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发展学情分析本课是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的第一课,因此应该在本科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因为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本课的部分内容,所以应当在此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升华教学内涵。二、教材分析《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为《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一课,从时间上来看本课展示了中国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发展过程,展现了社会形态的演变,以及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独特性与发展脉络。从内容上来看,本课的推进过程中结合了原始社会以及夏商周时期的文化遗迹与文献相结合,渗透了集证辨据的史学思想方法。三、教学目标结合文化遗迹与文献史料理解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能通过实物、文献等史料,理解夏、商、西周展现的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能通过文献、青铜器铭文、甲骨卜辞等史料理解夏朝存疑以及商朝历史为信史的原因(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认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特点,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素养目标:家国情怀)。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的形成发展的过程,夏商周的制度;难点:中华文明发展的原因探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问题导入:中华文明到底几千年?教师讲述良渚文化申遗成功背后,西方考古学界对中华文明诞生时间的判断,以及根据新的考古成果对中华文明起源时间的新界定,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设计意图:从问题出发,引发学生思考,结合考古学的最新发掘成果,加强对文明标准的认识,为后续的课程内容做铺垫,了解考古学的动态发展对历史书写的影响。新课教授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通过快速浏览教材第一子目,思考中华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引导学生得出“是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明确:史学家以生产工具为主要依据将原始社会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其后进入“旧石器时代中国古人类”的教学。请学生对照教材《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找出在初中时学过的古人类遗址并圈出来。学生应能找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问题:我国已经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有数百处。根据《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结合教材的文字叙述归纳,我国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在生活时间、地域分布、生产生活方面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引导学生根据地图和教材内容回答:时间早、分布广,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采集、群居生活、学会用火等。设计意图:衔接初中历史教材,激活学生既有知识,在此基础上利用教材“思考点”提出问题,以简单直接的方式快速处理该教学内容,体现高中阶段教学的要求与特点,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与过渡,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空观念与归纳能力,明白我国是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过渡:这些古人类与我们是否有血缘关系尚待考证,但人类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距今约1万年前,我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2.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存及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图中在各遗存位置配以相应的农作物产品考古遗迹图、房屋建筑复原图等图片),找出初中已经学习过的文化遗存,如淮河上游舞阳贾湖遗址、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大汶口遗址等。教师根据地图强调:除了上述文化遗存外,还有诸多文化遗存,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等。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所有观察结果,指向“数量多、分布广、存在核心区域”等特点,不同地域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不一样。问题:这些数量众多、分布广阔的遗存,有没有共同的特征呢?使用打磨结合方式制作石器、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母系血缘、生活逐渐稳定等,渐渐指向“生产力”等更深层次。问题:不同的遗存在本质上又蕴含了许多相同的元素。正是基于此,我们的中华文明从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文化中逐渐汇聚发展而来。这说明我们中华文明从起源上就体现了怎样的特征?中华文明从起源上就体现了多源性、开放性、包容性、统一性,最后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过渡:我们经常说中华文明5000多年。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距今5000年前后的文化遗存。3.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展示仰韶文化遗址复原图与良渚文化出土的碳化稻谷等图片问题:良渚文化是距今5000年前后长江流域的文化遗存代表。2010年至2012年,考古人员在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碳化稻谷约2.6万斤,2017年又发现至少20万公斤。与早前的仰韶文化人类遗址相比,这些发现说明了什么?设计意图:大规模的碳化稻谷出土实物都是基本的生产要素,通过展示这些要素呈现的特点,联系政治经济学常识,学生能够得出:生产技术提高、农业进一步发展、产品逐渐有了剩余等结论,为认识私有制、贫富差距的出现做好铺垫。展示良渚文化贵族与平民墓葬图片问题:红山文化是辽河流域文化遗存的代表,其末期的半拉山墓地男性墓葬和男神头像,以及良渚文化出现的贵族和平民墓葬,又说明了什么?设计意图:红山文化末期,我国原始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辽宁朝阳半拉山墓地出土的男性化特征明显的文物图片,可印证教材“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的结论;良渚文化贵族和平民墓葬的“差异”,可引导学生思考实证私有制出现、社会贫富分化、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等新的社会特点。展示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和大型祭坛图片问题:大量精美玉器的出土和祭坛、说明了什么呢?设计意图:玉器数量众多,工艺复杂,成为社会分工出现的实证。精美的玉器,证实了先民对美的追求;祭坛则体现了意识形态的存在。突出精神生活在先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意在说明生产的进步促进了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展示良渚古城和稻田遗址图片问题:考古发现,良渚古城及其外围还发掘出了良渚文化时期水田土壤筛选出的水稻颖壳、小穗轴和杂草种子。这些考古发掘说明了什么?设计意图:“首都”的出现,从某种程度形成权贵阶层和统治者产生、早期区域性国家出现等结论。透过众多的考古实证,逐渐使学生看到在5000多年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产生、阶级分化明显、中心城市形成、早期国家形态出现,特别是国家的产生是文明形成的本质特征,中华文明5000多年,因此得以确证!过渡:学生在初中时学过黄帝、炎帝、尧、舜、禹的传说,知道黄、炎部落走向联合,黄帝、炎帝被尊为华夏始祖,而尧、舜、禹相继“禅让”,也被誉为美谈。问题:陶寺遗址是一个大型聚落遗址,早期面积就达160万平方米。