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专题06 世界现代史·选择题考点27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1.(2025·安徽·中考真题)1917年这场自发的群众运动,事先没有一个政党策划领导,它的胜利是由于沙皇制度极端腐朽和衰败造成了一种摧毁这个制度的极大力量。这场运动( )A.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C.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D.联合了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2.(2024·安徽·中考真题)1917年秋,俄国经济濒于全面崩溃,粮食危机已经发展为城市居民的真正饥荒,彼得格勒、莫斯科的居民每天只能得到极少量面包,有时甚至连这点面包也没有。该局面( )A.暴露出沙皇专制统治的极端腐朽 B.客观上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C.迫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退出一战 D.缘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3.(2023·安徽·中考真题)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经济结构调整步履缓慢,重工业的片面发展阻碍了新兴产业的崛起,其发展战略始终难以转到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效率为中心的集约化轨道。由此可见,此时苏联模式( )A.制约了产业转型 B.改善了民众生活C.突破了发展困境 D.遵循了经济规律4.(2022·安徽·中考真题)1925一1927年夏季之前,苏联连续三年粮食丰收。然而,1927年底之前国家仅征收到240万吨粮食,为计划征收数量的52%。为解决这一问题,苏联推行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运动 D.垦荒运动5.(2021·安徽·中考真题)有学者针对一战指出:“因为欧洲看起来被削弱、分裂和不堪一击了,所以这些白人不再注定是殖民地的统治者了。从欧洲和西南亚战场返回家乡的殖民地居民根据他们的亲身观察加深了这种印象。”这意在说明一战A.缓和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B.结束于世界人民的反战运动C.终结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D.有利于被压迫地区民族解放考点28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6.(2022·安徽·中考真题)1934年,洛雷纳·希科克在美国访问数月后感慨道:我原以为至少在大工业中法规会起作用,但我现在敢断言,99%的美国大企业正试图撕毁法规,而小企业则连假装遵守都不干。这表明,罗斯福新政A.克服了经济危机的冲击 B.遭到了部分资本家抵制C.解决了社会的基本矛盾 D.实施了全面公有制政策考点29三次科技革命7.(2025·安徽·中考真题)18世纪60年代以前,英国每年授予的专利数量有10个左右,到1766年陡然攀升至31个,1792年跃升到85个,1802年则达到107个。这种变化( )A.推动了民族解放斗争 B.催生了垄断组织C.适应了工业发展需要 D.扩大了贫富差距8.(2024·安徽·中考真题)18、19世纪,英格兰的一些小村落发展为人口稠密的城镇,“烟囱让古老的塔尖相形见绌……北部铺上了第一条铁轨,迎接新火车头的到来,蒸汽货轮开始在入海口和海峡上定期往来”。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由于( )A.人文主义的复兴 B.全球航路的开辟C.近代科学的兴起 D.工业革命的开展9.(2023·安徽·中考真题)1829年,法国4万多市镇中有1.4万个没有学校、1833年,法国政府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倡普及初等教育。到1847年,只有3213个市镇没有学校,小学生人数从140万增至353万。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法国实现普及义务教育 B.工业革命促进教育发展C.教育进步触发启蒙运动 D.教育公平消除社会矛盾10.(2021·安徽·中考真题)1900年以后,机器导致的力量革命使男人相对于女人在生产领域的力量优势变得无足轻重,“女性与男性第一次平等地站在机器面前”。这可以说明A.科学研究引领技术突破 B.男女平等基本实现C.科技进步引起社会变化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考点30二战后的世界变化11.(2025·安徽·中考真题)20世纪70年代,智利总统阿连德推行维护国家主权的改革,对此,美国总统尼克松表示:“我们必须拯救智利……用1亿美元,如果必要的话,或者用更多些钱来搞垮智利的经济。”这表明美国意图对智利( )A.经济威胁干涉内政 B.扩大援助挽救危机C.武装侵略摧毁经济 D.寻求合作支持独立12.(2022·安徽·中考真题)下图是某国际组织1958-1986年的发展历程示意图。该组织A.构建了主权国家组成的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B.标志着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政治的重要力量C.致力于制定和规范全球范围内多边贸易协定D.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13.(2021·安徽·中考真题)1970年,一位西方国家领导人指出,过去的福利政策“使穷人堕落,是纳税人受骗,”必须进行改革,政府应当鼓励工作,公平地对有工作的贫困家庭提供援助。据此可知,福利政策A.遭到资产阶级的反对 B.调动了全体劳动者生产积极性C.应该兼顾效率与公平 D.解决了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14.(2021·安徽·中考真题)1948年,意大利举行选举,共产党可望获得51%的选票,对此,美国明确提出,凡投票赞成共产党的国家均不能获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最终,意大利共产党只获得30%的选票,这反映出马歇尔计划A.推进了冷战政策的实施 B.导致了两极格局的形成C.消除了共产主义的影响 D.阻碍了意大利经济恢复考点31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15.(2024·安徽·中考真题)1992年6月,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与会各国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了发达国家应承担率先减排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支持的义务。由此可知,环境问题的解决( )A.主要是联合国的责任 B.完全依赖于发达国家C.消除了国家间的矛盾 D.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16.(2023·安徽·中考真题)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非白人有一半以上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黑人失业率竟是白人失业率的两倍。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有28%的黑人家庭生活在贫困当中,但白人家庭只有10%为贫困户。这表明当时美国( )A.经济危机严重 B.霸权地位不断在衰落C.人地矛盾凸显 D.种族问题依然存在17.(2025·安徽安庆·三模)下面为《世界史 现代史编(上卷)》的部分目录,其中,第二章的名称应该是( )第一章20纪初的世界 第二章 第三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影响下的欧洲革命风暴 第四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 第七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A.第一次世界大战 B.经济大危机的爆发C.第三世界的崛起 D.两极对峙格局形成18.(2025·安徽合肥·一模)如下图为1884—1974年全球货船航运费率变化示意图。其中造成a、b处运费率明显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A.技术变革的促进 B.经济危机的爆发C.列强之间的竞争 D.世界大战的冲击19.(2025·安徽芜湖·二模)19世纪后期,德国工业化的速度异常迅速,这意味着和英国在海外市场上的竞争不可避免。这最终推动了( )A.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B.贸易中心发生转移C.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柏林墙的建立20.(2025·安徽宿州·一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男子参战,他们留下的工作只好由妇女去顶替。妇女在各行各业的表现使整个社会为之震惊。这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 )A.给世界带来深重灾难 B.提高了妇女社会地位C.适应了工业化的要求 D.引发了社会主义革命21.(2025·安徽合肥·二模)1921年底,苏维埃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在经过有关部门批准之后可以开设私人出版社,出版社可以拥有自己的印刷厂、办公室、编辑部、仓库和书店。这是因为当时( )A.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B.苏联一五计划开始C.战时共产主义开始 D.苏联模式开始实施22.(2025·安徽滁州·三模)农民们缴纳农业税后,可以自由支配剩余农产品,或自留,或在自由市场上出售,耕作积极性大大提高,1921—1922年艰难的饥荒过后,苏俄经济出现了速度惊人的复苏。这是因为(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坚持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 D.农业集体化的开展23.(2025·安徽滁州·三模)1921年后,苏俄的国外援助和国外投资有了生存的土壤。一些公私合营的企业在各经济部门兴起,小型轻工业大部分由私人掌握。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B.工业革命的推动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斯大林模式确立24.(2025·安徽合肥·三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前后的20年时间,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这就是“20年的休战”,小约瑟夫·奈则称之为“一次幕间休息”。两人的言外之意都是:两次世界大战似乎就是一次大战的两个不同阶段罢了。这实质是表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A.