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逸夫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甘肃省天水市逸夫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甘肃省天水市逸夫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
1.如果我们想获得有关我国境内古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 )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推理判断 D.考古发掘
2.1929年,我国青年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发掘出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1965年5月,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化石。由此可见( )
A.中国是原始人类的唯一起源地
B.传说和神话中的历史信息是真实的
C.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D.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3.以下关于远古人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人类,已经会使用语言交流
B.北京人能够直立行走,已经学会了用火,过着群居生活
C.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D.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会使用文字记录生活
4.某考古学家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们在这里发掘过一座完整的半地穴的房子,在里面发现了一些小罐罐,打开一看,竟然是小米,只是没有米糠。”由此可知,该考古学家发掘的遗址是(  )
A.河姆渡遗址 B.半坡遗址 C.良渚古城遗址 D.陶寺古城遗址
5.导致下图中两种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习惯不同 B.生产工具不同 C.自然环境不同 D.人口数量不同
6.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应学会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发展历法,适时耕种
B.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是炎帝和黄帝
C.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
D.远古先民能够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原始农业的发展
7.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下面文物反映出我国原始居民已经学会( )
A.烧制陶器 B.种植水稻 C.建造房屋 D.制作乐器
8.考古工作者在良渚遗址中发现了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据估算,该古城和水利系统的工程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这可用于印证该地区当时( )
A.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B.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C.社会组织能力较强 D.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9.“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
A.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创造众多文明成就
C.杂居相处交融而成 D.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10.下面所示为我国不同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器物,这些器物均有“龙”的元素。这说明( )
A.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文明发展 B.器物的生活化功用加强
C.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D.当时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11.小华在阅读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十五讲》一书时,先观其目录(如下图),再展开学习。该书这讲内容的主题可能是( )
第X讲_________ 一、黄帝和炎帝: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1 二、近世史家对炎黄传说的认识/4 三、多源的文明·多元的文明/7 四、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16
A.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C.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2.判断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是( )
A.私有制、阶级、贫富分化 B.文字、私有制、阶级的产生
C.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 D.传说、史书和文字的佐证
13.实物史料有助于我们直观地了解历史。观察下列图片,通过比较可以说明( )
A.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B.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C.水利工程的不断革新 D.青铜铸造的高超技艺
14.“明君兴国,昏君误国。”下列关于夏、商、周诸朝君王与其执政期间发生大事的对应,正确的是( )
A.汤——任用贤才,使商强大
B.周文王——牧野之战,灭商建周
C.桀——有所作为,国力强大
D.周幽王——与民争利,“国人暴动”
15.“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引发这一时期社会大变革的经济原因是( )
A.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B.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C.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6.四川成都平原成为“天府”得益于( )
A.铁犁牛耕的推广 B.商鞅变法的实施 C.李冰修建都江堰 D.秦朝完成统一
17.孔子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晚年整理《诗》《书》《礼》《易》《春秋》。他的教育实践( )
A.推动了贵族垄断教育局面 B.促进了教育公平与文化传承
C.确立了儒家思想的官方地位 D.直接导致了“百家争鸣”
18.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动荡,孔子提出“克己复礼”,老子主张“小国寡民”,墨子倡导“兼爱非攻”,韩非子强调“以法治国”。这些主张共同反映了( )
A.诸子百家对重建社会秩序的探索
B.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必然结果
C.不同学派之间的互相攻击
D.思想文化领域的大一统趋势
19.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其历史意义在于( )
A.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基础
B.推动了诸侯争霸战争的爆发
C.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阻碍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20.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史料可用于研究商周时期古蜀文明的是( )
A. B. C. D.
二、材料题
21.杰出人物·书写历史。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共8分)
材料一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宵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毛泽东《祭黄帝陵文》
材料二
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禹受命于舜,负责治水。面对滔滔洪水,他从鲧治水的失败中吸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为了治理洪水,他长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材料三
齐桓公改革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 晋文公改革重用狐偃、赵衰等人,修明内政、整饬法纪,增强军备,施惠百姓,发展生产接受,狐偃“尊王攘夷”的主张。——摘编自《春秋公羊传》
(1)根据材料一,简述黄帝的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禹治水中采取的创新措施和体现的精神。
(3)根据材料三,归纳齐桓公和晋文公能够称霸的共同原因,并结合所学简述这一时期争霸战争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22.政治制度的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对历史的演进和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7分)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材料二 “禹传子,家天下。”
材料三 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同时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材料四 平王之东迁于洛邑,辟(注:通“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注:政令由……决定)方伯(注:指诸侯)
——《史记·周本纪》
(1)材料一中的“天下为公”反映了什么制度?
(2)比较材料一、二,说一说政治制度出现了什么新变化?
