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学正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10月阶段性练习 科学(第1章)1.(2025八上·钱塘月考)缙云烧饼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其“色、香、味、脆”俱全在全球广大食客中享有盛誉。下列关于“色、香、味、脆”说法错误的是( )A.“色”是烧饼反射的光进入人眼B.“香”味是在鼻腔中形成的C.“味”的感觉器官是舌D.“脆”主要是靠触觉感受的【答案】B【知识点】人的感觉;鼻与嗅觉【解析】【分析】人体有许多感受内、外刺激的感受器,有些感受器比较简单,例如皮肤里的感觉神经末梢。【解答】A、“色”,是因为是烧饼反射的光进入人眼,在视网膜上成像,视觉感受器是视网膜,A正确。B、鼻是嗅觉器官,鼻腔黏膜可感受饭菜的气味,是在大脑皮层的相关中枢形成的,不是在鼻腔形成的,B错误。C、舌是味觉器官,味道的感受器是舌的表面,C正确。D、皮肤是触觉器官,“脆”主要是靠触觉感受的,D正确。故答案为:B。2.(2025八上·钱塘月考)控制噪声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下面关于控制噪声的措施所能起到的作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B.在城市中禁鸣汽车喇叭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C.体育馆、剧院的内墙要用吸音材料来装饰是为了防止噪声产生D.在飞机旁工作的人员要戴有耳罩的头盔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答案】D【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解析】【分析】 控制噪声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声源处减弱、传播过程中减弱、人耳处减弱。【解答】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而不是在人耳处减弱,故A错误;B、禁鸣汽车喇叭是为了在声源处控制噪声,而不是阻断噪声的传播,故B错误;C、体育馆、剧院的内墙用吸音材料装饰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而不是防止噪声产生,故C错误;D、在飞机旁工作的人员要戴有耳罩的头盔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防止噪声对人耳造成伤害,故D正确。故答案为:D。3.(2025八上·钱塘月考)“呼麦”是蒙古族的一种高超演唱形式,演唱者运用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形成低音,其方法是演唱者首先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然后巧妙地调节舌尖的空隙,用一股气息冲击发出高音(类似于吹口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演唱,可以实现罕见的一人同时唱出高音和低音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呼麦”中高音、低音指声音的响度B.“呼麦”中的高音、低音是由不同的物体振动产生的C.“呼麦”中高音是超声波、低音是次声波D.“呼麦”中高音和低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等【答案】B【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解析】【分析】声音的三要素是音调、响度和音色,它们各自的影响因素如下:音调定义: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人耳对声音频率的主观感受。影响因素:主要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振动速度: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乐器特性:较小的乐器(如小提琴)产生的振动较快,音调较高;较大的乐器(如大提琴)振动较慢,音调较低。响度定义:响度指声音的大小或强弱,是人耳对声音强度的主观感受。影响因素:主要由声源振动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发声体振幅:振幅越大,声音越响。距离声源的远近: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越远,声音越分散,响度越小。音色定义:音色指声音的品质或特色,使人们能区分不同声源发出的声音。影响因素:由声源的材料、结构、形状和振动方式等因素决定。材料和结构:不同材料和结构的声源会产生不同的泛音和谐波,形成独特的音色。振动方式:声源的振动方式(如弦乐器的拨弦与拉弦)也会影响音色。【解答】A“呼麦”中的高音、低音指的是音调,不是响度,故A错误。B.“呼麦”中的高音、低音是由不同的物体振动产生的,B正确;C.“呼麦”中的高音和低音都是人耳能够听到的,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因此不是超声波和次声波,故C错误。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音调的高低没有关系,故D错误。故答案为:B4.(2025八上·钱塘月考)某同学利用水凸透镜(注射器和弹性膜制成的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等器材进行探究,此时光屏上能成清晰的像(图中未画出),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时水凸透镜的焦距为20cmB.用注射器向水凸透镜中注入水后,水凸透镜的焦距变大小C.蜡烛和凸透镜位置不变,向水透镜中注水,光屏向右移动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D.向水透镜中注水,观察成像特点的变化,可以模拟近视眼的成因【答案】D【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 (1)当物距等于凸透镜的2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2)注射器注入水后,凸透镜的焦距会变小,会聚能力变强;(3)近视眼的成因是像呈现在视网膜的前方。【解答】 A、由图可知,此时的像距等于物距,即v=u=20.0cm,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则u=2f,故f=10.0cm,故A错误;B、用注射器向水透镜中注入水后,凸透镜变厚,焦距会变小,故B错误;C、蜡烛和凸透镜位置不变、向水透镜中注水,凸透镜焦距变小,会聚能力变强,像成在了光屏的前面,光屏要向左移动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故C错误;D、近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的会聚能力变强,像呈现在视网膜的前方,故向水透镜中注水,可以模拟近视眼的成因,故D正确。故答案为:D。5.(2025八上·钱塘月考)如图所示的四个光路图中,MM'为平面镜,PO为入射光线,ON为法线,入射角等于60°,其中符合光的反射定律的光路图是( )A. B.C. D.【答案】A【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解析】【分析】光的反射定律的具体内容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其中,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解答】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因为入射角∠PON等于60°,所以反射角也等于60°(即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故A符合光的反射定律。故答案为:A。6.(2025八上·钱塘月考)如图所示,射水鱼发现水面上的小昆虫后,从口中快速喷出一束水柱,将昆虫击落。下列图中能表示射水鱼观察到小昆虫的光路是 ( )A.B.C.D.【答案】A【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由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进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解答】射水鱼在水中看到水面上方的昆虫,是因为水面上方的昆虫“发出”的光射向水面,发生折射,再进入射水鱼的眼睛中,因此光的传播路线是由空气到水中,故AB错误;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可知,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C正确,D错误。故答案为:A。7.(2025八上·钱塘月考)助听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仪器( )A.引起头骨、颌骨振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B.引起鼓膜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引起听觉C.产生超声波直接作用在听觉神经引起听觉D.产生声波直接作用在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答案】A【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解析】【分析】(1)助听器的工作原理涉及骨传导的知识。骨传导是指声音通过头骨、颌骨等骨骼传播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导方式。(2)人耳正常听觉形成是外界声波引起鼓膜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解答】A、助听器利用骨传导,引起头骨、颌骨振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故该选项正确。B、此选项描述的是正常耳的听觉形成过程,而非助听器的工作原理,故该选项错误。C、助听器不是产生超声波直接作用在听觉神经引起听觉,故该选项错误。D、助听器不是产生声波直接作用在听觉神经引起听觉,故该选项错误。故答案为:A。8.(2025八上·钱塘月考)如图所示,L是嵌在遮光板上的一块透镜,P是光屏,两者的间距为d。一束平行光平行于透镜的主光轴射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面积大于透镜的光斑。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L一定是凸透镜B.L一定是凹透镜C.若d 大于透镜的焦距,则L是凸透镜D.若d小于透镜的焦距,则L是凹透镜【答案】D【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透镜的光路图【解析】【分析】(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焦点到透镜的距离为焦距;若光屏在焦点外侧(距离大于焦距),会聚后的光线继续传播会形成比透镜面积大的光斑。(2)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后会发散,这些发散光线形成的光斑面积会大于透镜面积。【解答】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不论d与凹透镜的焦距有什么关系,都能在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光斑;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若d大于凸透镜的焦距,平行光线经凸透镜会聚焦点后继续传播,在光屏上可以形成放大的光斑;若d小于凸透镜的焦距,在光屏上只能得到缩小的光斑。若d大于透镜的焦距,L可能是凸透镜,也可能是凹透镜;若d小于透镜的焦距,L是凹透镜,故ABC错误、D正确。故答案为:D。9.(2025八上·钱塘月考)如图所示,在“音乐公路”的路面上分布着特定排列的横向凹槽,当汽车以指定速度行驶时,会发出动听的音乐,既能够引导驾驶员减速,又能增加旅途的乐趣。下列关于汽车在“音乐公路”上行驶时发出音乐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音乐声主要是由路面振动产生的B.凹槽越深,音乐声的音调越高C.凹槽的间距越小,音乐声的音调越高D.汽车行驶得越快,音乐声传播的速度越快【答案】C【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解析】【分析】物体振动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解答】A、音乐声主要是由轮胎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凹槽越深,振动幅度越大,音乐声的响度越大,故B错误;C、凹槽的间距越小,振动频率越快,音乐声的音调越高,故C正确;D、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和温度有关,可知改变行驶的速度,音乐声传播的速度不会改变,故D错误。故答案为:C。10.(2025八上·钱塘月考)如图所示是光线经过某一个光学元件后的光路图,请判断该光学元件是()A.凸透镜 B.凹透镜C.平面镜 D.以上都有可能【答案】D【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规律【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光学元件对光线的作用,需结合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的光学特性(凸透镜会聚、凹透镜发散、平面镜反射改变光路),分析光线经过元件后的偏折规律来判断。【解答】A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若光线经过凸透镜,其光路应向主光轴会聚,而图中光线可以通过折射后改变方向,符合凸透镜的会聚特点,所以 A 不符合题意;B、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光线经过凹透镜后应远离主光轴,与图中光路的偏折方式相符,所以 B 不符合题意;C、平面镜通过反射改变光线传播方向,图中光线的偏折符合光的反射规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所以 C 不符合题意;D、由 A、B、C 选项的分析可知,该光学元件可能是凸透镜、凹透镜或平面镜,所以 D 符合题意;故答案选 D。