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B.孕育了再次战争的可能C.确立起美国世界领导权 D.调整了主要大国的关系25.(2025·安徽蚌埠·二模)从左图到右图所示的历史现象反映出( )德国在法国凡尔赛宫诞生(1871年) 巴黎和会凡尔赛宫会场(1919年)A.一战的结束 B.战争的积怨 C.分赃的场所 D.欧洲的分裂26.(2025·安徽淮南·一模)著名史学家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深刻指出:“回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源,会发现它与1919至1920年间协约国同战败国签订的一系列和平条约存在紧密关联。”意在说明( )A.凡尔赛体系种下二战爆发的祸根 B.《凡尔赛条约》使德国法西斯化C.二战的爆发是一战的后续与延伸 D.华盛顿体系致美日矛盾不断加剧27.(2025·安徽芜湖·一模)经济学家凯恩斯说:“它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的最凶暴的行为之一。”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说:“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材料表明《凡尔赛条约》的签订( )A.为二战全面爆发埋下隐患 B.加深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C.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D.确立了战后的国际新秩序28.(2025·安徽滁州·三模)下图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B.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C.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 D.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29.(2025·安徽蚌埠·二模)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在1926年写道:“这场用鲜血覆盖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这反映了当时( )A.欧洲的霸权地位完全丧失 B.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C.世界殖民体系已彻底瓦解 D.世界大战扩散到印度30.(2025·安徽安庆·三模)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立的一大批现代化骨干企业,多是利用西方先进设备技术……1931年苏联从美国进口的机器设备占美国出口设备总量的50%……苏联利用西方专家和技术人员过剩的有利时机,大量招聘人才到苏联工作……为恢复国民经济筹集资金。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国家经济危机的影响 B.美苏关系取得实质性进展C.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快 D.西方“和平演变”策略的推行31.(2025·安徽黄山·三模)《国家工业复兴法》是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措施之一,但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认为该法赋予总统过多的立法权力,被裁定违宪。由此可知美国( )A.总统软弱且无力 B.政权机构相互制衡C.中央和地方分权 D.立法权高于司法权32.(2025·安徽合肥·二模)1930年3月,德国纳粹党宣布了《农民纲领》,并规定取缔土地投机,许诺给农民以经济援助。5月,又提出《迅速提供就业纲领》,要求修筑公路,以减少失业。纳粹党采取以上措施的意图是( )A.提高社会福利 B.维护独裁统治 C.反对自由主义 D.争取民意支持33.(2025·安徽蚌埠·三模)英国学者阿诺德·汤因比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本来是很容易避免的,善良的软弱强化了邪恶的刻毒。”下列事件最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德军入侵波兰,英法宣而不战B.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国宣布参战C.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同盟国成立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成为二战转折点34.(2025·安徽芜湖·三模)对下面这幅漫画解读最准确的是( )A.揭露英法纵容侵略牺牲小国 B.批判德国闪击波兰点燃战火C.讽刺苏联与德瓜分东欧领土 D.赞扬盟国合作遏制了法西斯35.(2025·安徽合肥·二模)“当严寒来临时,德军冻伤人数超过了战斗人数,苏军抓住战机,于1941年12月6日开始大举反攻,战场主动权易手……战后,摆在希特勒面前的只能是一场持久的两线作战。”这说明这场战役( )A.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成为了二战的转折点C.标志着二战达到了最大规模 D.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36.(2025·安徽·三模)1941年10月,中共在延安召开大会提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主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指出:“中国与英美……建立太平洋一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抗日战争至完全胜利。”1942年1月由美、英、苏、中等26国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这反映了( )A.中国抗日战争是太平洋战争的一部分 B.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主战场C.中国积极推动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日本侵略重心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37.(2025·安徽淮北·三模)在雅尔塔会议上,丘吉尔提出划分巴尔干势力范围的百分比协定,斯大林基本上接受了;在东欧问题和远东问题上,罗斯福也对苏联作出了让步。这表明雅尔塔会议( )A.保障了世界各国的利益 B.维持了世界体系的稳定C.使英国获得了最大利益 D.体现了大国间相互妥协38.(2025·安徽亳州·三模)与如下图所示战场形势有关的词语是( )1943—1945年的欧洲、北非战场示意图A.战略协同 B.闪电突击 C.核武终局 D.殖民崩解39.(2025·安徽滁州·二模)相较于纽科门蒸汽机单汽缸的设置,带有与汽缸壁分开的凝汽器的瓦特蒸汽机,使蒸汽机的效率提高了三倍多。(如下列图片所示)由此可知,瓦特蒸汽机的使用( )A.使得工厂可以自由地选址 B.改变了工业发展的模式C.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D.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40.(2025·安徽合肥·二模)史载“同治以来,上海花商收买花衣,于是轧花场地遍地皆是。始用小轧车,妇女手摇足踏,日可出衣十数斤。光绪中,洋轧车出,日可得衣数百斤,小轧车天然淘汰矣。”轧车的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 )A.工业革命冲击中国传统手工业 B.商品经济基本上取代自然经济C.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显著提高41.(2025·安徽蚌埠·三模)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于1869年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奠定了无机化学的基础。有机化学的绝大多数重要原理也在1828年到1870年的约40年间基本确立,从而推动了化学工业的发展。由此可见,第二次工业革命( )A.以化学学科的形成为主要标志 B.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C.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D.同时发生在几个西方国家42.(2025·安徽滁州·三模)与蒸汽机相比,电动机可以按照产品制造进程的各个阶段去组织生产过程,由此将复杂的控制和监督职能分为一个个简单的操作,为进一步分工提供了基础。这反映了电动机( )A.减少了劳动时间 B.改善了人们生活C.促进生产力发展 D.推动了人口增长43.(2025·安徽合肥·二模)人类进入21世纪后,人工智能领域不断出现技术突破,在中外信息科技企业引发研发热潮,开启了全球“AI大模型竞赛”。这反映出当代世界( )A.社会信息化水平飞速提高 B.世界多极化趋势迅速发展C.文化多样性特征日益明显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44.(2025·安徽蚌埠·三模)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同年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造成德国分裂的主要原因是( )A.普法战争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第二次世界大战 D.美苏冷战45.(2025·安徽滁州·二模)联合意味着能够在一个比过去更大的、更广阔的规模上处理生产、劳动、资本和工业设置的问题,意味着更多的收益来源、更高的生产率。由此可见,欧洲联合( )A.推动了欧洲国家间合并 B.有利于欧洲经济的发展C.协调了各国的经济政策 D.促进了欧洲地位的提高46.(2025·安徽马鞍山·二模)《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A.联合国的成立 B.冷战开始 C.欧盟成立 D.苏联解体47.(2025·安徽合肥·一模)1945年10月联合国刚成立时有51个成员国,1970年联合国成员国增加到了127个。1979年联合国成员国为149个,到1989年联合国已经有156个成员国。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B.社会主义阵营不断壮大C.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D.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加强48.(2025·安徽马鞍山·三模)20世纪80年代,非洲部分地区因干旱和粮食储备不足,面临严重的饥荒威胁,大量民众生命垂危。在世界粮食计划署和国际红十字会等国际组织的协同努力下……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地饥荒情况得到显著缓解,部分地区农业生产逐渐恢复。据此可知( )A.非洲国家自身发展能力缺失 B.国际组织主导非洲发展进程C.国际组织助力解决全球性问题 D.全球粮食分配体系已经完善49.