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专题01 中国古代史·选择题考点01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1.(2024·安徽·中考真题)距今8000多年的内蒙古兴隆洼遗址,有半地穴式房址百余座,这些房屋排列整齐,内有石锄、石铲等生产工具及陶钵、陶罐等生活用具。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A.处于旧石器时代 B.形成了早期国家C.出现了定居生活 D.产生了贫富分化2.(2025·安徽·中考真题)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主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该学派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3.(2024·安徽·中考真题)下表为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实行的变法。表中措施( )诸侯国 名称 部分措施魏国 李悝变法 “食有劳而禄有功”,根据功劳和能力选官楚国 吴起变法 “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逐步废除旧贵族世官特权秦国 商鞅变法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宗室贵族如果没有军功,不能享受公族特权A.维护了周朝分封制度 B.代表了农民阶级利益C.瓦解了封建社会秩序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4.(2023·安徽·中考真题)商鞅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韩非认为“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据此可知,二人都主张( )A.无为而治 B.因势而变 C.兼爱非攻 D.尊卑有序5.(2021·安徽·中考真题)老子认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二者都主张A.无为而治 B.重农抑商 C.儒道一家 D.以民为本考点02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6.(2025·安徽·中考真题)汉武帝认为部分郡辖域过大,故将一郡分成数郡,如从陇西郡分出天水郡,将酒泉郡一分为三。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有效管辖西域 B.加强中央集权 C.抑制地方豪强 D.废除封国制度7.(2024·安徽·中考真题)西汉建立之初,社会残破不堪,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到了文景时期,“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寝息(人口逐渐增加)”。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A.休养生息 B.尊崇儒术 C.盐铁专卖 D.版图拓展8.(2022·安徽·中考真题)有学者认为:“从春秋到战国是一变,但这尚是小变。从战国到秦却是一大变。”从制度变革的角度理解这句话,此“一大变”是指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分封制取代世袭制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D.行省制取代郡县制9.(2021·安徽·中考真题)下图反映了西汉封国形势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刺史制度的确立 B.“推恩令”的实施C.七国之乱的发生 D.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考点03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10.(2025·安徽·中考真题)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大都经历了汉号立国、礼法治国、郡县理国,经史记国的进程。这反映出当时( )A.文化认同逐渐加深 B.阶级矛盾趋向缓和C.北方陷入长期战乱 D.藩镇割据局面形成11.(2023·安徽·中考真题)东晋南朝时期,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摆摊设点的正规“市”之外,还有农民临时集市的“草市”,军队设的“军市”,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的“互市”等,星罗棋布,遍布各地。这反映当时( )A.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繁 B.长期分裂局面的结束C.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D.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12.(2021·安徽·中考真题)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行为。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成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了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C.政权分立的加剧 D.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考点04繁荣与开放的时代13.(2025·安徽·中考真题)阅读表可知( )唐诗(节选)作者 篇名 诗句王建 《凉州行》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李绅 《悯农二首》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戴叔伦 《屯田词》 春来耕田遍沙碛,老稚欣欣种禾麦许浑 《村舍》 燕雁下秋塘,田家自此忙A.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B.劳动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源泉C.唐代咏农诗以歌颂现实为主 D.文学艺术与市民文化相结合14.(2024·安徽·中考真题)贞观年间,唐太宗曾对大臣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唐太宗这段话可用以研究( )A.科举取士制度 B.三省六部制度 C.藩镇割据现象 D.重文轻武政策15.(2022·安徽·中考真题)隋唐时,四方传入的少数民族音乐有十四种之多,唐代士大夫多醉心胡乐,以至王建有诗云:“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这反映了A.隋唐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B.少数民族音乐仅流行于洛阳C.胡乐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D.四方少数民族仰慕中原文化16.(2021·安徽·中考真题)唐高宗时,宰相薛元超曾感叹自己虽然高贵,但却非进士出身,这是人生最大的遗憾;唐宣宗也羡慕进士,曾在宫中题“乡贡进士李道龙”。这说明A.殿试制度成为定制 B.科举制是唐朝唯一的选官制度C.进士身份受到尊崇 D.下层民众成为进士主要来源考点05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17.(2025·安徽·中考真题)史载,宋代成都“万井云错,百货川委”,成都平原及其四周地区所产粮食、纺织品、陶瓷、纸张等商品都集散于此,它不但同夔峡诸地贸易,而且有力地支援了汴京及西北市场。这反映了( )A.海外贸易加速西南地区发展 B.交子使用带动商业繁荣C.中央财政主要仰赖成都地区 D.商品流通密切区域联系18.(2024·安徽·中考真题)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元朝时,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均有了进一步发展,这( )A.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B.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实现了美洲高产作物的传播 D.奠定了驿站制度的基础19.(2023·安徽·中考真题)下图为某朝代的都城平面示意图。该朝代是(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20.(2022·安徽·中考真题)宋代民间编印出售图书的书坊,往往将说书人的底本作为话本出版。这促成了小说的发展和民间文化的普及。据此可知,当时A.书坊是文化传播的管理机构 B.木活字印刷已普遍使用C.商业行为助推市民文化发展 D.小说成为主要文学形式21.(2021·安徽·中考真题)下表中人口数据的变化主要是因为西汉末至明初江南地区(除岭南外)人口总数变化表中历 公历 人口总数(口)西汉元始二年 2年 2507188东汉永和五年 140年 6294801唐天宝元年 742年 10579726宋崇宁年间 1102—1106年 14580885明洪武二十六年 1393年 35987111赋税制度的改革 B.江南经济的发展C.高产作物的引进 D.土地政策的调整\考点06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22.(2025·安徽·中考真题)康乾年间,随着清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北部地区出现了一批城市,如齐齐哈尔(黑龙江将军驻地)、伊犁(伊犁将军驻地)等,这些城市人烟稠密,货物客商络绎不绝。这说明( )A.商帮经营活动遍布全国 B.榷场设置促进边境贸易往来C.边疆内地管理方式一致 D.政治安定保障边疆经济发展23.(2024·安徽·中考真题)乾隆年间,汪中主张给予未成婚而守节的女子改嫁自由,纪昀反对以严苛态度处理妇女和家庭问题,曹雪芹通过《红楼梦》讴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这说明当时( )A.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市民文化广受欢迎C.封建道德礼教受到冲击 D.君主专制空前强化24.(2022·安徽·中考真题)成立于雍正年间,由几位满汉亲信大臣组成,被西方人意译为“大顾问班子”的机构是A.议政王大臣会议 B.南书房 C.军机处 D.总理衙门25.(2025·安徽淮北·三模)伴随元谋人牙齿出土的,还有17件石制品,经研究鉴别,属旧石器,其类型包括尖状器、刮削器和砍砸器。这证明元谋人( )A.学会保存火种 B.能够直立行走C.能够制作工具 D.分享劳动果实26.(2025·安徽·三模)在安徽省蚌埠双墩遗址(距今约7300至6600年)中出土了渔猎(骨镖)、采集(鹿角钩形器)、农业生产(石斧、石铲)、谷物加工(圆饼、石棒)等工具。这可以说明当时( )A.多元一体文明格局 B.社会分工的专业化C.