生利用图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好铺垫。特别地,若学生提到了一次函数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等内容,则为后续探究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创设了情境。3.注意事项本环节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若学生未能全面地提取有关一次函数图象的相关信息,教师需要及时关注学生对一次函数图象的理解水平,并提供针对性指导。学生通过交流讨论,逐步完善认知,完成本节课所需的知识储备。【第二环节】探究思考1.活动内容活动1:利用函数图象解决问题。某辆摩托车的油箱加满油后,油箱中的剩余油量y(单位:L)与该摩托车行驶路程x(单位:km)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油箱最多可储油多少升?(2)一箱油可供该摩托车行驶多少千米?(3)该摩托车每行驶100km消耗多少升油?(4)油箱中的剩余油量小于1L时,该摩托车将自动报警。加满油行驶多少千米后,该摩托车将自动报警?例1 由于持续高温和连日无雨,某水库的蓄水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减少,蓄水量V(单位:万m3)与干旱持续时间t(单位:天)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干旱开始时该水库的蓄水量是多少?(2)干旱持续10天,该水库的蓄水量是多少?干旱持续23天呢?(3)该水库蓄水量小于400万m3时,将发出严重干旱警报。干旱持续约多少天将发出严重干旱警报?尝试·思考按照例1呈现的规律,预计干旱持续多少天该水库将干涸?你是怎么做的?2.活动目的学生已经经历若干借助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但其直接利用图象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还比较薄弱,利用图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待加强。为此,活动1创设了基于图象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象,分析并获取有效信息,逐步解决有关问题,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3.注意事项在活动1的探究过程中,需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在具体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只要学生的方法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利用函数图象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具有多样性:可以直接观察图象获取所求点的坐标,从而作出相应的解答;也可以观察一些易得点的坐标,进而推演出所求的量;或者依据一些易于观察的点确定函数表达式,再利用代数法求解。活动1结束后,应引导学生总结利用函数图象获取信息的方法:(1)理解横、纵坐标分别表示的实际意义;(2)分析已知条件,在图象中找准对应点,获取所需信息,从而解决问题;(3)将“数”转化为“形”,由“形”定“数”。例1和“尝试·思考”既是对学生是否掌握利用函数图象获取信息的评价任务,也是引出活动2探究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之间关系的重要环节。【第三环节】归纳发现1.活动内容活动2:探究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之间的关系。思考·交流结合例1想一想,一元一次方程-20x+1 200=0与一次函数y=-20x+1 200有什么联系?一般地,一元一次方程kx+b=0与一次函数y=kx+b有什么联系?与同伴进行交流。一般地,当一次函数y=kx+b的函数值为0时,相应的自变量的值就是方程kx+b=0的解。从图象上看,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方程kx+b=0的解。2.活动目的从学生的认知点出发,以解决具体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在求解一次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过程中,根据函数值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与相应函数图象之间的对应关系,提升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形结合思想构建起数学逻辑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桥梁,使其呈现出可视化的应用状态,容易为学生理解与接受。数与形的紧密结合和灵活运用,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素养、数学抽象能力以及数学建模意识。“数”与“形”实质上是数学问题应用与解决的两个不同维度,两者的结合使抽象与具象这两条思维路径实现有效对接。通过数式与图形之间的信息转化,能够更加便捷、高效地解决数学问题。3.注意事项在探究一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联时,可以设计递进式“问题串”,引导学生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与一次函数图象之间的联系,将知识进行关联。从“数”到“形”,从特殊到一般,将方法进行迁移,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联系”的观点逐渐经验化、理性化、科学化。教师再适时进行追问,引导学生辨析自省,培养其根据问题情境选择合适解法的能力,从而引发学生进行深度探究,促进其深度学习。在总结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之间的关系时,若学生概括的语句不够完整或有不足之处时,教师可以组织讨论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完善或修正,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由粗糙到精致”的生成过程。【第四环节】运用巩固1.活动内容如图,某植物栽种后经过t天的高度为y cm,l表示y与t之间的关系。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该植物刚栽种时有多高?(2)该植物栽种后经过10天的高度为多少?经过4天呢?(3)写出l对应的函数表达式y=kt+b,其中k和b的实际意义分别是什么?(4)该植物何时长到8 cm?(5)按照图中呈现的规律,预计该植物栽种后经过几天长到17 cm?2.