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河南永城王庄遗址的主体遗存隶属大汶口文化系统,但带有中原仰韶文化大河村类型,南方地区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等因素。该考古发现体现了( )
A.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B.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
C.民族交融趋势的加强 D.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2.根据考古发现.陶寺遗址的建筑中既有大型宫殿,又有简易的半地穴式房屋,高等贵族、下层贵族和一般平民的居住区各自分开。这表明,陶寺文化时期( )
A.建筑设计注重地理环境 B.尊卑等级初见端倪
C.城市规划水平已有进步 D.具备早期国家形态
3.“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 )
A.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所处之地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C.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D.由各族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
4.《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材料反映了( )
A.禅让制开始出现 B.世袭制开始代替禅让制
C.分封制开始出现 D.分封制开始代替禅让制
5.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A.自然灾害严重 B.王朝后期国王昏庸残暴
C.爆发平民大起义 D.少数民族入侵
6.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西周实行分封制,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青铜冶炼十分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7.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的多民族国家。这表明( )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B.百家争鸣繁荣局面出现
C.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8.春秋时期,周王所能控制的范围,仅限于洛邑四周,使周王失去了号令诸侯的能力,各诸侯不再定期向周王述职和纳贡。 周王经常向诸侯求车、求赙、求金,失去了昔日的尊严。 这主要说明( )
A.王室衰微 B.经济发展 C.百家争鸣 D.变法改革
9.如图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示意图,对该图所示现象理解比较合理的是( )
A.春秋战国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
B.周王室吸取教训,逐渐取消了分封制
C.郡县制普遍实施,诸侯国减少
D.小诸侯国被大国兼并,促进了局部统一
10.观察下列两组图片,比较后最能反映出什么变化( )
A.建筑技术的变化 B.冶铸工艺的提高 C.生产力不断进步 D.战争武器的改进
11.为了方便记忆,小明画了下面这张示意图,此示意图反映的内容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等级制 D.世袭制
12.电影《赵氏孤儿》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氏因奸臣陷害而惨遭灭门后,医生程婴抚养赵氏孤儿长大并报仇雪恨的故事。看完电影后,小亮查阅了“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发现在“战国形势图”中找不到晋国,这是由于战国初期发生了( )
A.三家分晋 B.田氏代齐 C.晋楚争霸 D.战国七雄
13.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道:“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归功于他们的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14.这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这部著作是( )
A.《易经》 B.《道德经》 C.《论语》 D.《黄帝内经》
15.“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天府”得益于( )
A.商鞅变法的实施 B.都江堰的修建
C.铁犁牛耕的推广 D.秦朝统一的完成
二、材料题
16.改革创新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卒定变法之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课本内容,指出商鞅变法的支持者是谁 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史记》记载:守旧贵族由于利益受损,他们和太子串通一气,诽谤商鞅。秦孝公死后太子继位,商鞅失去了支持,被诬陷为“谋反”,“车裂”而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旧贵族最反对商鞅变法的措施是哪一项
(3)变法后,某位平民想使自己的社会地位与卿大夫平等,跻身社会上层,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径是什么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影响。
三、综合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A 老子 人们应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儒家 孔子 B
C 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 韩非子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
材料二 由于中国文明具有注重现世的性质,所以中国杰出的思想家都倾向于首先当注重实际的政治家,对争取各国统治者接受他们的观点很感兴趣。他们在旅行和辩论的过程中,吸引信徒,逐渐形成各哲学学派。当时思想十分活跃,以致中国人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时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岛南戈吉朗《诸子百家》
(1)请把材料一表格中的A、B、C、D四处空白补充完整。
(2)材料二所反映的思想文化的繁荣现象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它出现在什么历史时期 有什么历史意义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综上所述,你认为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D B B A A A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A B D B
1.A
【详解】根据材料“河南永城王庄遗址的主体遗存隶属大汶口文化系统,但带有中原仰韶文化大河村类型,南方地区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等因素”可知,永城王庄遗址融合了多个文化区的因素,这反映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而非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排除B项;题干没有反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因此不能说明民族交融趋势的加强,排除C项;题干没有反映出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地传承的性质,因此不能说明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既有大型宫殿,又有简易的半地穴式房屋,高等贵族、下层贵族和一般平民的居住区各自分开”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出陶寺遗址出现了社会阶级分化,尊卑等级初见端倪,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不同社会阶级的房屋分开,与地理环境无关,排除A项;城市规划水平已有进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具备早期国家形态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根据题干“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夏民族是由众多民族杂居相处,在长期交往中不断融合而成,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华夏民族的 “发祥地是黄河流域”,排除A项;材料重点是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而非 “交通便利” 和 “文明成就”,排除B项;材料强调华夏民族是 “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并非由炎帝和黄帝 “创立”,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尧舜禹时期都是采用禅让制的方式选择继承人,但是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选项B符合题意;禅让制是尧传舜,标志禅让制出现,选项A不符合题意;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了分封制,选项C不符合题意;分封制开始代替禅让制不符合历史史实,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B。
5.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夏朝后期桀在位时,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商朝最后一个国王商纣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西周后期周幽王时,朝政腐败,激化社会矛盾,后被犬族所灭。故B项正确;ACD选项都不属于三者灭亡的共同原因,与题意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
