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多校联考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多校联考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九年级(上)期中试卷
化 学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共8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答在本试卷上或不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内答题,视为无效答题。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30分)
1.使用“含氟牙膏”可预防龋齿,这里的“氟”指
A.元素 B.分子 C.原子 D.离子
2.下列物质与其颜色不对应的是
A.高锰酸钾:暗紫色 B.液氧:无色 C.硫酸铜溶液:蓝色 D.硫:淡黄色
3.下列变化中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A.食物腐烂 B.醋的酿造 C.木材燃烧 D.呼吸作用
4.化学实验操作应严谨、规范。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5.下列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酒精能与水互溶——用作燃料 B.稀有气体通电会发光——用于霓虹灯
C.氧气能供给呼吸——用于急救 D.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用作保护气
6.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 B.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出现大量白烟
7.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B.在化学反应后其质量减小
C.在化学反应后其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D.化学反应都要使用催化剂
8.“84”消毒液于1984年研制成功,其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钠(NaClO)。制取NaClO的反应为Cl +2NaOH—— NaCl+NaClO+H 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Cl 表示两个氯原子 B. NaCl 由氯化钠离子构成
C. NaClO 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D. NaClO 属于氧化物
结合“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探究,完成第9~11题。
9.以下属于石蜡化学性质的是
A.熔点较低 B.白色固体 C.有可燃性 D.难溶于水
1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石蜡燃烧过程中,既发生物理变化又发生化学变化
B.用小刀可切下一块石蜡,说明石蜡的硬度小
C.石蜡能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
D.用燃着的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能重新燃烧,说明白烟可支持燃烧
11.某同学利用传感器探究“蜡烛在密闭容器内燃烧过程中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情况”。实验装置如题11图—1所示,实验过程中采集到的数据如题11图—2所示,以下分析合理的是
A.题11图-2中,曲线2代表氧气浓度的变化
B.石蜡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
C.由图可知,蜡烛燃烧不能耗尽装置内的氧气
D.题11图-2中,80s 时装置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80.6%
12.屠呦呦因青蒿素(C H O )的研究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下列关于青蒿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 B.相对分子质量为282g
C.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碳、氧元素质量比为9:4
13.在给定条件下,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实现的是
C. Fe CuSO 溶液→Cu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带电荷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B.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
C.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的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
D.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该物质一定含碳元素、可能含氧元素
15.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进行了有关反应A+B=C的四组实验,各物质的质量如右表所示。已知四位同学所取A和B的总质量均为20g,且反应均完全进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y可能等于16 D. z一定等于15
二、(本题包括2小题,共12分)
16.(6分)空气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1)同学们考察了某地的微型空气质量监测站,并将当日的监测数据记录如下表:
二氧化氮( 臭氧 一氧化碳(
22.0 158.0 3.26
①除上表中监测的物质外,还需要监测的空气污染物有 ▲ 和 ▲ 等。
②臭氧(O )属于空气污染物,请从微观视角解释O 和O 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 ▲ 。
(2)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的装置如图所示。他将汞放在密闭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得到红色粉末氧化汞,同时容器里空气的体积减小了。
①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②连续加热12天的目的是 ▲ 。
③该实验中,通过观察到 ▲ 的现象,可得出“容器里空气的体积减小了”的结论。
17.(6分)某兴趣小组进行以“制作模型并展示科学家探索物质组成与结构的历程”为主题的跨学科实践活动。
【任务一】探究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1)我国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移走硅原子形成的文字如题17图-1所示。你从中获得的信息有 ▲ (填字母)。
a.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b.原子的体积很小
c.固体中原子静止不动
d.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2)题17图-2是某反应的示意图。
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②该反应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 ▲ (填具体的粒子名称,下同),没有发生变化的粒子是 ▲ 。
【任务二】分析史料,构建原子模型
材料1:公元前5世纪,有哲学家猜想:万物是由极其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
材料2:1808年,道尔顿在《化学哲学的新体系》一书中论述了原子论的观点: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原子构成的,原子是不可分割的。
材料3:19世纪末,汤姆孙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了电子,否定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他认为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内,带负电荷的电子镶嵌其中。
