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保俶塔申花实验学校2025-2026年第一学期八年级10月月考科学试题(到第2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保俶塔申花实验学校2025-2026年第一学期八年级10月月考科学试题(到第2章)

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保俶塔申花实验学校2025-2026年第一学期八年级10月月考科学试题(到第2章)
1.(2025八上·杭州月考)“倒车,请注意!”路人听见提示音后,可以及时躲避车辆,避免事故的发生。听觉形成过程路径正确的是()
①听神经 ②鼓膜 ③耳蜗 ④外耳道 ⑤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⑥听小骨
A.①→②→⑥→③→④→⑤ B.④→③→①→②→⑥→⑤
C.④→①→②→⑥→③→⑤ D.④→②→⑥→③→①→⑤
2.(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下列措施中不是为了减弱噪声的是 (  )
A.环境噪声质量检测仪
B.高速隔音墙
C.工人戴耳罩
D.摩托车的消声器
3.(2025八上·杭州月考)阳春三月,百花盛开,小新参加了百花园的花展,在百花园中小新不仅看到了各种美丽的鲜花,同时还闻到了各种花的独特清香,也品尝了甜甜的百花园牌花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小新感觉没有刚来时香了,是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B.来到百花园中,不同的人对花香的敏感程度不同。
C.百花园牌花蜜是甜的这种感觉是在口腔中形成的。
D.闻花香同时尝花蜜会形成花蜜和花香的混合味道。
4.(2025八上·杭州月考)音乐会上,男高音歌唱家在放声歌唱时,女低音歌唱家在轻声伴唱。下列声音波形图中能正确反映上述男、女歌唱家歌唱时的声音特征的是(纵坐标表示振幅,横坐标表示时间)(  )
A.
B.
C.
D.
5.(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表示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的色散实验,图中①②分别表示红外线和紫外线所在区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B.①区域的光具有热效应
C.②区域的光无法用肉眼观察
D.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紫光的偏折程度小于红光
6.(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是夜间汽车在干燥的沥青路面和潮湿的沥青路面上行驶时 大灯的部分光路简图。由图可知,晚上开车时(  )
A.在潮湿的路面更容易发生漫反射
B.在干燥的路面发生镜面反射
C.对面无车时,驾驶员看潮湿的路面更暗
D.照射到干燥路面上的光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7.(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一束光在平面镜上发生反射,反射光恰好照在光屏的A处,若要让反射光照在光屏的B处,则下列方法中可行的是 (  )
①只将光屏向左移动一段距离
②只将平面镜绕入射点O顺时针转过一定角度 (<90°)
③只将平面镜向左移动一段距离
④只将入射光线绕入射点O顺时针转过一定角度(<90°)
A.只有①④ B.只有②③ C.只有①② D.只有③④
8.(2025八上·杭州月考)下列是一些常见的光学实验,其中实验设计与实验目的不相符的是(  )
A.图甲:将右侧背景板向后折,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
B.图乙:用茶色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C.图丙:抬起木板的B端使杯子倾斜,可研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折射角随入射角大小变化规律
D.图丁:改变小孔形状,是为了研究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是否有关
9.(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甲所示,小张将一个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放在漫画前,惊奇地发现透过水杯看到漫画中的老鼠变“胖”了,还掉头奔向猫,如图乙所示。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透过水杯看到变“胖”的老鼠是虚像
B.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相当于一个凹透镜
C.将漫画靠近水杯一些,透过水杯看到的老鼠始终是掉头的
D.此时漫画中的老鼠到玻璃杯的距离应满足f10.(2025八上·杭州月考) 无人机航拍的最大特色在于其能够突破地平线的束缚,提供前所未有的高空视角。航拍实际就是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如图所示某实验小组采用航拍镜头进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探究时描绘的图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要扩大拍摄范围,可让无人机飞得更高,景物类似从 C 到 D 的过程
B.若航拍镜头焦距为 50 毫米,底片和镜头距离略小于 50 毫米
C.若航拍环境较暗,可调小镜头光圈减少进光量使照片更清晰
D.若用无人机拍摄,所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景物类似处于 AB 间某一位置
11.(2025八上·杭州月考)雾视镜能使人眼产生“雾视”,从而刺激晶状体变薄,重新看清物体,以达到放松眼部肌肉,预防近视的效果。“雾视”原理为:戴上雾视镜后,进入眼睛的光线将聚焦在视网膜前,使人眼看不清物体。下图中能正确表示雾视镜的“雾视”原理的是(  )
A. B.
C. D.
12.(2025八上·杭州月考)对下列物体的受力分析正确的是(不计空气阻力)(  )
A.被手推出飞起的球
B.静止在墙角的球
C.随A匀速下滑的 B
D.不倒翁
13.(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四旋翼无人机下方用细线悬挂一个重物,不考虑空气阻力,则无人机在空中匀速直线上升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线对重物的拉力大于重物所受的重力
B.无人机对细线的拉力与重物对细线的拉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C.重物受到的重力与细线对重物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D.若细线突然断了,物体由于重力的作用会立即下落
14.(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火车在水平铁轨上匀速直线行驶,车厢内水平光滑桌面上放着物体A、B,A的质量较大,在火车突然停止时,两物体会由于惯性而运动,在它们离开桌面前(  )
A.一定相碰 B.一定不相碰 C.可能相碰 D.无法判断
15.(2025八上·杭州月考)下列情形中,松手后纸片还能保持平衡的是(  )
A. B.
C. D.
16.(2025八上·杭州月考)生活中蕴含了很多关于声音的科学知识。请回答:
(1)“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意思是听到他的声音,像见到本人一样,说明可以通过声音的   这一特性来判断是谁发出的。
(2)医生可以用超声波碎胆结石,是因为声音可以传递   。
(3)地震前狗会狂吠不止,因为它能听到人听不到的   (选填“超声波”“次声波”)。
17.(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为光从空气射向玻璃时发生折射的光路图,由图可知,折射光线是   ,入射角是   度。 界面的   (选填“上”“下”、“左”、“右”) 侧是空气。
18.(2025八上·杭州月考)一蜻蜓立于荷叶上,水中鱼欲跃出水面捉蜻蜓,如图是鱼看到蜻蜓所在的位置。
(1)鱼看到的是蜻蜓的   像。(填“虚”或“实”)
(2)蜻蜓距水面 0.6m,池水深 2m ,则蜻蜓在水中的像距水面   m。
(3)鱼应该选择图中   (填“A”、“B”或“C”)路线跃起才有机会捕获蜻蜓。
19.(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a)、(b)所示, “跳橡筋”和“打陀螺”是童年时的典型游戏,其中图(a)主要表示了力可以   ,图(b)主要表示了力可以   。击打陀螺时,鞭子作用在陀螺的不同位置,则陀螺的旋转速度不同,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   有关。
20.(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为实验室的一种弹簧秤,如果把该弹簧秤拿到月球上使用(已知同一物体在月球上的重力是地球上的1/6),则刻度的重新标法应该是,左右两边刻度线不变,左边刻度线对应的数值为   ,右边刻度线对应的数值为   。(本题选填“原值不变”“原值的6倍”或“原值的1/6”)
21.(2025八上·杭州月考)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正确地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如图所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有如下步骤:
①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
②两个对接的斜面,让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
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时的高度;
④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水平面,小球将沿水平面以恒定速度持续运动下去。
(1)上述步骤中,有的属于可靠事实,有的则是科学推论。将这些事实和推论进行分类排序,以下正确的是____
A.事实②→事实①→推论③→推论④
B.事实②→推论①→推论③→推论④
C.事实②→推论①→推论④→推论③
D.事实②→推论③→推论①→推论④
(2)并由此伽利略得出:运动物体如果不受其他物体的作用,将会   。伽利略由此开创了实验和推理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
22.(2025八上·杭州月考)某跳伞运动员从飞机上跳下,沿竖直方向降落,一段时间后打开降落伞,最后安全着地。已知运动员和跳伞设备的总重力为700牛,跳伞过程中下降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甲所示。
(1)图甲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   。
(2)图甲中曲线OA 段速度越来越大的原因是   。
(3)图乙是跳伞过程中部分阶段的情景及受力示意图,其中①与图甲曲线中   (用字母表示)阶段对应。
23.(2025八上·杭州月考)为研究橡皮筋是否与弹簧有类似的性质,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A、B两根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橡皮筋进行研究,并做成橡皮筋测力计。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悬挂钩码(图甲所示),记录橡皮筋受到的拉力大小F和橡皮筋的伸长量△X,根据多组测量数据画出的图线如图乙所示。
(1)当在橡皮筋B上悬挂重力为0.5牛的物体时,橡皮筋B的伸长量为   厘米;
(2)分别用这两根橡皮筋制成测力计,用橡皮筋   ,(选填“A”或“B”)制成的测力计测量的精确程度高;
(3)兴趣小组的同学将A、B橡皮筋如丙图方式连接起来,能够测量力的最大值为   (选填“1”或“1.5”或“2.5”)牛。
24.(2025八上·杭州月考)在研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小科设计了右图实验装置。实验时先用加湿器使整个教室充满雾气,将半圆形滑轨固定在水平底座上,其圆心0处放置一小平面镜,红色激光笔A可以沿滑轨自由滑动,发射的激光始 终对准圆心O点,反射光线OC。L形支架上激光笔B发出绿色激光,
该激光垂直于平面镜射入圆心0点。
(1)实验中激光笔B发出的绿色激光用于模拟   (选填“入射光 线 ”、“反射光线 ”或“法线 ”)。
(2)用加湿器使整个教室充满雾气的目的是   。
(3)当小科用另一只蓝色激光笔沿CO方向射向平面镜,观察到反射光线与红色激光笔发出的AO光线重合,这可以证明   。
(4)小科围绕着桌子走了一圈,在某一个角度观察到红色激光和绿色激光完 全重合的现象,这说明   。
25.(2025八上·杭州月考)小科利用图甲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具体步骤如下: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只完全相同的未点燃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此时在方格纸上记下蜡烛A和蜡烛B的位置。移动点燃的蜡烛A,重复上述步骤。
(1)本实验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
(2)随着实验进行,小科发现不管如何移动蜡烛 B ,蜡烛A 的像都无法与之完全重合,如图乙所示,原因是   。
(3)若实验中将玻璃板向右平移一段距离至PQ处,如图丙。则原先蜡烛A的像A`将会   (选填“左移 ”、“右移 ”或“不移动 ”)。
(4)为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小科设计了如图丁所示 的三种实验方案。将一块黑色不透光木板分别放置在三个不同位置 人眼在如图位置观察,请选择可行方案并说明理由   。
26.(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甲所示,光具座上从左到右依次为F光源、凸透镜、光屏,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当三者分别处于光具座20cm处、50cm处、80cm处时,恰好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小余想给大家展示投影仪中的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他应该将F光源向右移动到光具座   cm刻度范围之间,再将光屏向右移动到适合位置时,便能在光屏中央找到一个清晰的像。
