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科粤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期末质量检测(提升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评分阅卷人 一、选择题(本题共10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得分1.(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翔凤学校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学月定时检测化学试卷)下列符合化学实验安全要求的是A.易燃易爆品放在火源附近B.随意丢弃实验室剩余的药品C.试管直立加入块状固体药品D.实验中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药品,更不能尝药品的味道2.(2025九上·南宁期末)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障。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点燃酒精灯B.取用粉末状试剂C.读取液体体积D.倾倒液体3.(2025·玉林模拟)运动后,同学们喝电解质水可补充“钠”、“镁”等,其中的“钠”、“镁”指的是A.原子 B.分子 C.元素 D.单质4.(2025九上·南宁期末)煤与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可得水煤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其中X的化学式为A.O2 B.CO C.CO2 D.CH45.(2025九上·南宁期末)同学们在实验室用20gA与足量B充分反应,生成16gC和8gD,则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是A.1:1 B.2:1 C.4:1 D.5:16.(2025九上·汉阳期末)下图是我国古代使用的火折子,制作时将草纸紧紧卷成筒状塞入竹筒中,其中加入硫黄、磷、硝酸钾等物质,点燃后盖上竹筒帽,将竹筒帽上的小孔a与竹筒上的小孔b对准,观察到小孔中有烟雾冒出。再次使用时,只需打开竹筒帽,对着火星轻轻一吹,草纸就立即燃烧起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硝酸钾的化学式为,其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价B.火折子中的硫黄和磷均为可燃物,燃烧时发生了化合反应C.对准小孔a和小孔b可使少量空气进入,防止可燃物彻底熄灭D.打开竹筒帽对着火星吹,是为了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7.(2025九上·汉阳期末)密闭容器中,一定条件下88.0g的甲和乙在一种纳米催化剂表面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丙和丁,反应中所有物质的分子个数随时间变化情况及部分物质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表示碳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此反应中,涉及的氧化物共有3种B.t时刻,容器内乙和丙的分子个数比为6∶1C.反应结束时,参加反应的乙质量为72.0gD.此反应中,一个丙分子的质量是8.(2025九上·白云期末)按照生产氢气过程中碳排放的多少可将氢气分为“灰氢”“蓝氢”“绿氢”。“绿氢”是通过太阳能、风能发电来电解水制氢,整个过程无碳排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生产“绿氢”较生产“灰氢”“蓝氢”更有利于“碳中和”B.如图,试管1生成的是氧气C.如图实验说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D.如图实验结束时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9.(2024九上·成都期末)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没有两片雪花的形状是完全相同的。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不同的雪花,其分子构成不同B.水变成雪花,水分子由运动变为静止C.雪花融化时,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D.雪花体积小,每片小小的雪花中只含有少量水分子10.(2023九上·惠来期末)利用数字化实验可以更准确地比较不同颗粒大小的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如图1所示,倾斜锥形瓶使试管内稀盐酸流入瓶中与固体发生反应,瓶内气压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曲线②表示的是块状碳酸钙与稀盐酸的反应B.a点表示某种颗粒大小的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已停止C.等质量不同颗粒大小的碳酸钙参加反应,粉末状碳酸钙产生的CO2质量更多D.对比曲线①②中c、d两点可知,产生相同质量的CO2,粉末状碳酸钙用时更少阅卷人 二、填空题(本题共3题;共17分)得分11.(2025九上·南宁期末)请用下列物质对应的序号填空。①稀有气体 ②金刚石 ③氧气 ④干冰 ⑤活性炭 ⑥石墨(1)可用于人工增雨的是 。(2)可作冰箱除臭剂的是 。(3)可用于医疗急救的是 。(4)可用做干电池电极的是 。(5)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是 。(6)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于霓虹灯的是 。12.(2025九上·白云期末)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为溴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溴原子的结构示意图。①溴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溴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②溴原子在化学反应中 (选填“容易失去”“容易得到”或“难得难失”)电子形成溴离子,溴离子和溴原子的化学性质 (选填“相似”或“不相似”)。③溴化钙的化学式为 。④从图中信息可知,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是 。(2)由图2分析,溴蒸气(Br2)的运动平均速率范围是 ___________(选填字母)km s﹣1。A.大于1.84 B.介于1.31~1.84C.介于0.49~1.31 D.小于0.4913.(2024九上·榆树期中)兴趣小组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低碳行动方案。(1)说碳:低碳行动中的“碳”指的物质是 。(2)寻碳: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归纳出以下自然环境中的碳循环图。①生物圈中,二氧化碳通过 作用转化为葡萄糖(C6H12O6)和氧气。②水圈中,当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导致海水的酸性升高,请写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化学方程式 。③岩石圈中,石灰岩(主要成分是CaCO3)与CO2和H2O的共同作用下,经化合反应转化为碳酸氢钙[Ca(HCO3)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控碳: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主要控碳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如表:途径 碳替代 碳减排 碳封存 碳循环贡献率 47% 21% 15% 17%由表中数据可知,贡献率最大的途径是 。阅卷人 三、简答题(本题共2题;共8分)得分14.(2024九上·封丘期末)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联系,请回答下列问题:(1)“共享单车”采用实体轮胎可有效防止爆胎。而普通自行车夏天易爆胎,请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夏天易爆胎”的原因。(2)工业上电解饱和食盐水可制取烧碱(氢氧化钠)、氢气、氯气(Cl2),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5.(2024九上·鲁山期末)请用化学角度解释下列问题。(1)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2)解释成语“釜底抽薪” 。阅卷人 四、实验探究题(本题共4题;共29分)得分16.(2025九上·南宁期末)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产生疑问:红磷燃烧熄灭后密闭容器内氧气是否完全耗尽?为此他们进行以下探究活动。【问题】足量红磷燃烧熄灭后密闭容器内氧气是否完全耗尽?【预测】氧气仍有剩余。【实验设计】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1所示装置测定瓶内氧气浓度的变化情况。【实验探究】(1)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分析与结论I 按图1组装好实验装置,检查装置的 良好后加入试剂,利用高能激光笔照射燃烧匙上的足量红磷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II 待红磷熄灭,装置完全冷却后,将燃烧匙提起,使白磷露出水面,再次用高能激光笔照射燃烧匙上的白磷 预测正确(2)从燃烧的条件分析,实验中激光笔的作用是 。(3)实验过程中,用传感器测得密闭容器内氧气浓度的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分析图像可知,白磷开始燃烧的时刻为 点(填“B”“C”或“D”),白磷燃烧 (填“能”或“不能”)完全消耗密闭容器内的氧气。【拓展延伸】为提高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精确度,兴趣小组改用暖宝宝贴替代红磷进行实验。【查阅资料】暖宝宝贴中有脱氧剂,能与氧气发生缓慢氧化并放出热量。【实验方案】如图3所示,取用足量暖宝宝贴,往150mL集气瓶(温度计和暖宝宝贴所占体积忽略不计)中加入50mL水,右侧连接装有50mL空气的注射器。实验过程中不断缓慢推拉注射器,直到读数不再改变,记录读数。重复3次上述实验,记录数据如表:实验次数 1 2 3注射器剩余气体读数 18.7mL 18.9mL 18.8mL(4)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空气中氧气含量为 (用百分数表示,结果精确至0.1%)。17.(2025九上·白云期末)空气中含有多少氧气呢?学习小组开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活动。【设计与实验】设计并利用图1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1)图1中弹簧夹打开的适宜时机是:________。【优化与实验】在气密性良好且红磷足量的前提下,利用图1装置多次实验,水面均未上升到刻度“1”。小组同学经讨论后决定利用手持技术一探究竟:分别取足量红磷、白磷采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记录并处理数据分别如图3、图4。(2)请根据图3的信息,画出实验结束后集气瓶中剩余气体的主要成分。(3)图3中氧气占空气的体积分数从8.05%上升到9.26%,结合信息,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选填字母)。A. 温度下降水蒸气变成水,气体总数目下降,氧分子数目不变,所以氧气体积分数上升B. 反应的生成物分解产生氧气C. 装置中的水分解产生氧气(4)图4中BC段压强增大,原因是 ________。【数据分析】(5)已知:相同的温度和体积下,气体体积分数的比值和气压比相同。小组同学通过数据分析,确定了水面均未上升到刻度“1”的原因,并且得出了利用白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结果更准确的结论。根据图3、图4数据的变化和信息,试从定量的角度对上述结论进行解释 ________。【反思与交流】(6)上述实验中红磷、白磷和五氧化二磷对环境“不友好”。结合实验原理和试剂弊端,可选择的替代试剂有 ___________(选填字母)。A. 木炭 B. 蜡烛 C. 铜粉 D. 铁丝18.