(2025·安徽亳州·三模)针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等一系列重大挑战,中国提出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两大主张”。这“两大主张”有利于( )A.推动国际秩序公正合理发展 B.形成避免战争发生有效机制C.彻底解决世界经济发展问题 D.消除国家间意识形态的分歧50.(2025·安徽蚌埠·三模)下图是国际在线出品的漫画。该漫画意在( )、A.讽刺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 B.说明世界冷战格局已经结束C.凸显世界地区冲突连续不断 D.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专题06 世界现代史·选择题考点27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1.(2025·安徽·中考真题)1917年这场自发的群众运动,事先没有一个政党策划领导,它的胜利是由于沙皇制度极端腐朽和衰败造成了一种摧毁这个制度的极大力量。这场运动( )A.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C.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D.联合了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1917年这场自发的群众运动,事先没有一个政党策划领导,它的胜利是由于沙皇制度极端腐朽和衰败造成了一种摧毁这个制度的极大力量。”结合所学可知,1917年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同时出现工兵代表苏维埃,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B项正确;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是十月革命的成果,而十月革命由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与题干“无政党策划”矛盾,排除A项;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十月革命的结果,与二月革命无关,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国际工人联合,且二月革命是俄国国内事件,排除D项。故选B项。2.(2024·安徽·中考真题)1917年秋,俄国经济濒于全面崩溃,粮食危机已经发展为城市居民的真正饥荒,彼得格勒、莫斯科的居民每天只能得到极少量面包,有时甚至连这点面包也没有。该局面( )A.暴露出沙皇专制统治的极端腐朽 B.客观上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C.迫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退出一战 D.缘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答案】B【详解】据题干“1917年秋,俄国经济濒于全面崩溃,粮食危机已经发展为城市居民的真正饥荒,彼得格勒、莫斯科的居民每天只能得到极少量面包,有时甚至连这点面包也没有。”可知,题干反映的是俄国二月革命后,俄国面临的危机,是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因此,客观上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B项正确;暴露出沙皇专制统治的极端腐朽与题意不符,1917年3月爆发的二月革命已经推翻了沙皇统治,排除A项;迫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退出一战说法错误,俄国退出一战是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退出的,排除C项;缘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说法错误,这是苏维埃政府成立后采取的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3.(2023·安徽·中考真题)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经济结构调整步履缓慢,重工业的片面发展阻碍了新兴产业的崛起,其发展战略始终难以转到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效率为中心的集约化轨道。由此可见,此时苏联模式( )A.制约了产业转型 B.改善了民众生活C.突破了发展困境 D.遵循了经济规律【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苏联经济结构调整步履缓慢,重工业的片面发展阻碍了新兴产业的崛起”可知,新兴产业的发展受到苏联模式的制约,使其无法转型到技术创新,因此,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苏联模式带来的弊端,没有提到民众生活的改善,排除B项;没有突破发展困境,排除C项;片面发展重工业,没有遵循经济规律,排除D项。故选A项。4.(2022·安徽·中考真题)1925一1927年夏季之前,苏联连续三年粮食丰收。然而,1927年底之前国家仅征收到240万吨粮食,为计划征收数量的52%。为解决这一问题,苏联推行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运动 D.垦荒运动【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1925一1927年夏季之前,苏联连续三年粮食丰收。然而,1927年底之前国家仅征收到240万吨粮食,为计划征收数量的52%”及所学知识可得,苏联为了发展工业征收粮食推行了农业全盘集体化,C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是在1921年前推行的,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921年推行新经济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垦荒运动只能是增加种地面积,不能体现政府征收的数量,排除D项。故选C项。5.(2021·安徽·中考真题)有学者针对一战指出:“因为欧洲看起来被削弱、分裂和不堪一击了,所以这些白人不再注定是殖民地的统治者了。从欧洲和西南亚战场返回家乡的殖民地居民根据他们的亲身观察加深了这种印象。”这意在说明一战A.缓和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B.结束于世界人民的反战运动C.终结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D.有利于被压迫地区民族解放【答案】D【详解】据题意可知,材料说明一战导致欧洲被削弱、分裂和不堪一击,即一战使欧洲的殖民统治地位下降,从而有利于被压迫地区的民族解放,故选D;材料反映了一战对欧洲的打击,说明有利于被压迫地区的民族解放,ABC都不符合这一主旨,排除。考点28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6.(2022·安徽·中考真题)1934年,洛雷纳·希科克在美国访问数月后感慨道:我原以为至少在大工业中法规会起作用,但我现在敢断言,99%的美国大企业正试图撕毁法规,而小企业则连假装遵守都不干。这表明,罗斯福新政A.克服了经济危机的冲击 B.遭到了部分资本家抵制C.解决了社会的基本矛盾 D.实施了全面公有制政策【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33年罗斯福实施新政,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用以规范工业生产,但遭到一些资本家的抑制,B项正确;材料是说一些资本家对新政的态度,不是说新政的作用,排除AC二项;罗斯福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排除D项。故选B项。考点29三次科技革命7.(2025·安徽·中考真题)18世纪60年代以前,英国每年授予的专利数量有10个左右,到1766年陡然攀升至31个,1792年跃升到85个,1802年则达到107个。这种变化( )A.推动了民族解放斗争 B.催生了垄断组织C.适应了工业发展需要 D.扩大了贫富差距【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18世纪60年代以前,英国每年授予的专利数量有10个左右,到1766年陡然攀升至31个,1792年跃升到85个,1802年则达到107个”和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创新不断涌现,对专利保护的需求增大,专利数量的增加适应了工业发展需要,C项正确;英国当时不存在民族解放斗争相关问题,A项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垄断组织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题干主要强调的是专利数量的变化,未涉及贫富差距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8.(2024·安徽·中考真题)18、19世纪,英格兰的一些小村落发展为人口稠密的城镇,“烟囱让古老的塔尖相形见绌……北部铺上了第一条铁轨,迎接新火车头的到来,蒸汽货轮开始在入海口和海峡上定期往来”。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由于( )A.人文主义的复兴 B.全球航路的开辟C.近代科学的兴起 D.工业革命的开展【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18、19世纪”“第一条铁轨”“新火车头”“蒸汽货轮”并结合所学可知,1765 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纺纱机,将它命名为“珍妮机”,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18 世纪中期,瓦特对蒸汽机作了一系列改进。到19世纪30年代,蒸汽机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是生产领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飞跃,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纵深发展。1825年,由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拖着车厢载着 450名乘客正式试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因此材料中现象的出现主要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D项正确;人文主义是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全球航路的开辟开始于15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提及的是蒸汽货轮和铁路、火车等,没有涉及近代科学,排除C项。故选D项。9.(2023·安徽·中考真题)1829年,法国4万多市镇中有1.4万个没有学校、1833年,法国政府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倡普及初等教育。到1847年,只有3213个市镇没有学校,小学生人数从140万增至353万。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法国实现普及义务教育 B.