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古代的商业贸易》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粟特商队困境与绘制贸易路线图,学生能够概括古代长途贸易面临的地理与信任壁垒,并阐述“区域贸易网络”对破解地理壁垒的作用。(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通过扮演“智囊团”为商人设计解决方案,学生能够分类阐释货币、信贷、契约等金融工具的功能,理解其如何构建信用体系、破解信任壁垒。(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通过构建“商业-文明”互动模型,学生能够史论结合地论述商业制度创新如何反馈并重塑社会结构与日常生活,深刻理解“商业—文明互动”的内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通过联系从古丝路到“一带一路”的传承,学生能感悟制度创新在文明演进中的价值,认同中华民族的商业智慧与开放包容的文明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以史实阐释“区域贸易网络”的构成与功能。
准确理解“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金融工具在解决交易难题中的具体作用与历史意义。
确立依据:
课标与教材的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本课教材内容明确将“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以及“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列为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这是实现本课知识目标的基石。
大概念理解的物质与制度载体:“区域贸易网络”是“破地理之壁”的物质体现,是“互联”得以发生的物理基础;“金融工具”是“破信任之壁”的制度结晶,是“创生”新经济形态的关键。二者共同构成了“商业—文明互动”大概念得以展开的两大支柱。不深入理解这两点,大概念将沦为空中楼阁。
高考考查的常态焦点: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对丝绸之路为代表的贸易通道的考查,以及对交子、契约等制度创新的分析,均是材料分析题的高频考点。将此设为重点,是精准对接高考、提升学生应试能力的现实需要。
教学难点及其确立依据
难点:理解商业制度创新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互动关系,即商业如何作为动力机制反馈并重塑文明。
确立依据:
思维要求的高阶性:该难点要求学生跨越从“具体史实”到“抽象意义”的鸿沟,进行历史解释与哲学思辨。它涉及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一唯物史观原理的具象化理解,属于高阶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评价)。
学情认知的天然瓶颈:高二学生的历史思维正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但容易停留在历史现象的罗列。他们能说出“丝绸之路交流了货物”,但难以系统地阐述这套贸易体系如何像血液系统一样,将养料(物资、财富、信息)输送到帝国的各个角落,从而滋养了城市肌体、改变了消费习惯、甚至影响了国家的财政结构与外交政策。同样,他们能记住“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但理解其作为信用工具如何催生了专业的金融阶层、构建了社会的信用基石,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经济运行模式,则存在显著困难。
素养落地的核心挑战:这是将五大核心素养,特别是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融会贯通的枢纽。突破此难点,意味着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能够运用历史思维洞察文明演进规律的主动探究者。
教学过程
【第一幕】困局:一份粟特商队的绝望信札 (约5分钟)
真实情境创设:
(展示敦煌烽燧考古现场与粟特文信札复原图)“历史,有时就沉睡在一封被遗弃的信里。在敦煌一座唐代烽燧下,考古学家发现了这封粟特文信件。它的主人,‘纳奈凡达克’,一位普通的粟特商人,正在向他的伙伴发出绝望的呼号。”
教师诵读信件核心内容(译文):
“致我亲爱的兄弟……我们派往撒马尔罕的商队,在穿越天山时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暴雪,人畜损失殆尽,货物荡然无存……我们与撒马尔罕的货款交割已彻底无望,信誉扫地。更糟的是,我们在高昌预订的丝绸,因无法支付尾款,货主已将其转售他人……我们正处在破产的边缘,不知前路何在。”
核心任务(提出驱动性问题):
师: 现在,请大家化身为纳奈凡达克的“智囊团”。我们的核心任务是:从这封绝望信札出发,探寻古代商业贸易的宏大图景。
问题链设计与互动预设:
问题1:从这封信中,我们可以提取出哪些关于古代长途贸易的关键信息?请第一小组的代表来分享一下。
生1: 信里提到了商队从天山到撒马尔罕,说明贸易路线很长,跨越了艰险的地理环境。商品有丝绸,运输靠人畜。他们还遇到了支付问题,货款无法从高昌付到撒马尔罕。
问题2:纳奈凡达克的商业活动,体现了商业贸易起源与发展所需的哪些基本条件?他的困境又反衬出哪些条件的缺失?