(2025九上·东莞期末)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寻找新的催化剂”的实验中发现:将部分生锈的铁钉放入过氧化氢溶液,也可以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于是他们对此展开探究:【提出问题】什么物质是该反应的催化剂?【猜想与假设】(1)猜想一:铁钉表面含有的氧化铁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猜想二:铁钉里的________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进行实验】(2)请完善下面表格。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实验Ⅰ:取10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氧化铁粉末,并将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置于试管口,观察现象 ________ 猜想一成立实验Ⅱ:取________的过氧化氢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加入相同质量的铁粉,并将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置于试管口,观察现象 无明显现象【交流讨论】同学们讨论后一致认为此实验结论不够严谨,实验Ⅰ还不能够确切地说明氧化铁就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继续探究】小组同学补做以下实验,进而确认了该实验结论。(3)①实验前称量氧化铁粉末的质量为;②完成实验Ⅰ:③待反应结束,将实验Ⅰ试管里的物质进行过滤、洗涤、干燥,称量氧化铁粉末的质量为,且________(填“>”“=”或“<”);④把它再加到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________,观察到产生大量气泡,小木条复燃。该步骤的目的是________⑤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拓展延伸】(4)为探究氧化铁的催化效果,小组同学将过氧化氢溶液平均分成两等份a和b,只向b中加入少量氧化铁,另一份不做处理.则生成氧气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的图像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A. B. C. D.19.(2025九上·潮阳期末)二氧化碳为例,学习科学家研究物质的方法。(1)1630年,海尔蒙特发现二氧化碳,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需要做 实验。(2)1755年,布莱克第一个应用定量方法研究二氧化碳,主要过程如下图。①白垩充分煅烧后(杂质不参与反应),固体减少的质量即为 (填化学式)的质量。②步骤Ⅲ中反应方程式为 。③实验室制取气体部分仪器与装置如下图: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 。组装连续产生较多气体的发生装置需选择的仪器为 (填标号)。(3)1766年,卡文迪许测得:1体积水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图4所示针筒内二氧化碳与水充分混合后,针筒内的上液面将停留在 mL处。(4)图5为模拟伯格曼实验,试管②的现象为 ,试管①实验所起的作用是 。阅卷人 五、计算题(本题共1题;共6分)得分20.(2025九上·榕城期末)学校化学兴趣小组为测定野外采集到的石灰石中碳酸钙的含量。称取10.0g的石灰石样品,把100g稀盐酸均分为5份,再逐份加入样品中(假设杂质不反应也不溶解),测得实验数据如图所示:请计算:(1)图中m的数值是______g。(2)这种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______。(3)这些样品完全反应共产生气体的质量是多少?(写出用方程式进行计算的计算过程)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识点】药品的取用【解析】【解答】A、易燃易爆品应远离火源存放, 放在火源附近容易引发火灾或爆炸,不符合题意;B、 实验室剩余的药品不能随意丢弃,应放入指定容器中统一处理,不符合题意;C、试管中加程度块状药品时,要横持试管,用镊子把药品放入试管口后,再把试管慢慢地竖起来,使药品滑到试管底部,不能试管直立加入块状固体药品,不符合题意;D、化学药品不能用手直接接触,更不能尝药品味道。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A、根据易燃易爆品应远离火源存放分析;B、根据实验剩余药品要放入指定容器统一处理分析;C、根据块状药品取用一横二放三直立步骤分析;D、根据化学药品的三不原则分析。2.【答案】B【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解析】【解答】A. 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燃着酒精灯引燃,不符合题意;B. 取用粉末状药品,横持试管,然后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至试管底部,再直立试管,符合题意;C. 量筒读数时视线要平视凹液面的最低处,不符合题意;D. 倾倒液体时瓶塞要倒放,试剂瓶口紧挨试管口,标签向着手心,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A、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分析;B、根据取用粉末状药品一横二送三直立操作分析;C、根据量筒正确读数方法分析;D、根据倾倒液体标签、试剂瓶口、瓶塞三处要求分析。3.【答案】C【知识点】物质的元素组成【解析】【解答】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所以这里的“钠”、“镁”指的是元素,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物质都是元素组成的进行分析。4.【答案】B【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解答】所给方程式中反应前碳、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1、2、1,反应后碳、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0、2、0,由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可知,X的化学式为CO。故答案为:B。【分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分析。5.【答案】D【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解答】由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可知,消耗的B的质量为16g+8g-20g=4g,则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为20g:4g=5:1。故答案为:D。【分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分析。6.【答案】D【知识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化合反应及其应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解析】【解答】A、硝酸钾化学式为KNO3,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氮元素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得(+1)+x+(-2)×3=0,解得x=+5,该选项正确。B、硫黄和磷均为可燃物,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均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该选项正确。C、对准小孔a和小孔b可使少量空气进入,维持可燃物的微弱燃烧,防止彻底熄灭,该选项正确。D、打开竹筒帽对着火星吹,是为了提供充足的氧气,使燃烧更剧烈,而不是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改变),该选项错误。故答案为:D。【分析】A、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原则解答。B、根据化合反应的定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解答。C、根据燃烧需要氧气,少量空气进入可维持燃烧解答。D、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吹气是提供氧气而非改变着火点解答。7.【答案】B【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解析】【解答】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此反应中,甲(CO)、乙(H2O)属于氧化物,丁(O2)是单质,丙(C2H6O)由三种元素组成,不是氧化物,涉及的氧化物共2种,故A错误;B、由反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乙:丙=3:1)可知,t时刻乙分子数目为2a,参加反应的乙分子数目为3a-2a=a,则生成丙分子数目为,因此乙和丙的分子个数比为2a:=6:1,故B正确;C、甲(CO2)和乙(H2O)的质量比为(2×44):(3×18)= 88:54,但88.0g是甲和乙的总质量,并非甲单独的质量,因此参加反应的乙质量不是54.0g,故C错误;D、丙(C2H6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生成a个丙分子的质量为46g(当甲完全反应时),则一个丙分子的质量是g,而非g,故D错误;故答案为:B。【分析】A、根据氧化物的定义(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解答B、根据化学计量数之比和分子个数变化解答C、根据甲、乙的质量比和总质量的关系解答D、根据丙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个数的关系解答8.【答案】A【知识点】电解水实验【解析】【解答】A、“绿氢”较生产“灰氢”“蓝氢”更有利于“碳中和”,因为“绿氢”是通过太阳能、风能发电来电解水制氢,整个过程无碳排放生产,故A正确;B、电解水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正、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1:2,如图试管1产生气体多,是氢气,所以试管1与电源的负极相连,故B错误;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说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C错误;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为,故D错误。故答案为:A。【分析】A、根据题干信息进行分析解答;B、根据试管1产生气体多,为氢气,电解水负极产生氢气进行分析解答;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进行分析解答;D、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相对分子质量×化学计量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9.【答案】C【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物质的元素组成【解析】【解答】A、不同的雪花属于同种物质,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分子构成相同,不符合题意;B、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在雪花的形成过程中,水分子也是不断运动的,不符合题意;C、雪花融化时,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符合题意;D、分子很小, 每片小小的雪花中含有大量水分子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分子的性质分析,分子小、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分子间存在间隔,同种物质分子构成相同。10.