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四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PDF格式,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四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PDF格式,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11月四校联合检测·高一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12345
678
9
1011121314151617
1819
20
答案CABBDC
B
A
A
C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40分。
21.(1)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
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4分,每点2分)
(2)主要环节:建立皇帝制度;建立中央官职,即三公九卿制度;废分封,置郡县,建立地方行政制度。(3分,
每点1分)积极影响: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使得政令迅速传达,提高了行政效率;
对巩固国家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
两千多年封建制度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并不断完善。(每点2分,答3点5分)》
(3)表现: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设立中朝,削弱丞相的权力;实行察举制;设立刺史制度:任用酷吏
治理地方,打击豪强势力。(任答3点6分)
(4)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强化。(任
答2点2分)》
22.(1)新变化:春秋战国时期,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逐渐融入华夏族。(2分)
原因: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向中原移民,周边民族与汉族频繁接触,主动学习中原
文化:华夏文明自身的优越性。(6分)
(2)例子:北魏孝文帝改革。(2分)
影响:顺应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
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6分)
(3)贡献:推行以儒家文化和中央集权制为主导的统治政策,加深边疆与中原的一体化进程;建立因俗而治
的二元体制,形成“华夷一体”的共同体意识。(4分)
【高一11月四校联合检测·历史卷参考答案】
6102A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11月四校联合检测
高一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4.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在陶寺遗址的大型墓葬中,鼍鼓、石磬、土鼓构成了固定组合,在入葬时间相差100多年的墓
葬之中,其数量、组合和布设位置都是固定和统一的,形成固定的规制。墓葬中漆木器、厨刀、
猪下颌骨的有意陈设摆放,反映了埋葬过程中庄重、严肃的助葬仪式。上述材料表明陶寺
遗址
A.手工业生产规模化
B.主要从事渔猎采集
C.已经初步形成礼制
D.开始进入国家形态
2.据史书记载,周武王灭商后不久即去世,商代遗民在纣王之子武庚率领下发动叛乱。周公辅
佐年幼的周成王执政,迅速平定了叛乱,并将商代遗民分赐给齐、鲁、燕等诸侯国。周公的这
一做法意在
A.消除叛乱隐患稳定统治秩序
B.强化王室集权政治
C.推动境内多元民族文化融合
D.推动边地经济发展
3.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取食税之多”;孔子叹“苛政猛于虎”;孟子斥责梁惠王之流“庖有肥
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草”是“率兽而食人”;庄子则揭露国君们“轻用民死”。这反映
出,当时他们
A.吸收各家学说走向融合
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C.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D.迎合地主阶级政治诉求
4.“博士”一词出现于春秋晚期,当时为学者的泛称。战国末期,各诸侯国纷纷设置博士官,使学
识渊博的学者充任参谋和顾问,主要任务为参与政议,辅助决策。这一做法
A.提高了官员的综合素养
B.加速了贵族政治的衰落
C.维护了中枢的决策权威
D.实现了学术教育的下移
【高一11月四校联合检测历史卷第1页(共6页)】
6102A
5.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皇帝制书、诏书下达也多由御史大
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会直接交给御史大夫办理。由此可见,秦始皇设立御
史大夫的目的是
A.控制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B.掌控军权,防备外患
C.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
D.牵制丞相,加强君权
6.“盐铁官营”虽一度解决了财政危机,但却遭到儒生群体的质疑和反对,认为其“与民争利”,御
史大夫桑弘羊则主张继续实行该政策,后来国家的总体施政方略并未发生较大变动。这反
映了
A.盐铁官营不适合社会发展
B.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C.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巩固
D.治国理政观念与时俱进
7.《满歌行》是东汉末年的一首乐府诗,诗中写道:“坎坷人间世,何必论得失?贪财惜富贵,岂不
太愚痴!人生短暂如石火,在世能几日?当欢乐时且欢乐,只要合心意。”这首诗折射了当时
A.豪强地主势力受到限制
B.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
C.老庄无为思想成为主流
D.王莽政权的覆灭景象
8.据考证,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之间大臣来往的行进路线变动如表所示。造成这种现象的
主要原因是
政权
来往路线
北魏与刘宋、萧齐时期
平城一建康
北魏与萧梁
洛阳一建康
东魏、北齐与梁、陈
邺城一建康
西魏、北周与陈
长安一建康
西魏与梁元帝时期、后梁政权(北周)
长安一江陵
北齐与梁元帝(后梁)
邺城一江陵
A.经济重心南移加速
B.民族交融推动交流
C.南北战争阻断旧路
D.北方政权更替频繁
9.永嘉南渡后,北来士族与江东士族达成妥协,共同构建东晋政权。王氏家族因拥立之功,长期
把控中枢与军事要职,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局面。这说明该时期
A.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B.江东士族执掌东晋政权
C.皇权扩张方式异化
D.士族专权成为政治特征
10.北魏孝文帝任命元桢担任长安镇都大将、雍州刺史。出任前,孝文帝称赞元桢“孝行著于私
庭,令问彰于邦国”,并告诫他到任后要绥抚饥民,切勿“恃亲骄矜,违礼僭度”。这反映出孝
文帝
A.崇尚儒家礼教
B.倚重士族支持
C.重视军政建设
D.维护宗室特权
【高一11月四校联合检测历史卷第2页(共6页)】
6102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