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第一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第一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蒙自市第一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度高三(上)期中考试
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命题人:张霖旭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下列四位思想家的思想最大的共同点是: ()
A.蒙昧主义思想B.人文主义思想C.理性主义思想D.自由主义思想
2.李敖在《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一文中写道:“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以下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的解释最恰当的应该是()
A.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B.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主张背道而驰
C.五四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D.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3.法的概念和理解因为学派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有人主张“法不阿贵,绳不绕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有人指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还有人认为“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志。”这些关于“法”的论述分别出自
A.韩非 黄宗羲西塞罗 B.商鞅 顾炎武孟德斯鸠
C.韩非 王夫之西塞罗 D.荀子 黄宗羲伏尔泰
4.(秦的统一)观察下图所示,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①秦朝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②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③秦朝创立皇帝制度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秦朝修建成阳时,把渭河比作银河,各宫殿为星座,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这一建筑理念蕴涵的思想是()
A.“天行有常”B.“三纲五常”C.“天人感应”D.“大一统”
6.1912年2月14日,孙中山在某批复中说:“查国家建官分职,惟任贤选能,乃懋厥职,古今中外,罔越斯旨。第考选之法,各有不同,尚公去私,庶无情弊“该部所请,诚为当今急务,应候令行法制局,将文官试验编纂草案咨交参议院议决后,即日颁布施行可也”。该批复()
A.标志近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B.实现了新旧人事制度的转变
C.体现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
D.奠定近代中国文官制度基础
7.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禹,后来“背周道而行夏政”。但是墨子构建的兼爱体系使用的术语或概念,基本上是儒者惯用的词汇,始孝、慈、仁、义等。这表明墨家( )
A.继承发展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B.没有构建起自己的理论体系
C.基本上认同儒家的价值理念
D.推崇周礼及刻苦简朴的精神
8.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创始人是
A.孔子B.孟子C.老子D.韩非子
9.有学者说,唐代三省六部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折射出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而科举制则与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流动。该学者意在说明唐朝 ()
A.重视权力分配的人民性
B.实现社会阶层双向流动
C.早期民主思想已经萌芽
D.政治制度具有理性成分
10.“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在这场“商业革命”中
A.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B.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C.形成区域性大商帮D.广泛使用金属货币白银
11.如图可以反映 ()
A.古代丝织业的兴衰过程
B.经济政策调整对手工业的影响
C.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对外贸易发展促进丝织业繁荣
12.“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 ()
A.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
B.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
C.设立“内朝”、“外朝”制度
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
13.世界遗产面临着哪些威胁有 ()
①自然灾难②战争③工业化浪潮④城市化浪潮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4陈独秀说:“孔子不言神怪,是近于科学的;孔子的礼教,是反民主的。人们把不言神怪的孔子打入冷宫,把建立礼教的孔子尊为万世师表。”上述引文旨在 ()
A.全面肯定孔子非宗教迷信的科学态度
B.说明孔子之道是反民主的封建伦理纲常
C.反对把孔子与民主和科学完全对立起来D.强调科学与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之动力
15严复把英语中的society翻译为“群”。康有为、梁启超认为合群”是传播新知、开启民智、实现自强的有效手段。李大钊则指出,群体的道德破灭必然引发亡群”的后果,知识分子必须意识到自身所负载的重任。“合群”与“亡群”共同反映出 ()
A.知识分子在救国方式上达成共识
B.迂腐守旧的封建思想仍占据主导
C.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D.有识之士对民族前途命运的思考
16.下面为“九卿”的职能表
由此可见,秦朝官僚机构 ()
A.家国一体色彩浓厚B.职无常守现象普遍
C.分工明确效率较高 D.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4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梁启超曾于1902年《新民之议》一文中指出:“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那么,决定着中国历史存续与现代命运的精神是什么?自严复、梁启超、辜鸿铭始,中国知识界给出了种种界定,要言之,无非是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两大主题。正如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所讲:“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刘成纪《中国精神的传统基源与现代转换》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精神”的含义。(2分)
材料二中国由古代到近代的转折,是在西方的冲击下,借鉴西方文化,发挥其固有的融合力,变外来为内在,才进入近代文化领域的。......直到“五四”时提出了科学和民主的总准则,才得出了中国近代文化要以科学和民主为归依的结论。-《陈旭麓学术文存》
材料三
图一- 图二 图三
(2)根据材料二指出,1840年后的时代特征迫使“中国精神”发生了怎样的“现代转换”。(2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中国精神”的推动下,中国近代前期思想解放潮流的发展历程。(10分)并指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的三个层次。(3分)
材料四王尔敏教授认为,晚清知识分子因西方文物制度的输入,以及外力的侵逼,产生了对于时代环境的醒觉,从而展开了思想的转变,这个转变的历程,酝酿着中西观念的激荡,新旧杂糅和更新的创造,同时对于实际政治社会的感染和潜移默化,都随时在扩张其影响。图示如下: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近代中国思想观念多发、多变的原因。(7分)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辰:北斗星),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
材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
大夫。——《孟子》
材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四朱熹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在于强调.....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因为只有君心得正,才能正纲常、正百官,而后国治、天下平。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人民版必修 3)
材料五他们(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但不完全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樊篱,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人教版必修3)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二的思想主张。
(2)材料三的主张对当时社会发展有何进步意义?