【答案】C【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解析】【解答】A、 由图示可知,曲线②反应速率小于曲线 ①,则曲线②曲线②表示的是块状碳酸钙与稀盐酸的反应,不符合题意;B、曲线①表示的是粉末状碳酸钙与稀盐酸的反应,a点之后曲线①的气压不再变化,说明此时粉末状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停止,不符合题意;C、 不同颗粒大小的碳酸钙,质量相同,所以产生二氧化碳的速率不同 ,但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相等,不符合题意;D、曲线①表示的是粉末状碳酸钙与稀盐酸的反应,曲线②表示的是块状碳酸钙与稀盐酸的反应,对比曲线①②中c、d两点可知,相同的气压时,c所需的时间短,即产生相同质量的二氧化碳,粉末状碳酸钙用时更少,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接触面积只影响反应速率,但不影响生成物质量分析。11.【答案】(1)④(2)⑤(3)③(4)⑥(5)②(6)①【知识点】氧气的用途;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二氧化碳的用途【解析】【解答】(1)干冰易升华,会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于人工增雨,故填:④;(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常用作冰箱除臭剂,故填:⑤;(3)氧气能供给呼吸,可用于医疗急救,故填:③;(4)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作电池做电极,故填:⑥;(5)金刚石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故填:②;(6)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于制作霓虹灯,故填:①。【分析】根据所给各物质的性质分析,由各物质的性质确定其用途,结合题中所给应用选择对应物质。(1)干冰易升华,会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于人工增雨,故填:④;(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常用作冰箱除臭剂,故填:⑤;(3)氧气能供给呼吸,可用于医疗急救,故填:③;(4)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作电池做电极,故填:⑥;(5)金刚石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故填:②;(6)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于制作霓虹灯,故填:①。12.【答案】(1)35;79.90;容易得到;不相似;CaBr2;36(2)D【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解析】【解答】(1)①根据元素周期表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原子序数,即溴的原子序数为35,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35;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即溴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9.90;②在原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35,则35=2+8+18+n,n=7,即溴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大于4,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得到电子;溴离子和溴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相等,化学性质不相似;③溴化钙中钙元素化合价是+2,溴元素化合价是-1,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溴化钙的化学式为 CaBr2;④溴的核外电子数为35,溴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大于4,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则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是35+1=36;(2)由图2分析可知,气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反应速率越慢。溴蒸气相对分子质量比氢气、氦气、氮气大,因此溴蒸气(Br2)的运动平均速率小于0.49km s-1,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1)①35;79.90或者79.9 ;②容易得到;不相似;③CaBr2 ;④36;(2)D。【分析】(1)①根据元素周期表一个小格左上角的数字表原子序数,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元素周期表一个小格最小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答;②根据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在化学反应 中容易得到电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解答;③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书写化学式进行分析解答;④根据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总数=质子数+得到的电子数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气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反应速率越慢进行分析解答。(1)①根据元素周期表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原子序数,即溴的原子序数为35,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35;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即溴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9.90,故填:35;79.90或者79.9;②在原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35,则35=2+8+18+n,n=7,即溴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大于4,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得到电子;溴离子和溴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相等,化学性质不相似,故填:容易得到;不相似;③溴化钙中钙元素化合价是+2,溴元素化合价是-1,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溴化钙的化学式为 CaBr2,故填:CaBr2;④溴的核外电子数为35,溴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大于4,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则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是35+1=36,故填:36;(2)由图2分析可知,气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反应速率越慢。溴蒸气相对分子质量比氢气、氦气、氮气大,因此溴蒸气(Br2)的运动平均速率小于0.49km s-1,故选D。13.【答案】(1)二氧化碳(2)光合;;(3)碳替代【知识点】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解析】【解答】(1)低碳行动中的“碳”指的物质是二氧化碳,低碳是指较低的二氧化碳的排放;(2)①生物圈中,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光合作用为二氧化碳和水在光和叶绿体的作用下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氧气;②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③碳酸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由表中数据可知,贡献率最大的途径是碳替代,贡献率为47%。【分析】(1)根据低碳行动中的“碳”指的物质是二氧化碳分析;(2)根据光合作用原理,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分析;(3)根据表中所给数据分析。(1)低碳行动中的“碳”指的物质是二氧化碳,低碳是指较低的二氧化碳的排放;(2)①生物圈中,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光合作用为二氧化碳和水在光和叶绿体的作用下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氧气;②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③碳酸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由表中数据可知,贡献率最大的途径是碳替代,贡献率为47%。14.【答案】(1)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增大(合理即可)(2)2NaCl+2H2O2NaOH+H2↑+Cl2↑(【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解析】【解答】(1) 、 夏天天气热,自行车车胎内温度升高,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导致压强增大, 故“夏天易爆胎” ;故答案为: 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增大(2) 、工业上电解饱和食盐水可制取烧碱(氢氧化钠)、氢气、氯气(Cl2) ,该反应的反应物是氯化钠和水,生成物是氢氧化钠、氢气、氯气,反应的条件是通电,该反应的方程式为: 2NaCl+2H2O2NaOH+H2↑+Cl2↑ ;故答案为: 2NaCl+2H2O2NaOH+H2↑+Cl2↑【分析】(1) 、根据气体受热膨胀,分子间距离增大来分析;(2) 、根据题中所给的信息来分析解答。15.【答案】(1)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2)清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知识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解析】【解答】(1)用水可以降低温度,使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以达到灭火目的。故答案为: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2)“釜底抽薪”是将可燃物拿走防止燃烧,故答案为:清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分析】灭火的原理或者方法是常考点,也是关乎学生生命安全的知识点,一定要知道,灭火原理:①隔绝氧气②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③移走可燃物。16.【答案】气密性;;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D;不能;20.8%【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燃烧与燃烧的条件【解析】【解答】(1)步骤I:该反应涉及气体,则实验开始前需要先检查装置气密性,防止装置漏气造成实验误差;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步骤II:预测是氧气仍有剩余,则待红磷熄灭,装置完全冷却后,将燃烧匙提起,使白磷露出水面,再次用高能激光笔照射燃烧匙上的白磷,可观察到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2)燃烧的条件有: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则实验中激光笔的作用是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3)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氧气浓度降低,则C点表示红磷熄灭,D点表示白磷开始燃烧,E点时白磷熄灭,此时装置内氧气的含量为1.7%,则白磷燃烧不能完全消耗密闭容器内的氧气;(4)注射器中减少的气体即为消耗氧气的体积,三次实验的平均值为:,则空气中氧气含量为:。