11.(2025八上·钱塘月考)如图所示是一束光线经过空气和玻璃界面后的情况,请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入射光线是NO B.折射角为50度C.界面处只发生光的折射 D.分界线BD右侧为玻璃【答案】D【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规律【解析】【分析】根据折射规律和反射定律判断。【解答】根据图片可知,∠AOE=∠AON,则它们肯定为入射角和反射角,那么OM肯定就是折射光线。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可知,EO为入射光线,ON为反射光线,故A错误;折射角∠MOC=90°-50°=40°,故B错误;在界面上发生了折射和反射,故C错误;入射角∠AON=60°,大于折射角,则界面左侧为空气,右侧为玻璃,故D正确。故选D。12.(2025八上·钱塘月考)小正在探究光学和声学现象时进行了以下操作,其中对科学方法的应用判断正确的是( )A.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类比法(类比声音的传播路线)B.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时,控制拨动钢尺的力度相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控制变量法C.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用未点燃的蜡烛替代点燃蜡烛的像——转换法(将虚像转换为实物体)D.探究“光的直线传播”时,通过观察小孔成像的形状判断光的传播路径——等效替代法(用成像形状替代光的传播状态)【答案】B【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光的折射规律【解析】【分析】(1)模型法是通过建立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类比法是将两类相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从而推出其中一类事物具有另一类事物类似属性的方法。(2)控制变量法是指在研究多个因素关系时,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来研究该因素对事物的影响的方法;转换法是将不易直接观察或测量的物理量转换为容易观察或测量的物理量的方法;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解答】A、探究 “光的反射规律” 时,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这是模型法,不是类比法,故该选项错误。B、探究 “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时,控制拨动钢尺的力度相同(控制振幅不变),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改变振动频率),运用了控制变量法,故该选项正确。C、探究 “平面镜成像特点” 时,用未点燃的蜡烛替代点燃蜡烛的像,这是等效替代法,不是转换法,故该选项错误。D、探究 “光的直线传播” 时,通过观察小孔成像的形状判断光的传播路径,这是转换法,不是等效替代法,故该选项错误。故答案为:B。13.(2025八上·钱塘月考)关于虚像和实像,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实像能用光屏接收,而虚像不能B.平面镜成虚像,凸透镜成实像C.虚像是人的幻觉,并没有光线进入人眼D.实像一定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而虚像一定是光的反射形成的【答案】A【知识点】实像与虚像【解析】【分析】A.实像能用光屏接收,而虚像不能,故A正确;B.平面镜成虚像,凸透镜可以成实像,也可以成虚像,故B错误;C.虚像虽然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但是必须有光线射入眼睛,故C错误;D.光在凹面镜上发生反射也能成实像,光通过凸透镜折射也能成虚像,故D错误。故选A。【解答】AB.根据实像和虚像的不同点判断;C.所有的像都是光线射入眼睛形成;D.根据实像和虚像的形成判断。14.(2025八上·钱塘月考)如图所示,有一圆柱体PQ,放在凸透镜前图示的位置,它所成像P'Q'的形状应该是下列图中的( )A. B. C. D.【答案】B【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具有“物远像近像变小”的特点。【解答】由图可知,此时Q点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大于两倍焦距;P点大于两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可知圆柱体成的像如B所示。故答案为:B。15.(2025八上·钱塘月考)当小正将遮光板置于主光轴某一位置时,发现光屏上出现如图所示的情景。则光屏、凸透镜、遮光板和发光体AB的位置关系是( )A.B.C.D.【答案】B【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从焦点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平行于主光轴射出。(2)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而本题涉及凸透镜的光线传播规律,需结合遮光板、光源、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关系分析成像情况。【解答】由图可知,此时光屏上成发光体AB下半部分的像,说明遮光板遮住发光体AB的上半部,发光体AB下半部分上的光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只有发光体AB下半部分,故ACD错误,B正确。故答案为:B。16.(2025八上·钱塘月考)市场上有一种变声器,可以改变声音的特性。某段声音的波形变化如图所示,变声前是A段,变声后是B段,则变声后声音的音调 (选填“变高”“不变”或“变低”),响度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答案】不变;变大【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辨别【解析】【分析】 (1)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与振动的频率有关。在波形图中,波的疏密程度表示频率。(2)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与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在波形图中,波峰和波谷之间距离表示振幅。【解答】由图知,相同时间内A段、B段振动的次数相同,即它们振动的频率相同,音调相同,由图可知,变声后是B段振幅变大,则响度变大。17.(2025八上·钱塘月考)如图所示是耳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接受声波信息的听觉感受器位于图中[②] 内。(2)听神经将信息传到人的 形成听觉。(3)人耳能分辨出钢琴声和小提琴声的主要依据是____(填字母)。A.响度 B.音调 C.音色【答案】(1)耳蜗(2)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3)C【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解析】【分析】(1)耳的结构中,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内,耳蜗能接受声波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2)听觉的形成是听神经将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从而形成听觉。(3)音色是指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特色,人耳能分辨出不同乐器的声音主要依据音色。【解答】 (1)耳蜗含有听觉感受器,前庭和半规管里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故接受声波信息的听觉感受器位于图中②耳蜗内。(2)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3)钢琴声和小提琴声的振动频率与响度可以是相同的,即使是这样,人也能将这两种声音区分开来,故是因为它们的音色的不同,C符合题意。18.(2025八上·钱塘月考)雨后天晴的夜晚,人在月光下行走,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甲同学迎着月光走,应走 处;乙同学背着月光走,应走 (前两空均填“亮”或“暗”)处。因为若迎着月光走,月光射到水面上时,水面发生的是 (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反射光几乎全部射入人的眼睛。【答案】暗;亮;镜面反射【知识点】镜面反射与漫反射【解析】【分析】光在光滑平整的表面上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集中在某个范围内;光在粗糙不平的表面上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因此反射光线比较微弱。【解答】雨后天晴的夜晚,人在月光下行走,月光在水面上发生镜面反射,在地面上发生漫反射,则亮的地方为地面,暗的地方为水。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甲同学迎着月光走,应走暗处。乙同学背着月光走,水面上的反射光线肯定不能射入眼睛,即亮的地方为地面,暗的地面为水,应走亮处。因为若迎着月光走,月光射到水面上时,水面发生的是镜面反射,反射光几乎全部射入人的眼睛。19.(2025八上·钱塘月考)小正非常注重自己的衣着整洁,每天上学出门前都要通过镜子检视一下。当她走近时,她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她在平面镜中的像离她的距离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答案】不变;变小【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体大小相等,无论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如何变化,像的大小始终与物体大小相同。(2)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当物体面镜时,像也会面镜,因此像与物体之间的距离会变小。【解答】(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体大小相等,所以当她走近时,她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不变。(2)她面镜时,自己到平面镜的距离变小,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变小,因此她在平面镜中的像离她的距离变小。20.(2025八上·钱塘月考)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的图象,如图所示。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当物距为3.5cm时,光屏上能得到 (选填“缩小”、“放大”或“不变”)的像。把物体从距透镜3cm处移动到8cm处,像将逐渐 (选填“变小”、“变大”或“不变”)。【答案】2cm;放大;变小【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解答】凸透镜成像时,当物距等于像距时,也等于两倍焦距,便可以根据此时的物距大小求出焦距的大小为:;再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并且在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成的像也逐渐变小。故答案为:2cm;放大;变小。21.(2025八上·钱塘月考)判断下列实例各属于哪种光现象:①水中倒影 ②皮影 ③波光粼粼 ④岸上看池底变“浅” ⑤小孔成像 ⑥海市蜃楼。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 ;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填序号)【答案】②⑤;①③;④⑥【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 光的折射是指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光的反射是指光遇到物体表面时,部分或全部光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光的直线传播是指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解答】①水中倒影,原理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成的是倒立、等大的虚像;②皮影,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成的是倒立的实像;③波光粼粼, 水面反射阳光,形成闪烁的光斑,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④岸上看池底变“浅”,原理是光的折射;⑤小孔成像,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成的是倒立的实像;⑥海市蜃楼,原理是光的折射。可知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②⑤;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①③;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④⑥。22.(2025八上·钱塘月考)如图,在注有清水的试管内留有一稍大的空气泡,使太阳光从试管的正上方向下照,观察试管下方的白纸,可以发现白纸上与空气泡相对应的位置上,有一椭圆黑影,而其他部分竟是一条与试管平行的亮线。这是因为试管充满水的地方相当于 透镜,而气泡与周边的水组成 透镜。如果把白纸从靠近试管向下移动到较远处,亮线的粗细将如何变化 。【答案】凸;凹;先变细后变粗【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解析】【分析】(1)比较中间和边缘的厚度,从而确定透镜的种类;(2)当光线从焦点经过时,此时会聚程度最大,亮线最细,将物距和焦距进行比较即可。