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田家炳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天津市滨海新区田家炳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滨海新区田家炳中学2025-2026-1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45分)
1.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据此可知()
A.禹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夏 B.禅让到世袭经历曲折斗争
C.启通过武力夺取夏朝王位 D.关于启如何继位无史可考
2.《汉书·艺文志》载:“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南北朝时期,“艳曲兴于南朝”,南朝民歌靡丽绚烂,委婉缠绵;“胡音生于北俗”,北朝民歌朴素简洁,粗犷豪放,沉郁苍凉。乐府民歌的演变()
A.体现南北对峙阻碍文化交流
B.表明民族交融促进华夏认同
C.反映社会变革影响艺术风格
D.说明文艺作品还原社会现实
3.中国古代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多种监察或行政措施。下列措施中,与西汉刺史职能相似的是()
①东汉州牧总揽一州军政大权 ②北宋在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
③元朝在行省下设路、府、州、县 ④明朝在各省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监察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4.清代皇帝历来兼任蒙古大汗。入关以后,皇帝蒙古汗号意逐渐演变为汉语年号直译,结合下表可知清代()
年号 蒙古汗号 汗号意
崇德 博格达彻辰汗 神圣、伟大
顺治 额耶尔札萨克汗 “顺治”意译
乾隆 腾格里特古格奇汗 “乾隆”意译
A.满蒙民族间矛盾渐趋消解 B.统一多民族国家开始建立
C.采取因地制宜的边疆政策 D.汉族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
5.1895年6月,清政府与法国签订了《续议界务专条附章》及《续议商务专条附章》。根据前一个条约,划定了中越边界,将中国的一些领土给予法国。根据第二个条约,中国同意将滇桂粤三省的采矿权优先给予法国。这一事件()
A.使清朝政府丧失对西南的控制 B.标志中国的西南门户已被打开
C.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进一步扩大了法国在华的利益
6.下图是1922-1927年,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刊文中各时期“反革命”一词出现的频次统计。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向导》 第1集, 1922.9-1923.12 第2集, 1924.1-1925.1 第3集, 1925.2-1926.4 第4~5集, 1926.5-1927.7 70 198 236 395
A.北洋军阀统治黑暗 B.中国共产党逐渐成熟
C.帝国主义侵略加剧 D.国民大革命发展迅猛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的土地政策经历了多次大变化。其中,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共同之处是 ()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发展
C.确立了农民的土地私有制
D 推动了现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8.下图是1985年和 1995年北京市种植产业值结构的变化统计图。这些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
是( )
A.国民经济调整初见成效 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
C.农产品市场化程度增强 D.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9.下面是某同学在历史课后绘制的“文明的产生”图示。据此得出的合理认识是()
①文明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农业和畜牧业是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
③定居生活对人类文明产生起决定作用
④文字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基本标志之一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0.《庄园敕令》是法兰克王国于公元8世纪末颁行的整顿王室领地经济的条例。敕令规定管家应该把庄园上的产品分为两类,一类供应国王日常需要,一类供应战争需要。敕令提到要制备油脂、火腿、咸肉、醋、酒、干酪等,还指示要宰杀牛、羊熬炼脂肪,预备足够数量的肥鹅、肥鸡、准备各色蔬菜等。这反映出庄园()
A.拥有较大生产规模 B.呈现出政治管理上的独立性
C.自营程度相对较高 D.内部生产秩序管理比较严格
11.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下列城市中,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中心的是()
①里斯本②伦敦③塞维利亚④威尼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2.据 16世纪的意大利文献《威尼斯日记》记载,当地商人家庭的女儿普遍接受阅读、写作和算术教育,部分女性还参与家族商业事务的记录与管理。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威尼斯地区()
A.人文主义得到了发展 B.女性政治地位显著提升
C.建立了近代教育制度 D.民众摆脱宗教思想束缚
13.在唐代科举中取得“进士及第”或“明经及第”出身资格的士人,还需要经过吏部铨选,结合“身、言、书、判”4项能力才能被授予九品至八品的县尉等低级官职。宋代新科进士前4名可直接被委任为将作监丞,其余被授予大理评事,并可充任通判。这一变化反映出()
A.唐代中央选官注重德行 B.唐代地方行政权力被制约
C.宋代政府官僚机构膨胀 D.宋代科举制地位有所提高