【分析】(1)根据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由此写出反应方程式,结合红磷燃烧现象分析;(2)根据燃烧需要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分析;(3)根据图像所给信息分析;(4)根据注射器中减少的气体即为消耗氧气的体积,由此确定氧气的体积分数分析。17.【答案】(1) 冷却至室温(2)(3) A(4) 白磷燃烧放热,气体膨胀(5) 红磷燃烧消耗氧气,能使氧气含量从20.08%降低至9.26%,白磷燃烧消耗氧气,能使气压从103.15kPa降低至83.17kPa(6) C【知识点】空气的组成;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解析】【解答】(1)红磷燃烧放热,使集气瓶内的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变大,因此弹簧夹打开的适宜时机是冷却至室温,防止产生实验误差;故答案为:冷却至室温;(2)空气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红磷燃烧消耗部分氧气,氧气含量从20.08%降低至9.26%,而氮气不与红磷反应,则实验结束后集气瓶中剩余气体的主要成分氮气和氧气;故答案为:;(3)图3中氧气占空气的体积分数从8.05%上升到9.26%,结合信息,原因可能是温度下降水蒸气变成水,气体总数目下降,氧分子数目不变,所以氧气体积分数上升;故答案为:A;(4)图4中BC段压强增大,原因是白磷燃烧放热,温度升高对压强的影响比气体减少对压强的影响大;故答案为:白磷燃烧放热,气体膨胀;(5)根据图3、图4数据的变化和信息,从定量的角度对上述结论进行解释:红磷燃烧消耗氧气,能使氧气含量从20.08%降低至9.26%,白磷燃烧消耗氧气,能使气压从103.15kPa降低至83.17kPa;故答案为:红磷燃烧消耗氧气,能使氧气含量从20.08%降低至9.26%,白磷燃烧消耗氧气,能使气压从103.15kPa降低至83.17kPa;(6)A、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瓶内压强不变,导致水不能进入集气瓶,不能测定氧气含量,故A不符合题意;B、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导瓶内压强没有明显下降,致水不能进入集气瓶,不能测定氧气含量,故B不符合题意;C、加热时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固体,可代替红磷,故C符合题意;D、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1)根据为防止集气瓶未冷却到室温产生实验误差,打开弹簧夹的最佳时机是装置冷却之后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图示氧气没有被消耗完,氮气没有参加反应,实验结束后集气瓶中剩余气体的主要成分氮气和氧气进行分析解答;(3)A、根据图3中氧气占空气的体积分数从8.05%上升到9.26%,温度下降水蒸气变成水,气体总数目下降,氧分子数目不变,氧气体积进行分解解答;(4)根据白磷燃烧放热,温度升高对压强的影响比气体减少对压强的影响大进行分析解答;(5)根据红磷燃烧消耗氧气,能使氧气含量从20.08%降低至9.26%,白磷燃烧消耗氧气,能使气压从103.15kPa降低至83.17kPa进行分析解答;(6)A、根据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集气瓶内压强几乎没有改变进行分析解答;B、根据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集气瓶内压强没有明显下降进行分析解答;C、根据铜粉在加热的条件下可以与氧气反应进行分析解答;D、根据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进行分析解答。18.【答案】(1) 铁(2) 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3) = 将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置于试管口 证明化学反应前后氧化铁的化学性质不变(4) B【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解析】【解答】(1)铁锈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则根据猜想一可知,猜想二为铁钉里的铁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2)已知实验Ⅰ还不能够确切地说明氧化铁就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说明氧化铁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则实验Ⅰ:取10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氧化铁粉末,并将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置于试管口,观察到实验现象为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该实验探究氧化铁、铁是否能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则变量为催化剂的种类,其他条件相同,则实验Ⅱ:取10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加入相同质量的铁粉,并将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置于试管口,观察现象;(3)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率,且反应前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根据结论氧化铁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则待反应结束,将实验Ⅰ试管里的物质进行过滤、洗涤、干燥,称量氧化铁粉末的质量为,且=;把它再加到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将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置于试管口,观察到产生大量气泡,小木条复燃;该步骤的目的是证明化学反应前后氧化铁的化学性质不变;过氧化氢在氧化铁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4)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将过氧化氢溶液平均分成两等份a和b,向b中加入少量氧化铁,另一份不做处理.则相同时间内加入少量氧化铁对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的质量大于不做处理对过氧化氢分解产生的氧气质量,由于两份过氧化氢溶液是相同的,所以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相等,故生成氧气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的图像为,故选:B。【分析】(1)根据生锈的铁钉中含有氧化铁和铁分析;(2)根据氧气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对比实验的变量的唯一性分析;(3)根据催化剂一变两不变特点分析;(4)根据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不影响生成物质量分析。19.【答案】(1)灯火(2)CO2;Ca(OH)2+CO2= CaCO3↓+H2O;CaCO3+2HCl=CaCl2+H2O+CO2↑;BDE(3)10(4)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对比实验或对照作用等【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解析】【解答】(1)1630年海尔蒙特发现二氧化碳,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需要做灯火实验;(2)①白垩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则固体减少的质量即为二氧化碳的质量,化学式为CO2;②步骤Ⅲ的过程中,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 CaCO3↓+H2O;③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该反应为固液常温反应,应选固液常温装置,若想连续产生较多气体,则能不断添加药品,则发生装置应选BDE;(3)1体积水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装置中水的体积为10mL,二氧化碳的体积为5mL,则充分混合后,针筒内的液面将停留在10mL处;(4)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则试管②中的现象为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试管①中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色,试管①实验所起的作用是对比实验或对照作用等。【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会造成人体的生命危害来解答;(2)根据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选择固液反应不加热的装置和向上排空法收集二氧化碳来解答;(3)根据二氧化碳易溶于水,1体积水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来解答;(4)根据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来解答。(1)1630年,海尔蒙特发现二氧化碳,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需要做灯火实验;(2)①白垩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则固体减少的质量即为二氧化碳的质量,化学式为CO2;②步骤Ⅲ的过程中,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 CaCO3↓+H2O;③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该反应为固液常温反应,应选固液常温装置,若想连续产生较多气体,则能不断添加药品,则发生装置应选BDE;(3)1体积水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装置中水的体积为10mL,二氧化碳的体积为5mL,则充分混合后,针筒内的上液面将停留在10mL处;(4)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则试管②中的现象为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试管①中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色,试管①实验所起的作用是对比实验或对照作用等。20.【答案】(1)2.5(2)80%(3)解: 已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10.0g-2.0g=8.0g,设这些样品完全反应共产生气体的质量为 x 。x=3.52g答:这些样品完全反应共产生气体的质量3.52g【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解析】【解答】(1)根据前两次可知,每加入20g稀盐酸,固体的质量就减少2.5g,所以m的值为2.5g;(2)最后剩余2.0g为固体杂质,碳酸钙的质量为10.0g-2.0g=8.0g,所以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分析】(1)根据图示所给数据确定每加入20g稀盐酸反应的碳酸钙质量,由此确定m的值分析;(2)根据当盐酸足量时,剩余固体质量为样品中杂质,由此计算碳酸钙质量及碳酸钙质量分数分析;(3)根据反应的碳酸钙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生成二氧化碳质量分析。