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前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一中学2025-2026年度高三上期中考试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这三大理论被写入党章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哪些会议上?
A.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
B.中共七大、七届二中全会、中共十五大
C.七届二中全会、中共八大、中共十六大
D.中共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六大
2.下列图片分别描述了中国古代某一段时期的历史疆域和文化,据此可知,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阶段特征是
A.社会大转型 B.国家大统一
C.文化大发展 D.民族大融合
3.下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两次高潮期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政府的支持 B.有利的国际环境
C.社会性质的改变 D.民族独立的实现
4.公元前6世纪,雅典“有产阶级开始获得了势力,于是旧的血缘亲族关系集团就开始被排斥了”。这种现象的出现应归功于
A.梭伦
B.克利斯提尼
C.伯利克里
D.苏格拉底
5.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说:“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材料表明当时的陈独秀是
A.民族主义者
B.马克思主义者
C.民主主义者
D.改良主义者
6.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军队,处理各种军务 B.参与决策,负责朝廷事务
C.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行政,安排地方事务
7.“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与这一思想观念相对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内服制度 B.外服制度 C.宗法分封制度 D.礼乐制度
8.美国人何天爵在《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中说:“1875年5月,一位尊贵的清朝官员与一位美国姑娘喜结良缘。得知这一消息后,我与领事想顺便就中美联姻一事向总理衙门的官员表示祝贺......我的话说完之后,有一段时间是死一般的静寂。最后还是恭亲王先抬起了头,接着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说:今天真是热得可怕。”官员出现“死一般的静寂”是因为
A.婚姻观念简约文明
B.中美文化趋向融合
C.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D 政府无法掌控婚俗
9.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
A.国主 B.领主 C.盟主 D.君主
10.把人分为几等,各尽其责,由富有的“贤哲”做统治者,武士们保卫国家,农民和手工业者负责生产。持这一观点的古代思想家是
A.墨子
B.普罗泰戈拉
C.苏格拉底
D.柏拉图
11.右图是某一时期的诗人分布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现象反映了
A.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B.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C 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12.南宋时期盛行一种叫“出门税”的银铤。如图所示,银铤上有“o行十郎聚”、“真花银”、“出门税”等文字。据考证,铭文中“行”指“行商”,“门”指“城门”。据此可知当时 ()
A.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政府重视管理并征收商税
D.城市中的坊市界限依然存在
13.明太祖加强皇权的措施中,最独特的措施是()
①基本沿用三省六部制
②改革中央机构,使各机构互相抗衡,不能彼此相压
③废丞相.皇权、相权合二为一
④中央承元制设中书省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③ D.①④
14.以下是两则古代法律形成的资料:
资料甲 公元前十八世纪,古巴比伦王国颁布《汉谟拉比法典》,是汉谟拉比在位期间所制定的法律条文集,包含了各种法律规定和制度,涉及民事、商业、家庭、犯罪等方面,成为古巴比伦社会的基本法律制度。
资料乙 公元前五世纪中叶,经过平民长期抗争,罗马元老院接受公民大会决议,整理罗马法律,刻在铜板上,公诸社会,是为《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以明文规范,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和相关权利,也限制贵族的若干权力。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两者的共同特色,乃是法律的成文化与透明化
B.两者皆是因为平民的抗争,而导致法律的改革
C.《汉谟拉比法典》是人类历史最早的成文法典
D.罗马的法律改革,推动了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
15.据《周礼》载,西周设“司市”掌管市场的政令和刑罚,以“质人”监管度量契约,分时段设市且禁售不合格商品,在灾年免“市税”。这反映出西周政府对商品经济的态度是()
A.规范管理促进有序发展 B.严格抑制商业扩张
C.部分放松工商食官制度 D.鼓励商业自由发展
16.西汉末年,长安城内扩建太学,并设置“槐市”。“列槐树数百行为隧,无墙屋,诸生朔望会此市,各持其郡所出货物及经传书记、笙磐乐器,相与买卖。雍雍揖让,论义槐下。”“槐市”的设立()
①为读书人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场所
②说明政府鼓励士人经商获利
③意味着都城坊市分区制度的瓦解
④有利于书籍流通与文化传播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4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材料二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示意图
-钱乘旦《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
材料三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人数约为100万人左右;到2005年,全国流动人口达1.47亿,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4779万人。......据统计,到2008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已累计达139.15万人,广泛分布世界各地,以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为主;国际劳务人员输出以对外劳务合作派遣为主,截至2007年底,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478亿元,派遣各类劳务人员419万人。
-中国人大网《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60年的足迹》
(1)材料一表明西汉至北宋,南北户口数目出现怎样的变化趋势?这对南方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指出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的主要迁移方向,并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其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与流动的原因。
18.从近代金融业的发展可以纵观国家经济发展的脉络,以山西票号和英格兰银行最为典型,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时期,白银成为流通货币,使五大经贸商路得到发展。明中后期白银不足,仅以远距离贸易的货币借贷为主的钱铺和银号走向衰落。19世纪20年代,清政府开始采取禁止白银出洋政策。1923年,中国金融史上专业于汇兑、存放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山西票号创立,设三帮票号14家,分号27家,以内陆商埠和北方业务为重心,为政府代理国库获利发展;1862年-1893年,票号增至28家,除迅速向东南、西南、西北发展;随后开始在加尔各答等地设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山西票号开始为政府汇兑官款,并一直为清廷财政运作服务,但政府对官款汇兑态度仍是时时反复,非议不断,时常下令票号核减汇费。到1911年,随着国内成立了17家官办、商办和官商合办的近代银行,外商银行在中国金融网络的构建,与其分利。辛亥革命后,山西票号遭到挤兑,土匪的抢夺和缩放公司债务难以收回,改组努力无效后,退出历史舞台。
据黄鉴晖《山西票号史》等
