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靖远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甘肃省靖远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甘肃省靖远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西周时期,普遍存在国人参与政治决策的现象,甚至可以影响国君废立,但“国人虽可议政,然宗子之位不可易也”,比如周幽王被废后,继位的周平王仍是周宣王嫡孙;周携王被废后,继位的周桓王同样出自王室宗支。这说明西周( )
A.血缘政治色彩浓厚 B.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
C.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D.礼崩乐坏致政权更迭
2.唐朝“有限专制”的原因之一是门下省具有特殊职能。下列选项中,属于唐朝门下省职能的是( )
A.审议封驳朝廷政令 B.总理全国行政事务 C.掌握最高监察权力 D.草拟皇帝诏令
3.宋太祖规定,州郡长官由中央派遣文臣担任,任期三年,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两者之间互相牵制。这一举措( )
A.体现崇文抑武政策B.加强中央集权 C.凸显强干弱枝理念 D.强化君主专制
4.如图为某朝代中央政治建制示意图(局部)。该朝代( )
A.在实现集权的前提下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B.在强干弱枝的原则下解决了割据隐患
C.在加强皇权的目的下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
D.在吸取教训的背景下废除了宰相制度
5.明嘉靖年间《祁门县洪氏祖产规约》分别对“盗砍坟林小柴”的违约者和“捕获之人”作出“罚银五分”“责十五板”的处罚和给予后者砍伐者工具的奖励规定。清嘉庆年间祁门环砂村订立了“养山合墨文约”,在获得批允后,将所立文约以官府“告示”的形式连同官府的批示“永禁文约”一并刊刻于碑石之上。材料说明明清时期( )
A.儒家思想渗透基层教化 B.乡约逐渐与法律合流
C.法律以乡约制度为基础 D.乡约能维护君主专制
6.据记载,为配合顺治十三年(1656年)京察,朝廷制定了考察机构、考察方法及处分方案,多采明制。京察由吏部、都察院、吏科等负责,在京四品以上官、在外督抚自陈,听皇帝考察;其他官员听现任衙门上官考察,填注考语造册,移送吏部、都察院等总察,以“四格八法”为考察标准,有奖有惩。这体现出清朝( )
A.档案管理完善 B.官僚队伍庞大 C.对吏治的重视 D.缺乏制度创新
7.“第二届高等考试规模较大,共有2639人报名参加包括普通行政人员,财务行政人员,教育行政人员,统计人员,外交官领事官,司法官,会计人员7类考试。10月20日,考试在南京,北平同时举行,经过甄录试,正试,共录取及格人员102人(首次录取女性2名)”组织该次考试的应该是( )
A.南京临时政府 B.北洋政府 C.国民政府 D.新中国人民政府
8.以下内容为1928年《训政纲领》的要点。据此可知,《训政纲领》( )
A.彰显宪政时代的到来 B.实现了主权在民的初衷
C.带有一党专政的色彩 D.导致了统治集团的分裂
9.1950年6月29日,新中国第一部《工会法》颁布。它规定在国营及合作社经营的企业中,工会有权代表工人参加生产管理和签订集体合同;在私营企业中,工会有权与资方进行交涉、谈判和签订集体合同,保护工人权益。据此可知,这部法律( )
A.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B.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C.是社会主义改造的产物 D.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10.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以委任制为主的干部人事制度,对企业和地方政府领导人进行任免和考核。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对企业管理人员推行了聘任制等多种任用方式;同时,各地政府也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行了多种探索,各种创新举措层出不穷。这一变化( )
A.反映了党管干部原则的松动 B.旨在精简政府机构
C.受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D.完善了公务员制度
11.公元前8—前6世纪的雅典、斯巴达和公元前5世纪的罗马,其政治制度中的共性为( )
A.公民大会难以发挥有效作用 B.政体具有贵族寡头特征
C.选举制和任期制的色彩明显 D.直接民主影响理性决策
12.恩格斯说:“它(罗马法)对简单商品生产的一切重要关系如买卖、借贷等契约以及其财产关系都有非常详细和明确的规定,以致一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做任何实质性的修改”。材料强调罗马法( )
A.确立了近代社会行为规范 B.形成了比较完善系统的法律体系
C.具有比较持久的实用价值 D.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13.1303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召开三级会议,控告教皇犯有异端、非法篡位等罪行,决定以国王名义在法国召开宗教会议,审判教皇。随后他派兵进入意大利,联合当地的反教皇势力,将教皇拘捕,一个多月后教皇忧愤而死。这一事件( )
A.反映了世俗君主权力的强化 B.说明法国取得了欧洲霸主地位
C.受到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 D.标志着国王与教会冲突的结束
14.下图出自1330年前后德国海德堡的一册手抄本,描绘了教士宣布解除婚姻,把丈夫、妻子和子女分离开的场面。据此可知当时( )
A.宗教伦理约束教民思想 B.中世纪对离婚持谨慎态度
C.教会势力影响社会生活 D.教权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
15.据统计,1865年美国国务院的27名雇员只有8%在1883年仍被雇用,而1883年的61名雇员在1901年仍被雇用的有34%。这一变化( )
A.折射美国政党矛盾的激化 B.以维护分权制衡原则为目的
C.源于政府官员素质的提高 D.是美国文官制度建立的结果
16.列宁曾说:“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国家的全部历史表明,更换部长意义极小,因为实际的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庞大的官吏队伍手中。这支官吏队伍浸透了反民主的意识……被资产阶级关系的气氛所笼罩,他们呼吸的就是这种空气,他们凝固了……。”列宁旨在揭露西方文官制度( )