14.鲁迅的小说《药》发表于 1919年4月。在小说中,鲁迅着力刻画了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无知。革命者夏瑜的牺牲成为人们闲聊的话题,无论是年轻的二十多岁“驼背少爷”,还是年长的“花白胡子”,都对夏瑜在狱中的正义之举表现出鄙夷,为夏瑜被狱卒打嘴而喝彩。作者这样刻画人物的最主要用意在于(
A.抨击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 B.揭露社会上存在的愚昧落后
C.号召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D.颂扬革命者坚贞不屈的精神
15.对于16世纪西欧“价格革命”发生的原因,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往往侧重于美洲进口金银的影响。但后来有学者认为,更要考虑欧洲由农本向重商的转变,商品经济的发达才是“价格革命”的深刻根源。近年又有学者从气候、人口增长、粮食供应等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些因素对“价格革命”产生了催化剂作用。据此可知,,对“价格革命”发生原因的认识
A.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B.不同视角的研究有利于史学发展
C.史学研究不必拘泥于传统观点 D.随着研究视角的拓展而趋于全面
第II卷(非选择题,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北宋东京(今河南开封):“太平日久,人物繁富。垂髫小儿,嬉戏鼓舞,白头老人,不知千戈。一年四季,观灯赏月,雪景花会,七夕乞巧,重阳登高。举目望去,尽是青楼画阁,珠帘绣户。雕车宝马,川流不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
————摘编自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二据史料记载,从1194年到1938年,黄河在开封境内决口300多次,河道发生7次大变迁,开封城15次被洪水围困,4次遭受灭顶之灾。……出于保护地下文物和维护古城风貌的考虑,开封市出台了建筑物限高的规定,高楼大厦都只能在老城的外沿建造,而城墙内的拆迁改造又走了很多弯路。1897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南北大动脉京汉铁路开始修建,主持铁路建设的张之洞认为,在开封悬河上修筑黄河大桥不仅难度大、耗资多,而且建好后被冲毁的风险也很大,于是黄河桥就被安在了开封以西70公里处的邙山,铁路线也随之向西拐了个弯,从郑州穿过。
————摘编自《开封到底经历了什么?从世界最繁华的城市变成中国最没落的古都》
材料三近代以前,开封长期是河南的政治中心。但随着晚清时期政治动荡及铁路交通兴起,开封的政治中心地位受到冲击。1949年开始,位于开封的河南大学出于各种原因被一再拆分,这座曾经和清华大学、交通大学比肩而立的百年名校,最终变成了一个只能在历史中找到骄傲的地区性大学。1954年,河南省省会从开封迁往郑州,近七万市民随之迁离,开封的发展又失去一项重要支撑。
————摘编自李辉《近现代开封城市发展趋势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都开封城市繁荣的表现,并说明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的史学价值。(10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开封城市发展的趋势。(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开封城市发展趋势的原因。(6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现代化很快被中央纳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在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首次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任务。
————摘编自齐彬《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
材料二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我国农业现代化,不能照抄西方国家或苏联一类国家的办法,要走出一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合乎中国情况的道路。”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材料三不同于西方对农民进行“羊吃人”式的残酷剥夺和对外殖民扩张的“掠夺式积累”,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转型走的是以公有制和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型积累”道路;不同于西方现代化以工农业和城乡不平衡发展为逻辑进路,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始终将解决不平衡发展问题、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目标。
————摘编自林密等《<资本论>中的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及其当代意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周恩来提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走“合乎中国情况”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突出表现。(8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农业现代化与西方农业现代化模式的差异。(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20世纪50年代,全国报刊媒体中流行语摘取如表所示。
“新中国”“人民政府”“当家作主”“婚姻自主”“农民翻身”“民主改革”“人民代表”“新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独立自主”“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
————摘编自王同乐《看解放后流行语的发展》等
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史知识,择取材料中的有关流行语,拟定一个主题,写一篇短评。(要求:主题正确,运用材料,史实准确,评论合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