安徽农耕技术领先 D.生产方式的多样化27.(2025·安徽亳州·三模)距今约5800—5300年的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的祭坛区出土了大量玉器,其中玉版上的八角星纹与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同类纹饰高度相似。这一发现最能说明( )A.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唯一发源地 B.地理环境决定不同区域文化特征C.早期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格局 D.新石器时代各文化独立封闭发展28.(2025·安徽蚌埠·三模)二里头遗址考古发现手工业生产分为两大类(如下表)。这说明当时( )类别 器物 作用奢侈品行业 铜器、玉器、漆器、白陶 彰显社会地位日常生活用品 陶器、骨器、石器 满足人们基本生产生活需求A.原始农业形成 B.出现社会分化 C.禅让制度盛行 D.手工业的兴盛29.(2025·安徽合肥·二模)《管子·轻重乙》记载:“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鎒、一椎、一铚,然后成为农。”其意思是说“农民干活得有耜、铫、镰、鎒、椎、铚这些东西,有了它们才能干好农活”。上述史料可以用来论证( )A.中国已迈入铁器时代 B.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产生C.商品经济迅速地发展 D.官府重视手工业的发展30.(2025·安徽安庆·三模)商鞅认为:强盛的国家必须掌握“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数,官、士之数,以言说取食者之数,利民之数(壮年男、女人数,老、弱者人数,官吏和士的人数,靠游说谋生者的人数,富人的人数)”。为此,他在变法中( )A.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B.鼓励耕织生产C.奖励军功授爵赐地 D.建立户籍制度31.(2025·安徽合肥·三模)孔子在总结前人基础上提出了“修己以安百姓”的主张;孟子从“得天下”的政治高度劝诫“为政者”接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表明二者都( )A.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B.迎合地主阶级的诉求C.倡导以民为本思想 D.代表平民阶级的利益32.(2025·安徽滁州·三模)春秋时期,范蠡发明了秤(龙的化身)。秤钩是龙嘴,秤纽是龙眼,秤杆是龙身,秤星是龙鳞。秤杆采用十六进位制,十六两为一斤。秤杆叫“衡”,秤砣叫“权”。我们平常所说的“权衡”一词就是从这儿来的。所以说,它虽是一杆秤,称出来的却是人的诚信、良心和因果报应。秤的设计( )A.体现了法家思想 B.为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提供了参考C.体现了先秦的科技创新和文化 D.有利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33.(2025·安徽安庆·三模)秦朝在各郡设立监察御史,监察郡内官员;西汉建立刺史制度,刺史代表朝廷监督州部的官吏。两者的共同作用是( )A.完善了官员选拔制度 B.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彻底打击了豪强势力 D.促进南北经济交流34.(2025·安徽阜阳·三模)西域都护统管着近50个国家,各国王侯官吏皆佩汉印绶,以体现其汉朝官员身份。由此可见,该官职的设置有利于( )A.西汉势力渗透统一西域 B.瓦解地方豪强贵族势力C.开辟陆上丝绸之路 D.加强中央对西域的管理35.(2025·安徽安庆·三模)如下图为我国古代某时期民族内迁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 A.魏晋时期北方民族的内迁 B.两宋时期北方民族大交融C.盛唐时期各族已归附中央 D.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36.(2025·安徽蚌埠·三模)北朝时期,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提出“以粮为本,兼营众业”的农业思想,强调种植农作物必须“顺天时,量地利”。这些主张( )A.突破了小农经济的束缚 B.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脱离了农业生产的实际 D.彰显了民生为本的精神37.(2025·安徽蚌埠·三模)考古发现,隋朝大运河开通后,北方地区粟、麦等粮食作物在南方的种植范围明显扩大,南方的茶叶、丝绸等产品在北方市场也更为常见。这一现象直接反映出大运河( )A.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B.推动了水利工程发展C.加强了隋朝中央集权 D.带动了沿岸城市兴起38.(2025·安徽淮北·三模)《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长安士女游春野步,遇名花则设席藉草,以红裙递相插掛,以为宴幄。”这反映出唐开元天宝时期( )A.安史之乱爆发 B.商品经济发达C.奢靡享乐之风 D.社会风气开放39.(2025·安徽亳州·三模)下表反映了唐朝时期新罗与中国的交往情况。材料表明( )692年 新罗学者薛聪、强首等创造用汉字部首或读音标记本族语的方法——吏读,吏读文字的创制,使新罗人民得以用本族语讲解大量汉文书籍、从而使新罗人学习汉文书籍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788年 新罗仿唐朝科举,设“读书三品科”,规定由国家按三品统一考试,科目全为儒家经典A.中国文化影响朝鲜的发展 B.大量新罗商人来唐朝经商C.汉字成为新罗的官方语言 D.新罗统一了整个朝鲜半岛40.(2025·安徽合肥·三模)唐中期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唐末运用于军事,到宋代则出现了“突火枪”等管形武器;印刷术方面,毕昇在唐代雕版印刷成熟的基础上,用胶泥刻字,再用火烧制字模排版,印完之后,松脂熔化,泥字拆开,可再次排版。上述材料说明宋代科技( )A.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B.满足生产生活需要C.在应用中改进创新 D.居于世界领先地位41.(2025·安徽安庆·三模)法国汉学家谢和耐在《中国社会史》中指出,11-13世纪,中国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与前代比较,没有任何一个领域不显示出根本变化。下列现象中属于这一时期政治生活变化的是( )A.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B.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C.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D.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42.(2025·安徽亳州·三模)元朝在全国普遍设置了驿站,全国共有驿站一千三百八十三处,仅辽阳行省就有一百二十处之多。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有急递铺,每十里、十五里或二十里设一急递铺。因此,中央的文书或地方的公文,可以很快传递。驿站制度有利于( )A.增强元朝的军事实力 B.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融C.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提高地方行政治理效能43.(2025·安徽合肥·三模)梁启超先生高度认可王安石变法,曾评价其中某一措施将原本由特定户等承担的劳役义务转化为普遍缴纳的货币税,“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这一措施是( )A.保甲法 B.农田水利法 C.募役法 D.方田均税法44.(2025·安徽滁州·三模)“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凡饮酒次第,从小起。”材料描述的节日是( )A.元宵节 B.清明节 C.中秋节 D.春节45.(2025·安徽黄山·三模)下列表格中展示的是儒家相关内容,据此可知( )汉武帝 唐太宗 宋太宗 明太祖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 贞观二年,专门设置了孔子庙堂,以孔子为先圣 强调科举取士“须通经义,遵周孔之礼” 在各地建立官办儒学,用士人担任儒学教官A.诸子思想百家争鸣 B.民本思想历久弥新C.儒家思想内容丰富 D.历代帝王推崇儒学46.(2025·安徽铜陵·三模)诗歌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气象。下面诗歌体现出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是( )永乐满朝人济济,西洋万里水茫茫。星牵沧海云帆耸,浪系天涯纽带长。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A.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B.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市场C.闭关锁国,一口通商 D.和平交往与暴力冲突并存47.(2025·安徽淮北·二模)清顺治帝亲政后,曾公开表达对孔孟之道的崇奉,并明确提出“今天下渐定,朕将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为此还多次谕令停止圈地等行为。该做法( )A.化解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B.旨在弘扬儒家伦理道德C.推动了对清朝的政治认同 D.出于强化边疆管理需要48.(2025·安徽马鞍山·三模)下边文字是某同学在历史课后制作的读书摘要,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元朝时,中央政府首次在该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1684年,清政府在该地区设府;1885年,该地区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这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该地区的管辖。A.我国的行省制度起源于清朝早期 B.清朝时开始设立管理该地区的机构C.大陆与该地区的民间交往开始于元朝 D.该地区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49.(2025·安徽合肥·三模)清朝中期以后,安徽的茶叶并非就近沿长江到宁波等地出口,而是要走江西境内的赣江往南再越过大庾岭来到广州出口。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A.闭关政策的实行 B.徽商群体的出现C.海上丝路的开通 D.南方人口的增长50.