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方城一高2025年秋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模拟(三)化学试题考试范围:鲁科版选择性必修一第1-2章(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可能用到的部分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14 Mg-24 S-32Ca-40 Cu-64 Ag-108第I卷(选择题 共42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凡是放热且熵增加的反应,易自发进行B.对于同一物质在不同状态时的熵值:气态>液态>固态C.平衡常数K值越大,则可逆反应进行得越完全,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大D.凡是能量达到活化能的分子发生的碰撞均为有效碰撞2.下列实验现象或图像信息不能充分说明相应的化学反应是放热反应的是( )选项 A B C D反应 装置 或图像 反应过 实验现象或图像信息 温度计的 水银柱不 断上升 反应物总能 量大于反应 产物总能量 反应开始后, 甲处液面低 于乙处液面 反应开始后,针筒活塞向右移动3.借助盐酸与NaOH溶液反应,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温度计测量酸溶液的温度后立即测量碱溶液的温度B.为了保证完全被中和,采用稍过量的NaOH溶液C.若用同浓度的醋酸溶液代替盐酸进行上述实验,计算所得反应热ΔH偏大D.若无杯盖或盖得不严密,计算所得反应热ΔH偏大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同温同压下, 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ΔH相同B.已知25℃、101kPa条件下:(s),则可推出比稳定C.甲烷的燃烧热,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D.已知500℃、30MPa下,将0.5mol置于密闭的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g),当的转化率为40%时,放热18.48kJ,则热化学方程式为g)5.燃煤烟气脱硫可用生物质热解气(主要成分:CO、CH4、H2)将SO2在一定条件下还原为单质硫。已知:①②③反应的ΔH是 ( )A. B. +862kJ·mol-1C. D.-862 kJ·mol-16.如图表示某可逆反应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使用和未使用催化剂,反应过程和能量的对应关系。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B.a与b相比,a的反应速率更快C.a与b相比,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一定不同D.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反应产物的总能量7.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开始时,a、b两处液面相平,密封好,放置一段时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管发生吸氧腐蚀,b管发生析氢腐蚀B.一段时间后,a管液面高于b管液面C.a管溶液的pH增大,b管溶液的pH减小D.a、b两管中发生相同的电极反应:8. 250mLK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用石墨作电极电解此溶液,当通电一段时间后,两极均收集到1.12L气体(标准状况)。假定电解后溶液体积仍为250mL,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电解得到Cu的质量为3.2gB.上述电解过程中共转移电子0.2molC.电解后的溶液中D.原混合溶液中9.在一个绝热的密闭反应容器中只发生两个反应:进行相关操作并达到平衡时(忽略体积改变所做的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等压时,通入惰性气体,C的物质的量不变B.等压时,通入Z气体,反应器中温度升高C.等容时,通入惰性气体,各反应的速率不变D.等容时,通入Z气体,Y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大10.在5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气体A和1mol气体B,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2A(g)+B(g) 2C(g)。达到平衡时,在相同温度下测得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压强是反应前的5/6,则A的转化率为 ( )A. 67% B. 50% C.25% D. 5%11.利用反应构成电池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 )离子交换膜A.电子从右侧B电极经过负载后流向左侧A电极B.当有2.24LNO2被处理时,转移电子数为0.4NAC.A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D.为使电池持续放电,离子交换膜需选用阴离子交换膜12.