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中部区域联考2025-2026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历史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中部区域联考2025-2026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历史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中部区域联考2025-2026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试卷-初中历史
一、选择题
1.第一次踏上这块土地,记者惊讶地发现,除了是祖国境内最早人类的故乡,它竟然还集中了另外两大世界级品牌资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石林地质奇观和时空横跨1亿多年的恐龙公墓……。这则新闻中的“这块土地”是( )
A.陕西西安 B.浙江河姆渡 C.山东大汶口 D.云南元谋
2.下列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早晨,几十个人围在一起喝小米粥
B.下午,一个人在原始森林中用磨制的石器打死了一头野兽
C.大家很高兴,马上钻木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
D.晚上,大家住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
3.1973年,浙江省余姚市农民在建排涝站挖地基时,意外地发现一处原始时期人类生活遗址。遗址中有稻谷、稻秆堆积。这处遗址是( )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半坡人遗址 D.河姆渡人遗址
4.小刚同学在网上搜索到一次传说时代的战役:黄帝竖起七面大旗,摆开了星斗七旗战法,炎帝对此无计可施,一败涂地,躲回营内不敢挑衅。这次战役是(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阪泉之战 D.巨鹿之战
5.良渚文化中的墓葬可划分为贵族、战士及赤贫者等多个等级,不同等级均有与其身份地位相匹配的礼仪葬具。据此可知,良渚文化( )
A.社会阶级分化相当明显 B.形成了奴隶制国家形态
C.已经形成统一崇拜对象 D.体现了多元化文明格局
6.下列是史前时期各地遗址出土的文物,它们共同印证了( )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B.中华早期文明分布广泛
C.中原地区文明程度高 D.早期国家的出现
7.通过对史前工具的微痕研究发现,中国史前古人类的工具基本上都是生产工具,很少有用于战争的工具。这说明中国远古居民( )
A.勤劳勇敢,热爱和平 B.团结协作,乐于奉献
C.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D.勤俭节约,助人为乐
8.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 )
A.稳定了政局,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B.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C.促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D.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
9.尧年老时在联盟议事会上提出继任人选问题让大家讨论,众人推举了舜;当舜年老让位时,由于禹治水有功,联盟议事会一致推举禹担任首领。这反映出当时( )
A.实行禅让制度 B.政权更替频繁 C.职位不再世袭 D.出现阶级分化
10.1975年,考古学家从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4号墓发掘出了分别写在两片木简上的家书。这封家书距今2200多年,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战地家书。这封家书能印证的有关商鞅变法的措施是( )
秦军将士黑夫写给家人的木简家书 家书大意:一定要告诉我们官府给我们家授予爵位的文书送到没有,如果没送到也跟我说一声,大王说只要有军功就不会耽搁。
A.确立县制 B.建立户籍制度 C.鼓励耕织 D.奖励军功
11.在李冰的主持下,民众修建了利用地形与水势实现无坝引水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这说明都江堰的修建( )
A.加快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促进了四川文化的繁荣
C.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D.方便了河道航运的发展
12.七年级(1)班举办以“商周印记——国宝物语”为主题的文物照片展示活动,下列素材符合该主题的是( )
①人面鱼纹彩陶盆照片 ②司母戊鼎照片
③彩绘龙纹陶盘照片 ④四羊方尊照片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3.2025年3月31日,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入围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项目名单。遗址中,宫城南壕内出土卜甲、卜骨残片206片,经初步辨识,共有180字。这些甲骨文,涉及天文历法、历史地理、军事战争等多方面。这些出土文物反映了当时( )
A.祭祀文化十分兴盛 B.青铜技术达到鼎盛
C.文字发展较为成熟 D.统治范围十分广阔
14.《史记》记载“子贡好废举(买贱卖贵)”,《韩非子》记载“买椟还珠”的故事。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
A.百家争鸣促进文化繁荣 B.商业活动逐渐活跃
C.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D.冶铁业发展迅速
15.学者冯天瑜曾指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以下学派分别最能体现“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是( )
A.墨家、道家 B.儒家、法家 C.道家、法家 D.儒家、兵家
二、材料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该时期政治和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生产增加,人口也随之增长,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频繁,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导致社会动荡。
材料二 商鞅在秦国施行的变法,其中心思想在于通过“刑”和“赏”来激励民众,释放社会活力,进而解放和发展秦国的生产力。变法使秦国百姓只知耕战,要么种地贡献粮食,要么参军训练,上战场杀敌,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摘编自岳雪峰《商鞅变法:千秋功过任评说》
材料三 商鞅的改革前后历经二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据《战国策》载:秦在商鞅变法后“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史记》也称:秦“家给人足”“乡邑大治”。商鞅推行改革以来,秦的国力逐步强盛起来。从总的方面来讲,商鞅推行的改革政策和措施基本上是正确的,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摘编自彭先和《简评商鞅及其变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时期社会变化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促使百姓只知“耕战”的具体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有了火就可以熟食,熟食给人提供了易于消化的食物,这对于人类体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火可以帮助人类驱赶猛兽,又可以照明、取暖。在北京人的遗址中,发现了多处灰烬都是成堆的放着,可以看出,北京人不仅知道使用火,而且能够管理火,使火不向四周蔓延。