工业革命促进教育发展C.教育进步触发启蒙运动 D.教育公平消除社会矛盾【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中的“到1847年,只有3213个市镇没有学校,小学生人数从140万增至353万”和所学可知,19世纪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从而推动了教育的发展,B项正确;由题干中的“到1847年,只有3213个市镇没有学校”可知,法国并没有实现普及义务教育,排除A项;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8世纪,而题干所述教育的发展是19世纪的,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工业革命促进教育发展,并未提及教育公平和社会矛盾方面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10.(2021·安徽·中考真题)1900年以后,机器导致的力量革命使男人相对于女人在生产领域的力量优势变得无足轻重,“女性与男性第一次平等地站在机器面前”。这可以说明A.科学研究引领技术突破 B.男女平等基本实现C.科技进步引起社会变化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答案】C【详解】材料反映了机器的应用,推动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这说明科技进步是引起社会变化、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故选C;材料反映的机器导致社会变革,并没有反映科学研究与技术突破的关系,故排除A;1900年男女平等基本实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1900年西方资本主义统治着世界,“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说法不符合当时世界的情况,故排除D。考点30二战后的世界变化11.(2025·安徽·中考真题)20世纪70年代,智利总统阿连德推行维护国家主权的改革,对此,美国总统尼克松表示:“我们必须拯救智利……用1亿美元,如果必要的话,或者用更多些钱来搞垮智利的经济。”这表明美国意图对智利( )A.经济威胁干涉内政 B.扩大援助挽救危机C.武装侵略摧毁经济 D.寻求合作支持独立【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我们必须拯救智利……用1亿美元,如果必要的话,或者用更多些钱来搞垮智利的经济”可知,尼克松表示要用经济手段搞垮智利经济,以阻止阿连德的改革。题干中美国计划通过经济手段(“用1亿美元搞垮经济”)破坏智利的主权改革,属于经济威胁,目的是干涉智利内政,A项正确;“扩大援助”与题干中“搞垮经济”矛盾,美国是干涉智利内政,不是挽救危机,排除B项;“武装侵略”在题干中未体现,美国未直接使用军事手段,排除C项;“支持独立”与美国意图相悖,美国是干涉智利内政,排除D项。故选A项。12.(2022·安徽·中考真题)下图是某国际组织1958-1986年的发展历程示意图。该组织A.构建了主权国家组成的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B.标志着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政治的重要力量C.致力于制定和规范全球范围内多边贸易协定D.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答案】D【详解】 根据材料“成员国”、“1958年”、“1973年”、“1981年”、“1986年”及所学知识可得,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合并为欧共体,这说的是欧共体,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D项正确;欧共体不属于构建了主权国家,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欧共体成员国,不能说明发展中国家,排除B项;欧共体不能体现制定和规范全球范围内多边贸易协定,排除C项。故选D项。13.(2021·安徽·中考真题)1970年,一位西方国家领导人指出,过去的福利政策“使穷人堕落,是纳税人受骗,”必须进行改革,政府应当鼓励工作,公平地对有工作的贫困家庭提供援助。据此可知,福利政策A.遭到资产阶级的反对 B.调动了全体劳动者生产积极性C.应该兼顾效率与公平 D.解决了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使穷人堕落,是纳税人受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国家福利制度的弊端日益显现,造成人们工作积极性降低;题干材料“政府应当鼓励工作,公平地对有工作的贫困家庭提供援助”反映了福利政策的调整,应该兼顾效率与公平,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政府应当鼓励工作,公平地对有工作的贫困家庭提供援助”,排除A项﹔题干材料认为调整福利政策的目的在于激发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而不是福利政策已调动了积极性,排除B项;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14.(2021·安徽·中考真题)1948年,意大利举行选举,共产党可望获得51%的选票,对此,美国明确提出,凡投票赞成共产党的国家均不能获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最终,意大利共产党只获得30%的选票,这反映出马歇尔计划A.推进了冷战政策的实施 B.导致了两极格局的形成C.消除了共产主义的影响 D.阻碍了意大利经济恢复【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马歇尔计划成功阻止了意大利共产党当选执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开始推行冷战政策。1947年3月,杜鲁门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骤,故A项正确;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排除B项;冷战政策只能遏制共产主义,而非消除了共产主义的影响,排除C项;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各国渡过了战后难关,使其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了西欧各国资产阶级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考点31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15.(2024·安徽·中考真题)1992年6月,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与会各国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了发达国家应承担率先减排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支持的义务。由此可知,环境问题的解决( )A.主要是联合国的责任 B.完全依赖于发达国家C.消除了国家间的矛盾 D.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答案】D【详解】据题干“1992年6月,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与会各国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了发达国家应承担率先减排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支持的义务。”可知,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D项正确;主要是联合国的责任说法错误,环境问题解决需要全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不是单个国际组织的责任,排除A项;完全依赖于发达国家说法错误,发展中国家也要共同努力与全球环境的治理,排除B项;消除了国家间的矛盾与题意不符,题干反映的是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不涉及国家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16.(2023·安徽·中考真题)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非白人有一半以上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黑人失业率竟是白人失业率的两倍。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有28%的黑人家庭生活在贫困当中,但白人家庭只有10%为贫困户。这表明当时美国( )A.经济危机严重 B.霸权地位不断在衰落C.人地矛盾凸显 D.种族问题依然存在【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美国非白人有一半以上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黑人失业率竟是白人失业率的两倍。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有28%的黑人家庭生活在贫困当中,但白人家庭只有10%为贫困户。”说明黑人的生活条件比较差,也反映了黑人的地位比较低,表明当时美国种族问题依然存在,D项正确;经济危机是在20世纪3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黑人白人的贫困率,与人地矛盾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7.(2025·安徽安庆·三模)下面为《世界史 现代史编(上卷)》的部分目录,其中,第二章的名称应该是( )第一章20纪初的世界 第二章 第三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影响下的欧洲革命风暴 第四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 第七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A.第一次世界大战 B.经济大危机的爆发C.第三世界的崛起 D.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信息“20纪初的世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影响下的欧洲革命风暴”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是1917年爆发的,第二章位于第一章和第三章之间,因此第二章以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为标题,既符合时间先后顺序,也体现了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A项正确;经济大危机发生于1929年,属于两次大战之间,与后续章节不符,排除B项;第三世界崛起和两极格局均为二战后内容,时间错位,排除CD项。