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四校2025—2026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测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四校2025—2026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测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四校2025~2026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测试卷
一、选择题
1.我国学者在云南省元谋县发掘出了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这说明元谋人( )
A.已经能制作和使用工具 B.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C.已经进入磨制石器时代 D.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2.苏州塘北遗址的良渚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出土了房屋基址,还发现了大面积古水稻田遗迹、墓葬等。墓中随葬玉石器等,显示墓主人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这表明当时的人们( )
A.过着原始农耕生活 B.还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C.开始使用打制石器 D.以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3.《荀子》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与此相关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4.陶寺遗址自发掘以来,发现了大量的磨制石器,包括日常使用的工具如斧、刀,装饰品,武器和生产石器的工具,而出土的日用工具占出土石制品的一半。这表明( )
A.此时期出现了早期国家 B.该遗址处于旧石器时代
C.原始居民日常生活丰富多彩 D.磨制石器成为主要生产工具
5.商周时期,农具普遍使用木制或骨制的耒耜;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普遍推广,基本上能适应开垦、耕翻、平整、除草松土、收割等主要生产环节的要求。这描述的是( )
A.原始农耕的产生 B.生产工具的改进 C.土地制度的变迁 D.耕作方式的变革
6.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的多民族国家。这表明( )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B.百家争鸣繁荣局面出现
C.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7.孔子学院,即孔子学堂,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学,而是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交流机构。孔子提出的教育思想有( )
A.无为而治 B.以德治国 C.仁者爱人 D.有教无类
8.秦时,南郡郡守向所属各县重申朝廷律令,规定:各县长官若不能及时发现民间的违法行为,就是“不胜任”,发现了不敢管就是“不廉”,都要受到严惩。这表明,当时( )
A.地方治理强化 B.南方土地开发 C.社会矛盾缓和 D.中央机构完善
9.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全国推行度量衡标准,制作颁行标准器,并且设立机构每年检查校正生产和商业活动中使用的度量衡。这有利于( )
A.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B.不同地域人民语言交流
C.方便各地的交通往来 D.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10.《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起兵后,三老、豪杰皆曰:“将军(陈胜)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最能体现秦“无道”的是( )
A.开凿灵渠 B.设立三公 C.修筑道路 D.严刑峻法
二、列举题
11.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人物。
(1)东周的建立者
(2)原先辅佐公子纠,后来辅佐齐桓公成就大业
(3)主持修建都江堰
(4)巨鹿之战歼灭秦军主力
12.写出下列主张所对应的派别名称
(1)“兼爱”“非攻”——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
(4)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
13.列举秦朝时期在中央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的官职。
14.列举中国古代秦朝建立之前发生的四场著名战役。
三、综合题
15.考古发现是我们研究历史的宝贵资料。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文物是人面鱼纹陶盆,它反映的是哪一仰韶文化遗址的生活?与图一文物同一遗址出土的典型乐器叫什么?
(2)图二是出土的商朝文物,写出它的名称及地位。
(3)图三是刻有文字的牛骨,它的出土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哪朝开始?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哪些方面?请列举一例。
(4)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这些珍贵的考古文化遗产?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为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材料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材料三:平王立,东迁于洛邑。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
(1)材料一中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尧舜禹时期实行的什么选官制度?其中的“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指由谁破坏现制用什么政治制度取代前例?
(2)根据材料二内容分析,西周的贵族最高等级是什么人?
(3)结合材料三,“平王立,东迁于洛邑”后,史称这一阶段为什么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先后出现了哪几个霸主?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材料二 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端。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王珪《咏汉高祖》
(1)李白在诗中赞扬的“秦王”叫什么?这首诗描绘了哪一史实?
(2)“秦王”为了抵御哪一民族的侵扰派人修建了秦长城?写出抗击这一民族的秦朝著名将领。
(3)王珪在诗中赞扬的“汉祖”叫什么?这首诗描绘了哪一历史史实?