(2)此时从光屏左侧观察,小余看到的像可能是____。
A. B. C. D.
(3)若小余将F光源从光具座取下,使其紧靠在装满水的圆柱形玻璃杯左侧(图乙)。现将F光源逐渐水平向左移动,右侧的小余透过杯子观察该过程中的像。小余看到的像可能有____(多选)。
A. B. C. D.
(4)小余同学继续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他固定蜡烛与光屏,并使其间距间为 前后移动凸透镜,可以两次在光屏上呈清晰的像。已知与凸透镜第一次所在位置A间的距离为L,如图乙所示,则该透镜先后两次所在位置A、B(未画出) 之间的距离s=   (用L0、L表示)。
27.(2025八上·杭州月考)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小科设计了这样的实验:把一个弹性较好的钢片固定在桌边,在钢片上用细线挂钩码,通过钢片受力而发生形变来研究问题。如图所示是小科设计的实验的主要步骤(小科使用的钩码规格相同,重力均为G)。请分析回答:
(1)通过比较   两组种钢片的形变程度,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2)通过比较甲、丁两组中钢片的弯曲方向,可以发现:   。
(3)在本实验中,小科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叫   法。
28.(2025八上·杭州月考)下图1为小明同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装置。实验中小明先后三次将同一木块放在同一斜面上的同一高度。然后分别用不同的力推了一下木块,使其沿斜面向下运动。逐渐减小水平面的粗糙程度,观察木块运动的距离,从而得出力和运动的关系。
(1)小明在实验操作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   ;
(2)更正错误后进行实验,从实验中观察到,随着摩擦力的逐渐减小,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逐渐   (选填“增大”或“减小”)。
(3)在此实验基础上通过推理可知观点____(选填“A”或“B”)是正确的;
A.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B.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4)通过上面的探究后,小明再思考如下的问题,如图2所示,摆球从A点由静止释放摆到右侧最高点C时,如果摆球所受的力忽然全部消失,则摆球将   (选填“往回摆”“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29.(2025八上·杭州月考)学校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自制民族乐器:排箫。以下是自制排箫的资料卡
自制排箫资料卡
资料一:排箫是由若干长短不一的竹管组成(图甲)。演奏时,用嘴对着竹管吹气,便能发出声音,声音的频率与管长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资料二:音级、音区与频率的关系如表一所示。
音级 不同音区的频率/Hz
低音区 中音区 高音区
Do 262 523 1046
Re 294 587 1175
Mi 330 659 1318
Fa 349 698 1397
So 392 784 1568
La 440 880 1760
Si 494 988 1976
表一:音级、音区与频率的关系
小组同学选择若干根长为20cm的吸管,用剪刀剪裁后,按由短到长的顺序横向连接制得“排箫 ”(如图丙)。
(1)演奏时,对着竹管吹气便能发出声音。这是由于吹气时,管内的空气发生   。
(2)根据图乙可知,声音的频率与管长的关系是   。
(3)自制排箫的其中一项评价指标如下表。请根据该指标对该小组制作的排箫进 行等级评定,并简述理由   。
自制“排箫”评价量表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音区数量 能吹奏出3个完整的音区 能吹奏出 1-2个完整的音区 不能吹奏出完整的音区
30.(2025八上·杭州月考)学校开展了制作台秤的项目化学习活动,某兴趣小组利用弹簧,托盘 (20g)、大头针纸板等材料,按图甲设计并制作了一台秤(固定装置未画出),弹簧的压缩长度△x与受到压力F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1)【标识刻度】
将台秤放在水平桌面上,托盘上不放物体时,大头针指在硬纸板的A处,在A处标上“0”刻度,向托盘上放入重为1N的物体时,大头针指在硬纸板的B处,在B处标上   克刻度(如图丙所示)。
(2)【项目评价】
请根据如下的评价量表判断该台秤“量程”这一指标是否达到优秀并说明理由   。
指标 优秀 合格 不合格
量程/克 大于等于600 300~600 0~300
精度/克 精确到10 精确到20 精确到40
31.(2025八上·杭州月考)根据要求画出光路图。
(1)甲图中的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后水平射向竖直放置的凸透镜,请画出平面镜的入射光线和 凸透镜的折射光线。
(2)大卡车受车体限制,会出现视角盲区。右图是一辆卡车俯视图,D点为司机眼睛的位置,司机通过左侧的平面后视镜AB能看到车尾后部C点。请作出司机眼睛D看到车尾C点的光路图。
32.(2025八上·杭州月考)载重共500N的气球在竖直方向上匀速下降时受到空气向上的浮力400N,若从气球中抛掉一些重物后。气球能在竖直方向上匀速上升。(设空气阻力和浮力大小不变,g取10N/kg)
(1)匀速下降时气球受到的空气的阻力多大
(2)请画出气球在匀速上升时受到的空气阻力的力的图示。
(3)气球匀速上升的话需抛掉多少 kg的重物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听觉形成的正确路径为:声波先通过外耳道传入,引发鼓膜振动,振动经听小骨传递到耳蜗,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将振动转化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听神经传导至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最终形成听觉。
【解答】A、该选项将听神经(①)放在最前,外耳道(④)放在中间,违背 “声波先经外耳传入” 的逻辑,所以 A 不符合题意;
B、该选项中声波直接进入耳蜗(③),跳过了鼓膜(②)和听小骨(⑥)的传导环节,路径错误,所以 B 不符合题意;
C、该选项中声波先传入听神经(①),再到鼓膜(②),顺序颠倒,不符合 “外耳→中耳→内耳→神经→大脑” 的传导规律,所以 C 不符合题意;
D、该选项路径为 “外耳道(④)→鼓膜(②)→听小骨(⑥)→耳蜗(③)→听神经(①)→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⑤)”,完全符合听觉形成的生理过程,所以 D 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 D。
2.【答案】A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噪声的控制途径: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2)噪声监测仪器的作用:环境噪声质量检测仪只是监测噪声的大小,不能减弱噪声。
【解答】A、环境噪声质量检测仪的作用是监测噪声的强弱,不能减弱噪声,故该选项错误。
B、高速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该选项正确。
C、工人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该选项正确。
D、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该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A。
3.【答案】C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人有多种感觉,形成于大脑。
【解答】A、嗅觉中枢具有适应性,久闻后对气味的感觉就会减弱,A不符合题意;
B、不同人嗅觉的灵敏程度是不同的,B不符合题意;
C、“花蜜是甜的”这种味觉在大脑形成,C符合题意;
D、嗅觉和味觉会相互影响,闻花香的气味和尝花蜜的味道会产生混合的感觉,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C。
4.【答案】B
【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音调及其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分析】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相同时间内物体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声音的振幅越大,声音越大;据此分析清楚图象所示情景,然后答题。
【解答】一男高音歌唱家小聪在放声歌唱时,他的声音大(响度大),声音的振幅大;他的音调高,振动频率大;一女低音歌唱家小明在轻声伴唱,她的声音小(响度小),声音的振幅小;她的音调低,振动频率小,由图可知,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答案】D
【知识点】光的色散
【解析】【分析】(1)光的色散: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说明太阳光是复色光。
(2)红外线与紫外线的特性:红外线具有热效应,位于红光外侧(区域①);紫外线位于紫光外侧(区域②),属于不可见光,无法用肉眼观察。
【解答】A、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分解成多种色光,说明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故该选项正确。
B、①区域的光是红外线,具有热效应,故该选项正确。
C、②区域的光是紫外线,属于不可见光,无法用肉眼观察,故该选项正确。
D、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紫光的偏折程度大于红光,而非小于,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6.【答案】C
【知识点】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分析】(1)镜面反射与漫反射:镜面反射是平行光入射到光滑表面,反射光平行射出;漫反射是平行光入射到粗糙表面,反射光向各个方向射出。
(2)光的反射定律: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即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答】A、由图可知,光射到潮湿的沥青路上容易发生镜面反射,故A错误;
B、由图可知,光射到干燥的沥青路上容易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不是折射,故B错误;
C、由于光射到潮湿的沥青路上容易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还是平行射出,很少的反射光线进入驾驶员眼睛,所以对面无车时。驾驶员看潮湿的路面更暗,故C正确;
D、照射到干燥路面上的光发生漫反射,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7.【答案】D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 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解答】 ①只将光屏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则入射光线不变,则反射光线也不会改变,但光斑会向下移动,故①不符合题意;
②只将平面镜绕入射点O顺时针转过一定角度(<90°),入射角变小,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随之变小,反射光线不可能经过B点,故②不符合题意;
③只将平面镜水平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则入射角不变,并且入射点相对应O点向上移动,因此反射光线的位置向上移动,故③符合题意;
④只将入射光线绕入射点O逆时针转过一定角度(<90°),入射角变大,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随之变大,反射光线可能经过B点,故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8.【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要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可以通过让两个纸板不在同一平面上来研究;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同时能看到镜前物体的像,又能看到物体的像,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根据水面的变化分析;
(4)根据控制变量法分析。
【解答】A、甲图:将右侧背景板向后折,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关系是否在同一平面上,故A不合题意;
B、乙图:玻璃是透明的,既可以让物体在里面成像,又可以通过玻璃看到后面移动的物体,从而找到像的位置,故B不合题意;
C、丙图:抬起B端,水面仍然是水平的,无法研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大小的变化,故C符合题意;
D、丁图:根据控制变量法,改变小孔形状,其他因素不变,是为了研究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是否有关,故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透明玻璃杯可以看成是中间厚边缘薄的柱形透镜,物体置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
【解答】A、透过水杯看到变“胖”的老鼠是实像,因为它是倒立的,倒立的像都是实像,故A错误;
B、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边缘薄,中间厚,相当于凸透镜,故B错误;
C、将漫画靠近水杯一些,物距小于一倍的焦距,可以是放大镜成像,故透过水杯看到的老鼠可以是不掉头的,故C错误;
