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中国古代史·选择题(原卷版+解析版)-【好题精选】5年(2021-2025)中考1年模拟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天津专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选择题(原卷版+解析版)-【好题精选】5年(2021-2025)中考1年模拟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天津专用)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1·中国古代史·选择题
考点01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1.(2023·天津·中考真题)根据考古发现,远古农耕时代的河姆渡人最有可能吃到的是( )
A.粟 B.水稻 C.葡萄 D.甘薯
2.(2024·天津·中考真题)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最可信的依据是( )
A.文字记载 B.考古发现 C.专家推测 D.民间传说
3.(2025·天津·中考真题)下列图片所示可用于研究( )
A.古猿演化进程 B.原始农耕生活 C.部落联盟形成 D.早期国家产生
考点02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4.(2022·天津·中考真题)主张以德治国的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5.(2024·天津·中考真题)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考点03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6.(2022·天津·中考真题)下列属于秦朝管理制度的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刺史制度 D.行省制度
7.(2022·天津·中考真题)2021 年考古发现,霸陵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与汉文帝遗诏中所说“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这印证了汉文帝( )
A.勤俭治国 B.勤于政事
C.善于用人 D.虚怀纳谏
8.(2022·天津·中考真题)下图中东汉末年和盛唐以后的人口数都出现剧烈下降,主要原因是( )
A.频繁战乱 B.北人南迁 C.自然灾害 D.统治残酷
9.(2023·天津·中考真题)汉武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施了(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推恩令 D.行省制
10.(2024·天津·中考真题)秦始皇实施“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尊崇儒术”。他们都是为了( )
A.削弱诸侯王势力 B.加强思想控制
C.消除匈奴威胁 D.打击豪强地主势力
11.(2025·天津·中考真题)有学者认为,研究秦统一中国的历史,离开睡虎地秦简等出土史料是很难的,仅依靠《史记》作为基本史料显然不够了。对这一观点理解准确的是( )
A.《史记》没有研究价值 B.睡虎地秦简史料价值更高
C.秦的研究应综合多种史料 D.个人立场影响史学研究
12.(2025·天津·中考真题)公元前138年张骞首次出使西域,历经十余年,收效不多。公元前119年再次出使,顺利到达,成果丰硕。其主要原因是( )
A.万里长城的修建 B.“文景之治”的出现
C.“推恩令”的实施 D.漠北战役的胜利
考点04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3.(2022·湖南岳阳·中考真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4.(2021·天津·中考真题)世界上首先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的科学家是( )
A.贾思勰 B.祖冲之 C.王羲之 D.顾恺之
15.(2023·天津·中考真题)学习历史需要了解和掌握历史纪年方法。赤壁之战发生的公元208年还可以表述为( )
A.公元2世纪初 B.公元2世纪末 C.公元3世纪初 D.公元3世纪末
16.(2024·天津·中考真题)下列成语典故出自于淝水之战的是( )
A.纸上谈兵 B.破釜沉舟 C.闻鸡起舞 D.草木皆兵
考点05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7.(2021·天津·中考真题)图中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开通于( )
A.隋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2022·天津·中考真题)科举制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政治制度。回答下题
18.《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一书中写道:“一个中国人必须获得通向进士的各种学位,才能成为一名朝廷官员。”创立进士科的是(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19.随着科举考试的变化而出现的八股文产生于(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20.(2023·天津·中考真题)“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首诗可用于研究( )
A.隋朝统一的条件 B.赵州桥的艺术特点
C.科举制创立的作用 D.大运河开凿的影响
21.(2023·天津·中考真题)如图描绘的灌溉工具是( )
A.耧车 B.翻车 C.筒车 D.秧马
(2024·天津·中考真题)古代墓葬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请完成下面小题
22.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这些文物共同反映出( )
A.唐蕃和亲 B.中外交往 C.北人南迁 D.边界贸易
23.内蒙古赤峰的宁城和松山辽墓中分别出土了有汉族文化特征的铜香炉和鸳鸯三彩壶。这些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 )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海外贸易的兴盛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民族文化的交融
24.(2025·天津·中考真题)近代英美等国借鉴中国科举制度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故科举制又被誉为中国为世界贡献的“第五大发明”。这反映了科举制的( )
A.背景 B.目的 C.过程 D.影响
25.(2025·天津·中考真题)“凡军国大事,先由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核,然后交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这一制度( )
A.明确了中央机构的职权 B.垄断了官吏的选拔权
C.开创了地方行政的模式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考点06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26.(2021·天津·中考真题)通过“杯酒释兵权”迫使大将纷纷交出兵权的是( )
A.汉高祖 B.唐玄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
27.(2021·天津·中考真题)辽宋夏金元时期,建立大金政权的是( )
A.契丹族 B.女真族 C.蒙古族 D.党项族
28.(2025·天津·中考真题)下边为南北方人才比重变化示意图。造成该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人口的流动 B.北方政局动荡 C.江浙更重视人才 D.经济重心南移
考点07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9.(2021·天津·中考真题)与下表史实均相关的地区是( )
朝代 史实
唐朝 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元朝 设置宣政院
清朝 册封达赖、班禅
A.西藏 B.新疆 C.台湾 D.南海
30.(2022·天津·中考真题)以下是某同学归纳的关于边疆有效管辖的信息,据此判断其研究的区域是( )
A.新疆 B.云南 C.台湾 D.西藏
31.(2023·天津·中考真题)中国古代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废除于(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32.(2023·天津·中考真题)秦朝修筑驰道、汉朝发行五铢钱、元朝设立宣政院、郑成功收复台湾在客观上的共同意义在于( )
A.维护国家统一 B.削弱地方权力
C.抵御外来入侵 D.加强君主专制
33.(2024·天津·中考真题)顺治皇帝册封了“达赖喇嘛”,康熙皇帝册封了“班禅额尔德尼”。这都属于清朝对西藏地方进行有效管辖的( )
A.背景 B.措施 C.作用 D.目的
34.(2025·天津·中考真题)18世纪,原产于美洲的玉米在中国变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它( )
A.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 B.改变了人们的风俗习惯
C.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平衡 D.加强了与亚欧国家往来
考点01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35.(2025·天津和平·一模)以下文物能够直接说明半坡人已会纺织的是( )
A. B.
C. D.
36.(2025·天津河东·一模)中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北京人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之一。要了解这些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最重要的依据是( )
A.场景想象图 B.古人类遗址 C.文献记载 D.复原头像
37.(2025·天津河西·一模)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要依据是( )
A.考古发掘 B.神话传说 C.史书记载 D.文学著作
38.(2025·天津河北·一模)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近10万件石器,包括砍砸器、石钻、刮削器、雕刻器、尖状器等多种类型。这说明北京人( )
A.能够直立行走 B.会制作并使用工具 C.学会保留火种 D.大量使用磨制石器
39.(23-24七年级上·天津红桥·期末)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是( )
A.山顶洞人 B.蓝田人 C.马坝人 D.元谋人
40.(2025·天津西青·一模)如图是半坡原始农耕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表明半坡人能制作色彩鲜丽的彩陶
B.反映了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
C.该文物发现于浙江余姚附近
D.证明了半坡人会制造瓷器
41.(2025·天津北辰·一模)考古学家在陕西的姜寨遗址发现了磨制石器、陶器、碳化的粟、半地穴式房屋基址。下列遗址与姜寨遗址的文化特征最相近的是( )
A.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二里头遗址
42.(2025·天津河西·二模)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了大批刻有文字的龟甲、兽骨,它可作为研究商朝社会生活的( )
A.实物史料 B.口述史料 C.图像史料 D.文献史料
43.(2024·重庆·中考真题)下表所列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我国远古时期( )
遗址名称 时间 遗存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 距今11000—9000年 炭化人工栽培粟和黍
浙江浦江桥头遗址 距今11000—8500年 炭化的稻米、稻壳
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 距今7500—3000年 陶片上稻、粟、豆类等印痕
A.早期人类起源 B.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C.冶炼技术水平 D.原始部落联盟间的关系
44.(2025·天津西青·二模)文物的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图所示三个文物共同反映了( )
A.原始农耕生活 B.远古传说
C.中国境内早期人类起源 D.早期国家的产生
45.(2025·天津武清·二模)西安半坡遗址的房屋、窖穴、墓葬中发现了很多粟的遗存。在其中一个深不足1米,底径约1米的窖穴内有粟粒朽灰堆积,专家推测其为储粮窖。据此可知,半坡先民( )
A.处于旧石器时代 B.依靠采集狩猎为生
C.过着农耕定居生活 D.已经学会使用火
46.(2025·天津滨海新·二模)2024年10月天津举办了主题为“津农良种,产业领航”国际种业博览会。目前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农作物发现于我国的是( )
A.稻、玉米和粟 B.稻、粟和黍 C.玉米、粟和黍 D.小麦、稻和粟
47.(2024·山东菏泽·一模)1987年,周口店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该遗址能够告诉我们( )
A.北京人使用天然火 B.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C.半坡人会制作彩陶 D.炎帝教民开垦耕种
48.(21-22七年级上·吉林长春·期中)促使远古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重要原因是( )
A.适应了自然环境 B.习惯了群居生活
C.农业生产的发展 D.学会了建造房屋
考点02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49.(2025·天津和平·一模)老子认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前后相随。其中蕴含的思想是( )
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 C.辩证法 D.以德治国
50.(2025·天津河东·一模)西汉贾谊《过秦论》中记载商鞅变法:“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这是( )
A.分析变法背景 B.说明变法措施 C.评价变法影响 D.描述变法过程
51.(2025·天津河西·一模)《礼记·礼运》记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最能体现这一变化的是( )
A.新石器代替旧石器 B.分封制取代内外服
C.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52.(2022·山东泰安·中考真题)下列材料探究的主题是( )
政局动荡不安 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
农业继续发展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各国进行变法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A.夏商周的更替 B.分封制的实施 C.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D.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53.(2025·天津红桥·一模)公元前256年,在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下,民众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白渠
54.(23-24七年级上·福建三明·期末)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材料叙述的是百家争鸣的( )
A.背景 B.内容 C.影响 D.原因
55.(2024·重庆·二模)下图是某片甲骨文的拓片。由左往右读:“癸卯卜,争,贞:今岁商受年?”,意即:“癸卯日占卜,贞人争贞问:今年商王朝会有好年成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商朝国家机构已非常完善 B.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C.甲骨文记载内容十分丰富 D.商朝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
56.(2024·北京海淀·一模)《战国策》载:“商君治秦,法令至行……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这体现出商鞅推行改革的特点是( )
A.选贤任能 B.以法治国 C.为政以德 D.无为而治
57.(2025·天津和平·二模)下列选项中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图中①对应朝代的是( )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
A.盘庚迁殷 B.国人暴动 C.平王东迁 D.商鞅变法
58.(2025·天津河东·二模)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有一件镇馆之宝何尊,其铭文“宅兹中国”,即建都于天下的中这一铭文内容与《尚书》等文献的记载可互相印证。由此可知,青铜器( )
A.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B.铸造工艺高超
C.有权力和等级界限区分 D.纹饰浮雕精湛
59.(2025·天津河北·二模)殷墟考古发掘出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还有玉石料、陶范、原始瓷器、王墓和贵族墓葬等丰富的文化遗物,这些考古发现( )
A.反映了中因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历史 B.确立了商朝的信史地位
C.对研究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有宝贵价值 D.体现出贫富差距的显著
60.(2024·贵州黔南·中考真题)随着禅让制被打破,中国历史进入王位世袭的“家天下”时代。这一时代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61.(2024·甘肃兰州·中考真题)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到:“周桓王死,因为穷,七年才得以埋葬……周朝最后一代的王周赧王,他无地无民。穷到向人民借贷,不能偿还,藏在台上避债。周人称这台为避债台。”这反映出( )
A.礼崩乐坏 B.王室衰微 C.政治腐败 D.赋税沉重
62.(2025·天津武清·二模)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些现象反映了当时( )
A.春秋时期经济遭到破坏
B.生产方式的变革
C.兼并战争的原因
D.秦国法律的严苛
63.(2025·天津滨海新·二模)商王在处理一些重大事务时,占卜是必要的核心程序,除了占卜,他还会征求大臣、民众的意见。由此可以看出商朝( )
A.多神崇拜非常盛行 B.民主政治成为时代潮流
C.决策机制的多元性 D.君主权力受到很大限制
64.(2015·湖南娄底·中考真题)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包粽子、划龙舟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 )
A.屈原 B.蔡伦 C.李白 D.魏源
65.(2021·广东·中考真题)考古学者发现,殷墟各遗址出土的商代人骨普遍有明显跪坐姿势形成的痕迹,且年龄越大越明显。甲骨文中亦有众多和跪坐姿势相关的文字(图)。据此推测,这种跪坐姿势是( )
A.礼仪规范的结果 B.狩猎生活的需要
C.战斗训练的要求 D.刑罚残酷的表现
66.(2025·天津和平·三模)下图战国时期的农具虽极不惊人,但其锋利程度已悄然划开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里的“锋利”可以理解为( )
A.能够用于农业生产 B.较高的生产力水平
C.较丰富的文化价值 D.可用于频繁的战争
考点03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67.(2025·天津河东·一模)西汉建立之初,社会经济残破,民生凋敝,人口锐减。到了文景时期,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增强。与这一变化紧密相关的是( )
A.丝绸之路
B.平抑物价
C.光武中兴
D.休养生息
68.(2025·天津河西·一模)下图为西汉地方行政结构变化示意图。据此可知,西汉( )
汉高祖时期 七国之乱被平定后
王朝疆域扩大
土地兼并严重
王国地位提高
中央集权加强
69.(2024·北京·中考真题)下面是某朝代形势图,其中①处机构设立的历史意义是( )
A.有效管辖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
