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商洛市柞水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评(二)地理试卷 (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商洛市柞水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评(二)地理试卷 (含解析)

资源简介

陕西省柞水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评(二)
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
下图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地球俯视图,阴影部分为9月15日,非阴影部分为9月14日。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A点比C点( )
A.晚9个小时 B.早15个小时 C.早9个小时 D.晚15个小时
2.图中B点( )
A.经度为180° B.地方时为0时 C.正值日出 D.正值日落
3.图示时刻,C点的地方时为( )
A.1:30 B.3:00 C.6:00 D.21:00
塞拉比斯科神庙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岸,建于古罗马时代。公元79年,神庙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被破坏,只留下3根大理石柱。18世纪,神庙遗址重见天日,人们发现大理石柱的3.6米至6.3米高度处变得“千疮百孔”(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推测公元79年那不勒斯海岸所受到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
A.地壳运动 B.变质作用 C.岩浆活动 D.地震活动
5.导致塞拉比斯科神庙大理石石柱“千疮百孔”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堆积作用
6.公元79年—公元18世纪期间,那不勒斯海岸的地壳变化过程( )
①以水平运动为主 ②以垂直运动为主 ③先上升—再下降 ④先下降—再上升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福建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内发育一种独特的“蜂窝石”景观图,该岩石色泽较深,矿物晶体颗粒细小,多气孔,岩石形成后,其表面因受喜湿的地衣、苔藓等植物根系作用形成密集的六边形气孔,形似蜂巢。图左为“蜂窝石”景观,图右中字母表示岩浆、沉积物和三大类岩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蜂窝石”景观的母岩为( )
A.石灰岩 B.大理岩 C.花岗岩 D.玄武岩
8.形成“蜂窝石”的岩石属于图中的( )
A.a B.b C.d D.e
9.形成该景观的地质过程是( )
A.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B.变质作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
C.岩浆活动—地壳抬升—风化作用 D.岩浆活动—地壳抬升—沉积作用
下表为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某城市2022年连续4天的天气预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月19日(星期二) 1月20日(星期三) 1月21日(星期四) 1月22日(星期五)
多云6℃-14℃ 南风3-4级 阵雨3℃-12℃ 东北风5-6级 雨转阴-3℃-7℃东北风转 西北风4-5级 多云转晴-5°C-2℃ 西北风3-4级
10.该城市4天内天气要素变化的实际状况可能是( )
A.云量迅速增多 B.气温快速下降 C.气压持续下降 D.风速不断增大
11.推测影响该城市的天气系统,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世界某区域海洋平均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等值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12.甲、乙两地海洋与大气之间热量输送差异会带来( )
A.乙地降水日数多于甲地 B.乙地沿岸多暖性鱼
C.甲地平均气温高于乙地 D.太平洋副高中心偏西
13.乙地多雾,因为( )
A.近海面逆温,水汽凝结 B.受高压影响,风力较大
C.暖流增温作用,水汽增多 D.饱和水汽压高,水汽易凝结
14.受拉尼娜现象的影响,2025年夏季我国多地出现强降雨,表现为( )
A.雨带控制南方长,南方降水异常多 B.东南沿海台风登陆多,降水多
C.副高北跳动力弱,北方降水强度大 D.夏季风势力弱,南方雨季长
马拉开波湖位于委内瑞拉西北部,早期仅通过一条狭窄的水道同加勒比海连接,湖水南北盐度差异明显。该湖周边冬夏半年降水都较多,但季节分布不均。50多年前为了加快资源的开发,人们将连接外海的水道拓宽,挖深。下图为马拉开波湖区域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5.造成马拉开波湖湖水盐度南北差异大的因素是( )
①入湖径流②降水总量③纬度位置④距海距离⑤湖水流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16.湖水夏半年盐度低,因为夏半年( )
A.受赤道低压影响,降水多 B.受东南风影响,水汽多
C.东北信风强,大气水汽充足 D.洋流势力强,增湿作用明显