(2025·安徽蚌埠·三模)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明朝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B.准点到东市采购生活用品C.去晋商开设的票号存款 D.前往十三行会见外国商人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专题01 中国古代史·选择题考点01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1.(2024·安徽·中考真题)距今8000多年的内蒙古兴隆洼遗址,有半地穴式房址百余座,这些房屋排列整齐,内有石锄、石铲等生产工具及陶钵、陶罐等生活用具。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A.处于旧石器时代 B.形成了早期国家C.出现了定居生活 D.产生了贫富分化【答案】C【解析】据题干“距今8000多年的内蒙古兴隆洼遗址,有半地穴式房址百余座,这些房屋排列整齐,内有石锄、石铲等生产工具及陶钵、陶罐等生活用具。”可知,当时该地区出现了定居生活,C项正确;处于旧石器时代说法错误,题干上兴隆洼遗址反映的是原始农耕文明时期,排除A项;;形成了早期国家与题意不符,题干信息反映的是内蒙古兴隆洼遗址的定居生活,排除B项;产生了贫富分化与题意不符,题干中未涉及贫富分化的信息,反映的是定居生活,排除D项。故选C项。2.(2025·安徽·中考真题)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主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该学派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指道家思想中关于处世态度与行为准则的重要命题,强调以无私贡献为核心、以顺应自然为根基的实践智慧。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主张以柔克刚、不争之争。如老子提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与题干中的“为而不争”一致,C项正确;儒家学说是由春秋时期鲁国思想家孔子创立,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仁治”,为历代儒生尊崇,与“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内容不符,排除A项;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与“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内容不符,排除B项;法家学派,提出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与“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3.(2024·安徽·中考真题)下表为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实行的变法。表中措施( )诸侯国 名称 部分措施魏国 李悝变法 “食有劳而禄有功”,根据功劳和能力选官楚国 吴起变法 “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逐步废除旧贵族世官特权秦国 商鞅变法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宗室贵族如果没有军功,不能享受公族特权A.维护了周朝分封制度 B.代表了农民阶级利益C.瓦解了封建社会秩序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答案】D【解析】据题干“魏国 :李悝变法 “食有劳而禄有功”,根据功劳和能力选官 ;楚国 : 吴起变法 “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逐步废除旧贵族世官特权 ;秦国:商鞅变法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宗室贵族如果没有军功,不能享受公族特权”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因此,表中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D项正确;维护了周朝分封制度与题意不符,题干反映的是各诸侯国的变法措施,分封制逐渐瓦解,排除A项;代表了农民阶级利益与题意不符,题干反映的实现维护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B项;瓦解了封建社会秩序说法错误,不涉及瓦解封建社会秩序,维护的是封建社会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4.(2023·安徽·中考真题)商鞅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韩非认为“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据此可知,二人都主张( )A.无为而治 B.因势而变 C.兼爱非攻 D.尊卑有序【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商鞅、韩非为法家代表人物,商鞅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也就是顺应时势的发展而建立法度,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法令。韩非的观点“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意思是法律能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国家就能治理好;治理方式因时制宜,就能收到实际效果。所以二者都强调立法与治国要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因势而变,B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排除A项;兼爱非攻为墨家的主张,排除C项;尊卑有序为儒家学说,排除D项。故选B项。5.(2021·安徽·中考真题)老子认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二者都主张A.无为而治 B.重农抑商 C.儒道一家 D.以民为本【答案】D【解析】根据“以百姓心为心”、“节用而爱人”等信息可以看出,老子和孔子都主张重视民众,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选D;儒家没有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重农抑商是法家提出的,排除B;儒道一家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考点02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6.(2025·安徽·中考真题)汉武帝认为部分郡辖域过大,故将一郡分成数郡,如从陇西郡分出天水郡,将酒泉郡一分为三。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有效管辖西域 B.加强中央集权 C.抑制地方豪强 D.废除封国制度【答案】B【解析】据题干材料“汉武帝认为部分郡辖域过大,故将一郡分成数郡,如从陇西郡分出天水郡,将酒泉郡一分为三。”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推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如拆分大郡为小郡,这样可减少单个郡的辖域和权力,防止郡守势力过大,便于中央直接管理,B项正确;“有效管辖西域”对应的是汉宣帝时期设立西域都护府,排除A项;“抑制地方豪强”主要通过迁徙豪强、任用酷吏、刺史监察等实现,非分郡直接目的,排除C项;“废除封国制度”混淆了推恩令(针对诸侯国)与郡县调整(针对地方行政),而且题干并没有直接提到对封国的举措,排除D项。故选B项。7.(2024·安徽·中考真题)西汉建立之初,社会残破不堪,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到了文景时期,“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寝息(人口逐渐增加)”。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A.休养生息 B.尊崇儒术 C.盐铁专卖 D.版图拓展【答案】A【解析】据题干“西汉建立之初,社会残破不堪,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到了文景时期,‘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寝息(人口逐渐增加)’。”和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最终西汉初期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A项正确;尊崇儒术与题意不符,尊崇儒术是汉武帝时期加强思想大一统的措施,题干反映的是文景之治,排除B项;盐铁专卖是汉武帝加强大一统经济上的举措,与题意不符,题干反映的是文景之治,排除C项;版图拓展与题意不符,题干未涉及版图拓展的信息,反映的是文景之治时期人们的安居乐业,排除D项。故选A项。8.(2022·安徽·中考真题)有学者认为:“从春秋到战国是一变,但这尚是小变。从战国到秦却是一大变。”从制度变革的角度理解这句话,此“一大变”是指A.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分封制取代世袭制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D.行省制取代郡县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从春秋到战国是一变,但这尚是小变。从战国到秦却是一大变”及所学知识可得,秦国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这指的是郡县制取代分封制,C项正确;“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夏朝建立后出现的,排除A项;“分封制取代世袭制”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行省制是元朝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9.(2021·安徽·中考真题)下图反映了西汉封国形势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刺史制度的确立 B.“推恩令”的实施C.七国之乱的发生 D.