B.管理海外贸易,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加强了与吐蕃的交流,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D.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70.(2024·江苏淮安·中考真题)秦朝的疆域辽阔,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 )
A.实行分封制
B.推行郡县制
C.颁布“推恩令”
D.设立军机处
71.(2025·天津红桥·一模)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归国后他向汉武帝汇报了在西域的见闻,使汉朝首次详细了解到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之后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不断加强。史书中的“他”是( )
A.甘英 B.班超
C.张骞 D.班勇
72.(24-25七年级上·山西太原·期末)司马迁在《史记》中不但写了当朝天子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也忠实地记载了汉武帝与当朝的种种不善之事,诸如汉武帝迷信方术的愚昧、热衷封禅的荒诞以及酷吏的残暴等。这反映出司马迁著史的原则是( )
A.重视实地考察
B.注重典籍整理
C.坚持秉笔直书
D.辨别文献真伪
73.(2025·天津北辰·一模)某同学绘制了西汉政策示意图,你认为“▲”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
A.休养生息 B.尊崇儒术
C.重文轻武 D.闭关锁国
74.(2025·天津河东·二模)文献史料主要包括史书、档案与文书、地方史志、报刊等。下列属于文献史料的是( )
A.盘古开天传说
B.《史记》
C.秦铜权
D.敦煌壁画
75.(2025·天津河西·二模)我国传统儒学开始获得尊崇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在下列哪一位皇帝统治时期(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明太祖
76.(13-14七年级上·山东临沂·期中)“秦朝以前,官吏和私人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朝,只有天子的印才能叫玺,而且用玉制作,群臣不敢再用。”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
A.以玉制玺、天子专有 B.收藏玉玺、天子喜好
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 D.天子至尊、皇权至上
77.(2021·四川成都·中考真题)中国古代形成了联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西汉时期,这条航线最远到达( )
A.马来半岛和马六甲海峡 B.孟加拉湾沿岸
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78.(19-20七年级上·四川遂宁·期末)下列人物在《史记》中没有记载的是( )
A.秦始皇 B.陈胜 C.汉武帝 D.班超
79.(2025·天津河北·二模)《汉书 食货志》记载:“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这表明当时的社会境况是( )
A.风调雨顺,丰衣足食 B.连年灾荒,起义不断
C.王室衰微,诸候争霸 D.经济凋敝,人口锐减
80.(2024·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西汉时,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的人是( )
A.蒙恬 B.班超
C.张骞 D.甘英
81.(24-25七年级上·河南南阳·期中)《何以中国》是由国家文物局打造的系列题材的纪录片,该片立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的重大研究成果,讲述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明创生的故事,在看到第一集《秦汉》,关于这一时期的阶段性特征正确的是( )
A.早期人类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奴隶制王朝的建立与巩固
82.(2025·天津武清·二模)“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时的呐喊。公元前209年处于( )
A.公元前二世纪初 B.公元前二世纪末
C.公元前三世纪初 D.公元前三世纪末
83.(2025·天津武清·二模)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能反映这一时代特征的是( )
A.科举制度的创立 B.纸的发明与改进
C.山水画开始形成 D.活字印刷术的问世
84.(23-24九年级下·湖南衡阳·期中)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 )
A.王室衰微的表现 B.秦灭六国的过程
C.商鞅变法的过程 D.秦朝统一的意义
85.(2025·天津滨海新·二模)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随从西出长安,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该时间还可以表述为( )
A.公元前2世纪前期 B.公元前2世纪后期
C.公元前3世纪前期 D.公元前3世纪后期
86.(2023·四川资阳·中考真题)某同学为完成研学任务,准备去实地观赏图中的秦军容貌,应该前往的地点是( )
A.甘肃临洮 B.四川成都 C.陕西西安 D.广东广州
87.(2020·广东·三模)公元前4世纪中叶开始,秦国每攻克一城,攻占一地,便就地设县,任命长官。特别在秦国后期频繁地与六国发生战争,其取得的土地都是以一郡一县来计算的。由此可见( )
A.郡县制源自对六国中央集权模式的移植
B.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实施的前提与基础
C.实施郡县制是秦能够统六国的根本原因
D.秦的统一伴随着中央集权官僚体系的扩张
88.(2025·天津和平·三模)汉武帝即位后,随着国力的逐渐增强,国策由“无为”转为“有为”。下列最能体现其“有为”的是( )
A.开创中央集权制度 B.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C.推恩解决王国问题 D.出现“光武中兴”局面
考点04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89.(2025·天津和平·一模)十六国时期,夏国建立者自称“大禹之后”,前秦苻氏称“其先盖有扈之苗裔”,北魏建立者自称“轩辕之苗裔”。这体现出( )
A.北方各族政权更替频繁
B.北方各政权由少数民族建立
C.内迁各族对华夏的认同
D.北方政权学习汉族典章制度
90.(2025·天津河西·一模)下图是北魏晚期龙门石窟主尊佛像。其服饰一改云冈大佛身着印度衣饰加鲜卑饰带的风格,更多地表现了道家所追求的宽衣薄带式的审美取向。这体现了( )
佛教传入阶段的影响
民族文化交流交融
北魏政权尊崇道家
印度佛教不再影响中国
91.(2023·四川成都·二模)数据变化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现象。某同学依据史料统计了北魏时期帝王出猎次数(部分),引发表格中“0次”数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时期 道武帝至献文帝时期(约85年间) 孝文帝(29年间)
次数 道武帝 明元帝 太武帝 文成帝 献文帝 0次
7次 22次 19次 12次 7次
A.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B.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C.统治区域发生改变 D.皇帝兴趣发生变化
92.(2024·北京·中考真题)以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现象所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
北方 内迁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民族隔阂逐渐消解。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南方 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迁往南方,从而使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相互交融。
A.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B.导致了南方政权的更迭
C.推动了北魏孝文帝改革 D.为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
93.(2022·广东深圳·中考真题)有学者探究了中国古代部分王朝选择都城的主要原因( )
人物 都城 定都的主要原因
商王盘庚 殷 土地肥沃
汉高祖刘邦 长安 易守难攻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洛阳 ▲
明成祖朱棣 北京 威慑地方
结合所学知识,可将表格补充完整的一项是( )
A.发迹之地 B.军事需要 C.宗教信仰 D.推行改革
94.(2024·吉林松原·模拟预测)如果要研究有关三国时期的历史,下列各项中最可靠的材料是( )
A.诸葛亮的《出师表》 B.小说《三国演义》
C.电影《赤壁》 D.史学著作《资治通鉴》
95.(2025·天津和平·二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过北方的少数民族是( )
A.氐、鲜卑 B.匈奴、羯 C.契丹、党项 D.女真、蒙古
96.(2025·天津和平·二模)《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旨在强调( )
A.改进生产技术的重要性
B.创新生产工具的必要性
C.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
D.要实行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
97.(2025·天津河东·二模)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出现了“胡人穿汉服,汉人食胡食”的现象,内迁的少数政权不仅采用中原的国号、年号,还积极学习汉族制度。这最能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国家统一稳定
B.江南经济繁荣
C.民族交融加深
D.中外文化交流
98.(2025·天津河西·二模)下表中所示江南地区的变化主要缘于( )
记载内容 出处
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宋书》
中央集权的加强
人口迁移与区域开发
自然环境的改变
史家立场与视角差异
99.(20-21七年级上·天津·期末)史料记录了西晋时大臣石崇和国舅王凯斗富的故事,下图的“晋墓壁画”反映了贵族欣赏乐器演奏的画面。二者反映出西晋王朝灭亡原因之一是( )
A.皇族为争权夺利,内战不休,引发“八王之乱”
B.被统治者揭竿而起,反抗暴政
C.皇帝暴病而亡
D.统治集团内部生活奢侈腐化
100.(2025·天津南开·二模)东晋后期,我国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迅速发展的表现不包括( )
A.推广和改进犁耕 B.推广选种、育种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
C.普遍种植双季稻 D.水稻采用育秧移栽技术
101.(13-14七年级上·重庆·期末)人们常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政权曾在洛阳定都的有( )
①西周 ②曹魏 ③西晋 ④东晋 ⑤北魏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②④⑤
102.(2025·天津红桥·二模)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单元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①处应为( )
经济重心南移
人口迁徙
赤壁之战
商鞅变法
103.(22-23七年级上·湖南永州·期末)某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历史人物传记,其中提到了三个关键词:圆周率、小数点后七位、《大明历》。这篇传记描写的人物是( )
A.刘徽 B.顾恺之 C.祖冲之 D.贾思勰
104.(2025·天津武清·二模)“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 )
A.原因 B.目的 C.表现 D.作用
105.(2025·天津武清·二模)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或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可作为研究三国时期历史第一手史料的是( )
A.诸葛亮的《出师表》 B.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C.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D.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
106.(2024·山东临沂·中考真题)三世纪末四世纪初,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这主要是因为( )
A.东汉的朝政腐败造成社会动荡 B.大批中原人民为逃避战乱南下
C.南朝时期的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D.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107.(2025·天津和平·三模)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其作品《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等果树。这些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此时也在南方种植了。这表明( )
A.人口迁徙促进物种交流 B.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C.工具进步提高劳动效率 D.南方的农业发展
考点05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08.(21-22九年级下·广东汕头·阶段练习)敦煌莫高窟第61窟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下图),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实物佛光寺。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 )
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完整还原历史真实
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D.价值来自学者发掘
109.(2025·天津和平·一模)有学者指出:“九品中正之弊致成贵族政治,矫之以科举,而后贡选考试机会均等……庶民之优秀者,亦得与贵族均享政权。”这表明科举制度( )
A.选拔权由上层权贵掌握 B.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
C.通过考试方式选拔官员 D.进士科成为重要考试科目
110.(2025·天津南开·一模)读诗就是读史。同学们在诵读《全唐诗》时发现唐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唐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诗人笔下,国家大事、社会生活、为国从戎、壮丽山河、友谊爱情等,皆构成了他们创作的素材。下列诗句中,能够反映唐朝时期社会风气开放的是( )
A.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C.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D.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111.(23-24九年级上·北京朝阳·期末)一组同学开展“小钱币,大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搜集了以下唐朝时期的钱币资料,它们可用于探究当时( )
洛阳出土开元通宝 洛阳出土东罗马帝国金币 西安出土日本和同开珎
A.中外交流的发展 B.政治制度的完善
C.民族关系的和睦 D.文学艺术的繁荣
112.(2025·天津西青·一模)《旧唐书·李密传》中写隋末的社会状况是:“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B.秦二世的残暴统治
C.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 D.唐玄宗的残暴统治
113.(2025·天津北辰·一模)隋朝和秦朝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耀眼的光芒,以下关于两个朝代说法正确的是( )
A.都定都咸阳 B.都出现盛世局面
C.都有制度创新 D.都推行三省六部制
114.(2025·天津河东·二模)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下列诗歌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
①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 ②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 ③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元稹) 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陆龟年)
A.经济发展 B.文教昌盛 C.民族交融 D.繁荣开放
115.(2025·天津河西·二模)研读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直接了解唐朝前期的( )
①文书制度 ②统治范围 ③边疆治理 ④法律体系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116.(23-24七年级下·河南南阳·期末)唐朝诗人刘禹锡作诗曰:“礼闱新榜动长安,九陌人人走马看。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这诗句描写的是( )
A.开放的社会风气 B.科举放榜后的盛况
C.长安的节日气氛 D.三省六部制的完善
117.(2024·四川泸州·中考真题)下图是某学习小组绘制的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中央行政制度示意图,这一时期应该是( )
秦朝
唐朝
元朝
明朝
118.(2024·山西阳泉·三模)下图是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宋摹本《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了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在三月三游春的场景。画面当中上层社会的妇女们有的穿着男装,有的穿着“胡服”,骑着马恣意前行。这一作品说明唐朝( )
A.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B.社会风气开放包容
C.文学艺术丰富多彩 D.民族关系和睦共存
119.(2025·天津武清·二模)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属于“观点”的是( )
A.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B.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C.唐玄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D.李白诗歌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
120.(2025·天津滨海新·二模)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重要方法。下列表述属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是( )
A.641年唐太宗派专使护送文成公主入藏
B.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
C.唐朝前期发明并推广了农具曲辕犁和筒车
D.唐朝一些妇女喜好骑马等活动,显示出当时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121.(2024·四川乐山·中考真题)唐朝时期,汉文在西域已成为一种盛行的语言文字。下图是新疆地区出土的唐代文书,长538厘米,宽27厘米,内容是当地12岁学童卜天寿抄写的《论语》《千字文》及创作的诗歌等。材料反映了( )
A.中原地区政局稳定 B.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C.西域商品经济发达 D.海上贸易高度繁荣
122.(2025·天津和平·三模)隋朝确立的选官制度“把取士的重心由地方官手里移到了朝廷手里,以文化统一促成历史中国的政治统一。”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
A.促进经济发展 B.推动教育发展
C.扩大选官范围 D.加强中央集权
考点06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123.(2025·天津和平·一模)宋辽边界的榷场贸易量很大,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辽发生旱灾时曾向北宋购买了两万石粟。这说明( )