(3)材料三中西周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其目的是什么?并根据材料归纳出该制度下诸侯有什么义务?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平王东迁”后的社会特征是什么?
23.“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在改革中不断前行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共8分)
材料一 商君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赵国策·秦策三》
材料二 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的变法?哪位国君任用他进行了变法?
(2)如果你是生活在这次变法时期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变法?为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这次变法确立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是什么?
(4)这次变法后,据说该国将士作战非常勇敢,请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5)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回答,这次变法有何作用?
三、综合题
2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血脉”。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从《竹书纪年》……到文学、史学、农学、医学等,……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摘编自人民网《习近平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二(下图)
材料三 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坚持德治与法治统一,自律与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唐志君《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
材料四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我国战国时期的文学、医学方面的代表文献各一例。
(2)2002年1月18日,材料二中图作为一级文物,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请写出此文物的名称。并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为什么此文物会被列入该名录?
(3)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法治”、“德治”分别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我们应当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甘肃省天水市逸夫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试卷》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B B C D A C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B A B C B A A B
1.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发掘是通过对古人类遗址、遗物(如骨骼化石、工具、房屋遗迹等)的科学挖掘与研究,直接获取当时古人类生产、生活的实物证据,这些实物是最能直接反映古人类真实状况的第一手资料,D项正确;神话传说往往包含虚构、夸张的成分,是人们对远古时代的想象与传承,并非基于真实的古人类生产、生活实际,不能作为第一手资料,排除A项;我国境内古人类生活的时代,还没有文字记载,现存的史书记载是后人对历史的记录,属于二手资料,且对于远古时期的记录可能存在误差或缺失,排除B项;推理判断是基于已有资料进行的逻辑推断,本身不是直接获取古人类生产、生活实际情况的方式,不能提供第一手资料,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1929年,我国青年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发掘出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1965年5月,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化石”分析可知,人们对北京人和元谋人这些中国古人类的认知得益于考古发现,因此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C项正确;人类起源是多地点的(如非洲也是重要起源地),排除A项;传说和神话具有虚构成分,排除B项;材料侧重化石证据的发现,而非直接推导用火意义,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能够直立行走,遗址中的灰烬层表明其会使用火,且因生存环境恶劣而群居,B项正确;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人类,但“使用语言交流”缺乏直接证据,排除A项;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前,而非170万年前(元谋人时间),排除C项;文字最早出现于商朝甲骨文,三者均无文字使用能力,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根据题干中“半地穴的房子”“小米”等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遗址位于黄河流域,是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居民主要种植粟(即小米),建筑形式以半地穴式土木房屋为主,与题干中“土木建筑”“小米”的描述完全吻合,符合题意,B项正确;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流域,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而非小米,且其建筑形式为干栏式房屋,与“土木建筑的房子”不符,排除A项;良渚古城遗址位于长江流域,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主要种植水稻,且以玉器文明为显著特征,与“小米”无关,排除C项;陶寺古城遗址虽也种植粟,但它是龙山文化晚期的重要遗址,以规模较大的城址、复杂的礼制建筑为特点,题干中“半地穴的房子”“小米”等描述更符合半坡遗址的典型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左侧是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右侧是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地区气候潮湿、多雨,干栏式房屋可防潮、通风;半坡地区气候较干燥、寒冷,半地穴式房屋能保暖。因此,自然环境的差异是导致两种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C项正确;生活习惯是受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等影响形成的,并非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生产工具主要影响生产效率和生产方式,与房屋结构的差异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人口数量与房屋结构的设计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根据题干要求区分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远古先民能够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原始农业的发展”并非简单描述现象,而是基于农业产生、聚落形成等史实进行因果分析后得出的判断,具有主观概括性和解释性,属于历史结论,D项正确;“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发展历法,适时耕种”是对传说中尧部落活动的具体描述,属于客观叙述的史实,排除A项;“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是炎帝和黄帝”陈述了特定人物及其活动区域,属于史实,排除B项;“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是考古发掘的直接记录,属于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图片文物都是陶器,这说明我国原始居民已经学会烧制陶器。