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图片可知,与西汉初期相比,西汉后期封国的土地越来越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故B项正确;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与题干“封国土地减少”不符,排除A项;七国之乱是发生在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最终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与题干“封国土地减少”不符,排除C项;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社会生产发展,与题干“封国土地减少”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考点03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10.(2025·安徽·中考真题)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大都经历了汉号立国、礼法治国、郡县理国,经史记国的进程。这反映出当时( )A.文化认同逐渐加深 B.阶级矛盾趋向缓和C.北方陷入长期战乱 D.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大都经历了汉号立国、礼法治国、郡县理国,经史记国的进程”,可知题干指出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经历了“汉号立国、礼法治国、郡县理国、经史记国”的进程,表明这些政权主动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如礼法、郡县制、儒家经典),反映了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逐渐加深,推动了民族融合,A项正确;“阶级矛盾缓和”与题干无关,材料中未涉及地主和农民之间关系的论述,且该时期社会动荡,矛盾未必缓和,排除B项;“北方长期战乱”虽是史实,但题干未直接体现战乱,排除C项;“藩镇割据”是唐朝中后期的现象,时间不符,且材料涉及的是少数民族对汉族文化、制度的学习,排除D项。故选A项。11.(2023·安徽·中考真题)东晋南朝时期,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摆摊设点的正规“市”之外,还有农民临时集市的“草市”,军队设的“军市”,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的“互市”等,星罗棋布,遍布各地。这反映当时( )A.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繁 B.长期分裂局面的结束C.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D.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东晋南朝时期,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摆摊设点的正规“市”之外,还有农民临时集市的“草市”,军队设的“军市”,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的“互市”等,星罗棋布,遍布各地。”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当时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繁,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东晋南朝时期的时代特点是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排除B项;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12.(2021·安徽·中考真题)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行为。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成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了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C.政权分立的加剧 D.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答案】A【解析】从跪坐到垂脚高坐体现了汉族对少数民族习俗的接受,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加强,故选A;儒学正统地位并没有丧失,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民族融合的加强,而非政权分立的加剧,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汉族对少数民族习俗的融合,并不是少数民族汉化,排除D。考点04繁荣与开放的时代13.(2025·安徽·中考真题)阅读表可知( )唐诗(节选)作者 篇名 诗句王建 《凉州行》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李绅 《悯农二首》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戴叔伦 《屯田词》 春来耕田遍沙碛,老稚欣欣种禾麦许浑 《村舍》 燕雁下秋塘,田家自此忙A.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B.劳动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源泉C.唐代咏农诗以歌颂现实为主 D.文学艺术与市民文化相结合【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表格中的诗句“相学如今种禾黍”“粒粒皆辛苦”“春来耕田遍沙碛”“田家自此忙”等,可知都围绕农业劳动展开,直接描绘了农耕场景和劳动者的艰辛。强调劳动是诗歌创作的源泉,B项正确;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与题干内容不符,因为题干内容没有提及水稻产量,排除A项;唐代咏农诗以歌颂现实为主,与题干信息不符,如《悯农》重在反映农民辛劳而非歌颂,排除C项;市民文化是随着商业的繁盛和市民阶层的扩大而兴起的,题干信息没有涉及,因为题干信息中的诗句反映的是农村题材,排除D项。故选B项。14.(2024·安徽·中考真题)贞观年间,唐太宗曾对大臣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唐太宗这段话可用以研究( )A.科举取士制度 B.三省六部制度 C.藩镇割据现象 D.重文轻武政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贞观”“中书”“门下”可知,这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结合所学可知,贞观时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在政治上,进 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唐朝的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包括吏部、户部、礼部、 兵部、刑部和工部,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三省六部制,没有提及科举制,排除A项;藩镇割据现象出现在唐末五代时期,与“贞观年间”不符,排除C项;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15.(2022·安徽·中考真题)隋唐时,四方传入的少数民族音乐有十四种之多,唐代士大夫多醉心胡乐,以至王建有诗云:“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这反映了A.隋唐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B.少数民族音乐仅流行于洛阳C.胡乐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D.四方少数民族仰慕中原文化【答案】A【解析】材料“四方传入的少数民族音乐有十四种之多”“唐代士大夫多醉心胡乐”“洛阳家家学胡乐”均体现了隋唐时期少数民族音乐在汉族、中原地区的传播,说明隋唐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A项正确;B项“仅流行于洛阳”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胡乐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和材料,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中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吸收和传唱,没有体现四方少数民族仰慕中原文化,排除D项。故选A项。16.(2021·安徽·中考真题)唐高宗时,宰相薛元超曾感叹自己虽然高贵,但却非进士出身,这是人生最大的遗憾;唐宣宗也羡慕进士,曾在宫中题“乡贡进士李道龙”。这说明A.殿试制度成为定制 B.科举制是唐朝唯一的选官制度C.进士身份受到尊崇 D.下层民众成为进士主要来源【答案】C【解析】根据“进士”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唐代的科举制,薛元超和唐宣宗都羡慕进士说明进士身份尊崇,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殿试的设立,排除A;科举制是唐代主要的选官制度,并不是唯一的选官制度,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进士的来源,排除D。考点05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17.(2025·安徽·中考真题)史载,宋代成都“万井云错,百货川委”,成都平原及其四周地区所产粮食、纺织品、陶瓷、纸张等商品都集散于此,它不但同夔峡诸地贸易,而且有力地支援了汴京及西北市场。这反映了( )A.海外贸易加速西南地区发展 B.交子使用带动商业繁荣C.中央财政主要仰赖成都地区 D.商品流通密切区域联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成都平原及其四周地区所产粮食、纺织品、陶瓷、纸张等商品都集散于此,它不但同夔峡诸地贸易,而且有力地支援了汴京及西北市场”可知,成都商品集散,与多地贸易,支援汴京及西北市场,反映了成都商品辐射多地,促进区域经济联系的现象,D项正确;题干未涉及海外,无法得出海外贸易加速西南地区发展,排除A项;题干材料未直接提及纸币交子使用,无法确定因果关系,排除B项;宋代经济重心南移逐渐完成。中央财政主要依赖江南等区域,排除C项。故选D项。18.(2024·安徽·中考真题)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元朝时,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均有了进一步发展,这( )A.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B.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实现了美洲高产作物的传播 D.