【解答】(1)试管充满水的地方中间厚,边缘薄,属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气泡与周边的水中间薄,边缘厚,属于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使太阳光经过试管会聚在焦点位置时,在白纸上形成的亮线是最亮、最细的;(2)当把白纸从靠近试管向下移动到焦点时,亮线变细,当把白纸从焦点继续向下移动时,亮线变粗,因此整个过程中亮线先变细后变粗。23.(2025八上·钱塘月考)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为直径10cm的去底塑料筒,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1)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此实验说明了____。A.声音具有能量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由振动产生(2)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cm15cm、20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说明了 。(3)以上两次实验均用到乒乓球,请任意选择一次说明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 。【答案】(1)A;B;D(2)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3)实验一:放大了实验现象【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的产生、传播等知识分析判断;(2)乒乓球的振动幅度减小,说明声音的响度逐渐减小,此时两个小筒的距离逐渐增大,由此分析声音的响度与距离远近的关系;(3)在实验一中,借助乒乓球的跳动可以间接感知到发声的橡皮膜在振动;在实验二中,乒乓球弹开的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乒乓球弹开的幅度越小,声音的响度越小,据此分析它的作用。【解答】(1)声音能够引起乒乓球的振动,说明声音具有能量;两个筒没有接触,中间只有空气,因此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声音由振动产生,故选ABD;(2)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cm、15cm、20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说明了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3)实验一:放大了实验现象。24.(2025八上·钱塘月考)小正在光学学习中,对色彩斑斓的光学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识到熟练掌握物、像联动,并用其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巨大意义,于是他进行了如下的探索:(1)如图甲,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现有厚度分别为5mm 和2mm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2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目的是 ;(2)如图乙,平行光线经过该透镜后将会被 (填“发散”或“会聚”);(3)实验小组的同学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器材有:一个凸透镜、光屏、高度为5cm的发光体以及焦距为10cm不变的凸透镜等器材进行了实验,部分实验数据如表中所示。(f=10cm)物距 u/ cm 14 15 16 17 18 19像的高度 h/cm 12.5 10.0 8.3 7.1 6.3 5.6①上述结果可以说明 的成像特点(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②生活中经常看到的投影灯就是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设计的,其内部结构如图丙所示。丙图中凸透镜的焦距为50mm,则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范围应为 ;③实验小组将焦距为10.0cm的凸透镜A放置在图丁所示位置,向左移动光屏,在光屏上看到了清晰的像,他又将凸透镜A更换成一个焦距为8.0cm的凸透镜B,其它要素不变,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他认为此现象与 (填“近视眼”或“远视眼”)的成因相似,为了使光屏上的像恢复清晰,可将光屏向 (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答案】(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发散(3)投影仪;50mm~100mm;近视眼;靠近【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1)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3)①根据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②投影仪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原理工作的,此时物距2f>u>f,像距v>2f;③凸透镜焦距越短,会聚光的能力越强;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强,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解答】(1)采用平板玻璃,既可以反射光线成像,也可以让光线透过,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此透镜中间薄,边缘厚,是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3)①由表中数据可知,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②投影灯与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则投影灯工作时,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所以广告片离镜头的距离取值范围为在50mm~100mm之间;③保持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A更换成一个焦距为8.0cm的凸透镜B,凸透镜焦距变短,会聚光的能力变强,会将光线提前会聚成像,此现象与近视眼成像类似,因此在光具座上向靠近凸透镜移动光屏,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像。25.(2025八上·钱塘月考)甲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乙图是用蜡烛和烧瓶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1)实验甲中,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好处是 。(2)在确定蜡烛B和蜡烛A的像是否完全重合时,人眼的观察位置应该是____(填字母)。A.从玻璃板后观察蜡烛B.在玻璃板前蜡烛A这一侧C.A与B都需要(3)实验乙调整蜡烛和烧瓶至如图所示位置,在墙壁上得到清晰的 实像(填像的性质)。(4)实验中,不改变蜡烛的位置,把甲中M玻璃板和乙中烧瓶分别都竖直向上移,则甲和乙所成的像的位置如何变化 答: 。【答案】(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B(3)放大(4)甲成像位置不变,乙成像位置向上移。【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1)平面镜成像特点: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既能反射光成像,又能透过玻璃板看到后面的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平面镜成像的观察:在探究平面镜成像时,人眼应在玻璃板前蜡烛 A 这一侧观察,才能看到蜡烛 A 的像以及蜡烛 B 与像的重合情况。(3)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小于像距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4)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像的位置: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玻璃板竖直上移,物的位置不变,像的位置也不变;凸透镜成像时,透镜竖直上移,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像的位置也不变。【解答】(1)平面镜不能透光,只能反射光,不能确定出像的位置,玻璃板不但反射光成像,还能透过关系,既能看到蜡烛A的像,也能看到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在玻璃板前蜡烛A这一侧不同的位置观察才能看到蜡烛的像,故B符合题意,AC不符合题意。故选B。(3)由图乙图知道,u<v,根据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知道,此时光屏上成倒立、放大、实像。(4)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若实验中竖直向上移动玻璃板,则像的位置不改变;根据过光心的位置光的传播方向不变知道,凸透镜竖直向上移光屏上的像会上移。26.(2025八上·钱塘月考)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实验中,某小组同学将光分别射入水和玻璃中,并记录了如下数据。空气中的入射角i 0° 30° 45° 60°水中的折射角γ 0° 22° 32° 40°玻璃中的折射角β 0° 17° 24° 30°请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1)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入射角增大,折射角 (选填“增大”或“减小”),且折射角总小于入射角。由此可猜想: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 (选填“可能”或“不可能”)达到90°。(2)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则可猜想: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时,入射角为32°, 折射角应为 。(3)从表中数据中还能得出:不同介质对光的折射本领是不同的。可猜想: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 入射角。【答案】(1)增大;不可能(2)45(3)小于【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解析】【分析】(1)光的折射规律: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2)光路可逆性: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即光沿着原来的折射光线入射时,折射光线会沿着原来的入射光线射出。(3)不同介质的折射本领:不同介质对光的折射能力不同,折射角的大小与介质的折射本领有关,折射本领越强,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差值越大。【解答】(1)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随着入射角增大,折射角增大;因为折射角始终小于入射角,所以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不可能达到 90°。(2)根据光路可逆性,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时,入射角为 32°(对应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时折射角 32°),则折射角应为45°。(3)对比水和玻璃的折射数据,玻璃的折射角更小,说明玻璃对光的折射本领更强。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27.(2025八上·钱塘月考)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1)如图甲所示,凸透镜的位置固定,当把发光的小灯泡放在40 cm刻度线处时,移动光屏发现光屏上始终能呈现一个面积大小不变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2)小正用蜡烛代替小灯泡继续做实验,蜡烛在如图乙所示位置时能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倒立、 (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若将蜡烛远离凸透镜移动,则像的大小将 。(3)在图乙中,小正借来老师的眼镜,并将其放在凸透镜左侧,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向右移动光屏又发现清晰的像,说明老师所戴眼镜的镜片是 透镜。【答案】(1)10.0(2)放大;变小(3)凹【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1)光源位于焦点上时,焦点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形成平行光,移动光屏发现光屏上始终能看到个面积大小不变的光斑,据此确定透镜的焦距;(2)根据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3)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可以矫正近视眼。