A项正确;图片文物都是陶器,不能说明我国原始居民已经学会种植水稻,排除B项;图片并没有涉及建造房屋方面的信息,排除C项;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原始居民已经学会制作陶器,并没有体现会制作乐器,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据材料“考古工作者在良渚遗址中发现了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据估算,该古城和水利系统的工程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可知,良渚遗址发现大规模古城和水利系统,工程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此类大型公共工程需要集中调配人力、资源,反映当时已具备较强的社会组织能力,C项正确;“阶级分化”虽可能存在于良渚社会,但题干未直接涉及阶级差异的体现(如墓葬等级),排除A项;青铜工具错误,良渚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尚未普及,排除B项;牛耕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与良渚时代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据题干“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夏民族是由各族交错杂居,在求大同去小异,相互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的,C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华夏民族发祥地是黄河流域,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华夏民族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排除B项;题干材料不能反映华夏民族由炎帝和黄帝创立,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由题干中“不同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器物均有‘龙’的元素”可知,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特征。“不同地区”反映了文化的“多元”性,而“均有龙元素”则体现了各区域文化存在共同的精神认同(一体),C项正确;“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文明发展”强调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塑造,题干未体现地理环境差异对龙元素形成的影响,排除A项;“器物的生活化功用加强”,龙元素更多与精神信仰、文化符号相关,而非实用功能,排除B项;“社会阶级分化明显”需通过贫富差距、权力集中等证据体现,题干仅涉及文化符号,无法说明阶级分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题干目录中的四个子标题均围绕传说时代(炎黄)、文明多源性及原始农耕展开,均属于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内容,A项正确;奴隶制到封建社会的过渡是夏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时期,排除C项;D项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根据材料“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中国学者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历程而开展的重要研究项目,在这一工程中,学者们提出了判断人类社会是否进入文明阶段的三大核心标准:文字的出现、私有制的形成、阶级的产生。文字是文明的重要标志,它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跨越,是记录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私有制的出现意味着社会资源开始被个人或家族占有,是社会结构复杂化的体现,阶级的产生则标志着社会分工和权力结构的形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B项正确;“贫富分化”虽然与阶级有关,但不是判断文明社会的核心标准,排除A项;“国家的产生”是文明发展的结果,但不是判断文明社会的直接标准,排除C项;“传说”和“史书”是研究文明的辅助材料,不是判断文明社会的标准,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图片展示了不同时期的农具,包括河姆渡遗址的骨耜、原始社会末期的石犁、河南辉县的铁锸。三者均为农具,材质从骨、石到铁,体现了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而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材质和制作技术的进步直接反映了生产力的不断发展,B项正确;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是生产工具改进的间接结果,非直接说明的结论,排除A项;水利工程革新”与图片中的农具无关,排除C项;图片中无青铜工具,不涉及“青铜铸造的高超技艺,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君兴国,昏君误国”,需正确对应君王与执政大事。汤作为商朝开国君主,任用伊尹等贤才,使商朝强大,符合明君形象,A项正确;周文王虽为周朝奠基者,但牧野之战灭商建周的是其子周武王,排除B项;桀是夏朝暴君,荒淫无道,导致国力衰弱和亡国,排除C项;周幽王因烽火戏诸侯失国,而“国人暴动”发生于周厉王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现象(如旧贵族体系瓦解、士阶层崛起),并问引发变革的经济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是根本经济原因,它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促进土地私有制发展和井田制瓦解,为新兴士阶层崛起和社会结构变革奠定物质基础。B项正确;“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是政治措施,属于变革的体现而非原因,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是变革的结果或表现,并非经济根源,排除C项;“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文化思想领域的变革,与经济原因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6.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都江堰由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解决了岷江水患并灌溉成都平原,使其成为沃野,故称“天府”,C项正确;铁犁牛耕是农业技术,非成都平原独有,排除A项;商鞅变法主要增强秦国国力,与成都平原无关,排除B项;秦统一在都江堰建成之后,非直接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17.B
【详解】据题干“孔子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晚年整理《诗》《书》《礼》《易》《春秋》”和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让不同出身的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促进了教育公平。他晚年整理《诗》《书》等典籍,有利于文化的传承,B项正确;孔子的做法是打破而非推动贵族垄断教育局面,排除A项;儒家思想官方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C项;“百家争鸣”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孔子的教育实践不是直接导致“百家争鸣”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8.A
【详解】据题干“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动荡,孔子提出‘克己复礼’,老子主张‘小国寡民’,墨子倡导‘兼爱非攻’,韩非子强调‘以法治国’。”和所学知识可知,“礼崩乐坏” 的社会动荡下,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主张,孔子想恢复周礼以重建秩序,老子向往小国寡民的稳定状态,墨子倡导兼爱非攻来营造和谐,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来规范社会,这些都是诸子百家对重建社会秩序的探索,A项正确;这些主张是思想家们的探索,不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必然结果,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不同学派提出各自主张,不是互相攻击,排除C项;当时思想文化是百家争鸣,并非大一统趋势,排除D项。故选A项。
19.A
【详解】根据题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间相互辩驳,又相互影响,互相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A项正确;诸侯争霸源于政治经济因素,非思想推动,排除B项;儒家正统地位确立于汉武帝时期,而非此时,排除C项;百家争鸣中的法家等思想推动了社会变革,因此百家争鸣没有阻碍社会变革的进程,排除D项。故选A项。
20.B
【详解】据题干“研究商周时期古蜀文明的史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四川三星堆青铜面具是商周时期古蜀文明的典型代表文物,可用于研究商周时期古蜀文明,B项正确;司母戊鼎是商周时期中原地区的青铜器,主要反映中原文明,排除A项;利簋及铭文是西周时期中原地区的文物,用于研究西周历史,排除C项;刻有文字的甲骨主要是商代中原地区用于占卜的记录,反映中原文明,排除D项。故选B项。
21.(1)地位: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2)措施:采用 “疏导” 的方式治理洪水;
精神:公而忘私、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3)原因:重用贤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增强军事实力;打着 “尊王攘夷” 的旗号,获得政治优势。
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破坏了社会生产。
