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广州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大附中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七年级历史)
命题人:任孟
审题人:屈莉莉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9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考古学家高星曾说:“我们用地层作为纸张,用文化遗物和遗迹作为文字书写历史。”元
谋人和那县人相关的考古发掘可用于“书写”中国北)
A.百万年的人类史
B.一万年的文化史
C.五千年的文明史
D.王朝国家的历史
2.传说炎帝教人们制作陶器、嫘祖擅长纺织。考古人员在河南等地发掘出远古时期的陶壶和
丝织品等化石。这些发现说明了()
A.远古时期的传说完全可信
B.陶器和纺织是炎帝和爆祖发明的
C.传说的内容都是虚构出来
D.传说蕴藏着一些可靠的历史信息
3.传说在中国古代,有一场“风伯御风,雨师行雨”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炎黄部落联盟
打败了蚩尤部落,该战役是()
A.阪泉之战
B.涿鹿之战
C.城濮之战
D.长平之战
4.司马迁编著《史记》时,以黄帝作为中国历史的开篇。此后,历代统治者均祭祀黄帝,即
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都自认是黄帝的子孙。这表明()
A.家国一体的政体逐渐完善
B华夏认同的观念不断加强
C.民众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
D.纪传体通史体裁得以推广
5.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写到“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
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的形成具有的最主要特点是()
土多元一体
B.军事扩张
C.分散杂居
D.来源单一
6.请看一副对联:上联是“口灭夏建亳都”,下联是“盘庚迁殷定国疆”。“口”处应该填
写的人物是()
A.夏桀
B.商汤
C.商纣
D.伯益
第1页共8页
7.出土于陕西岐山的大盂鼎,铭文记载了周康王对“孟”(人名)的册封,内容包括周康王
向孟讲述文王、武王的功绩,希望其忠诚,并赐予器物和人口等信息。周康王此举旨在()
A.世袭王位,天下为家
B.扦发地方,促进发展
C.控制地方,巩固疆土
D.消灭割据,一统天下
8.《王度记》载:“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这体现出古
代()
A.留牧事业的发展
B.诸侯国实力减弱
C.礼仪制度的完善
D.等级制度的森严
9.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夏朝灭亡: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公元前771
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以上历史事件发生的共同原因是()
A.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
B统治阶级的残暴统治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农民阶级的不断壮大
10.《左传》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大将祭足率军夺取周王室的麦子,秋季又夺取成周的禾,
导致“周郑交恶”。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分封制确立
B.生产工具改进
C.王室地位下降
D.诸侯相互征伐
11.《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美玉)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姬姓诸侯国,都城朝歌)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
而作。与这一作品创作背景有关的史实是()
A弭兵大会
B.礼崩乐坏
C.兼并土地
D.春秋争霸
12.成语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完璧归赵、远交近攻、纸上谈兵”是有关战国时期历
史故事,透过历史故事了解到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为(
)
A.封建制度的形成
B.统一趋势逐渐显现
C.诸侯的兼并战争
D.诸侯取代王室地位
13.“这一时期,尽管区域性强国之间争夺的残酷性总是令人悲哀,但却有利宇社会、科技和
经济的发展,其中便包括士地私有的出现…新的思想观念也大量涌现。”“这一时期”的
阶段主题可以概括为()
A.繁荣与发展
B.动荡与变革
C.交融与创新
D.建立与巩固
第2页共8页广大附中2025-2026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答案
初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
题号
2
3
4
5
6
9
10
答案
B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B
A
B
D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B
C
二、材料题(共3题,26题14分,27题12分,28题14分,共40分。)
26.(1)原因:采集、渔猎无法满足人们对基本生活资料的需求;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些植物
的生长规律。(1点1分)
文明遗址:河姆渡遗址(2分,写错字不得分)
(2)新气象: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黄河流域丰厚的土地资源被利用。(1点1分共2分)
意义:为大国争霸提供了经济基础:强化了农业的开发利用。(1点1分共2分)
(3)原因:水利工程能保障农田灌溉,提高粮食产量,满足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古代中
国水旱灾害频发,水利工程可防洪、灌溉,减少灾害对粮食生产的破坏;为加强中央集权,
巩固统治,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战争时期,水利工程可以为军队
提供水源、运输物资等支持;许多开明的统治者将水利建设视为德政的重要内容,积极推动
水利事业的发展。(1点2分,任意3点得6分)
27.(1)因素:社会阶级分化相当明显;私有制的出现;中心聚落的出现。(1点2分,任意
2点得4分)
(2)特点:范围广/规模大;方式多样。(1点2分,共4分)
意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推动了不同地区文化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实现国家统
一。(1点2分,共4分,言之有理即可)
28.(1)①②③(2分)
(2)牧野之战(武王伐纣):实物史料。(每点2分)
(3)地理位置:洛邑(今河南洛阳)。(2分)
提供依据:青铜器铸造工艺;西周时期的审美观念;中国古文字-“金文”;西周历史事件。
(1点1分,任意2点得2分)
(4)关注文物的历史价值,获取文物承载的时间、空间信息;关注文物的艺术价值,获取文
物承载的审美信息;关注文物的科学价值,获取其中的科技信息。(1点2分,任意2点得4
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