【解答】(1)当发光的小灯泡放40cm刻度线的位置时,物距为10.0cm,移动光屏发现光屏上始终能看到个面积大小不变的光斑,根据从焦点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变为平行光线可知,该透镜的焦距为10.0cm;(2)小正用蜡烛代替小灯泡继续做实验,蜡烛在图乙所示位置,此时2f>u=50cm-35cm=15cm>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将蜡烛远离凸透镜移动,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则像的大小将变小;(3)在图乙中,小明借来科学老师的眼镜,并将其放在凸透镜左侧,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向右移动光屏又发现清晰的像,说明该眼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会将光线推迟会聚成像,所以该眼镜为凹透镜,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故老师是近视眼,佩戴的镜片是凹透镜。28.(2025八上·钱塘月考)根据要求画出光路图。(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甲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2)甲图中的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后水平射向竖直放置的凸透镜,请画出平面镜的入射光线和凸透镜的折射光线。(3)如图乙所示,S为发光点,请在图中画出发光点S在平面镜MN中所成像S'的位置,并画出由S 点发出,经平面镜反射后通过P点的光线。【答案】(1)分别作出物体 AB 端点 A、B 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 A'、B',用虚线连接 A'、B',即为物体 AB 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A'B'。(2)过入射点作出法线,已知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30°,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90°-30°=60°,据此在法线上侧画出入射光线;又知反射光线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可知折射光线过凸透镜的焦点,如图所示(3)作出发光点 S 关于平面镜 MN 的对称点 S'(即像的位置);连接 S'P,与平面镜 MN 的交点为反射点,连接 S 与反射点得到入射光线,连接反射点与 P 得到反射光线。【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透镜的光路图【解析】【分析】(1)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平面镜垂直。(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凸透镜的折射规律: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3)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发光点的像与发光点关于平面镜对称;光的反射光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像点,据此可确定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解答】(1)分别作出物体 AB 端点 A、B 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 A'、B',用虚线连接 A'、B',即为物体 AB 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A'B'。(2)过入射点作出法线,已知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30°,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90°-30°=60°,据此在法线上侧画出入射光线;又知反射光线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可知折射光线过凸透镜的焦点,如图所示(3)作出发光点 S 关于平面镜 MN 的对称点 S'(即像的位置);连接 S'P,与平面镜 MN 的交点为反射点,连接 S 与反射点得到入射光线,连接反射点与 P 得到反射光线。29.(2025八上·钱塘月考)通过学面镜成像后,爱思考的小正发现这样现象:白天在教室里对着窗户的玻璃看,很难看到同学的像,而晚自修教室里灯光通明却很容易看到同学在窗户的玻璃所成的像,仔细观察还能发现每位同学成两个像。资料1:当强光和弱光同时射入眼睛时,人的眼睛对强光较为敏感。资料2:为了隔音效果,教室里窗户上为双层玻璃(每层厚度不计,如右图是玻璃截面示意图)。(1)通过分析玻璃截面示意图,双层玻璃能有效隔音原因是 。(2)根据已学的知识和以上资料,解释小正同学发现的现象。 【答案】(1)真空不能传声(2)白天窗外强光使眼睛对室内弱光反射形成的像不敏感,难以看到;晚自习室内强光使同学的反射光较强,且双层玻璃各反射一次成像,故能看到且成两个像。【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解析】【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双层玻璃中间是真空,能有效阻止声音的传播,从而起到隔音效果。(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像的形成与光线的反射和强弱有关。当强光和弱光同时进入眼睛时,眼睛对强光更敏感。【解答】(1)双层玻璃能有效隔音的原因是真空不能传声。(2)白天,窗外的强光进入眼睛,而室内同学反射的光相对较弱,眼睛对强光更敏感,所以很难看到同学的像;晚自习时,室内灯光明亮,同学反射的光较强,窗外较暗,所以容易看到像。又因为窗户是双层玻璃,每层玻璃都能反射成像,所以每位同学成两个像。30.(2025八上·钱塘月考)在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针对“手机视频 app投屏需要收费”开展“自制手机投影仪”的项目化学习活动。【投影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材料】凸透镜、内部涂黑的硬纸盒(规格:28cm×20cm×12cm)、纸板、胶水、剪刀等。(1)【透镜选择】实验需要选择焦距合适的凸透镜,如图所示是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其中最合理的是 (2)根据合理的方法,小组同学测出了实验材料所提供的凸透镜的焦距为30cm。【产品制作】将凸透镜固定在硬纸盒的一侧,并在纸盒中卡入纸板便于放置手机,纸板可在纸盒内前后移动。产品实物图及原理图如上图所示。【产品调试】调试①:为了使投影仪使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观影效果,手机应该选择 (填“甲”或“乙”)的放置方式:(3)调试②:小东同学建议选择光滑的白板作为屏幕,而小正同学建议选择白墙作为屏幕。你赞成谁的建议 并说明理由: ;(4)【产品评价】以下表格为该小组同学制定的部分评价量表。“自制手机投影仪设计”评价量表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指标一 设计合理,结构完整 结构较完整 结构不完整,有缺失指标二 能模拟投影仪成像,成像清晰 能模拟投影仪成像,但成像效果一般 无法模拟投影仪成像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评价量表对某同学自制的投影仪进行评价,“指标一”评为优秀,“指标二”评为待改进。请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相关知识,你认为该同学自制的投影仪还需要进行的改进是: 。【答案】(1)B(2)乙(3)赞成小阳的观点,因为光照在白墙上会发生漫反射,人在各个方向都能清晰观影;(4)增大纸盒的长度或换用焦距较短的凸透镜。【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1)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焦距,应让凸透镜正对太阳光,白纸应与凸透镜平行,来回移动透镜,找到最小最亮的光斑;(2)凸透镜成实像时,像与物上下颠倒;(3)镜面反射是反射光线射向同一方向,漫反射是反射光线射向不同的方向;(4)根据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解答】(1)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焦距,应让凸透镜正对太阳光,白纸应与凸透镜平行,来回移动透镜,找到最小最亮的光斑,光斑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即为焦距,应选择B;(2)凸透镜成实像时,像与物上下颠倒;为了使投影仪使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观影效果,手机应该应该倒着放,故应选择乙的放置方式;(3)若用光滑的白板作为屏幕,反射光线将射向同一方向,其它方向的人无法清晰观影,而选择白墙作为屏幕,白墙表面粗糙,发生的是漫反射,各个方向的人都能清晰观影,故成小阳的观点;(4)由于无法模拟投影仪成像,说明u≤f,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纸盒的长度太短或提供的凸透镜焦距太大,故还需要进行的改进是:增大纸盒的长度或换用焦距较短的凸透镜。31.(2025八上·钱塘月考)为了观察太阳系内的各种行星,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了开普勒望远镜,小正制作的望远镜原理如图甲所示。(1)该望远镜由两个凸透镜组成,物体经过 次折射成像。生活中与图中物镜工作原理相同的工具是 。(2)中秋节小jE用肉眼看到的月亮如图乙所示,则他利用望远镜看到的像是____,A. B.C. D.(3)小正发现若物镜和目镜的距离太远,通过目镜就会看不到月亮的像,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 【答案】(1)两;放大镜(2)A(3)物镜所成的实像不在目镜的一倍焦距以内【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1)望远镜望是由两组透镜组成,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2)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与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相同;(3)目镜相当于放大镜,其工作时要求被观察的物体(即物镜所成的实像)位于目镜的一倍焦距以内,这样才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解答】(1)开普勒望远镜由物镜和目镜两个凸透镜组成,物体先经物镜折射成倒立缩小实像,再经目镜折射成正立放大虚像,所以物体经过两次折射成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放大镜,其工作原理是当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生活中与目镜工作原理相同的工具是放大镜。(2)开普勒望远镜的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因此通过望远镜看到的月亮像相对于肉眼看到的是放大的,且为正立的。观察图乙和选项,符合正立放大特点的是选项:A。(3)当物镜和目镜的距离太远时,物镜所成的实像会落在目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此时目镜无法对该实像进行放大(因为放大镜只有在物距小于焦距时才能成正立放大虚像),所以通过目镜就看不到月亮的像,原因是物镜所成的实像不在目镜的一倍焦距以内。32.(2025八上·钱塘月考)“小眼镜”成为全社会的“大关切”,有人大代表建议要高度重视近视低龄化问题。(1)如图甲所示,正常人眼看远近不同物体时能实现自动变焦,使物体都成像在视网膜上,看清近处物体时的焦距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看清远处物体时的焦距。(2)如图乙所示,现流行的全飞秒近视手术,在眼角膜上削去一部分并从切口取出,从而使角膜形成一个 (填“凸透镜”或“凹透镜”)的形状,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但也有一定的后遗症。(3)人能看见物体,形成视觉的部位是 。【答案】(1)小于(2)凹透镜(3)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解析】【分析】(1)人类和某些动物的眼睛很像一架照相机。眼球内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我们看物体时,是通过睫状体的伸缩来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使不同远近的物体都能在像距相同的视网膜上生成清晰的倒立实像;(2)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强,是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解答】(1)正常眼看远处和近处的物体都清晰,就是根据晶状体自动调节焦距的原理,使像能成在视网膜上;由图甲可知,当正常人眼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变薄,折光能力变弱,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当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变厚,折光能力变强,即焦距变小,故看清近处物体时的焦距小于看清远处物体时的焦距;(2)全飞秒近视手术,在眼角膜上削去一部分并从切口取出,从而使角膜形成一个凹透镜,由于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3)视觉的形成是物体反射的光线经眼球折射后,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从而形成视觉。1 / 1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学正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10月阶段性练习 科学(第1章)1.(2025八上·钱塘月考)缙云烧饼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其“色、香、味、脆”俱全在全球广大食客中享有盛誉。下列关于“色、香、味、脆”说法错误的是( )A.