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资阳市多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资阳市多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资阳市高中2023级第一次诊断性考试
历 史
本试卷共6页;全卷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对应的虚线框内。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mm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只将答题卡收回。
一、选择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根据考古发现,良渚文化遗址中象征神权的玉琮和象征军权的玉钺,多出土于大型墓葬中。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中,随葬品数量悬殊,有的墓葬多达一百余件精美器物,有的则仅有数件日常用具。据此可知
A.母系氏族社会结构得到强化 B.原始宗教信仰体系趋于瓦解
C.私有制与阶级分化已经出现 D.奴隶制社会形态渐趋成熟
2.西周时期,“威仪”是当时贵族阶层理想人格的核心标准之一。“威仪”与“德”意义接近,指规则、准绳。春秋时期,“威仪”与言语、动作、风貌等联系较多,具有明显外在仪容气度的含义,但其所包含的礼法、规矩之义并未消失。据此可知,春秋时期
A.神权意识明显增强 B.威仪具有规范功能
C.官僚制度初步形成 D.宗法观念日益强化
3.《管子》一书以战国时期托名管仲的管仲学派著作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吸收、融合了法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其中《管子·禁藏》篇提到:“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续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负任担荷,服牛辂马,以周四方;料多少,计贵贱,以其所有,易其所无”。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抑商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B.商人资本控制生产领域
C.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D.工商食官格局已被打破
高三历史第 1 页共 6 页
4.秦设太尉,位列三公,乃最高武官。汉武帝之前,太尉或为临时征伐,或为稳定新政而时置时罢。武帝以来,太尉省罢,大司马大将军等诸将军的设置呈现常态化,并同其他加官一道与丞相所统官僚组织相对,其后担任者多为皇帝亲信与外戚。上述变化
A.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B.助长了地方割据势力
C.完善了军事指挥体系 D.改变了官僚选拔标准
5.《颜氏家训》是南北朝集大成式的家族教育经典。该书载:“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梢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上述现象表明当时
A.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家地位 B.儒学经典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
C.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D.门阀士族借助儒学维持家门不坠
6.《新唐书·兵志》中总结了藩镇林立直至唐朝覆亡的历史线索:“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 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 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据此可知,唐代中后期
A.边疆的军事实力得到强化 B.朝廷的统治力量遭到削弱
C.地方势力的膨胀受到遏制 D.崇文抑武的国策由此催生
7.提点刑狱司是宋朝首创的掌管一路司法、监察事务的重要机构。之后,朝廷却逐渐使其兼领劝农司、保甲司等机构,职权范围涉及劝课农桑、兴修水利、赈济灾民、移风易俗等。提点刑狱司职权的扩张
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理传统 B.削弱了地方监察体系独立性
C.有助于提升地方的治理效能 D.反映了地方行政权力的分化
8.明代的苏州虎丘是一大旅游胜地。“此地游踪成市,要以秋月为胜”。月升之时,满城出动,到处都在奏乐歌唱。夜市既有供应家常菜的普通饭店,也有大型酒店。士人们携家带口,乘船戏水,沿岸河房、河上画舫可作宴饮之处。由此可知,该时期
A.商品经济较为发达 B.商业活动时空限制取消
C.理学束缚已被打破 D.社会奢靡之风日渐兴盛