将一定量纯净的氨基甲酸铵固体置于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该反应的平衡常数的负对数值(-lgK)随温度(T)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ΔH>0B.A点对应状态的平衡常数C.NH3的体积分数不变时,该反应一定达到平衡状态D.30℃时,B点对应状态的v(正)13.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迅猛,多种车型采用三元锂电池,该电池放电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无论充电或放电,A极电势均低于B极B.充电时,外电路中流过0.1mol电子,A极质量减少0.7gD.失去活性锂元素的三元正极材料可采用化学方法再生,实现循环利用14.向甲、乙、丙三个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A和B,发生反应:A(g)+xB(g) 2C(g)。各容器的容积、反应温度、反应物起始量如下表所示,反应过程中C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容器 甲 乙 丙容积/L 0.5 0.5 1.0温度/℃ T1 T2 T2反应物 起始量 1.5molA 0.5 mol B 1.5molA 0.5molB 6.0 molA 2.0 mol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0min内甲容器中的平均反应速率-1B.由图可知: ,且该反应为吸热反应C.若平衡时保持温度不变,改变容器容积,平衡不移动D.T1℃,初始时甲容器中充入0.5molA、1.5molB,平衡时A的转化率为25%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8分)二、非选择题(共58分)15.(10分)家用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CH4,常含有H2S。CH4中H2S的消除对天然气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可利用金属硫化物(MxSy)催化下列反应,既可以除去天然气中的H2S,又可以获得H2。ΔH>0(1)该反应自发进行的条件是。A.高温下容易自发 B.低温下容易自发C.任何温度下都容易自发 D.任何温度下都不容易自发(2)在恒温、体积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4molCH4和1molH2S的混合气体,初始压强为8MPa,10min时体系的压强为8.8MPa,则0~10min内,v(H2S)=(3)若在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发生该反应,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平衡移动,K一定变化B.CH4和H2S按1:2投料反应,当CH4和H2S的物质的量之比不变时反应到达平衡C.金属硫化物(MxSy)催化该反应的原理是降低活化能,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次数,从而加快反应速率D.达到平衡后,缩小容器体积,正反应速率先减小后变大(4)氢气、乙醇都是未来理想的绿色燃料。已知部分物质的标准燃烧热(25℃)数据如下表所示:物质(状态) H2(g) C2H4(g) C2H5OH(l) CH4(g)燃烧热ΔH/kJ·mol- -285.8 -1411.00 -1366.8 -890.3依据表格数据计算,由C2H4(g)和H2O(l)反应生成C2H5OH(l)的ΔH为 。A. -44.2kJ/mol B. +44.2kJ/molC. -330kJ/mol D. +300kJ/mol(5)氨是最重要的化工产品之一。合成氨使用的氢气可以甲烷为原料制得:。有关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则与H2O(g)反应生成CO(g)和H2(g)的热化学方程式为16.(18分)某小组学生设计了定性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实验。可选试剂:5%溶液、1mol·溶液、蒸馏水、0.1mol.溶液、0.5mol·L-1硫酸、0.1mol·L-1硫酸。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小组确定实验探究的反应原理及其对应的预期现象(填充空白)。原理 化学方程式 预期的实验现象i 产生气泡ii(2)学生甲选择原理i,探究催化剂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必选试剂除5%溶液外,还应选 。(3)学生乙选择原理ii,设计如图所示对比实验,探究硫酸浓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试剂X及其用量: 。(4)学生丙选择原理ii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数据如表所示:实验 溶液 硫酸 蒸馏水浓度 体积 mL 浓度 体积 体积 温度mol·L-1 mL mL ℃I 0.1 1 0.5 1 V 30II 0.1 2 0.5 1 7 aIII 0.1 2 0.5 1 7 40①对比实验I、II,为探究 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②a= 。③V= ,加入VmL水的目的是 。④推测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填实验编号)。17.(18分)如图装置所示,C、D、E、F、X、Y都是惰性电极,甲、乙中溶液的体积和浓度都相同(假设通电前后溶液体积不变),A、B为外接直流电源的两极。