“色”是烧饼反射的光进入人眼B.“香”味是在鼻腔中形成的C.“味”的感觉器官是舌D.“脆”主要是靠触觉感受的2.(2025八上·钱塘月考)控制噪声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下面关于控制噪声的措施所能起到的作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B.在城市中禁鸣汽车喇叭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C.体育馆、剧院的内墙要用吸音材料来装饰是为了防止噪声产生D.在飞机旁工作的人员要戴有耳罩的头盔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3.(2025八上·钱塘月考)“呼麦”是蒙古族的一种高超演唱形式,演唱者运用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形成低音,其方法是演唱者首先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然后巧妙地调节舌尖的空隙,用一股气息冲击发出高音(类似于吹口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演唱,可以实现罕见的一人同时唱出高音和低音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呼麦”中高音、低音指声音的响度B.“呼麦”中的高音、低音是由不同的物体振动产生的C.“呼麦”中高音是超声波、低音是次声波D.“呼麦”中高音和低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等4.(2025八上·钱塘月考)某同学利用水凸透镜(注射器和弹性膜制成的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等器材进行探究,此时光屏上能成清晰的像(图中未画出),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时水凸透镜的焦距为20cmB.用注射器向水凸透镜中注入水后,水凸透镜的焦距变大小C.蜡烛和凸透镜位置不变,向水透镜中注水,光屏向右移动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D.向水透镜中注水,观察成像特点的变化,可以模拟近视眼的成因5.(2025八上·钱塘月考)如图所示的四个光路图中,MM'为平面镜,PO为入射光线,ON为法线,入射角等于60°,其中符合光的反射定律的光路图是( )A. B.C. D.6.(2025八上·钱塘月考)如图所示,射水鱼发现水面上的小昆虫后,从口中快速喷出一束水柱,将昆虫击落。下列图中能表示射水鱼观察到小昆虫的光路是 ( )A.B.C.D.7.(2025八上·钱塘月考)助听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仪器( )A.引起头骨、颌骨振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B.引起鼓膜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引起听觉C.产生超声波直接作用在听觉神经引起听觉D.产生声波直接作用在听觉神经引起听觉8.(2025八上·钱塘月考)如图所示,L是嵌在遮光板上的一块透镜,P是光屏,两者的间距为d。一束平行光平行于透镜的主光轴射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面积大于透镜的光斑。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L一定是凸透镜B.L一定是凹透镜C.若d 大于透镜的焦距,则L是凸透镜D.若d小于透镜的焦距,则L是凹透镜9.(2025八上·钱塘月考)如图所示,在“音乐公路”的路面上分布着特定排列的横向凹槽,当汽车以指定速度行驶时,会发出动听的音乐,既能够引导驾驶员减速,又能增加旅途的乐趣。下列关于汽车在“音乐公路”上行驶时发出音乐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音乐声主要是由路面振动产生的B.凹槽越深,音乐声的音调越高C.凹槽的间距越小,音乐声的音调越高D.汽车行驶得越快,音乐声传播的速度越快10.(2025八上·钱塘月考)如图所示是光线经过某一个光学元件后的光路图,请判断该光学元件是()A.凸透镜 B.凹透镜C.平面镜 D.以上都有可能11.(2025八上·钱塘月考)如图所示是一束光线经过空气和玻璃界面后的情况,请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入射光线是NO B.折射角为50度C.界面处只发生光的折射 D.分界线BD右侧为玻璃12.(2025八上·钱塘月考)小正在探究光学和声学现象时进行了以下操作,其中对科学方法的应用判断正确的是( )A.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类比法(类比声音的传播路线)B.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时,控制拨动钢尺的力度相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控制变量法C.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用未点燃的蜡烛替代点燃蜡烛的像——转换法(将虚像转换为实物体)D.探究“光的直线传播”时,通过观察小孔成像的形状判断光的传播路径——等效替代法(用成像形状替代光的传播状态)13.(2025八上·钱塘月考)关于虚像和实像,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实像能用光屏接收,而虚像不能B.平面镜成虚像,凸透镜成实像C.虚像是人的幻觉,并没有光线进入人眼D.实像一定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而虚像一定是光的反射形成的14.(2025八上·钱塘月考)如图所示,有一圆柱体PQ,放在凸透镜前图示的位置,它所成像P'Q'的形状应该是下列图中的( )A. B. C. D.15.(2025八上·钱塘月考)当小正将遮光板置于主光轴某一位置时,发现光屏上出现如图所示的情景。则光屏、凸透镜、遮光板和发光体AB的位置关系是( )A.B.C.D.16.(2025八上·钱塘月考)市场上有一种变声器,可以改变声音的特性。某段声音的波形变化如图所示,变声前是A段,变声后是B段,则变声后声音的音调 (选填“变高”“不变”或“变低”),响度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17.(2025八上·钱塘月考)如图所示是耳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接受声波信息的听觉感受器位于图中[②] 内。(2)听神经将信息传到人的 形成听觉。(3)人耳能分辨出钢琴声和小提琴声的主要依据是____(填字母)。A.响度 B.音调 C.音色18.(2025八上·钱塘月考)雨后天晴的夜晚,人在月光下行走,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甲同学迎着月光走,应走 处;乙同学背着月光走,应走 (前两空均填“亮”或“暗”)处。因为若迎着月光走,月光射到水面上时,水面发生的是 (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反射光几乎全部射入人的眼睛。19.(2025八上·钱塘月考)小正非常注重自己的衣着整洁,每天上学出门前都要通过镜子检视一下。当她走近时,她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她在平面镜中的像离她的距离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0.(2025八上·钱塘月考)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的图象,如图所示。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当物距为3.5cm时,光屏上能得到 (选填“缩小”、“放大”或“不变”)的像。把物体从距透镜3cm处移动到8cm处,像将逐渐 (选填“变小”、“变大”或“不变”)。21.(2025八上·钱塘月考)判断下列实例各属于哪种光现象:①水中倒影 ②皮影 ③波光粼粼 ④岸上看池底变“浅” ⑤小孔成像 ⑥海市蜃楼。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 ;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填序号)22.(2025八上·钱塘月考)如图,在注有清水的试管内留有一稍大的空气泡,使太阳光从试管的正上方向下照,观察试管下方的白纸,可以发现白纸上与空气泡相对应的位置上,有一椭圆黑影,而其他部分竟是一条与试管平行的亮线。这是因为试管充满水的地方相当于 透镜,而气泡与周边的水组成 透镜。如果把白纸从靠近试管向下移动到较远处,亮线的粗细将如何变化 。23.(2025八上·钱塘月考)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为直径10cm的去底塑料筒,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1)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此实验说明了____。A.声音具有能量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由振动产生(2)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cm15cm、20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说明了 。(3)以上两次实验均用到乒乓球,请任意选择一次说明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 。24.(2025八上·钱塘月考)小正在光学学习中,对色彩斑斓的光学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识到熟练掌握物、像联动,并用其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巨大意义,于是他进行了如下的探索:(1)如图甲,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现有厚度分别为5mm 和2mm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2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目的是 ;(2)如图乙,平行光线经过该透镜后将会被 (填“发散”或“会聚”);(3)实验小组的同学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器材有:一个凸透镜、光屏、高度为5cm的发光体以及焦距为10cm不变的凸透镜等器材进行了实验,部分实验数据如表中所示。(f=10cm)物距 u/ cm 14 15 16 17 18 19像的高度 h/cm 12.5 10.0 8.3 7.1 6.3 5.6①上述结果可以说明 的成像特点(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②生活中经常看到的投影灯就是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设计的,其内部结构如图丙所示。丙图中凸透镜的焦距为50mm,则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范围应为 ;③实验小组将焦距为10.0cm的凸透镜A放置在图丁所示位置,向左移动光屏,在光屏上看到了清晰的像,他又将凸透镜A更换成一个焦距为8.0cm的凸透镜B,其它要素不变,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他认为此现象与 (填“近视眼”或“远视眼”)的成因相似,为了使光屏上的像恢复清晰,可将光屏向 (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25.(2025八上·钱塘月考)甲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乙图是用蜡烛和烧瓶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1)实验甲中,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好处是 。(2)在确定蜡烛B和蜡烛A的像是否完全重合时,人眼的观察位置应该是____(填字母)。A.从玻璃板后观察蜡烛B.在玻璃板前蜡烛A这一侧C.A与B都需要(3)实验乙调整蜡烛和烧瓶至如图所示位置,在墙壁上得到清晰的 实像(填像的性质)。(4)实验中,不改变蜡烛的位置,把甲中M玻璃板和乙中烧瓶分别都竖直向上移,则甲和乙所成的像的位置如何变化 答: 。26.(2025八上·钱塘月考)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实验中,某小组同学将光分别射入水和玻璃中,并记录了如下数据。空气中的入射角i 0° 30° 45° 60°水中的折射角γ 0° 22° 32° 40°玻璃中的折射角β 0° 17° 24° 30°请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1)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入射角增大,折射角 (选填“增大”或“减小”),且折射角总小于入射角。由此可猜想: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 (选填“可能”或“不可能”)达到90°。(2)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则可猜想: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时,入射角为32°, 折射角应为 。(3)从表中数据中还能得出:不同介质对光的折射本领是不同的。可猜想: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 入射角。27.(2025八上·钱塘月考)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1)如图甲所示,凸透镜的位置固定,当把发光的小灯泡放在40 cm刻度线处时,移动光屏发现光屏上始终能呈现一个面积大小不变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2)小正用蜡烛代替小灯泡继续做实验,蜡烛在如图乙所示位置时能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倒立、 (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若将蜡烛远离凸透镜移动,则像的大小将 。