D、此时漫画中的老鼠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则此时老鼠到玻璃杯的距离应满足f<u<2f,与投影仪成像原理相同,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0.【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1)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照相机从高空拍摄地面照片,物距很大,像距很小,像更接近于焦点;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3)环境较暗,需要增大光圈,增大进光量;
(4)根据u=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据此确定凸透镜的焦距,然后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回答。
【解答】 A、若要扩大拍摄范围,即所成的像变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应让无人机飞得更高,景物类似从C到D的过程,故A正确;
B、照相机的底片是像的位置,底片应该在镜头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并且物距很大,像距很小,底片放在略大于50mm的位置上,故B错误;
C、若航拍环境较暗时,需要增大光圈,即可调大镜头光圈增加进光量使照片更清晰,故C错误;
D、由图可知,u=v=10cm,根据u=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即2f=10cm,故该凸透镜的焦距f=5cm;若用无人机拍摄,所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物距应大于二倍焦距,即u>10cm,景物类似处于BD间某一位置,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1.【答案】C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结合题干信息选出正确答案。
【解答】AB、由图知道,图中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是发散的,故AB不符合题意;
CD、根据“戴上雾视镜后,进入眼睛的光线将聚焦在视网膜前”知道,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2.【答案】C
【知识点】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
【解析】【分析】(1)力的受力分析:被手推出飞起的球,不计空气阻力时,只受重力作用;静止在墙角的球,需分析是否受到墙壁的作用力;随物体匀速下滑的物体,受力平衡;不倒翁的受力需考虑重力和支持力。
(2)平衡状态的受力特点: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受力平衡,合力为零。
【解答】A、推出的球,不计空气阻力,只受重力的作用,没有图中F的作用力,故A错误;
B、如果图中球受到墙壁的弹力作用,则球受力不平衡,不可能处于静止状态,所以小球与竖直墙壁之间没有弹力的作用,小球只受到支持力和重力的作用,而图中多画了弹力,故B错误;
C、随A匀速下滑的B,受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B与A之间没有发生相对运动,也没有相对运动的趋势,则B不受摩擦力,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重心,方向竖直向下,支持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故C正确;
D、不倒翁受到的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图中不倒翁受到的重力方向错误,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3.【答案】C
【知识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平衡力的辨别
【解析】【分析】(1)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时,这两个力平衡。
(2)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解答】A、无人机匀速直线上升时,重物处于平衡状态,细线对重物的拉力等于重物所受的重力,故该选项错误。
B、无人机对细线的拉力与重物对细线的拉力作用在同一物体(细线)上,不是相互作用力,故该选项错误。
C、重物受到的重力与细线对重物的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重物)上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是一对平衡力,故该选项正确。
D、若细线突然断了,物体由于惯性会先向上运动一段距离,再由于重力作用下落,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14.【答案】B
【知识点】惯性
【解析】【分析】根据惯性的知识分析解答。
【解答】火车在水平铁轨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而两个小球与车的运动状态相同,二者之间保持相对静止状态。当火车突然停止时,由于惯性,两个物体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二者之间还是保持相对静止状态,因此在离开桌面前肯定不相碰。
故选B。
15.【答案】A
【知识点】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解析】【分析】平衡力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和同一直线上。
【解答】A.定滑轮两侧挂两个质量相等的钩码,则纸片两端受到的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因此是一对平衡力,纸片能保持平衡状态,故A符合题意;
B.左侧挂两个钩码,右侧挂一个钩码,则左右拉力大小不等,不能保持平衡状态,故B不符合题意;
CD.纸片扭转一个角度,此时左右两个拉力不是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不是一对平衡力,纸片不能保持平衡状态,故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6.【答案】(1)音色
(2)能量
(3)次声波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1)音色的定义:音色是指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特色,不同的人由于发声器官结构和发声方式不同,音色不同,所以可以通过音色来判断是谁发出的声音。
(2)声音的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超声波碎胆结石是利用声音能传递能量来破碎结石的。
(3)次声波的特点:次声波是频率低于 20Hz 的声波,人耳听不到,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前会产生次声波,狗的听觉范围比人广,能听到次声波,所以地震前狗会狂吠不止。
【解答】(1)“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说明可以通过声音的音色这一特性来判断是谁发出的。
(2)医生可以用超声波碎胆结石,是因为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3)地震前狗会狂吠不止,因为它能听到人听不到的次声波。
17.【答案】OB;60;左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确定入射角和反射角,中间的角平分线为法线,与它垂直的为分界面,剩余的一条光线为折射光线。接下来根据折射规律确定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进而确定入射角。最后根据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确定空气的位置。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AOP=∠COP,根据“反射角要等于入射角”可知,二者肯定是入射角和反射角,则中间的PQ为法线,与它垂直的MN是界面,且OB为折射光线。
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故CO是入射光线,OA是反射光线,OB是折射光线,
所以反射角为
光从空气射向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所以界面MN的左侧是空气。
18.【答案】(1)虚
(2)0.6
(3)C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1)光的折射成像:鱼看到蜻蜓是由于蜻蜓反射的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进入鱼的眼睛,鱼逆着折射光线看到的是蜻蜓的虚像,虚像的位置比实际位置偏高。
(2)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这里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所以蜻蜓在水中的像距水面的距离等于蜻蜓距水面的距离。
(3)光的折射规律:鱼要捕获蜻蜓,需沿着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即看到的虚像的位置)的路线跃起,因为光的折射是可逆的,所以应选择能指向虚像的路线。
【解答】(1)鱼看到的是蜻蜓的虚像。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到水面的距离相等,蜻蜓距水面 0.6m,所以蜻蜓在水中的像距水面0.6m。
(3)鱼看到的是蜻蜓的虚像,虚像位置偏高,光的折射可逆,鱼应沿着看到虚像的路线跃起,即选择图中C路线跃起才有机会捕获蜻蜓。
19.【答案】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作用点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
【解析】【分析】(1)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即使物体发生形变。
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发生变化、运动方向发生变化。认真观察两图,不难看出,力各起到什么效果;
(2)惯性是任何物体都具有的一种性质--保持原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解答】(1)图 (a) 中脚勾橡筋,橡筋变形,主要表示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使物体发生形变)。
(2)图 (b) 中击打陀螺,陀螺旋转,主要表示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击打陀螺时,鞭子作用在陀螺的不同位置,陀螺的旋转速度不同,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作用点有关。
20.【答案】原值不变;原值的六倍
【知识点】力的测量
【解析】【分析】①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有关,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无关;
②月球上物体的重力是它在地球上重力的六分之一;
③弹簧秤拿到月球上后左侧和右侧的刻度线不变,重力刻度值为原值不变,质量刻度值为原值的六分之一。
【解答】①物体放到月球上,质量不变,重力会变为地球上重力的六分之一;但弹簧的材料不变(劲度系数不变),将弹簧拉长到同样长度,需要的重力不变,因此左边刻度线(代表重力)不变时,对应的原值不变。
②在地球上,取g=10N/kg,在弹簧秤上挂质量为1kg的物体(重力为10N),右边刻度线标有1kg,需要弹簧秤的指针会被拉到10N的位置,左边刻度线处在标有10N数值的位置;
在月球上,左右两边刻度线不变时,左边刻度线对应的数值为原值不变,右边刻度线对应的数值为原值的六倍。
21.【答案】(1)D
(2)做匀速直线运动
【知识点】力与运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科学实验的事实与推论:事实是可以通过实验直接观察到的现象,推论是在事实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伽利略斜面实验中,步骤②是可直接观察的事实;步骤③、①、④是在事实基础上的科学推论,且推论有逻辑递进关系。
(2)牛顿第一定律的前身: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得出,运动物体如果不受其他物体的作用,将会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是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基础。
【解答】(1)这是依据思维程序排序的问题,伽利略的观点是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经过推理概括得出结论,第一步是实验事实,即②;小球滚到右侧斜面的高度与小球自由放手的位置接近,摩擦越小越接近,得出推理,如果无摩擦,小球上升的高度与自由放手位置相同,即第二步是③;继续推理,在无摩擦的情况下如果改变右侧斜面的倾斜程度,减小倾解,仍能使小球上升的高度与自由放手的位置相同,即第三步是①;继续大胆推理,在无摩擦的情况下,右侧斜面继续减小倾角为0,即水平,则小球永远运动,即第四步是④.按照这样的思维程序排列顺序,故D正确;
(2)这是实验基础上,再推理得出的结论,实验无法直接验证,运动物体不受力将永远匀速运动下去。
22.【答案】(1)运动员在50-70秒内下降的高度
(2)由图甲可知,跳伞运动员在OA段处于加速降落过程中,此时运动员和跳伞设备受到的重力大于空气阻力
(3)BC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力与运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根据公式s=vt判断出阴影部分面积表示的含义。
(2)根据跳伞运动员竖直降落过程中受到的重力和阻力大小关系得出结论。
(3)当空气阻力大于总重力时,物体做减速运动。
【解答】(1)根据图示可知,此时速度v=10m/s,时间t=70s-50s=20s,由公式s=vt可知该阴影部分表示运动员在50-70秒内下降的高度。
(2)由图甲可知,跳伞运动员在OA段处于加速降落过程中,此时运动员和跳伞设备受到的重力大于空气阻力。
(3)由图①可知,阻力大于运动员和跳伞设备的总重力,所以此时运动员做减速运动,对应的曲线为BC段。
23.【答案】(1)5
(2)5
(3)1
【知识点】弹力;力的测量