活动目的通过“运用巩固”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完成对学生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3.注意事项本环节情境中的5个问题层层递进,问题(1)和问题(2)是先定自变量,再看因变量;在问题(3)中,学生会进一步发现k和b在实际问题中的特定含义,帮助学生从图象上看出k和b的值,也为学生结合k和b的实际意义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奠定基础;问题(4)和问题(5)是先定因变量,再定自变量。本环节的题目有一定难度,文字量较多,如果学生的基础较差,可以换成教材第102页的第5题,文字信息会减少一些,也能达到检测评价的目的。【第五环节】课堂小结1.活动内容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形成结构化认知。(1)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2)本节课研究的过程和思想方法是怎样的?(3)运用今天的学习经验,今后还可以研究什么内容?2.活动目的通过问题(1)和问题(2),让学生经历知识、方法和路径的再建构,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通过问题(3)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引发学生思考,为今后运用本节课的学习经验研究其他函数、方程作铺垫。通过课堂小结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让学生的认知框架更完整、更系统。3.注意事项在课堂小结环节中,部分学生总结概括能力较低,暂时无法完整地形成知识与方法的再建构,但如果能准确地答出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教师也要给出肯定的评价并加以鼓励。问题(3)具有一定的难度,但不管从单元整体建构角度,还是从类比思想的培养来看,对于学生都是非常重要的,若学生觉得非常困难,可以开展小组讨论,教师深入小组内发现问题,并及时给予帮助。【第六环节】布置作业1.活动内容必做题:习题4.4 第3,4,5题。选做题:习题4.4 第6题。2.活动目的课后作业是对课堂知识的检测、巩固和提升。根据学情,在作业设计上,进行了必做题与选做题的安排。五、教学反思1.重点突出,展开有序,具有生成性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对重点内容进行探讨,从利用一次函数图象解决实际问题出发,逐步过渡到探究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及发展过程中。问题串的设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发挥了数学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2.教学中保障了“教—学—评”一致性首先通过研读课标、分析学情、理解教材,并据此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于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活动与评价任务;最终将学习活动规划为合理的教学过程。同时,教师需要具备课堂动态调整能力,能及时捕捉并有效利用生成性资源,对预设流程进行适时优化,切实达成“教—学—评”一致性。3.需要改进的方面在新知探究环节,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避免出现由一些思维活跃学生的回答替代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其他学生的真实疑问。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从图象中提取信息,读取结果可以存在合理的误差。评价时,应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不仅仅是读取结果的正误。<<<<<<<<第四章一求函数一次函数的应用(第2课时)课堂精要·梳理内容1.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1)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①从函数图象的形状可以判断是不是一次函数。②从x轴、y轴表示的量去理解图象上点的坐标的(2)利用函数图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①整体把握图象的特点,将实际题意与函数图象有机地结合起来。②抓住图象上的特殊点,以它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如果图象是一条射线,那么特殊点是它的;如果图象是一条线段,那么特殊点是它的2.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一般地,当一次函数y=kx十b的函数值为0时,相应的自变量的值就是方程的解。从图象上看,一次函数y=kx十b的图象与轴交点的坐标就是方程的解。三云课堂精练·发展能力基础巩固1.由于干旱,某水库的蓄水量随干旱时间的累积而直线下降。若该水库的蓄水量V(万m3)与干旱的时间(天)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千旱第50天时,蓄水量为1200万m3B.千旱开始后,蓄水量每天增加20万m3C.干旱开始时,蓄水量为200万mD.干旱开始后,蓄水量每天减少20万mW万m120051000y/km8002.56004001.5200---------01020304050/天01530456595 x/min(第1题)(第2题)2.下图所反映的过程:张强从家跑步去体育场,在那里锻炼了一段时间后,又去早餐店吃早餐,最后散步回家。其中x(min)表示时间,y(km)表示张强离家的距离。根据图象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体育场离张强家2.5km远B.张强在体育场锻炼了15minC.体育场离早餐店4kmD.张强从早餐店回家的平均速度是3km/h3.某市六月连降大雨,某部队前往救援,乘车行进一段路程之后,由于道路受阻,汽车无法通行,部队短暂休整后决定步行前往,下列能反映部队离开驻地的距离x(km)与时间t(h)之间的关系的大致图象是()。s/kmskms/kmAD4.放学后,小明骑车回家,他经过的路程s(km)与所用时间t(min)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小明骑车的平均速度是km/min。甲车本m路程/km-乙车1000360270H400-18010 siminT90O5 7/min12345678时间h(第4题)(第5题)(第6题)5.小明家、文具店、学校依次坐落在一条笔直的公路上,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程为1000m。