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科粤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期末质量检测(提升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评分阅卷人 一、选择题(本题共10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得分1.(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翔凤学校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学月定时检测化学试卷)下列符合化学实验安全要求的是A.易燃易爆品放在火源附近B.随意丢弃实验室剩余的药品C.试管直立加入块状固体药品D.实验中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药品,更不能尝药品的味道【答案】D【知识点】药品的取用【解析】【解答】A、易燃易爆品应远离火源存放, 放在火源附近容易引发火灾或爆炸,不符合题意;B、 实验室剩余的药品不能随意丢弃,应放入指定容器中统一处理,不符合题意;C、试管中加程度块状药品时,要横持试管,用镊子把药品放入试管口后,再把试管慢慢地竖起来,使药品滑到试管底部,不能试管直立加入块状固体药品,不符合题意;D、化学药品不能用手直接接触,更不能尝药品味道。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A、根据易燃易爆品应远离火源存放分析;B、根据实验剩余药品要放入指定容器统一处理分析;C、根据块状药品取用一横二放三直立步骤分析;D、根据化学药品的三不原则分析。2.(2025九上·南宁期末)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障。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点燃酒精灯B.取用粉末状试剂C.读取液体体积D.倾倒液体【答案】B【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解析】【解答】A. 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燃着酒精灯引燃,不符合题意;B. 取用粉末状药品,横持试管,然后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至试管底部,再直立试管,符合题意;C. 量筒读数时视线要平视凹液面的最低处,不符合题意;D. 倾倒液体时瓶塞要倒放,试剂瓶口紧挨试管口,标签向着手心,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A、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分析;B、根据取用粉末状药品一横二送三直立操作分析;C、根据量筒正确读数方法分析;D、根据倾倒液体标签、试剂瓶口、瓶塞三处要求分析。3.(2025·玉林模拟)运动后,同学们喝电解质水可补充“钠”、“镁”等,其中的“钠”、“镁”指的是A.原子 B.分子 C.元素 D.单质【答案】C【知识点】物质的元素组成【解析】【解答】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所以这里的“钠”、“镁”指的是元素,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物质都是元素组成的进行分析。4.(2025九上·南宁期末)煤与水蒸气在高温条件下反应可得水煤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其中X的化学式为A.O2 B.CO C.CO2 D.CH4【答案】B【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解答】所给方程式中反应前碳、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1、2、1,反应后碳、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0、2、0,由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可知,X的化学式为CO。故答案为:B。【分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分析。5.(2025九上·南宁期末)同学们在实验室用20gA与足量B充分反应,生成16gC和8gD,则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是A.1:1 B.2:1 C.4:1 D.5:1【答案】D【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解答】由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可知,消耗的B的质量为16g+8g-20g=4g,则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为20g:4g=5:1。故答案为:D。【分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分析。6.(2025九上·汉阳期末)下图是我国古代使用的火折子,制作时将草纸紧紧卷成筒状塞入竹筒中,其中加入硫黄、磷、硝酸钾等物质,点燃后盖上竹筒帽,将竹筒帽上的小孔a与竹筒上的小孔b对准,观察到小孔中有烟雾冒出。再次使用时,只需打开竹筒帽,对着火星轻轻一吹,草纸就立即燃烧起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硝酸钾的化学式为,其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价B.火折子中的硫黄和磷均为可燃物,燃烧时发生了化合反应C.对准小孔a和小孔b可使少量空气进入,防止可燃物彻底熄灭D.打开竹筒帽对着火星吹,是为了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答案】D【知识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化合反应及其应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解析】【解答】A、硝酸钾化学式为KNO3,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氮元素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得(+1)+x+(-2)×3=0,解得x=+5,该选项正确。B、硫黄和磷均为可燃物,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均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该选项正确。C、对准小孔a和小孔b可使少量空气进入,维持可燃物的微弱燃烧,防止彻底熄灭,该选项正确。D、打开竹筒帽对着火星吹,是为了提供充足的氧气,使燃烧更剧烈,而不是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改变),该选项错误。故答案为:D。【分析】A、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原则解答。B、根据化合反应的定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解答。C、根据燃烧需要氧气,少量空气进入可维持燃烧解答。D、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吹气是提供氧气而非改变着火点解答。7.(2025九上·汉阳期末)密闭容器中,一定条件下88.0g的甲和乙在一种纳米催化剂表面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丙和丁,反应中所有物质的分子个数随时间变化情况及部分物质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表示氧原子、“○”表示氢原子、“”表示碳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此反应中,涉及的氧化物共有3种B.t时刻,容器内乙和丙的分子个数比为6∶1C.反应结束时,参加反应的乙质量为72.0gD.此反应中,一个丙分子的质量是【答案】B【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解析】【解答】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此反应中,甲(CO)、乙(H2O)属于氧化物,丁(O2)是单质,丙(C2H6O)由三种元素组成,不是氧化物,涉及的氧化物共2种,故A错误;B、由反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乙:丙=3:1)可知,t时刻乙分子数目为2a,参加反应的乙分子数目为3a-2a=a,则生成丙分子数目为,因此乙和丙的分子个数比为2a:=6:1,故B正确;C、甲(CO2)和乙(H2O)的质量比为(2×44):(3×18)= 88:54,但88.0g是甲和乙的总质量,并非甲单独的质量,因此参加反应的乙质量不是54.0g,故C错误;D、丙(C2H6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生成a个丙分子的质量为46g(当甲完全反应时),则一个丙分子的质量是g,而非g,故D错误;故答案为:B。【分析】A、根据氧化物的定义(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解答B、根据化学计量数之比和分子个数变化解答C、根据甲、乙的质量比和总质量的关系解答D、根据丙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个数的关系解答8.(2025九上·白云期末)按照生产氢气过程中碳排放的多少可将氢气分为“灰氢”“蓝氢”“绿氢”。“绿氢”是通过太阳能、风能发电来电解水制氢,整个过程无碳排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生产“绿氢”较生产“灰氢”“蓝氢”更有利于“碳中和”B.如图,试管1生成的是氧气C.如图实验说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D.如图实验结束时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答案】A【知识点】电解水实验【解析】【解答】A、“绿氢”较生产“灰氢”“蓝氢”更有利于“碳中和”,因为“绿氢”是通过太阳能、风能发电来电解水制氢,整个过程无碳排放生产,故A正确;B、电解水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正、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1:2,如图试管1产生气体多,是氢气,所以试管1与电源的负极相连,故B错误;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说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C错误;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为,故D错误。故答案为:A。【分析】A、根据题干信息进行分析解答;B、根据试管1产生气体多,为氢气,电解水负极产生氢气进行分析解答;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进行分析解答;D、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相对分子质量×化学计量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9.(2024九上·成都期末)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没有两片雪花的形状是完全相同的。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不同的雪花,其分子构成不同B.水变成雪花,水分子由运动变为静止C.雪花融化时,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D.雪花体积小,每片小小的雪花中只含有少量水分子【答案】C【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物质的元素组成【解析】【解答】A、不同的雪花属于同种物质,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分子构成相同,不符合题意;B、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在雪花的形成过程中,水分子也是不断运动的,不符合题意;C、雪花融化时,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符合题意;D、分子很小, 每片小小的雪花中含有大量水分子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分子的性质分析,分子小、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分子间存在间隔,同种物质分子构成相同。