A.宋辽之间已无军事冲突
B.连年战争使宋辽遭受很大损耗
C.北宋在军事上采取防御政策
D.边界贸易有利于双方经济发展
124.(2025·天津河东·一模)宋代时期,春节、元宵、端午等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更加丰富。如春节贴春联,元宵节挂彩灯,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这些习俗至今仍在延续。这反映了( )
A.宋朝外来文化影响显著 B.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C.大都市经济繁荣发达 D.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125.(2025·天津河西·一模)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
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 D.到晋商票号办理存款
126.(2025·天津南开·一模)丝绸之路是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重要桥梁。北宋时期版图大幅缩减,政府未能控制河西走廊,到了南宋时期、更无法涉足中原与西北地区、丝绸之路衰落日益明显,而海上丝路崛起,逐渐有取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迹象。据此可知,造成这一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 )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北方并立政权影响
C.市舶司设置并发展 D.航海技术不断进步
127.(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质量评估历史试卷)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南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 )
A.具有家国情怀
B.主张和而不同
C.崇尚天人合一
D.重视以人为本
128.(24-25九年级上·云南昆明·期中)诗歌内容丰富,不仅反映诗人的个人情感,也映射了一个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特征和人民的生活状态。下列诗句可以佐证南宋历史的是( )
A.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B.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29.(2025·天津和平·一模)《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这反映了( )
A.元朝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 B.元朝海上交通十分发达
C.元朝建立了与中亚、西亚的联系 D.元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
130.(2025·天津河东·一模)下表是某同学围绕“优秀传统文化”整理的资料。反映了( )
朝代 科技文化成果
汉朝 造纸术发明后,东汉蔡伦改良工艺后,逐渐传到世界各地。后来其他国家的造纸技术大多源自中国。
南北朝 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该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宋朝 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13世纪之后传到朝鲜及东南亚,后来又传入欧洲。
明朝 宋应星编写《天工开物》记述了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后来传到国外,被翻译成多种文字。
A.制度创新促进科技文化发展 B.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做出突出贡献
C.国家统一推动科技文化发展 D.四大发明对世界做出重要贡献
131.(2025·天津南开·一模)据史书记载,在元朝存在的98年里,全国各行省主政官员发动的叛乱仅有3次,而且多半是在皇位发生动荡之际,行省官员各保其主所致。这一记载表明( )
A.元朝政治体制导致武将专权 B.行省制加剧了地方分裂割据
C.元朝皇位更迭频繁纷争不断 D.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132.(2024·北京海淀·一模)《元史·地理志》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这说明元朝( )
A.地方割据威胁中央 B.官吏盘剥引发动荡
C.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D.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133.(2025·天津北辰·一模)《元史·地理志》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这主要说明元朝( )
A.地方割据威胁中央 B.疆域非常辽阔
C.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D.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134.(23-24七年级下·广西玉林·期末)北宋建立后,为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等弊端,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与“杯酒释兵权”这一典故对应的是( )
A.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B.分化事权以削弱相权
C.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 D.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135.(2025·天津河东·二模)同学们开展“中国古代经济”主题探究,搜集到以下四则史料。这些史料共同用于研究( )
① 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
② 魏《齐民要术》记载的绿肥种植技术
③ 唐代含嘉仓遗址的粟类粮窖示意图
④ 北宋苏轼《秧马歌》中描绘的插秧工具
A.古代农业生产状况 B.经济重心南移
C.土地制度演变 D.中外物种交流
136.(2025·天津河西·二模)下图为北宋时期军队总人数变化情况。这导致了( )
A.边防压力的化解 B.崇文政策的废弛
C.军队素质的提高 D.财政状况的恶化
137.(2021·江西·中考真题)北宋中后期,在东京的阳春三月,“举目则秋千巧笑”,荡秋千已十分普及,还出现了“水秋千”,把跳水和荡秋千结合起来,相当于现在的“花样跳水”。材料从侧面反映了( )
A.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B.宋词元曲广泛流行
C.北宋时期商业贸易繁荣 D.都市生活丰富多彩
138.(2025年天津市南开区中考二模历史试题)北宋建立后,为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等弊端,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与“杯酒释兵权”这一典故对应的是( )
A.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 B.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C.分化事权以削弱相权 D.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139.(中国古代史经济文明—综合测试拔高卷(通用版))某兴趣小组在历史探究学习中,围绕主题收集了以下史料,摘录如表。他们探究的主题应该为( )
内容 出处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 《史记》
“(南方)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晋书》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A.经济重心南移 B.城市商业繁荣 C.民族关系发展 D.对外交流频繁
140.(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元朝统治者打破以往依“山川形便”划分行政区域的原则,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这一做法有利于管辖空前广阔的疆域。与之相关的制度是( )
A.郡县制 B.刺史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度
141.(2023·安徽合肥·一模)“裹贴纸”是用于商业的包装纸,可用于包裹货物,更具有广告的功能。在新疆出土的两件元代“裹贴”是目前能见到最早的商用“裹贴”实物。这反映元代( )
A.商业比较发达 B.印刷技术进步 C.交通比较便利 D.经济重心南移
142.(2025·天津西青·二模)马可 波罗东方之旅已经过去700多年了,他来到我国时应是( )
A.汉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
143.(22-23七年级下·福建泉州·期末)《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这说明了北宋时期( )
A.农业经济发展 B.科技文化灿烂 C.市民生活丰富 D.饮食结构多样
144.(21-22七年级下·江苏盐城·阶段练习)唐太宗、武则天先后设立安西都户和北庭都护管理西域,元朝设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这些措施的根本作用是( )
A.强化了对西域和西藏的管理
B.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
C.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巩固
D.为了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145.(2021·山西·中考真题)图为宣化辽代墓葬中发现的壁画《备茶图》,尽管辽地并不产茶,但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唐宋茶法在辽地的影响。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 )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海外贸易的兴盛
C.民族矛盾的缓和 D.民族文化的交融
146.(2025·天津和平·三模)某兴趣小组探究“宋代工商业发展”,下列史料中参考价值最高的是( )
A.大型历史主题纪录片《大宋王朝》 B.元末明初施耐庵所著《水浒传》
C.南宋古沉船“南海1号”文物 D.元朝脱脱等人所撰《宋史》
考点07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47.(2025·天津和平·一模)以下示意图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对某一地区加强管辖的历史线索。其中①处应为( )
A.设置台湾府 B.组织雅克萨之战
C.平定噶尔丹叛乱 D.设立驻藏大臣
148.(2025·天津河东·一模)天津博物馆计划推出专题展,设计方案如下,请归纳该展览的主题是( )
①“唐蕃会盟碑”见证汉藏友好 ②敦煌莫高窟,多民族佛教艺术
③明代长城互市场景复原图 ④承德避暑山庄,清代多民族会晤地
A.民族交往交融 B.中外文化交流 C.商品经济繁盛 D.市民文化多彩
149.(2025·天津河东·一模)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地区行政机构演变示意图,?处设置的机构及其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 )
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有效管辖
台湾府,加强了对东南地区的有效管辖
伊犁将军,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有效管辖
吉林将军,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有效管辖
150.(2025·天津河西·一模)关于明朝的中央官制,有研究者认为“自明太祖后期以来,其官府的正式组织虽历经改革但与唐宋时期几无差别。”以下符合上述观点的机构是( )
A.丞相 B.内阁 C.六部 D.刺史
151.(2025·天津南开·一模)一组同学在网上查阅《太原府志》时发现:自明清以来,太原府志多次记载白起墓位于今太原榆次的神头村。1970年山西考古队在咸阳白起墓中并未发现白起的骨骸,仅出土了铁剑等文物。据此史学家推测白起原葬于陕西咸阳,其子白仲为祭祀方便将父亲灵柩迁到自己的封地太原都内。史学家作此推断的依据是( )
A.地方文献史料《太原府志》的记载
B.中国人祭祖追思缅怀先辈的传统
C.专家学者在陕西咸阳的考古发掘
D.综合地方文献的记载和考古发现
152.(2025·天津南开·一模)九年级的同学们在网上搜集素材时,看到了下面两幅图片。后人之所以纪念这两位伟大人物,主要是因为他们( )
A.都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B.都刺激了本国海外殖民活动
C.都繁荣了沿海地区的经济 D.都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153.(2025·天津河北·一模)比较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其共同点是( )
明朝内阁 清朝军机处
内阁是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
A.都扩大了宰相政治权力 B.都削弱了中央集权
C.都完善了中央监察机构 D.都强化了君主专制
154.(2024·山东青岛·中考真题)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以下资料。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中国古代民主思想的演变 B.中外思想文化的交流
C.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 D.中国古代教育的普及
155.(2024·江苏镇江·中考真题)下表呈现了元清两代对台湾的治理措施,其中体现的历史趋势是( )
历史时期 治理措施
元朝 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清朝 1684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中央官制的完善
C.海外贸易的繁荣 D.边疆管理的加强
156.(23-24七年级下·江苏无锡·期末)针对明朝的科举状况,当时的思想家袁了凡曾说:“今教子弟者多不读五经,务记臭烂时文(八股文),以为捷径者入”。据此分析,袁了凡想表达的是( )
A.科举取士日益规范 B.科举儒生多离经叛道
C.八股取士弊大于利 D.四书五经是必考内容
157.(2024·重庆·二模)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译为“格致”。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这体现出词语翻译( )
A.因地域差异而不同 B.翻译者随意性很强
C.具有明显不确定性 D.受时代背景的影响
158.(2025·天津滨海新·二模)绘制示意图梳理知识结构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图横线处应补充的内容是( )
清朝乾隆后期开始的景象
A.危机四伏 B.走投无路 C.卧薪尝胆 D.政权更替
159.(2025·天津和平·二模)鉴于“人君不能恭览庶政,大臣专权自恣”的状况,明太祖朱元璋采取的措施是( )
A.废行省,设立三司
B.设厂卫,特务统治
C.废丞相,权分六部
D.改科举,八股取士
160.(2025·天津和平·二模)乾隆五十八年,清政府颁布的章程规定,西藏的各级地方官员由驻藏大臣会同达赖、班禅共同选任,“事无大小,均应禀知驻藏大臣办理。”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剥夺了达赖和班禅的权利 B.有效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C.稳定了西北部的边疆地区 D.妥善安置了漠西蒙古各部
161.(2025·天津河西·二模)下表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 )
嘉庆二十一年七月初六日内阁奉上谕:和世泰等奏,暎咭唎国贡使连日演习礼仪极为敬瑾,……即派苏楞额、广惠各载原品顶戴沿途伴送,钦此
A.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 D.礼部
162.(2025·安徽·一模)明朝时玉米传入中国,先是在丘陵地区种植,后来逐渐扩展到平原地区,到乾隆、嘉庆年间,玉米得到大规模推广。这一现象( )
A.推动了人口快速增长
B.反映了经济中心南移
C.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D.反映了生产工具革新
163.(19-20七年级下·天津滨海新·期末)乾隆皇帝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在此思想的影响下,清朝统治者实行的政策是( )
A.重农抑商 B.盐铁官营 C.闭关锁国 D.对外贸易
164.(2025·天津河北·二模)以下史实的历史作用的共同点是( )
郑成功收复台湾 清朝在台湾建制
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清初在东南沿海抗清的郑成功打败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 郑成功后代割据台湾。清政府打败郑氏军队,台湾归入清朝版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A.维护了祖国领土完整 B.实现了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C.推行了闭关锁国政策 D.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165.(2024·山东威海·中考真题)《国是三论》一书评论道:“中国面临大海,文物制度久已发达,人民所需无一不足……因此,上至朝廷,下至百姓,有自傲自大之风,不愿主动求市场与知识于海外,终于沦落到受他国侵略的地步。”据此推断中国“终于沦落到受他国侵略的地步”是因为( )
A.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B.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
C.清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D.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166.(2025·天津西青·二模)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种联系。下列几组历史事件,主要体现因果联系的是( )
A.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B.废除丞相——设立厂卫机构
C.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 D.倭寇扰边——戚继光抗倭
167.(2021·浙江杭州·中考真题)对下图所示历史事件评价最恰当的是( )
A.将世界连为整体 B.进行殖民掠夺扩张
C.促进中外友好交流 D.享誉史册的航海
168.(2023·四川资阳·中考真题)清朝康熙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巩固西南边疆的举措是( )
A.用兵台湾,设府管理 B.进攻俄军,谈判签约
C.平定叛乱,册封班禅 D.三次亲征,平噶尔丹
169.(2025·天津和平·三模)明朝中后期,以万里海疆为对象,明人绘制了《全海图注》《海岳山川图》《万里海防图》等众多海防图,流传至今的就有十多种。这表明,当时( )
A.测量技术发达 B.海防意识增强 C.海外贸易兴盛 D.开启远洋航行
170.(2025·天津和平·三模)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成就辉煌。下列选项说法正确的是( )
A.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夏朝甲骨文开始
B.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C.《牡丹亭》是清朝前期昆曲艺术的传世之作
D.明代宋应星的科技巨著《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1·中国古代史·选择题
考点01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1.(2023·天津·中考真题)根据考古发现,远古农耕时代的河姆渡人最有可能吃到的是( )
A.粟 B.水稻 C.葡萄 D.甘薯
【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的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住宅是干栏式房屋。使用磨制石器,如骨耜;种植水稻,B项正确;粟是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农作物,排除A项;葡萄是汉朝从西域引进的,排除C项;甘薯是明朝从美洲引进的,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4·天津·中考真题)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最可信的依据是( )