【解析】【分析】(1)图像的读取:通过分析图乙中橡皮筋 B 的 F - Δx 图像,找到拉力为 0.5 牛时对应的伸长量。
(2)测力计精确程度的判断:在相同拉力下,伸长量越大的橡皮筋,制成的测力计刻度越稀疏,测量精确程度越高。
(3)串联橡皮筋的最大测量力:串联时,最大测量力由能承受拉力较小的橡皮筋决定。
【解答】(1)由图乙可知,橡皮筋 B 的 F - Δx 图像中,当 F = 0.5N 时,对应的伸长量为5厘米。(2)在相同拉力下,橡皮筋 A 的伸长量更大,刻度更稀疏,测量精确程度更高,故用橡皮筋A制成的测力计测量的精确程度高。
(3)A 橡皮筋的最大拉力为 1N,B 橡皮筋的最大拉力为 1.5N,串联时最大测量力由 A 决定,故能够测量力的最大值为1牛。
24.【答案】(1)法线
(2)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3)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1)法线的定义:法线是垂直于反射面(平面镜)的直线,实验中绿色激光垂直于平面镜射入圆心 O 点,用于模拟法线。
(2)实验现象的显示:雾气中的小水滴可以使光发生散射,从而显示出光的传播路径,便于观察入射光线、反射光线。
(3)光的反射可逆性:沿反射光线的反方向入射,反射光线沿入射光线的反方向射出,这证明了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当从某一角度观察到红色激光(入射或反射光线)和绿色激光(法线)完全重合时,说明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解答】(1)法线与平面镜是垂直的,激光笔B发出的光垂直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可以显示法线的位置;
(2)加湿器使整个教室充满雾气,这样能显示出光的传播路径;
(3)沿反射光线的反方向入射,反射光线沿入射光线的反方向射出,这证明了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当从某一角度观察到红色激光(入射或反射光线)和绿色激光(法线)完全重合时,说明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5.【答案】(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玻璃板未与水平桌面垂直
(3)不移动
(4)方案 B,因为平面镜成虚像,虚像不能在木板上呈现,将木板放在像的位置,若看不到像,则说明是虚像。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器材的作用:玻璃板透明,既能反射成像,又能透过玻璃板看到后面的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若玻璃板未与水平桌面垂直,蜡烛的像会偏高或偏低,导致蜡烛 B 无法与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
(3)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玻璃板平移时,蜡烛 A 的位置不变,所以其像不移动。
(4)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要探究平面镜成的是虚像,需将木板放在像的位置(方案 B),若看不到像,则说明是虚像。
【解答】(1)在 “平面镜成像特点” 实验中,玻璃板是透明的,它既能像平面镜一样反射光线形成像,又能让我们透过玻璃板看到后面的蜡烛。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移动后面的蜡烛,使其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从而准确地确定像的位置。而平面镜不透明,无法直接看到后面的物体,也就难以确定像的具体位置。
(2)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是关于镜面对称的。如果玻璃板没有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那么蜡烛 A 所成的像就会偏高或偏低。此时,我们在玻璃板后面移动蜡烛 B 时,无论怎么移动,都无法让它与蜡烛 A 的像在同一水平高度上完全重合。只有当玻璃板垂直于桌面时,像与物才会在同一竖直线上,蜡烛 B 才能与像重合。
(3)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且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当玻璃板向右平移一段距离至 PQ 处时,蜡烛 A 的位置并没有改变,它到玻璃板的距离也没有变化。因此,根据成像规律,其像 A'的位置也不会改变,即不移动。
(4)可行方案是 B,理由是平面镜成虚像,虚像不能在光屏(木板)上呈现,将木板放在像的位置,若看不到像,则说明是虚像。
26.【答案】(1)20.0至35.0
(2)A
(3)A
(4)L0-2L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
(2)根据在不同情况下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可对选项中的图象进行逐一判断;
(3)根据光路可逆分析。
【解答】(1)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其物距2f>u>f,因此他应该将F光源向右移动到光具座20.0至35.0cm刻度范围之间;
(2)因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从光屏左侧观察,小余看到的像可能是A;
(3)圆柱形玻璃杯中注入水相当于中间厚、左右边缘薄的一个凸透镜。小余将F光源从光具座取下,使其紧靠在装满水的圆柱形玻璃杯左侧。F光源逐渐水平向左移动,物距逐渐增大。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小余看到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且物距越远,像越大;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小余看到的像是倒立的实像(左右颠倒,上下不颠倒),且物距越远像越小。综上所述,小余看到的像可能是AC;
(4)由图甲可知物距应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物距为L,即f<L<2f,故焦距小于物距;
根据光路可逆,第一次物距为L,第二次像距为L,则A、B之间的距离为s=L0-2L。
27.【答案】(1)甲、丙
(2)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控制变量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
【解析】【分析】(1)力的三要素对作用效果的影响: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要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的关系,需控制力的大小和方向相同,改变作用点。
(2)力的方向对作用效果的影响:力的方向不同,作用效果也不同,可通过钢片弯曲方向的不同来体现。
(3)控制变量法的定义:控制变量法是指在研究多个因素对某一物理量的影响时,每次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而保持其他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该因素对物理量的影响。
【解答】(1)要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需控制力的大小和方向相同,改变作用点。甲和丙组中,力的大小(均为G)、方向相同,作用点不同,所以通过比较甲、丙两组钢片的形变程度,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2)甲、丁两组中,力的大小(均为G)、作用点相同,方向不同,钢片弯曲方向不同,所以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在本实验中,小科每次只改变力的一个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保持其他要素不变,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28.【答案】(1)用不同的力推木块,未控制初速度相同;
(2)增大
(3)A
(4)静止
【知识点】牛顿第一定律
【解析】【分析】(1)牛顿第一定律实验的控制变量:实验中应让木块从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以保证到达水平面时的初速度相同。若用不同的力推木块,会改变木块的初速度,无法控制变量。
(2)摩擦力对运动的影响:水平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木块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越小,运动的距离就越远。
(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牛顿第一定律表明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非维持运动的原因。
(4)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摆球在最高点 C 时处于静止状态,若此时力全部消失,将保持静止。
【解答】(1)小明的错误是用不同的力推木块,改变了木块的初速度,未控制变量。
(2)随着摩擦力逐渐减小,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逐渐增大。
(3)根据实验推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观点A正确。
(4)摆球在 C 点静止,若力全部消失,将静止。
29.【答案】(1)振动
(2)频率随着管长的增加而降低
(3)合格;制成的排箫只能吹出中音区和高音区。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音调及其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根据图乙得出声音的频率与管长的关系;
(3)根据吸管的长度,结合图乙对该小组制作的排箫进行等级评定。
【解答】(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演奏时,对着竹管吹气,便能发出声音。这是由于吹气时,管内的空气发生振动;
(2)由图乙可知,声音的频率与管长的关系是:频率随着管长的增加而降低;
(3)吸管的最大长度为20cm,由图乙可知,制成的排箫只能吹出中音区和高音区,所以评定为合格。
30.【答案】(1)100
(2)未达到优秀标准,因为量程在600g以内。
【知识点】力的测量
【解析】【分析】(1)弹簧的受力与形变:弹簧的压缩长度与受到的压力成正比(在弹性限度内)。首先需计算托盘的重力,再根据压力与重力的关系确定物体的质量。
(2)量程的计算:量程是指台秤能测量的最大质量,需根据弹簧的最大压力计算对应的物体质量,再与评价量表对比。
【解答】 (1)托盘上放入重为1N的物体时,物体的质量;
由于托盘上不放物体时,大头针指在硬纸板的A处,在A处标上“0”刻度,即有“去皮”的功能,所以,向托盘上放入重为1N的物体时,在B处应标上100g刻度,即显示被测物体的质量为100g;
(2)由图乙可知,弹簧的压缩长度Δx在0到15cm之间时,压力的最大值为6N,即托盘和物体的总重力最大为6N,
由G=mg可知,托盘和物体的总质量最大为:
已知托盘的质量为20g,则所测物体的最大质量为:m物max=m总max-m托盘=600g-20g=580g,
由此可知该台秤量程在600g以内,根据评价量表可知该台秤“量程”这一指标未达到优秀标准。
31.【答案】(1)过入射点作出法线,已知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30°,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90°-30°=60°,据此在法线上侧画出入射光线;
又知反射光线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可知折射光线过凸透镜的焦点,如图所示
(2)先延长平面后视镜AB,作C点关于AB的对称点C',然后连接DC'(即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光线的方向,再连接C点和反射点(即入射光线),并标出入射光线的方向,如图所示: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的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度数,可求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度数,据此画出入射光线;然后再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作出折射光线。
(2)先确定C点在平面镜中的像点,然后根据反射光线的反向延线过像点确定反射光线,再连接光源和反射点,完成光路。
【解答】(1)过入射点作出法线,已知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30°,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90°-30°=60°,据此在法线上侧画出入射光线;
又知反射光线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可知折射光线过凸透镜的焦点,如图所示
(2) 先延长平面后视镜AB,作C点关于AB的对称点C',然后连接DC'(即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光线的方向,再连接C点和反射点(即入射光线),并标出入射光线的方向,如图所示:
32.【答案】(1)气球在竖直方向上匀速下降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浮力、竖直向上的阻力,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可得,空气阻力f=G-F浮=500N-400N=100N,阻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2)气球匀速竖直上升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浮力、竖直向下的阻力。
(3)设空气阻力和浮力大小不变,重力与阻力的和等于浮力,
则此时气球的总重:G'=F浮-f=400N-100N=300N;
所以,抛出物体的重ΔG=G-G'=500N-300N=200N。
抛出物体的质量。
【知识点】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重力及其方向