A.实现议会政治与行政管理的统一 B.容易滋生官僚风气和化现象
C.严重影响中央政府的工作效率 D.导致了封建等级观念的加强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法家的部分思想主张
人物 思想主张
孔子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孟子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
商鞅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韩非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摘编自王占通《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新论》
材料二 董仲舒认为天子受命于天进行统治,必须实行仁政,以顺应天意,君主应该“以德配天”。统治者在施行仁政时应该包括制定“惠民”“养民”政策,也包括统治者利用儒家思想对民众进行教化,将德刑与阴阳、四时相比附,指出阳为德、阴为刑,统治者必须“承天意以从事”。董仲舒还指出人具有趋利避害的本性,为了防止民众做出违反社会秩序的事情,必须要以儒家的伦理道德和礼乐等内容对民众进行教化,并呼吁“立太学以教于国”。
——摘编自陕西省地方志《周秦汉唐法制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法家关注的焦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的治国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理念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初年,政党政治一度成为潮流。据统计,1912-1913年全国涌现出的政党有三百多个。这些政党多以个人或派系利益为出发点,纲领模糊,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各党间争斗激烈。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政党政治逐渐沦为军阀争权夺利的工具,民主政治的尝试归于失败。
——摘编自李侃、李时岳等《中国近代史(1840-1919)》
材料二 解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在继续保持“三三制”民主政治体制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又提出了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挑起了全面内战。国内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背叛革命并走向反动,成为民主政权的专政对象。基于这种形势,中国共产党决定以“三三制”为特征的抗日民主政府开始向人民民主政府转变。……从“三三制”到“民主联合政府”,再到“人民民主专政”,清晰地表明了毛泽东建设中国民主政治的思路,奠定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民主政治体制的基础。
——摘编自张欣、朱光远《论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人民民主政治建设》
(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初期政党政治的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无产阶级探索民主政治的实践历程。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受古老习惯法的影响,英国人崇尚法律,坚持法律至上,即使国王也不例外。因此,“法律的力量在1215年化解了贵族与王权势不两立的危情”——《大宪章》应运而生。据统计,在其63个条款中,关于保障贵族和骑士的权利的约有25条,关于贵族、骑士和自由民的权利一起受到保障的达30条,关于市民和自由民的权利同得保障的条文约有7条。此外,《大宪章》既不乏保护市民商业自由的条款,也强调保护家庭、妇女和儿童的权利。它规定国王不可擅自征税,也无权随意决定臣民的权利和命运,这使传统的“王权至尊”变成“王在法下”,从而决定了英国后来政治发展的走向。《大宪章》随着英国移民来到北美,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多数宪章所包含的条款都可以看到《大宪章》的余音。
——摘编自谢冬慧《<大宪章>的法治精神与民国立宪》
材料二 美国1787年宪法的形成是多因之果。当时,为改变邦联存在的不可克服的弱点,建立真正统一的民族国家迫在眉睫。而宪法的形成已经具备了必要的经济、思想基础;同时,汉密尔顿等人也在宪法制定和批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部宪法所体现的横向权力配置原则和纵向权力配置原则,使美国宪法成为对国家权力进行配置的世界楷模。
——摘编自程宗璋《制度创新的范例——1787年美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大宪章》的特点及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形成的原因,并分别指出“宪法所体现的横向权力配置原则和纵向权力配置原则”。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所示为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情况。
阶段 选官制度及其特点
先秦 世卿世禄制:爵位和官职世袭,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按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凡有爵位与官职者可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体现了王权与族权的统一
两汉 察举征辟制: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的荐官制度,注重举孝廉。征辟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尤为注重门第出身,本质仍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