A.文字记载 B.考古发现 C.专家推测 D.民间传说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考古发掘是最直接,最原始的,属于第一手史料,因此最为可信的依据是考古发现,B项正确;文字记载、专家推测属于第二手史料,不是最可信的依据,排除AC项;民间传说属于没有可靠的来源,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5·天津·中考真题)下列图片所示可用于研究( )
A.古猿演化进程 B.原始农耕生活 C.部落联盟形成 D.早期国家产生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复原图”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图片从生产、工具、居住展现河姆渡人的原始农耕生活,可用于研究原始农耕生活,B项正确;古猿演化进程主要研究的是人类从猿到人的进化阶段,涉及古猿的体质特征、生活习性转变,如从树栖到地面生活等,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部落联盟形成通常涉及部落之间的联合、首领的产生、部落之间的战争与融合等内容等,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一般有城市的出现、阶级的分化、文字的成熟、国家机构的建立等,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考点02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4.(2022·天津·中考真题)主张以德治国的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创的创始人;他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以德治国,主张实行德政。他的思想被其弟子整理成书,书的名字是《论语》。B项正确;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排除A项;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治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4·天津·中考真题)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和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A项正确;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是在灭掉夏朝后的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排除B项;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秦朝(前221年—前207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考点03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6.(2022·天津·中考真题)下列属于秦朝管理制度的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刺史制度 D.行省制度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为巩固统治,秦始皇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B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西汉汉武帝时期设立刺史制度,元朝确立行省制,排除ACD项。故选B项。
7.(2022·天津·中考真题)2021 年考古发现,霸陵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与汉文帝遗诏中所说“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这印证了汉文帝( )
A.勤俭治国 B.勤于政事
C.善于用人 D.虚怀纳谏
【答案】A
【解析】汉文帝、汉景帝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史称“文景之治”。依据材料中“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欲为省,毋烦民”可印证汉文帝勤俭治国的特点,A项正确;勤于政事、善于用人和 虚怀纳谏与材料中“勤俭治国”不符合,排除B、C和D项。故选A项。
8.(2022·天津·中考真题)下图中东汉末年和盛唐以后的人口数都出现剧烈下降,主要原因是( )
A.频繁战乱 B.北人南迁 C.自然灾害 D.统治残酷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纷起,军阀混战是导致东汉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不安,战争不断,人口大量死亡或流徙,盛唐以后的人口数都出现剧烈下降,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项。
9.(2023·天津·中考真题)汉武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施了(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推恩令 D.行省制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西周灭商后,便大规模地分封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排除A项;秦始皇统一全国,普遍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建立了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排除B项;元朝时实行行省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0.(2024·天津·中考真题)秦始皇实施“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尊崇儒术”。他们都是为了( )
A.削弱诸侯王势力 B.加强思想控制
C.消除匈奴威胁 D.打击豪强地主势力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思想控制,维护统治,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实施了“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维护封建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政策,由此确立了儒家学说在中国封建社会思想界的统治地位,B项正确;汉武帝听从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与秦始皇实施“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尊崇儒术”,不符,排除A项;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征,大破匈奴,与秦始皇实施“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尊崇儒术”,不符,排除C项;汉武帝为了限制豪强地主势力,在地方设刺史,强化监察制,与秦始皇实施“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尊崇儒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1.(2025·天津·中考真题)有学者认为,研究秦统一中国的历史,离开睡虎地秦简等出土史料是很难的,仅依靠《史记》作为基本史料显然不够了。对这一观点理解准确的是( )
A.《史记》没有研究价值 B.睡虎地秦简史料价值更高
C.秦的研究应综合多种史料 D.个人立场影响史学研究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睡虎地秦简等出土史料能补充文献记载的细节(如法律、基层治理),而《史记》提供了历史脉络。学者强调 “离开出土史料很难”“仅靠《史记》不够”,本质是主张研究需结合文献与考古史料,多角度印证,C项正确;《史记》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正史,对秦朝历史有系统记载,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学者仅指出其 “不够”,而非否定其价值,排除A项;睡虎地秦简作为出土的第一手史料(如秦律、文书等),对研究秦代社会细节具有独特价值;《史记》作为汉代文献,属于二手史料。但学者观点的核心是 “综合运用史料”,而非比较两者价值高低,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研究者的主观立场(如情感、偏见等)对历史研究的影响,而是聚焦于史料的类型与运用,排除D项。故选C项。
12.(2025·天津·中考真题)公元前138年张骞首次出使西域,历经十余年,收效不多。公元前119年再次出使,顺利到达,成果丰硕。其主要原因是( )
A.万里长城的修建 B.“文景之治”的出现
C.“推恩令”的实施 D.漠北战役的胜利
【答案】D
【解析】据题干“公元前138年张骞首次出使西域,历经十余年,收效不多。公元前119年再次出使,顺利到达,成果丰硕。”可知,题干指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结果差异显著。结合所学可知,漠北战役(公元前119年)由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解除匈奴对西域的控制,使汉朝通往西域的障碍消除,张骞第二次出使得以顺利开展,D项正确;长城修建主要为防御设施,与出使直接关联不大,排除A项;文景之治为汉初经济积累,虽奠定基础,但非直接原因,排除B项;推恩令是削弱诸侯的内部政策,与西域问题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考点04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3.(2022·湖南岳阳·中考真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C
【解析】赤壁之战是公元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的战争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排除A项;公元200年袁绍与曹操展开了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前秦与东晋的战争。排除D项。故选C项。
14.(2021·天津·中考真题)世界上首先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的科学家是( )
A.贾思勰 B.祖冲之 C.王羲之 D.顾恺之
【答案】B
【解析】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的科学家是祖冲之,祖冲之是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一生钻研自然科学,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方面,他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B项正确;贾思勰的农学著作是《齐民要术》,排除A项;王羲之是书法家,代表作是《兰亭集序》,排除C项;顾恺之是画家,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排除D项。故选B项。
15.(2023·天津·中考真题)学习历史需要了解和掌握历史纪年方法。赤壁之战发生的公元208年还可以表述为( )
A.公元2世纪初 B.公元2世纪末 C.公元3世纪初 D.公元3世纪末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常来说,一个世纪是指100年,而世纪的计算方法是以公历纪年为基础。具体世纪换算公式为百位数上加1,如:公元208年换算成世纪就是公元3世纪初,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6.(2024·天津·中考真题)下列成语典故出自于淝水之战的是( )
A.纸上谈兵 B.破釜沉舟 C.闻鸡起舞 D.草木皆兵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都出自这次战役,D项正确;纸上谈兵出自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排除A项;破釜沉舟与巨鹿之战有关,排除B项;闻鸡起舞指的是东晋祖逖北伐,排除C项。故选D项。
考点05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7.(2021·天津·中考真题)图中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开通于( )
A.隋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开通是隋朝隋炀帝,他修建大运河的目的是加强南北交通 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A项正确;唐朝与大运河的开通不符,排除B项;元朝与大运河的开通不符,排除C项;明朝与大运河的开通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022·天津·中考真题)科举制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政治制度。回答下题
18.《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一书中写道:“一个中国人必须获得通向进士的各种学位,才能成为一名朝廷官员。”创立进士科的是(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19.随着科举考试的变化而出现的八股文产生于(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18.B 19.C
【解析】1.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B项正确,排除A项;唐太宗和武则天完善了科举制,排除CD项。故选B项。
2.为加强思想控制。明朝实行八股取士。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 《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考试的形式有严格规定,由八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C项正确;宋朝和元朝科举考试没有出现八股文,排除AB项;随着科举考试的变化而出现的八股文产生于明朝,排除D项。故选C项。
20.(2023·天津·中考真题)“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首诗可用于研究( )
A.隋朝统一的条件 B.赵州桥的艺术特点
C.科举制创立的作用 D.大运河开凿的影响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若无水殿龙舟事”可知,诗人认为开凿大运河是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见证了隋炀帝的穷奢极欲,同时根据材料中“至今千里赖通波”“共禹论功不较多”可知,诗人认为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交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这首诗可用于研究大运河开凿的影响,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隋朝统一后开凿的大运河的影响,不是隋朝统一的条件,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不是赵州桥,是大运河的开通,排除B项;题干和科举制的创立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1.(2023·天津·中考真题)如图描绘的灌溉工具是( )
A.耧车 B.翻车 C.筒车 D.秧马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如图描绘的灌溉工具是唐朝出现的筒车,C项正确;耧车是西汉出现的耕地工具,排除A项;翻车又名龙骨水车,旧时中国民间灌溉农田用的龙骨水车,形状似龙骨,排除B项;秧马是旧时中国农具,是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排除D项。故选C项。
(2024·天津·中考真题)古代墓葬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请完成下面小题
22.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这些文物共同反映出( )
A.唐蕃和亲 B.中外交往 C.北人南迁 D.边界贸易
23.内蒙古赤峰的宁城和松山辽墓中分别出土了有汉族文化特征的铜香炉和鸳鸯三彩壶。这些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 )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海外贸易的兴盛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民族文化的交融
【答案】22.B 23.D
【解析】22.根据图片可知,在唐朝墓葬中发现大食人俑、东罗马金币、黑人俑,体现了唐朝时期的中外交往,B项正确;唐蕃和亲体现的是民族关系,排除A项;图片体现的是中外交往,与国内人口迁徙和边界贸易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23.根据题干可知,“辽墓中分别出土了有汉族文化特征的铜香炉和鸳鸯三彩壶”说明辽宋时期各民族间存在文化交融的现象,D项正确;铜香炉和鸳鸯三彩壶体现的是手工业生产,与农业无关,排除A项;铜香炉和鸳鸯三彩壶体现的是手工业生产,没有涉及海外贸易,排除B项;铜香炉和鸳鸯三彩壶出土于内蒙古赤峰的宁城和松山辽墓中,与经济重心南移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4.(2025·天津·中考真题)近代英美等国借鉴中国科举制度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故科举制又被誉为中国为世界贡献的“第五大发明”。这反映了科举制的( )
A.背景 B.目的 C.过程 D.影响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近代英美借鉴中国科举制建立文官考试制度,这体现了科举制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D项正确;科举制的背景是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弊端等,题干强调的是对近代英美的影响,不是背景,排除A项;科举制的目的是选拔人才、加强中央集权等,题干未涉及科举制本身的目的,而是其对他国的作用,排除B项;科举制的过程包括诞生、发展、完善、废除等阶段,题干没有描述科举制的过程,排除C项。故选D项。
25.(2025·天津·中考真题)“凡军国大事,先由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核,然后交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这一制度( )
A.明确了中央机构的职权 B.垄断了官吏的选拔权
C.开创了地方行政的模式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A
【解析】据题干“凡军国大事,先由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核,然后交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描述的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该制度明确划分了中书省(决策起草)、门下省(审核审议)、尚书省(执行)及六部(具体事务)的职责,使中央机构的职权分工清晰、运作有序,A项正确;官吏选拔权由科举制主导,与三省六部无关,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度针对中央机构,未涉及地方行政模式,排除C项;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主要通过其他制度(如监察、行省等),与三省六部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
考点06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26.(2021·天津·中考真题)通过“杯酒释兵权”迫使大将纷纷交出兵权的是( )
A.汉高祖 B.唐玄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
【答案】C
【解析】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宋太祖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他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C项正确;汉高祖建立西汉,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项;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的局面,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明太祖建立明朝,题干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
27.(2021·天津·中考真题)辽宋夏金元时期,建立大金政权的是( )
