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贡市荣县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自贡市荣县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四川省自贡市荣县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考古学者通过介绍我国境内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和实物遗存,通过对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等典型代表的研究,揭示了我国的( )
A.百万年的人类史 B.一万年的文化史 C.五千年的文明史 D.原始农耕生活史
2.小宋同学利用DeepSeek(AI人工智能)搜索早期人类史料时,输入了“距今约70-20万年、群居生活、会使用天然火、使用打制石器”四个关键词。DeepSeek显示出的古人类名称是( )
A.元谋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3.某历史学习小组研究“原始农业与史前时期”相关主题,下列可作为了解我国原始农业发展证据的是( )
A. B.
C. D.
4.辛弃疾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追溯历史,说说下列图片中所反映出的哪一古人类最早能够闻到“稻花香”( )
A. B.
C. D.
5.2024年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二十周年。二十年来,考古人在碎片中寻找线索、在地层里窥见历史,试图“文明探源”、诠释“何以中国”。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最主要方式是( )
A.考古发现 B.文献记载 C.神话传说 D.复原想象
6.良渚文化遗址于1936年在浙江余杭良渚首次被发掘。城内外贵族墓葬中,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这些考古发现说明( )
A.奴隶社会瓦解 B.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C.早期文字形成 D.铁制工具普及
7.下图文物曾深埋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村的泥土中。对其研究,有助于了解( )

A.远古的人类活动 B.商朝的铸造技术 C.夏朝的文明进程 D.西周的等级制度
8.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其故事主要来源于《封神演义》,以纣王无道、周武王伐纣建周为历史背景。下列历史事件中与此背景相关的是( )
A.牧野之战 B.国人暴动 C.烽火戏诸侯 D.长平之战
9.下表是小宋同学对历史板块“西周的兴替”的知识梳理,反映了西周的某一项政治制度,这项制度实行的目的是( )
时期 西周
措施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分封对象 宗亲和功臣
目的
A.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统治 B.加强皇权
C.扩大选官范围 D.休养生息
10.下图是七年级(1)班排练的历史短剧剧本。与短剧中的事件产生相关联的历史背景是( )
《麦田的挑衅》 时间:公元前717年 地点:周天子的麦田 人物:郑庄公(郑国国君)、周天子使臣 内容:使臣惊呼:“你们怎么敢割天子的麦子!”郑庄公冷笑回应:“天子许久不关照我们,我只好自己来取了。”士兵们继续收割,周天子威严尽失。
A.实行分封制 B.社会大变革 C.百家争鸣 D.王室衰微
11.成语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尊王攘夷、退避三舍、问鼎中原”是有关某一时期历史故事,这些历史故事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
A.商朝 B.西周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12.在史料中抓关键词或找关键句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确立县制、严明法度、鼓励耕织、奖励军功……”,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牧野之战 B.管仲改革 C.商鞅变法 D.秦巩固统一
13.西汉学者刘向在其著作《战国策》一书的“书录”中说:“万乘之国七……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描述了某一时期的社会景象。这一时期的主题可以概况为( )
A.繁荣与发展 B.建立与巩固 C.交流与创新 D.战争与变革
14.下图展示的是成都博物馆的有“史上最萌神兽”之称的“石犀”。相传它是一只镇水神兽,古时候的巴蜀之地水患泛滥,李冰主持打造了石犀五枚,用以压制“水精”。作为我国现存体量最大的秦汉圆雕石刻,它见证了成都2300年城址未变的历史,也成为某一水利工程塑造“天府之国”的重要实证。这一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郑国渠 D.永济渠
15.八年级(1)班的小明因为期中考试没考好,心情很沮丧。他的爷爷开导他说:“一次考试没考好没关系的,正好可以利用这次考试查漏补缺,知道自己的弱项并加以改正,下次就能考好了。”小明爷爷的言论与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主张最为接近( )
A.墨家 B.法家 C.道家 D.儒家
16.小宋同学在分析百家争鸣的影响时制作了下表,表中内容反映出百家争鸣( )
百家争鸣 思想主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 “仁”“礼”,以民为本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法家 “尚法”,以法治国
墨家 “兼爱”,无等级差别
A.推动了战国时期经济的繁荣 B.不利于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
C.脱离现实,禁锢人们的思想 D.对后世思想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17.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是( )
A.战国时期,人们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
B.战国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
C.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
D.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金杖、青铜树、青铜面具和青铜人像等。
18.习总书记出席某次大会发表重要讲话提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秉持‘六国同风,九州共贯’、‘天下大同’的理念,把大一统看成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历史充分证明,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讲话中提到“六国同风,九州共贯”“大一统”与哪一重要历史事件有关( )
A.齐国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B.商鞅变法
C.秦统一六国 D.汉高祖建立西汉
19.假如你是秦朝商人小宋去咸阳购买食物,结账时,你使用下列哪种货币支付( )
