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 (上)初三期中学业水平质量监测
化学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O16 Ca40
第I卷(选择题 共40分)
第I卷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答案请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上.
1.通过实验测定了空气组成及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科学家是
A.牛顿 B.道尔顿 C.拉瓦锡 D.门捷列夫
2.青蒿琥酯(C H O )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琥酯属于
A.混合物 B.单质 C.化合物 D.氧化物
3. “实验室以KMnO 为原料制取O 并验证其性质”涉及的实验装置及操作不正确的是
4.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 3个镁离子————3Mg B. 氧化铁————FeO
C. 2个氮原子————N D. 铝元素——AL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5~16题
空气中的各种成分(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医疗和科研等领域,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有限,且分布不均,将海水淡化是解决人类淡水危机的重要途径。
5.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不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可用作保护气
B.氧气能够支持燃烧,可用于炼钢
C.水的沸点为100℃,可用作冷却剂
D.稀有气体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于制作电光源
6.海水淡化方法有“蒸馏法”(图1)和“反渗透膜法”(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蒸馏法是利用海水中各成分沸点不同B.图1 中温度升高水分子的能量不变
C.反渗透膜法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D.图2反渗透膜左侧 Cl 数目大量减少
7.实验小组使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通过红热的玻璃导管引燃红磷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中红磷必须过量
B.实验过程中小气球先膨胀后缩小
C.实验过程中锥形瓶中气体的总质量不变
D.若用敞口容器进行该实验,也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8.化学兴趣小组收集一瓶长江水,模拟自来水厂进行水的净化过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混凝剂能有效地减少水中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B. “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C. “吸附”时常选用活性炭作为吸附剂
D. “消毒”的目的是为了杀灭细菌病毒等
9.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直接观察颜色的方法可区分氧化铜粉末和木炭粉
B.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可用于区分氮气和二氧化碳
C.按右图所示进行实验,可判断石蜡中是否含有碳元素
D.利用二氧化锰,可将5%的过氧化氢溶液和水区分开来
10.实验室模拟“工业碳化法”制备高纯CaCO ,并测定 CaCO 产率,实验操作如下:
实际生成CaCO 的质量
(CaCO 产率 =理论生成CaCO 的质量×100%)
步骤1:将50g钙元素质量分数为36%的石灰石(主要成分为CaCO ,其它成分不含钙元素且难溶于水)在900~1000℃条件下焙烧,得到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步骤2:向焙烧后的混合物中加入足量水,搅拌,过滤得到 Ca(OH) 溶液。
步骤3:向Ca(OH) 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再通入一定量的CO 气体,充分反应后经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得到40g固体。
已知:
②Ca(OH) 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而CO 和CaCO 不能。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步骤1 中发生的主要反应为分解反应
B.步骤3 过程中,当观察到红色褪去时候应停止通入 CO
C.步骤3过滤时,若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将会导致CaCO 产率偏低
D. 实验测得CaCO 的产率为80%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第II卷共5小题,共40分。答案请按要求书写在答题卡上。
11.(8分)从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重要的思维方式。
(1)氨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制备氮化钠等物质。图1是含氮元素的粒子之间的转化关系图,图2为氮元素周期表信息及氮、磷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图1中a表示的是 ▲ (填“原子”、“离子”或“分子”)。
②构成氮化钠(Na N)的阴离子是 ▲ (填粒子符号)。
③根据图2可知,氮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
④根据图2判断,N、P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 ▲ 。
(2)用N 和H 合成NH 是人类科学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