10.(2023九上·惠来期末)利用数字化实验可以更准确地比较不同颗粒大小的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如图1所示,倾斜锥形瓶使试管内稀盐酸流入瓶中与固体发生反应,瓶内气压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曲线②表示的是块状碳酸钙与稀盐酸的反应B.a点表示某种颗粒大小的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已停止C.等质量不同颗粒大小的碳酸钙参加反应,粉末状碳酸钙产生的CO2质量更多D.对比曲线①②中c、d两点可知,产生相同质量的CO2,粉末状碳酸钙用时更少【答案】C【知识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解析】【解答】A、 由图示可知,曲线②反应速率小于曲线 ①,则曲线②曲线②表示的是块状碳酸钙与稀盐酸的反应,不符合题意;B、曲线①表示的是粉末状碳酸钙与稀盐酸的反应,a点之后曲线①的气压不再变化,说明此时粉末状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停止,不符合题意;C、 不同颗粒大小的碳酸钙,质量相同,所以产生二氧化碳的速率不同 ,但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相等,不符合题意;D、曲线①表示的是粉末状碳酸钙与稀盐酸的反应,曲线②表示的是块状碳酸钙与稀盐酸的反应,对比曲线①②中c、d两点可知,相同的气压时,c所需的时间短,即产生相同质量的二氧化碳,粉末状碳酸钙用时更少,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接触面积只影响反应速率,但不影响生成物质量分析。阅卷人 二、填空题(本题共3题;共17分)得分11.(2025九上·南宁期末)请用下列物质对应的序号填空。①稀有气体 ②金刚石 ③氧气 ④干冰 ⑤活性炭 ⑥石墨(1)可用于人工增雨的是 。(2)可作冰箱除臭剂的是 。(3)可用于医疗急救的是 。(4)可用做干电池电极的是 。(5)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是 。(6)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于霓虹灯的是 。【答案】(1)④(2)⑤(3)③(4)⑥(5)②(6)①【知识点】氧气的用途;氮气及稀有气体的用途;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二氧化碳的用途【解析】【解答】(1)干冰易升华,会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于人工增雨,故填:④;(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常用作冰箱除臭剂,故填:⑤;(3)氧气能供给呼吸,可用于医疗急救,故填:③;(4)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作电池做电极,故填:⑥;(5)金刚石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故填:②;(6)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于制作霓虹灯,故填:①。【分析】根据所给各物质的性质分析,由各物质的性质确定其用途,结合题中所给应用选择对应物质。(1)干冰易升华,会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于人工增雨,故填:④;(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常用作冰箱除臭剂,故填:⑤;(3)氧气能供给呼吸,可用于医疗急救,故填:③;(4)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作电池做电极,故填:⑥;(5)金刚石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故填:②;(6)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于制作霓虹灯,故填:①。12.(2025九上·白云期末)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为溴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溴原子的结构示意图。①溴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溴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②溴原子在化学反应中 (选填“容易失去”“容易得到”或“难得难失”)电子形成溴离子,溴离子和溴原子的化学性质 (选填“相似”或“不相似”)。③溴化钙的化学式为 。④从图中信息可知,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是 。(2)由图2分析,溴蒸气(Br2)的运动平均速率范围是 ___________(选填字母)km s﹣1。A.大于1.84 B.介于1.31~1.84C.介于0.49~1.31 D.小于0.49【答案】(1)35;79.90;容易得到;不相似;CaBr2;36(2)D【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解析】【解答】(1)①根据元素周期表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原子序数,即溴的原子序数为35,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35;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即溴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9.90;②在原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35,则35=2+8+18+n,n=7,即溴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大于4,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得到电子;溴离子和溴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相等,化学性质不相似;③溴化钙中钙元素化合价是+2,溴元素化合价是-1,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溴化钙的化学式为 CaBr2;④溴的核外电子数为35,溴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大于4,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则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是35+1=36;(2)由图2分析可知,气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反应速率越慢。溴蒸气相对分子质量比氢气、氦气、氮气大,因此溴蒸气(Br2)的运动平均速率小于0.49km s-1,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1)①35;79.90或者79.9 ;②容易得到;不相似;③CaBr2 ;④36;(2)D。【分析】(1)①根据元素周期表一个小格左上角的数字表原子序数,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元素周期表一个小格最小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答;②根据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在化学反应 中容易得到电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解答;③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书写化学式进行分析解答;④根据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总数=质子数+得到的电子数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气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反应速率越慢进行分析解答。(1)①根据元素周期表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原子序数,即溴的原子序数为35,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35;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即溴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9.90,故填:35;79.90或者79.9;②在原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35,则35=2+8+18+n,n=7,即溴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大于4,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得到电子;溴离子和溴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相等,化学性质不相似,故填:容易得到;不相似;③溴化钙中钙元素化合价是+2,溴元素化合价是-1,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溴化钙的化学式为 CaBr2,故填:CaBr2;④溴的核外电子数为35,溴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大于4,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则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是35+1=36,故填:36;(2)由图2分析可知,气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反应速率越慢。溴蒸气相对分子质量比氢气、氦气、氮气大,因此溴蒸气(Br2)的运动平均速率小于0.49km s-1,故选D。13.(2024九上·榆树期中)兴趣小组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低碳行动方案。(1)说碳:低碳行动中的“碳”指的物质是 。(2)寻碳: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归纳出以下自然环境中的碳循环图。①生物圈中,二氧化碳通过 作用转化为葡萄糖(C6H12O6)和氧气。②水圈中,当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导致海水的酸性升高,请写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化学方程式 。③岩石圈中,石灰岩(主要成分是CaCO3)与CO2和H2O的共同作用下,经化合反应转化为碳酸氢钙[Ca(HCO3)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控碳: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主要控碳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如表:途径 碳替代 碳减排 碳封存 碳循环贡献率 47% 21% 15% 17%由表中数据可知,贡献率最大的途径是 。【答案】(1)二氧化碳(2)光合;;(3)碳替代【知识点】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解析】【解答】(1)低碳行动中的“碳”指的物质是二氧化碳,低碳是指较低的二氧化碳的排放;(2)①生物圈中,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光合作用为二氧化碳和水在光和叶绿体的作用下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氧气;②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③碳酸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由表中数据可知,贡献率最大的途径是碳替代,贡献率为47%。