(4)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从上述诗歌中获得的感悟。
18.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兴修水利的传统由来已久。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修建于战国时期,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水利工程是哪一个
(2)这一工程是谁主持修建的 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工程 有什么作用
(3)秦统一后,开凿了哪一水利工程,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上运输
(4)通过这一水利工程你感受到了什么
19.朝代的兴衰更替,历史的沧桑变迁,为国家的管理者应对时代的变革与挑战提供了经验与启迪。
历史素材:商汤灭夏;武王伐纣;国人暴动;烽火戏诸侯;犬戎灭周;诸侯争霸;秦的暴政;大泽乡起义
(1)从以上历史素材中分别找到与“牧野之战”、“周厉王”相关的内容,写出素材中“秦的暴政”和“大泽乡起义”的关系。
(2)写出“大泽乡”起义的领导者及这场起义的历史地位。
(3)请分别找到“国人暴动”、“大泽乡起义”所对应的时间。(写序号即可)
(4)你认为上述朝代的兴衰更替给今天的国家管理者提供了哪些有益的借鉴?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四校2025~2026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测试卷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B D B A D A D D
1.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粗糙的石器是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的典型特征),表明元谋人已具备制作和使用简单工具的能力,这是人类早期发展的重要标志,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元谋人从事农业生产的信息,排除B项;元谋人使用的是打制石器,处于旧石器时代,排除C项;青铜工具在商周时期才广泛使用,元谋人时期尚未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据题干“苏州塘北遗址的良渚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出土了房屋基址,还发现了大面积古水稻田遗迹、墓葬等。墓中随葬玉石器等,显示墓主人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可知,这表明当时的人们过着原始农耕生活,A项正确;题干中墓中随葬玉石器等,显示墓主人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说明有了贫富差距,还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说法错误,排除B项;开始使用打制石器说法错误,良渚文化遗存是新石器时期,排除C项;以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是夏朝,时空观念错误,良渚文化时期不是夏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 大意是说周天子分封自己的亲人功臣去建立自己的诸侯国,让这些诸侯国来拱卫周王朝的统治,因此材料内容体现了分封制,B项正确;禅让制是指原始社会后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夏朝建立后已经被世袭制所取代,排除A项;郡县制是秦朝开始实行的地方制度,皇帝任免其长官,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行省制度出现于元朝,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根据题干“陶寺遗址自发掘以来,发现了大量的磨制石器,包括日常使用的工具如斧、刀,装饰品,武器和生产石器的工具,而出土的日用工具占出土石制品的一半”可知,题干指出出土的日用工具(磨制石器)占出土石制品的一半,说明磨制石器在生产生活中占据主要地位,D项正确;题干仅提及磨制石器的种类和占比,未涉及国家形成的标志(如阶级分化、政权机构等),无法得出此结论,排除A项;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标志,而题干明确提到“磨制石器”,说明该遗址处于新石器时代,排除B项;题干仅说明磨制石器的用途广泛,不能直接推导出现实生活“丰富多彩”,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商周时期,农具普遍使用木制或骨制的耒耜;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普遍推广,基本上能适应开垦、耕翻、平整、除草松土、收割等主要生产环节的要求”可知,反映的是商周时期和春秋时期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了功能各异的新工具,B项正确;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就产生了原始农耕,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是国有制,春秋战国时期是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时期,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商周时期是集体耕作,春秋战国是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春秋时期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可知,春秋时原本被中原各诸侯国视为“夷狄”的秦、楚等国,到战国时并列为中原诸侯,被视为华夏族的组成部分,说明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这一转变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渐趋强化,A项正确;百家争鸣是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涌现并互相争鸣,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与民族关系变化无关,排除B项;“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秦统一六国后,统一多民族国家才建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是大教育家,他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D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排除A项;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这不是教育思想,排除B项;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这也不是教育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秦时,南郡郡守向所属各县重申朝廷律令,规定:各县长官若不能及时发现民间的违法行为,就是“不胜任”,发现了不敢管就是“不廉”,都要受到严惩。”