【解析】【分析】(1)二力平衡条件: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受到的合力为零,在竖直方向上,重力、浮力和阻力的合力为零。
(2)力的示意图绘制:力的示意图需表示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空气阻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3)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G = mg,可通过重力的变化计算质量的变化。
【解答】 (1)气球在竖直方向上匀速下降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浮力、竖直向上的阻力,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可得,空气阻力f=G-F浮=500N-400N=100N,阻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2)气球匀速竖直上升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浮力、竖直向下的阻力。
(3)设空气阻力和浮力大小不变,重力与阻力的和等于浮力,
则此时气球的总重:G'=F浮-f=400N-100N=300N;
所以,抛出物体的重ΔG=G-G'=500N-300N=200N。
抛出物体的质量。
1 / 1浙江省杭州市保俶塔申花实验学校2025-2026年第一学期八年级10月月考科学试题(到第2章)
1.(2025八上·杭州月考)“倒车,请注意!”路人听见提示音后,可以及时躲避车辆,避免事故的发生。听觉形成过程路径正确的是()
①听神经 ②鼓膜 ③耳蜗 ④外耳道 ⑤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⑥听小骨
A.①→②→⑥→③→④→⑤ B.④→③→①→②→⑥→⑤
C.④→①→②→⑥→③→⑤ D.④→②→⑥→③→①→⑤
【答案】D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听觉形成的正确路径为:声波先通过外耳道传入,引发鼓膜振动,振动经听小骨传递到耳蜗,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将振动转化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听神经传导至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最终形成听觉。
【解答】A、该选项将听神经(①)放在最前,外耳道(④)放在中间,违背 “声波先经外耳传入” 的逻辑,所以 A 不符合题意;
B、该选项中声波直接进入耳蜗(③),跳过了鼓膜(②)和听小骨(⑥)的传导环节,路径错误,所以 B 不符合题意;
C、该选项中声波先传入听神经(①),再到鼓膜(②),顺序颠倒,不符合 “外耳→中耳→内耳→神经→大脑” 的传导规律,所以 C 不符合题意;
D、该选项路径为 “外耳道(④)→鼓膜(②)→听小骨(⑥)→耳蜗(③)→听神经(①)→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⑤)”,完全符合听觉形成的生理过程,所以 D 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 D。
2.(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下列措施中不是为了减弱噪声的是 (  )
A.环境噪声质量检测仪
B.高速隔音墙
C.工人戴耳罩
D.摩托车的消声器
【答案】A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1)噪声的控制途径: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2)噪声监测仪器的作用:环境噪声质量检测仪只是监测噪声的大小,不能减弱噪声。
【解答】A、环境噪声质量检测仪的作用是监测噪声的强弱,不能减弱噪声,故该选项错误。
B、高速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该选项正确。
C、工人戴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该选项正确。
D、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该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A。
3.(2025八上·杭州月考)阳春三月,百花盛开,小新参加了百花园的花展,在百花园中小新不仅看到了各种美丽的鲜花,同时还闻到了各种花的独特清香,也品尝了甜甜的百花园牌花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小新感觉没有刚来时香了,是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B.来到百花园中,不同的人对花香的敏感程度不同。
C.百花园牌花蜜是甜的这种感觉是在口腔中形成的。
D.闻花香同时尝花蜜会形成花蜜和花香的混合味道。
【答案】C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人有多种感觉,形成于大脑。
【解答】A、嗅觉中枢具有适应性,久闻后对气味的感觉就会减弱,A不符合题意;
B、不同人嗅觉的灵敏程度是不同的,B不符合题意;
C、“花蜜是甜的”这种味觉在大脑形成,C符合题意;
D、嗅觉和味觉会相互影响,闻花香的气味和尝花蜜的味道会产生混合的感觉,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C。
4.(2025八上·杭州月考)音乐会上,男高音歌唱家在放声歌唱时,女低音歌唱家在轻声伴唱。下列声音波形图中能正确反映上述男、女歌唱家歌唱时的声音特征的是(纵坐标表示振幅,横坐标表示时间)(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音调及其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分析】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相同时间内物体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声音的振幅越大,声音越大;据此分析清楚图象所示情景,然后答题。
【解答】一男高音歌唱家小聪在放声歌唱时,他的声音大(响度大),声音的振幅大;他的音调高,振动频率大;一女低音歌唱家小明在轻声伴唱,她的声音小(响度小),声音的振幅小;她的音调低,振动频率小,由图可知,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表示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的色散实验,图中①②分别表示红外线和紫外线所在区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B.①区域的光具有热效应
C.②区域的光无法用肉眼观察
D.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紫光的偏折程度小于红光
【答案】D
【知识点】光的色散
【解析】【分析】(1)光的色散: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说明太阳光是复色光。
(2)红外线与紫外线的特性:红外线具有热效应,位于红光外侧(区域①);紫外线位于紫光外侧(区域②),属于不可见光,无法用肉眼观察。
【解答】A、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分解成多种色光,说明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故该选项正确。
B、①区域的光是红外线,具有热效应,故该选项正确。
C、②区域的光是紫外线,属于不可见光,无法用肉眼观察,故该选项正确。
D、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紫光的偏折程度大于红光,而非小于,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6.(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是夜间汽车在干燥的沥青路面和潮湿的沥青路面上行驶时 大灯的部分光路简图。由图可知,晚上开车时(  )
A.在潮湿的路面更容易发生漫反射
B.在干燥的路面发生镜面反射
C.对面无车时,驾驶员看潮湿的路面更暗
D.照射到干燥路面上的光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答案】C
【知识点】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分析】(1)镜面反射与漫反射:镜面反射是平行光入射到光滑表面,反射光平行射出;漫反射是平行光入射到粗糙表面,反射光向各个方向射出。
(2)光的反射定律: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即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答】A、由图可知,光射到潮湿的沥青路上容易发生镜面反射,故A错误;
B、由图可知,光射到干燥的沥青路上容易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不是折射,故B错误;
C、由于光射到潮湿的沥青路上容易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还是平行射出,很少的反射光线进入驾驶员眼睛,所以对面无车时。驾驶员看潮湿的路面更暗,故C正确;
D、照射到干燥路面上的光发生漫反射,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7.(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一束光在平面镜上发生反射,反射光恰好照在光屏的A处,若要让反射光照在光屏的B处,则下列方法中可行的是 (  )
①只将光屏向左移动一段距离
②只将平面镜绕入射点O顺时针转过一定角度 (<90°)
③只将平面镜向左移动一段距离
④只将入射光线绕入射点O顺时针转过一定角度(<90°)
A.只有①④ B.只有②③ C.只有①② D.只有③④
【答案】D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 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解答】 ①只将光屏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则入射光线不变,则反射光线也不会改变,但光斑会向下移动,故①不符合题意;
②只将平面镜绕入射点O顺时针转过一定角度(<90°),入射角变小,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随之变小,反射光线不可能经过B点,故②不符合题意;
③只将平面镜水平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则入射角不变,并且入射点相对应O点向上移动,因此反射光线的位置向上移动,故③符合题意;
④只将入射光线绕入射点O逆时针转过一定角度(<90°),入射角变大,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随之变大,反射光线可能经过B点,故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8.(2025八上·杭州月考)下列是一些常见的光学实验,其中实验设计与实验目的不相符的是(  )
A.图甲:将右侧背景板向后折,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
B.图乙:用茶色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C.图丙:抬起木板的B端使杯子倾斜,可研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折射角随入射角大小变化规律
D.图丁:改变小孔形状,是为了研究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是否有关
【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要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可以通过让两个纸板不在同一平面上来研究;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同时能看到镜前物体的像,又能看到物体的像,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根据水面的变化分析;
(4)根据控制变量法分析。
【解答】A、甲图:将右侧背景板向后折,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关系是否在同一平面上,故A不合题意;
B、乙图:玻璃是透明的,既可以让物体在里面成像,又可以通过玻璃看到后面移动的物体,从而找到像的位置,故B不合题意;
C、丙图:抬起B端,水面仍然是水平的,无法研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大小的变化,故C符合题意;
D、丁图:根据控制变量法,改变小孔形状,其他因素不变,是为了研究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是否有关,故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甲所示,小张将一个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放在漫画前,惊奇地发现透过水杯看到漫画中的老鼠变“胖”了,还掉头奔向猫,如图乙所示。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透过水杯看到变“胖”的老鼠是虚像
B.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相当于一个凹透镜
C.将漫画靠近水杯一些,透过水杯看到的老鼠始终是掉头的
D.此时漫画中的老鼠到玻璃杯的距离应满足f【答案】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透明玻璃杯可以看成是中间厚边缘薄的柱形透镜,物体置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
【解答】A、透过水杯看到变“胖”的老鼠是实像,因为它是倒立的,倒立的像都是实像,故A错误;
B、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杯边缘薄,中间厚,相当于凸透镜,故B错误;
C、将漫画靠近水杯一些,物距小于一倍的焦距,可以是放大镜成像,故透过水杯看到的老鼠可以是不掉头的,故C错误;