材料4:1909年,卢瑟福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3)哲学家猜想:万物是由极其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这属于 ▲ (填字母)。
a.观察现象 b.提出问题 c.建立假说 d.实验验证
(4)题17图-3分别是道尔顿、汤姆孙和卢瑟福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请根据材料确定模型建立的先后顺序 ▲ (填字母)。
— 3 ——
三、(本题包括2 小题,共19分)
18.(10分)同学们在实验室利用下列装置制取氧气。
(一)甲同学选择用装置B和装置C制氧气。
(1)写出仪器①的名称 ▲ 。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基本反应类型是 ▲ 。
(3)为防止生成的氧气从长颈漏斗中逸出,向装置B.中添加的液体试剂至少应 ▲ 。
(4)证明氧气集满的方法是 ▲ 。
(二)乙同学选择用高锰酸钾固体制氧气。
(5)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6)在该实验方案中,下列图标需要标注的是 ▲ (填字母)。
(7)向试管中加入高锰酸钾粉末的正确操作是 ▲ (填字母)。
(8)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是利用氧气 ▲ 的性质。停止加热时,应 ▲ ,以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回热的试管,使试管炸裂。
19.(9分)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是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的重要方法。
(1)题19图一1是部分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及对应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①原子序数与 ▲ (填字母,下同)在数值上相同,图中所示元素位于同一周期的原因是各原子的 ▲ 相同。
a.质子数 b.中子数 c.电子层数 d.最外层电子数
— 4 —
②请根据图中信息,写出氟化镁的化学式,并标出各元素化合价 ▲ 。
(2)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利用CO 的新技术:
2CO +6H 一定条件 C H +4X。在密闭容器中加入 和H 模拟该反应,反应物的总质量、各生成物的质量随时间变化如题19图-2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X 的化学式为 ▲ 。
②m: n= ▲ (填最简整数比,下同)。
③时间为t min时,容器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 ▲ 。
(3)品红是一种由分子构成的固体粉末,能溶于水形成红色溶液。请根据以上信息,设计实验证明“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运动加快”,并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运动加快。
四、(本题包括1小题,共5分)
20.(5分)KMnO 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某工厂生产KMnO 的流程如图所示。
(1)“Ⅱ氧化”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2)“M电解”中,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有 ▲ (填元素符号)。
(3)生产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有 ▲ (填字母)。
a. N b. KOH c. KMnO
五、(本题包括1 小题,共14分)
21.(14分)水是生命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
【保护水资源】
(1)保护水资源从我做起。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填字母)。
a.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b.工业用水重复使用
c.农业采用节水灌溉 d.生活污水随意排放
(2)某实验小组在实验室中模拟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最终得到蒸馏水。过程如题21图-1所示。
①“操作Ⅰ”的名称是 ▲ ,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
②“操作Ⅰ”中利用活性炭的 ▲ 性去除异味和一些可溶性杂质。
③“操作Ⅱ”主要利用液体中各成分的 ▲ 不同,将蒸馏水分离出来。蒸馏水不含 ▲ ,因此属于软水。
【探究水组成】
(3)1766年,卡文迪什制得“易燃空气”,该气体在纯氧中燃烧只生成水。请写出该“易燃空气”在纯氧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此实验可证明水是由 ▲ (填名称)组成的。
(4)1783年,拉瓦锡研究水的组成,装置如题21图—2所示。将水蒸气通过灼热的铁管,一段时间后,在出口处收集到一种具有可燃性的气体单质。实验后称量发现水的质量减少,铁管质量增加,拉瓦锡研究并判断铁转化为氧化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填字母)。
a.出口处收集到的可燃性气体是氢气
b.实验中参加反应的水蒸气的质量等于铁管增加的质量
c.冷却的目的是使混合气体中的水蒸气冷凝,将可燃性气体分离出来
(5)1800年,尼克尔森通过电解水获得氢气和氧气。兴趣小组同学在实验室模拟进行电解水实验(装置如题21图—3所示)。
①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 ▲ 。断开电源后,用燃着的木条在玻璃管A的尖嘴口检验产生的气体,观察到的现象是 ▲ 。
②水中加入少量NaOH 溶液可以增强导电性,请写出构成NaOH 的阴离子的符号 ▲ 。
【再探电解水】
(6)利用电解水可制氢。题21图-4表示一定条件下电解水的过程中,某电极上发生的变化。
①“阶段三”中,气泡从电极表面脱离后,在溶液中向上运动时,所受压强逐渐减小,体积逐渐增大。请从微观视角,对气泡体积增大进行解释 ▲ 。
②相同条件下,若电极表面的气泡难以脱离,则不利于氢气的产生。原因是 ▲ 。
— 6 —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B C B A D A C C D C D B D B
二、填空题(共12分)
16.(6分)
(1) ①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2分);②分子结构不同(1分);(2) ① (1分);② 使氧气充分反应(1分);③ 玻璃钟罩内液面上升(1分)
17.(6分)
(1) ab(2分);(2) ① (1分);② 氢分子、氯分子;氢原子、氯原子(2分);(3) c(1分);(4) A→B→C(1分)
三、实验题(共19分)
18.(10分)
(1) 长颈漏斗(1分);(2) ;分解反应(2分);(3) 浸没长颈漏斗下端管口(1分);(4) 将带火星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1分);(5) (1分);(6) cd(1分);(7) a(1分);(8) 不易溶于水;先移导管后熄灯(2分)
19.(9分)
(1) ① a;c(2分);② (1分);(2) ① (1分);② 22:9(1分);③ 6:1(1分);(3) 实验内容:取等体积品红溶液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一支加热,一支不加热(2分);实验现象:加热的试管品红褪色更快(1分)
四、流程题(共5分)
20.(5分)
(1) 电解(2分);(2) H、Mn(2分);(3) b(1分)
五、综合题(共14分)
21.(14分)
(1) abc(2分);(2) ① 过滤;引流(2分);② 吸附(1分);③ 沸点;可溶性钙、镁化合物(2分);(3) ;氢元素和氧元素(2分);(4) ac(1分);(5) ① ;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2分);② (1分);(6) ① 压强减小,分子间间隔增大(1分);② 气泡占据反应位点,阻碍电极与水接触(1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