A.契丹族 B.女真族 C.蒙古族 D.党项族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初期,女真的杰出首领阿骨打在会宁(今黑龙江阿城)称帝,国号金,他就是金太祖,B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CD项。故选B项。
28.(2025·天津·中考真题)下边为南北方人才比重变化示意图。造成该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人口的流动 B.北方政局动荡 C.江浙更重视人才 D.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南北方人才比重变化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才比重下降,南方人才比重上升,且在北宋后南方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发展,文化教育随之兴盛,吸引、培养更多人才,导致人才比重变化,是根本原因,D项正确;人口流动是现象,背后由经济因素推动,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北方政局动荡影响人才分布,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江浙重视人才是局部因素,不能解释整体南北方人才比重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考点07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9.(2021·天津·中考真题)与下表史实均相关的地区是( )
朝代 史实
唐朝 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元朝 设置宣政院
清朝 册封达赖、班禅
A.西藏 B.新疆 C.台湾 D.南海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元朝设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顺治帝接见五世达赖,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后来,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后来清朝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常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A项符合题意;BCD项不符合题意,可排除。故选A项。
30.(2022·天津·中考真题)以下是某同学归纳的关于边疆有效管辖的信息,据此判断其研究的区域是( )
A.新疆 B.云南 C.台湾 D.西藏
【答案】D
【解析】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册封西藏首领为达赖、班禅;清朝政府颁发金瓶,由驻藏大臣金瓶掣签决定转世灵童;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标志着中央政权对西藏地方行使主权达到制度化、法律化的程度。由此判断这是清朝对西藏的管辖措施,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31.(2023·天津·中考真题)中国古代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废除于(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明朝朱元璋时期,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直接向皇帝负责,C项正确;唐朝、宋朝在明朝之前,没有废除丞相制度,排除AB项;清朝在明朝之后,不存在丞相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32.(2023·天津·中考真题)秦朝修筑驰道、汉朝发行五铢钱、元朝设立宣政院、郑成功收复台湾在客观上的共同意义在于( )
A.维护国家统一 B.削弱地方权力
C.抵御外来入侵 D.加强君主专制
【答案】A
【解析】为加强各地的交通往来,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维护国家统一;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维护国家统一;元朝建立后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维护国家统一;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统一,A项正确;题干和削弱地方权力无关,排除B项;只有郑成功收复台湾抵抗外来侵略入侵,排除C项;题干和加强君主专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3.(2024·天津·中考真题)顺治皇帝册封了“达赖喇嘛”,康熙皇帝册封了“班禅额尔德尼”。这都属于清朝对西藏地方进行有效管辖的( )
A.背景 B.措施 C.作用 D.目的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属于清政府清朝对西藏地方进行有效管辖的众多举措之一,B项正确;册封西藏佛教首领属于管辖措施,而不是背景、作用和目的,排除ACD项。故选B项。
34.(2025·天津·中考真题)18世纪,原产于美洲的玉米在中国变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它( )
A.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 B.改变了人们的风俗习惯
C.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平衡 D.加强了与亚欧国家往来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8 世纪中国人口增长较快,玉米是高产作物,在中国种植后能增加粮食产量,从而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压力,A项正确;玉米主要是作为粮食作物,对人们风俗习惯(如传统习俗、生活方式 )的改变作用不明显,不是其在中国变得尤为重要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玉米种植对生态环境有一定影响,但 18 世纪在中国种植玉米主要考虑的是粮食需求,而非生态平衡,排除C项;玉米原产美洲,主要是促进了美洲与中国的交流,与亚欧国家往来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
考点01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35.(2025·天津和平·一模)以下文物能够直接说明半坡人已会纺织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陶纺轮是手工纺线的工具,用于将动植物纤维纺成线,能够直接证明半坡先民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A项正确;河姆渡遗址中,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并且B项中的骨耜是农具,不能体现纺织,排除B项;玉猪龙体现了原始社会手工业水平,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司母戊鼎是商朝年间青铜器,属于手工业,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36.(2025·天津河东·一模)中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北京人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之一。要了解这些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最重要的依据是( )
A.场景想象图 B.古人类遗址 C.文献记载 D.复原头像
【答案】B
【解析】古人类遗址是考古学的直接研究对象,包括化石、工具、用火痕迹、居住遗迹等。这些实物证据能直接反映远古人类的生产(如石器制作)、生活(如用火、居住方式)情况,B项正确;场景想象图是基于考古发现或研究后的艺术创作,属于间接的、主观的再现,并非第一手资料,排除A项;远古人类(如北京人)生活的时代远早于文字发明(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商代甲骨文,距今约3000多年),不可能有文献记载,排除C项;复原头像是根据头骨化石和科学推测制作的,主要用于了解外貌特征,无法直接反映生产、生活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37.(2025·天津河西·一模)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要依据是( )
A.考古发掘 B.神话传说 C.史书记载 D.文学著作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发掘能获取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如遗迹、遗物等。通过对这些实物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能直观了解当时的生产生活、社会组织、文化形态等情况,是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最可靠、最直接的依据 。比如通过对良渚遗址的考古发掘,发现大型水利工程、精美玉器等,有力证明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和早期文明的高度发展,A项正确;神话传说往往带有想象、夸张和虚构成分,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部分社会生活,但不能准确、真实地还原历史事实,排除B项;早期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史书记载相对较少且较晚,很多是后人根据传说等整理而成,存在不准确或缺失情况,而且早期历史缺乏文字记录时,史书记载更难完整呈现起源阶段情况,排除C项;文学著作侧重于艺术创作,有虚构、夸张等手法,虽能反映一定时代背景,但不能作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要依据,排除D项。故选A项。
38.(2025·天津河北·一模)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近10万件石器,包括砍砸器、石钻、刮削器、雕刻器、尖状器等多种类型。这说明北京人( )
A.能够直立行走 B.会制作并使用工具 C.学会保留火种 D.大量使用磨制石器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近10万件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可知,北京人可能会制作并使用工具,B项正确;北京人可以直立行走,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A项;北京人学会保留火种,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而不是磨制石器,排除D项。故选B项。
39.(23-24七年级上·天津红桥·期末)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是( )
A.山顶洞人 B.蓝田人 C.马坝人 D.元谋人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的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D项正确;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前,排除A项;蓝田人生活在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前到115万年前,排除B项;马坝人生活在距今12万至13.5万年前,排除C项。故选D项。
40.(2025·天津西青·一模)如图是半坡原始农耕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表明半坡人能制作色彩鲜丽的彩陶
B.反映了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
C.该文物发现于浙江余姚附近
D.证明了半坡人会制造瓷器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半坡原始农耕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结合所学可知,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会制造彩陶,A项正确;半坡原始农耕遗址在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半坡村,并非长江流域,排除B项;半坡原始农耕遗址在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半坡村,并非浙江余姚附近,排除C项;证明了半坡人会制造陶器,并非瓷器,排除D项。故选A项。
41.(2025·天津北辰·一模)考古学家在陕西的姜寨遗址发现了磨制石器、陶器、碳化的粟、半地穴式房屋基址。下列遗址与姜寨遗址的文化特征最相近的是( )
A.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二里头遗址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在陕西的姜寨遗址发现了磨制石器、陶器、碳化的粟、半地穴式房屋基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距今约6000 年,是一处重要的仰韶文化遗址。半坡人主要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屋内有灶坑,半坡人能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从事农业等生产活动。可知与姜寨遗址的文化特征最相近的是半坡遗址,C项正确;北京人遗址可知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他们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共同从事获取食物的劳动,与题干信息“磨制石器、陶器、碳化的粟、半地穴式房屋基址”没有联系,排除A项;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下游地区,距今约 7000 年。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 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构筑成屋,与题干信息“磨制石器、陶器、碳化的粟、半地穴式房屋基址”没有联系,排除B项;二里头遗址是学术界普遍认为的是夏代中晚期的都城遗址,与题干信息“磨制石器、陶器、碳化的粟、半地穴式房屋基址”没有联系,排除D项 。故选C项。
42.(2025·天津河西·二模)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了大批刻有文字的龟甲、兽骨,它可作为研究商朝社会生活的( )
A.实物史料 B.口述史料 C.图像史料 D.文献史料
【答案】A
【解析】根据“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了大批刻有文字的龟甲、兽骨”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出土的刻有文字的龟甲、兽骨,属于出土文物,这些文字直接提供了一手书面记录,是商朝历史的原始文献载体,而非单纯的无字实物或口头传说,属于实物史料,A项正确;口述史料是指通过人类口头相传的史料,它包括个人经历、家庭和社区变迁的叙述,甲骨文是固化于物质的书面记录,与口述传统无关,排除B项;图像史料,包括绘画、雕塑、照片、电影画面等与历史相关的各种视觉材料,甲骨文以抽象符号表意,非图像形式,排除C项;文献史料是指研究某个事件、人物、文化等历史信息的原始资料,它是历史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包括各种形式和内容的资料,如书籍、手稿、信件、日记报纸、杂志、政府档案、法律条文等,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43.(2024·重庆·中考真题)下表所列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我国远古时期( )
遗址名称 时间 遗存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 距今11000—9000年 炭化人工栽培粟和黍
浙江浦江桥头遗址 距今11000—8500年 炭化的稻米、稻壳
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 距今7500—3000年 陶片上稻、粟、豆类等印痕
A.早期人类起源 B.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C.冶炼技术水平 D.原始部落联盟间的关系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炭化人工栽培粟和黍”“浙江浦江桥头遗址、炭化的稻米、稻壳”“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陶片上稻、粟、豆类等印痕”和所学知识可知,在这些遗址中,出现了水稻、粟、黍、豆类等农作物,体现了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B项正确;早期人类起源涉及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信息涉及水稻、粟等农作物品种,而不是冶炼技术,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部落联盟,无法得出原始部落联盟间的关系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
44.(2025·天津西青·二模)文物的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图所示三个文物共同反映了( )
A.原始农耕生活 B.远古传说
C.中国境内早期人类起源 D.早期国家的产生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表明当时有了农作物种植;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说明有了家畜饲养,且陶器用于日常生活;骨耜是原始农业生产工具。这些都体现了原始农耕生活的特征,如种植、饲养、生产工具使用等,A项正确;远古传说多是口口相传的故事,如黄帝、炎帝等传说,这些文物是实实在在的考古发现,并非传说相关内容,排除B项;中国境内早期人类起源主要关注的是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化石及相关遗迹,这些文物主要体现的是农业生产和生活方面,与人类起源无关,排除C项;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是出现了城市、文字、礼仪制度、军队等,这些文物没有体现这些国家特征,主要反映的是原始农业生产和生活,排除D项。故选A项。
45.(2025·天津武清·二模)西安半坡遗址的房屋、窖穴、墓葬中发现了很多粟的遗存。在其中一个深不足1米,底径约1米的窖穴内有粟粒朽灰堆积,专家推测其为储粮窖。据此可知,半坡先民( )
A.处于旧石器时代 B.依靠采集狩猎为生
C.过着农耕定居生活 D.已经学会使用火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西安半坡遗址的房屋、窖穴、墓葬中发现了很多粟的遗存。在其中一个深不足1米,底径约1米的窖穴内有粟粒朽灰堆积,专家推测其为储粮窖”可知,半坡人已经会种植粟,也就是出现了原始农业,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和发展,居住的场所就可以固定在耕种区域的附近了,因此可知,半坡先民过着农耕定居生活,C项正确;半坡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与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特征不符,排除A项;储粮窖的存在表明谷物种植是主要食物来源,而非依赖采集,排除B项;用火技术在山顶洞人时期已掌握,且题干未提供与火相关的直接证据,排除D项。故选C项。
46.(2025·天津滨海新·二模)2024年10月天津举办了主题为“津农良种,产业领航”国际种业博览会。目前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农作物发现于我国的是( )
A.稻、玉米和粟 B.稻、粟和黍 C.玉米、粟和黍 D.小麦、稻和粟
【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水稻的国家。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遗址(浙江余姚)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遗存。中国也是最早种植粟和黍的国家。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遗址发现了粟和黍的栽培证据,B项正确;玉米原产于美洲,明代才传入中国,排除AC项;小麦起源于西亚两河流域,排除D项。故选B项。
47.(2024·山东菏泽·一模)1987年,周口店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该遗址能够告诉我们( )
A.北京人使用天然火 B.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C.半坡人会制作彩陶 D.炎帝教民开垦耕种
【答案】A