【分析】(1)根据低碳行动中的“碳”指的物质是二氧化碳分析;(2)根据光合作用原理,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分析;(3)根据表中所给数据分析。(1)低碳行动中的“碳”指的物质是二氧化碳,低碳是指较低的二氧化碳的排放;(2)①生物圈中,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光合作用为二氧化碳和水在光和叶绿体的作用下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氧气;②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③碳酸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由表中数据可知,贡献率最大的途径是碳替代,贡献率为47%。阅卷人 三、简答题(本题共2题;共8分)得分14.(2024九上·封丘期末)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联系,请回答下列问题:(1)“共享单车”采用实体轮胎可有效防止爆胎。而普通自行车夏天易爆胎,请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夏天易爆胎”的原因。(2)工业上电解饱和食盐水可制取烧碱(氢氧化钠)、氢气、氯气(Cl2),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答案】(1)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增大(合理即可)(2)2NaCl+2H2O2NaOH+H2↑+Cl2↑(【知识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解析】【解答】(1) 、 夏天天气热,自行车车胎内温度升高,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导致压强增大, 故“夏天易爆胎” ;故答案为: 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增大(2) 、工业上电解饱和食盐水可制取烧碱(氢氧化钠)、氢气、氯气(Cl2) ,该反应的反应物是氯化钠和水,生成物是氢氧化钠、氢气、氯气,反应的条件是通电,该反应的方程式为: 2NaCl+2H2O2NaOH+H2↑+Cl2↑ ;故答案为: 2NaCl+2H2O2NaOH+H2↑+Cl2↑【分析】(1) 、根据气体受热膨胀,分子间距离增大来分析;(2) 、根据题中所给的信息来分析解答。15.(2024九上·鲁山期末)请用化学角度解释下列问题。(1)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2)解释成语“釜底抽薪” 。【答案】(1)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2)清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知识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解析】【解答】(1)用水可以降低温度,使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以达到灭火目的。故答案为: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2)“釜底抽薪”是将可燃物拿走防止燃烧,故答案为:清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分析】灭火的原理或者方法是常考点,也是关乎学生生命安全的知识点,一定要知道,灭火原理:①隔绝氧气②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③移走可燃物。阅卷人 四、实验探究题(本题共4题;共29分)得分16.(2025九上·南宁期末)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产生疑问:红磷燃烧熄灭后密闭容器内氧气是否完全耗尽?为此他们进行以下探究活动。【问题】足量红磷燃烧熄灭后密闭容器内氧气是否完全耗尽?【预测】氧气仍有剩余。【实验设计】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1所示装置测定瓶内氧气浓度的变化情况。【实验探究】(1)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分析与结论I 按图1组装好实验装置,检查装置的 良好后加入试剂,利用高能激光笔照射燃烧匙上的足量红磷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II 待红磷熄灭,装置完全冷却后,将燃烧匙提起,使白磷露出水面,再次用高能激光笔照射燃烧匙上的白磷 预测正确(2)从燃烧的条件分析,实验中激光笔的作用是 。(3)实验过程中,用传感器测得密闭容器内氧气浓度的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分析图像可知,白磷开始燃烧的时刻为 点(填“B”“C”或“D”),白磷燃烧 (填“能”或“不能”)完全消耗密闭容器内的氧气。【拓展延伸】为提高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精确度,兴趣小组改用暖宝宝贴替代红磷进行实验。【查阅资料】暖宝宝贴中有脱氧剂,能与氧气发生缓慢氧化并放出热量。【实验方案】如图3所示,取用足量暖宝宝贴,往150mL集气瓶(温度计和暖宝宝贴所占体积忽略不计)中加入50mL水,右侧连接装有50mL空气的注射器。实验过程中不断缓慢推拉注射器,直到读数不再改变,记录读数。重复3次上述实验,记录数据如表:实验次数 1 2 3注射器剩余气体读数 18.7mL 18.9mL 18.8mL(4)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空气中氧气含量为 (用百分数表示,结果精确至0.1%)。【答案】气密性;;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D;不能;20.8%【知识点】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燃烧与燃烧的条件【解析】【解答】(1)步骤I:该反应涉及气体,则实验开始前需要先检查装置气密性,防止装置漏气造成实验误差;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步骤II:预测是氧气仍有剩余,则待红磷熄灭,装置完全冷却后,将燃烧匙提起,使白磷露出水面,再次用高能激光笔照射燃烧匙上的白磷,可观察到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2)燃烧的条件有: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则实验中激光笔的作用是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3)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氧气浓度降低,则C点表示红磷熄灭,D点表示白磷开始燃烧,E点时白磷熄灭,此时装置内氧气的含量为1.7%,则白磷燃烧不能完全消耗密闭容器内的氧气;(4)注射器中减少的气体即为消耗氧气的体积,三次实验的平均值为:,则空气中氧气含量为:。【分析】(1)根据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由此写出反应方程式,结合红磷燃烧现象分析;(2)根据燃烧需要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分析;(3)根据图像所给信息分析;(4)根据注射器中减少的气体即为消耗氧气的体积,由此确定氧气的体积分数分析。17.(2025九上·白云期末)空气中含有多少氧气呢?学习小组开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活动。【设计与实验】设计并利用图1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1)图1中弹簧夹打开的适宜时机是:________。【优化与实验】在气密性良好且红磷足量的前提下,利用图1装置多次实验,水面均未上升到刻度“1”。小组同学经讨论后决定利用手持技术一探究竟:分别取足量红磷、白磷采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记录并处理数据分别如图3、图4。(2)请根据图3的信息,画出实验结束后集气瓶中剩余气体的主要成分。(3)图3中氧气占空气的体积分数从8.05%上升到9.26%,结合信息,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选填字母)。A. 温度下降水蒸气变成水,气体总数目下降,氧分子数目不变,所以氧气体积分数上升B. 反应的生成物分解产生氧气C. 装置中的水分解产生氧气(4)图4中BC段压强增大,原因是 ________。【数据分析】(5)已知:相同的温度和体积下,气体体积分数的比值和气压比相同。小组同学通过数据分析,确定了水面均未上升到刻度“1”的原因,并且得出了利用白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结果更准确的结论。根据图3、图4数据的变化和信息,试从定量的角度对上述结论进行解释 ________。【反思与交流】(6)上述实验中红磷、白磷和五氧化二磷对环境“不友好”。结合实验原理和试剂弊端,可选择的替代试剂有 ___________(选填字母)。A. 木炭 B. 蜡烛 C. 铜粉 D. 铁丝【答案】(1) 冷却至室温(2)(3) A(4) 白磷燃烧放热,气体膨胀(5) 红磷燃烧消耗氧气,能使氧气含量从20.08%降低至9.26%,白磷燃烧消耗氧气,能使气压从103.15kPa降低至83.17kPa(6) C【知识点】空气的组成;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解析】【解答】(1)红磷燃烧放热,使集气瓶内的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变大,因此弹簧夹打开的适宜时机是冷却至室温,防止产生实验误差;故答案为:冷却至室温;(2)空气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红磷燃烧消耗部分氧气,氧气含量从20.08%降低至9.26%,而氮气不与红磷反应,则实验结束后集气瓶中剩余气体的主要成分氮气和氧气;故答案为:;(3)图3中氧气占空气的体积分数从8.05%上升到9.26%,结合信息,原因可能是温度下降水蒸气变成水,气体总数目下降,氧分子数目不变,所以氧气体积分数上升;故答案为:A;(4)图4中BC段压强增大,原因是白磷燃烧放热,温度升高对压强的影响比气体减少对压强的影响大;故答案为:白磷燃烧放热,气体膨胀;(5)根据图3、图4数据的变化和信息,从定量的角度对上述结论进行解释:红磷燃烧消耗氧气,能使氧气含量从20.08%降低至9.26%,白磷燃烧消耗氧气,能使气压从103.15kPa降低至83.17kPa;故答案为:红磷燃烧消耗氧气,能使氧气含量从20.08%降低至9.26%,白磷燃烧消耗氧气,能使气压从103.15kPa降低至83.17kPa;(6)A、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瓶内压强不变,导致水不能进入集气瓶,不能测定氧气含量,故A不符合题意;B、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导瓶内压强没有明显下降,致水不能进入集气瓶,不能测定氧气含量,故B不符合题意;C、加热时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固体,可代替红磷,故C符合题意;D、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1)根据为防止集气瓶未冷却到室温产生实验误差,打开弹簧夹的最佳时机是装置冷却之后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图示氧气没有被消耗完,氮气没有参加反应,实验结束后集气瓶中剩余气体的主要成分氮气和氧气进行分析解答;(3)A、根据图3中氧气占空气的体积分数从8.05%上升到9.26%,温度下降水蒸气变成水,气体总数目下降,氧分子数目不变,氧气体积进行分解解答;(4)根据白磷燃烧放热,温度升高对压强的影响比气体减少对压强的影响大进行分析解答;(5)根据红磷燃烧消耗氧气,能使氧气含量从20.08%降低至9.26%,白磷燃烧消耗氧气,能使气压从103.15kPa降低至83.17kPa进行分析解答;(6)A、根据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集气瓶内压强几乎没有改变进行分析解答;B、根据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集气瓶内压强没有明显下降进行分析解答;C、根据铜粉在加热的条件下可以与氧气反应进行分析解答;D、根据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进行分析解答。18.