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3.1 大洲和大洋第一课时 七大洲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3.1 大洲和大洋第一课时 七大洲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大洲和大洋
大洲和大洋
——北京冬奥会运动员大洲来源探究
【适用年级】2024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1课时——七大洲
【设计理念】依据2022年版地理课标,“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AI赋能
一、 核心探究问题
·驱动性问题:北京冬奥会运动员主要来自哪些大洲?为什么?
·分解问题:
1.全球海陆分布的整体状况是怎样的?(整体描述)
2.七大洲在地球上是如何分布的?(划块描述)
3.这种分布如何通过“气候”影响了冰雪运动(冬奥运动员)的分布?
二、 课时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描述全球海陆分布大势(定性、定量、划块)和七大洲的分布(位置、轮廓、方位),并初步分析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通过“北京冬奥运动员来源”的真实情境,经历完整的地理探究过程,提升地图识读、信息加工与空间思维能力。
3.感受人地关系,理解自然环境影响人类活动,同时认识科技可以部分改变这种影响。
三、 教学流程设计
(一)第一阶段: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视频导入:播放北京冬奥会各国代表团入场片段,感受盛况与多元。
2.呈现数据:展示AI搜索整理的《北京冬奥会各大洲运动员数量统计表》。
3.引导观察:
o“从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突出特点?”(引导学生说出:分布不均,欧洲、亚洲、北美洲最多)
o“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均衡?这和我们脚下地球的样貌有什么关系?”
4.明确任务:宣布本节课的核心任务——解密冬奥运动员分布图背后的海陆与气候密码。
(二)第二阶段:制定方案——规划路径,明确方法
1.师生共商探究路径:
o第一步(识全局):描述全球海陆分布大势。
o第二步(辨个体):识别并描述七大洲的分布。
o第三步(建联系):将冬奥数据与七大洲的气候带(五带图)叠加,分析成因。
2.准备探究工具:世界地图、地球仪、海陆分布饼状图、七大洲轮廓图、五带划分图、冬奥会数据表。
(三)第三阶段:研究问题——分层探究,落实课标
探究活动一:描述全球海陆分布大势——从“整体”到“局部”
教学环节 问题链(任务) 知识点与方法归纳 对应PPT任务
1. 定性描述 从太空看地球,是什么颜色?为什么? 蓝色星球(海洋连成一体,陆地被分割) 任务1
2. 定量描述 读海陆面积饼状图,用数据说出海陆分布比例。 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任务2
3. 划块描述 从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 分布不均: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东半球。 任务3, 4
探究活动二:描述七大洲的分布——为运动员“家园”精准定位
教学环节 问题链(任务) 知识点与方法归纳 设计意图/优化建议
1. 认轮廓 看轮廓,说七大洲名称;画七大洲简图。 熟悉大洲轮廓特征。 强化空间记忆。
2. 知大小 按面积大小给七大洲排序。 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建立相对大小的概念。
3. 定位置 以经纬线定位七大洲,形成脑图。 经纬线定位法:用赤道、回归线、极圈、主要经线定位。 将抽象经纬线具体化。
4. 说特征 赤道穿过哪些大洲?纬度最高的是?哪些大洲相连? 分布特征:大洲的半球位置、相互关系。 培养综合观察能力。
5. 找界线 标注大洲分界线。(如:亚/欧:乌拉尔山脉等;亚/非:苏伊士运河) 参照物定位法:利用山脉、运河、海峡等作为分界参照。 深化对大洲相对位置的理解。
探究活动三:分析成因——建立“位置-气候-活动”的联系
1.叠加地图:
o让学生将《七大洲分布图》与《世界五带划分图》叠加观察。
o核心问题:“运动员数量最多的三大洲(欧、亚、北美),主要位于哪几个热量带?”(北温带、北寒带)
2.阅读分析:
o阅读材料:冰雪运动需要寒冷气候(冬季气温需在-10℃至-17℃之间)。
o推理:欧洲、亚洲、北美洲的中高纬度地区,冬季寒冷漫长,为冰雪运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自然条件。
3.初步结论:运动员来源集中于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洲,是因为这些大洲的地理位置(纬度) 决定了其拥有寒冷的气候,从而适合开展冰雪运动。
(四)第四阶段:解决问题——总结成果,形成结论
1.构建思维链条:引导学生用地理语言总结核心结论。
o全球海陆分布 → 大洲地理位置(纬度) → 气候(五带) → 冰雪运动分布。
2.完成分析报告:以小组为单位,形成简短的《冬奥运动员来源地理分析报告》。
(五)第五阶段:迁移拓展——深化认知,提升观念
1.特例探究1——极端环境:“南极洲为何无人参赛?”
o引导结论:极端酷寒的自然环境限制了人类的常住与常规训练,体现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基础性制约。
2.特例探究2——人类智慧:“巴西、澳大利亚等热带国家为何也有运动员?”
o引导结论:科技(室内滑雪场、人工造雪) 可以弥补自然条件的不足,体现了人类利用科技对环境的适应与改造,渗透“人地协调”观。
(六)第六阶段:收获评价——梳理体系,反思成长
1.构建知识体系:师生共同完善板书,形成以“海陆分布”和“七大洲”为核心,以各种描述方法为分支的知识网络。
2.关键能力评价:
o我能否从三个层面描述全球海陆分布?
o我能否用四种方法描述任意七大洲的分布?
o我能否解释冬奥运动员分布不均衡的地理原因?
3.完成自我评价量表:根据学习目标设计量化或质性的评价表,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
设计特色
1.情境贯穿始终:“冬奥会”不是噱头,而是驱动整个探究过程的核心线索。
2.探究逻辑严密:严格遵循科学探究流程,让学生像“地理学家”一样思考和工作。
3.课标深度落实:将“描述海陆分布”和“说出七大洲分布”的课标要求,分解为可操作、可评价的具体活动与方法。
4.人地观念凸显:通过“南极洲”和“热带国家”的正反案例,深刻阐述了“环境制约”与“科技突破”的辩证关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