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第一中学、第二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11月第二次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第一中学、第二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11月第二次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宕昌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中学、第二中学第二次检测(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近年山西曲沃北赵晋侯墓地出土的西周晚期青铜铭文记载:“唯王正月,王在宗周,格于太庙,荣伯佑晋侯,作宝鼎,用享于文祖考,用祈眉寿永命,子子孙孙永宝用。”铭文内容反映的西周制度核心是( )
A. 王位世袭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礼乐制度
2. 里耶秦简(2002年湖南龙山出土)记载:“廿五年十月甲午朔鸡鸣时,刻(劾)等上,谒报,署金布发。敢言之。”“金布”为秦代管理财政的机构,简文记录了基层官吏向上级呈报财政事务的流程。这一史料印证秦朝( )
A. 官僚体系运作规范
B. 基层治理效率低下
C. 财政管理制度严苛
D. 文书行政体系成熟
3. 陕西里耶秦简《工律》记载,秦政府要求官营手工业机构对衡器、量器等定期校验,且在使用前必须核查准确性。这体现了秦朝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措施是( )
A.统一文字 B.统一车轨 C.统一度量衡 D.统一货币
4. 据《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记载,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这反映出明清江南( )
A. 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
B.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 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D. 重农抑商政策废除
5.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英国民人有犯事者,皆由英国惩办。中国人欺凌扰害英民,皆由中国地方官自行惩办。两国交涉事件,彼此均须会同公平审断,以昭允当。”这一规定( )
A. 扩大了英国在华领事裁判权
B. 体现了中外司法平等
C. 促进了中国司法制度的近代化
D. 结束了闭关锁国政策
6. 1903年,严复在《论教育与国家之关系》中写道:“教育者,继往圣,开来学,以成德达材,抑邪存义,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也。……今之教育,必以造成国民为究竟。”这一主张( )
A. 继承了洋务派的教育理念
B. 推动了清末新政的开展
C. 强调了教育的国民性
D. 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基础
7. 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这一思想( )
A.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B. 体现了实事求是精神
C. 推动了红军长征的胜利
D. 批判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8. 1964年,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宣布:“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一目标的提出( )
A. 基于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B.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C. 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开始
D. 推动了“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9.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指出:“雅典公民大会的决议往往是任性的,而人民的决定,正如暴君的命令一样,是情绪化的、非理性的。”这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 )
A. 具有直接民主的弊端
B. 本质是奴隶主专制
C. 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
D. 导致了城邦的衰落
10. 据统计,1500-1600年,西班牙从美洲掠夺的黄金约200吨,白银约1.8万吨,仅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就上涨了4倍多。这一现象对欧洲的影响是( )
A. 引发了商业革命
B. 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
C. 导致了西班牙的衰落
D.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1.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提出:“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这一主张( )
A. 旨在遏制苏联扩张
B. 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C. 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D. 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繁荣
12. 2023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报告显示,全球跨国公司总数已超10万家,其海外分支机构达100万家,跨国公司贡献了全球约60%的贸易额、70%的技术转让和80%的国际直接投资。这一数据反映了( )
A.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B.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C. 区域集团化的主导地位
D. 发达国家的垄断优势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材料解析题(共37分)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近年出土的西汉海昏侯墓简牍中,发现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经典的抄本,其中《论语》的版本与传世本存在差异,新增了部分篇章。据考古学家推测,海昏侯刘贺(前92-前59年)在位期间,儒家思想已成为上层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但多元思想仍有留存。
材料二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每个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无需教会作为中介。这一思想打破了教会对宗教信仰的垄断,促进了个人主义的兴起。同时,新教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推动了欧洲各级学校的发展,为后来的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材料三 1915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提出“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等主张,呼吁青年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追求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思想解放,但也存在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的倾向。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10分)
(2)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欧洲宗教改革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异同点。(8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变革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7分)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与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爆发,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两国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方面存在尖锐对立。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和意识形态对抗,形成了两极格局。但同时,两国也通过谈判、协商等方式避免了直接军事冲突,维护了世界的相对和平。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冷战对世界的影响。(8分)
三、论述题(15分)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自古以来,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从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到近代新航路的开辟,再到现代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范围不断扩大,交流方式不断创新。在交流互鉴过程中,不同文明相互吸收、相互借鉴,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要求:围绕材料主题,自拟论题,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不少于280字。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 B 2. D 3.C 4. B 5. A 6. C 9. B 8. B 9. A 10. B 11. A 12. A
二、材料解析题
13. (25分)
(1)发展状况:儒家思想成为上层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版本多样,存在新增篇章,体现发展创新性;多元思想仍有留存。(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
原因: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立儒家正统地位;儒家思想适应了西汉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的需要;知识分子对儒家经典的整理与传播。(6分,每点2分)
(2)相同点:都反对传统权威(欧洲反对教会权威,中国反对封建礼教);都促进了思想解放;都推动了教育发展。(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
不同点:宗教改革是宗教领域的变革,新文化运动是思想文化领域的全面革新;宗教改革未否定宗教信仰,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宗教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奠定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条件。(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
(3)认识:思想文化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反映,同时又推动社会进步;思想文化变革应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同文明之间的思想交流互鉴是推动思想文化变革的重要动力;思想文化变革需与时代发展相适应。(7分,任答三点即可,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14. (12分)
(1)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萨拉热窝事件的刺激。(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
(2)评价:积极:避免了美苏直接军事冲突,维护了世界相对和平;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如航天技术、核技术);促进了第三世界的崛起;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消极: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引发了局部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导致了国际关系的分裂与对抗;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浪费。(2分,每点1分,任答两点即可)
三、论述题(15分)
评分标准:
1. 论题(2分):论题明确、具体,紧扣“文明交流互鉴与人类文明发展”主题。
2. 论证(10分):
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运用至少两个史实进行论证。(6分)
史实准确,能够充分支撑论题。(4分)
3. 结论(3分):总结升华,能够呼应论题,体现对文明交流互鉴的深刻认识。
示例论题: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
示例论证:
古代丝绸之路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传入西方,西方的佛教、音乐、舞蹈等传入中国。这种交流互鉴不仅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还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发展。例如,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了禅宗等新的宗教流派,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近代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文明交流互鉴。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欧洲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思想文化传入亚非拉地区,促进了这些地区的近代化进程。同时,亚非拉地区的物产、文化也传入欧洲,丰富了欧洲的物质文化生活。例如,玉米、马铃薯等作物从美洲传入欧洲,改变了欧洲的饮食结构,促进了欧洲人口的增长。
现代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进一步加强了文明交流互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交通、通讯的发展,不同文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频繁。各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例如,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互鉴共赢。
结论:
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在当今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加强交流互鉴,摒弃文明冲突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