隋唐至明清 科举制: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
——摘编自邢忠利《中国古代的主要选官制度》
影响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因素很多,围绕“选官制度的演变”这一主题,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或两个以上阶段及两种或多种影响因素,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阐述所举史实须与所选阶段密切相关;紧扣主题,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B A B C C C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C A C D B
17.(1)焦点:儒家主张德治;法家主张法治。
背景: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显著提高;诸侯纷争不断,分封制与宗法制逐渐瓦解;新兴士阶层的崛起;百家争鸣的出现。
(2)理念:德主刑辅(礼法结合)。
影响:约束君主,巩固大一统;教化百姓,稳定社会秩序;推动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带动汉代教育的发展;促进法律儒家化;对后世法律思想和实践影响深远。
18.(1)政党数量过多且组织涣散;以个人或派系利益为核心,缺乏清晰统一的纲领;脱离群众,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沦为军阀政治的附庸,民主实质丧失。
(2)土地革命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边区政府,建立各级参议会,实行“三三制”,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确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19.(1)特点:体现法律至上;限制国王的权力;保障贵族的特权;适当照顾骑士和市民的利益;保护家庭、妇女和儿童的权利。
作用:调整了封君与封臣的关系, 有助于封建统治的稳定;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 原则,对后来的英国政治特别是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影响了美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保护个人权利自由和妇女儿童权利等主张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人权思想产生了影响。
(2)原因:邦联制的弊端;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和强大、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经济基础;启蒙思想传播提供思想基础;汉密尔顿等政治领袖和思想家的作用。
横向权力配置原则: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纵向权力配置原则:实行联邦制,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结合。
20.示例一
论题:政治需求与经济发展推动两汉至隋唐选官制度演变。
阐述:两汉初期,政治上需巩固中央集权、弥补秦末人才匮乏的问题,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察举制由地方荐举孝廉,既通过“孝廉”标准强化儒家伦理、凝聚社会共识,又能从基层选拔熟悉地方治理的人才;征辟制则由皇帝、官府直接征召贤才,补充高层官员。小农经济下,地方宗族势力较强,察举制依托宗族推荐,既适应经济基础,又助力中央拉拢地方势力、稳定统治。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崛起,中央集权弱化,战乱导致土地兼并加剧,士族掌控大量土地与依附民。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核心进行选官,实质是中央对士族势力的妥协—通过承认士族世袭特权,换取其对政权的支持,维护动荡时期的统治秩序,这与士族掌控经济资源、垄断地方权力的经济政治格局相契合。
隋唐时期,政治上重新建立大一统王朝,需强化中央集权、打破士族对官场的垄断;经济上自耕农数量增加,庶族地主崛起。科举制将取士权收归中央,通过考试选拔庶族人才,既削弱士族特权、加强皇权,又为庶族地主提供上升通道,适应了均田制下庶族经济实力增强、要求政治权利的需求,推动选官制度走向公平化,为唐朝盛世奠定人才基础。
综上所述,两汉至隋唐选官制度的演变,本质上是政治集权需求与经济结构变化的结果:经济基础决定社会阶层格局,进而影响政治权力分配;而政治统治的需求,又推动选官制度不断调整以适配阶层变化。
示例二
论题:政治、思想是影响隋唐至明清科举制演变的重要因素。
阐述:隋唐时期,国家实现大一统,政治上需打破士族门阀对官场的垄断和强化中央集权。隋文帝初创科举制,隋炀帝设进士科,将取士权收归中央,取代以门第为核心的九品中正制,从政治层面削弱士族特权;唐代进一步完善科举,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既通过儒家思想统一士人的价值观念,又选拔出认同中央集权的人才,实现“政治集权”与“思想统一”的双重目标,为盛唐统治奠定人才基础。
宋代政治上强调“重文轻武”以避免藩镇割据,思想上程朱理学逐渐兴起并成为官方哲学。科举制在宋代迎来变革:考试科目简化(以进士科为主),录取名额大幅增加—这一调整既通过扩大文官队伍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又契合“重文”的政治导向;同时,考试内容逐渐融入理学思想,将“忠孝节义”等理念纳入考核范畴,使选拔出的官员不仅具备行政能力,更成为理学思想的践行者与传播者,巩固了思想统治。
明清时期,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思想上程朱理学被奉为绝对权威,且厉行文化专制。科举制随之走向僵化:明代推行“八股取士”,规定考试必须以“四书五经”为范围,扼杀士人的独立思考;清代延续八股取士,且大兴文字狱。八股文与文化专制强制统一士人思想,使儒家理学成为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
综上所述,隋唐至明清科举制的演变,本质上是政治需求与思想导向共同作用的结果,二者相互交织,使科举制从唐代相对开放的选官制度,逐渐演变为明清服务于绝对君主专制的工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