奠定了驿站制度的基础【答案】A【解析】据题干“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元朝时,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均有了进一步发展”和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元朝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因此,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A项正确;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与题意不符,题干未涉及经济重心南移的信息,反映的是,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不同时期的影响,排除B项;实现了美洲高产作物的传播与题意不符,题干未出现美洲作物传播的信息,排除C项;奠定了驿站制度的基础与题意不符,题干不涉及元朝驿站的设置,反映的是陆上海上丝绸止呕的积极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19.(2023·安徽·中考真题)下图为某朝代的都城平面示意图。该朝代是(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元大都城东、南、西三面各三门,北面二门,元大都是中国古代最后一座按完善规划平地新建的都城,也是惟一的一座按街巷制创建的新都城。全城规划的中轴线,南起丽正门,穿过皇城的棂星门,宫城的崇天门和厚载门,经万宁桥,直达中心阁。在这全城格局的核心地带筑有皇城,中轴在线安排着皇城中最主要宫殿。元大都的街道,规划整齐,经纬分明,相对的城门之间一般都有大道相通。故都城平面示意图为元大都平面图,C项正确;唐朝时,长安城建筑分三大部分:宫城、皇城和外郭城,宫城位于全城北部中心,皇城在宫城之南,外郭城则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向东西南三面展开,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划分出110座里坊,此外还有东市、西市等大型工商业区,市和坊是分开的,元大都时,市和坊已经没有明显的界限,排除A项;北宋的都城开封,共有外城、内城及皇城三重,皇城内宫阙大都依西京洛阳建制,都城布局为东西短、南北长的长方形,排除B项;明朝北京城有故宫、皇城、内城和外城,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有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排除D项。故选C项。20.(2022·安徽·中考真题)宋代民间编印出售图书的书坊,往往将说书人的底本作为话本出版。这促成了小说的发展和民间文化的普及。据此可知,当时A.书坊是文化传播的管理机构 B.木活字印刷已普遍使用C.商业行为助推市民文化发展 D.小说成为主要文学形式【答案】C【解析】材料“编印出售图书的书坊,往往将说书人的底本作为话本出版。这促成了小说的发展和民间文化的普及”体现了书坊出版说书人的底本,促进了小说等市民文化的发展,说明商业行为助推市民文化发展,C项正确;书坊不是管理机构,排除A项;元朝才发明木活字,排除B项;明清时期小说成为主要文学形式,排除D项。故选C项。21.(2021·安徽·中考真题)下表中人口数据的变化主要是因为西汉末至明初江南地区(除岭南外)人口总数变化表中历 公历 人口总数(口)西汉元始二年 2年 2507188东汉永和五年 140年 6294801唐天宝元年 742年 10579726宋崇宁年间 1102—1106年 14580885明洪武二十六年 1393年 35987111赋税制度的改革 B.江南经济的发展C.高产作物的引进 D.土地政策的调整【答案】B【解析】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从西汉末到明初,江南地区的人口总数在不断增长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变化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密切相关,故选B;赋税制度改革并不是江南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排除A;高产作物的引进是在明代中后期,排除C;土地政策的调整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考点06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22.(2025·安徽·中考真题)康乾年间,随着清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北部地区出现了一批城市,如齐齐哈尔(黑龙江将军驻地)、伊犁(伊犁将军驻地)等,这些城市人烟稠密,货物客商络绎不绝。这说明( )A.商帮经营活动遍布全国 B.榷场设置促进边境贸易往来C.边疆内地管理方式一致 D.政治安定保障边疆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随着清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北部地区出现了一批城市,如齐齐哈尔(黑龙江将军驻地)、伊犁(伊犁将军驻地)等,这些城市人烟稠密,货物客商络绎不绝”,可知题干指出,康乾时期清政府通过设置黑龙江将军、伊犁将军等机构有效管辖边疆,促使齐齐哈尔、伊犁等城市繁荣,其强调的是国家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和城市的发展,即政治安定保障边疆经济发展,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未描述商帮的发展状况,无法得出商帮经营活动是否遍布全国,排除A项;“榷场”是宋辽金时期边境贸易形式,清朝边疆已纳入统一管理,无需榷场,排除B项;“管理方式一致”叙述错误,边疆实行军府制,内地为行省制,方式不同,排除C项。故选D项。23.(2024·安徽·中考真题)乾隆年间,汪中主张给予未成婚而守节的女子改嫁自由,纪昀反对以严苛态度处理妇女和家庭问题,曹雪芹通过《红楼梦》讴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这说明当时( )A.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市民文化广受欢迎C.封建道德礼教受到冲击 D.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答案】C【解析】据题干“乾隆年间,汪中主张给予未成婚而守节的女子改嫁自由,纪昀反对以严苛态度处理妇女和家庭问题,曹雪芹通过《红楼梦》讴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可知,这说明封建道德礼教受到冲击,C项正确;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说法错误,清朝时期还没有男女平等的观念,排除A项;市民文化广受欢迎与题意不符,题干未涉及市民文化,反映的是《红楼梦》的文学立意,排除B项;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与题意不符,题干不涉及君主专制强化的信息,反映的是封建道德礼教受到冲击,排除D项。故选C项。24.(2022·安徽·中考真题)成立于雍正年间,由几位满汉亲信大臣组成,被西方人意译为“大顾问班子”的机构是A.议政王大臣会议 B.南书房 C.军机处 D.总理衙门【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成立于雍正年间,由几位满汉亲信大臣组成”、“大顾问班子”及所学知识可得,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高峰,C项正确;议政王大臣会议是中国清代前期满族宗王、八旗、贝勒等上层贵族参与处理国政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南书房,是清代皇帝文学侍从值班之所,设于康熙十六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总理衙门一般指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清政府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派出驻外国使节,并兼管通商、海防、关税、路矿、邮电、军工、同文馆、派遣留学生等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25.(2025·安徽淮北·三模)伴随元谋人牙齿出土的,还有17件石制品,经研究鉴别,属旧石器,其类型包括尖状器、刮削器和砍砸器。这证明元谋人( )A.学会保存火种 B.能够直立行走C.能够制作工具 D.分享劳动果实【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还有17件石制品,经研究鉴别,属旧石器,其类型包括尖状器、刮削器和砍砸器”可知,出地的不同类型的石器,证明元谋人已经能够制作工具,C项正确;北京人学会保存火种,元谋人还不会保存火种,排除A项;元谋人牙齿化石和石器的发现,并不能证明元谋人能够直接行走,北京人可以直立行走,排除B项;题干材料证明元谋人已经能够制作工具,没有涉及元谋人分享劳动果实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26.(2025·安徽·三模)在安徽省蚌埠双墩遗址(距今约7300至6600年)中出土了渔猎(骨镖)、采集(鹿角钩形器)、农业生产(石斧、石铲)、谷物加工(圆饼、石棒)等工具。这可以说明当时( )A.多元一体文明格局 B.社会分工的专业化C.安徽农耕技术领先 D.生产方式的多样化【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在安徽省蚌埠双墩遗址(距今约7300至6600年)中出土了渔猎(骨镖)、采集(鹿角钩形器)、农业生产(石斧、石铲)、谷物加工(圆饼、石棒)等工具”可知,题干中双墩遗址出土的工具涵盖了渔猎(骨镖)、采集(鹿角钩形器)、农业生产(石斧、石铲)、谷物加工(圆饼、石棒)等不同领域,这反映出当时人们同时采用多种生产方式获取生存资源,体现了生产活动的多样性,D项正确;多元一体文明格局强调不同区域文明的融合与统一,而题干仅提及单一遗址的生产工具,未涉及多区域文明的互动,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社会分工的专业化侧重不同群体从事专门化职业(如农业、手工业分离),但题干仅展示工具类型多样,未体现职业分工的细化,“专业化”表述过度,排除B项;题干未将安徽地区与其他地域的农耕技术进行对比,无法得出“领先”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27.(2025·安徽亳州·三模)距今约5800—5300年的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的祭坛区出土了大量玉器,其中玉版上的八角星纹与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同类纹饰高度相似。这一发现最能说明( )A.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唯一发源地 B.地理环境决定不同区域文化特征C.