生2: 商业贸易需要社会分工和产品剩余,比如中国产丝绸,西域有我们需要的马匹和玉石,这就是“差异性”和“互补性”。他的困境说明,当时缺乏保障远程贸易安全的地理条件和可靠的金融支付体系。
教师引导:一针见血!这直指跨时空交易的信任与金融之壁。缺乏安全的支付和信用工具,是压垮商队的最后一根稻草。
问题3:尽管危机四伏,但像他这样的商人依然活跃在从中国到中亚的广袤区域。这说明了什么?这样一个区域贸易网是如何形成并维系的?
生3: 说明当时已经存在一个覆盖很广的区域贸易网络了。它的形成,可能是因为利润的驱动,商人们自发地开辟商路,也可能需要像唐朝这样强大的王朝提供稳定的环境和安全保障。
最后一个诊断问题:在这个网络中,当时的中国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生4: 中国是核心商品丝绸的供应者,信里提到在高昌预订丝绸。而且敦煌的烽燧也说明,唐朝这个统一王朝为贸易提供了安全保障,是网络的稳定器和枢纽。
教师总结并揭示主题:“纳奈凡达克的绝望,是所有古代商人共同的噩梦。地理的阻隔与信任的缺失,如同两道天堑,禁锢着商业与文明的脚步。然而,人类文明的进程,正是一部不断‘破壁’的奋斗史。今天,就让我们化身历史的侦探,探寻古代商业智慧如何实现‘破壁·互联·创生’,将一个个孤立的文明连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第二幕】破壁:双维探秘制度创新 (约30分钟)
◆ 维度一:破地理之壁 · 构建区域网络 (约10分钟)
任务一:绘制“生命之路”——重构丝路贸易网
任务指令:请各小组作为“帝国商路规划师”,根据教材图文,在这张欧亚地图上,为纳奈凡达克规划一条更安全、更繁荣的“贸易生命线”,并标注关键节点与商品。
(学生小组活动约3分钟,教师巡视指导。随后请一组代表上台在电子地图上标注并阐述。)
问题链设计与互动:
问题1(史实梳理):“你们的路线主要依据什么来规划?哪些城市会成为必经的‘明珠’?”
生5: 我们主要依据教材里的丝绸之路地图。必经的城市有长安、敦煌、撒马尔罕、巴格达等。商品方面,从中国运出丝绸、瓷器、造纸术,运进来香料、宝石、马匹。
问题2(概念提升):“这条‘路’,仅仅是一条线吗?我们该如何从更高层面理解它?”
生6: 它不只是一条线,它是一个覆盖广阔区域的“区域贸易网络”。
问题3(史料实证):(教师出示“南海I号”沉船瓷碗图片)“这艘沉睡海底的商船,为我们认识这个网络提供了什么超越文字的铁证?”
学生回答:它证明这条贸易网络是稳定、成熟且大规模的,不是传说。
问题4(双线互动):“是哪些强大的社会力量支撑了这张网络的运行?而这网络的繁荣,又反过来如何‘创生’了新的文明图景?”
生8: 我认为是王朝缔造网络。因为汉唐这样的统一王朝提供了政治稳定、安全保障和统一市场,比如修筑道路、设置驿站,这才让大规模长途贸易成为可能。
生9: 我倾向于认为网络也支撑了王朝。贸易带来了巨额税收,引进了外来文化和物种,丰富了物质生活,增强了国家的财力与活力,比如唐朝的繁荣就与丝路贸易密不可分。
师: 太精彩了!两位同学的观点合在一起,恰恰揭示了历史的真相:政治统一(社会发展之线)与商业贸易(商业创新之线)是互为因果、相互塑造的辩证关系。 网络的繁荣,不仅带来了财富,更“创生”了文化交融、城市兴起等新的文明图景。
◆ 维度二:破信任之壁 · 创制金融工具 (约15分钟)
任务二:成立“古代金融工具诊疗室”
任务指令:“现在,我们成立‘古代金融工具诊疗室’。请各位专家(货币组、信贷组、契约组)会诊,为‘纳奈凡达克’面临的‘信任困境’开具处方——你组的工具能解决他的哪个具体难题?”(学生分组研讨2分钟)
问题链设计与互动:
对【货币组】:“从沉重的金属货币到北宋的‘交子’,货币形态的革命,解决了‘纳奈凡达克’资金携带和支付中的什么核心痛点?”
