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九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邯郸市九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北省邯郸市九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图所示为河北磁山遗址(距今约8000—7500年)文物(部分),磁山遗址出土的石器类别包括磨盘、磨棒、石斧、石铲、石镰、石凿等,其中粮食加工工具以磨盘、磨棒最具代表性;生产工具以舌状石铲、石斧为磁山文化典型器物。这反映出( )
A.氏族成员的平等协作关系 B.社会等级分化的明显迹象
C.社会分工的初步发展状况 D.确立三公制度
2.周武王伐纣灭商后,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直接管理原殷商控制的大片东南领土,无法有效防范周边蛮夷势力。因此,他分封周部分领地并委派信任的代理人就地管辖治理,以保卫周天子天下共主的权力和地位。为解决这些问题,周武王推行(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 D.郡县制
3.春秋时期,某位思想家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该言论属于( )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4.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员,掌管政事;太尉掌管军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职,掌管图籍秘书,监察百官。秦始皇这一做法旨在( )
A.强化专制皇权 B.统一六国政治 C.规范行政机构 D.确立三公制度
5.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光武帝刘秀下诏“令郡国收田租三十税一”,废除王莽时期的重税;又命“罢郡国都尉官”,裁减冗余军事官员以缩减开支;同时释放战乱中沦为奴婢的民众,鼓励其回乡务农。光武帝刘秀此举( )
A.重视减轻民众负担 B.着重革新土地制度
C.意在废除苛捐杂税 D.致力消除等级差异
6.《资治通鉴·魏纪一》载:“夏四月,丙午,汉中(地处巴蜀之间)王即皇帝,位于武担之南,大赦,改元章武。”这段史料记载的应是( )
A.王莽称帝 B.曹丕称帝 C.刘备称帝 D.孙权称帝
7.北魏孝文帝即位后,北魏政权面临着集权专权、地方割据等问题。孝文帝主张通过变革化解这些问题,巩固统治。为解决这些问题,他当时最可能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分封制 B.推行郡县制 C.加强中央集权 D.分封诸侯
8.东晋时期,时人崇尚简慢的新体,楷、行、草得以齐头并进,不断成熟,书写不仅成为实用的需要,还成为表现人格魅力与心性流变的载体。符合这一论述的此时期的作品是( )
A.龙门石刻《杨大眼造像记》 B.王羲之《姨母帖》
C.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 D.顾恺之《洛神赋图》
9.下图为隋唐大运河河南段示意图。据此可推知,该段大运河( )
A.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B.保证了中央粮食供给
C.维护了河南地区稳定 D.带动了沿岸城市发展
10.隋唐时期,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唐初,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政事堂设立于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由三省长官在中书省讨论军国大政,最终由皇帝裁定。由此可见,政事堂的设立意味着三省( )
A.形成了分权制衡 B.降低了工作效率
C.削弱了君主权力 D.出现一体化趋势
11.唐朝后期,节度使权力膨胀(幽州、成德、魏博)节度使独揽辖区内军政、财权,并可自行任免辖区内官吏,掌控地方行政权,还垄断辖区赋税,拒绝向中央缴纳财赋,节度使职位父死子继或由部将承袭,中央难以干预。这说明唐朝后期的藩镇( )
A.脱离中央管辖体系 B.具备割据独立特征
C.专注军事力量发展 D.迫使科举制度变革
12.宋朝建立后,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设诸路转运使监管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宋朝采取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分散中央机构权力 B.抑制武将势力膨胀
C.缓解政府财政危机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13.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设置临时机构—行中书省,其后行中书省的数量逐渐增多,直到14世纪初才开始固定成为元代省制行政区划。元代行省长时间没有固定为行政区划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平衡中央与地方权力的考量 B.南宋反抗势力持续阻挠
C.蒙古贵族反对地方行政建制 D.游牧部落拒斥农耕文明
14.表中两则文献所述可用于说明( )
内容 出处
余有天下之本,立宗庙,因四极,诸侯有其,因类定灵,文学之士后先相,时行大,夫量深渊之才,习成后后之,风教国,气象,故自汉以来,史官所记,必以《春秋》为法。 [唐]赵会《全唐文》
宋自南渡以后,议论多而事功少,道学盛而文章新,中原文献,实并入于金。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序》
A.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B.中华文化交流融会进程
C.宋南渡后道学取代儒学 D.金朝成为中原文化正统
15.明天启元年(1621年)六月,礼部上疏,以样官在,应免纂修《实录》首赐宴,阁臣与礼部“面与商榷,亦以为然”,然后“拟票进览”。这一事件反映出( )
A.内阁与礼部协同理政 B.礼部掌握最高决策权
C.阁臣独揽朝廷行政权 D.皇权被官僚集团架空
16.《清会典》记载:“凡蒙古极边定制银八两,次五两,次三两,次五钱,过三次许告该牛录额真,即以其家给之。羊入人田者,计每只罚银二钱。犯牛马驴骤入人田者,计每头匹罚银一两仍偿其禾”。这一条例的颁行( )
A.意在保护农业生产 B.标志着法律体系的完善
C.旨在维护大清政权 D.导致畜牧业发展受阻碍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楚国凭借广阔疆域与较强国力,始终是举足轻重的大国,时人有“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之言。楚国旧贵族长期垄断军政大权,占据大量土地与财富,通过世袭制堵塞人才晋升通道,造成楚国虽疆域广阔而经济凋敝、军事落后而“积贫积弱”局面。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楚悼王遂任命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吴起推行“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的军事改革,同时实行“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削弱旧贵族势力;裁减冗官余吏,节省财物充作军资,要求官吏“私不害公”;迁徙荒芜贵族至边境,充实边防以抵御邻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控。变法使楚国“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强秦”,国力短暂增强。
——摘编自魏磊《吴起变法与楚国国情》