一天,小明在上学途中到文具店买了学习用品,然后以原速度的1.5倍匀速步行到学校,如图所示的折线反映了这天小明从家步行到学校所走的路程s()与时间t(min)之间的关系,这天小明上学途中在文具店停留的时间是min6.如图所示的是甲、乙两辆汽车到同一目的地所行驶的路程与相应时间之间的关系的图象,给出下列关于图象的描述:①两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②甲车行驶360km需要4h;③由图象可知甲车比乙车早到4h;④从图象上看乙车的速度比甲车快。其中正确的是。(填序号)7.某同学将父母给的零用钱按每月相等的数额存放在储蓄盒内,准备捐给希望工程,储蓄盒内原来有40元,2个月后储蓄盒内有80元。(1)求储蓄盒内钱数y(元)与存钱时间x(月)之间的关系式(不要求写出x的取值范围);(2)在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该函数的图象;(3)观察图象回答:按上述方法,该同学经过几个月能存够200元?元个20018016014012010004020012345678x月(第7题)(共15张PPT)第四章 一次函数4 一次函数的应用(第2课时)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 八年级上册复习旧知通过观察一次函数的图象可以获得哪些信息?(1)通过观察一次函数的图象可以确定k和b的符号;(2)通过观察一次函数的图象可以判断函数的变化趋势;(3)通过观察一次函数的图象可以得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对应值;(4)通过观察一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可以确定b的值。探究思考某辆摩托车的油箱加满油后,油箱中的剩余油量y(单位:L)与该摩托车行驶路程x(单位:km)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油箱最多可储油多少升?(2)一箱油可供该摩托车行驶多少千米?油箱最多可储油10升。一箱油可供该摩托车行驶500千米。(3)该摩托车每行驶100km消耗多少升油?该摩托车每行驶100km消耗2升油。(4)油箱中的剩余油量小于1 L时,该摩托车将自动报警。加满油行驶多少千米后,该摩托车将自动报警?加满油行驶450千米后,该摩托车将自动报警。活动1:利用函数图象解决问题探究思考如何利用函数图象获取信息?(1)理解横、纵坐标分别表示的实际意义;(2)分析已知条件,在图象中找准对应点,获取所需信息,从而解决问题;(3)将“数”转化为“形”,由“形”定“数”。探究思考例1 由于持续高温和连日无雨,某水库的蓄水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减少,蓄水量V(单位:万m3)与干旱持续时间t(单位:天)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干旱开始时该水库的蓄水量是多少?解:观察图象,得(1)当t=0时,V=1 200。因此,干旱开始时该水库的蓄水量为1 200万m3。探究思考(2)干旱持续10天,该水库的蓄水量是多少?干旱持续23天呢?例1 由于持续高温和连日无雨,某水库的蓄水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减少。蓄水量V(单位:万m3)与干旱持续时间t(单位:天)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解:观察图象,得(2)当t=10时,V=1 000。因此,干旱持续10天,该水库的蓄水量为1 000万m3。当t=23时,V≈750。因此,干旱持续23天,该水库的蓄水量约为750万m3。探究思考(3)该水库蓄水量小于400万m3时,将发出严重干旱警报。干旱持续约多少天将发出严重干旱警报?例1 由于持续高温和连日无雨,某水库的蓄水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减少。蓄水量V(单位:万m3)与干旱持续时间t(单位:天)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解:观察图象,得(3)当V=400时,t≈40。因此,干旱持续约40天将发出严重干旱警报。按照例1呈现的规律,预计干旱持续多少天该水库将干涸?你是怎么做的?【尝试·思考】探究思考归纳发现活动2:探究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1)从“数”的方面看:在一次函数y=-20x+1 200中,函数值为0时,相应的自变量的值即为方程-20x+1 200=0的解。(2)从“形”的方面看:一次函数y=-20x+1 200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方程-20x+1 200=0的解。20【思考·交流】结合例1想一想,一元一次方程-20x+1 200=0与一次函数y=-20x+1 200有什么联系?归纳发现活动2:探究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一次函数y=kx+b中,y=0时的x值。一次函数y=kx+b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从函数值看从图象看一元一次方程y=kx+b的解。一元一次方程kx+b=0的解。一般地,一元一次方程kx+b=0与一次函数y=kx+b有什么联系?与同伴进行交流。【思考·交流】归纳发现活动2:探究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之间的关系一般地,一元一次方程kx+b=0与一次函数y=kx+b有什么联系?与同伴进行交流。一般地,当一次函数y=kx+b的函数值为0时,相应的自变量的值就是方程kx+b=0的解。从图象上看,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方程kx+b=0的解。【思考·交流】运用巩固如图,某植物栽种后经过t天的高度为y cm,l表示y与t之间的关系。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该植物刚栽种时有多高?(2)该植物栽种后经过10天的高度为多少?经过4天呢?(3)写出l对应的函数表达式y=kt+b,其中k和b的实际意义分别是什么?(4)该植物何时长到8 cm?(5)按照图中呈现的规律,预计该植物栽种后经过几天长到17cm?课堂小结(1)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2)本节课研究的过程和思想方法是怎样的?(3)运用今天的学习经验,今后还可以研究什么内容?布置作业1.必做题:习题4.4 第3,4,5题。2.选做题:习题4.4 第6题。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北师数学八上4.4一次函数的应用(第2课时)同步练习.pdf 北师数学八上4.4一次函数的应用(第2课时)教学设计.doc 北师数学八上4.4一次函数的应用(第2课时)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