【解析】据题干“周口店遗址”结合所学可知,周口店遗址,又称“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诞生于约三至七十万年前,是世界范围内更新世古人类遗址中内涵较丰富、材料较齐全、较有科研价值的遗址之一。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木棒;靠采集、狩猎为生;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A项正确;河姆渡人在浙江余姚,排除B项;半坡人在陕西西安,排除C项;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属于神话传说,排除D项。故选A项。
48.(21-22七年级上·吉林长春·期中)促使远古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重要原因是( )
A.适应了自然环境 B.习惯了群居生活
C.农业生产的发展 D.学会了建造房屋
【答案】C
【解析】远古居民之所以能过上定居生活,是因为有了固定的食品来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农业历史悠久,人类在长期的采摘生活中掌握了动植物的习性,学会了农业生产,如种植粟、水稻等,以及学会了动物养殖。所以农业生产的发展是促进远古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重要原因,C项正确;ABD项是过上定居的原因但不是最重要的,排除。故选C项。
考点02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49.(2025·天津和平·一模)老子认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前后相随。其中蕴含的思想是( )
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 C.辩证法 D.以德治国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材料“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反映了有无、难易、长短、高下等的辩证关系,充分体现了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C项正确;“ 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但题中未体现,排除A项;“兼爱非攻”是墨家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以德治国”是儒家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50.(2025·天津河东·一模)西汉贾谊《过秦论》中记载商鞅变法:“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这是( )
A.分析变法背景 B.说明变法措施 C.评价变法影响 D.描述变法过程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引文出自贾谊《过秦论》,其中“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描述了商鞅变法中对内推行的具体政策,如建立法律制度、发展农业和军事;“外连衡而斗诸侯”则指对外采取连横策略,使诸侯相互争斗。这些内容均属于变法中采取的具体措施,B项正确;商鞅变法的背景包括战国时期政治上诸侯兼并战争频繁,经济上铁犁牛耕的推广等,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商鞅变法的影响是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商鞅是如何一步步推进变法的,所以没有描述变法的过程,排除D项。故选B项。
51.(2025·天津河西·一模)《礼记·礼运》记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最能体现这一变化的是( )
A.新石器代替旧石器 B.分封制取代内外服
C.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体现的是禅让制,即通过推举贤能之人担任部落联盟首领;“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意味着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开启了“家天下”的时代,这一变化最能体现从 “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C项正确;新石器代替旧石器是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工具方面的体现,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升,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这种政治权力传承方式的变化无关,排除A项;内外服制度是商朝的政治制度,分封制是周朝建立后实行的政治制度,二者都是在“天下为家”的大框架下,对地方的不同统治方式,并非“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的转变体现,排除B项;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在秦朝统一后,为加强中央集权而进行的政治制度变革,是在封建王朝“天下为家”的体系内对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不是“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的转变,排除D项。故选C项。
52.(2022·山东泰安·中考真题)下列材料探究的主题是( )
政局动荡不安 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
农业继续发展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各国进行变法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A.夏商周的更替 B.分封制的实施 C.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D.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词,“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商鞅变法成效最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动荡不安的时期,也是一个大变革事情。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自身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争斗,在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大。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的地主阶级势力增强,为适应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中取胜。各国在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办法成效最大,各国经过变法,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革,C项正确;夏商周时期的使用是青铜器,排除A项;分封制的是实施是西周时期,排除B项;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C项。
53.(2025·天津红桥·一模)公元前256年,在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下,民众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白渠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修建都江堰。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程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A项正确;郑国渠是战国时期韩国水工郑国在秦国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它并非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也不是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排除B项;灵渠是秦朝时期秦始皇为了统一岭南地区而派人开凿的,位于广西境内,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在郑国渠南开凿一条渠道,引泾水东注渭水,这就是白渠,它位于关中地区,主要作用是灌溉关中平原的农田,与题目中所给的时间(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地点(成都附近的岷江)以及人物(蜀郡郡守李冰)均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A项。
54.(23-24七年级上·福建三明·期末)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材料叙述的是百家争鸣的( )
A.背景 B.内容 C.影响 D.原因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百家争鸣对于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重大影响,C项正确;百家争鸣的背景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变革有关,但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题干也没有涉及百家争鸣中诸子百家的具体思想内容,排除B项;百家争鸣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但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55.(2024·重庆·二模)下图是某片甲骨文的拓片。由左往右读:“癸卯卜,争,贞:今岁商受年?”,意即:“癸卯日占卜,贞人争贞问:今年商王朝会有好年成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商朝国家机构已非常完善 B.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C.甲骨文记载内容十分丰富 D.商朝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癸卯日占卜,贞人争贞问:今年商王朝会有好年成吗?”结合所学可知,这个卜辞内容是询问商朝是否农业会丰收。反映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B项正确;材料反映商朝占卜来重视农业生产,而占卜不等同于国家机构的完善,排除A项;材料中的甲骨文内容是农业方面,单一内容不能得出内容丰富,排除C项;材料是甲骨文的内容,不等同于青铜器制作工艺,排除D项。故选B项。
56.(2024·北京海淀·一模)《战国策》载:“商君治秦,法令至行……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这体现出商鞅推行改革的特点是( )
A.选贤任能 B.以法治国 C.为政以德 D.无为而治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战国策》载:“商君治秦,法令至行……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商鞅变法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他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作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人才选拔或任用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涉及施“仁政”“德治”的信息,排除C项;“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在政治上的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57.(2025·天津和平·二模)下列选项中的历史事件发生在图中①对应朝代的是( )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
A.盘庚迁殷 B.国人暴动 C.平王东迁 D.商鞅变法
【答案】A
【解析】根据时间轴信息“约公元前1600年至约公元前1046年”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中国的商朝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商人的首领汤一举推翻夏朝的统治,建立起新的奴隶制王朝——商朝。商朝曾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徙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A项正确;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与①处时间不符,排除B项;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与①处时间不符,排除C项;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与①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58.(2025·天津河东·二模)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有一件镇馆之宝何尊,其铭文“宅兹中国”,即建都于天下的中这一铭文内容与《尚书》等文献的记载可互相印证。由此可知,青铜器( )
A.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B.铸造工艺高超
C.有权力和等级界限区分 D.纹饰浮雕精湛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何尊铭文“宅兹中国”,即建都于天下的中心,这一内容与《尚书》等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由此可见青铜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可以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商周时期的历史,A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的是何尊铭文的文字内容及其与文献的印证关系,并未提及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无法得出铸造工艺高超的结论,排除B;材料中没有任何关于青铜器体现权力和等级界限区分的相关表述,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青铜器纹饰浮雕情况,不能得出纹饰浮雕精湛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59.(2025·天津河北·二模)殷墟考古发掘出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还有玉石料、陶范、原始瓷器、王墓和贵族墓葬等丰富的文化遗物,这些考古发现( )
A.反映了中因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历史 B.确立了商朝的信史地位
C.对研究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有宝贵价值 D.体现出贫富差距的显著
【答案】B
【解析】据题干“殷墟考古发掘出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 丰富的文化遗物”和所学知识可知,殷墟是商朝后期都城遗址,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完整的文字,其内容多记录商朝政治、经济等活动,与出土的其他文化遗物相互印证,确立了商朝的信史地位(即通过考古资料证实商朝历史的真实性),B项正确;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朝,而非商朝,排除A项;商朝属于奴隶社会,并非封建社会,排除C项;题干中“王墓和贵族墓葬”虽体现社会阶层差异,但“贫富差距显著”并非材料强调的核心(核心是通过考古遗物印证商朝历史),排除D项。故选B项。
60.(2024·贵州黔南·中考真题)随着禅让制被打破,中国历史进入王位世袭的“家天下”时代。这一时代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禹的儿子启继位,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A项正确;商朝、西周、东周都在夏朝之后,排除BCD项。故选A项。
61.(2024·甘肃兰州·中考真题)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到:“周桓王死,因为穷,七年才得以埋葬……周朝最后一代的王周赧王,他无地无民。穷到向人民借贷,不能偿还,藏在台上避债。周人称这台为避债台。”这反映出( )
A.礼崩乐坏 B.王室衰微 C.政治腐败 D.赋税沉重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周平王迁洛邑之后,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号令,周天子反而依附与强大的诸侯,题干信息“周平王卒,因为随葬品不足,新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向鲁国求安葬费。此后桓王还向鲁国求过车,而桓王死后,因财政枯竭,七年后才得以埋葬”就反映了周王室衰弱,分封制逐步瓦解,B项正确;礼崩乐坏指春秋战国时期周王朝的分封制遭到破坏,大的诸侯势力日益壮大,国家的统治权实际上已经从周天子手中转移到了大国诸侯手里,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周王室衰微的具体情况,没有涉及到政治腐败和赋税沉重的问题,排除CD项。故选B项。
62.(2025·天津武清·二模)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些现象反映了当时( )
A.春秋时期经济遭到破坏
B.生产方式的变革
C.兼并战争的原因
D.秦国法律的严苛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盗牛者加(枷刑)””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出现,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牛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所以贵族禁止用牛祭祀,秦国对盗牛行为严厉惩处,反映了生产方式变革,B项正确;材料中贵族禁止用牛祭祀、秦国规定盗牛者加刑,不能体现春秋时期经济遭到破坏,排除A项;兼并战争的原因主要涉及政治上各国争夺霸权、扩张领土,经济上对资源的需求等方面。材料内容与兼并战争的原因没有直接的逻辑联系,排除C项;“盗牛者加刑”主要是因为牛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不能单纯体现秦国法律严苛,排除D项。故选B项。
63.(2025·天津滨海新·二模)商王在处理一些重大事务时,占卜是必要的核心程序,除了占卜,他还会征求大臣、民众的意见。由此可以看出商朝( )
A.多神崇拜非常盛行 B.民主政治成为时代潮流
C.决策机制的多元性 D.君主权力受到很大限制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商王在处理一些重大事务时,占卜是必要的核心程序,除了占卜,他还会征求大臣、民众的意见”可知,商王在处理重大事务时,占卜是必要的核心程序,除了占卜,商王还会征求大臣、民众的意见,这显示了商朝决策机制的多元性,即决策过程并非单一依赖占卜,而是综合考虑了多种因素和意见,C项正确;虽然商朝确实存在多神崇拜的现象,但题目中并未直接提及或强调这一点,排除A项;民主政治是指人民有参与国事或对国事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的政治形式。商朝是奴隶制社会,并未形成真正的民主政治,且题目中并未提及民主政治成为时代潮流,排除B项;题目中并未提及君主权力受到限制的情况,且商王作为君主,在决策过程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只是会征求大臣和民众的意见,排除D项。故选C项。
64.(2015·湖南娄底·中考真题)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包粽子、划龙舟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 )
A.屈原 B.蔡伦 C.李白 D.魏源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有关端午节由来的相关史实。使学生知道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都跟历史上重要事件或人物有关。战国时期,楚国都城被秦国占领,楚国诗人屈原有国有,无比绝望,于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屈原为国为民而死,楚国人为了纪念屈原,每年的五月初五这天吃粽子、划龙舟。后来国家把这天定为端午节。故答案选A。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生产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