17.近年来北部盐度增加明显,主要因为( )
A.河流水体更新慢 B.森林开采量增加
C.水道拓深,海水倒灌 D.城市发展,用水增加
江苏某月18日~19日先是地面受冷锋降温,后受暖湿气流影响形成大范围浓雾天气。图为“江苏该月19日0时(雾过程初期)近地面主要气象要素的分布图”,图示时刻雾的上空有云团分布。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8.此时,冷锋锋线位置接近( )
A.沿海地区 B.沿江地区
C.沿北部省界 D.沿西部省界
19.出现浓雾地区的风向为( )
A.偏北风 B.偏西风
C.偏南风 D.偏东风
20.夜晚,云团所起的作用( )
A.保温作用,加快雾的发展
B.削弱作用,加快雾的发展
C.保温作用,延缓雾的发展
D.削弱作用,延缓雾的发展
二、综合题
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盛行风影响着全球各地气候的形成与演变,并影响着河流、植被等自然环境。左图为南美洲简图,右图为丙区域内某地气候资料图。
说出丙处海域洋流性质及流向。
简述丁河段河流的最主要补给方式及径流量季节变化特点。
从海-气相互作用角度,说明甲海区盛行风增强对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气温的影响。
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孟买是印度第一大城市和最大港口,图1是孟买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统计图,图2是孟买区位图。
据图2中的风向判断北半球的季节,并描述该风向的形成过程。
简述孟买7月昼夜温差较小的原因。
每年的3~5月为孟买的热季,简析热季形成的原因。
2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雅丹地貌泛指干旱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近年来,由于青海大柴旦地区的河流改道,该地的雅丹地貌被河湖水包围,形成了独特的水上雅丹奇观,水上雅丹土丘一般高10-25米,最高可达50米。
分析大柴旦地区水上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
有专家预测,大柴旦水上雅丹奇观在未来几十年间很可能会消失,请推测其自然原因。
(3)为了防止水上雅丹奇观消失,试说明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 D
解析: 图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地球俯视图,自转方向为逆时针,阴影部分为9月15日,非阴影部分为9月14日,根据日期变更规律,0时经线东侧为新的一天,180°经线西侧为旧的一天,根据自转方向可知,BN为180°经线,则另一条日界线为0时经线,则C所在经线度数为135°E,为东九区的中央经线。A所在经线读数为90°W,为西六区的中央经线,两时区相差15小时,故A点比C点晚15个小时,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答案: A
解析: 图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地球俯视图,自转方向为逆时针,阴影部分为9月15日,非阴影部分为9月14日,根据日期变更规律,0时经线东侧为新的一天,180°经线西侧为旧的一天,根据自转方向可知,BN为180°经线,则另一条日界线为0时经线,A正确,B错误;B点所在的经线与0时经线相差135°,时间相差9小时,根据东加西减的规律可知,B点地方时为9时,B点位于赤道,故不可能日出或日落,CD错误。故选A。
3.答案: C
解析: 由图可知,C点所在的经线与0时经线相差90°,时间相差6小时,根据东加西减的规律可知,C点地方时为6时,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答案: C
解析: 题干表明公元79年神庙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破坏,图片中显示大理石柱下部存在“被火山灰覆盖部分”。火山灰是火山喷发时岩浆活动的产物,这直接体现了当时发生了岩浆活动,C正确。地壳运动主要表现为岩层变形或位移(如褶皱、断层),但题干未提及地层变形或地貌剧烈变化,仅描述火山灰覆盖现象,无直接关联,A错误;变质作用是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性质改变,与火山灰覆盖无关,B错误;地震可能伴随火山喷发,但地震本身不会导致火山灰覆盖,题干也未描述地震破坏现象,D错误。故选C。
5.答案: B
解析: 大理石柱3.6米至6.3米高度处“千疮百孔”,图片标注为“海生动物钻孔部分”。海生动物钻孔是生物对岩石表面的破坏,属于侵蚀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B正确。风化作用主要是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使岩石崩解破碎,但此处明确是海生动物钻孔,更强调生物侵蚀,A错误;搬运作用是将物质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堆积作用是物质沉积,均与“千疮百孔”的形态无关,CD错误。故选B。
6.答案: C
解析: 那不勒斯海岸主要是垂直运动为主,大理石石柱之前在陆地上,后面石柱经历了海生动物的蛀蚀,说明此时下降到海平面以下。18世纪,大理石石柱才又重见天日,说明又经历了上升运动。因此在18世纪之前的公元79年一公元18世纪期间,那不勒斯海岸的地壳应先上升后下降,这种变化是以垂直运动为主,②③正确,①④错误,故选C。
7.答案: D