①工业上利用沸点不同,通过分离液态空气获得N ,液氮变为氮气时,体积明显变大的原因是 ▲ (从微观上解释)。
②在一定条件下,向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 N 和H ,充分反应生成NH 。反应前后微观粒子的变化如图3所示,图中X代表的物质是 ▲ (填化学式)。
③氨气是良好的储氢介质,通过NH 分解可获得H 。结合图4分析,影响氨气分解率的因素有 ▲ 。若选用催化剂3作为NH 分解的催化剂,其最适宜的反应温度为 ▲ 。
12.(8分)二氧化氯(ClO )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杀菌消毒剂,实验室制备二氧化氯的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1)“酸浸”时,发生的化学反应为
①将金属锌粒粉碎的目的是 ▲ 。
②若要制取和收集一瓶干燥的氢气,选择的装置组合是 ▲ 。
(2)“燃烧器”中,氢气可以在氯气中剧烈燃烧。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3)“ClO 发生器”中, 发生反应:
①该化学方程式中 X 的化学式为 ▲ 。
②NaClO 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
(4)以上工艺流程中可循环的物质是 ▲ (填化学式)。
(5)二氧化氯可用于城市用水消毒,该过程中发生 ▲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13.(8分)氢气是一种清洁高效的绿色能源。根据氢气获取方式将氢气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灰氢”是利用化石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制取氢气,同时伴随大量CO 排放,从而加剧温室效应;而“蓝氢”则在灰氢的基础上,通过捕获、利用和封存CO (CCUS技术),实现低碳制氢;“绿氢”则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进行电解水制氢,其生产过程不产生CO 。
(1)实验室模拟电解水制氢气,装置如右图。
①a管中收集的气体是 ▲ (填化学式)。
②水中加入少量NaOH 溶液的目的是 ▲ 。
③此实验可得出水是由 ▲ 组成。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CH ),利用“甲烷-水蒸气”重整制氢流程如下图。
①转化炉1中反应需在高温催化剂下进行,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②转化炉2中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吸附”过程中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B.反应前后3种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改变
C.反应过程中原子种类、原子个数都不变
D. 反应生成CO 和H 的质量比为44∶1
③吸收塔中发生反应 吸收塔的作用是 ▲ ;
④此工艺制取的高纯H 为 ▲ (填“灰氢”、“蓝氢”或“绿氢”)。
14.(11分)某小组同学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为主题开展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①白磷(P )燃烧的原理及产物和红磷相同;当氧气体积分数低于 7%时,白磷无法继续燃烧。
②铁缓慢氧化时能够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反应生成红褐色的铁锈,铁锈不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探究一:利用改进后的装置测空气中氧气含量
步骤一:检查气密性,加入试剂,将装置连接固定。
步骤二:打开止水夹a和b,向A中缓慢鼓入空气至露出白磷,关闭止水夹a和b。测得A 中排入到B 中水的体积为 V mL。
步骤三:用凸透镜聚光引燃白磷。
步骤四:待白磷熄灭并冷却到室温,打开止水夹b,B中水倒吸进入A中,测得量筒中水的体积变为V mL。
(1)经测定 。则小组同学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 。
(2)写出白磷(P )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
探究二:利用传感器测空气中氧气含量
利用数字化仪器能更准确地测量实验数据。老师利用传感器测定了实验装置(如图2)内的压强、温度和氧气浓度,三条曲线变化趋势结果如图3 所示。
(3)曲线X表示压强的变化趋势,曲线Y 表示 ▲ 的变化趋势。
(4)结合Y、Z两条曲线,解释A→B段压强变化的原因 ▲ 。
(5)结合曲线Z判断,导致C→D段曲线发生变化的操作是 ▲ (填序号)。
A.打开弹簧夹 B.打开三颈瓶的橡胶塞 C.加热三颈瓶
探究三:利用铁粉生锈原理测空气中氧气含量
小组同学利用图4装置测出空气中氧气含量为20.3%。相关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编号 铁粉质量/g 活性炭质量/g 食盐水滴数 消耗1mL 氧气用时/s
1 3 0.2 0 56
2 3 0.4 0 53
3 3 0.2 9 43
(6)实验中加入食盐水的目的是为了 ▲ 反应速率(填“加快”或“减慢”)。
(7)用铁粉生锈原理测得空气中氧气含量比用白磷燃烧原理准确度高的原因是 ▲ 。
(8)请设计实验证明:实验结束后纸袋中的黑色粉末中仍含有铁单质,简述实验过程(包括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须使用的试剂:CuSO 溶液)。
15.(5分)乙醇(C H O)广泛应用于生产环保燃料乙醇汽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能源危机。工业上可用乙烯(C H )生产乙醇,其反应为:
(1)C H O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填最简比)。
(2)若要制取92kg乙醇,理论上至少需要乙烯 (C H )的质量是多少 (写出计算过程)
(3)以秸秆为原料可生产葡萄糖(C H O )。葡萄糖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也可反应生成乙醇和二氧化碳。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