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张家口市2025—2026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右图所示玉猪龙出土于河北宣化郑家沟的一处积石冢遗址。玉猪龙是辽
西红山文化的典型代表器物,而它跨越燕山,出现在张家口,体现出
A.中华文明的多元性 B.氏族遗址的分散性
C.考古发掘的偶然性 D.原始文化的流动性
(右侧配有玉猪龙图片)
2.《夏小正》分“经”与“传”两部分,“经”主要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和星象,“传”着重记录重大政事,尤其是生产方面。书中内容涵盖谷物、纤维植物、染料、园艺作物的种植,以及蚕桑、畜牧、采集和渔猎等多个方面。这可用于印证夏朝
A.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B.形成重农抑商政策
C.社会经济活动较为丰富 D.天文历法地位突出
3.周初实行分封时,统治者将殷民封赐给卫、鲁两国之君,告诫他们对待殷遗民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索指标准、法律)”;又将夏遗民封赐给晋国之君,告诫他对待与戎族杂处的夏遗民要“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材料说明西周
A.前后政策制定相互矛盾 B.因俗而治维护政权稳定
C.分封诸侯留下割据隐患 D.建立起有效的集权统治
4.“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的开篇首句道出了楚人的先祖为颛顼(高阳氏),而颛顼为黄帝的后裔。这可用来说明战国时期
A.楚人对华夏的认同 B.诸侯遵循宗法制
C.分封制在楚国盛行 D.列国的交往加深
5.春秋时期,很多诸侯国都进行了税制改革(部分如下表所示)。这些改革
诸侯国 改革名称 改革内容
鲁国 初税亩 按田亩征税,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
齐国 相地而衰征 将公田分配给农户自主经营,按土地质量测定产量征收实物地租
秦国 初租禾 按照地主所有田地面积征收一定数量的谷物作为地税
A.推动了土地的私有化 B.确立了封建土地制度
C.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D.减轻了农民徭役负担
6.百家争鸣时期,各种思想流派和学说纷至沓来、争芳斗艳,丰富多彩的思想和文化交汇融合,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百家争鸣
A.实现了思想合流 B.推动了社会转型
C.促进了文化发展 D.提高了儒学地位
7.秦朝建立后,将新王朝的君主定名为皇帝,并通过诸多礼仪突显皇帝的独尊地位。此外,秦朝还统一度量衡,颁布法律,编制户籍,整顿社会风俗等。上述举措
A.不利于政府效率的提升 B.消除了地方叛乱的隐患
C.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D.适应了国家治理的需要
8.秦朝对于被征发服劳役的人设置了自备粮食、误期受罚等苛刻条件。《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记载了修建城墙的人要担保一年,如一年内城墙损坏则要重修且不计入服役时间,负责工程的官员也一律治罪。这些规定表明秦朝
A.文化专制 B.吏治腐败 C.国库亏空 D.法度严苛
9.楚汉交战相持期间,刘邦将秦朝对民众的“税其大半”改为“十五税一”,即交农业税的额度只占收获的1/15;他还改革兵役制度,实行正规的征兵制,服役两年退伍再以新兵轮换。这些举措
A.有利于保障人力和物力 B.折射出秦朝徭役的繁重
C.确保战争获得最终胜利 D.奠定了汉初政策的基调
10.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为解决民间私铸钱币问题,汉武帝诏令各郡国铸行五铢钱,称“郡国五铢”,结果反而导致“郡国多奸铸钱,钱多轻”;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通行“三官五铢”。从“郡国五铢”到“三官五铢”的转变体现出
A.货币政策的混乱 B.汉代经济的衰颓
C.中央集权的强化 D.政府开支的剧增
11.《续汉书》中,对于光武帝的母家南阳樊氏有这样的记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赢(同‘螺’)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材料体现出
A.田庄经济自给自足 B.地方土地兼并严重
C.外戚集团中饱私囊 D.社会生活平和安逸
12.图一、图二是洛阳地区出土的汉墓壁画。其中,西汉中期墓的壁画多以图一为主题;西汉晚期墓的壁画出现了如图二的新题材。这一变化反映了
A.黄老之学影响各阶层价值观 B.天人感应思想深入人心
C.宗教画的生活气息逐渐浓厚 D.人们更加关注现实生活
13.据《颜氏家训》记载,梁朝全盛之时,士族子弟不仅“多无学术”,而且“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隐囊指靠枕)”,生活非常奢靡。这一风尚折射出
A.门阀阶层的腐化 B.社会经济的繁荣
C.民族融合的加深 D.百姓生活的富足
14.十六国时期,刘渊自称是西汉冒顿单于与汉朝宗室女的后代,并追封刘禅为孝怀皇帝;北魏拓跋硅即位后,自称黄帝之后,言其先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这些举措旨在
A.表达对中原文化的倾慕 B.效仿中原建立宗法血缘制度
