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星湖学校七年级历史期中测试1,某校组织“中华文明探源之旅”研学,若想了解山项洞人生活相关迪迹,在以下地点中,学生可前往探寻与山顶洞人关联实物、扬景的是A.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B,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C.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遗址D,河南安阳殷墟遗址2.春秋后期,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的是A.商业的兴盛B,手工业的发展C.水利工程的兴修D,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出自二十四节气歌,此歌谣表明了中国人很早就有利用地理气候资源来进行农业耕作的思想。下列观点与这一思想相似的是A,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彼此憎恨)则乱B,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羞耻之心)C.民为贵,社稷(国家或朝廷)次之,君为轻D,人法(遵循)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经过五年考古发掘,2022年山东省淄博市齐故城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群被正式确认为稷下学宫遗址。这里曾是各学派聚集之地,各家学者进行交流论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为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稷下学宫体现的历史现象是A.诸侯争霸促灾难频发B,兼并战争促局部统一C.学术下移促思想繁荣D,以儒为尊促思想统一5.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公元前230年,秦国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B.秦国军队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C.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定都成阳D,秦的统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6,抓住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与“戍守长城”“遇雨误期”“斩木揭竿”“张楚政权”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阿房宫的修建B.蒙恬北击匈奴C.秦朝的建立D.大泽乡起义7.《过秦论》中描述:“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毁坏)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以弱天下之民。”这表明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A,秦朝残暴统治B,农民起义不断C.外族侵略频繁D,经济持续崩溃8,毛泽东在《贺新郎·读史》写道:“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人猿相揖别”的重要标志是A.使用自然工具B.手足分工C,直立行走D,会制造工具9,穿越时空隧道,踏过历史长河,你与元谋人和北京人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下面四人中有两人的说法与史实不符,请你指出说法错误的是哪两位①元谋人甲:我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②元谋人乙:我已经能够制作和使用工具③北京人丙:我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④北京人丁:我能够人工取火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0,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这一时期,在同一墓地的墓葬中,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的玉器,有的却无所有。这表明当时A.已经出现贫富分化B.玉器制造业盛极一时C,居民财产地位平等D,制陶技术领先于世界11,内蒙古自治区救汉旗赵宝沟聚落遗址距今约6800年,遗址中发现的生产工具中,农具占大多数,分为砍伐、翻土、收割、加工等类型:能够确认为狩猎工具的遗物很少,仅有石球和石镞等。学者由此推断,在该遗址居民的生活中,农业经济比狩猎经济重要得多。学者的结论源于A.释读历史图片B,分析考古发现C.收集远古传说D.阅读古代文献12.《史记》记载:“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位。”这标志若A,伯益建立了夏朝B.禅让制由此开始C,世袭制遭到破坏D.世袭制代替禅让制13.有位台湾同胞曾写下一副对联:“人文初祖定中华血脉,炎黄子孙盼和平统一。”这里的“人文初祖”是指A,炎帝和蚩尤B,黄帝和蚩尤C.炎帝和黄帝D,尧舜禹14.据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A。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B,分布广泛,多元一体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D,不断趋向文明的历史进程15.为了巩固广大新征服地区,镇抚当地势力,周人必须在军事要冲以及斗争形势复杂地区委派宗亲管理。因此,周初分封并非让功臣勋贵享受胜利果实,而是带有很强的政治与军事目的。这说明周初分封制A,确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B,稳定了政局并巩固了统治C.促进了落后地区的社会发展D.推动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16.“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炮烙,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CS扫描全能王3亿人都在用的扫描AP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