材料二17世纪,新大陆贸易的发展和英国城市人口的增加,白银流通中损耗和流通范围的扩大,致使各地开始着手应对硬通货依赖带来的危机。1694年英格兰银行创立,效法阿姆斯特丹银行的金融机制,议会随即通过《英格兰银行法》授予其买卖金银以及借款和发行可流通期票的权力。1826年开始,英格兰银行进入迅速扩张期,首先通过国会立案获得开设分支机构和货币发行垄断权,在曼彻斯特等各大新兴工业城市广开分行,并通过合并或自行改组为新型的股份银行。同时英格兰还为政府处理庞大的海外财富,发行国债以助政府在全球筹集资金,使英镑逐渐成为世界货币。1933年法案成为国家货币发行机构1928年后,英格兰银行利用经济危机中的调节作用,确立了其中央银行的地位。
-郭方《16世纪英国国家机构与职能的变革》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英两国金融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国金融业命运不同的原因。
19.儒学乃中国传统文化之主脉,在历史长河中儒学不断地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董仲舒对策贤良,请表章(彰)六经,罢黜百家,凡非在六艺之科者绝勿进,自兹以往,儒学之尊严,迥绝百流。遂乃兴学校,置博士。......二千年来国教之局,乃始定矣。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材料二理学家面对传统佛道的挑战,选择了担当精神,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语)的学术使命,建构了“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清人全祖望语)的理学思想体系。宋明理学家深沉的忧患意识,孕育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语)的担当精神。......宋明理学强调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脊梁。
-周建标《宋明理学中的积极精神及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理学家提出了怎样的认识论和人生观。说明理学为什么会被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脊梁”。
(3)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认识。
三、开放性试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对于中国古代社会能否向近代社会转型,中外学者向来有不同看法,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明代中后期至清代中叶。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中华帝国是“一具涂着香料、裹着丝绸、写着象形文字的木乃伊,它的内部循环就如同一只冬眠鼠那样”。在世界历史的局外,中国一向是固定静止、闭关自守的。然而,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不同的认识。他们认为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停滞,社会总还是在变化的。这种变化,因为微小,仅以前后相接的两个朝代而论可能不太明显,但隔开几个朝代加以比较,是能够看得出来的,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清时期,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
评材料中关于中国社会转型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绝密★启用前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一中学2025-2026年度高三上期中考试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题答案】
【答案】A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A
【4题答案】
【答案】A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C
【7题答案】
【答案】C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C
【10题答案】
【答案】D
【11题答案】
【答案】D
【12题答案】
【答案】C
【13题答案】
【答案】C
【14题答案】
【答案】A
【15题答案】
【答案】A
【16题答案】
【答案】C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4分。
【17题答案】
【答案】(1)趋势:从西汉到北宋,南方户口数逐渐超过北方。
影响:推动江南经济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农耕文明范围扩大。
(2)方向:欧洲、非洲人口大量迁往美洲;华人向美洲和东南亚迁移;印度人移向非洲、东南亚和美洲等。影响: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文明)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加速了落后地区的开发与进步;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改变了世界人口布局。
(3)原因: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8题答案】
【答案】(1)特点:中国:白银逐渐成为流通货币;随贸易发展,票号取代传统 钱铺和银号;政府加强对白银的监管;业务范围和地域逐渐扩大;民间金融机构参与政府财政运作;20世纪初,中国金融业呈现官、民、列强争斗的局面,山西票号走向衰亡。
英国:白银短缺使金融业出现危机;借鉴荷兰银行建立近代金融机制;立法并建立股份制促使银行业发展;金融业逐渐壮大并发挥重大作用。
(2)中国金融业逐渐失去独立发展的机会原因:列强侵略与国内政局长期动荡;传统金融业实力较小,发展后继无力;传统轻商观念和政府的束缚和压榨。
英国近代金融业发展并称霸全球原因:殖民扩张推动近代金融业的产生;工业革命促使英国金融业形成体系;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为金融业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保障;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使英国金融业迅速扩张;抓住机遇,适时调整。
【19题答案】
【答案】(1)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影响: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此后,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2)认识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理”,逐渐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人生观:人要有担当精神(社会责任感),强调人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治国、平天下)。原因:理学强调人的发奋立志、注重气节、注重道德修养、自我节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等,有利于培养高尚的人格,对塑造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3)认识:儒家思想因时而变,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儒学不断创新说明儒家思想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三、开放性试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8分。
【20题答案】
【答案】示例一:我赞成中国社会并未在明清时期发生转型,仍然处于停止状态。
理由:政治:专制集权极端强化,达到顶峰。
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农耕文明没有实现突破和转型。
思想文化:理学占主导地位;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
科学技术:出现大量总结性的科技著作,而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
综上,明清时期,中国未能与时俱进,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而趋向“衰落”。
示例二:我赞成中国社会 明清时期发生转型,处于社会变迁过程中。
政治: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货币地租取代实物地租;私营手工 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国内市场扩大,出现了一批工商城市和新兴城镇。思想文化: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萌发,突破传统观念束缚;开启西学东渐之风。
综上:明清时期,逐渐实现新旧转换和更替的过渡阶段。
第三种观点:两种观点各有道理,明清时期社会具有承古萌新的特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