材料三
那时的周口店一带,森林茂密,野草丛生,猛兽出没。北京人采集一些能吃的叶子,挖掘植物的根茎以及各种果实和种子食用;北京人不仅能猎获小动物,也能捕获个体较大的动物。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1和图2中的远古人类在生产活动中主要使用什么工具?图3和图4反映了当时山顶洞人的什么情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指出北京人用火的用途。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概括我国早期人类遗址的分布特点并指出北京人获取食物的方式。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中部区域联考2025-2026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试卷-初中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D C A A A B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C C B B
1.D
【详解】根据已学知识可知,在云南省元谋县,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小块烧骨,经专家鉴定,证明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这一远古人类就是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D项正确;陕西西安发现半坡人遗址,排除A项;浙江河姆渡发现河姆渡人遗址,排除B项;山东大汶口发现大汶口文化遗址,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是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的原始人,他们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前,他们住在洞穴里,过群居生活,会使用天然火,并懂得保存火种,“晚上,大家住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的表述符合北京人,D项正确;北京人以采集狩猎为生,还没有过上原始农耕生活,不可能喝小米粥,排除A项;北京人属于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而不是磨制石器,排除B项;北京人使用天然火,还不会人工取火或钻木取火,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浙江省余姚市,会种植水稻,D项正确;北京人不会种植农作物,排除A项;山顶洞人不会种植农作物,排除B项;半坡居民种植粟,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阪泉之战是黄帝与炎帝部落间的战争,炎帝战败后归顺,形成炎黄联盟,C项正确;涿鹿之战是黄帝炎帝联合对抗蚩尤的战役,与题干“炎帝一败涂地”矛盾,排除A项;牧野之战为商周更替之战,排除B项;巨鹿之战属秦末战争,与黄帝炎帝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据材料“不同等级均有与其身份地位相匹配的礼仪葬具”可知,良渚文化墓葬划分出贵族、战士及赤贫者等多个等级,且不同等级有与之匹配的礼仪葬具,这清晰地显示出社会成员在地位和财富占有上存在差异,表明社会阶级分化相当明显,A项正确;奴隶制国家形态的形成需要具备国家机构(如军队、法律、监狱等)、阶级压迫等多方面特征,材料未涉及这些内容,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关于统一崇拜对象的信息,墓葬等级和礼仪葬具与崇拜对象并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题干只是在描述良渚文化墓葬的等级情况,没有体现多元文化文明格局,没有涉及多种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等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6.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展示了半坡遗址(黄河流域)、山东龙山文化遗址(黄河下游)、良渚遗址(长江流域)、红山遗址(辽河流域)出土的不同文物,这些遗址分布在不同地域,代表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如半坡的彩陶、良渚的玉器、红山的玉龙等,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同时,这些文化在发展中相互交流影响(陶器、玉器),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基础,印证了多元一体的特点,A项正确;“分布广泛”仅强调空间范围,未体现各文明间的联系与融合,排除B项;“中原地区文明程度高”在题干中无法体现,各遗址文物各具特色,未突出中原优势,排除C项;“早期国家的出现”标志是城堡、宫殿、阶级分化等,题干文物主要反映原始农耕和手工业,未涉及国家形态,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史前古人类的工具基本上都是生产工具,很少有用于战争的工具,这表明古人类将主要精力放在生产劳动上,通过勤劳的双手制造工具来获取生活资料,体现了勤劳勇敢的品质。同时,很少有战争工具说明他们不热衷于战争,爱好和平,A项正确;题干中没有关于史前古人类如何相互协作以及为他人奉献的相关内容,无法从工具的类型推断出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品质,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工具的用途,没有突出古人类在面对困难时依靠自身力量克服困难、艰苦创业的过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题干中没有任何信息表明史前古人类在使用工具或生活中有勤俭节约的行为,也没有提及他们帮助他人的事迹,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根据题干“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可知,这主要强调分封制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同时推动了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的扩展,即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B项正确;“稳定政局,保证对地方的控制”是分封制实行的目的,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促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是在秦朝,排除C项;题干材料主旨是强调分封制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没有涉及周王朝的社会等级秩序,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由于禹治水有功,联盟议事会一致推举禹担任首领”这一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称为禅让制,即将联盟首领位置让给贤德之人的制度,A项正确;联盟首领更替与政权更替无关,排除B项;世袭制出现在禅让制之后,排除C项;题干与阶级分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根据材料“一定要告诉我们官府给我们家授予爵位的文书送到没有,如果没送到也跟我说一声,大王说只要有军功就不会耽搁”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时期,在军事方面推行奖励军功的举措,明确规定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因此材料内容体现了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的举措,D项正确;“确立县制”是关于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与爵位授予无关,排除A项;“建立户籍制度”是为了加强人口管理,与军功无关,排除B项;“鼓励耕织”是奖励农业生产,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民众修建了利用地形与水势实现无坝引水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冰利用山势和水流的特点,设计了“鱼嘴”分水堤,将岷江的水流一分为二,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泄洪。