将直流电源接通后,F极附近呈红色。请回答:甲 乙 丙 丁(1)B极是电源的 极,一段时间后,甲中溶液颜色 ,丁中X 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浅,Y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这表明氢氧化铁胶体粒子带_电荷(填“正”或“负”),在电场作用下向极移动(填“X”或“Y”)。(2)若甲、乙装置中的C、D、E、F电极均只有一种单质生成时,对应单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3)现用丙装置给铜件镀银,则H应该是 (填“镀层金属”或“镀件”),电镀液是 (填化学式)溶液。当乙中溶液的c(OH)=0.1mol·L-1·时(此时乙中溶液的体积为500mL),丙中镀件上析出银的质量为,甲中溶液的pH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4)若将C电极换为铁,其他装置都不变,则甲中发生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18.(12分)在人们高度重视环境和保护环境的今天,消除和利用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对改善大气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1)在绝热的某刚性容器中置入2molSO2和1mol,发生反应:2SO2(g)+O2(g)2SO3(g)ΔH。下列说法中能够判断该反应一定处于平衡状态的有 (填序号)。①容器中SO2 共存②单位时间内生成2molSO2的同时消耗2molSO3③反应容器中压强不随时间变化④容器中温度恒定不变⑤容器中S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2(2)氮氧化物是造成光化学污染的罪魁祸首,用一氧化碳还原氮氧化物,可防止氮氧化物污染,如反应:ΔH=-747kJ,实验测得该反应左、逆为速率常数,只与温度有关)。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平衡时,则达到平衡后,仅升高温度,平衡向 (填“正反应方向”“逆反应方向”或“不”)移动。增大的倍数填 (">""<"或"=")增大的倍数。(3)已知: 。将1molCO和2mol充入1L恒容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相同时间内测得CO的转化率与温度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①ΔH 0(填“>”或“<”)。②由图可知,前反应中CO的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原因是 。③已知c点时容器内的压强为p,在温度下该反应的压强平衡常数为 (用含p的关系式表示, 为以分压表示的平衡常数,分压=总压x物质的量分数)。方城一高2025年秋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模拟(三)化 学 答 案 详 解1.【答案】D【解析】对于放热且熵增加的反应,其ΔH<0,ΔS>0,根据ΔH-TΔS<0可知,反应易自发进行,A正确;同一物质的固态、液态、气态的无序程度依次增大,熵值增大,B正确;平衡常数是利用反应产物平衡浓度幂之积除以反应物平衡浓度幂之积,所以K值越大,说明这个反应正向进行的程度越大,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大,C正确;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需要满足合适的取向,因此能量达到活化能的分子发生的碰撞不一定为有效碰撞,D错误。2.【答案】D【解析】温度计的水银柱不断上升,说明溶液的温度升高,则酸碱中和反应为放热反应,A项不符合题意;根据图示,反应物总能量大于反应产物总能量,说明反应为放热反应,B项不符合题意;反应开始后,甲处液面低于乙处液面,说明集气瓶中气体的压强增大(温度升高所致),可说明试管中的反应为放热反应,C项不符合题意;反应开始后有氢气生成,使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增大,导致针筒活塞向右移动,不能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D项符合题意。3.【答案】A【解析】A(×)“同”,残留的酸会与碱反应放热,故用温度计测量酸溶液的温度后,一定要洗涤并擦干再测碱溶液的温度。B(√)“准”,为了保证盐酸完全被中和,可采用稍过量的NaOH溶液。C(√)“强”,若用同浓度的醋酸溶液代替盐酸进行实验,醋酸电离吸热,反应放热少,则计算所得反应热偏大。D(√)“防”,实验中无杯盖或盖得不严密,将增大热量的散失,测得的反应放出的热量偏小,则计算所得反应热偏大4.【答案】B【详解】A.ΔH的大小与反应条件无关,只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有关,因此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ΔH相同,A正确;B.ΔH更小说明反应放热更多,但比较O2和O3的稳定性需看分解反应的ΔH。若2O3→3O2放热,则O2更稳定。根据题中数据,O3作为氧化剂时反应放热更多,说明O2比O3稳定,B错误;C.燃烧热要求生成液态水,该方程式符合燃烧热定义,C正确;D.根据转化率计算,当的转化率为时,0.2mol N2反应放热18.48kJ,则1mol N2对应ΔH=-92.4kJ·mol-1,热化学方程式正确,D正确;故选B。5.