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雅礼中学 2025 年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高一历史
时量:60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发现,良渚文化的琮、璧等玉器现身于珠江流域石峡文化与黄河上中游齐家、石峁等文化遗址;甘肃省南佐遗址的蛋壳白陶原料瓷石、水稻等来自长江中游。上述考古发现证明这一时期()
A.社会分工差异明显 B.贫富分化开始出现
C.区域间的联系密切 D.仍处于旧石器时代
2.西周时期,“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分封诸侯、分赐土地,但如果诸侯不来朝贡周天子,天子可以“削其地”。这说明西周时期()
A.周王直接占有天下土地 B.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
C.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D.井田制开始产生
3.商鞅在秦国推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即强制兄弟成年后必须分家立户。此法令的直接目的是()
A.推广小农经济以发展农业生产 B.促进家庭和谐弘扬孝道
C.增加政府控制户口和赋税来源 D打击贵族势力加强集权
4.邹衍是战国时期阴阳家的代表人物,也一直被认为是阴阳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以下属于邹衍主张的是 ()
A.“有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B.“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C.“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D.“比相生而间相胜”
5.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等对文字进行整理。“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制定出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通用于公文法令。其意在(、
A.增强政府行政效率 B. 确立秦文核心地位
C.加强思想控制 D.巩固国家统一
6.有学者说,“秦朝这一制度构成了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这一制度”指()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
C.御史制度 D.郡县制度
7.汉武帝不仅令宫中原负责文书收发的小吏(称“尚书”,员四人)传发书奏,而且还让他们协助处理书奏。尚书遂可参与机密,操持机柄,甚至劾奏朝臣、参与选官。这反映出()
A.君主专制加强 B.丞相地位提高
C.选官范围扩大 D.中央集权强化
8.东汉和帝10岁即位,窦太后临朝,“窦氏父子兄弟并居列位,充满朝廷”。后和帝与窦氏生隙,于92年借宦官郑众掌控的部分禁军诛灭窦氏,郑众因功封侯并开始参与朝政。这表明当时(
A.社会经济趋向繁荣 B.豪强地主势力渐衰
C.政权更迭愈发频繁 D.外戚宦官专权初显
9.下图所示为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示意图。①所代表的政权是()
A前 秦 B.前赵 C.西魏 D.北魏
10.*下表为史籍所载东汉至南朝官府掌握的湖南地区户口数和人口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户口数(万) 人口数(万)
东汉永和五年 (140) 64.98 281.32
西晋太康元年(280—289) 14.23 85.39
南朝宋昇明三年(479) 4.19 33.48
A.豪强大族实力膨胀 B.战乱异常频繁
C.大规模的瘟疫流行 D.官府组织移民
11.下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
A.拓宽财政收入来源 B.减少制度变革阻力
C.缓解关中经济压力 D.促进中原民族交融
12.唐玄宗任用姚崇、宋璟为相,淘汰冗员,大兴文治,刻厉节俭,兴修水利。唐朝迎来长达四十余年的鼎盛期,史称()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光武中兴
13.有学者曾这样评价唐代科举:“各地域按名额获得其进士参政权,而历年全国各地士子群集中央会试,对于传播国家意识,交换地方情感,熔铸为一体,更为有力。”该学者意在强调,唐代科举()
A.强化了中央集权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消除了地域隔阂 D.促进了社会公平
14.“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定两税法,规定户税征钱,地税征谷物,而物轻钱重,民以为患。税法行四十年后,税额如故,当年若纳绢二匹半者,今需八匹,约要三倍之多,故农人日困,末业日增。这可用以说明,当时()
A.以庸代役利于农业生产 B.税法改革促进商业发展
C.征税标准渐以人丁为主 D.货币贬值加重农业负担
15.下图是魏晋时期学术文化地理分布示意图。这一分布格局反映出(
A.民族交融推动思想创新 B.传统儒学受到冲击
C.经济繁荣促进学术发展 D.文化重心向南转移
16.唐朝时期,西边传来的琵琶、箜篌、胡琴等拨弦乐器,以及胡笳等吹奏乐器,成为后世所谓“国乐”的主要部分。这体现了( )
A.开放包容的时代特征 B.中外交流达到顶峰
C.文学艺术的全面繁荣 D.盛世下的文化自信
17.“唐代中后期,统治者面临“方镇之兵盛”“强兵悍将兵布天下”的现实问题。五代时期,“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此后,北宋统治者为避免出现此类问题而采取相应措施,可能遵循的原则是()
A.弱干强枝 B.重外轻内 C.昌文偃武 兵农合一
18.《宋史·职官志》记载:“(宋代)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筦库,悉隶三司。”这表明宋代()
A.中央行政效率大为提高 B.宰相权力被进一步分割
C.中枢机构层级更加清晰 D.君主专制受到一定制约
19.《辽史·百官志》载:“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这一制度意在()
A.实现民族认同 B.缓和境内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C.维护政权稳固 D.构建与宋朝对等的官僚体系
20.元代在地方设行中书省,在划区时突破以山川地理自然环境划分疆界的旧套,这时的区划“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这种区划规制的主要意图是()
A.防止地方据险割据 B.整合资源发展经济
C.因俗而治加强管理 D.完善基层行政组织
二、非选择题:共40分,第21题18分, 22题22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唐朝藩镇的设置,最初就是为了应付边疆民族战争的。如朔方,“山河襟带,关辅要冲”,天德军,“尤居边要”“实扼戎吭”,南西道,“控全蜀咽喉之地,当狂寇奔侮之冲”,剑南东川,“蜀门重镇,雄压险中”,西川,“表里山河,内外险固”。战略地位皆甚重要。
————摘编自《旧唐书》等
材料二
五代以来,为什么战乱长久不息?宋太宗和赵普都认为是藩镇割据太过造成的,于是,他们削减州郡一级长官的权力,不许州郡长官兼任一个州、郡以上的职务。州郡的兵权、财政和司法权也都收归朝廷。又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管财政兼监察地方官吏)、提点刑狱(管司法兼监察)、安抚使(管军事,有时也兼管民政,在边境地区设置)、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等四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是安抚使有用武人物。路、州、县的官员“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
————摘编自甄庆丰《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利与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唐朝设置“藩镇”的目的及结果。(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北宋为改变节度使割据地方而采取的“防弊”之政的具体表现及其带来的影响。(12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为了抵御夷狄入侵,扩张齐国的势力,得到诸侯认同,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管仲根据私人垦荒的发展,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新政策————按土地好坏、数量确定征收赋税的税额,使百姓安定、君主满意。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国家向编户齐民授田,并征收田租赋税、征发徭役和民役。汉初严格限制商人的身份地位,对商人加倍征收人头税,对农民则减轻田租,十五税一。到了唐朝,政府延续并发展了魏晋以来的租庸调制。天宝年间,每年主要国家收入(包括租庸调、地税、户税)达到粟2500余万石,布绢绵2700余万段(屯、匹),钱200余万贯。后来因均田制遭到破坏,780年唐德宗改行两税法,将以前正税、杂税及杂徭合并为一个总额,分地税、户税两种,摊派到各州县并长期固定下来,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
————摘编自程碧波《管子地租赋税政策今说》、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通史纲要》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齐国实施“相地而衰征”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秦汉到隋唐发展史,以“时代·赋税”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