(4)作用: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起到推动作用。
【详解】(1)地位:根据材料一“赫赫始祖,吾华肇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之一。他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之战中击败蚩尤,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还发明了宫室、衣裳、舟车等,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2)措施:根据材料二“他从鲧治水的失败中吸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可知,禹改变了父亲鲧 “堵” 的治水方法,采用 “疏导” 的方式治理洪水,成功平息水患。
精神:根据材料二“他长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可知,他 “三过家门而不入”,展现了公而忘私、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3)原因:根据材料三“齐桓公改革任用管仲为相”“晋文公改革重用狐偃、赵衰等人”可知,他们都重用贤才;根据材料三“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修明内政、整饬法纪,增强军备,施惠百姓,发展生产”可知,他们都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增强军事实力;根据材料三“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接受狐偃“尊王攘夷”的主张”可知,他们都打着 “尊王攘夷” 的旗号,获得政治优势。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诸侯争霸的影响。诸侯争霸促进了民族交融,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疆域扩大,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破坏了社会生产。
(4)作用:综合上述材料可知,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起到推动作用:他们或开创文明、或治理水患、或改革强国,通过自身的智慧和行动,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制度的演变和民族的发展。
22.(1)制度:禅让制
(2)变化:从禅让制转变为世袭制。
(3)制度:分封制;
目的: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义务: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4)特征: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崛起,相互争霸。
【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一“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可知,反映的是禅让制。这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的传承制度,通过推举贤能之人(如尧传舜、舜传禹)担任首领。
(2)变化:根据材料一“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材料二“家天下”可知,政治制度的新变化是:从禅让制(公天下,选贤任能)转变为世袭制(家天下,父死子继)。
(3)制度:根据材料三“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通过分封诸侯,巩固对全国的统治(控制地方、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义务:根据材料三“同时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可知,诸侯需履行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的义务。
(4)特征:根据材料四“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注:政令由……决定)方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平王东迁后(东周开始),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崛起,相互争霸(“政由方伯”,政令由诸侯决定),社会进入诸侯混战的春秋时期。
23.(1)变法:商鞅变法
国君:秦孝公
(2)原因:支持,因为商鞅变法规定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这直接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所以农民会支持变法。
(3)措施: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4)原因: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5)作用: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详解】(1)变法:根据材料一“商君平权衡”可知,材料一中的 “商君” 指商鞅,反映的是商鞅变法。
国君:根据材料一“故秦无敌于天下”可知,战国时期,秦孝公为富国强兵,任用商鞅推行变法。
(2)原因:根据材料一“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直接惠及农民,农民通过辛勤耕作可获得免除徭役的奖励,这直接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所以农民会支持变法。
(3)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确立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核心措施是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县制的推行打破了分封制的格局,使中央能直接掌控地方行政,加强了中央集权。
(4)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规定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这一措施让将士们意识到,作战勇敢可获得爵位和土地(改变社会地位、积累财富),因此极大激发了他们的作战积极性,促使其奋勇杀敌。
(5)作用: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经济上,奖励耕织推动了农业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大增; 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政治上,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最终,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4.(1)文学:“楚辞”或《离骚》(任一个)。医学:《黄帝内经》。
(2)文物:司母戊鼎。原因: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充分说明了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3)学派:法家、儒家。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中发展创新等。
【详解】(1)文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屈原写了许多优秀诗篇,代表作《离骚》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
医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2)文物:根据材料二图片“青铜之美”“商代青铜器”“重832.84千克”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之一,重达832.84千克,也有学者认为应称为“后母戊鼎”。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其铸造工艺复杂,需要众多工匠分工协作,充分反映出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技艺精湛,是商代青铜文化高度发达的典型象征,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3)学派:根据材料三“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治”源于法家。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如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强调通过严刑峻法维护统治秩序,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德治”源于儒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主张“为政以德”,强调道德教化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重视伦理道德对社会秩序的维系。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从保护、继承、创新等方面,作简要叙述,言之有理即可。例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中发展创新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