C.打击部落中的贵族群体 D.强化少数民族政权的合法性
15.北魏迁都后不出数年,就有大臣上表称寺院大量侵占百姓田宅,“夺民民居,三分且一”,并且日三五僧人就能成立寺院,以至于“今之僧寺,无处不有”。这些现象反映出
A.佛教与世俗政权相对立 B.寺院无情剥削依附农民
C.佛教完全脱离人民群众 D.寺院经济影响社会稳定
16.如下所示是对某条运河特征的概括。关于这条运河,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一条:贯通南北的大动脉
- 二长:全长约2700公里
- 三点:北端涿郡、中心洛阳和南端余杭
- 四段: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
- 五河: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A.是统治者的面子工程 B.有利于对外贸易发展
C.加强了南北经济联系 D.主要服务于军事运输
17.下图所示胡帽,原是少数民族所佩戴的帽子,是游牧部落防风沙、日晒的用品。《新唐书·五行志》载:“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胡帽成为一种装饰性的服饰品类。这反映出
A.游牧民族地位的显著提升 B.胡汉文化互动的频繁
C.唐代社会风气的开放包容 D.胡帽制作工艺的精美
18.安史之乱后,北方经济破坏较大,而江淮地区未受波及,吸引北方富商多前往躲避战乱。当时江淮地区经济得到空前发展,以至“赋之所出,江淮居多”。韩愈也说:“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这说明
A.富商主导地区经济发展 B.经济重心朝向南方移动
C.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D.商业税成为主要税收源
19.关于古代选官制度有这样的记载:察举制时“郡国举孝廉,常被世族把控,诈伪频现”;九品中正制初“重贤德才学,寒门有机会,后高门掌权,寒门难进”;科举制兴“士子皆可考,不问出身,寒族可封候”。选官制度的演变
A.体现了选官标准上的公平公正 B.有利于提升世家大族的政治影响力
C.消除了选官过程中的人为因素 D.反映了中央对选官权力掌控的加强
20.唐朝时,某大臣因不满皇帝绕过三省直接对六部下达指令,向皇帝进谏道:“政之大本,在于刑赏,刑赏不明,政何以成?且陛下不经中书拟议、门下审驳,直付六部施行,违制之举,恐致朝纲紊乱。”这表明三省六部制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分化削弱了相权
C完全丧失了职权 D注重决策的规范
21.在中唐以后的社会结构里,士、农、工、商层次分明,统治阶层都能解除赋役以彰显士农之别。但中唐以后,士、农、工、商都纳为征税对象,士人不仅纳税,还要服役,其身份实际上已经等同于庶民。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使得
A.阶层界限变得模糊 B.封建等级制度瓦解
C.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D.百姓赋税压力增加
22.下表为魏晋时期高僧法显与道教代表人物葛洪的言论,这些言论反映出魏晋时期
著作名称 内容
法显《大般涅槃经》 恭敬父母,尽心孝养;悯念僮仆,知其有无
葛洪《抱朴子》 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A.佛道深受儒学影响 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C.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23.颜真卿的书法素来以气势雄浑著称,北宋学者朱长文赞之曰:“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以下属于颜真卿书法作品的是
24.唐代以后,雕版印刷图书的数量逐渐超过用手抄、石刻拓印等方法制作的图书,从前分散于民间的小作坊也逐渐发展为大规模印刷成套经典书籍的大工坊。这些变化
A.得益于佛教文化的鼎盛 B.丰富了市民群体的生活
C.反映了技术水平的进步 D.有利于学术文化的传承
25.“檀渊之盟”订立后,宋朝的统治集团非但不感到耻辱,相反,一部分人还认为通过金帛赎买的办法可以消弭边患,且代价比用兵还小。一时间朝廷上下羞言武备。这种思想的形成,是基于
A.财政储备的充盈 B.文官集团的偏见
C.崇文抑武的国策 D.武将集团的跋扈
26.北宋时期,王安石实行变法,在军事方面推行“将兵法”,在全国重要军事地区置将统兵,平时就地训练,战时接受调遣,“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士”。这一改革针对的旧制度弊端是
A.更戍法造成的兵将分离 B.募兵制导致的军费膨胀
C.保甲法引发的民间动荡 D.枢密院带来的调兵迟缓
27.辽朝保持游牧传统,逐水草而居,分四季设“捺钵”(行帐)处理政务,后形成定制。春、秋捺钵是部族的活动和会议;主要商议北方的部族事务;夏、冬主要召开北南臣僚会议,商讨重大的军政事务。这种议事制度
A.体现出彻底的游牧民族特色 B.大幅削弱了契丹贵族的权力
C.兼顾了蕃汉官员的政治参与 D.基于对宋朝政治体制的效仿
28.西夏仿宋朝制度,设立了中书省、枢密院等机构,但同时又保留了原来的蕃官名称,如宁令(大王)、谟宁令(诸王)、祖儒(大首领)等。这反映出西夏的政治制度
A.完全照搬宋朝模式 B.具有二元混合特征
C.坚持党项传统体制 D.深受吐蕃制度影响
29.金世宗时期,女真贵族汉化现象严重。为此,他提出“女真旧风最为纯直”,“不可忘也”,并下令禁止女真人改汉姓、穿汉服,还设立女真国子学,恢复和使用女真语言文字。这些政策旨在