(2025九上·东莞期末)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寻找新的催化剂”的实验中发现:将部分生锈的铁钉放入过氧化氢溶液,也可以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于是他们对此展开探究:【提出问题】什么物质是该反应的催化剂?【猜想与假设】(1)猜想一:铁钉表面含有的氧化铁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猜想二:铁钉里的________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进行实验】(2)请完善下面表格。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实验Ⅰ:取10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氧化铁粉末,并将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置于试管口,观察现象 ________ 猜想一成立实验Ⅱ:取________的过氧化氢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加入相同质量的铁粉,并将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置于试管口,观察现象 无明显现象【交流讨论】同学们讨论后一致认为此实验结论不够严谨,实验Ⅰ还不能够确切地说明氧化铁就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继续探究】小组同学补做以下实验,进而确认了该实验结论。(3)①实验前称量氧化铁粉末的质量为;②完成实验Ⅰ:③待反应结束,将实验Ⅰ试管里的物质进行过滤、洗涤、干燥,称量氧化铁粉末的质量为,且________(填“>”“=”或“<”);④把它再加到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________,观察到产生大量气泡,小木条复燃。该步骤的目的是________⑤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拓展延伸】(4)为探究氧化铁的催化效果,小组同学将过氧化氢溶液平均分成两等份a和b,只向b中加入少量氧化铁,另一份不做处理.则生成氧气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的图像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A. B. C. D.【答案】(1) 铁(2) 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3) = 将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置于试管口 证明化学反应前后氧化铁的化学性质不变(4) B【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解析】【解答】(1)铁锈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则根据猜想一可知,猜想二为铁钉里的铁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2)已知实验Ⅰ还不能够确切地说明氧化铁就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说明氧化铁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则实验Ⅰ:取10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氧化铁粉末,并将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置于试管口,观察到实验现象为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该实验探究氧化铁、铁是否能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则变量为催化剂的种类,其他条件相同,则实验Ⅱ:取10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加入相同质量的铁粉,并将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置于试管口,观察现象;(3)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率,且反应前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根据结论氧化铁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则待反应结束,将实验Ⅰ试管里的物质进行过滤、洗涤、干燥,称量氧化铁粉末的质量为,且=;把它再加到5%的过氧化氢溶液中,将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置于试管口,观察到产生大量气泡,小木条复燃;该步骤的目的是证明化学反应前后氧化铁的化学性质不变;过氧化氢在氧化铁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4)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将过氧化氢溶液平均分成两等份a和b,向b中加入少量氧化铁,另一份不做处理.则相同时间内加入少量氧化铁对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的质量大于不做处理对过氧化氢分解产生的氧气质量,由于两份过氧化氢溶液是相同的,所以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相等,故生成氧气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的图像为,故选:B。【分析】(1)根据生锈的铁钉中含有氧化铁和铁分析;(2)根据氧气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对比实验的变量的唯一性分析;(3)根据催化剂一变两不变特点分析;(4)根据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不影响生成物质量分析。19.(2025九上·潮阳期末)二氧化碳为例,学习科学家研究物质的方法。(1)1630年,海尔蒙特发现二氧化碳,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需要做 实验。(2)1755年,布莱克第一个应用定量方法研究二氧化碳,主要过程如下图。①白垩充分煅烧后(杂质不参与反应),固体减少的质量即为 (填化学式)的质量。②步骤Ⅲ中反应方程式为 。③实验室制取气体部分仪器与装置如下图: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 。组装连续产生较多气体的发生装置需选择的仪器为 (填标号)。(3)1766年,卡文迪许测得:1体积水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图4所示针筒内二氧化碳与水充分混合后,针筒内的上液面将停留在 mL处。(4)图5为模拟伯格曼实验,试管②的现象为 ,试管①实验所起的作用是 。【答案】(1)灯火(2)CO2;Ca(OH)2+CO2= CaCO3↓+H2O;CaCO3+2HCl=CaCl2+H2O+CO2↑;BDE(3)10(4)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对比实验或对照作用等【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解析】【解答】(1)1630年海尔蒙特发现二氧化碳,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需要做灯火实验;(2)①白垩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则固体减少的质量即为二氧化碳的质量,化学式为CO2;②步骤Ⅲ的过程中,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 CaCO3↓+H2O;③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该反应为固液常温反应,应选固液常温装置,若想连续产生较多气体,则能不断添加药品,则发生装置应选BDE;(3)1体积水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装置中水的体积为10mL,二氧化碳的体积为5mL,则充分混合后,针筒内的液面将停留在10mL处;(4)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则试管②中的现象为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试管①中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色,试管①实验所起的作用是对比实验或对照作用等。【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会造成人体的生命危害来解答;(2)根据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选择固液反应不加热的装置和向上排空法收集二氧化碳来解答;(3)根据二氧化碳易溶于水,1体积水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来解答;(4)根据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来解答。(1)1630年,海尔蒙特发现二氧化碳,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需要做灯火实验;(2)①白垩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则固体减少的质量即为二氧化碳的质量,化学式为CO2;②步骤Ⅲ的过程中,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 CaCO3↓+H2O;③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该反应为固液常温反应,应选固液常温装置,若想连续产生较多气体,则能不断添加药品,则发生装置应选BDE;(3)1体积水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装置中水的体积为10mL,二氧化碳的体积为5mL,则充分混合后,针筒内的上液面将停留在10mL处;(4)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则试管②中的现象为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试管①中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色,试管①实验所起的作用是对比实验或对照作用等。阅卷人 五、计算题(本题共1题;共6分)得分20.(2025九上·榕城期末)学校化学兴趣小组为测定野外采集到的石灰石中碳酸钙的含量。称取10.0g的石灰石样品,把100g稀盐酸均分为5份,再逐份加入样品中(假设杂质不反应也不溶解),测得实验数据如图所示:请计算:(1)图中m的数值是______g。(2)这种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______。(3)这些样品完全反应共产生气体的质量是多少?(写出用方程式进行计算的计算过程)【答案】(1)2.5(2)80%(3)解: 已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10.0g-2.0g=8.0g,设这些样品完全反应共产生气体的质量为 x 。x=3.52g答:这些样品完全反应共产生气体的质量3.52g【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解析】【解答】(1)根据前两次可知,每加入20g稀盐酸,固体的质量就减少2.5g,所以m的值为2.5g;(2)最后剩余2.0g为固体杂质,碳酸钙的质量为10.0g-2.0g=8.0g,所以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分析】(1)根据图示所给数据确定每加入20g稀盐酸反应的碳酸钙质量,由此确定m的值分析;(2)根据当盐酸足量时,剩余固体质量为样品中杂质,由此计算碳酸钙质量及碳酸钙质量分数分析;(3)根据反应的碳酸钙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生成二氧化碳质量分析。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科粤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期末质量检测(提升卷)(学生版).docx 科粤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期末质量检测(提升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