D、此时漫画中的老鼠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则此时老鼠到玻璃杯的距离应满足f<u<2f,与投影仪成像原理相同,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0.(2025八上·杭州月考) 无人机航拍的最大特色在于其能够突破地平线的束缚,提供前所未有的高空视角。航拍实际就是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如图所示某实验小组采用航拍镜头进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探究时描绘的图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要扩大拍摄范围,可让无人机飞得更高,景物类似从 C 到 D 的过程
B.若航拍镜头焦距为 50 毫米,底片和镜头距离略小于 50 毫米
C.若航拍环境较暗,可调小镜头光圈减少进光量使照片更清晰
D.若用无人机拍摄,所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景物类似处于 AB 间某一位置
【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1)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照相机从高空拍摄地面照片,物距很大,像距很小,像更接近于焦点;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3)环境较暗,需要增大光圈,增大进光量;
(4)根据u=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据此确定凸透镜的焦距,然后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回答。
【解答】 A、若要扩大拍摄范围,即所成的像变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应让无人机飞得更高,景物类似从C到D的过程,故A正确;
B、照相机的底片是像的位置,底片应该在镜头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并且物距很大,像距很小,底片放在略大于50mm的位置上,故B错误;
C、若航拍环境较暗时,需要增大光圈,即可调大镜头光圈增加进光量使照片更清晰,故C错误;
D、由图可知,u=v=10cm,根据u=v=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即2f=10cm,故该凸透镜的焦距f=5cm;若用无人机拍摄,所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物距应大于二倍焦距,即u>10cm,景物类似处于BD间某一位置,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1.(2025八上·杭州月考)雾视镜能使人眼产生“雾视”,从而刺激晶状体变薄,重新看清物体,以达到放松眼部肌肉,预防近视的效果。“雾视”原理为:戴上雾视镜后,进入眼睛的光线将聚焦在视网膜前,使人眼看不清物体。下图中能正确表示雾视镜的“雾视”原理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结合题干信息选出正确答案。
【解答】AB、由图知道,图中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是发散的,故AB不符合题意;
CD、根据“戴上雾视镜后,进入眼睛的光线将聚焦在视网膜前”知道,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2.(2025八上·杭州月考)对下列物体的受力分析正确的是(不计空气阻力)(  )
A.被手推出飞起的球
B.静止在墙角的球
C.随A匀速下滑的 B
D.不倒翁
【答案】C
【知识点】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
【解析】【分析】(1)力的受力分析:被手推出飞起的球,不计空气阻力时,只受重力作用;静止在墙角的球,需分析是否受到墙壁的作用力;随物体匀速下滑的物体,受力平衡;不倒翁的受力需考虑重力和支持力。
(2)平衡状态的受力特点: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受力平衡,合力为零。
【解答】A、推出的球,不计空气阻力,只受重力的作用,没有图中F的作用力,故A错误;
B、如果图中球受到墙壁的弹力作用,则球受力不平衡,不可能处于静止状态,所以小球与竖直墙壁之间没有弹力的作用,小球只受到支持力和重力的作用,而图中多画了弹力,故B错误;
C、随A匀速下滑的B,受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B与A之间没有发生相对运动,也没有相对运动的趋势,则B不受摩擦力,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重心,方向竖直向下,支持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故C正确;
D、不倒翁受到的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图中不倒翁受到的重力方向错误,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3.(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四旋翼无人机下方用细线悬挂一个重物,不考虑空气阻力,则无人机在空中匀速直线上升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线对重物的拉力大于重物所受的重力
B.无人机对细线的拉力与重物对细线的拉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C.重物受到的重力与细线对重物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D.若细线突然断了,物体由于重力的作用会立即下落
【答案】C
【知识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平衡力的辨别
【解析】【分析】(1)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时,这两个力平衡。
(2)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解答】A、无人机匀速直线上升时,重物处于平衡状态,细线对重物的拉力等于重物所受的重力,故该选项错误。
B、无人机对细线的拉力与重物对细线的拉力作用在同一物体(细线)上,不是相互作用力,故该选项错误。
C、重物受到的重力与细线对重物的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重物)上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是一对平衡力,故该选项正确。
D、若细线突然断了,物体由于惯性会先向上运动一段距离,再由于重力作用下落,故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14.(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火车在水平铁轨上匀速直线行驶,车厢内水平光滑桌面上放着物体A、B,A的质量较大,在火车突然停止时,两物体会由于惯性而运动,在它们离开桌面前(  )
A.一定相碰 B.一定不相碰 C.可能相碰 D.无法判断
【答案】B
【知识点】惯性
【解析】【分析】根据惯性的知识分析解答。
【解答】火车在水平铁轨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而两个小球与车的运动状态相同,二者之间保持相对静止状态。当火车突然停止时,由于惯性,两个物体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二者之间还是保持相对静止状态,因此在离开桌面前肯定不相碰。
故选B。
15.(2025八上·杭州月考)下列情形中,松手后纸片还能保持平衡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解析】【分析】平衡力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和同一直线上。
【解答】A.定滑轮两侧挂两个质量相等的钩码,则纸片两端受到的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因此是一对平衡力,纸片能保持平衡状态,故A符合题意;
B.左侧挂两个钩码,右侧挂一个钩码,则左右拉力大小不等,不能保持平衡状态,故B不符合题意;
CD.纸片扭转一个角度,此时左右两个拉力不是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不是一对平衡力,纸片不能保持平衡状态,故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6.(2025八上·杭州月考)生活中蕴含了很多关于声音的科学知识。请回答:
(1)“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意思是听到他的声音,像见到本人一样,说明可以通过声音的   这一特性来判断是谁发出的。
(2)医生可以用超声波碎胆结石,是因为声音可以传递   。
(3)地震前狗会狂吠不止,因为它能听到人听不到的   (选填“超声波”“次声波”)。
【答案】(1)音色
(2)能量
(3)次声波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1)音色的定义:音色是指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特色,不同的人由于发声器官结构和发声方式不同,音色不同,所以可以通过音色来判断是谁发出的声音。
(2)声音的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超声波碎胆结石是利用声音能传递能量来破碎结石的。
(3)次声波的特点:次声波是频率低于 20Hz 的声波,人耳听不到,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前会产生次声波,狗的听觉范围比人广,能听到次声波,所以地震前狗会狂吠不止。
【解答】(1)“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说明可以通过声音的音色这一特性来判断是谁发出的。
(2)医生可以用超声波碎胆结石,是因为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3)地震前狗会狂吠不止,因为它能听到人听不到的次声波。
17.(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为光从空气射向玻璃时发生折射的光路图,由图可知,折射光线是   ,入射角是   度。 界面的   (选填“上”“下”、“左”、“右”) 侧是空气。
【答案】OB;60;左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确定入射角和反射角,中间的角平分线为法线,与它垂直的为分界面,剩余的一条光线为折射光线。接下来根据折射规律确定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进而确定入射角。最后根据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确定空气的位置。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AOP=∠COP,根据“反射角要等于入射角”可知,二者肯定是入射角和反射角,则中间的PQ为法线,与它垂直的MN是界面,且OB为折射光线。
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故CO是入射光线,OA是反射光线,OB是折射光线,
所以反射角为
光从空气射向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所以界面MN的左侧是空气。
18.(2025八上·杭州月考)一蜻蜓立于荷叶上,水中鱼欲跃出水面捉蜻蜓,如图是鱼看到蜻蜓所在的位置。
(1)鱼看到的是蜻蜓的   像。(填“虚”或“实”)
(2)蜻蜓距水面 0.6m,池水深 2m ,则蜻蜓在水中的像距水面   m。
(3)鱼应该选择图中   (填“A”、“B”或“C”)路线跃起才有机会捕获蜻蜓。
【答案】(1)虚
(2)0.6
(3)C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1)光的折射成像:鱼看到蜻蜓是由于蜻蜓反射的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进入鱼的眼睛,鱼逆着折射光线看到的是蜻蜓的虚像,虚像的位置比实际位置偏高。
(2)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这里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所以蜻蜓在水中的像距水面的距离等于蜻蜓距水面的距离。
(3)光的折射规律:鱼要捕获蜻蜓,需沿着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即看到的虚像的位置)的路线跃起,因为光的折射是可逆的,所以应选择能指向虚像的路线。
【解答】(1)鱼看到的是蜻蜓的虚像。
(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到水面的距离相等,蜻蜓距水面 0.6m,所以蜻蜓在水中的像距水面0.6m。
(3)鱼看到的是蜻蜓的虚像,虚像位置偏高,光的折射可逆,鱼应沿着看到虚像的路线跃起,即选择图中C路线跃起才有机会捕获蜻蜓。
19.(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a)、(b)所示, “跳橡筋”和“打陀螺”是童年时的典型游戏,其中图(a)主要表示了力可以   ,图(b)主要表示了力可以   。击打陀螺时,鞭子作用在陀螺的不同位置,则陀螺的旋转速度不同,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   有关。
【答案】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作用点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
【解析】【分析】(1)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即使物体发生形变。
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发生变化、运动方向发生变化。认真观察两图,不难看出,力各起到什么效果;
(2)惯性是任何物体都具有的一种性质--保持原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解答】(1)图 (a) 中脚勾橡筋,橡筋变形,主要表示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使物体发生形变)。