65.(2021·广东·中考真题)考古学者发现,殷墟各遗址出土的商代人骨普遍有明显跪坐姿势形成的痕迹,且年龄越大越明显。甲骨文中亦有众多和跪坐姿势相关的文字(图)。据此推测,这种跪坐姿势是( )
A.礼仪规范的结果 B.狩猎生活的需要
C.战斗训练的要求 D.刑罚残酷的表现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可知,甲骨文中的“女、令、见、光”字,都是一个跪坐的形象,这说明当时跪坐现象非常普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凳子作为一种日常用具,是在隋唐时期由胡地传入,并在宋时成形为现在的式样。所以,在此之前的中国古人,基本是席地而坐,而坐有坐相,站有站姿,跪坐即为一种符合礼数的姿势。因此,甲骨文中有众多和跪坐姿势相关的文字表明这种跪坐姿势是礼仪规范的结果,故A项符合题意;跪坐是汉族古时的居坐的一种方式,即席地而坐,因此,与狩猎、训练和刑罚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66.(2025·天津和平·三模)下图战国时期的农具虽极不惊人,但其锋利程度已悄然划开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里的“锋利”可以理解为( )
A.能够用于农业生产 B.较高的生产力水平
C.较丰富的文化价值 D.可用于频繁的战争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河南辉县出土的铁犁头”“河北易县出土的铁镰刀”“河南辉县出土的铁锸口”可知,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大范围使用。结合所学可知,铁制农具的使用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这里的“锋利”可以理解为较高的生产力水平,B项正确;铁制农具是能够用于农业生产,题干强调的是铁制农具提高了生产力,排除A项;题干中反映的是农具,并不能反映较丰富的文化价值,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农具,不是兵器,并不能推断出“可用于频繁的战争”,排除D项。故选B项。
考点03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67.(2025·天津河东·一模)西汉建立之初,社会经济残破,民生凋敝,人口锐减。到了文景时期,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增强。与这一变化紧密相关的是( )
A.丝绸之路
B.平抑物价
C.光武中兴
D.休养生息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采取修养生息的政策,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修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D项正确;丝绸之路时间在文景之后,时间不符,排除A项;平抑物价是具体措施,不是形成原因,排除B项;光武中兴在东汉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68.(2025·天津河西·一模)下图为西汉地方行政结构变化示意图。据此可知,西汉( )
汉高祖时期 七国之乱被平定后
王朝疆域扩大
土地兼并严重
王国地位提高
中央集权加强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地方行政结构中王国相对独立,有支郡等,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七国之乱被平定后,王国直接统县,且汉郡之下的县(道、邑、侯)管理更加直接,这一系列变化削弱了地方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D项正确;示意图主要展示的是西汉地方行政结构的变化,并没有关于西汉疆域变化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图中完全没有涉及土地兼并方面的内容,土地兼并主要涉及土地所有权的集中等经济问题,与地方行政结构变化无关,排除B项;从图中可以看到,七国之乱被平定后,王国之下直接为县,且汉初时王国下还有支郡等情况,说明王国的层级和权力被削弱,而不是地位提高,排除C项。故选D项
69.(2024·北京·中考真题)下面是某朝代形势图,其中①处机构设立的历史意义是( )
A.有效管辖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
B.管理海外贸易,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加强了与吐蕃的交流,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D.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答案】A
【解析】由题干形势图中的”长安“”匈奴“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的是西汉形势图,西汉在①处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保障丝绸之路畅通,A项正确;宋朝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加强了与吐蕃的交流,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是唐朝,与题干”匈奴“不符,排除C项;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是元朝,与题干”长安“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70.(2024·江苏淮安·中考真题)秦朝的疆域辽阔,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 )
A.实行分封制
B.推行郡县制
C.颁布“推恩令”
D.设立军机处
【答案】B
【解析】据题干“秦朝”“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和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后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由中央直接任命郡守、县令,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系,有效巩固了统一,B项正确;分封制是商周制度,秦朝已废除,排除A项;“推恩令”是汉武帝削弱诸侯的措施,排除C项;军机处是清朝中枢机构,排除D项。故选B项。
71.(2025·天津红桥·一模)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归国后他向汉武帝汇报了在西域的见闻,使汉朝首次详细了解到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之后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不断加强。史书中的“他”是( )
A.甘英 B.班超
C.张骞 D.班勇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归国后他向汉武帝汇报了在西域的见闻,使汉朝首次详细了解到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之后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不断加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是张骞。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随从西出长安,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张骞把在西域各国的见闻,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向汉武帝进行汇报,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C项正确;甘英是东汉人,被班超委派出使大秦,到达安息后受阻,但此行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排除A项;东汉时,班超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国与汉朝重新建立联系,排除B项;班勇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和外交家,以其在西域的卓越贡献而闻名,排除D项。故选C项。
72.(24-25七年级上·山西太原·期末)司马迁在《史记》中不但写了当朝天子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也忠实地记载了汉武帝与当朝的种种不善之事,诸如汉武帝迷信方术的愚昧、热衷封禅的荒诞以及酷吏的残暴等。这反映出司马迁著史的原则是( )
A.重视实地考察
B.注重典籍整理
C.坚持秉笔直书
D.辨别文献真伪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司马迁在《史记》中不但写了当朝天子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也忠实地记载了汉武帝与当朝的种种不善之事,诸如汉武帝迷信方术的愚昧、热衷封禅的荒诞以及酷吏的残暴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肯定他们的功绩,也揭露他们的腐朽和罪恶,反映出他爱憎分明,秉笔直书,因此材料内容反映了司马迁著史的原则是坚持秉笔直书,C项正确;司马迁青年时游历名山大川,实地考察风土人情,搜集历史资料,但材料没有体现他重视实地考察,排除A项;司马迁注重典籍整理,整理收集史料、资料为《史记》的编纂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材料没有体现他注重典籍整理,排除B项;真伪辨析是对古代文献的真实性进行判断与分析,以确认文献的可信度和价值,材料强调的是司马迁爱憎分明,秉笔直书,而不是辨别文献真伪,排除D项。故选C项。
73.(2025·天津北辰·一模)某同学绘制了西汉政策示意图,你认为“▲”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
A.休养生息 B.尊崇儒术
C.重文轻武 D.闭关锁国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以农为本、轻徭薄赋、以德化民”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材料中的轻徭薄赋等就是休养生息政策的体现,A项正确;尊崇儒术是在武帝时期在思想上的措施,排除B项;重文轻武是宋代的政策,排除C项;闭关锁国是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74.(2025·天津河东·二模)文献史料主要包括史书、档案与文书、地方史志、报刊等。下列属于文献史料的是( )
A.盘古开天传说
B.《史记》
C.秦铜权
D.敦煌壁画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文献史料主要包括史书、档案与文书、地方史志、报刊等”可知,《史记》是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通史,属于史书,是典型的文献史料,通过文字记录了大量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等内容,属于文献史料,B项正确;盘古开天传说属于神话传说,是民间口口相传的内容,排除A项;秦铜权是秦朝时期的度量衡器物,属于实物史料,是通过具体的实物来反映历史信息,排除C项;敦煌壁画是绘于洞窟墙壁和洞窟顶上的绘画艺术,属于图像史料,排除D项。故选B项。
75.(2025·天津河西·二模)我国传统儒学开始获得尊崇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在下列哪一位皇帝统治时期(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明太祖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项正确;秦始皇推行法家思想,焚书坑儒,打压儒学,排除A项;唐太宗推崇儒学,但儒学早在汉代已成为主流,排除C项;明代儒学已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非“开始”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76.(13-14七年级上·山东临沂·期中)“秦朝以前,官吏和私人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朝,只有天子的印才能叫玺,而且用玉制作,群臣不敢再用。”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
A.以玉制玺、天子专有 B.收藏玉玺、天子喜好
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 D.天子至尊、皇权至上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秦朝以前,官吏和私人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朝,只有天子的印才能叫玺,而且用玉制作,群臣不敢再用。”可知,秦朝开始,玉玺成为天子的专属用品,从而也体现出“天子至尊、皇权至上”的地位,D项正确;以玉制玺、天子专有,收藏玉玺、天子喜好与题干强调的皇权至上无关,排除AB项;皇位世袭、君权神授,题干中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77.(2021·四川成都·中考真题)中国古代形成了联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西汉时期,这条航线最远到达( )
A.马来半岛和马六甲海峡 B.孟加拉湾沿岸
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答案】D
【解析】中国古代形成了联通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西汉时期,这条航线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汉武帝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时已形成了多条海上航线。其中,从山东沿岸出发的船只穿过黄海,可到达朝鲜、日本。更重要的一条航线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D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项不符,排除。故选择D。
78.(19-20七年级上·四川遂宁·期末)下列人物在《史记》中没有记载的是( )
A.秦始皇 B.陈胜 C.汉武帝 D.班超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班超是东汉时期的人物,所以不包括班超,D项正确;ABC三项的人物都在《史记》中包括,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79.(2025·天津河北·二模)《汉书 食货志》记载:“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这表明当时的社会境况是( )
A.风调雨顺,丰衣足食 B.连年灾荒,起义不断
C.王室衰微,诸候争霸 D.经济凋敝,人口锐减
【答案】D
【解析】据题干“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知,西汉刚建立时,人民流离失所,大片土地荒芜,饥荒、食物匮乏,战乱导致人口锐减,社会动荡,D项正确;风调雨顺,丰衣足食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连年灾荒,起义不断是东汉末年的状况,排除B项;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是春秋时期的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80.(2024·黑龙江绥化·中考真题)西汉时,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的人是( )
A.蒙恬 B.班超
C.张骞 D.甘英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出使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第二次出使是为了访问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两次出使为开通陆路丝绸之路奠定基础,C项正确;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与“西汉时,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的人”不符,排除A项;班超是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他收复西域,击败贵霜帝国,与“西汉时,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的人”不符,排除B项;甘英是东汉使臣、外交家,开辟欧亚交通路线的伟大的探险家,与“西汉时,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的人”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1.(24-25七年级上·河南南阳·期中)《何以中国》是由国家文物局打造的系列题材的纪录片,该片立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的重大研究成果,讲述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明创生的故事,在看到第一集《秦汉》,关于这一时期的阶段性特征正确的是( )
A.早期人类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奴隶制王朝的建立与巩固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建立并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西汉建立后,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到汉武帝时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大一统的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因此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时期,C项正确;早期人类与中华文明起源是石器时代,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是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的时期,排除B项;夏、商、周时期是奴隶制王朝的建立与巩固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82.(2025·天津武清·二模)“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时的呐喊。公元前209年处于( )
A.公元前二世纪初 B.公元前二世纪末
C.公元前三世纪初 D.公元前三世纪末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公元纪年法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公元前计数是从大数开始向小数过渡,100年为一个世纪,10年为一个年代,因为公元前 209年是公元前三世纪,因为公元前从大数到小数,所以公元前209就是公元前三世纪末,D项正确;ABC的计算时期均不对,排除ABC项。故选D项。
83.(2025·天津武清·二模)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能反映这一时代特征的是( )
A.科举制度的创立 B.纸的发明与改进
C.山水画开始形成 D.活字印刷术的问世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两汉时期发明和改进了造纸术,有利于文明的保存和传播,B项正确;科举制的创立是在隋朝,排除A项;山水画作为独立画种形成于魏晋南北朝之后,两汉尚未成熟,排除C项;活字印刷术产生在宋朝,排除D项。故选B项。
84.(23-24九年级下·湖南衡阳·期中)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 )
A.王室衰微的表现 B.秦灭六国的过程
C.商鞅变法的过程 D.秦朝统一的意义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国家的正轨上来”并所学知识可知,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题干意在说明秦朝统一的意义,D项正确;王室衰微发生在春秋时期,排除A项;秦灭六国统一全国,但秦灭六国的过程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85.(2025·天津滨海新·二模)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随从西出长安,踏上了前往西域的征程。该时间还可以表述为( )
A.公元前2世纪前期 B.公元前2世纪后期
C.公元前3世纪前期 D.公元前3世纪后期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一百年为一个世纪,十年为一个年代,具体年份与世纪的换算公式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公元前的年份,数值越小离现在越近,数值越大离现在越远,对于公元前138年,千百位数为1,加1后为2,因此它属于公元前2世纪,由于公元前的时间数越小离现在越近,所以公元前138年相对于公元前2世纪的其他年份来说,是较晚的年份,因此应属于公元前2世纪后期,B项正确;公元前138年相对于公元前2世纪的其他年份来说,是较晚的年份,不属于前期,排除A项;公元前138年属于公元前2世纪,而不是公元前3世纪,排除C项、D项。故选B项。