故选A项。18.(2025·安徽合肥·一模)如下图为1884—1974年全球货船航运费率变化示意图。其中造成a、b处运费率明显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A.技术变革的促进 B.经济危机的爆发C.列强之间的竞争 D.世界大战的冲击【答案】D【详解】据图表信息可知,ab两处的年份为“1914”“194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次明显变化的时段大致处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此时国际局势紧张,造成全球货船航运费率急剧上涨,D项正确;技术变革会导致货船航运费率下降,不是升高,排除A项;1914年全球货船航运费率开始上涨,但是这时并未出现经济危机,1929—1933年发生经济大危机,但是全球货船航运费率较低,所以“经济危机的冲击”不是两次航运费率急剧上升的原因,排除B项;列强之间的竞争是导致一战爆发的原因,但正常的商业竞争会导致货船费用下降,而不是上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9.(2025·安徽芜湖·二模)19世纪后期,德国工业化的速度异常迅速,这意味着和英国在海外市场上的竞争不可避免。这最终推动了( )A.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B.贸易中心发生转移C.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柏林墙的建立【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19世纪后期,德国工业化的速度异常迅速,这意味着和英国在海外市场上的竞争不可避免”和所学可知,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展开与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西欧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发展也开始出现不平衡,后起的美国、德国等发展超过了老牌的殖民帝国英国和法国,导致它们之间矛盾的激化,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两大军事集团展开了疯狂的扩军备战,冲突不断。A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贸易中心发生转移,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排除B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C项;1961年8月,东德在苏联支持下修建柏林墙,将东西柏林彻底隔离,柏林墙的建立标志着 冷战对抗的全面升级,排除D项。故选A项。20.(2025·安徽宿州·一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男子参战,他们留下的工作只好由妇女去顶替。妇女在各行各业的表现使整个社会为之震惊。这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 )A.给世界带来深重灾难 B.提高了妇女社会地位C.适应了工业化的要求 D.引发了社会主义革命【答案】B【详解】据题干“大量男子参战,他们留下的工作只好由妇女去顶替。妇女在各行各业的表现使整个社会为之震惊”和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女性更多的顶替男人参加工作,并且表现良好,这有利于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B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确实给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是与材料强调的女性社会地位不相符,排除A项;欧洲在工业革命时期已经实现了工业化,与女性参加工作无关,排除C项;社会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劳动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1.(2025·安徽合肥·二模)1921年底,苏维埃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在经过有关部门批准之后可以开设私人出版社,出版社可以拥有自己的印刷厂、办公室、编辑部、仓库和书店。这是因为当时( )A.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B.苏联一五计划开始C.战时共产主义开始 D.苏联模式开始实施【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21年底,苏维埃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在经过有关部门批准之后可以开设私人出版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起,苏联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取代了原来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用粮食税取代了余粮收集制,新经济政策允许中小企业由私人经营,恢复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允许自由贸易等,实际上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所以材料中私人出版社的设立得益于实施了新经济政策,A项正确;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1918—1921年实行的经济政策,其核心是余粮收集制,不允许私营企业存在,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苏联模式形成,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2.(2025·安徽滁州·三模)农民们缴纳农业税后,可以自由支配剩余农产品,或自留,或在自由市场上出售,耕作积极性大大提高,1921—1922年艰难的饥荒过后,苏俄经济出现了速度惊人的复苏。这是因为(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坚持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 D.农业集体化的开展【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农民们缴纳农业税后,可以自由支配剩余农产品,或自留,或在自由市场上出售,耕作积极性大大提高,1921—1922年艰难的饥荒过后,苏俄经济出现了速度惊人的复苏”和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缴税后可自由支配剩余农产品,调动生产积极性,契合题干苏俄经济复苏情况,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余粮需上缴,不能自由支配,与题干“自由支配剩余农产品”矛盾,排除A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始于1926年,时间与“1921—1922年”不符,且题干围绕农业,排除C项;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时期(20世纪20年代末)推行,强调集体生产,农民难自由支配农产品,时间和内容都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3.(2025·安徽滁州·三模)1921年后,苏俄的国外援助和国外投资有了生存的土壤。一些公私合营的企业在各经济部门兴起,小型轻工业大部分由私人掌握。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B.工业革命的推动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斯大林模式确立【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C项正确;1917年,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中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斯大林模式强调高度集中化和国家控制的计划经济,题干信息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24.(2025·安徽合肥·三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前后的20年时间,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这就是“20年的休战”,小约瑟夫·奈则称之为“一次幕间休息”。两人的言外之意都是:两次世界大战似乎就是一次大战的两个不同阶段罢了。这实质是表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A.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B.孕育了再次战争的可能C.确立起美国世界领导权 D.调整了主要大国的关系【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20年的休战”“一次幕间休息”“两次世界大战似乎就是一次大战的两个不同阶段罢了”和所学可知,《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进行严厉惩罚,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未根本解决,甚至埋下了再次冲突的种子,所以斯塔夫里阿诺斯和小约瑟夫·奈都认为两次世界大战像是一次大战的两个阶段,暗示和平是暂时的,这实质是表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孕育了再次战争的可能,B项正确;虽然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实体现了英法美等大国主导,但题干强调的是体系未能维持长久和平,排除A项;美国在战后并未完全主导国际秩序,英法仍占优势,排除C项;体系确实调整了主要大国关系,但题干强调的是体系的“不稳定性”而非调整本身,排除D项。故选B项。25.(2025·安徽蚌埠·二模)从左图到右图所示的历史现象反映出( )德国在法国凡尔赛宫诞生(1871年) 巴黎和会凡尔赛宫会场(1919年)A.一战的结束 B.战争的积怨 C.分赃的场所 D.欧洲的分裂【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德国在法国凡尔赛宫诞生(1871年);巴黎和会凡尔赛宫会场(1919年)”和所学知识可知,左图是1871年德国在法国凡尔赛宫诞生,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受辱;右图是1919年巴黎和会在凡尔赛宫举行,一战德国战败,法国主导对德严厉制裁。从1871-1919年,体现了法德之间因战争不断积累的积怨,B项正确;虽然1919年巴黎和会与一战结束相关,但仅从这两幅图对比来看,重点并非在于表明一战结束这一事实,排除A项;巴黎和会确实具有分赃性质,是战胜国瓜分战败国利益、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但左图1871年德国在凡尔赛宫诞生与分赃并无直接关联,这两幅图的对比核心不是突出分赃这一特点,排除C项;但仅从这两幅图不能直接体现欧洲整体的分裂状态,欧洲分裂更侧重于政治、经济、军事阵营等方面的对立,没有足够信息支撑,排除D项。