早期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格局 D.新石器时代各文化独立封闭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的祭坛区出土了大量玉器,其中玉版上的八角星纹与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同类纹饰高度相似”分析可知,题干体现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不同地区出土的器物,这些器物的纹饰高度相似,说明这些地区虽然地域上有所差异,但文化上具有相似性,充分说明了多元一体的特点,C项正确;题干反映了不同地区的器物均饰有风格相似纹饰,并未说明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唯一的发源地,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了文化的相似性,并未体现不同区域文化的特征,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有相似性,说明文明之间并不是独立封闭发展的,排除D项。故选C项。28.(2025·安徽蚌埠·三模)二里头遗址考古发现手工业生产分为两大类(如下表)。这说明当时( )类别 器物 作用奢侈品行业 铜器、玉器、漆器、白陶 彰显社会地位日常生活用品 陶器、骨器、石器 满足人们基本生产生活需求A.原始农业形成 B.出现社会分化 C.禅让制度盛行 D.手工业的兴盛【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二里头遗址考古发现手工业生产分为两大类”可知,奢侈品(铜器、玉器等)的存在,表明社会中已有一部分人能够占有稀缺资源并通过器物彰显身份,而日常生活用品则服务于普通群体,因此说明当时社会已出现阶层分化,B项正确;表格聚焦手工业生产分类,未涉及农业生产工具或农耕模式,无法体现原始农业的形成,排除A项;禅让制是部落联盟时期的权力传承方式,而二里头遗址被认为与夏王朝相关(约公元前2070—前1600年),此时已进入早期国家阶段,禅让制逐渐被世袭制取代。表格内容与权力传承无关,排除C项;手工业的“兴盛”需通过生产规模、技术复杂度、产品数量等体现,而表格仅描述分类,未涉及行业繁荣程度,属于过度推断,排除D项。故选B项。29.(2025·安徽合肥·二模)《管子·轻重乙》记载:“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鎒、一椎、一铚,然后成为农。”其意思是说“农民干活得有耜、铫、镰、鎒、椎、铚这些东西,有了它们才能干好农活”。上述史料可以用来论证( )A.中国已迈入铁器时代 B.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产生C.商品经济迅速地发展 D.官府重视手工业的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鎒、一椎、一铚,然后成为农。”其意思是说“农民干活得有耜、铫、镰、鎒、椎、铚这些东西,有了它们才能干好农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铁农具的产生和推广,成为了农耕文明的重要工具,中国迈入铁器时代,A项正确;在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和6000年前的半坡遗址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已经产生,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农业,无法得出商品经济迅速地发展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强调有耜、铫、镰等这些铁质农具才能更好的干农活,体现了铁农具发展推动农业发展,中国进入铁器时代,无法体现官府重视手工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30.(2025·安徽安庆·三模)商鞅认为:强盛的国家必须掌握“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数,官、士之数,以言说取食者之数,利民之数(壮年男、女人数,老、弱者人数,官吏和士的人数,靠游说谋生者的人数,富人的人数)”。为此,他在变法中( )A.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B.鼓励耕织生产C.奖励军功授爵赐地 D.建立户籍制度【答案】D【解析】题干中商鞅强调掌握各类人口数量(如壮男、壮女、官吏、士人等),其核心在于通过统计人口加强国家管理。而建立户籍制度,直接对应国家登记人口、分类管理的要求,便于掌握各类人群数量以调配资源,D项正确;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属于打破贵族垄断权力的措施,与人口统计无关,排除A项;鼓励耕织生产,属于经济改革,旨在发展经济,不直接涉及人口管理,排除B项;奖励军功授爵赐地,属于军事激励政策,与题干中统计人口的目的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31.(2025·安徽合肥·三模)孔子在总结前人基础上提出了“修己以安百姓”的主张;孟子从“得天下”的政治高度劝诫“为政者”接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表明二者都( )A.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B.迎合地主阶级的诉求C.倡导以民为本思想 D.代表平民阶级的利益【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孔子……修己以安百姓的主张;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可知,孔子、孟子是儒家代表,其思想服务于统治阶级治理需求。二者均契合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秩序、争取民心的诉求,C项正确;题干中孔子 修己以安百姓、孟子的民为贵等主张,核心围绕重视百姓、以民为本,并非突出 社会道德构建,排除A项;孔子、孟子生活于春秋战国,地主阶级虽在崛起,但二人思想是从治国理政、稳定社会角度提出,并非刻意迎合地主阶级,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孔子、孟子是儒家代表,其思想服务于统治阶级治理需求,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并非代表平民阶级,排除D项。故选C项。32.(2025·安徽滁州·三模)春秋时期,范蠡发明了秤(龙的化身)。秤钩是龙嘴,秤纽是龙眼,秤杆是龙身,秤星是龙鳞。秤杆采用十六进位制,十六两为一斤。秤杆叫“衡”,秤砣叫“权”。我们平常所说的“权衡”一词就是从这儿来的。所以说,它虽是一杆秤,称出来的却是人的诚信、良心和因果报应。秤的设计( )A.体现了法家思想 B.为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提供了参考C.体现了先秦的科技创新和文化 D.有利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答案】C【解析】据所学可知,范蠡受井边汲水的杠杆原理启发,发明了杆秤,通过调整秤砣位置精确测量重量,体现了古代对物理力学(杠杆原理)的应用创新。秤杆以十六两为一斤,并用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及福禄寿三星作为标记,赋予其“缺一两损福、缺二两损禄、缺三两损寿”的道德警示,将天文星象与商业伦理融合,反映了传统文化对公平交易的规训,C项正确;法家思想强调以法治国,与秤的发明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商鞅变法(战国中期)统一度量衡时,采用的标准器具如“商鞅量”为秦国独立制定,铭文记载其容积以秦孝公监造为准,未提及借鉴范蠡设计,排除B项;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主要继承商鞅变法的制度基础(如十六进位制),而范蠡的秤传说流行于春秋末期,两者时间跨度大且无史料证明直接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33.(2025·安徽安庆·三模)秦朝在各郡设立监察御史,监察郡内官员;西汉建立刺史制度,刺史代表朝廷监督州部的官吏。两者的共同作用是( )A.完善了官员选拔制度 B.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彻底打击了豪强势力 D.促进南北经济交流【答案】B【解析】据题干“秦朝在各郡设立监察御史,监察郡内官员;西汉建立刺史制度,刺史代表朝廷监督州部的官吏”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监察御史监察郡内官员,西汉刺史监督州部官吏,二者都是代表中央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这种监察机制能让中央及时掌握地方官员的情况,防止地方官员权力滥用、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所以该项正确,B项正确;题干中秦朝监察御史和西汉刺史制度,核心是对官员的监察,并非官员选拔。官员选拔涉及的是人才如何进入官僚体系,比如秦朝的军功爵制、西汉的察举制等,与监察制度功能不同,所以不能得出“完善了官员选拔制度”,排除A项;虽然监察制度对豪强势力有一定威慑和打击作用,但“彻底打击”表述过于绝对。在古代社会,豪强势力在地方往往有复杂的根基和影响,仅靠监察御史和刺史难以完全根除,比如东汉后期豪强势力依然膨胀并形成割据,所以该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监察御史和刺史制度主要是政治层面的监察举措,目的是维护政治统治秩序,与促进南北经济交流没有直接关联。促进经济交流的因素通常有交通发展、商业政策、人口流动等,所以该项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34.(2025·安徽阜阳·三模)西域都护统管着近50个国家,各国王侯官吏皆佩汉印绶,以体现其汉朝官员身份。由此可见,该官职的设置有利于( )A.西汉势力渗透统一西域 B.瓦解地方豪强贵族势力C.开辟陆上丝绸之路 D.加强中央对西域的管理【答案】D【解析】据题干“西域都护统管着近50个国家,各国王侯官吏皆佩汉印绶,以体现其汉朝官员身份。”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域都护管辖众多西域国家,各国王侯官吏皆佩汉印绶,体现其汉朝官员身份,这意味着西域地区纳入了汉朝的管理体系,加强了中央对西域的管理 ,D项正确;西域都护的设立是在西汉已经统一西域之后 ,并非是为了渗透统一西域,排除A项;西域都护主要是管理西域地区事务,和瓦解地方豪强贵族势力没有直接关联,其管辖范围主要是西域地区,不是针对内地豪强贵族,排除B项;陆上丝绸之路在汉武帝时期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就已经逐步开辟,而西域都护是公元前60年设置的,时间上晚于丝绸之路的开辟,排除C项。故选D项。35.(2025·安徽安庆·三模)如下图为我国古代某时期民族内迁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 A.魏晋时期北方民族的内迁 B.