9.1873年9 月,上海突发金融风潮,原因即在于华人钱庄皆“照外国例规,每逢礼拜,诸事不做”,而外国银行却利用华人的仿效在礼拜日大肆收购华人银根。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操纵金融市场
B.买办在中外金融竞争中起到关键作用
C.传统金融机构的近代转型历程曲折
D.华人钱庄对西方规则的模仿存在缺陷
高三历史 第 2 页 共 6页
10. 1908年,清政府颁布《违警律》,其中规定: “偶因过失污秽供人饮用之净水,致不能饮用者”“违背一切官定卫生章程者”“装置粪土移物经过街市不施覆盖者”和“于厕所外便溺者”,均成为干犯刑律的违法行为。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新政已建立完备的卫生法律体系 B.公共卫生管理呈现近代化的趋势
C.民主共和观念推动社会习俗改良 D.西医的传入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
11.下表为1916——1922年三大交通大学支出经费表(单位:元)
年度 南洋大学 唐山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1916 154070.450 84872.949 63296.282
1917 162312.940 91023.609 84523.133
1918 165446.617 94157.286 91390.487
1919 198835.287 113121.379 108773.081
1920 186126.495 106340.114 137045.598
1921 213887.214 114725.548 143340.844
1922 225254.370 139649.973 116690.854
表中三所交通大学在1916——1922年间支出经费的总体变化,主要源于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需要 B.政府致力推广新式教育
C.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D.西方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12.1921年夏,北京大学学者高一涵赴重庆讲学,他观察到四川人人羡慕新思想,容纳新思想,“要算二十二行省中第一”。就以流行的出版物来说,如《新青年》《新潮》《新中国》《每周评论》等,“四川一省的销数总都占外省的第一位”。此现象
A.扩大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社会基础 B.使四川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C.促进了当地民众思想观念全面革新 D.推动中共早期组织在四川广泛建立
13.抗日战争期间,各抗日根据地儿童团广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慰问战士、支援前线、站岗放哨、侦察敌情、生产建设等活动,充分彰显了少年儿童的爱国情怀。这一时期儿童团的活动
A.直接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 B.推动了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
C.适应了革命统一战线的需要 D.展现了社会动员的广度与深度
14.1955 年 12 月,毛泽东在一份批示中强调:“新华社驻外记者派得太少,没有自己的消息,有,也太少。”“应该大发展,尽快做到在世界各地都能派有自己的记者,发出自己的消息。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该批示利于
A.推动新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 B.促进“双百”方针有效落实
C.加强社会主义阵营相互联系 D.深化国家新闻传媒体制改革
高三历史第 3 页共 6 页
15.“干打垒”在民间俗称“土墙房”。三线建设期间,重庆地区的“干打垒”在取土困难,石头较多的地方采用石基、石墙楼房;在石头较少,竹子便宜的地方采用毛石基础、瓦顶楼房。贵州利用多山的优势提出“向石头进军”的口号。在陕西,土窑是“干打垒”的一种形式。以上现象反映当时
A.工业布局兼具战备与民生 B.群众智慧推动社会发展
C.技术瓶颈制约了建设效率 D.建设策略导致地域差异
16.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科技创新的活力明显增强。1980——1990年间,我国共取得了11万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其中获国家奖励的近万项,一些领域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共实施专利5万多项。上述成就表明,我国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A.中国科技发展引领世界科研 B.科学革命推动科技结构调整