(3)材料四中朱熹是怎样发展孔子的仁学的?应如何理解他所说的“正君心”?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五中三位思想家“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内容。
(5)综观上述五则材料,你对儒家思想的基本看法是什么?
19选官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期,诸侯和官员的任命,实行“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的世官制。
-《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后来孝廉充斥仕逢,别的进仕之路都为阻塞了,于是大家都争要当孝廉。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进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因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在科举废后不久即称赞科举的伟人是孙中山。民国刚成立,他就说:“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唯考试。”孙中山对中国社会和讲究人情与关系的民族性有相当深刻的了解。后来,在看到民国建立以后各路军阀拥兵自重,强权决定官员选任的状况之后,一再对科举制作出赞美的评价。
-刘海峰《重评科举制度》
(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时期官员产生的主要途径。
(2)据材料二,指出其反映的选官制度的名称、形成时间及弊端。
(3)据材料三,归纳孙中山“赞美”科举制的主要原因。(2分)联系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对古代中国政治的积极影响。
三、开放性试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20.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从如图四幅图片中,任意选取两幅或多幅图片,提取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
(要求:写出所选图片,提取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选择题答案:
1-5: BAACD 6-10: DCCDB 11-16: CCACDA
17.(1)含义:爱国主义;改革创新。
(2)转换:反对外来侵略,向西方学习寻找强国之路,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3)历程:
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萌发新思想;
地主阶级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
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君主立宪制度;
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宣传民主共和思想。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
资产阶级激进派,以民主、科学为旗帜,主张学习西方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
层次:器物-制度-思想文化。
(4)原因:经济结构的变动;民族危机的加深;激烈的政治斗争;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要求新的政治诉求;儒学价值体系的动摇;西方思想的传入对传统思想界的影响,中西思想的碰撞。
18.(1)为政以德(或以德治国、以德治民);民贵君轻;政在得民(或得民心者得天下。)(可以任答两点)
(2)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局面的形成和巩固。
(3)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本源;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使国君接受和实践儒家思想。
(4)反对君主专制(或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提倡经世致用;世界是物质的唯物主义思想。
(5)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精华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对儒家思想应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言之有理即可)
19.(1)途径:血缘世袭或世卿世禄。
(2)名称:察举制。时间:西汉(或汉武帝时);弊端:名额太少;出现请托舞弊现象。
(3)原因:科举制的优点(选贤任能、公平公正);中国社会注重人情与关系;北洋军阀拥兵自重、强权选任官员。
积极意义: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20示例 1:
图片选择:图2、图3。
主题:通商口岸的设立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阐释: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在沿海、沿江设立了一系列的通商口岸,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加剧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程度的同时,也加快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为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列强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一方面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另一方面也刺激着士绅和商人兴办近代工业。到19世纪60、70年代,近代民族工业就在通商口岸诞生,并有了一定的发展。可见,列强的侵略对中国既有破坏性,也有客观的建设性,关键是我们用怎样的态度去应对。
示例2:
图片选择:图1、图2、图3。
主题:明清江南商业发展、通商口岸、近代民族工业之间互相促进,江南经济一枝独秀。
阐释:明清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江南,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市镇兴起,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江南经济地位举足轻重;《南京条约》五口通商集中在江南地区,与江南在中国的经济地位有关,五口通商客观上促使了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有利于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集中在江南地区与江南经济基础、自然条件等密切相关,进一步强化了江南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总之,江南地区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愈发重要,有助于社会的进步,但经济发展地区不均衡现象愈发严重,需要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