故选B项。26.(2025·安徽淮南·一模)著名史学家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深刻指出:“回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源,会发现它与1919至1920年间协约国同战败国签订的一系列和平条约存在紧密关联。”意在说明( )A.凡尔赛体系种下二战爆发的祸根 B.《凡尔赛条约》使德国法西斯化C.二战的爆发是一战的后续与延伸 D.华盛顿体系致美日矛盾不断加剧【答案】A【详解】据题干“回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源,会发现它与1919至1920年间协约国同战败国签订的一系列和平条约存在紧密关联”和所学知识可知,题目中1919至1920年间协约国同战败国签订的一系列和平条约,即以《凡尔赛条约》为核心的凡尔赛体系,《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过度惩罚,引发德国民族屈辱感和复仇情绪,埋下二战隐患,A项正确;德国法西斯化主因是1929年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条约是背景而非直接原因,排除B项;二战并非单纯“延续一战”,而是新矛盾激化的结果,排除C项;华盛顿体系涉及美日矛盾,但《九国公约》签订的时间是192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7.(2025·安徽芜湖·一模)经济学家凯恩斯说:“它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的最凶暴的行为之一。”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说:“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材料表明《凡尔赛条约》的签订( )A.为二战全面爆发埋下隐患 B.加深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C.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D.确立了战后的国际新秩序【答案】A【详解】据题干“它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的最凶暴的行为之一”“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可知,凯恩斯称《凡尔赛条约》是“最凶暴的行为之一”,指出其严苛性对德国的过度削弱和羞辱;福煦预言“二十年的休战”则暗指条约未能实现持久和平。两人观点均表明,条约的惩罚性条款激化了德国的不满情绪,为未来德国民族复仇主义抬头和二战爆发埋下隐患,A项正确;加深战胜国矛盾不符合材料重点,题干所述主要针对战败国,排除B项;题干所述主要针对的是战败国德国,没有涉及严重损害了中国国家主权,排除C项;确立了一战后的国际新秩序是条约的影响,但材料未强调“确立新秩序”,而是突出条约的潜在危机,排除D项。故选A项。28.(2025·安徽滁州·三模)下图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B.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C.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 D.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答案】D【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中呈现的是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相关事件,从一战后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到二战后的“非洲年”、埃及共和国成立,再到20世纪90年代纳米比亚独立等,这些都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摆脱殖民统治的斗争,反映的是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的趋势,D项正确;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社会主义力量的逐渐壮大主要与十月革命、新中国成立等事件相关,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主要与跨国贸易、国际组织等信息相关,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9.(2025·安徽蚌埠·二模)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在1926年写道:“这场用鲜血覆盖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这反映了当时( )A.欧洲的霸权地位完全丧失 B.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C.世界殖民体系已彻底瓦解 D.世界大战扩散到印度【答案】B【详解】据题干“这场用鲜血覆盖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和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削弱了殖民国家的实力,同时殖民地人民在战争中受到民族自决思想的影响,独立意识增强,B项正确;一战削弱了欧洲的霸权,但并未“完全丧失”,欧洲仍然是世界政治经济的重要力量,排除A项;世界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是在二战后(20世纪中后期),1926年殖民体系仍然存在,排除C项;一战的主战场在欧洲,虽然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参与了战争,但战争并未“扩散到印度”,排除D项。故选B项。30.(2025·安徽安庆·三模)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立的一大批现代化骨干企业,多是利用西方先进设备技术……1931年苏联从美国进口的机器设备占美国出口设备总量的50%……苏联利用西方专家和技术人员过剩的有利时机,大量招聘人才到苏联工作……为恢复国民经济筹集资金。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国家经济危机的影响 B.美苏关系取得实质性进展C.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快 D.西方“和平演变”策略的推行【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一大批现代化骨干企业”、“进设备技术”、“专家和技术人员”可得出,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年)期间大量利用西方设备、技术和人才,结合时间背景,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大危机,西方国家为缓解危机,急于出口过剩设备和技术,并允许人才流向苏联。苏联借此机会加速工业化,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不是美苏关系向好的表现,且美苏1933年才建交,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经济全球化在二战后才加速,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和平演变”是冷战时期的策略,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31.(2025·安徽黄山·三模)《国家工业复兴法》是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措施之一,但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认为该法赋予总统过多的立法权力,被裁定违宪。由此可知美国( )A.总统软弱且无力 B.政权机构相互制衡C.中央和地方分权 D.立法权高于司法权【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美国最高法院认为该法赋予总统过多的立法权力,被裁定违宪”和所学知识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三权分立,总统、国会、最高法院相互制衡,B项正确;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总统权力很大,排除A项;材料中没描述中央与地方关系,没有体现中央和地方分权,排除C项;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立法权和司法权相互制衡,并非立法权高于司法权,排除D项。故选B项。32.(2025·安徽合肥·二模)1930年3月,德国纳粹党宣布了《农民纲领》,并规定取缔土地投机,许诺给农民以经济援助。5月,又提出《迅速提供就业纲领》,要求修筑公路,以减少失业。纳粹党采取以上措施的意图是( )A.提高社会福利 B.维护独裁统治 C.反对自由主义 D.争取民意支持【答案】D【详解】据题干可知,纳粹党宣布《农民纲领》给农民经济援助,提出《迅速提供就业纲领》减少失业,这些举措都是为了赢得农民、失业者等群体的好感,从而争取民意支持,以壮大自身势力,D项正确;提高社会福利只是纳粹党这些举措呈现出的表面现象,并非其真正意图,纳粹党做这些不是单纯为了提高社会福利,排除A项;1930年纳粹党还未建立独裁统治,此时采取这些措施不是为了维护独裁统治,排除B项; 纳粹党的做法主要是为了提高自身的影响,与反对自由主义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33.(2025·安徽蚌埠·三模)英国学者阿诺德·汤因比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本来是很容易避免的,善良的软弱强化了邪恶的刻毒。”下列事件最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德军入侵波兰,英法宣而不战B.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国宣布参战C.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同盟国成立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成为二战转折点【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本来是很容易避免的,善良的软弱强化了邪恶的刻毒”可知,英国学者汤因比认为“善良的软弱强化了邪恶的刻毒”,这一观点强调对侵略势力的姑息纵容会助长其嚣张气焰,最终导致悲剧。最能印证这一观点的事件是德军入侵波兰,英法宣而不战(即“奇怪的战争”或“静坐战”),这种“善良的软弱”不仅未能阻止战争,反而让德国得以从容扩大侵略,A项正确;“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国参战”这是美国被卷入战争的标志,体现的是侵略行为引发的反制,而非软弱纵容。