(2)图 (b) 中击打陀螺,陀螺旋转,主要表示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击打陀螺时,鞭子作用在陀螺的不同位置,陀螺的旋转速度不同,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作用点有关。
20.(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所示为实验室的一种弹簧秤,如果把该弹簧秤拿到月球上使用(已知同一物体在月球上的重力是地球上的1/6),则刻度的重新标法应该是,左右两边刻度线不变,左边刻度线对应的数值为   ,右边刻度线对应的数值为   。(本题选填“原值不变”“原值的6倍”或“原值的1/6”)
【答案】原值不变;原值的六倍
【知识点】力的测量
【解析】【分析】①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有关,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无关;
②月球上物体的重力是它在地球上重力的六分之一;
③弹簧秤拿到月球上后左侧和右侧的刻度线不变,重力刻度值为原值不变,质量刻度值为原值的六分之一。
【解答】①物体放到月球上,质量不变,重力会变为地球上重力的六分之一;但弹簧的材料不变(劲度系数不变),将弹簧拉长到同样长度,需要的重力不变,因此左边刻度线(代表重力)不变时,对应的原值不变。
②在地球上,取g=10N/kg,在弹簧秤上挂质量为1kg的物体(重力为10N),右边刻度线标有1kg,需要弹簧秤的指针会被拉到10N的位置,左边刻度线处在标有10N数值的位置;
在月球上,左右两边刻度线不变时,左边刻度线对应的数值为原值不变,右边刻度线对应的数值为原值的六倍。
21.(2025八上·杭州月考)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正确地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如图所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有如下步骤:
①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
②两个对接的斜面,让小球沿一个斜面从静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
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时的高度;
④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水平面,小球将沿水平面以恒定速度持续运动下去。
(1)上述步骤中,有的属于可靠事实,有的则是科学推论。将这些事实和推论进行分类排序,以下正确的是____
A.事实②→事实①→推论③→推论④
B.事实②→推论①→推论③→推论④
C.事实②→推论①→推论④→推论③
D.事实②→推论③→推论①→推论④
(2)并由此伽利略得出:运动物体如果不受其他物体的作用,将会   。伽利略由此开创了实验和推理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
【答案】(1)D
(2)做匀速直线运动
【知识点】力与运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科学实验的事实与推论:事实是可以通过实验直接观察到的现象,推论是在事实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伽利略斜面实验中,步骤②是可直接观察的事实;步骤③、①、④是在事实基础上的科学推论,且推论有逻辑递进关系。
(2)牛顿第一定律的前身: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得出,运动物体如果不受其他物体的作用,将会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是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基础。
【解答】(1)这是依据思维程序排序的问题,伽利略的观点是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经过推理概括得出结论,第一步是实验事实,即②;小球滚到右侧斜面的高度与小球自由放手的位置接近,摩擦越小越接近,得出推理,如果无摩擦,小球上升的高度与自由放手位置相同,即第二步是③;继续推理,在无摩擦的情况下如果改变右侧斜面的倾斜程度,减小倾解,仍能使小球上升的高度与自由放手的位置相同,即第三步是①;继续大胆推理,在无摩擦的情况下,右侧斜面继续减小倾角为0,即水平,则小球永远运动,即第四步是④.按照这样的思维程序排列顺序,故D正确;
(2)这是实验基础上,再推理得出的结论,实验无法直接验证,运动物体不受力将永远匀速运动下去。
22.(2025八上·杭州月考)某跳伞运动员从飞机上跳下,沿竖直方向降落,一段时间后打开降落伞,最后安全着地。已知运动员和跳伞设备的总重力为700牛,跳伞过程中下降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甲所示。
(1)图甲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   。
(2)图甲中曲线OA 段速度越来越大的原因是   。
(3)图乙是跳伞过程中部分阶段的情景及受力示意图,其中①与图甲曲线中   (用字母表示)阶段对应。
【答案】(1)运动员在50-70秒内下降的高度
(2)由图甲可知,跳伞运动员在OA段处于加速降落过程中,此时运动员和跳伞设备受到的重力大于空气阻力
(3)BC
【知识点】速度与物体运动;力与运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根据公式s=vt判断出阴影部分面积表示的含义。
(2)根据跳伞运动员竖直降落过程中受到的重力和阻力大小关系得出结论。
(3)当空气阻力大于总重力时,物体做减速运动。
【解答】(1)根据图示可知,此时速度v=10m/s,时间t=70s-50s=20s,由公式s=vt可知该阴影部分表示运动员在50-70秒内下降的高度。
(2)由图甲可知,跳伞运动员在OA段处于加速降落过程中,此时运动员和跳伞设备受到的重力大于空气阻力。
(3)由图①可知,阻力大于运动员和跳伞设备的总重力,所以此时运动员做减速运动,对应的曲线为BC段。
23.(2025八上·杭州月考)为研究橡皮筋是否与弹簧有类似的性质,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A、B两根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橡皮筋进行研究,并做成橡皮筋测力计。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悬挂钩码(图甲所示),记录橡皮筋受到的拉力大小F和橡皮筋的伸长量△X,根据多组测量数据画出的图线如图乙所示。
(1)当在橡皮筋B上悬挂重力为0.5牛的物体时,橡皮筋B的伸长量为   厘米;
(2)分别用这两根橡皮筋制成测力计,用橡皮筋   ,(选填“A”或“B”)制成的测力计测量的精确程度高;
(3)兴趣小组的同学将A、B橡皮筋如丙图方式连接起来,能够测量力的最大值为   (选填“1”或“1.5”或“2.5”)牛。
【答案】(1)5
(2)5
(3)1
【知识点】弹力;力的测量
【解析】【分析】(1)图像的读取:通过分析图乙中橡皮筋 B 的 F - Δx 图像,找到拉力为 0.5 牛时对应的伸长量。
(2)测力计精确程度的判断:在相同拉力下,伸长量越大的橡皮筋,制成的测力计刻度越稀疏,测量精确程度越高。
(3)串联橡皮筋的最大测量力:串联时,最大测量力由能承受拉力较小的橡皮筋决定。
【解答】(1)由图乙可知,橡皮筋 B 的 F - Δx 图像中,当 F = 0.5N 时,对应的伸长量为5厘米。(2)在相同拉力下,橡皮筋 A 的伸长量更大,刻度更稀疏,测量精确程度更高,故用橡皮筋A制成的测力计测量的精确程度高。
(3)A 橡皮筋的最大拉力为 1N,B 橡皮筋的最大拉力为 1.5N,串联时最大测量力由 A 决定,故能够测量力的最大值为1牛。
24.(2025八上·杭州月考)在研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小科设计了右图实验装置。实验时先用加湿器使整个教室充满雾气,将半圆形滑轨固定在水平底座上,其圆心0处放置一小平面镜,红色激光笔A可以沿滑轨自由滑动,发射的激光始 终对准圆心O点,反射光线OC。L形支架上激光笔B发出绿色激光,
该激光垂直于平面镜射入圆心0点。
(1)实验中激光笔B发出的绿色激光用于模拟   (选填“入射光 线 ”、“反射光线 ”或“法线 ”)。
(2)用加湿器使整个教室充满雾气的目的是   。
(3)当小科用另一只蓝色激光笔沿CO方向射向平面镜,观察到反射光线与红色激光笔发出的AO光线重合,这可以证明   。
(4)小科围绕着桌子走了一圈,在某一个角度观察到红色激光和绿色激光完 全重合的现象,这说明   。
【答案】(1)法线
(2)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3)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1)法线的定义:法线是垂直于反射面(平面镜)的直线,实验中绿色激光垂直于平面镜射入圆心 O 点,用于模拟法线。
(2)实验现象的显示:雾气中的小水滴可以使光发生散射,从而显示出光的传播路径,便于观察入射光线、反射光线。
(3)光的反射可逆性:沿反射光线的反方向入射,反射光线沿入射光线的反方向射出,这证明了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当从某一角度观察到红色激光(入射或反射光线)和绿色激光(法线)完全重合时,说明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解答】(1)法线与平面镜是垂直的,激光笔B发出的光垂直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可以显示法线的位置;
(2)加湿器使整个教室充满雾气,这样能显示出光的传播路径;
(3)沿反射光线的反方向入射,反射光线沿入射光线的反方向射出,这证明了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当从某一角度观察到红色激光(入射或反射光线)和绿色激光(法线)完全重合时,说明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5.(2025八上·杭州月考)小科利用图甲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具体步骤如下: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只完全相同的未点燃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此时在方格纸上记下蜡烛A和蜡烛B的位置。移动点燃的蜡烛A,重复上述步骤。
(1)本实验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
(2)随着实验进行,小科发现不管如何移动蜡烛 B ,蜡烛A 的像都无法与之完全重合,如图乙所示,原因是   。
(3)若实验中将玻璃板向右平移一段距离至PQ处,如图丙。则原先蜡烛A的像A`将会   (选填“左移 ”、“右移 ”或“不移动 ”)。
(4)为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还是实像,小科设计了如图丁所示 的三种实验方案。将一块黑色不透光木板分别放置在三个不同位置 人眼在如图位置观察,请选择可行方案并说明理由   。
【答案】(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玻璃板未与水平桌面垂直
(3)不移动
(4)方案 B,因为平面镜成虚像,虚像不能在木板上呈现,将木板放在像的位置,若看不到像,则说明是虚像。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平面镜成像实验中器材的作用:玻璃板透明,既能反射成像,又能透过玻璃板看到后面的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若玻璃板未与水平桌面垂直,蜡烛的像会偏高或偏低,导致蜡烛 B 无法与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
(3)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玻璃板平移时,蜡烛 A 的位置不变,所以其像不移动。
(4)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要探究平面镜成的是虚像,需将木板放在像的位置(方案 B),若看不到像,则说明是虚像。
【解答】(1)在 “平面镜成像特点” 实验中,玻璃板是透明的,它既能像平面镜一样反射光线形成像,又能让我们透过玻璃板看到后面的蜡烛。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移动后面的蜡烛,使其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从而准确地确定像的位置。而平面镜不透明,无法直接看到后面的物体,也就难以确定像的具体位置。
(2)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是关于镜面对称的。如果玻璃板没有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那么蜡烛 A 所成的像就会偏高或偏低。此时,我们在玻璃板后面移动蜡烛 B 时,无论怎么移动,都无法让它与蜡烛 A 的像在同一水平高度上完全重合。只有当玻璃板垂直于桌面时,像与物才会在同一竖直线上,蜡烛 B 才能与像重合。
(3)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且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当玻璃板向右平移一段距离至 PQ 处时,蜡烛 A 的位置并没有改变,它到玻璃板的距离也没有变化。因此,根据成像规律,其像 A'的位置也不会改变,即不移动。
(4)可行方案是 B,理由是平面镜成虚像,虚像不能在光屏(木板)上呈现,将木板放在像的位置,若看不到像,则说明是虚像。
26.(2025八上·杭州月考)如图甲所示,光具座上从左到右依次为F光源、凸透镜、光屏,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当三者分别处于光具座20cm处、50cm处、80cm处时,恰好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小余想给大家展示投影仪中的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他应该将F光源向右移动到光具座   cm刻度范围之间,再将光屏向右移动到适合位置时,便能在光屏中央找到一个清晰的像。
(2)此时从光屏左侧观察,小余看到的像可能是____。
A. B. C. D.
(3)若小余将F光源从光具座取下,使其紧靠在装满水的圆柱形玻璃杯左侧(图乙)。现将F光源逐渐水平向左移动,右侧的小余透过杯子观察该过程中的像。小余看到的像可能有____(多选)。