解析: 石灰岩是沉积岩,多形成于浅海等沉积环境,无多气孔、矿物晶体颗粒细小等喷出岩特征,A错误。大理岩是变质岩,由石灰岩变质而成,不具备多气孔等特点,B错误。花岗岩是侵入岩,矿物晶体颗粒较大,而“蜂窝石”矿物晶体颗粒细小,C错误。玄武岩是喷出岩,具有色泽较深、矿物晶体颗粒细小、多气孔的特点,与“蜂窝石”特征相符,D正确。故选D。
8.答案: A
解析: 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e为岩浆,d为侵入岩,a为喷出岩,c为沉积物,b为沉积岩,f为变质岩。“蜂窝石”的母岩是玄武岩(喷出岩),对应图中a,A正确,BCD错误。故选A。
9.答案: C
解析: “蜂窝石”母岩是喷出岩,由岩浆活动形成,并非先风化、侵蚀,A错误。无变质作用参与该景观形成,B错误。首先岩浆喷出冷却形成玄武岩(岩浆活动),然后地壳抬升使岩石出露地表,最后经风化作用形成“蜂窝石”景观,C正确。最后是风化作用,不是沉积作用,D错误。故选C。
10.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以看出,1月19日至22日期间,云量是先增多后减少,A错误;白天最高气温由14℃快速下降至2℃,B正确;由于气温是持续下降的,推断是冷锋活动,其气压前后变化是一直升高的,C错误;读图风速变化是先增大后减小的,D错误。故选B。
11.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由于该地气温是持续下降的,推断是冷锋活动,B表示的是冷锋天气系统,B正确;A是暖锋,C是北半球气旋,D是北半球反气旋,都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答案: C
解析: 据图可知,图中甲地向大气输送的热量比乙地多,海洋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所以甲地平均气温高于乙地,C正确;甲地从海洋获得的水热多,大气易作上升运动,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所以甲地降水多于乙地,A错误;据图并回忆洋流分布规律可知乙地有加利福尼亚寒流,多冷性鱼,乙地有寒流导致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少,因果错误,B错误;因乙地输送的热量少,同一水平面甲乙两地的热力差异会形成热力环流,乙地气温低,以下沉气流为主,带来太平洋副高中心偏东,D错误。故选C。
13.答案: A
解析: 雾形成的条件是充足的水汽和降温冷凝过程。据上题分析可知,乙地有加利福尼亚寒流,使得近洋面暖湿空气遇到冷的下垫面,近海面逆温,水汽凝结形成雾,A正确;风力大不利于雾的形成,雾易被吹散,B错误;乙地为寒流,降温减湿作用明显,大气温度低,饱和水汽压低,CD错误。故选A。
14.答案: B
解析: 拉尼娜现象出现时,我国表现为副高势力偏强,副高北跳动力强,夏季风势力偏强,雨带在北方控制时间长,出现北涝南旱,ACD均错误;因副高位置异常偏北,东南沿海台风登陆次数变多,B正确。故选B。
15.答案: B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南部有较多河流注入(入湖径流量大),①正确;来自海洋的东北信风会给当地带来降水,南部位于信风迎风坡,降水更为丰富,淡水稀释强,盐度低,②正确;北部与海洋连通,盐度高,南部距海较远,盐度较低,④正确,B正确;纬度差异较小,对南北盐度差异影响不大,③错误,AC错误;该湖泊较为封闭,整体湖水流动性差,南北流速差异不大,⑤错误,D错误。故选B。
16.答案: A
解析: 夏半年气压带风带北移,该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淡水注入多,盐度低,A正确;东南信风不是降水的主要来源,B错误;东北信风主要在冬季影响该地区,C错误;该区域洋流的季节差异较小,不是主要因素,D错误。故选A。
17.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近年来“人们将连接外海的水道拓宽,挖深”,水道被拓宽挖深后,海水更易倒灌进入北部湖区,导致北部盐度明显升高,C正确;材料没有信息表明河流水更新、森林开垦、城市用水条件发生改变,其对北部盐度增加影响较小,ABD错误。故选C。
18.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在冷锋过境时,气温下降、气压上升、风向发生改变。在图中可以观察到,沿江地区长江北侧吹偏北风,南侧为偏南风,且北侧风速大于南侧,温度低于南侧,北侧被冷气团控制,南侧被暖气团控制,冷气团势力强于暖气团,符合冷锋的特征。因此冷锋锋线位置接近沿江地区,B正确,
ACD错误,故选B。
19.答案: D
解析: 结合材料信息,大雾天气的形成先是地面受冷锋降温,后受暖湿气流影响形成。由图可知,此次冷锋过境之后,长江以北的地区以偏东风为主,可将东部海洋上空的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冷下垫面上,使水汽遇冷易凝结形成大雾天气,所以出现浓雾地区的风向为偏东风,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0.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夜间云层厚,则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强,地面散失热量少,地面及近地面大气降温慢,不利于形成强逆温,也不利于近地面水汽的凝结,所以使雾发展缓慢,C正确,A错误;云层主要在白天起到削弱太阳辐射的作用,而非夜晚,排除BD。故选C。
21.答案: (1)暖流;自北向南流。
(2)丁河段主要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河流大气降水补给为主;湿季(夏季)降水多,径流量大,干季(冬季)降水少,径流量小,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3)盛行风增强导致上升流增强,甲海区表层水温降低,空气温度高于海水温度,大气热量向下传递给海洋,导致气温降低。