A. B.
C. D.
20.下面是七年级同学编写的历史剧本《朝会》。该剧本中始皇认同的制度是( )
丞相王绾:今陛下一统天下,疆域辽阔,请分封诸子以拱卫王室。 廷尉李斯:武王分封子弟甚众,诸侯互相攻击,而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置诸侯不便。 始皇嬴政:廷尉所言甚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刺史制 D.行省制
21.据兔子山遗址出土的秦简记载,公元前215年,一位名叫“尊”的益阳县女子,因在交易活动中拒收法定货币半两钱,被当地县令、县丞与令史集体判处弃市之刑(在闹市处死,并暴尸于众)。这说明秦朝( )
A.实行焚书坑儒 B.货币体系混乱 C.刑法严苛 D.百姓赋役繁重
22.小宋同学参加某历史社团开展的历史情境配音活动,给下图中振臂高呼的农民领袖配音,恰当的台词应该是(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C.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3.人口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情最基本、最重要的依据之一。下图是秦末至汉文帝时期的人口数量变化图。图中人口变多趋势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 )
A.秦统一中国 B.大泽乡起义 C.文景之治 D.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二、综合题
24.某七年级历史学习小组以“探寻古代政治制度与变革”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设计了以下学习任务,请你参与。
任务一【梳理朝代——感悟历史变迁】
材料一 中国朝代更替示意图(部分)
任务二【解读图文——了解制度演变】
材料二 从部落联盟时代到秦朝的制度演变
材料三 秦朝朋友圈情境
@咸阳市民甲:今天看到官府张贴的小篆告示,终于看懂了!以前六国文字太乱啦~
@邯郸商人乙:现在买东西都用半两钱,再也不用到处置换钱币了!
@匈奴使者丙:秦朝长城好长啊,根本过不去……
任务三【分析表格——理解社会变革】
材料四 下表是一些历史人物对某一历史事件的看法
人物 论述
韩非子 “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
李斯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
王充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1)请将年代尺上A、B处缺失的信息补充完整,并概括夏至西周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
(2)请结合上述材料二,将①②③④处的“制度”名称补充完整。并指出④的制度在历史发展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上述市民甲乙丙的评论分别反映了秦朝哪项措施?
(4)创意写作:假如你是楚地的一名工匠叫黑夫,请从秦大一统后其他措施中(除上述材料外)描述一下你的生活变化。
(5)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上表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该历史事件给秦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三、材料题
25.探寻中华灿烂文明,珍视历史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判断文明形成的标准:国家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具体表现为一是阶级的严重分化,二是强制性的权力系统的设立。
考古遗址一:良渚古城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4300年。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权贵们的墓地里,出土了用于祭祀用的玉琮、玉璧等随葬品,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地形成鲜明对比。
考古遗址二:陶寺古城位于山西襄汾县距今约4300—4000年。陶寺古城有宫城、宫殿建筑、高等级墓地;有“天文台”和祭天遗址;有大小不等的仓储区;大墓随葬玉铖、玉赊、彩绘蟠龙纹陶盘等成套礼乐器,而很多小型墓没有随葬品。
材料二

材料三 战国时期的各个学派,人们总称之为诸子百家。各派各家都著书立说,议论政事既互相批判,又互相影响,这对于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各种学术思想,成为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源头。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对比两个古城考古发现的共同之处,说一说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什么特征,并结合材料加以阐释。
(2)根据材料二,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
(4)结合所学,简要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四川省自贡市荣县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A D A B C A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D A C D C C B B
题号 21 22 23
答案 C C C
1.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这些遗址揭示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A项正确;元谋人遗址时代距今约170万年,不属于一万年文化史范畴,排除B项;“五千多年文明史”对应夏商周文明阶段,元谋人和北京人等遗址不属于五千多年文明史范畴,排除C项;距今约7000多年,我国南方地区的原始农耕文化开始兴起,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文明的地区之一,与题干材料“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百万年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根据题干“距今约70-20万年、群居生活、会使用天然火、使用打制石器”和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的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过群居生活,会使用天然火并长期保存火种,使用打制石器,C项正确;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排除A项;蓝田人距今约70万-115万年,排除B项;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农业的主要标志是农作物种植,其重要证据包括出土的农作物遗存。