可知,秦朝时期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秦朝对地方官吏的职责具有明确的规定,秦朝通过强化对地方的治理,最终强化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秦朝强化地方治理,未涉及南方土地开发,排除B项;题干主要强调秦朝强化地方治理,未体现社会矛盾缓和,排除C项;题干主要强调秦朝强化地方治理,未阐释中央机构完善,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秦始皇在全国推行度量衡标准,制作颁行标准器,并且设立机构每年检查校正生产和商业活动中使用的度量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灭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统一的度量衡标准,制定标准器,这有利于各地之间经济交流,同时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D项正确;材料所述措施推行于秦统一后,排除A项;材料内容体现了秦统一度量衡的措施,与不同地区之间语言交流无关,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秦统一后统一度量衡的措施,这有利于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与交通往来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当时的刑罚极其残酷,有各种残害肢体的肉刑,单是死刑就有车裂、腰斩、活埋等10多种。最能体现秦“无道”的是严刑峻法,D项正确;开凿灵渠、设立三公、修筑道路都巩固了秦朝统治,不能体现秦“无道”,排除ABC项。故选D项。
11.(1)周平王
(2)管仲
(3)李冰
(4)项羽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我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故东周的建立者为周平王。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管仲原为公子纠的谋士,后经鲍叔牙推荐辅佐齐桓公,助其成为春秋首霸。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解决了岷江水患,灌溉成都平原。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巨鹿之战中,项羽率军破釜沉舟,大败秦军主力,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12.(1)墨家
(2)儒家
(3)道家
(4)法家
【详解】(1)依据所学可知,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攻伐,故题干对应的派别名称是墨家。
(2)依据所学可知,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故题干对应的派别是儒家。
(3)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故题干对应的派别是道家。
(4)依据所学可知,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故题干对应的派别是法家。
13.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详解】秦朝时期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的官职。
【点睛】
14.阪泉之战、涿鹿之战、牧野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答出四例即可)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公元前221年)之前的著名战役包括:阪泉之战:传说中黄帝与炎帝之间的战役,战后黄帝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涿鹿之战:黄帝、炎帝部落联盟与蚩尤部落之间的战役,蚩尤战败,这场战役进一步扩大了炎黄部落联盟的势力,推动了华夏部落的融合发展。牧野之战:周武王率领诸侯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河南新乡附近)进行的决战。此战商朝军队阵前倒戈,周武王大胜,商朝灭亡,西周建立。桂陵之战:战国时期齐国军师孙膑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大败魏国军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截击战。马陵之战:战国时期齐国再次运用战术,在马陵(今山东郯城附近)击败魏国军队,此战使魏国元气大伤,齐国实力大增。长平之战:战国末期秦国与赵国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进行的大规模战役,赵国战败,40万赵军被坑杀,此战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
15.(1)半坡遗址。乐器:陶埙。
(2)司母戊鼎;它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3)商朝。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答出一例即可)
(4)我们应该认真研究,保护好这些珍贵的考古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信心,厚植爱国情怀等。(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仰韶文化遗址:根据材料“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人面鱼纹彩陶盆。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半坡遗址(仰韶文化的代表遗址之一)的典型文物,反映了半坡居民的生活状况。
典型乐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遗址出土的典型乐器是陶埙,它是原始先民用于娱乐或祭祀的乐器,体现了半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2)名称:根据材料“图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文物是司母戊鼎(后母戊鼎),它是商朝青铜器的杰出代表。
地位:根据材料“图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工艺精湛,体现了商朝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是商周青铜文明的象征。
(3)哪朝:根据材料“图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刻有文字的牛骨属于甲骨文,甲骨文是商朝时期的文字,它的出土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方面:根据材料“图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多个方面(例如祭祀,商朝人通过甲骨文记录祭祀活动,祈求神灵祖先的庇佑)。