【答案】C【解析】根据盖斯定律: ①-②-③可得 2CO(g) +SO2(g)= S(s) +2CO2(g) ,ΔH= ΔH1-ΔH2-ΔH3 = -393.5 kJ·mol-1-172.5 kJ·mol-1-(-296.0 kJ·mol-1) =-270kJ·mol-1,C项符合题意。6.【答案】D【解析】由题图可知,反应产物的总能量低于反应物的总能量,所以该反应是放热反应,A错误、D正确;活化能越小,反应速率越快,b的活化能更小,反应速率更快,B错误;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温度相同,化学平衡常数相同,C错误。7.【答案】C【解析】b管发生析氢腐蚀,正极消耗H+,放出H2,b管溶液的pH增大,C项错误。8.【答案】C【解析】根据溶液中离子放电能力的强弱,该混合溶液中的电解反应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当阴极析出铜时,阳极生成O2;第二阶段,当阴极生成H2时,阳极生成O2。已知通电一段时间后,两极均收集到1.12 L气体(标准状况),即第二阶段中在阴极生成0.05 mol H2,转移电子0.1 mol,同时,在阳极生成0.025 mol O2;则可知第一阶段在阳极生成的O2也是0.025 mol,转移电子0.1 mol,同时,在阴极析出0.05 mol Cu,溶液中生成0.1 mol H+,电路中共转移电子0.2 mol,根据溶液中电荷守恒可求出K+的浓度。根据上述分析,第一阶段,溶液中的Cu2+在阴极全部放电,析出0.05 mol Cu,其质量为3.2 g,A正确;两个阶段转移电子都是0.1 mol,所以整个电解过程中共转移电子0.2 mol,B正确;溶液中的H+是在第一阶段生成的,当阳极生成0.025 mol O2时,溶液中生成0.1 mol H+,所以c(H+)=0.4 mol·L-1,C错误;n(Cu2+)=0.05 mol,n(SO)=0.5 mol·L-1×0.25 L=0.125 mol,由电荷守恒可得n(K+)=0.15 mol,c(K+)=0.6 mol·L-1,D正确。9.【答案】A【解析】等压时,通入惰性气体,气体的体积增大,反应X(g)+3Y(g)2Z(g)的平衡向左移动,反应放出热量,反应体系的温度升高,由于该反应容器是一个绝热的容器,所以反应A(g)+B(g)2C(g)的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C的物质的量减小,A项错误;同理,等压时,通入Z气体,反应器中温度升高,B项正确;等容时,通入惰性气体,各反应物和反应产物的物质的量没有变化,即各组分的浓度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各反应的速率不发生变化,C项正确;等容时,通入Z气体,增大了反应产物Z的浓度,平衡逆向移动,所以Y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大,D项正确。10.【答案】B【解析】同温同体积时,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压强之比,故反应后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2+1)mol×5/6=2.5 mol,再由“三段式”法可求得反应中A的消耗量为1 mol,所以A的转化率为×100%=50%。11.【答案】D【解析】A项,在原电池中,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根据反应6NO2+8NH3===7N2+12H2O可知,通入氨气的电极为负极,通入二氧化氮的电极为正极。电子从负极流出,流向正极,则电子从左侧电极经过负载后流向右侧电极,错误;B项,NO2的状态未知,故无法计算2.24 L NO2的物质的量,因此无法计算转移的电子数,错误;C项,A电极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2NH3-6e-+6OH-===N2+6H2O,错误;D项,原电池工作时,阴离子向负极移动,为使电池持续放电,离子交换膜需选用阴离子交换膜,正确。12.【答案】C【解析】-lg K值越大,化学平衡常数K值越小,由题图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化学平衡常数K值增大,则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正反应为吸热反应,ΔH>0,故A正确;A点对应的-lg K=2.294,则平衡常数K(A)=10-2.294(mol·L-1)2,故B正确;因反应物氨基甲酸铵为固体,则反应体系中气体只有NH3和CO2,反应得到NH3和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所以NH3的体积分数始终不变,故C错误;30 ℃时,B点的浓度商Q大于化学平衡常数K,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则B点对应状态的v(正)<v(逆),故D正确。13.【答案】B【解析】A项,该电池放电时工作原理可知,放电时,A为负极B为正极,充电时,A为阴极B为阳极,故无论充电或放电,A极电势均低于B极,故A正确;B项,充电时,A极电极反应为aLi++ae-+6C=LiaC6, 外电路中流过0.1mol电子,A极质量增加0.7g,故B错误;C项,由该电池放电时工作原理可知,放电时B为正极,Li1- aNix Coy MnzO2得电子结合Li+生成LiNixCoyMnzO2,正极反应为Li1-aNixCoyMnzO2+aLi++ae-=LiNixCoyMnzO2,故C正确;D项,锂元素失去活性后,可采用化学方法再生,从而实现Li的循环利用,故D正确。14.【答案】C【解析】由题图可知,10 min内甲容器中C的浓度变化量为1.0 mol·L-1,v(C)==0.1 mol·L-1·min-1,由于反应速率之比等于系数之比,所以v(A)=0.1 mol·L-1·min-1×=0.05 mol·L-1·min-1,A错误。