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下)》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根据课标以及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我将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归纳为以下几部分,分别体现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内容。在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概括新航路开辟后全球人口流动迁徙的趋势和特点,运用相关史实说明全球物种交换的基本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分析中国同时期人口的变化。(历史解释、史料实证)认识新航路开辟后全球重要的几大航海贸易线路及其特点,搜集材料理解太平洋贸易中的中日丝银贸易与中菲墨之间的马尼拉航线,探讨明清时期白银流入中国的影响。(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家国情怀)概括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殖民扩张的基本情况,并分析其影响,总结欧洲国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本课地位:本课是部编版第三单元第七课,上承第六课全球航路的开辟,通过三个子目“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商品的世界性流动”、“早期殖民扩张”介绍新航路开辟后人类由分散走向整体的重要转折及其对世界历史进程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本课中欧洲将通过殖民扩张、商业贸易、奴隶贸易掠得的财富转化为资本,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推动欧洲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是后续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经济根源。重难点:本课重点是新航路开辟的多方面影响本课难点是新航路开辟导致世界整体格局发生变化并推动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学情学法: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学生思维较为活跃,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通过初中部编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5,16课的学习,具备新航路诸多影响的基本认识,但抽象性知识,学生知之不多,且并未形成唯物史观、全球史观的系统知识。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维发展情况,本节课使用合作探究法、情境自主设计法、思维导图法等方法。教学方法:本课使用问题法、情境教学法等方法。教学过程:本节课程的教学过程分为新课导入、新课讲授、课堂小结三部分内容。(一)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本节课使用视频导入,带领学生观看《美洲名字的由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和意义。2、新课讲授在课前将本节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整合,将本课需讲授的内容分为四个知识点,设计相关问题。之后以预学案的形式发放给学生,培养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的意识和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在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并将其中一部分知识点在教学中以合作探究和情境再现的形式开展,其余知识点则以教师引导讲授为主。3、课堂小结本课由教师引导下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并解读来结束教学。(二)课程设计的具体说明第一子目:对人类世界观的影响播放15、16世纪的两幅世界地图,结合导入视频引导学生认识到新航路开辟极大的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更为全面和深刻。第二子目:全球物种大交换(哥伦布大交换)结合部编人教版历史地图册本课地图 7-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人口的迁移”,7-2“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两幅地图,以此作为图片材料,设计问题,学生结合课文分析物种交流的原因和内容,并分析人口迁移的特点。本目最后添加了如下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树立中国史与世界史结合的意识。了解玉米和甘薯传入中国的过程和影响,强化家国情怀。材料一 甘薯,亦称番薯,在16世纪后期分多次传入中国,首先在福建、广东一带成为农民躲避荒年的重要食物······在中国,烟草最早传播时也被认为具有一定的药效作用。如明代姚旅记载,“烟气从管中入喉,能令人醉,且可辟瘴气”。第三子目:商品的世界性流动:本目的结构性比较强,适宜使用思维导图法引导学生合作完成商品的世界性流动的三条贸易路线。1、根据教材第二子目的内容,结合部编人教版历史地图册本课地图 7-3“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商贸”,填写教师给出的三大贸易航海路线的内容。2、结合材料及课文内容,分析太平洋贸易的发展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本目的小组展示中,印度洋贸易和大西洋贸易比较简单,且学生在初中进行过相关知识的学习,基础较好;太平洋贸易是学生比较陌生的知识点,需要教师在学生展示后使用地图进行补充和总结。最后结合材料和课文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太平洋贸易的发展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使用地图为部编人教版配套历史地图册本课地图7-3“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商贸”,第6课地图6-1“新航路开辟前的东西方交通”。第四子目:早期殖民扩张:(本课难点)使用地图强化时空观念,引导学生分析西葡两国的殖民分布与特点,并分析给殖民地带来的影响。使用地图为部编人教版历史地图册本课地图 7-4“15世纪末-17世纪上半叶西方殖民者的殖民侵略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是本课难点,商业革命部分我使用了图文结合的材料直观形象地说明欧洲贸易中心转移这一知识点,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商业革命的具体表现。例如商品种类、贸易范围、流通总量的扩大,新经营形式的出现,商业强国的形成等。1、概括材料二和图片所反映的现象。2、请根据以下图片中的角色在16、17世纪的发展状况,分组合作编写一段对话,并分角色朗读表演(对话主题: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价格革命部分,设置了合作设计角色对话并表演的方式。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教师要设法引领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对历史进行探究。试题的命题原则也以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因此情境教学是新高考课改下的趋势之一。人物对话题目的情境创设是新高考的题目形式,本题是2020年山东卷19题第1问的同类题目,在我校参加的金太阳联考中,此类题目也屡见不鲜。在教学中加入此类题目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突出主体地位,还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更可以使学生更好的适应新高考改革的试卷形式,提高应试能力,培养学生历史语言的表达,强化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本题教师会根据学生创造的角色对话内容进行总结和补充,分析价格革命是美洲贵金属大量流入欧洲,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从而引起欧洲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课堂小结: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并总结。(四)板书设计:引导学生树立整体意识。同时会通过选择题的形式进行随堂巩固。教学反思:本课课容量很大,不仅要求学生能够从宏观角度整体把握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历史进程横向及纵向的推动作用,视野辽阔,体系庞大,同时又涉及部分抽象的历史概念,这对教师整合教材和教学设计的要求很高,需要教师能够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结构。本课教学设计中大量引用地图和史料,力求实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但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如:对于第四子目中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对欧洲社会转型的推动未能使学生理解到位;对于世界历史横向和纵向的变化,学生仍然未能整体把握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