(3)在图乙中,小正借来老师的眼镜,并将其放在凸透镜左侧,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向右移动光屏又发现清晰的像,说明老师所戴眼镜的镜片是 透镜。28.(2025八上·钱塘月考)根据要求画出光路图。(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甲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2)甲图中的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后水平射向竖直放置的凸透镜,请画出平面镜的入射光线和凸透镜的折射光线。(3)如图乙所示,S为发光点,请在图中画出发光点S在平面镜MN中所成像S'的位置,并画出由S 点发出,经平面镜反射后通过P点的光线。29.(2025八上·钱塘月考)通过学面镜成像后,爱思考的小正发现这样现象:白天在教室里对着窗户的玻璃看,很难看到同学的像,而晚自修教室里灯光通明却很容易看到同学在窗户的玻璃所成的像,仔细观察还能发现每位同学成两个像。资料1:当强光和弱光同时射入眼睛时,人的眼睛对强光较为敏感。资料2:为了隔音效果,教室里窗户上为双层玻璃(每层厚度不计,如右图是玻璃截面示意图)。(1)通过分析玻璃截面示意图,双层玻璃能有效隔音原因是 。(2)根据已学的知识和以上资料,解释小正同学发现的现象。 30.(2025八上·钱塘月考)在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针对“手机视频 app投屏需要收费”开展“自制手机投影仪”的项目化学习活动。【投影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材料】凸透镜、内部涂黑的硬纸盒(规格:28cm×20cm×12cm)、纸板、胶水、剪刀等。(1)【透镜选择】实验需要选择焦距合适的凸透镜,如图所示是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其中最合理的是 (2)根据合理的方法,小组同学测出了实验材料所提供的凸透镜的焦距为30cm。【产品制作】将凸透镜固定在硬纸盒的一侧,并在纸盒中卡入纸板便于放置手机,纸板可在纸盒内前后移动。产品实物图及原理图如上图所示。【产品调试】调试①:为了使投影仪使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观影效果,手机应该选择 (填“甲”或“乙”)的放置方式:(3)调试②:小东同学建议选择光滑的白板作为屏幕,而小正同学建议选择白墙作为屏幕。你赞成谁的建议 并说明理由: ;(4)【产品评价】以下表格为该小组同学制定的部分评价量表。“自制手机投影仪设计”评价量表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指标一 设计合理,结构完整 结构较完整 结构不完整,有缺失指标二 能模拟投影仪成像,成像清晰 能模拟投影仪成像,但成像效果一般 无法模拟投影仪成像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评价量表对某同学自制的投影仪进行评价,“指标一”评为优秀,“指标二”评为待改进。请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相关知识,你认为该同学自制的投影仪还需要进行的改进是: 。31.(2025八上·钱塘月考)为了观察太阳系内的各种行星,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了开普勒望远镜,小正制作的望远镜原理如图甲所示。(1)该望远镜由两个凸透镜组成,物体经过 次折射成像。生活中与图中物镜工作原理相同的工具是 。(2)中秋节小jE用肉眼看到的月亮如图乙所示,则他利用望远镜看到的像是____,A. B.C. D.(3)小正发现若物镜和目镜的距离太远,通过目镜就会看不到月亮的像,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 32.(2025八上·钱塘月考)“小眼镜”成为全社会的“大关切”,有人大代表建议要高度重视近视低龄化问题。(1)如图甲所示,正常人眼看远近不同物体时能实现自动变焦,使物体都成像在视网膜上,看清近处物体时的焦距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看清远处物体时的焦距。(2)如图乙所示,现流行的全飞秒近视手术,在眼角膜上削去一部分并从切口取出,从而使角膜形成一个 (填“凸透镜”或“凹透镜”)的形状,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但也有一定的后遗症。(3)人能看见物体,形成视觉的部位是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人的感觉;鼻与嗅觉【解析】【分析】人体有许多感受内、外刺激的感受器,有些感受器比较简单,例如皮肤里的感觉神经末梢。【解答】A、“色”,是因为是烧饼反射的光进入人眼,在视网膜上成像,视觉感受器是视网膜,A正确。B、鼻是嗅觉器官,鼻腔黏膜可感受饭菜的气味,是在大脑皮层的相关中枢形成的,不是在鼻腔形成的,B错误。C、舌是味觉器官,味道的感受器是舌的表面,C正确。D、皮肤是触觉器官,“脆”主要是靠触觉感受的,D正确。故答案为:B。2.【答案】D【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解析】【分析】 控制噪声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声源处减弱、传播过程中减弱、人耳处减弱。【解答】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而不是在人耳处减弱,故A错误;B、禁鸣汽车喇叭是为了在声源处控制噪声,而不是阻断噪声的传播,故B错误;C、体育馆、剧院的内墙用吸音材料装饰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而不是防止噪声产生,故C错误;D、在飞机旁工作的人员要戴有耳罩的头盔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防止噪声对人耳造成伤害,故D正确。故答案为:D。3.【答案】B【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解析】【分析】声音的三要素是音调、响度和音色,它们各自的影响因素如下:音调定义: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人耳对声音频率的主观感受。影响因素:主要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振动速度: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乐器特性:较小的乐器(如小提琴)产生的振动较快,音调较高;较大的乐器(如大提琴)振动较慢,音调较低。响度定义:响度指声音的大小或强弱,是人耳对声音强度的主观感受。影响因素:主要由声源振动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发声体振幅:振幅越大,声音越响。距离声源的远近: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越远,声音越分散,响度越小。音色定义:音色指声音的品质或特色,使人们能区分不同声源发出的声音。影响因素:由声源的材料、结构、形状和振动方式等因素决定。材料和结构:不同材料和结构的声源会产生不同的泛音和谐波,形成独特的音色。振动方式:声源的振动方式(如弦乐器的拨弦与拉弦)也会影响音色。【解答】A“呼麦”中的高音、低音指的是音调,不是响度,故A错误。B.“呼麦”中的高音、低音是由不同的物体振动产生的,B正确;C.“呼麦”中的高音和低音都是人耳能够听到的,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因此不是超声波和次声波,故C错误。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音调的高低没有关系,故D错误。故答案为:B4.【答案】D【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 (1)当物距等于凸透镜的2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2)注射器注入水后,凸透镜的焦距会变小,会聚能力变强;(3)近视眼的成因是像呈现在视网膜的前方。【解答】 A、由图可知,此时的像距等于物距,即v=u=20.0cm,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则u=2f,故f=10.0cm,故A错误;B、用注射器向水透镜中注入水后,凸透镜变厚,焦距会变小,故B错误;C、蜡烛和凸透镜位置不变、向水透镜中注水,凸透镜焦距变小,会聚能力变强,像成在了光屏的前面,光屏要向左移动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故C错误;D、近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的会聚能力变强,像呈现在视网膜的前方,故向水透镜中注水,可以模拟近视眼的成因,故D正确。故答案为:D。5.【答案】A【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解析】【分析】光的反射定律的具体内容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其中,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解答】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因为入射角∠PON等于60°,所以反射角也等于60°(即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故A符合光的反射定律。故答案为:A。6.【答案】A【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由空气斜射进入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由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进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解答】射水鱼在水中看到水面上方的昆虫,是因为水面上方的昆虫“发出”的光射向水面,发生折射,再进入射水鱼的眼睛中,因此光的传播路线是由空气到水中,故AB错误;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可知,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C正确,D错误。故答案为:A。7.【答案】A【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解析】【分析】(1)助听器的工作原理涉及骨传导的知识。骨传导是指声音通过头骨、颌骨等骨骼传播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导方式。(2)人耳正常听觉形成是外界声波引起鼓膜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解答】A、助听器利用骨传导,引起头骨、颌骨振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故该选项正确。B、此选项描述的是正常耳的听觉形成过程,而非助听器的工作原理,故该选项错误。C、助听器不是产生超声波直接作用在听觉神经引起听觉,故该选项错误。D、助听器不是产生声波直接作用在听觉神经引起听觉,故该选项错误。故答案为:A。8.【答案】D【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透镜的光路图【解析】【分析】(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焦点到透镜的距离为焦距;若光屏在焦点外侧(距离大于焦距),会聚后的光线继续传播会形成比透镜面积大的光斑。(2)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后会发散,这些发散光线形成的光斑面积会大于透镜面积。【解答】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不论d与凹透镜的焦距有什么关系,都能在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光斑;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若d大于凸透镜的焦距,平行光线经凸透镜会聚焦点后继续传播,在光屏上可以形成放大的光斑;若d小于凸透镜的焦距,在光屏上只能得到缩小的光斑。若d大于透镜的焦距,L可能是凸透镜,也可能是凹透镜;若d小于透镜的焦距,L是凹透镜,故ABC错误、D正确。故答案为:D。9.【答案】C【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解析】【分析】物体振动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解答】A、音乐声主要是由轮胎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凹槽越深,振动幅度越大,音乐声的响度越大,故B错误;C、凹槽的间距越小,振动频率越快,音乐声的音调越高,故C正确;D、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和温度有关,可知改变行驶的速度,音乐声传播的速度不会改变,故D错误。故答案为:C。10.【答案】D【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规律【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光学元件对光线的作用,需结合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的光学特性(凸透镜会聚、凹透镜发散、平面镜反射改变光路),分析光线经过元件后的偏折规律来判断。【解答】A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若光线经过凸透镜,其光路应向主光轴会聚,而图中光线可以通过折射后改变方向,符合凸透镜的会聚特点,所以 A 不符合题意;B、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光线经过凹透镜后应远离主光轴,与图中光路的偏折方式相符,所以 B 不符合题意;C、平面镜通过反射改变光线传播方向,图中光线的偏折符合光的反射规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所以 C 不符合题意;D、由 A、B、C 选项的分析可知,该光学元件可能是凸透镜、凹透镜或平面镜,所以 D 符合题意;故答案选 D。11.【答案】D【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规律【解析】【分析】根据折射规律和反射定律判断。