这一设计不仅解决了洪水问题,还为成都平原带来了丰富的灌溉水源 ,这说明都江堰的修建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C项正确;都江堰修建所处的时期是战国时期,当时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地区,因此加快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说法错误,排除A项;都江堰的修建,促进了四川地区农业的发展,而非文化的繁荣,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都江堰的修建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与方便了河道航运的发展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根据材料“商周印记——国宝物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如著名的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等,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人面鱼纹彩陶盆是远古新石器时代半坡彩陶文化的优秀代表,①错误;彩绘龙纹陶盘是出土于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代表性文物,与商周无关,③错误;综上所述,②④正确,C项正确;①③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根据材料“遗址中,宫城南壕内出土卜甲、卜骨残片206片,经初步辨识,共有180字。这些甲骨文,涉及天文历法、历史地理、军事战争等多方面”等信息可知,题干指出周原遗址出土的甲骨刻辞内容涉及天文历法、历史地理、军事战争等多方面,说明甲骨文记载的内容丰富,反映了当时文字发展较为成熟,C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甲骨卜辞内容,反映了卜辞载体的文字的发展与成熟,没有强调其祭祀文化的发展兴盛,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关于青铜技术的信息,出土卜甲、卜骨与青铜技术发展毫无关系,排除B项;统治范围涉及疆域及权力所及区域,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根据材料“子贡好废举(买贱卖贵)”“买椟还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买贱卖贵”指的是通过低价购入商品再高价售出的商业盈利行为;“买椟还珠”体现了包装形式吸引注意的营销策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产品的增加,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买贱卖贵”“买椟还珠”等成语反映了当时商业活动逐渐活跃,B项正确;材料是关于商业的内容,与百家争鸣无关,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手工业规模扩大,而是主要体现了当时商业活动逐渐活跃的现象,排除C项;冶铁属于手工业领域,与题干所述商业活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根据题干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主张 “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对民众的重视,属于民本思想,而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强调君主集权,推崇专制制度,B项正确; 墨家主张 “兼爱”“非攻”,道家主张 “无为而治”,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民本思想,但与专制无关,排除AC项;兵家侧重军事策略,与专制主义(侧重政治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6.(1)表现:生产力发展;粮食生产增加;人口增长;分封制逐步瓦解。
(2) 具体措施: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3)影响: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一“该时期政治和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生产力水平提高”可得出这时期生产力发展;根据材料一“粮食生产增加,人口也随之增长”可得出这一时期粮食生产增加,人口增长;根据材料一“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频繁,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可得出分封制逐步瓦解。
(2)措施:根据材料二“变法使秦国百姓只知耕战,要么种地贡献粮食,要么参军训练,上战场杀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时期,在经济方面,采取奖励耕织的措施,鼓励人们生产粮食、布帛,生产更多粮食和布帛的人可免除徭役,这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军事方面,采取奖励军功的措施,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这极大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因此材料所述“耕战”的具体措施与鼓励耕织、奖励军功有关。
(3)影响:根据材料三“商鞅推行改革以来,秦的国力逐步强盛起来”“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适应了当时秦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17.(1)工具:打制石器;
山顶洞人:磨制和钻孔技术,会缝制衣物;有审美观念。
(2)用途:熟食、驱赶猛兽、照明、取暖。
(3)特点:分布广泛,多集中在大河流域;
方式:采集和狩猎。
【详解】(1)工具:根据材料一图1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属于旧石器时代,在生产活动中主要使用打制石器。
山顶洞人:根据材料一图3的骨针可知,山顶洞人已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能够对骨器进行精细加工,用于缝制衣物,这体现了他们生产技能的进步;根据图4的装饰品可知,山顶洞人有了审美观念,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
(2)用途:根据材料二“有了火就可以熟食”“火可以帮助人类驱赶猛兽,又可以照明、取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用火的用途包括熟食、驱赶猛兽、照明、取暖。
(3)特点:根据材料三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早期人类遗址分布广泛,在全国多个地区都有发现;同时多集中在大河流域(如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因为大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有利于早期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方式:结合材料三“北京人采集一些能吃的叶子,挖掘植物的根茎以及各种果实和种子食用”“北京人不仅能猎获小动物”可知,北京人通过采集和狩猎相结合的方式获取食物。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