除拥有宫城和贵族居住区的城址外,还有王族墓地、独立仓储区、礼制建筑区、普通居民区等,发掘出土了中国最早的天文建筑、各种礼器和乐器,在王墓中出土了标志王者身份的蟠龙纹陶盘和大量的玉、石飾品及彩绘陶器、漆木器等。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设计意图:通过陶寺遗址实证:王权空前发展、国家形态更加凸显、文明进一步发展等结论。在此基础上,可运用考古学证明,这一时期中国大地上已经邦国林立,即史称“万邦”时代。过渡:随着历史的发展,“万邦”逐渐向王朝行进。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大约在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王朝。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二)夏、商、西周1.夏朝问题:夏是我国第一个王朝国家,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阅读教材第5页“学思之窗”,思考其中的问题: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古书中会出现不同说法?设计意图:“学思之窗”中两书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表述,充分利用之,可培养学生的史料辨析能力。此处不是要求学生对启继位的方式进行判断,而是学会通过分析作者所处的时代、立场来辨析史料的方法。材料反映出启的继位并非一帆风顺。同时可以肯定的是,从启开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从此变为“家天下”。这种只以血缘而不以品德、能力为标准的继承制度,其弊端是很明显的。在这里指出世袭制的弊端,为讲述夏、商、西周的灭亡作好铺垫。问题:夏作为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是如何进行统治的呢?设计意图:通过了解夏朝的统治来认识早期国家的特征。夏朝建立了公共权力,夏王是最高统治者。在中央,通过设机构与职官,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夏王朝的统治,体现了人类社会早期中华民族对国家治理的探索。但限于生产力水平,对地方的控制力比较弱,实质上与直接控制之外的其他地方形成的是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夏朝后期,统治者暴虐无道,最终被商部族所灭。2.商朝问题:商王以占卜的方式来决定自己和国家的行动,反映出商王朝在政治上具有怎样的特点?引导学生得出:反映出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特点。设计意图:商王按所谓“神”的旨意行事,几乎每事必卜,故甲骨文内容涉及商朝社会的各个领域,有几十个类别之多,反映了社会方方面面的情况,成为我们研究商朝历史最重要的史料。同时甲骨文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应倍加珍视、保护和传承。是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得出甲骨文是商朝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实证;二是让学生明确甲骨文的档案性质,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我们研究商朝历史最重要的史料,从而培养学生的史料意识和实证素养;三是通过讲解甲骨文的文化价值,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过渡:商王朝势力范围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面对辽阔的疆域,主要采用什么方式治理的呢?学生结合教材回答:内外服制。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由此,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过渡:商朝晚期,社会矛盾尖锐,外部方国时叛时服。到商朝末期,纣王无道,最终被处于外服地区的周部族所克。3.西周西周统治者继续提倡“王权受命于天”,自称“天子”。面对比商朝更为广阔的疆域,西周如何进一步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地方治理?首先来看一段青铜铭文:部分铭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译文:武王克商后,归告于天:我要居住在这天下的中心,由此统治民众。)问题:青铜器“何尊”及铭文内容实证了哪些历史事实?设计意图:青铜器铭文能够引导学生实证武王克商和西周统治者营建都城、加强政权建设等史实,此为落实课标要求;铭文中有“宅兹中国”一语,这里的“中国”虽是一个地理概念,指国之中央,但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两字作为词组最早的实物见证,具有重要意义,是作为中国人应该记住的一件大事。问题:联系教材寻找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学生应能回答:分封制。问题: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得出:目的是以藩屏周,巩固周王的统治。问题:这一制度又是以什么方式进行分封的呢?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得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教师讲解:通过层层分封,西周形成了等级森严的金字塔形结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西周又实行了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嫡长子继承制为主要特征的宗法制,以及严格规范不同等级人们行为的礼乐制度。教材“历史纵横”专门介绍了宗法制度。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实现了政权与族权的结合,家国同构的格局日益形成。较之于商朝的内外服制,西周对地方的治理在机制上更完善,更有效。通过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形成了众星拱月、天下共主的政治格局,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同时,在社会经济方面,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西周主要以井田制的方式来进行经营,使农业得到了发展。在手工业方面,青铜铸造是其主要部门,工艺高超、种类繁多,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西周奴隶制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并走向繁荣。青铜器“宜侯夨簋”铭文、权威材料是实证西周分封制度的有力支撑,结合教材重点讲解这一制度,进而介绍宗法制、礼乐制度、井田制和青铜工艺,能够从政治、经济、社会关系及文化等方面给学生勾勒出西周国家的治理体系。在社会思想方面,较之商朝的神权色彩,西周有了很大的进步。请看教材“问题探究”中的两则材料: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尚书·梓材》问题:材料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观念?有什么历史意义?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得出西周统治者逐渐认识到“民”的重要性,开始从重神观念向重人观念转变的结论。这一转变对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的产生有着重大影响,是文明发展的重要表现。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课程资源,将“问题探究”的内容纳入课堂教学,有效减轻学生课后负担。同时,材料反映了西周统治者思想观念的变化,使学生对西周国家特征的认识更加全面,也使本课内容中体现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思想文化发展的线索更加完整,还为以后中國相关统治思想发展的教学奠定基础。综合起来,西周王朝确立了天命无常、敬德保民的思想;建立了分封制,向一个地域国家迈进;建立了宗法制,创立了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建立了礼仪制度,华夏文明从此被打上了礼乐文明的烙印。设计意图:西周通过一系列国家治理,终于建立了一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国,使一个来源多样并由不同族群组成的王朝具有了心理上和文化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中华民族实体的形成由此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由于世袭制的痼疾,西周后期又出现了暴政和庸政。到公元前771年,西周走向灭亡。周平王东迁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本节课到此告一段落。(三)小结教师以时间轴的方式将本课的主要内容进行串联总结。回顾所学知识。六、板书设计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特征:社会形态:生产工具:生活方式:从部落到国家生产力→私有制→阶级→国家(夏商西周)作业完成本科课时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