“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炭化稻粒是史前时期(新石器时代)农作物种植的直接遗存,可证明当时已出现原始农业,A项正确;“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玉龙”属于玉器,反映的是手工业或精神文化,与农业无关,排除B项;“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属于商朝(商周时期)文字遗存,时间上晚于“史前时期”,排除C项;“商鞅方升”是战国时期的量器,时间远晚于史前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古人类是河姆渡居民,其生活在长江流域,居住干栏式建筑。河姆渡居民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古人类,符合“稻花香”场景,D项正确;复原头像可能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此时尚未出现农耕,以采集狩猎为生,无法种植水稻,排除A项;骨针和饰品是山顶洞人的物品,山顶洞人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仍以采集狩猎为主,无农耕活动,排除B项;半地穴式房屋是半坡居民的居住样式,半坡居民种植粟而非水稻,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从材料“考古人在碎片中寻找线索、在地层里窥见历史”和所学知识可知,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最主要方式是考古发现,A项正确;文献记载是辅助方式不是最主要的方式,排除B项;神话传说只能作为参考,不是最主要的方式,排除C项;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最主要方式是考古发现,复原想象不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主要方式,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根据题干“城内外贵族墓葬中,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可知,材料中提到贵族墓葬出土大量精美玉器(如祭祀神灵的玉琮、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而普通墓葬随葬品较少,这种墓葬规格和随葬品的巨大差异,体现了社会阶级分化明显,B项正确;良渚文化属于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化,此时奴隶社会尚未形成,更不存在奴隶社会瓦解的情况,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任何关于文字的考古发现,无法说明早期文字形成,排除C项;良渚文化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铁制工具尚未出现,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文物出自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二里头遗址被认为是夏王朝的都城遗址,出土的青铜爵和绿松石龙形器反映了夏朝的手工业发展与文明水平,研究这些文物有助于了解夏朝的文明进程。C项正确;“远古的人类活动”对应的是原始社会,如北京人、半坡居民等,与二里头遗址的早期国家阶段不符,排除A项;“商朝的铸造技术”错误,商朝典型遗址为殷墟,青铜文明以司母戊鼎等为代表,排除B项;“西周的等级制度”与二里头遗址无关,西周都城为镐京,等级制度主要通过分封制、礼器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根据材料“以纣王无道、周武王伐纣建周为历史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武王继位后,于公元前1046年统率各路联军,在牧野与商军展开决战,大获全胜。因此,与此背景相关的历史事件为牧野之战,A项正确;国人暴动与周厉王相关,排除B项;烽火戏诸侯与周幽王有关,排除C项;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建立之初,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统治。A项正确;秦始皇始创皇帝制度,西周尚没有皇帝,分封制与加强皇权不符,排除B项;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扩大选官范围,排除C项;西汉初年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根据材料《麦田的挑衅》可知,郑庄公派人抢收周天子的麦子,让周天子威严尽失,体现了王室衰微,D项正确;西周初年实行分封制,有利于巩固疆土,题干内容体现了分封制逐步瓦解,王室衰微,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如生产力发展,诸侯争霸,各国变法等,题干仅呈现了王室衰微内容,排除B项;百家争鸣是思想学术繁荣局面,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根据题干“尊王攘夷、退避三舍、问鼎中原”并结合所学可知,“尊王攘夷”是春秋时期争霸中齐桓公打出的口号,“退避三舍”的典故来自于春秋时期晋楚争霸期间,“问鼎中原”与春秋后期楚庄王有关,三者反映的是春秋时期,C项正确;三个成语均涉及周代分封制瓦解后的诸侯争霸场景,与商朝的政治结构无关,排除A项;西周实行严格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权威至高无上,与三个成语反映的场景完全不符,排除B项;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更加激烈,与三个成语体现的场景不同,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根据题干“确立县制、严明法度、鼓励耕织、奖励军功……”和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所以,题干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商鞅变法,C项正确;牧野之战是周武王伐纣的战役,属于军事战争,与“确立县制、严明法度”等改革措施无关,排除A项;管仲改革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改革,主要措施有“相地而衰征”等,未涉及“确立县制、奖励军功”等内容,排除B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是在商鞅变法之后,主要有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并非题干中所述的改革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万乘之国七……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和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战国时期,七雄并立、战争频繁的局面。同时,战国时期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战争与竞争,而非整体繁荣,排除A项;战国是分裂混战期,各国忙于争霸,与“建立与巩固”无关,排除B项;战国时期虽存在文化交流和技术创新,但材料未体现这些内容,核心仍是战争与变革,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主持修建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A项正确;灵渠是秦始皇时期开凿的,连接湘江与漓江,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位于广西,与巴蜀无关,排除B项;郑国渠是战国时期在关中地区修建的灌溉工程,与巴蜀无关,排除C项;永济渠是隋朝大运河的北段,连接洛阳与涿郡,位于北方,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据材料可知,小明爷爷认为考试失利是查漏补缺的机会,强调失败与进步的辩证关系。道家主张事物对立面相互转化(如“祸兮福之所倚”),认为逆境可转化为发展的契机,与爷爷的言论核心一致,C项正确;墨家倡实用,与材料辩证看待不符,排除A项;法家重严法,与材料辩证看待不符,排除B项;儒家强调主动学习改进,儒家虽涉及改正,但未直接体现辩证思维,排除D项。故选C项。