【解答】根据图片可知,∠AOE=∠AON,则它们肯定为入射角和反射角,那么OM肯定就是折射光线。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可知,EO为入射光线,ON为反射光线,故A错误;折射角∠MOC=90°-50°=40°,故B错误;在界面上发生了折射和反射,故C错误;入射角∠AON=60°,大于折射角,则界面左侧为空气,右侧为玻璃,故D正确。故选D。12.【答案】B【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光的折射规律【解析】【分析】(1)模型法是通过建立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类比法是将两类相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从而推出其中一类事物具有另一类事物类似属性的方法。(2)控制变量法是指在研究多个因素关系时,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来研究该因素对事物的影响的方法;转换法是将不易直接观察或测量的物理量转换为容易观察或测量的物理量的方法;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解答】A、探究 “光的反射规律” 时,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这是模型法,不是类比法,故该选项错误。B、探究 “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时,控制拨动钢尺的力度相同(控制振幅不变),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改变振动频率),运用了控制变量法,故该选项正确。C、探究 “平面镜成像特点” 时,用未点燃的蜡烛替代点燃蜡烛的像,这是等效替代法,不是转换法,故该选项错误。D、探究 “光的直线传播” 时,通过观察小孔成像的形状判断光的传播路径,这是转换法,不是等效替代法,故该选项错误。故答案为:B。13.【答案】A【知识点】实像与虚像【解析】【分析】A.实像能用光屏接收,而虚像不能,故A正确;B.平面镜成虚像,凸透镜可以成实像,也可以成虚像,故B错误;C.虚像虽然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但是必须有光线射入眼睛,故C错误;D.光在凹面镜上发生反射也能成实像,光通过凸透镜折射也能成虚像,故D错误。故选A。【解答】AB.根据实像和虚像的不同点判断;C.所有的像都是光线射入眼睛形成;D.根据实像和虚像的形成判断。14.【答案】B【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具有“物远像近像变小”的特点。【解答】由图可知,此时Q点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大于两倍焦距;P点大于两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可知圆柱体成的像如B所示。故答案为:B。15.【答案】B【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从焦点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平行于主光轴射出。(2)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而本题涉及凸透镜的光线传播规律,需结合遮光板、光源、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关系分析成像情况。【解答】由图可知,此时光屏上成发光体AB下半部分的像,说明遮光板遮住发光体AB的上半部,发光体AB下半部分上的光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只有发光体AB下半部分,故ACD错误,B正确。故答案为:B。16.【答案】不变;变大【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辨别【解析】【分析】 (1)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与振动的频率有关。在波形图中,波的疏密程度表示频率。(2)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与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在波形图中,波峰和波谷之间距离表示振幅。【解答】由图知,相同时间内A段、B段振动的次数相同,即它们振动的频率相同,音调相同,由图可知,变声后是B段振幅变大,则响度变大。17.【答案】(1)耳蜗(2)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3)C【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解析】【分析】(1)耳的结构中,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内,耳蜗能接受声波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2)听觉的形成是听神经将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从而形成听觉。(3)音色是指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特色,人耳能分辨出不同乐器的声音主要依据音色。【解答】 (1)耳蜗含有听觉感受器,前庭和半规管里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故接受声波信息的听觉感受器位于图中②耳蜗内。(2)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3)钢琴声和小提琴声的振动频率与响度可以是相同的,即使是这样,人也能将这两种声音区分开来,故是因为它们的音色的不同,C符合题意。18.【答案】暗;亮;镜面反射【知识点】镜面反射与漫反射【解析】【分析】光在光滑平整的表面上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线集中在某个范围内;光在粗糙不平的表面上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因此反射光线比较微弱。【解答】雨后天晴的夜晚,人在月光下行走,月光在水面上发生镜面反射,在地面上发生漫反射,则亮的地方为地面,暗的地方为水。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甲同学迎着月光走,应走暗处。乙同学背着月光走,水面上的反射光线肯定不能射入眼睛,即亮的地方为地面,暗的地面为水,应走亮处。因为若迎着月光走,月光射到水面上时,水面发生的是镜面反射,反射光几乎全部射入人的眼睛。19.【答案】不变;变小【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体大小相等,无论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如何变化,像的大小始终与物体大小相同。(2)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当物体面镜时,像也会面镜,因此像与物体之间的距离会变小。【解答】(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体大小相等,所以当她走近时,她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不变。(2)她面镜时,自己到平面镜的距离变小,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变小,因此她在平面镜中的像离她的距离变小。20.【答案】2cm;放大;变小【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解答】凸透镜成像时,当物距等于像距时,也等于两倍焦距,便可以根据此时的物距大小求出焦距的大小为:;再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并且在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成的像也逐渐变小。故答案为:2cm;放大;变小。21.【答案】②⑤;①③;④⑥【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解析】【分析】 光的折射是指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光的反射是指光遇到物体表面时,部分或全部光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光的直线传播是指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解答】①水中倒影,原理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成的是倒立、等大的虚像;②皮影,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成的是倒立的实像;③波光粼粼, 水面反射阳光,形成闪烁的光斑,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④岸上看池底变“浅”,原理是光的折射;⑤小孔成像,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成的是倒立的实像;⑥海市蜃楼,原理是光的折射。可知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的是②⑤;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①③;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④⑥。22.【答案】凸;凹;先变细后变粗【知识点】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解析】【分析】(1)比较中间和边缘的厚度,从而确定透镜的种类;(2)当光线从焦点经过时,此时会聚程度最大,亮线最细,将物距和焦距进行比较即可。【解答】(1)试管充满水的地方中间厚,边缘薄,属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气泡与周边的水中间薄,边缘厚,属于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使太阳光经过试管会聚在焦点位置时,在白纸上形成的亮线是最亮、最细的;(2)当把白纸从靠近试管向下移动到焦点时,亮线变细,当把白纸从焦点继续向下移动时,亮线变粗,因此整个过程中亮线先变细后变粗。23.【答案】(1)A;B;D(2)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3)实验一:放大了实验现象【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解析】【分析】(1)根据声音的产生、传播等知识分析判断;(2)乒乓球的振动幅度减小,说明声音的响度逐渐减小,此时两个小筒的距离逐渐增大,由此分析声音的响度与距离远近的关系;(3)在实验一中,借助乒乓球的跳动可以间接感知到发声的橡皮膜在振动;在实验二中,乒乓球弹开的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乒乓球弹开的幅度越小,声音的响度越小,据此分析它的作用。【解答】(1)声音能够引起乒乓球的振动,说明声音具有能量;两个筒没有接触,中间只有空气,因此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声音由振动产生,故选ABD;(2)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cm、15cm、20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说明了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3)实验一:放大了实验现象。24.【答案】(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发散(3)投影仪;50mm~100mm;近视眼;靠近【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1)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3)①根据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②投影仪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原理工作的,此时物距2f>u>f,像距v>2f;③凸透镜焦距越短,会聚光的能力越强;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强,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解答】(1)采用平板玻璃,既可以反射光线成像,也可以让光线透过,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此透镜中间薄,边缘厚,是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3)①由表中数据可知,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②投影灯与投影仪的成像原理相同,则投影灯工作时,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所以广告片离镜头的距离取值范围为在50mm~100mm之间;③保持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A更换成一个焦距为8.0cm的凸透镜B,凸透镜焦距变短,会聚光的能力变强,会将光线提前会聚成像,此现象与近视眼成像类似,因此在光具座上向靠近凸透镜移动光屏,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像。25.【答案】(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B(3)放大(4)甲成像位置不变,乙成像位置向上移。【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解析】【分析】(1)平面镜成像特点: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既能反射光成像,又能透过玻璃板看到后面的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平面镜成像的观察:在探究平面镜成像时,人眼应在玻璃板前蜡烛 A 这一侧观察,才能看到蜡烛 A 的像以及蜡烛 B 与像的重合情况。