比较甲与乙可知,乙先达到平衡,故温度:T1<T2,温度越高,C的浓度越低,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正反应为放热反应,B错误。乙中平衡时C的浓度是1.0 mol·L-1,则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消耗A的浓度是0.5 mol·L-1,物质的量是0.5 mol·L-1×0.5 L=0.25 mol,所以A的转化率为=;丙中平衡时C的浓度是2.0 mol·L-1,则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消耗A的浓度是1.0 mol·L-1,物质的量是1.0 mol·L-1×1.0 L=1.0 mol,所以A的转化率为=,因丙中压强为乙中的2倍,则可知压强增大平衡不移动,故x=1,C正确。对甲中的反应列三段式,则有A(g) + B(g)2C(g) 初始浓度/(mol·L-1) 3 1 0转化浓度/(mol·L-1) 0.75 0.75 1.5平衡浓度/(mol·L-1) 2.25 0.25 1.5故T1℃,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4。若T1℃,初始时甲容器中充入0.5 mol A、1.5 mol B,设反应达到平衡时A的浓度变化量为y mol·L-1,则A(g)+B(g)2C(g) 初始浓度/mol·L-1 1 3 0转化浓度/mol·L-1 y y 2y平衡浓度/mol·L-1 1-y 3-y 2y所以=4,解得:y=0.75,故A的转化率=×100%=75%,故D错误。15.(10分)【答案】(1)A(2分)(2)0.025(2分)(3)C(2分)(4) A(2分)(5)CH4(g)+H2O(g)CO(g)+3H2(g) ΔH=+161.1 kJ·mol-1 (2分)【解析】(1)反应CH4(g)+2H2S(g)CS2(g)+4H2(g)的气体分子数增加,ΔS>0,已知ΔH>0,则该反应在高温条件下易自发进行,故选A;(2)设10min内CH4转化了xmol,可列出三段式:恒容条件下,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解得x=0.25,0~10min内,(CH4)==0.025mol L-1 min-1;(3)A项,平衡常数K只受温度影响,平衡移动,可能是浓度或压强造成的,温度不变,则K不变,A错误;B项,CH4和H2S按1:2投料反应,根据CH4(g)+2H2S(g) CS2(g)+4H2(g)可知CH4和H2S物质的量按1:2反应消耗,则CH4和H2S的物质的量之比一直不变,不能说明反应到达平衡,B错误;C项,催化剂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来影响反应速率,金属硫化物(MxSy)催化该反应的原理是降低活化能,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次数,从而加快反应速率,C正确;D.达到平衡后,缩小容器体积,反应物浓度瞬间增大,正反应速率先变大,缩小容器体积来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反应物浓度减小,正反应速率后变小,D错误;故选C;(4)依据表格数据可得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①C2H4(g)+3O2(g)=2CO2(g)+2H2O(l) ΔH1=-1411.0kJ mol-1,②C2H5OH(l)+3O2(g)=2CO2(g)+3H2O(l) ΔH2=-1366.8kJ mol-1,由C2H4(g)和H2O(l)反应生成C2H5OH(l)的反应方程式为③C2H4(g)+H2O(l)=C2H5OH(l),由盖斯定律,反应①-②可得反应③,由C2H4(g)和H2O(l)反应生成C2H5OH(l)的ΔH为-1411.0kJ mol-1-(-1366.8kJ mol-1)=-44.2kJ mol-1,故选A;(5)根据题图所示能量变化可写出热化学方程式:①CH4(g)+2O2(g)===CO2(g)+2H2O(g) ΔH=-846.3 kJ·mol-1②CO2(g)CO(g)+O2(g) ΔH=+282 kJ·mol-1③O2(g)+H2(g)===H2O(g) ΔH=-241.8 kJ·mol-1根据盖斯定律,由①+②-③×3可得目标热化学方程式:CH4(g)+H2O(g)CO(g)+3H2(g) ΔH=+161.1 kJ·mol-1。16.(18分)【答案】(1)(2分);溶液变浑浊,并产生气泡(2分)(2)溶液(2分)(3)硫酸(2分)(4)①溶液的浓度(2分)②30(2分)③8(2分);控制硫酸的起始浓度(2分)④Ⅲ(2分)【解析】(1)原理ⅰ预期的实验现象为产生气泡,结合所给的试剂,对应的反应为。原理ⅱ对应的反应为,生成淡黄色沉淀硫单质和二氧化硫气体,故预期的实验现象为溶液变浑浊,并产生气泡。(2)对反应具有催化作用,故选择原理ⅰ,探究催化剂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必选试剂除5%溶液外,还应选溶液。(3)若要探究硫酸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题图所示实验中硫酸的浓度应不同,溶液的浓度相同,所加硫酸的体积应相同,故试剂X及其用量为硫酸。(4)①对比实验,所加溶液的体积不同,即的浓度不同,则实验为探究的浓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②实验为探究的浓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除的浓度外,其余条件均相同,则温度应相同,故。