两宋时期北方民族大交融C.盛唐时期各族已归附中央 D.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答案】A【解析】据题干“我国古代某时期民族内迁示意图”,图中呈现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内迁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大规模内迁,历史上称“五胡乱华”,他们逐渐向内地迁徙,与汉族杂居,促进民族交融,所以该图反映的是魏晋时期北方民族的内迁,A项正确;两宋时期北方民族大交融主要是在政权并立背景下,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流,图中民族内迁特征不符合两宋,排除B项;盛唐时期各族归附中央体现的是民族政权与唐的臣属等关系,并非这种大规模内迁形态,排除C项;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是通过边疆治理、民族政策等,和图中魏晋民族内迁情况不同,排除D项。故选A项。36.(2025·安徽蚌埠·三模)北朝时期,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提出“以粮为本,兼营众业”的农业思想,强调种植农作物必须“顺天时,量地利”。这些主张( )A.突破了小农经济的束缚 B.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脱离了农业生产的实际 D.彰显了民生为本的精神【答案】D【解析】据题干“提出‘以粮为本,兼营众业’的农业思想,强调种植农作物必须‘顺天时,量地利’”可知,《齐民要术》这些主张都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农业生产,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彰显了以民生为本的精神,D项正确;北朝时期,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经济形态,《齐民要术》总结的是农、林、牧、副、渔等生产技术,这些技术是服务于小农经济生产的,并没有突破小农经济的束缚,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中期,完成于南宋。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齐民要术》的这些主张不能反映经济重心南移,排除B项;《齐民要术》总结的是实际的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生产技术,强调 “顺天时,量地利” 也是符合农业生产实际规律的,并没有脱离农业生产实际,排除C项。故选D项。37.(2025·安徽蚌埠·三模)考古发现,隋朝大运河开通后,北方地区粟、麦等粮食作物在南方的种植范围明显扩大,南方的茶叶、丝绸等产品在北方市场也更为常见。这一现象直接反映出大运河( )A.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B.推动了水利工程发展C.加强了隋朝中央集权 D.带动了沿岸城市兴起【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隋朝大运河开通后,北方地区粟、麦等粮食作物在南方的种植范围明显扩大,南方的茶叶、丝绸等产品在北方市场也更为常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开通后,北方的粟、麦等粮食作物在南方的种植范围扩大,南方的茶叶、丝绸等产品在北方市场更常见。这一现象直接体现了南北地区通过大运河实现了物资的双向流动与交换,是南北经济交流加强的典型表现,A项正确;题干未涉及大运河对其他水利设施建设的推动,核心在于南北物资流通,而非水利工程本身的发展,排除B项;中央集权侧重政治层面的权力集中,题干未提及朝廷通过大运河强化对地方的控制,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虽然大运河的开通带动了沿岸城市兴起,但与题干强调的南北经济交流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38.(2025·安徽淮北·三模)《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长安士女游春野步,遇名花则设席藉草,以红裙递相插掛,以为宴幄。”这反映出唐开元天宝时期( )A.安史之乱爆发 B.商品经济发达C.奢靡享乐之风 D.社会风气开放【答案】D【解析】据材料“长安士女游春野步,遇名花则设席藉草,以红裙递相插掛,以为宴幄”可知,材料描绘了唐代士女在春天野外游玩,不拘小节,席地而坐,以红裙作为宴幄的场景。这体现出当时女子能够自由地参与户外活动,并且行为较为随性、开放,反映出唐开元天宝时期社会风气开放,D项正确;安史之乱爆发于唐玄宗末年,题干描述的是开元天宝时期长安仕女出游场景,未涉及战乱相关信息,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关于商品买卖、商业活动等体现商品经济发达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只是描绘长安仕女出游遇名花设席宴饮的情景,并非单纯体现奢靡享乐,更突出的是一种自由、开放的生活状态,排除C项。故选D项。39.(2025·安徽亳州·三模)下表反映了唐朝时期新罗与中国的交往情况。材料表明( )692年 新罗学者薛聪、强首等创造用汉字部首或读音标记本族语的方法——吏读,吏读文字的创制,使新罗人民得以用本族语讲解大量汉文书籍、从而使新罗人学习汉文书籍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788年 新罗仿唐朝科举,设“读书三品科”,规定由国家按三品统一考试,科目全为儒家经典A.中国文化影响朝鲜的发展 B.大量新罗商人来唐朝经商C.汉字成为新罗的官方语言 D.新罗统一了整个朝鲜半岛【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新罗创造吏读文字借鉴了汉字(中国文化元素),还仿唐朝科举、以儒家经典为考试科目(唐朝文化、制度),这些都体现中国文化对新罗(朝鲜半岛政权)在文字、选官等方面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围绕文化、制度交流(文字创制、科举仿唐),未提及商人经商相关内容,排除B项;新罗是用汉字部首或读音标记本族语(吏读),并非直接以汉字为官方语言,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新罗统一朝鲜半岛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40.(2025·安徽合肥·三模)唐中期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唐末运用于军事,到宋代则出现了“突火枪”等管形武器;印刷术方面,毕昇在唐代雕版印刷成熟的基础上,用胶泥刻字,再用火烧制字模排版,印完之后,松脂熔化,泥字拆开,可再次排版。上述材料说明宋代科技( )A.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B.满足生产生活需要C.在应用中改进创新 D.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唐末运用于军事,到宋代则出现了‘突火枪’等管形武器;印刷术方面,毕昇在唐代雕版印刷成熟的基础上,用胶泥刻字,再用火烧制字模排版,印完之后,松脂熔化,泥字拆开,可再次排版”可知,题干围绕宋代科技在既有技术(火药、雕版印刷)的基础上,通过实际应用(军事、印刷)推动技术改进与创新,突出“应用”与“创新”的关联性,C项正确;题干未提及科技对市民文化(如文学、娱乐)的影响,核心论述是技术本身的演进,而非社会生活层面的作用,排除A项;虽然科技发展客观上可能服务于生产生活,但材料中火药用于军事、印刷术用于文字传播,更侧重技术在应用中的改进,而非直接强调“满足生产生活需要”这一目的,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宋代科技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对比,无法得出“世界领先”的结论,核心在于中国本土技术的传承与突破,排除D项。故选C项。41.(2025·安徽安庆·三模)法国汉学家谢和耐在《中国社会史》中指出,11-13世纪,中国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与前代比较,没有任何一个领域不显示出根本变化。下列现象中属于这一时期政治生活变化的是( )A.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B.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C.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D.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要求选择11-13世纪(两宋时期)政治生活的变化。“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反映了宋朝“崇文抑武”的国策。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武将权力,抬高文官地位,导致社会普遍轻视军人,符合题干“政治生活变化”,A项正确;“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描述宋代商业繁荣(夜市经济),属于经济生活,与政治无关,排除B项;“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出自杜甫诗,描述唐朝天宝年间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凋敝(8世纪中叶),时间不符且属于社会现象,排除C项;“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是回忆唐玄宗开元盛世(8世纪初)时期的景象,时间不符且属于经济繁荣,排除D项。故选A项。42.(2025·安徽亳州·三模)元朝在全国普遍设置了驿站,全国共有驿站一千三百八十三处,仅辽阳行省就有一百二十处之多。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有急递铺,每十里、十五里或二十里设一急递铺。因此,中央的文书或地方的公文,可以很快传递。驿站制度有利于( )A.增强元朝的军事实力 B.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融C.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D.提高地方行政治理效能【答案】C【解析】据材料“元朝在全国普遍设置了驿站……可以很快传递”可知,元朝在全国范围内设置了1383处驿站,辽阳行省(今东北地区)就有120处,显示出驿站分布的广泛性;驿站与急递铺相辅相成,急递铺每隔十里、十五里或二十里设置一处,确保文书和公文能够快速传递,这体现了驿站制度对中央与地方信息传递的作用,驿站和急递铺的密集设置确保了中央政令的快速下达和地方情况的及时上报,直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这与题目中“中央的文书或地方的公文可以很快传递”的描述高度契合,C项正确;驿站制度确实有助于军情传递,但题目中并未直接提及军事行动或军队调动,而是强调文书和公文的传递。