解析: (1)读图联系已学可知,丙处位于南半球,洋流为巴西暖流,性质是暖流;暖流由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故流向是自北向南流。
(2)读图可知,丁河段主要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季节性受赤道低压控制,年降水量较大,河流的主要补给方式是雨水补给。径流量季节变化特点为:湿季(夏季)时受赤道低压控制,降水多,径流量大;干季(冬季)受信风控制,降水少,径流量小,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
(3)从海一气相互作用角度看,甲海区盛行东南信风,东南信风为离岸风,东南信风增强会使上升流增强,导致甲海区表层水温降低;随着海水温度下降,空气温度高于海水温度,与大气形成温度差,大气热量通过大气逆辐射向下传递给海洋,导致气温降低。
22.答案: (1)北半球夏季。形成过程:北半球夏季,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成西南季风;夏季南亚大陆增温形成低气压,吸引西南气流,二者共同影响形成西南季风。
(2)7月,孟买降水多,云量大,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较低;夜晚保温作用好,气温较高。
(3)3~5月,太阳直射点北移,该地太阳高度增大,太阳辐射增强,大气吸收热量增多,气温变高;3~5月,夏季风未到达,南亚地区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解析: (1)据图2可知,此时盛行西南季风,说明此时为北半球夏季;北半球夏季,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气压带风带北移,来自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成西南季风;夏季南亚大陆增温形成低气压,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吸引西南气流,二者共同影响形成西南季风。
(2)影响昼夜温差大小的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高度、天气状况等。因时间不同导致昼夜温差变化的因素为天气状况。孟买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季节变化大,分旱、雨两季。读图可知,孟买7月份降水为全年最多,降水多,云量大,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其它月份强,气温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较其它月份好,气温高。故孟买7月份昼夜温差较小。
(3)孟买属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且分旱、雨两季。3-5月份气温高主要受太阳直射点移动、天气影响。3-5月份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高度角增大,太阳辐射增强;而此时主要受冬季风影响,夏季风影响小,雨季尚未开始,晴天多,太阳辐射被削弱的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大气吸收热量增多,气温高,所以每年的3到5月份为孟买的热季。
23.答案: (1)由于流水沉积作用,泥沙在河湖处形成堆积物;伴随地壳运动,地势抬升(青藏高原的抬升),沉积物暴露于地表;气候日趋干旱,经过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形成雅丹地貌;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河流改道使河湖水包围该区域,最终形成独特的水上雅丹奇观。
(2)全球变暖,冰川消融,该地失去补给水源;干旱的气候使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该地植被稀少,地表裸露,风力强劲,风力侵蚀作用使水上雅丹土丘坍塌。
(3)合理利用冰川融水资源;加强天然植被保护,禁止乱砍滥伐;采取工程、生物等措施防风固沙;控制人口数量;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
解析: (1)水上雅丹地貌是雅丹地貌被河湖水包围所形成的,可以结合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分析。先有流水携带泥沙堆积形成堆积物,后由于地壳运动,地壳抬升,沉积物上升裸露,再由于气候变得干旱,经历风化、侵蚀作用后,形成雅丹地貌。
(2)本题主要从补给水源、气候、风力侵蚀等方面分析。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高山冰川消融殆尽,该地无水补给,同时由于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再加上该区域风力作用明显,在风力侵蚀、搬运作用下,水上雅丹地貌坍塌。
(3)本题主要从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植被、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分析。对于水上雅丹地貌的保护,首先应保护冰川资源,保护植被,减少风沙侵袭,控制人口数量,减少人为破坏,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延缓气温升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