③实验所加硫酸的体积、浓度均相同,为保证溶液混合后硫酸的浓度相同,则要加入蒸馏水控制硫酸的起始浓度相同,由实验Ⅱ可知,溶液混合后总体积为10mL,则V=8。④温度越高、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实验Ⅲ中温度最高,的浓度最大,故推测反应速率最快的是实验Ⅲ。17.(18分)【答案】(1)负(1分)逐渐变浅(1分)正 (2分) Y(2分) (2)1∶2∶2∶2 (2分)(3)镀件(2分)AgNO3 (2分)5.4 g(2分)变小 (2分) (4)Fe+Cu2+Cu+Fe2+ (2分)【解析】将直流电源接通后,F极附近呈红色,说明F极附近溶液显碱性,可知氢离子在该电极放电,OH-浓度增大,所以F极是阴极,B为电源负极、A为电源正极,可得出D、F、H、Y均为阴极,C、E、G、X均为阳极。(1)由上述分析可知,B极是电源的负极;C、D电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分别为2H2O-4e-===O2↑+4H+、Cu2++2e-===Cu,Cu2+浓度逐渐减小,故甲中溶液颜色逐渐变浅;Y极是阴极,该电极附近颜色逐渐变深,说明氢氧化铁胶体粒子向该电极移动,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所以氢氧化铁胶体粒子带正电荷。(2)C、D、E、F电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分别为2H2O-4e-===O2↑+4H+、Cu2++2e-===Cu、2Cl--2e-===Cl2↑、2H++2e-===H2↑(或2H2O+2e-===H2↑+2OH-),当各电极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均为1 mol时,生成单质的物质的量分别为0.25 mol、0.5 mol、0.5 mol、0.5 mol,所以单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2∶2。(3)电镀装置中,镀层金属必须作阳极,镀件作阴极,所以H应该是镀件,电镀液含有镀层金属阳离子,故电镀液为AgNO3溶液;当乙中溶液的pH为13,即c(OH-)=0.1 mol·L-1时(此时乙中溶液的体积为500 mL),根据电极反应2H2O+2e-===H2↑+2OH-,则放电的氢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1 mol·L-1×0.5 L=0.05 mol,即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05 mol,H极的电极反应式为Ag++e-===Ag,则可知此时丙中镀件上析出银的质量为108 g·mol-1×0.05 mol=5.4 g;由甲中C、D两极的电极反应式2H2O-4e-===O2↑+4H+、Cu2++2e-===Cu可知,电解过程中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增大,则甲中溶液的pH变小。(4)若将C电极换为铁,则阳极铁失电子,阴极铜离子得电子,电解池总反应式为Fe+Cu2+Cu+Fe2+。18.(12分)【答案】(1)③④(2分)(2)逆反应方向(2分);<(2分)(3)①<(2分)②前反应未达到平衡,随着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NO的转化率增大(2分)③(2分)【解析】(1)①容器中共存只能说明是可逆反应,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②单位时间内生成的同时消耗,说明三氧化硫消耗和二氧化硫生成速率相等,由化学方程式知消耗三氧化硫和生成二氧化硫的速率无论是否平衡都会相等,不能据此判断反应是否平衡;③该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总数发生变化,反应容器中压强不随时间变化,说明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维持不变,反应达到平衡;④该反应中有热量变化,容器中温度恒定不变说明放出和吸收的热量相等,反应达到平衡;⑤反应是否平衡和物质的浓度没有关系,容器中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2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2)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为速率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浓度不变,则增大的倍数<增大的倍数。(3)①通过图形可知时CO转化率最大,反应达到平衡,到转化率增大的原因是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到转化率降低的原因是平衡逆向移动,所以该反应是放热反应;②由图可知,前反应中CO的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原因是前反应未达到平衡,随着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NO的转化率增大;③已知c点时容器内的压强为P,该反应达到平衡,一氧化碳转化率为5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化学.docx 方城一高2025年秋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模拟(三)化学详解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