A. B. C. D.
(4)小余同学继续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他固定蜡烛与光屏,并使其间距间为 前后移动凸透镜,可以两次在光屏上呈清晰的像。已知与凸透镜第一次所在位置A间的距离为L,如图乙所示,则该透镜先后两次所在位置A、B(未画出) 之间的距离s=   (用L0、L表示)。
【答案】(1)20.0至35.0
(2)A
(3)A
(4)L0-2L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
(2)根据在不同情况下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可对选项中的图象进行逐一判断;
(3)根据光路可逆分析。
【解答】(1)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其物距2f>u>f,因此他应该将F光源向右移动到光具座20.0至35.0cm刻度范围之间;
(2)因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从光屏左侧观察,小余看到的像可能是A;
(3)圆柱形玻璃杯中注入水相当于中间厚、左右边缘薄的一个凸透镜。小余将F光源从光具座取下,使其紧靠在装满水的圆柱形玻璃杯左侧。F光源逐渐水平向左移动,物距逐渐增大。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小余看到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且物距越远,像越大;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小余看到的像是倒立的实像(左右颠倒,上下不颠倒),且物距越远像越小。综上所述,小余看到的像可能是AC;
(4)由图甲可知物距应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物距为L,即f<L<2f,故焦距小于物距;
根据光路可逆,第一次物距为L,第二次像距为L,则A、B之间的距离为s=L0-2L。
27.(2025八上·杭州月考)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小科设计了这样的实验:把一个弹性较好的钢片固定在桌边,在钢片上用细线挂钩码,通过钢片受力而发生形变来研究问题。如图所示是小科设计的实验的主要步骤(小科使用的钩码规格相同,重力均为G)。请分析回答:
(1)通过比较   两组种钢片的形变程度,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2)通过比较甲、丁两组中钢片的弯曲方向,可以发现:   。
(3)在本实验中,小科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叫   法。
【答案】(1)甲、丙
(2)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控制变量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
【解析】【分析】(1)力的三要素对作用效果的影响: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要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的关系,需控制力的大小和方向相同,改变作用点。
(2)力的方向对作用效果的影响:力的方向不同,作用效果也不同,可通过钢片弯曲方向的不同来体现。
(3)控制变量法的定义:控制变量法是指在研究多个因素对某一物理量的影响时,每次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而保持其他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该因素对物理量的影响。
【解答】(1)要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需控制力的大小和方向相同,改变作用点。甲和丙组中,力的大小(均为G)、方向相同,作用点不同,所以通过比较甲、丙两组钢片的形变程度,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2)甲、丁两组中,力的大小(均为G)、作用点相同,方向不同,钢片弯曲方向不同,所以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在本实验中,小科每次只改变力的一个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保持其他要素不变,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28.(2025八上·杭州月考)下图1为小明同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装置。实验中小明先后三次将同一木块放在同一斜面上的同一高度。然后分别用不同的力推了一下木块,使其沿斜面向下运动。逐渐减小水平面的粗糙程度,观察木块运动的距离,从而得出力和运动的关系。
(1)小明在实验操作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   ;
(2)更正错误后进行实验,从实验中观察到,随着摩擦力的逐渐减小,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逐渐   (选填“增大”或“减小”)。
(3)在此实验基础上通过推理可知观点____(选填“A”或“B”)是正确的;
A.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B.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4)通过上面的探究后,小明再思考如下的问题,如图2所示,摆球从A点由静止释放摆到右侧最高点C时,如果摆球所受的力忽然全部消失,则摆球将   (选填“往回摆”“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1)用不同的力推木块,未控制初速度相同;
(2)增大
(3)A
(4)静止
【知识点】牛顿第一定律
【解析】【分析】(1)牛顿第一定律实验的控制变量:实验中应让木块从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以保证到达水平面时的初速度相同。若用不同的力推木块,会改变木块的初速度,无法控制变量。
(2)摩擦力对运动的影响:水平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木块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越小,运动的距离就越远。
(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牛顿第一定律表明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非维持运动的原因。
(4)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物体在不受力时,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摆球在最高点 C 时处于静止状态,若此时力全部消失,将保持静止。
【解答】(1)小明的错误是用不同的力推木块,改变了木块的初速度,未控制变量。
(2)随着摩擦力逐渐减小,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逐渐增大。
(3)根据实验推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观点A正确。
(4)摆球在 C 点静止,若力全部消失,将静止。
29.(2025八上·杭州月考)学校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自制民族乐器:排箫。以下是自制排箫的资料卡
自制排箫资料卡
资料一:排箫是由若干长短不一的竹管组成(图甲)。演奏时,用嘴对着竹管吹气,便能发出声音,声音的频率与管长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资料二:音级、音区与频率的关系如表一所示。
音级 不同音区的频率/Hz
低音区 中音区 高音区
Do 262 523 1046
Re 294 587 1175
Mi 330 659 1318
Fa 349 698 1397
So 392 784 1568
La 440 880 1760
Si 494 988 1976
表一:音级、音区与频率的关系
小组同学选择若干根长为20cm的吸管,用剪刀剪裁后,按由短到长的顺序横向连接制得“排箫 ”(如图丙)。
(1)演奏时,对着竹管吹气便能发出声音。这是由于吹气时,管内的空气发生   。
(2)根据图乙可知,声音的频率与管长的关系是   。
(3)自制排箫的其中一项评价指标如下表。请根据该指标对该小组制作的排箫进 行等级评定,并简述理由   。
自制“排箫”评价量表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音区数量 能吹奏出3个完整的音区 能吹奏出 1-2个完整的音区 不能吹奏出完整的音区
【答案】(1)振动
(2)频率随着管长的增加而降低
(3)合格;制成的排箫只能吹出中音区和高音区。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音调及其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根据图乙得出声音的频率与管长的关系;
(3)根据吸管的长度,结合图乙对该小组制作的排箫进行等级评定。
【解答】(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演奏时,对着竹管吹气,便能发出声音。这是由于吹气时,管内的空气发生振动;
(2)由图乙可知,声音的频率与管长的关系是:频率随着管长的增加而降低;
(3)吸管的最大长度为20cm,由图乙可知,制成的排箫只能吹出中音区和高音区,所以评定为合格。
30.(2025八上·杭州月考)学校开展了制作台秤的项目化学习活动,某兴趣小组利用弹簧,托盘 (20g)、大头针纸板等材料,按图甲设计并制作了一台秤(固定装置未画出),弹簧的压缩长度△x与受到压力F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1)【标识刻度】
将台秤放在水平桌面上,托盘上不放物体时,大头针指在硬纸板的A处,在A处标上“0”刻度,向托盘上放入重为1N的物体时,大头针指在硬纸板的B处,在B处标上   克刻度(如图丙所示)。
(2)【项目评价】
请根据如下的评价量表判断该台秤“量程”这一指标是否达到优秀并说明理由   。
指标 优秀 合格 不合格
量程/克 大于等于600 300~600 0~300
精度/克 精确到10 精确到20 精确到40
【答案】(1)100
(2)未达到优秀标准,因为量程在600g以内。
【知识点】力的测量
【解析】【分析】(1)弹簧的受力与形变:弹簧的压缩长度与受到的压力成正比(在弹性限度内)。首先需计算托盘的重力,再根据压力与重力的关系确定物体的质量。
(2)量程的计算:量程是指台秤能测量的最大质量,需根据弹簧的最大压力计算对应的物体质量,再与评价量表对比。
【解答】 (1)托盘上放入重为1N的物体时,物体的质量;
由于托盘上不放物体时,大头针指在硬纸板的A处,在A处标上“0”刻度,即有“去皮”的功能,所以,向托盘上放入重为1N的物体时,在B处应标上100g刻度,即显示被测物体的质量为100g;
(2)由图乙可知,弹簧的压缩长度Δx在0到15cm之间时,压力的最大值为6N,即托盘和物体的总重力最大为6N,
由G=mg可知,托盘和物体的总质量最大为:
已知托盘的质量为20g,则所测物体的最大质量为:m物max=m总max-m托盘=600g-20g=580g,
由此可知该台秤量程在600g以内,根据评价量表可知该台秤“量程”这一指标未达到优秀标准。
31.(2025八上·杭州月考)根据要求画出光路图。
(1)甲图中的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后水平射向竖直放置的凸透镜,请画出平面镜的入射光线和 凸透镜的折射光线。
(2)大卡车受车体限制,会出现视角盲区。右图是一辆卡车俯视图,D点为司机眼睛的位置,司机通过左侧的平面后视镜AB能看到车尾后部C点。请作出司机眼睛D看到车尾C点的光路图。
【答案】(1)过入射点作出法线,已知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30°,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90°-30°=60°,据此在法线上侧画出入射光线;
又知反射光线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可知折射光线过凸透镜的焦点,如图所示
(2)先延长平面后视镜AB,作C点关于AB的对称点C',然后连接DC'(即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光线的方向,再连接C点和反射点(即入射光线),并标出入射光线的方向,如图所示: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的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度数,可求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度数,据此画出入射光线;然后再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作出折射光线。
(2)先确定C点在平面镜中的像点,然后根据反射光线的反向延线过像点确定反射光线,再连接光源和反射点,完成光路。
【解答】(1)过入射点作出法线,已知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30°,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90°-30°=60°,据此在法线上侧画出入射光线;
又知反射光线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可知折射光线过凸透镜的焦点,如图所示
(2) 先延长平面后视镜AB,作C点关于AB的对称点C',然后连接DC'(即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光线的方向,再连接C点和反射点(即入射光线),并标出入射光线的方向,如图所示:
32.(2025八上·杭州月考)载重共500N的气球在竖直方向上匀速下降时受到空气向上的浮力400N,若从气球中抛掉一些重物后。气球能在竖直方向上匀速上升。(设空气阻力和浮力大小不变,g取10N/kg)
(1)匀速下降时气球受到的空气的阻力多大
(2)请画出气球在匀速上升时受到的空气阻力的力的图示。
(3)气球匀速上升的话需抛掉多少 kg的重物
【答案】(1)气球在竖直方向上匀速下降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浮力、竖直向上的阻力,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可得,空气阻力f=G-F浮=500N-400N=100N,阻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2)气球匀速竖直上升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浮力、竖直向下的阻力。
(3)设空气阻力和浮力大小不变,重力与阻力的和等于浮力,
则此时气球的总重:G'=F浮-f=400N-100N=300N;
所以,抛出物体的重ΔG=G-G'=500N-300N=200N。
抛出物体的质量。
【知识点】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重力及其方向
【解析】【分析】(1)二力平衡条件: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受到的合力为零,在竖直方向上,重力、浮力和阻力的合力为零。
(2)力的示意图绘制:力的示意图需表示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空气阻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3)重力与质量的关系:重力G = mg,可通过重力的变化计算质量的变化。
【解答】 (1)气球在竖直方向上匀速下降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浮力、竖直向上的阻力,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可得,空气阻力f=G-F浮=500N-400N=100N,阻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2)气球匀速竖直上升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浮力、竖直向下的阻力。
(3)设空气阻力和浮力大小不变,重力与阻力的和等于浮力,
则此时气球的总重:G'=F浮-f=400N-100N=300N;
所以,抛出物体的重ΔG=G-G'=500N-300N=200N。
抛出物体的质量。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