C.科技体制改革释放创新活力 D.基础理论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二、综合题(共3个小题,第17题25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5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汉唐时期,西域与中原的饮食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早在汉朝之前,原产中原的粟已西传至西域。中原的桃在汉晋时期的楼兰城遗址内、吐鲁番晋唐古墓中均有发现。与此同时,西域的特色物产如香枣、刺蜜、巴旦杏等作为珍馐美味,成为土贡并进入长安,丰富了中原的饮食内容。胡饼作为西域常见食品,于汉代传入内地,至唐代已发展成为民间广泛食用的大众化食品。《旧唐书》记载“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开元年间饮食“胡化”风潮达到顶峰,反映了西域饮食文化对中原的深刻影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影响之下,北方游牧民族的乳酪饼在内地也有所流传。这一形势,至唐,更加发展。此外,中原的传统面食如饺子、馄饨也在西域留下痕迹,吐鲁番唐墓中即发现了它们的实物。饮食器具方面,木匕、木箸(筷子)等中原常见餐具在罗布泊、尼雅等地屡有出土,体现了中原饮食习俗的西传。节俗方面,吐鲁番出土文书显示,高昌地区已开始过寒食、冬至、腊日等中原传统节日。综上,西域饮食文化不仅保留了本地特色,也吸收并保存了大量中原传统文化及来自更远西方的文明元素,形成了多元交融的饮食文化体系。
————贺菊莲《汉唐时期西域饮食文化交流探析》
材料二 1840年后,随着国门洞开,西餐厅等传入中国,不少中国人前往西餐馆就餐或者直接在家模仿西餐的饮食方式宴请宾客。经有海外经历的革命者倡导,全国上下“器必洋式,食必西餐……以示维新”,崇洋之风甚嚣尘上。当“西餐”被知识分子和官僚普遍视为一种进步、文明、高贵的“身份”象征之时,反对声浪出现,不少人士大声疾呼“维持国货”。进食方式的选择就不再是平常小事,而是关乎民族气节的一种身体力行的表态,但抵制“西餐”的呼吁收效甚微。
————摘编自林海聪《分餐与共食———关于中国近代以来的汉族饮食风俗变革考论》
高三历史第 4 页共 6 页
材料三 改革开放之后,川菜在西藏得到大规模传播,这得益于国家高度重视西藏现代化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推动。1984年,国家允许其他省份的个人来西藏从事私人经营。以川菜为代表的内地饮食得以大规模传播,促进了西藏主食和食材的多元化,改变了当地民众的饮食观念,也推动了当地烹饪方式发生了较大改变。藏民逐渐接受了米饭、鱼虾、鸡及蔬菜。今日能见到藏民家中生食牦牛肉与熟烹内地食材共存的景象,普通百姓也逐渐习惯使用筷子。在拉萨,饮食文化实现交融,藏人吃川菜,川人吃藏餐,火锅、糌粑和酥油茶成为当地各族人民共同喜爱的美食。
————摘编自励轩、臧正《川菜入藏:汉藏饮食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汉唐时期与近代中国饮食文化交流方式的差异,并分析差异形成的社会背景。(12分)
(2)根据上述三则材料,概括饮食文化交流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7分),并结合史实说明饮食文化交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19年 久大精盐公司副经理李烛尘,到自流井调查钾盐资源。
1937年 民族工业家范旭东将天津久大精盐公司迁川。
1938年 4月,久大公司自贡制盐厂正式破土动工建厂。
1941年 冬,盐厂成立副产部,生产出氯化钾、硼砂、硼酸等副产品,次年产出溴素、碘素、碳酸镁、碳酸钙等。
1943年 5月,久大与永利、黄海公司联合在贡井成立“三一化学制品厂”。
1951年 1月,川南盐务管理局派公方代表进驻私营久大自贡制盐厂,并率先正式公私合营,属中央企业。
1953年 9月,伍培基提出“平锅盐隔板式流水作业法”;秋,朱国华发明井口自动勾水器”;
1954年 1月,国家投资新建盐化工厂,率先将平车、螺旋运输机等用于食盐运输。 5月,张宗玉创造火花灶“双火口”成功。
1955年 1月,陈松荣改进“空心吸卤器”成功。 12月,黄绍荣试验“一道清”制渣制盐法成功。
1956年 1月,公私合营久大制盐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公私合营自贡久大制盐厂。
1962年 自贡盐化系统精简机构,充实基层。全系统人员减少13%,原盐产量较上年增长11%。
1971年 贡井盐厂二车间2万吨/年和自流井盐厂三车间5万吨/年两座真空制盐车间建成投产。
1981年 自贡盐业系统以大中型企业为依托,开始大办盐业多种经营。
1984年 12月,贡井盐厂年产10万吨和邓关盐厂年产9万吨两座真空制盐相继建成投产。
1985年 自贡盐年产量达到100.1万吨,在自贡盐业发展史上首次突破百万吨大关。
1990年 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组建“四川久大盐业(集团)公司”。
————摘编自自贡市盐务管理局《自贡盐业志》
高三历史 第 5 页 共 6 页
在材料中选择某一历史阶段的史实进行论述,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西方对殖民地的资本输出和扩大开发,使种植园、矿山等仍以强制性的密集劳动为主,榨取超额利润。接替奴隶制的契约劳工制更加盛行。不同类型的契约华工出国,从东南亚扩散到世界各地,但唯独东南亚的“猪仔”贩卖持续了一百多年。“猪仔”贩卖,起初是由雇主出资租船,委派“客头”前往其家乡,以到南洋做工发财、垫付船资伙食等诱骗乡民出洋做工。后来新加坡等地便出现专门的组织————“猪仔”客馆,受当地华人会党头目控制。会党势力浩大,得到殖民当局的包庇纵容。1877年,海峡殖民当局将组建“华民保护司”,原来的“猪仔”馆,现已纳入殖民政府体制,成为官方附属机构。清政府对诱拐华工出国持放任态度,广东巡抚甚至采纳顺德县的条陈,让监狱缴犯充当“猪仔”去南洋佣工,从中渔利。