16.D
【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儒家“仁”“礼”“以民为本”对应友善、和谐等,法家“尚法”对应法治,墨家“兼爱”对应平等、友善,这体现的是百家争鸣的思想对后世思想文化的延续和影响,D项正确;表格未涉及经济领域,无对应信息,排除A;不利于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与史实相反,儒家思想在后世成为主流,正是百家争鸣奠定了其思想基础,排除B项;百家争鸣是思想自由活跃的表现,并未禁锢思想,且其主张多贴合当时社会现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7.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是对甲骨文的地位和意义进行评论,属于历史解释,C项正确;战国时期,人们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属于对二十四节气形成的时间进行介绍,属于客观描述,排除A项;战国时期的问世的《黄帝内经》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是对战国时期医学成就的客观描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B项;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金杖、青铜树、青铜面具和青铜人像等是对三星堆出土文物的罗列,不属于历史解释,属于客观陈述,排除D项。故选C项。
18.C
【详解】根据材料“六国同风,九州共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灭六国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C项正确;齐国成为春秋第一霸主并没有统一六国,排除A项;商鞅变法实现秦国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奠定基础,但是尚未统一全国,排除B项;汉高祖建立西汉是在推翻秦朝基础上实现的,与材料“六国同风”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9.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及题干信息可知,秦朝建立后,为巩固统一,秦始皇废除六国货币,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B项正确;A选项为刀币,是战国时期齐国等国货币,排除A项;C选项为五铢钱,是西汉武帝时期货币,排除C项;D选项为北宋纸币铜版拓片,是北宋时期的纸币,与秦朝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0.B
【详解】根据题干“廷尉李斯:武王分封子弟甚众,诸侯互相攻击,而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置诸侯不便。”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均由朝廷直接任免,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B项正确;秦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分封制,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建立了刺史制度,排除C项;行省制建立于元朝,排除D项。故选B项。
21.C
【详解】题干描述秦朝女子因“拒收法定货币半两钱”,被判处弃市之刑(闹市处死、暴尸于众)。这一处罚极其严厉,直接反映了秦朝刑法严苛的特点,C项正确;“实行焚书坑儒”属于思想文化领域的措施,与题干中货币交易、刑法处罚无关,排除A项;秦朝已统一货币为半两钱,货币体系是统一的,并非混乱,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赋税、徭役”,无法得出当时“百姓赋役繁重”,排除D项。故选C项。
22.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的口号,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领袖,此句激励民众反抗封建等级制度,符合“振臂高呼的农民领袖”场景,C项正确;“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民本思想,体现儒家政治理念,与农民起义无关,排除A项;“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描述的是原始社会禅让制的特点,或后世对理想社会的构想,并非农民领袖的口号,排除B项;“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出自东汉曹操的《龟虽寿》,表达个人壮志,曹操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非农民领袖,排除D项。故选C项。
23.C
【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时间范围为“秦末至汉文帝时期”,人口变化趋势是从汉高祖初年的低谷(约1500万)增长到汉文帝时期的高峰(约3000万以上)。文景之治是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轻徭薄赋、社会稳定促进经济恢复,人口随之增长,与汉文帝时期人口上升趋势直接相关,C项正确;秦统一中国发生在秦朝建立初期(公元前221年),早于秦末,且秦末战乱已导致人口下降,与题干时间及人口增长趋势不符,排除A项;大泽乡起义是秦末农民起义,引发战乱,导致人口减少,并非增长原因,排除B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发生在汉文帝之后,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4.(1)A:商;B:春秋。
阶段特征: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2)制度:①禅让制;②世袭制;③分封制;④郡县制。
郡县制的作用: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甲:统一文字为小篆;乙:统一货币,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丙: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4)例1:我做工匠,用了半辈子的楚尺,如今被咸阳那边要求用一种全新的、名为“秦尺”的度量尺。