因此,军事实力的增强并非驿站制度的直接作用,排除A项;驿站制度可能间接促进民族交流(如商人、使节通过驿站往来),但题目中并未明确提及民族交融的内容,而是侧重于信息传递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驿站制度可能间接提高地方治理效率(如信息传递更快),但题目中并未直接提及地方治理效能的提升,而是强调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信息流通,排除D项。故选C项。43.(2025·安徽合肥·三模)梁启超先生高度认可王安石变法,曾评价其中某一措施将原本由特定户等承担的劳役义务转化为普遍缴纳的货币税,“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这一措施是( )A.保甲法 B.农田水利法 C.募役法 D.方田均税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将原本由特定户等承担的劳役义务转化为普遍缴纳的货币税”并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规定原本百姓按户等轮流到州县当差役的方法,改为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原来不服役的也要服役,增加了政府的收入,C项正确;保甲法主要内容是乡村住户,不论主客户,每十家组成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以住户中最有财力和才能的人担任保长、大保长和都保长,同保人户互相监察,排除A项;农田水利法就是鼓励农民兴修水利,排除B项;方田均税法就是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实有面积进行收税,排除D项。故选C项。44.(2025·安徽滁州·三模)“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凡饮酒次第,从小起。”材料描述的节日是( )A.元宵节 B.清明节 C.中秋节 D.春节【答案】D【解析】据所学可知,材料中“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对应春节放鞭炮驱赶年兽的习俗,“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屠苏酒”描述全家按辈分拜年并饮用屠苏酒,这是春节特有仪式(屠苏酒寓意祛病祈福),“胶牙饧”(麦芽糖)、“五辛盘”(辛辣蔬菜拼盘)、“桃板著户”(桃符)均为春节传统,桃符即春联前身,用于驱鬼,“饮酒次第,从小起”指年幼者先饮屠苏酒,寓意新年成长,春节特有,D项正确;元宵节核心习俗是赏花灯、吃元宵,无爆竹驱鬼、拜年饮酒,排除A项;清明节的主题是扫墓祭祖、踏青,无喜庆拜贺,排除B项;中秋节的核心是赏月、吃月饼,无驱邪爆竹和拜年活动,排除C项。故选D项。45.(2025·安徽黄山·三模)下列表格中展示的是儒家相关内容,据此可知( )汉武帝 唐太宗 宋太宗 明太祖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 贞观二年,专门设置了孔子庙堂,以孔子为先圣 强调科举取士“须通经义,遵周孔之礼” 在各地建立官办儒学,用士人担任儒学教官A.诸子思想百家争鸣 B.民本思想历久弥新C.儒家思想内容丰富 D.历代帝王推崇儒学【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汉武帝尊崇儒术,唐太宗以孔子为先圣,宋太宗遵周孔之礼,明太祖用士人担任儒学教官,这表明历代帝王重视、推崇儒学,D项正确;材料中只涉及儒家思想,未涉及诸子思想,排除A项;民本即以民为本,从百姓利益出发,材料未涉及民本思想,排除B项;材料历代帝王推崇儒学,并未涉及儒学思想的融合、创新等,与“儒家思想内容丰富”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46.(2025·安徽铜陵·三模)诗歌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气象。下面诗歌体现出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是( )永乐满朝人济济,西洋万里水茫茫。星牵沧海云帆耸,浪系天涯纽带长。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A.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B.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市场C.闭关锁国,一口通商 D.和平交往与暴力冲突并存【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永乐满朝人济济,西洋万里水茫茫”的信息可知,诗句描述的历史事件是郑和下西洋,体现对外关系的特点是和平交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可知诗句描述的历史事件是戚继光抗倭,体现对外关系的特点是暴力冲突,D项正确;对外开放,双向交流是唐朝的对外关系的特点,日本派出遣唐使来华,唐朝鉴真东渡体现双线交流,排除A项;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市场是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闭关锁国,一口通商是清朝对外关系的特点,广州十三行是唯一的通商口岸,排除C项。故选D项。47.(2025·安徽淮北·二模)清顺治帝亲政后,曾公开表达对孔孟之道的崇奉,并明确提出“今天下渐定,朕将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为此还多次谕令停止圈地等行为。该做法( )A.化解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B.旨在弘扬儒家伦理道德C.推动了对清朝的政治认同 D.出于强化边疆管理需要【答案】C【解析】据题干“清顺治帝亲政后,曾公开表达对孔孟之道的崇奉,并明确提出‘今天下渐定,朕将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为此还多次谕令停止圈地等行为”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描述了顺治帝亲政后推崇孔孟之道,推动文教、停止圈地的做法。该做法有利于减少汉地民众的抵触情绪,缓和了民族矛盾,推动了对清朝的政治认同,C项正确;“化解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夸大效果,顺治时期满汉矛盾依然存在,其政策仅是缓和而非彻底解决,排除A项;“弘扬儒家伦理”是手段而非根本目的,顺治的目标是通过文化认同实现政治整合,排除B项;题干政策主要针对中原汉地,与边疆(如蒙古、西藏)管理无直接关联,且顺治时期边疆问题尚未成为焦点,排除D项。故选C项。48.(2025·安徽马鞍山·三模)下边文字是某同学在历史课后制作的读书摘要,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元朝时,中央政府首次在该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1684年,清政府在该地区设府;1885年,该地区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这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该地区的管辖。A.我国的行省制度起源于清朝早期 B.清朝时开始设立管理该地区的机构C.大陆与该地区的民间交往开始于元朝 D.该地区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元朝时,中央政府首次在该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1684年,清政府在该地区设府;1885年,该地区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这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该地区的管辖。”可知,题干描述了从元朝到清朝在该地区的行政建制变化,直接说明该地区始终受中央政府管辖,说明该地区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D项正确;行省制度起源于元朝(中书省、行中书省),清朝是继承和发展,排除A项;“清朝时开始设立管理该地区的机构”说法错误,中央政府首次在该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是元朝,排除B项;题干仅提官方管辖,未涉及民间交往时间,属于无关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49.(2025·安徽合肥·三模)清朝中期以后,安徽的茶叶并非就近沿长江到宁波等地出口,而是要走江西境内的赣江往南再越过大庾岭来到广州出口。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A.闭关政策的实行 B.徽商群体的出现C.海上丝路的开通 D.南方人口的增长【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清朝中期以后,安徽的茶叶并非就近沿长江到宁波等地出口,而是要走江西境内的赣江往南再越过大庾岭来到广州出口”和所学可知,安徽茶叶需绕道江西、广东出口,是因为清朝中期实行严格的闭关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处为通商口岸,A项正确;题干现象出现是因为闭关政策的实行,与徽商群体的出现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唐宋时期已开通,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人口增长可能会茶叶生产贸易等活动,但并非导致茶叶绕道广州出口的直接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50.(2025·安徽蚌埠·三模)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明朝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B.准点到东市采购生活用品C.去晋商开设的票号存款 D.前往十三行会见外国商人【答案】A【解析】据题干“出现于明朝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和所学知识可知,红薯、玉米原产美洲,明朝中后期经新航路传入中国,逐渐推广,可能作为市民食物,符合史实,A项正确;唐朝实行坊市制,商业活动限于东市、西市且定时开放,宋朝后坊市制瓦解,明朝市场更自由,无需“准点”到东市,排除B项;票号(如晋商票号)出现于清朝,明朝尚无此类金融机构,排除C项;十三行是清朝广州的外贸机构,明朝外贸由市舶司管理,排除D项。故选A项。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选择题(安徽专用)(原卷版).docx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选择题(安徽专用)(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