生10: 交子轻便,解决了大宗资金运输的安全和便捷问题。它本身就是一种信用凭证,可以直接用于支付,不用随身携带大量笨重的铜钱。
对【信贷组】:“面对‘货款跨年支付’和‘资本周转不灵’的难题,‘飞钱’和‘交子’分别有何妙用?”
生11:“飞钱”类似今天的汇票,实现了资金的异地汇兑,商人可以“甲地出资,乙地取钱”,安全便捷。“交子”则进一步发展了信用货币功能。
对【契约组】:(呈现《石染典买马契》)“请仔细研读这份契约。它通过哪些具体的条款和设计(如保人、违约责任),来为像‘纳奈凡达克’这样的商人提供法律保障,从而建立起超越熟人社会的信任?”
生12:它用白纸黑字明确了各方权责,并有第三方“保人”担保和违约惩罚措施,让口头承诺变成了受社会规则约束的法律凭证,使得陌生人之间的交易成为可能。
教师总结提升:“货币是价值的锚点,信贷是资本的翅膀,契约是承诺的锁链。它们共同编织了一张无形的‘信用之网’,打破了信任的壁垒,这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一场深刻革命,它让‘纳奈凡达克’们的悲剧,有了被避免的可能。”
师: (过渡)我们为纳奈凡达克找到了破壁的利器。那么,这些伟大的商业创新,最终为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了怎样具体而微的改变?这正是教材的核心思考。现在,进入第三幕:创生!
【第三幕】创生:制度的力量与生活的重塑 (约5分钟)
(教师):“我们为‘纳奈凡达克’找到了破壁的利器——网络与金融工具。那么,这些伟大的商业创新,最终为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了怎样具体而微的改变?这正是教材向我们提出的核心思考:‘商业贸易的发展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
任务:破解文明密码——探寻商业对生活的三重塑造
任务指令:“请结合本节课的探索与教材的提示,以小组为单位,从以下三个维度,总结商业创新如何‘创生’了我们新的生活。”
师生互动与教材资源深度整合:
物质生活之丰盈
教师指向板书“区域贸易网络”:“这张网络,首先是一条‘物质流通之路’。”
出示教材“思考点”与“南海I号”沉船瓷碗图:
“正如‘南海I号’这艘满载数万件商品的沉船所见证的,商业贸易让‘舟舶继路,商使交属’。它给我们的一日三餐带来了什么?”
学生回答(结合教材):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种、香料、药材(如黄瓜、核桃、胡椒)等,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食谱和药箱。
教师升华:没错,商业打破了地域的物产限制,让我们的物质生活从单调走向丰盈。
精神观念之革新
教师指向板书“金融工具”:“而这些制度,更塑造着我们的精神观念。”
出示教材中《钱神论》片段与《群神宴》画作:
“东晋的《钱神论》调侃‘钱能通神’,而文艺复兴的《群神宴》中,众神使用的竟是来自中国的青花瓷盘。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商业贸易使得商品和背后的文化、审美也实现了交流。中国的瓷器成为西方人眼中财富与品味的象征,西方的绘画技艺与人文思想也随之传播。
教师升华:商业不仅是商品的交换,更是文化、艺术与观念的碰撞与融合。它让我们的精神世界从闭塞走向开放。
社会运行之基石
教师总结性提问:“更重要的是,货币、信贷、契约这些制度,除了是经商工具,还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引导学生回顾《石染典买马契》:“那一纸契约,不仅仅是保障了交易,它更在全社会范围内逐渐培育了一种什么宝贵的公共品质?”
学生回答:契约精神、诚信意识。
教师升华:正是这些源自商业实践的规则,从底层构建了社会的信用体系,使得陌生人之间的大规模合作成为可能。它让我们的社会运行从基于人情走向基于规则。
师生共同完成最终版概念图:
社会发展(需求) → 商业创新(破壁:网络+工具) → 文明演进(创生:物质丰盈、精神开放、社会守信)
课堂结语:
“同学们,回首望去,从‘纳奈凡达克’的绝望,到汴京与巴格达的繁华,再到我们今天丰裕、开放、守信的生活——这一切的转折点,正是那一次次伟大的商业制度创新。它告诉我们,历史的进步,就蕴藏在人类不断用智慧打破壁垒、用规则拓展合作的实践之中。从古丝路的智慧到今天‘一带一路’的倡议,这种‘破壁’与‘创生’的精神,正是我们面向未来最宝贵的文明遗产。”
课堂板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