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2025-2026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图中①、③对应的中国境内古人类是( )
A.蓝田人、郧县人 B.元谋人、北京人 C.蓝田人、北京人 D.元谋人、郧县人
2.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说明北京人( )
A.学会用火 B.使用磨制石器 C.使用打制石器 D.开始农业生产
3.“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为弥补个体在自然环境中的脆弱性,古人最需要的是( )
A.学会制造工具 B.住在山洞里 C.懂得用火驱赶野兽 D.过着群居生活
4.目前已知我国最早的象牙雕刻器出土于( )
A.南京人遗址 B.和县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5.下面思维导图中①、②、③三处填写正确的是( )
A.①国家产生②阶级出现③私有制 B.①阶级出现②私有制③国家产生
C.①私有制②阶级出现③国家产生 D.①私有制②国家产生③阶级出现
6.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腾。下图体现了( )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B.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C.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文明发展 D.器物的生活化功用不断加强
7.“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
A.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C.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D.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
8.儒家经典《尚书·尧典》中有“尧舜禅让”的记载,其禅让的主要标准是( )
A.部落势力 B.宗族血缘 C.德能兼备 D.征战功绩
9.考古学家在洛阳附近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该遗址是( )
A.二里头遗址 B.陶寺遗址 C.牛河梁遗址 D.良渚遗址
10.周朝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说明周朝( )
A.严格的等级结构 B.动荡的政治局势
C.强大的宗亲力量 D.广阔的疆土面积
11.学习历史需要掌握历史纪年法。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公元前771年”还可以表述为( )
A.公元前7世纪70年代 B.公元前8世纪70年代
C.公元7世纪70年代 D.公元前8世纪80年代
12.下列对夏商周时期时代特征的表述最恰当的是( )
A.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C.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3.春秋时期,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其根本目的是为了( )
A.维护周天子的权威 B.稳定社会秩序 C.抵御少数民族入侵 D.争夺霸主地位
14.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使得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联系不断加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得以加强。这反映出春秋时期的战争客观上( )
A.加速了民族交融 B.巩固了国家统一 C.推动了政治变革 D.促进了思想发展
15.下列对春秋与战国阶段性特点的总结最为恰当的是( )
A.动荡、变革 B.繁荣、稳定 C.统一、强盛 D.和谐、变化
16.史料的类型多种多样,价值各有不同。下列研究战国时期的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
A.《史记》中的记载 B.战国铜壶 C.民间流传的故事 D.影视作品
17.孔子创办私学( ),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这说明孔子主张
A.因材施教 B.不耻下问 C.有教无类 D.以德治国
18.韩非在《韩非子·扬权》中提道到:“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由此可知,韩非主张( )
A.“兼爱”“攻” B.为政以德 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无为面治
19.2025年10月23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意味着天气转冷,初霜出现。人们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战国
20.发明了切脉诊法,使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方法的名医是( )
A.炎帝 B.黄帝 C.扁鹊 D.华佗
21.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22.司母戊鼎的铸造要经过制模、雕刻、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等多道工序。这说明商朝青铜器( )
A.铸造工艺高超 B.生产数量众多 C.种类非常丰富 D.用途十分广泛
23.屈原创作,充分表达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成为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的是( )
A.《离骚》 B.《论语》 C.《诗经》 D.《荀子》
24.《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这反映了秦朝实行(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禅让制 D.世袭制
25.秦以后使用统一的文字,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材料叙述的是“秦朝统一文字”的( )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意义
二、综合题
26.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当时北京人生活的地区有大片森林和水域,气候温暖湿润。这里水草丰美,常有梅花鹿、野马等动物出没。
——摘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材料三
推论①:人们在与自然共处的过程中,开始用艺术化的方式记录和表达对世界的认知。
推论②:距今约5000年,人们已经掌握水利工程技术,并能够主动对水患进行防治。
推论③:传说时代,人们已经掌握了“堵”和“疏”两种治水方法。
材料四 春秋后期,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五 都江堰工程的突出特点是充分利用水利资源和地形、地势、成功地解决了分水、泄洪等复杂的水利工程的技术问题,这一巨大水利工程采用了“无坝引水”的工程形式,建造在山川与平原的咽喉重地。
——摘编自刘东、刘端直《论都江堰系统工程的生存与发展》
材料六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道德经》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
(1)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材料所述情况的考古证据(填选项即可)。结合所学说明理由。( )
A.动物、植物化石 B.北京人活动想象图 C.历史典籍
(2)观察材料二,概括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的特点(一点即可)。写出图中A、B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名称。
(3)写出①、②所示区域史前时期种植的主要农作物。结合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分析两种农作物得以广泛种植的原因。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史料与推论进行对应(填序号即可)。
图1→ 图2→ 图3→
(5)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分析“深耕细作、山林开发、耕地扩大”得以实现的条件。同时,依据材料指出农业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哪些变化?
(6)依据材料五指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特点及工程形式。结合所学,写出该工程修建产生的影响。
(7)阅读材料六中老子与庄子的主张,他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何共同认识?你是否认同他们的观点?并尝试说明理由。
27.5W记事法是用5个以“W”开头的英文单词(What/When/Where/Who/Why),快速梳理事件核心信息的高效记事方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为巩固统治,以求富国强兵,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利用“5W”记事法,提取材料中事件核心信息。
What: When: Where:
Who: Why:
(2)使用“5W”记事法,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为题,撰写历史小短文。(要求:语言流畅,表述成文,字数1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D
2.A
3.D
4.C
5.C
6.A
7.D
8.C
9.A
10.A
11.B
12.B
13.D
14.A
15.A
16.B
17.C
18.C
19.D
20.C
21.B
22.A
23.A
24.B
25.D
26.(1)
考古证据:A;理由:动物、植物化石是远古时期遗留下来的实物证据,属于第一手资料。
(2)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或:黄河、长江流域分布密集)。
名称:A:河姆渡遗址 ;B:半坡遗址。
(3)农作物:①区域:水稻;②区域:粟。
原因:①区域(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地势低洼,适合喜水喜湿的水稻生长。②区域(黄河流域)气候干燥、雨水较少,粟这种农作物耐旱,适应黄河流域的黄土土质。
(4)对应:图1→②;图2→③;图3→①。
(5)条件: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变化: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
(6)特点:充分利用水利资源和地形、地势、成功地解决了分水、泄洪等复杂的水利工程的技术问题。
工程形式:无坝引水。
影响: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直到今天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7)共同认识:都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辨析:示例1:我认同他们的观点。因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最终会遭到自然的报复,不利于人类的长远生存。
示例2:我部分认同。他们的观点强调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这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但人类也不能完全被动地顺应自然,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可以合理地利用和改造自然,为人类造福,关键在于掌握好“度”。
27.(1) 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 秦国 秦孝公、商鞅 为巩固统治,富国强兵,为以后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2)示例:题目:《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内容: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发动了统一六国的战争。这场宏大的统一事业发生在战国末期的战国七雄的疆域。嬴政之所以能完成此等伟业,是因为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国力强盛,法家思想与中央集权制度为其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最终扫平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