(4)正确对待: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记忆。我们应认真研究其历史价值,加强保护措施(如博物馆馆藏、遗址保护),通过研学、展览等方式传承其文化内涵,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厚植爱国情怀(言之有理即可)。
16.(1)禅让制;启;世袭制。
(2)天子
(3)东周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
【详解】(1)选官制度:据材料“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办法,即实行的禅让制。
人物:据材料“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指禹传位于启,即启破坏了禅让制。
制度:据所学可知,禹传位于启,即启用“世袭制”破坏了禅让制。
(2)据材料“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可知,西周的贵族最高等级是天子
(3)时期:据材料“平王立,东迁于洛邑”可知,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即东周时期。
主要特点:据材料“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可知,东周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霸主:据材料“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可知,材料反映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先后成为霸主。
17.(1)秦王:嬴政。史实:秦灭六国,统一全国。
(2)民族:匈奴。将领:蒙恬。
(3)汉祖:刘邦。 史实:刘邦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4)感悟: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暴政不得人心,要推行仁政;有压迫就有反抗等。
【详解】(1)秦王和史实:根据材料一“秦王扫六合”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王嬴政即位后,积极筹划统一大计。自公元前230年起,秦国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在军事上对六国发动猛烈攻势。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秦国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秦朝建立,以咸阳为都城。所以秦王指嬴政。史实是秦灭六国,统一全国。
(2)民族和将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夺回被匈奴占领的地区。所以民族是匈奴。将领是蒙恬。
(3)汉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后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史实:根据材料二“汉祖起丰沛……西灭无道泰”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应的是秦末时期,刘邦作为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之一,参与了反秦斗争(与项羽等共同推翻了残暴的秦朝统治),之后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因此这首诗描绘的是刘邦领导秦末农民起义推翻秦朝统治的史实。
(4)感悟: 根据材料一可知,秦王(秦始皇)灭六国实现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战乱,顺应了人民渴望和平、社会需要稳定发展的趋势,因此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严刑峻法、繁重徭役(如修长城、建阿房宫),失去了民心,最终秦朝二世而亡;“汉祖”(刘邦)在起义过程中注重收拢民心(如“约法三章”减轻百姓负担),得到了民众支持,最终建立西汉,秦朝因失人心(残暴统治)而快速灭亡,西汉因得人心(仁政举措)而稳固政权,这一对比直接体现了民心向背是政权兴衰的关键,所以统治者顺应民心、施行仁政,才能巩固统治;反之,违背民意、推行暴政,必然会被推翻。
18.(1)都江堰。
(2)李冰。是一个集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作用:防洪、灌溉、水上运输等。
(3)灵渠。
(4)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
【详解】(1)水利工程:结合所学知识,修建于战国时期,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
(2)人物:结合所学知识,都江堰由李冰主持修建。特点:结合所学知识,都江堰是一个集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作用:结合所学知识,都江堰的作用为防洪、灌溉、水上运输等
(3)水利工程:结合所学知识,秦统一后,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上运输。
(4)感受:通过这一水利工程,可以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
19.(1)相关内容:牧野之战-武王伐纣,周厉王-国人暴动;
关系:因果关系(或由于秦的暴政,导致大泽乡起义的爆发)
(2)领导者:陈胜、吴广;历史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3)对应时间:国人暴动-①,大泽乡起义-③
(4)借鉴:作为执政者要勤政爱民,要爱惜民力,重视民生,要制定恰当的统治政策等。
【详解】(1)相关内容:依据所给素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朝灭亡,故牧野之战对应武王伐纣;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故周厉王对应国人暴动;
关系:结合所学可知,秦的暴政最终导致大泽乡起义,前后是因果关系。
(2)领导者: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大泽乡起义;
历史地位:结合所学可知,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3)对应时间: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故国人暴动对应①;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大泽乡起义,故大泽乡起义对应③。
(4)借鉴:综合以上朝代的兴衰,结合所学所思,作为执政者要勤政爱民,要爱惜民力,重视民生,要制定恰当的统治政策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