(1)根据材料一,概述战国时期楚国的基本国情。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吴起变法对楚国的作用。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汉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关键期,对民族地区的治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秦朝国力强盛,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在边疆地区设立九原郡、桂林郡等行政机构,同时修长城、推行郡县制等政策,向边疆推广农耕技术,统一文字。汉初因秦末战乱而国力衰微,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对百越实行“因其俗而治”的策略;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北击匈奴后设立河西四郡,汉武帝时期设西域都护府,正式将西域纳入中央管辖范围。
——摘编自苗伯赞《中国史纲要》
根据材料信息,围绕“秦汉对民族地区的治理”,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表述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所示为隋唐时期的科技发展内容(部分)。
时间 内容
公元605-610 隋朝工匠李春修建赵州桥,采用“敞肩拱”结构,既减轻了桥身重量从而增强抗震能力,又增加了泄洪能力,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单孔石拱桥,是中国古代石筑造技术的重要基地
公元7世纪前期 唐朝医学家孙思邈撰《备急千金方》,系统总结了古代医药经验,涵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等学科,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行医理念,推动了中国医学传承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公元7世纪末至8世纪中期 唐朝工匠改进曲辕犁,调整犁架角度、增设犁评以适应不同土壤耕作需求,发明因本身重量而自动入土的犁评,既节省人力又提高耕作效率,是中国古代农具发展的重大进步
——摘编自杜石然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1)根据材料,指出隋唐时期科技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唐时期科技发展的原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初,天下岁入1600万余缗,市舶司抽解博买物可获利30-50万缗,占全国岁入的2%至3%,这已是“县官用度实有助焉”。南宋东南立国,在渡江之初财政收入锐减,而海外贸易勃兴,“南渡后,经费困乏,一切倚办海船”,南宋“渡江之初,东南岁入不满千万”,而市舶利润则达200万缗,竟占岁收总额的1/5。绍兴末,泉州及广州“两舶司抽分及变,岁得息钱二百万缗”,约占岁收总额的1/20。宋高宗一再感叹,“市舶之利最厚”“市舶之利,颇助国用”。
——摘编自王兴文《略论宋代市舶制度》
材料二 宋代海外入贡作为民间海外贸易的重要补充,直接扩大了市舶司经营的朝贡物货业务,是市舶司利润的重要来源。市舶司经营的朝贡物货业务,是宋代海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为保证市舶利润,宋政府实行鼓励民间商人泛海兴贩的政策,市舶制度对宋代海外贸易事业具有某种程度的调节职能,对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封建社会官营商业强烈的垄断性和官营制度不可克服的腐朽性相结合,使宋代市舶司经营朝贡物货商业对民间海外贸易具有强烈的掠夺性和危害性。
——摘编自王兴文《略论宋代市舶制度在宋代海外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宋时期市舶收入的变化及其对政府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宋代“民间泛海兴贩贸易”。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B A A C C B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D A B A A
17.(1)疆域辽阔,与秦国并立为强国;旧贵族垄断政权,世袭制阻碍社会流动;土地兼并严重,经济凋敝;军力落后,积贫积弱;贵族专权,阶级矛盾尖锐。
(2)积极作用:增强军事实力,拓展疆域;削弱贵族特权,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提高行政效率;充实财政,缓解经济压力。局限性: 改革时间短暂,成效有限;遭到旧势力强烈反对;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楚国衰落趋势。
18.论题:秦汉时期对民族地区的治理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阐述:秦朝国力强盛,在民族地区治理上采取了诸多积极措施。军事上,北击匈奴、南征百越,拓展了疆域。在行政管理方面,于边疆地区设立九原郡、桂林郡等行政机构,将新征服地区纳入到国家的行政管辖体系之中;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同时,修长城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保障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在经济上,向边疆推广农耕技术,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推动了当地的社会进步;统一文字则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汉初,由于秦末战乱导致国力衰微,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对百越实行“因其俗而治”的策略,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矛盾,为汉朝赢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到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军事上北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边疆的威胁。之后设立河西四郡,加强了对河西走廊地区的控制。设置西域都护府,正式将西域纳入中央管辖范围,标志着中原王朝对西域地区治理的进一步加强,促进了中原与西域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使得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得到进一步扩大和巩固。综上,秦汉时期通过对民族地区采取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治理措施,不断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理与控制,推动了民族融合与经济文化交流,有力地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
19.(1)注重实用性与社会需求;技术革新与结构优化;系统总结与理论提升;多领域协同发展。
(2)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与民生需求;政府支持与制度保障;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前代科技积累与传承。
20.(1)变化:市舶收入增加,市舶收入占国家收入总额的比例增加。影响: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巩固统治。
(2)积极作用: 增加财政收入;推动贸易发展;调节经济职能,推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消极影响: 受到官府压制,发展空间受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