(3)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小于像距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4)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像的位置: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玻璃板竖直上移,物的位置不变,像的位置也不变;凸透镜成像时,透镜竖直上移,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像的位置也不变。【解答】(1)平面镜不能透光,只能反射光,不能确定出像的位置,玻璃板不但反射光成像,还能透过关系,既能看到蜡烛A的像,也能看到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在玻璃板前蜡烛A这一侧不同的位置观察才能看到蜡烛的像,故B符合题意,AC不符合题意。故选B。(3)由图乙图知道,u<v,根据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知道,此时光屏上成倒立、放大、实像。(4)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若实验中竖直向上移动玻璃板,则像的位置不改变;根据过光心的位置光的传播方向不变知道,凸透镜竖直向上移光屏上的像会上移。26.【答案】(1)增大;不可能(2)45(3)小于【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解析】【分析】(1)光的折射规律: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2)光路可逆性: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即光沿着原来的折射光线入射时,折射光线会沿着原来的入射光线射出。(3)不同介质的折射本领:不同介质对光的折射能力不同,折射角的大小与介质的折射本领有关,折射本领越强,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差值越大。【解答】(1)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随着入射角增大,折射角增大;因为折射角始终小于入射角,所以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时,折射角不可能达到 90°。(2)根据光路可逆性,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时,入射角为 32°(对应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时折射角 32°),则折射角应为45°。(3)对比水和玻璃的折射数据,玻璃的折射角更小,说明玻璃对光的折射本领更强。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27.【答案】(1)10.0(2)放大;变小(3)凹【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解析】【分析】(1)光源位于焦点上时,焦点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形成平行光,移动光屏发现光屏上始终能看到个面积大小不变的光斑,据此确定透镜的焦距;(2)根据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3)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可以矫正近视眼。【解答】(1)当发光的小灯泡放40cm刻度线的位置时,物距为10.0cm,移动光屏发现光屏上始终能看到个面积大小不变的光斑,根据从焦点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变为平行光线可知,该透镜的焦距为10.0cm;(2)小正用蜡烛代替小灯泡继续做实验,蜡烛在图乙所示位置,此时2f>u=50cm-35cm=15cm>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将蜡烛远离凸透镜移动,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则像的大小将变小;(3)在图乙中,小明借来科学老师的眼镜,并将其放在凸透镜左侧,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向右移动光屏又发现清晰的像,说明该眼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会将光线推迟会聚成像,所以该眼镜为凹透镜,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故老师是近视眼,佩戴的镜片是凹透镜。28.【答案】(1)分别作出物体 AB 端点 A、B 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 A'、B',用虚线连接 A'、B',即为物体 AB 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A'B'。(2)过入射点作出法线,已知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30°,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90°-30°=60°,据此在法线上侧画出入射光线;又知反射光线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可知折射光线过凸透镜的焦点,如图所示(3)作出发光点 S 关于平面镜 MN 的对称点 S'(即像的位置);连接 S'P,与平面镜 MN 的交点为反射点,连接 S 与反射点得到入射光线,连接反射点与 P 得到反射光线。【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透镜及其特点与分类;透镜的光路图【解析】【分析】(1)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平面镜垂直。(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凸透镜的折射规律: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3)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发光点的像与发光点关于平面镜对称;光的反射光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像点,据此可确定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解答】(1)分别作出物体 AB 端点 A、B 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 A'、B',用虚线连接 A'、B',即为物体 AB 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A'B'。(2)过入射点作出法线,已知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30°,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90°-30°=60°,据此在法线上侧画出入射光线;又知反射光线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可知折射光线过凸透镜的焦点,如图所示(3)作出发光点 S 关于平面镜 MN 的对称点 S'(即像的位置);连接 S'P,与平面镜 MN 的交点为反射点,连接 S 与反射点得到入射光线,连接反射点与 P 得到反射光线。29.【答案】(1)真空不能传声(2)白天窗外强光使眼睛对室内弱光反射形成的像不敏感,难以看到;晚自习室内强光使同学的反射光较强,且双层玻璃各反射一次成像,故能看到且成两个像。【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解析】【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双层玻璃中间是真空,能有效阻止声音的传播,从而起到隔音效果。(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像的形成与光线的反射和强弱有关。当强光和弱光同时进入眼睛时,眼睛对强光更敏感。【解答】(1)双层玻璃能有效隔音的原因是真空不能传声。(2)白天,窗外的强光进入眼睛,而室内同学反射的光相对较弱,眼睛对强光更敏感,所以很难看到同学的像;晚自习时,室内灯光明亮,同学反射的光较强,窗外较暗,所以容易看到像。又因为窗户是双层玻璃,每层玻璃都能反射成像,所以每位同学成两个像。30.【答案】(1)B(2)乙(3)赞成小阳的观点,因为光照在白墙上会发生漫反射,人在各个方向都能清晰观影;(4)增大纸盒的长度或换用焦距较短的凸透镜。【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1)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焦距,应让凸透镜正对太阳光,白纸应与凸透镜平行,来回移动透镜,找到最小最亮的光斑;(2)凸透镜成实像时,像与物上下颠倒;(3)镜面反射是反射光线射向同一方向,漫反射是反射光线射向不同的方向;(4)根据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解答】(1)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焦距,应让凸透镜正对太阳光,白纸应与凸透镜平行,来回移动透镜,找到最小最亮的光斑,光斑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即为焦距,应选择B;(2)凸透镜成实像时,像与物上下颠倒;为了使投影仪使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观影效果,手机应该应该倒着放,故应选择乙的放置方式;(3)若用光滑的白板作为屏幕,反射光线将射向同一方向,其它方向的人无法清晰观影,而选择白墙作为屏幕,白墙表面粗糙,发生的是漫反射,各个方向的人都能清晰观影,故成小阳的观点;(4)由于无法模拟投影仪成像,说明u≤f,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纸盒的长度太短或提供的凸透镜焦距太大,故还需要进行的改进是:增大纸盒的长度或换用焦距较短的凸透镜。31.【答案】(1)两;放大镜(2)A(3)物镜所成的实像不在目镜的一倍焦距以内【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解析】【分析】(1)望远镜望是由两组透镜组成,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2)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与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相同;(3)目镜相当于放大镜,其工作时要求被观察的物体(即物镜所成的实像)位于目镜的一倍焦距以内,这样才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解答】(1)开普勒望远镜由物镜和目镜两个凸透镜组成,物体先经物镜折射成倒立缩小实像,再经目镜折射成正立放大虚像,所以物体经过两次折射成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放大镜,其工作原理是当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生活中与目镜工作原理相同的工具是放大镜。(2)开普勒望远镜的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因此通过望远镜看到的月亮像相对于肉眼看到的是放大的,且为正立的。观察图乙和选项,符合正立放大特点的是选项:A。(3)当物镜和目镜的距离太远时,物镜所成的实像会落在目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此时目镜无法对该实像进行放大(因为放大镜只有在物距小于焦距时才能成正立放大虚像),所以通过目镜就看不到月亮的像,原因是物镜所成的实像不在目镜的一倍焦距以内。32.【答案】(1)小于(2)凹透镜(3)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解析】【分析】(1)人类和某些动物的眼睛很像一架照相机。眼球内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我们看物体时,是通过睫状体的伸缩来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使不同远近的物体都能在像距相同的视网膜上生成清晰的倒立实像;(2)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强,是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解答】(1)正常眼看远处和近处的物体都清晰,就是根据晶状体自动调节焦距的原理,使像能成在视网膜上;由图甲可知,当正常人眼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变薄,折光能力变弱,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当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变厚,折光能力变强,即焦距变小,故看清近处物体时的焦距小于看清远处物体时的焦距;(2)全飞秒近视手术,在眼角膜上削去一部分并从切口取出,从而使角膜形成一个凹透镜,由于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3)视觉的形成是物体反射的光线经眼球折射后,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从而形成视觉。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学正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10月阶段性练习 科学(第1章)(学生版).docx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学正中学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10月阶段性练习 科学(第1章)(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