A.宣扬女真文化风俗的优越 B.借助本民族文化维护统治
C.推行全面的社会制度变革 D.在文化领域与宋政权对抗
30.元代行省内的重要政务往往由高级官员集体参与、共同讨论,“事从公议”。正如元人赵天麟所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这反映出元代的行省制度
A.内部存在严重冗官现象 B.容易变为地方割据势力
C.未能吸取前代经验教训 D.通过分割权力管控地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31.(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汉高祖刘邦“汉承秦制,有所损益”,而汉武帝“内强皇权,外服四夷”。
——摘编自张传玺、楼宇烈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唐代藩镇割据主要表现在河朔地区,此外绝大多数藩镇,虽然也有重兵驻扎,但它们基本上是唐王朝控制下的地方政权,其节度使的调任和派遣基本上都由中央决定,其动乱多是内部兵乱,不是割据叛乱。中原、边疆、东南型藩镇虽然不属于割据性质,但它们深刻影响着整个藩镇割据形势的发展。具体说就是,东南型从财力上支撑朝廷,边疆型(西北)从武力上奠定了关中,中原型从军事上镇遏叛镇。最后黄巢起义打破了这种格局:举足轻重的中原型藩镇大部分被野心勃勃的朱温吞并;边镇动辄举兵犯阙;东南型藩镇也不再供给唐朝财源,唐朝的灭亡只待时日了。
——摘编自张国刚《唐代藩镇类型及其动乱特点》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和秦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汉初地方行政制度为例指出“有所损益”的表现,简述汉武帝“外服四夷”的措施。(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藩镇势力的特点。(6分)
3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西晋末年以来,长期的战乱使社会经济彻底崩溃,直至北魏统一北方,无主土地和荒地仍大量存在。政府必须实施有效的政策将土地和劳动力重新结合起来,北魏强大的中央集权则为均田提供了有效的保证。另外,北魏早在建国时就曾实施“计口授田”的政策,将土地分授给民户耕种,这为后来均田制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北魏太和九年,正式确立均田制,与此相适应的赋税制度是租(庸)调制,唐初的租庸调制与之前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庸的制度化,这在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李美羚《论均田制的兴衰及其与租庸调制的关系》
材料二 随着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的加剧,大量可耕的官田和无主荒地,都被转变为私田。国家掌握的可用于均田分配的土地逐渐减少,农民受田的数额愈发严重不足,逐渐丧失了继续实施均田制的条件。高宗武周以来,战争不断,日益增多的兵役和赋税负担使得“天下户口,逃亡过半”,致使户籍失真和管理混乱,均田制失去了贯彻执行的依据,无法有效地推行下去。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赋税制度也无法维持,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780年,唐德宗李适即位,宰相杨炎及时向德宗提出了一种新的赋税制度。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新的赋税制度”的名称并归纳该制度出现的原因。(6分)
3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朝是在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基础上建立的,立国后的一切措施无不围绕结束分裂割据、强化皇权、维护国家统一的目的而制定。五代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兴亡以兵”。无论是称帝的五代君主,还是各地称王称帅的割据者,无一不是拥有强大军队的,是真正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即所谓“大者称帝,小者称王”。后晋节度使安重荣公开宣称:“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谁兵多枪多谁就是皇帝。赵匡胤之所以能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就是因为他掌握了后周最精锐的军队禁军。宋太祖赵匡胤在控制了全国局势后,根据赵普策划的“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谋略,首先采取措施“收其精兵”,即着手解除掌握禁军的重要将领的兵权。一出“杯酒释兵权”故事,启动了制置武将的步伐,逐渐形成有宋一代以文制武的军事制度。
——摘编自赵映林《“以文制武”的宋朝军事制度及其得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为防止武将专权在政治上的具体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代“以文制武”的军事制度。(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