86.(2023·四川资阳·中考真题)某同学为完成研学任务,准备去实地观赏图中的秦军容貌,应该前往的地点是( )
A.甘肃临洮 B.四川成都 C.陕西西安 D.广东广州
【答案】C
【解析】据题干“兵马俑”和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出土于陕西西安。它反映了秦汉时期雕塑水平的是秦始皇陵兵马俑。秦汉时期雕塑艺术作品中的杰作是举世闻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它形象地展现了两干多年前秦军横扫六国的磅礴气势,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C项正确;秦兵马俑出土于西安,与甘肃临洮、四川成都和广东广州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87.(2020·广东·三模)公元前4世纪中叶开始,秦国每攻克一城,攻占一地,便就地设县,任命长官。特别在秦国后期频繁地与六国发生战争,其取得的土地都是以一郡一县来计算的。由此可见( )
A.郡县制源自对六国中央集权模式的移植
B.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实施的前提与基础
C.实施郡县制是秦能够统六国的根本原因
D.秦的统一伴随着中央集权官僚体系的扩张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每攻克一城,攻占一地,便就地设县,任命长官。特别在秦国后期频繁地与六国发生战争,其取得的土地都是以一郡一县来计算的”可知在统一过程中伴随着中央集权官僚体系的扩张,故D正确;“源自对六国中央集权模式的移植”在材料不能体现,排除A;依据材料“秦国每攻克一城,攻占一地,便就地设县,任命长官”可知秦朝以前就已经有了官僚政治,故B错误;实施郡县制是统一六国的根本原因,过于绝对化,C错误。
88.(2025·天津和平·三模)汉武帝即位后,随着国力的逐渐增强,国策由“无为”转为“有为”。下列最能体现其“有为”的是( )
A.开创中央集权制度 B.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C.推恩解决王国问题 D.出现“光武中兴”局面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有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汉武帝政治“有为”的体现,C项正确;中央集权制度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立的,并非汉武帝的举措,排除A项;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是汉高祖、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的政策,属于“无为”的政策,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光武中兴”局面,与汉武帝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考点04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89.(2025·天津和平·一模)十六国时期,夏国建立者自称“大禹之后”,前秦苻氏称“其先盖有扈之苗裔”,北魏建立者自称“轩辕之苗裔”。这体现出( )
A.北方各族政权更替频繁
B.北方各政权由少数民族建立
C.内迁各族对华夏的认同
D.北方政权学习汉族典章制度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如夏国、前秦、北魏)的建立者通过自称为大禹、有扈、黄帝(轩辕)等华夏先祖的后裔,意在强调自身与华夏文明的渊源。这一行为表明,内迁的少数民族在政治上主动认同华夏文化,以增强自身统治的合法性,并争取汉族士民的支持,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民族认同,并非政权的更替,排除A项;题干中的例子并不是在说明政权的民族属性,而是他们如何宣称自己的祖先,排除B项;北方政权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属于孝文帝改革等汉化措施的内容,但题干中没有提到制度学习,而是祖先认同,排除D项。故选C项。
90.(2025·天津河西·一模)下图是北魏晚期龙门石窟主尊佛像。其服饰一改云冈大佛身着印度衣饰加鲜卑饰带的风格,更多地表现了道家所追求的宽衣薄带式的审美取向。这体现了( )
佛教传入阶段的影响
民族文化交流交融
北魏政权尊崇道家
印度佛教不再影响中国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时期,鲜卑族建立政权,在文化上出现了融合的趋势。云冈大佛服饰有印度衣饰加鲜卑饰带风格,而北魏晚期龙门石窟主尊佛像服饰体现出道家宽衣薄带式审美取向,这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交流融合,既有外来佛教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也有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交融,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服饰风格的变化,并非佛教传入阶段的特征,排除A项;材料仅通过佛像服饰体现文化融合,不能就此得出北魏政权尊崇道家的结论,排除C项;从材料可知只是佛像服饰风格有所变化,不能说明印度佛教不再影响中国,排除D项。故选B项。
91.(2023·四川成都·二模)数据变化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现象。某同学依据史料统计了北魏时期帝王出猎次数(部分),引发表格中“0次”数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时期 道武帝至献文帝时期(约85年间) 孝文帝(29年间)
次数 道武帝 明元帝 太武帝 文成帝 献文帝 0次
7次 22次 19次 12次 7次
A.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B.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C.统治区域发生改变 D.皇帝兴趣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北魏是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前期,放牧民族的特征还很明显,皇帝出猎也多,但是,改革以后,受汉族文化影响,已经不在重视出猎,这样,“0次”数据出现了,B项正确;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统治区域发生改变、 皇帝兴趣发生变化均是重要原因,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92.(2024·北京·中考真题)以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现象所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
北方 内迁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民族隔阂逐渐消解。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南方 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迁往南方,从而使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相互交融。
A.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B.导致了南方政权的更迭
C.推动了北魏孝文帝改革 D.为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迁往南方,从而使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相互交融”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民族交融有利于减少民族隔阂,为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排除A项;南方政权的更迭与材料“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不符合,排除B项;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材料“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迁往南方,从而使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相互交融”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
93.(2022·广东深圳·中考真题)有学者探究了中国古代部分王朝选择都城的主要原因( )
人物 都城 定都的主要原因
商王盘庚 殷 土地肥沃
汉高祖刘邦 长安 易守难攻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洛阳 ▲
明成祖朱棣 北京 威慑地方
结合所学知识,可将表格补充完整的一项是( )
A.发迹之地 B.军事需要 C.宗教信仰 D.推行改革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进行汉化改革,为了推行汉化改革,他迁都洛阳,这样,就有利于改革的进行,D项正确;北魏发迹于北方草原,排除A项;洛阳易攻难守,因此,迁都洛阳并不是出于军事需要,排除B项;北魏信奉北方草原的萨满教,洛阳盛行佛教,排除C项。故选D项。
94.(2024·吉林松原·模拟预测)如果要研究有关三国时期的历史,下列各项中最可靠的材料是( )
A.诸葛亮的《出师表》 B.小说《三国演义》
C.电影《赤壁》 D.史学著作《资治通鉴》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历史研究和学习中最可靠的材料是考古发掘的文物、经历者等第一手史料,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其《出师表》作为一手史料,最可靠,A项正确;小说《三国演义》、电影《赤壁》都是掺杂了创作者的感情,是第二手史实,不一定真实可靠,排除BC项;史学著作《资治通鉴》属于二手史料,排除D项。故选A项。
95.(2025·天津和平·二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过北方的少数民族是( )
A.氐、鲜卑 B.匈奴、羯 C.契丹、党项 D.女真、蒙古
【答案】A
【解析】联系已学知识可知,376年,前秦灭前凉统一北方。到苻坚淝水之战失败以后,384年慕容垂建立燕以及姚苌建立后秦北方再度分裂。苻秦为氐族建立的政权。436年,北魏灭北燕再次统一北方。 直到523年六镇起义之后,524年孝武帝奔长安依宇文泰,高欢入洛阳另立孝静帝迁都邺,从此北方分裂为东西魏。北魏为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国家,A项正确;匈奴和羯是北部的游牧民族,并未统一北方,排除B项;契丹建立了辽、党项建立了西夏,都是与宋对峙的政权,并未实现北方的统一,排除C项;女真族建立了金政权,并未统一北方,而蒙古人建立了元政权,统一了北方,排除D项。故选A项。
96.(2025·天津和平·二模)《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旨在强调( )
A.改进生产技术的重要性
B.创新生产工具的必要性
C.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
D.要实行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是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创作,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材料句子的大意是顺应天时,裁量地力,因地制宜,那么用力少而成功却多,如果违背规律,就会劳动而没有收获。因此题干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C项正确;“改进生产技术的重要性”“创新生产工具的必要性”和“要实行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均与《齐民要术》相关,但与题干强调的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97.(2025·天津河东·二模)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出现了“胡人穿汉服,汉人食胡食”的现象,内迁的少数政权不仅采用中原的国号、年号,还积极学习汉族制度。这最能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国家统一稳定
B.江南经济繁荣
C.民族交融加深
D.中外文化交流
【答案】C
【解析】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内迁的少数政权不仅采用中原的国号、年号,还积极学习汉族制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胡人穿汉服,汉人食胡食”的现象以及少数民族政权效仿中原制度的行为,深刻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胡人与汉人服饰、饮食的互相影响,以及少数民族政权主动学习汉族制度(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均体现了民族间文化、政治制度的深度融合,体现了民族交融加深,C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分裂,北方政权更迭频繁,并未实现真正的统一与稳定,排除A项;虽然南方经济有所发展,但题干现象集中于北方民族交融,与江南经济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题干中的“胡人”指中国境内少数民族,而非外国,故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98.(2025·天津河西·二模)下表中所示江南地区的变化主要缘于( )
记载内容 出处
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宋书》
中央集权的加强
人口迁移与区域开发
自然环境的改变
史家立场与视角差异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汉朝时江南 “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无积聚而多贫”,到南朝刘宋时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可知,这一变化是因为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劳动力,促进江南区域开发,B项正确;中央集权加强主要是政治层面,比如国家对地方控制等,和江南地区从地广人稀、贫困到地广野丰、民勤本业的经济社会变化关联小,排除A项;自然环境在短时间内一般较稳定,不是江南从贫困到富庶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史家立场视角会影响记载,但这里是江南实际发展变化,不是记载视角导致,排除D项。故选B项。
99.(20-21七年级上·天津·期末)史料记录了西晋时大臣石崇和国舅王凯斗富的故事,下图的“晋墓壁画”反映了贵族欣赏乐器演奏的画面。二者反映出西晋王朝灭亡原因之一是( )
A.皇族为争权夺利,内战不休,引发“八王之乱”
B.被统治者揭竿而起,反抗暴政
C.皇帝暴病而亡
D.统治集团内部生活奢侈腐化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时大臣石崇和国舅王凯斗富”与“贵族欣赏乐器演奏”的内容都反映了西晋时期统治集团内部生活奢侈腐化,不求上进,最终导致了西晋的灭亡,D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题干图片不能反映出来,不符合题意;故选D。
100.(2025·天津南开·二模)东晋后期,我国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迅速发展的表现不包括( )
A.推广和改进犁耕 B.推广选种、育种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
C.普遍种植双季稻 D.水稻采用育秧移栽技术
【答案】C
【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普遍种植双季稻,C项符合题意,C项正确;东晋后期,我国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水稻由原来的直接播种变成育秧移栽,这是水稻生产技术的重大进步,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01.(13-14七年级上·重庆·期末)人们常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政权曾在洛阳定都的有( )
①西周 ②曹魏 ③西晋 ④东晋 ⑤北魏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②④⑤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夺取了皇位,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因此政权曾在洛阳定都的有②③⑤,B项正确;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灭商,定都镐,今陕西西安;东晋的都城是建康(今江苏南京),排除含有①或④的ACD项。故选B项。
102.(2025·天津红桥·二模)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单元的知识结构示意图,其中①处应为( )
经济重心南移
人口迁徙
赤壁之战
商鞅变法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到政权分立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人口南迁。南迁人口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时,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与中原汉族杂居相处,推动了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所以人口迁徙能很好地衔接区域经济发展和民族关系变化,B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是江南地区开发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的体现,并非推动江南地区开发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直接因素,排除A项;赤壁之战发生于东汉末年,是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重要战役,主要影响是军事战略格局和政治势力分布,对江南地区开发和民族关系的推动作用不直接、不显著,排除C项;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主要内容是秦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与三国及之后的江南地区开发和民族关系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B项。
103.(22-23七年级上·湖南永州·期末)某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历史人物传记,其中提到了三个关键词:圆周率、小数点后七位、《大明历》。这篇传记描写的人物是( )
A.刘徽 B.顾恺之 C.祖冲之 D.贾思勰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圆周率、小数点后七位”指的是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大明历》是祖冲之创制的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因此,这篇传记描写的人物是祖冲之,C项正确;刘徽的成就是求得圆周率为3.1416,而不是小数点后第七位,排除A项;顾恺之是东晋画家,他的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排除B项;贾思勰是北朝农学家,他撰写了《齐民要术》,排除D项。故选C项。
104.(2025·天津武清·二模)“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 )
A.原因 B.目的 C.表现 D.作用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北方人民南下输送劳动力”直接解释了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前提条件。在古代农业社会,劳动力是生产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西晋末年的人口南迁为江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劳动力,弥补了南方地广人稀的不足,是推动江南开发的直接原因,A项正确;“目的”指主体主动追求的目标。材料仅客观陈述人口南迁的事实,未提及任何人或政权“主动开发江南”的主观意图,排除B项;“表现”指开发的具体成果,材料描述的是开发的前提条件,而非开发后的结果,排除C项;“作用”指开发后对社会的影响(如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等)。材料强调的是“劳动力输入”这一原因,而非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