————摘编自彭家礼《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中国劳力资源外流和“猪仔”贩卖的高潮》
材料二 日本发动的14年侵华战争期间,在沦陷区为修筑众多军事工程、开办工厂和开采矿山,大量奴役中国劳工,总共使用劳工3700万人。他们惨遭虐待,被迫害致死者近千万人。在东北沦陷区,伪满政权实行“国民皆劳”“行政供出”“紧急供出”等政策,有组织地强征劳动力。仅1941年,东北民众被迫参加“勤劳奉公”的总人数就达332107人。1944年,日本在东北征调大中学生总共18万人,对其实施强制服役。从1936年到1945年,日本劫掠华北劳工出境总计695.9万人,随同出境的家属有223.6万人,两类人员总计919.5万人。日军在华北俘虏军民2760227人,其中133147人为战俘,其余2627080人可按民夫计算,大多被投入强制劳动。1908年《海牙陆战规则》规定:“对被占领区居民,不准强征物资及劳役。”对此负主要责任的当然是日本政府和侵华日军。
————改编自吴天威《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迫害致死中国劳工近千万》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猪仔”贩卖与侵华日军奴役劳工的不同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猪仔”贩卖与侵华日军奴役劳工的实质,并说明两者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共同影响。(7分)
高三历史第 6 页共 6 页
2026届四川省资阳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D A B B C A D B C A D A B C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5分)
(1) 差异:
汉唐时期:以和平交流为主,双向传播(中原与西域相互影响);伴随民族融合、官方交往(如朝贡、屯田);文化交流与经济交流交织(2分)。
近代中国:以被动开放为背景,西方饮食文化主动传入;伴随崇洋思潮与民族主义抵制;饮食选择与政治身份、民族气节绑定(2分)。
社会背景:
汉唐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丝绸之路畅通,交通便利;民族政策开明,民族融合加深;官方主导与民间自发交流结合(4分)。
近代中国: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西方列强入侵;西方文化强势传播,冲击传统观念;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近代化进程启动,社会思潮多元碰撞(4分)。
(2) 意义:丰富饮食种类与烹饪方式;推动物质文化交流与传播;促进民族融合与文化认同;反映社会变迁与时代特征;增强中华文化包容性(7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汉唐时期,中原与西域饮食文化相互吸收,如胡饼传入与饺子西传,体现各民族文化互补共生,奠定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2分)。
近代以来,饮食文化的抵制与接纳,反映民族气节与开放包容的平衡,强化民族凝聚力(2分)。
改革开放后,川菜入藏与藏餐传播,促进汉藏饮食交融,体现各民族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2分)。
18.(12分)
示例论题:抗战时期自贡盐业的发展助力民族救亡(2分)
阐释:
1937年抗战爆发后,沿海盐业基地沦陷,民族工业家范旭东将天津久大精盐公司迁川,1938年自贡制盐厂动工建厂。在抗战需求推动下,盐厂不仅扩大食盐生产,还于1941年成立副产部,生产氯化钾、硼砂等战略物资,1943年联合成立“三一化学制品厂”,为抗战前线提供物资支持。这一时期,自贡盐业突破传统制盐局限,向化工领域拓展,既保障了后方民生需求,又为抗战提供了关键战略物资,体现了民族工业在民族危亡之际的责任与担当,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10分)。
19.(15分)
(1) 不同特点:
“猪仔”贩卖:以契约劳工为形式,带有诱骗性质;由民间组织(客头、会党)与殖民当局勾结运作;涉及范围广(东南亚为主);持续时间长(百余年);清政府态度放任(4分)。
侵华日军奴役劳工:以武力强征为手段,带有强制性;由日本政府与军方有组织实施;服务于军事工程、矿山开采等战争需求;涉及范围限于中国沦陷区;伴随残酷虐待与高死亡率(4分)。
(2) 实质:
“猪仔”贩卖:资本主义殖民扩张背景下的劳动力掠夺(2分)。
侵华日军奴役劳工: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中的战争罪行(1分)。
共同影响:导致中国劳动力大量流失,破坏社会生产秩序;加剧民众苦难,激化社会矛盾;客观上促进了劳动力迁移与文化交流(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