例2:我在楚地做工匠,有一客人让我去咸阳做工,现在修建了驰道,坐着新改良的牛车,很快就到了,比以前缩短了不少的时间。
(5)历史事件:商鞅变法。
影响:商鞅变法使得秦国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详解】(1)A:根据材料一“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结合所学知识,约公元前1600年,商人的首领汤趁夏朝统治面临崩溃之际,联络周边势力,起兵攻伐,一举推翻夏朝的统治,建立起新的奴隶制王朝——商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统率各路联军,在牧野与商军展开决战,商朝灭亡,因此,A是商朝。
B:根据材料一“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战国”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我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因此B是春秋。
阶段特征:根据材料一“夏至西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禹建立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西周时期,奴隶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社会逐步形成。因此,阶段特征是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2)制度:①根据材料二“尧、舜、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尧、舜、禹通过禅让制当上部落首领。②根据材料二“夏王朝、禹、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继承禹的王位,标志着世袭制的形成。③根据材料二“西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的统治。④根据材料二“秦朝、秦始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在地方设置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郡县制的作用:根据材料二“秦朝、秦始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在地方设置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由皇帝和朝廷任免,这样就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甲:根据材料三“官府张贴的小篆告示,终于看懂了”可知,秦朝统一文字为小篆,有利于政令的推行。
乙:根据材料三“买东西都用半两钱”可知,秦朝统一货币,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丙:根据材料三“匈奴;秦朝长城好长啊”可知,秦朝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4)示例: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可从秦大一统后其他措施(除上述材料外)进行答题,言之有理即可。例1:秦朝统一度量衡,我做工匠,用了半辈子的楚尺,如今被咸阳那边要求用一种全新的、名为“秦尺”的度量尺。例2:秦朝统一车轨,我在楚地做工匠,有一客人让我去咸阳做工,现在修建了驰道,坐着新改良的牛车,很快就到了,比以前缩短了不少的时间。
(5)历史事件:根据材料四“孝公用商鞅之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综合实力大大增强。
影响:根据材料四“民以殷富,国以富强”可知,商鞅变法使得秦国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根据材料四“为秦开帝业”可知,秦国通过商鞅变法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5.(1)特征:多元一体。
阐释: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都发现的玉器、宫殿等实证了距今四五千年前长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他们通过不断吸收周边文化的先进因素,已经出现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2)现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使用。
(3)局面:百家争鸣。
(4)内在联系: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提高了农业效率,旧的制度开始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诸子百家纷纷涌现,为思考和解决新时代的问题提供了物质基础,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
【详解】(1)特征、阐释:根据材料一“良渚古城位于浙江余杭,……出土了用于祭祀用的玉琮、玉璧等随葬品,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地形成鲜明对比”和“陶寺古城位于山西襄汾县距今约4300—4000年。……而很多小型墓没有随葬品”并结合所学知识,良渚古城(浙江)、陶寺古城(山西)分布于不同地域,体现文明起源的“多元”。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都发现的玉器、宫殿等实证了距今四五千年前长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他们通过不断吸收周边文化的先进因素,已经出现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故特征:多元一体。阐释: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都发现的玉器、宫殿等实证了距今四五千年前长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他们通过不断吸收周边文化的先进因素,已经出现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2)现象:根据材料二“春秋时期青铜牺尊”和“战国时期双镰铁范”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局面:根据材料三“战国时期的各个学派,人们总称之为诸子百家。各派各家都著书立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此相关的是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4)内在联系:结合所学铁犁牛耕的使用和百家争鸣的知识,可从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源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提高了农业效率,旧的制度开始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诸子百家纷纷涌现,为思考和解决新时代的问题提供了物质基础,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