美国此前的“中立”政策虽有绥靖色彩,但珍珠港事件后直接参战,不符合“强化了邪恶”的逻辑,排除B项;“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同盟国成立”这是反法西斯国家联合对抗轴心国的标志,体现的是团结反击,而非“软弱”,与题干观点相反,排除C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成为转折点”这是二战中苏军对德军的决定性胜利,属于反侵略的积极抵抗,并非姑息纵容,与题干逻辑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34.(2025·安徽芜湖·三模)对下面这幅漫画解读最准确的是( )A.揭露英法纵容侵略牺牲小国 B.批判德国闪击波兰点燃战火C.讽刺苏联与德瓜分东欧领土 D.赞扬盟国合作遏制了法西斯【答案】A【详解】根据漫画可知,漫画描绘纳粹德国像饿狼一样吞噬捷克斯洛伐克,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与1938年的《慕尼黑协定》有关,英法为避免战争,通过绥靖政策纵容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最终导致其全面沦陷,牺牲了小国利益,这一事件是二战前欧洲绥靖政策的典型体现,揭露了英法对侵略的妥协和对小国的背叛,A项正确;漫画聚焦捷克斯洛伐克而非波兰,闪击波兰是1939年9月事件,与漫画主题无关,排除B项;苏联参与瓜分东欧,如《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涉及的是波兰而非捷克斯洛伐克,与漫画内容无关,排除C项;漫画批判侵略与绥靖,而非赞扬盟国,排除D项。故选A项。35.(2025·安徽合肥·二模)“当严寒来临时,德军冻伤人数超过了战斗人数,苏军抓住战机,于1941年12月6日开始大举反攻,战场主动权易手……战后,摆在希特勒面前的只能是一场持久的两线作战。”这说明这场战役( )A.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成为了二战的转折点C.标志着二战达到了最大规模 D.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当严寒来临时,德军冻伤人数超过了战斗人数,苏军抓住战机,于1941年12月6日开始大举反攻,战场主动权易手……战后,摆在希特勒面前的只能是一场持久的两线作战。”结合所学知识,1941年6月德军突袭苏联,德军长驱直入,很快便进攻到莫斯科郊区。在危急时刻,苏联军民进行了顽强抵抗,最终取得了胜利。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标志着德军闪电战的失败,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A项正确;二战的转折点是1942-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排除B项;二战达到最大规模是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排除C项;欧洲第二战场开辟于1944年诺曼底登陆,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36.(2025·安徽·三模)1941年10月,中共在延安召开大会提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主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指出:“中国与英美……建立太平洋一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抗日战争至完全胜利。”1942年1月由美、英、苏、中等26国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这反映了( )A.中国抗日战争是太平洋战争的一部分 B.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主战场C.中国积极推动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日本侵略重心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结合题干信息“1941年10月,中共在延安召开大会提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主张”“中国与英美……建立太平洋一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抗日战争至完全胜利。”可知,中国为推动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贡献了中国力量,C项正确;太平洋战争主要是二战期间美日双方在太平洋地区的对抗,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没有体现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主战场,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没有提及日本侵略重心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排除D项。故选C项。37.(2025·安徽淮北·三模)在雅尔塔会议上,丘吉尔提出划分巴尔干势力范围的百分比协定,斯大林基本上接受了;在东欧问题和远东问题上,罗斯福也对苏联作出了让步。这表明雅尔塔会议( )A.保障了世界各国的利益 B.维持了世界体系的稳定C.使英国获得了最大利益 D.体现了大国间相互妥协【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在雅尔塔会议上,丘吉尔提出划分巴尔干势力范围的百分比协定,斯大林基本上接受了;在东欧问题和远东问题上,罗斯福也对苏联作出了让步”可知,材料体现出雅尔塔会议上英、美、苏三国互相都有让步与妥协,D项正确;这段材料只提到三个国家,范围涉及不到“世界各国”,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这次会议维持世界体系的稳定,这种说法也夸大了会议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中英、美、苏三国都有妥协让步,体现不了英国获得最大利益,排除C项。故选D项。38.(2025·安徽亳州·三模)与如下图所示战场形势有关的词语是( )1943—1945年的欧洲、北非战场示意图A.战略协同 B.闪电突击 C.核武终局 D.殖民崩解【答案】A【详解】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为1943 - 1945年欧洲、北非战场示意图,涉及苏、美、英等反法西斯同盟国的军事行动方向。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进行战略协同,共同对抗法西斯势力,该图体现了这种多线配合的战略协同,A项正确;闪电突击是二战初期德国采用的战术,特点是快速机动、突然袭击,主要用于1939 - 1940年德国对波兰、法国等的进攻,与图中1943 - 1945年的时间和盟军反攻态势不符,排除B项;核武终局指二战后期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这是在亚洲太平洋战场,与图中欧洲、北非战场无关,排除C项;殖民崩解是二战后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解放运动的结果,图中展现的是二战中反法西斯战争的战场形势,并非殖民崩解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39.(2025·安徽滁州·二模)相较于纽科门蒸汽机单汽缸的设置,带有与汽缸壁分开的凝汽器的瓦特蒸汽机,使蒸汽机的效率提高了三倍多。(如下列图片所示)由此可知,瓦特蒸汽机的使用( )A.使得工厂可以自由地选址 B.改变了工业发展的模式C.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D.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相较于纽科门蒸汽机单汽缸的设置,带有与汽缸壁分开的凝汽器的瓦特蒸汽机,使蒸汽机的效率提高了三倍多”可知,纽可门蒸汽机效率低,多用于矿山抽水等特定场景;瓦特蒸汽机效率大幅提升,推动蒸汽机从辅助抽水工具,转变为可广泛应用于工厂动力、交通运输等领域的核心动力,重塑工业生产布局与发展路径,C项正确;工厂自由选址的关键是蒸汽机摆脱自然力(如水利)限制,但题干核心是“蒸汽机效率提高三倍多”,未涉及选址自由,排除A项;改变工业发展模式,是从宏观产业变革角度,比如工厂制度确立、生产组织形式变化等,题干仅聚焦蒸汽机效率提升,未涉及工业发展模式层面的改变,排除B项;创造巨大物质财富是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后的结果,但题干强调的是效率提升这个因,而非物质财富创造这个果,排除D项。故选C项。40.(2025·安徽合肥·二模)史载“同治以来,上海花商收买花衣,于是轧花场地遍地皆是。始用小轧车,妇女手摇足踏,日可出衣十数斤。光绪中,洋轧车出,日可得衣数百斤,小轧车天然淘汰矣。”轧车的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 )A.工业革命冲击中国传统手工业 B.商品经济基本上取代自然经济C.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显著提高【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光绪中,洋轧车出,日可得衣数百斤,小轧车天然淘汰矣”可知,题干中“洋轧车”代表西方工业技术,“小轧车天然淘汰”直接体现传统手工业受冲击。随着工业革命的传入,机器大生产开始出现,冲击了中国传统手工业,A项正确;题干仅涉及生产工具变化,未提及经济形态(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替代关系。 “基本上取代”表述绝对化,与史实不符(近代中国自然经济仍占较大比重), 排除B项;洋轧车可能是民族企业引进,但题干未明确主体是民族资本(也可能是外资或官营), 重点在“技术冲击”而非“民族资本发展”,排除C项;题干强调轧花环节(手工业领域)的效率变化,未提及农产品市场化或种植结构调整,排除D项。故选A项。41.(2025·安徽蚌埠·三模)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于1869年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奠定了无机化学的基础。有机化学的绝大多数重要原理也在1828年到1870年的约40年间基本确立,从而推动了化学工业的发展。由此可见,第二次工业革命( )A.以化学学科的形成为主要标志 B.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C.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D.同时发生在几个西方国家【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于1869年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从而推动了化学工业的发展”可知,化学理论(元素周期律、有机化学原理等)的确立推动化学工业发展,体现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理论与技术应用紧密结合,科学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C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电力的广泛应用,而不是化学学科的形成,排除A项;近代自然科学诞生早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排除B项;第二次工业虽然同时发生在几个西方国家,但与题干强调的科学理论的影响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42.