6.A
【详解】根据材料“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可知,体现了不同等级的贵族在墓葬用品上的差异,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大夫、士等严格的等级制度,在墓葬用品上的差异本质上反映了西周分封制下等级森严的特征,A项正确;材料中的用鼎制度是等级制度的体现,并非直接反映社会腐败现象,排除B项;西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发达,有众多精美的青铜器传世,“青铜冶炼十分落后”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主要涉及的是等级制度,而非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春秋时期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可知,春秋时原本被中原各诸侯国视为“夷狄”的秦、楚等国,到战国时并列为中原诸侯,被视为华夏族的组成部分,说明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这一转变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渐趋强化,A项正确;百家争鸣是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涌现并互相争鸣,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与民族关系变化无关,排除B项;“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秦统一六国后,统一多民族国家才建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根据题干所给“春秋时期,周王所能控制的范围,仅限于洛邑四周,使周王失去了号令诸侯的能力,各诸侯不再定期向周王述职和纳贡。 周王经常向诸侯求车、求赙、求金,失去了昔日的尊严。”可知周王在春秋时期的地位下降,结合所学,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争霸战争不断,周王室衰微,已无力再号令诸侯,A项正确;题干中不涉及经济发展的信息,排除B项;题干中不涉及百家争鸣的信息,排除C项;题干中不涉及变法改革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据题干“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对该图所示现象理解比较合理的是小诸侯国被大国兼并,促进了局部统一,D项正确;从诸侯国数量变化不能体现出春秋战国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排除A项;周王室吸取教训,逐渐取消了分封制说法错误,分封制逐步瓦解是由于一些诸侯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郡县制普遍实施,诸侯国减少说法错误,诸侯国的减少,是因为诸侯国的争霸战争导致,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石器和骨耜是远古人类时期使用的生产工具,铁农具和牛尊是春秋战国时期使用的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不断更新是社会生产力最重要的表现形式,选项C符合题意。图片无法体现建筑艺术,排除A;石器和骨耜不是冶铁工艺,排除B;图片都是农具,不是战争武器,排除D。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最重要的而表现形式。
11.B
【详解】根据题干的图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图片反映的是西周施行的分封制,为了维护统治,周天子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所以答案选择B。
12.A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曾称霸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在战国形势图上找不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晋国是曾称霸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战国初年,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国,与原有的秦、楚、燕、齐,并称战国七雄,所以晋国消失是因为韩、赵、魏三家分晋,与战国七雄无关,A项正确,排除D项;战国时期的田氏代齐发生在齐国,与晋国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战国时期晋国消失是因为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了晋国,而不是因为晋楚争霸,排除C项。故选A项。
13.B
【详解】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B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据题干“战国问世《黄帝内经》,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D项正确;《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亦称易经,简称易,因周有周密、周遍、周流等意,被相传为周人所做,排除A项;《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排除B项;《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排除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根据题干“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是对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赞誉。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B项正确; 商鞅变法主要涉及政治经济改革,与水利无关,排除A项;铁犁牛耕属于农业技术革新,不直接解决水旱问题,排除C项;秦统一晚于都江堰修建,且与题干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B项。
16.(1)支持者:秦孝公;目的:富国强兵。
(2)措施: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途径:战场立功。
(4)影响:商鞅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详解】(1)支持者:根据材料一“孝公曰:‘善’,……卒定变法之令”和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目的: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2)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过程中规定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因而遭到反对。
(3)途径: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过程中规定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因此可以通过战场立功,跻身社会上层。
(4)影响:根据材料三“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和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17.(1)A:道家;B:提出“仁”的思想,主张实行德政,以德治国。(答出一点即可)C:孟子;D:法家。
(2)名称:百家争鸣。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意义: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3)做法: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等(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A:根据材料一“老子”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春秋时期人物,创立道家学派,主张人们应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因此A处应是道家;B:根据材料一“孔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提出“仁”的思想,主张实行德政,以德治国,因此B处应填写孔子的主张;C:根据材料一“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进一步发展儒学,强调“仁政”,因此C处应是孟子;D:根据材料一“韩非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因此D处应是法家。
(2)名称:根据材料二“当时思想十分活跃,以致中国人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流传着不同的学派,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他们相互争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历史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意义:结合所学可知,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
(3)做法:根据材料三“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考察、深入剖析,传承和发展其中优秀的、有益的部分,同时摒弃其中的糟粕和有害的因素,这种态度不仅适用于中华传统文化,也适用于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即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