(2025·安徽滁州·三模)与蒸汽机相比,电动机可以按照产品制造进程的各个阶段去组织生产过程,由此将复杂的控制和监督职能分为一个个简单的操作,为进一步分工提供了基础。这反映了电动机( )A.减少了劳动时间 B.改善了人们生活C.促进生产力发展 D.推动了人口增长【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电动机可以按照产品制造进程的各个阶段去组织生产过程,由此将复杂的控制和监督职能分为一个个简单的操作,为进一步分工提供了基础”可知,电动机能促进分工,分工细化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生产发展,所以说电动机能促进生产力发展,C项正确;材料强调电动机使生产分工更细、操作简化,未提及“减少劳动时间”,排除A项;材料围绕生产过程,与“改善人们生活”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人口增长”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43.(2025·安徽合肥·二模)人类进入21世纪后,人工智能领域不断出现技术突破,在中外信息科技企业引发研发热潮,开启了全球“AI大模型竞赛”。这反映出当代世界( )A.社会信息化水平飞速提高 B.世界多极化趋势迅速发展C.文化多样性特征日益明显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进入21世纪后,人工智能领域不断出现技术突破,中外信息科技企业掀起研发热潮,开启了全球‘AI大模型竞赛’”可知,当代世界,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不断突破,促进了信息时代不断推进,反映出当代世界社会信息化水平飞速发展,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代科技的发展,没有强调多极化趋势的影响,多极化趋势属于当今世界政治的发展趋势,排除B项;文化多样性特征强调文化多元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所述科技的发展有利于全球化的发展,而不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排除D项。故选A项。44.(2025·安徽蚌埠·三模)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同年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造成德国分裂的主要原因是( )A.普法战争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第二次世界大战 D.美苏冷战【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因冷战对峙推动西占区与苏占区分别建国,直接导致德国分裂,D项正确;19世纪普法战争促成德意志统一,与1949年德国分裂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一战后德国虽受制裁但保持统一,未导致战后分裂,排除B项;二战后德国被四国分区占领,为分裂提供前提而非根本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45.(2025·安徽滁州·二模)联合意味着能够在一个比过去更大的、更广阔的规模上处理生产、劳动、资本和工业设置的问题,意味着更多的收益来源、更高的生产率。由此可见,欧洲联合( )A.推动了欧洲国家间合并 B.有利于欧洲经济的发展C.协调了各国的经济政策 D.促进了欧洲地位的提高【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联合意味着能够在一个比过去更大的、更广阔的规模上处理生产、劳动、资本和工业设置的问题,意味着更多的收益来源、更高的生产率”分析可知欧洲联合的核心作用是提升经济效率和效益,从而促进欧洲整体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欧洲联合(如欧盟)侧重于经济合作,而非国家政治合并,各国仍保持独立主权,排除A项;协调政策是欧洲联合的一种手段,但题干更强调经济结果,而非政策过程本身,排除C项;地位提高可能是间接影响,但题干未涉及政治或国际地位,焦点集中在经济领域,排除D项。故选B项。46.(2025·安徽马鞍山·二模)《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见山是山,界线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三重镜像。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A.联合国的成立 B.冷战开始 C.欧盟成立 D.苏联解体【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见山是山,界线分明”指的是战后美苏对抗形成两极格局;“世界变平”反映了两极格局的终结;“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是经济全球化。而两极格局的终结其标志是1991年苏联解体。因此由“界线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苏联解体。D项正确;联合国的成立是1945年,有利于世界和平,与材料国际关系的演变没有关系,排除A项;冷战开始,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对应“见山是山,界线分明”,排除B项;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而基础之上成立了欧洲联盟,与题干内容国际关系的演变没有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47.(2025·安徽合肥·一模)1945年10月联合国刚成立时有51个成员国,1970年联合国成员国增加到了127个。1979年联合国成员国为149个,到1989年联合国已经有156个成员国。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B.社会主义阵营不断壮大C.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D.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成员国数量从1945年至1989年的显著增长,主要得益于二战后全球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浪潮。二战结束后,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掀起反对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如印度独立、非洲国家 “独立年”、拉美反美斗争等。这些新独立的国家纷纷加入联合国,使成员国数量从 51 个激增至 156 个,C项正确:美国霸权地位衰落主要体现为美苏争霸的力量对比变化,与成员国数量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社会主义阵营壮大仅涵盖部分新独立国家,无法解释整体增长,排除B项;多极化趋势加强是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后国际格局的演变特征,属于成员国增加的间接影响,而非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48.(2025·安徽马鞍山·三模)20世纪80年代,非洲部分地区因干旱和粮食储备不足,面临严重的饥荒威胁,大量民众生命垂危。在世界粮食计划署和国际红十字会等国际组织的协同努力下……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地饥荒情况得到显著缓解,部分地区农业生产逐渐恢复。据此可知( )A.非洲国家自身发展能力缺失 B.国际组织主导非洲发展进程C.国际组织助力解决全球性问题 D.全球粮食分配体系已经完善【答案】C【详解】据题干“20世纪80年代,非洲部分地区因干旱和粮食储备不足面临饥荒威胁,在世界粮食计划署和国际红十字会等国际组织协同努力下,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饥荒情况显著缓解”和所学知识可知,非洲饥荒是全球性问题,国际组织通过行动助力解决,体现国际组织对全球性问题的推动作用,C项正确;非洲国家有自身发展努力,“自身发展能力缺失”说法错误,排除A项;国际组织是助力,并非“主导”非洲发展进程,排除B项;仅非洲部分地区情况缓解,不能说明全球粮食分配体系“已经完善”,排除D项。故选C项。49.(2025·安徽亳州·三模)针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等一系列重大挑战,中国提出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两大主张”。这“两大主张”有利于( )A.推动国际秩序公正合理发展 B.形成避免战争发生有效机制C.彻底解决世界经济发展问题 D.消除国家间意识形态的分歧【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可知,它有利于打破单极格局,使国际力量对比更加平衡,让更多国家参与到国际事务的决策中;根据题干“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可知,它能让更多国家和人民受益,促进全球经济平衡发展。这两大主张有助于推动国际秩序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A项正确;这两大主张有助于缓解国际矛盾和冲突,但不能完全形成避免战争发生的有效机制,排除B项;两大主张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但不能彻底解决世界经济发展问题,“彻底”说法太过绝对,排除C项;国家间意识形态的分歧是长期存在的,这两大主张主要是从国际格局和经济发展角度出发,难以消除国家间意识形态的分歧,排除D项。故选A项。50.(2025·安徽蚌埠·三模)下图是国际在线出品的漫画。该漫画意在( )、A.讽刺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 B.说明世界冷战格局已经结束C.凸显世界地区冲突连续不断 D.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国际在线出品的漫画”可知,漫画中美国以“政治霸权” 为依托,挥舞“文化霸权”“经济霸权”等大棒,体现美国凭借多种霸权手段企图建立单极世界,A项正确;冷战结束标志是苏联解体,漫画未体现,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美国的霸权主义,而不是地区冲突,排除C项;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漫画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06 世界现代史·选择题(安徽专用)(原卷版).docx 专题06 世界现代史·选择题(安徽专用)(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