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台江县第一中学2025-2026第一学期期中检测高一历史试卷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涂到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3、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卡收回,试卷学生保管。4、试卷主要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课至第十一课。一、单选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佳选项。1.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中的墓葬有两种,一种是级别最高、最为豪华的墓葬,埋设在积石冢正中,墓室宽大,随葬玉器多,其中凤鸟形器以及玉猪龙等器物绝不见于普通墓葬;另一种墓葬规模小,随葬品也少,被安排在积石冢旁边。这表明红山文化( )A.已有完善的青铜铸造业 B.已出现社会不平等现象C.已形成中央集权的国家 D.已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2.夏商西周三代的方国、诸侯有自己独立的军队,但作为中央王朝的臣属,他们有义务率军队跟随王出征,或受王命单独或与其他方国诸侯联合出兵征伐。这说明夏商西周时期( )A.朝廷具有一定政治权威 B.中央集权体制形成C.内外服制度走向了规范 D.宗法分封较为稳固3.考古资料显示,春秋时期秦墓中出土的器物仍保留较多西戎文化特征;至战国中后期,关中地区秦墓的礼器组合、形制已与中原诸国趋于一致。这一变化反映了( )A.戎狄蛮夷彻底华化 B.秦国国力后来居上C.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D.宗法制度得以延续4.“故以刑治则民威,民威则无奸,无奸则民安其所乐。以义教则民纵,民纵则乱,乱则民伤其所恶”该主张最可能来自于(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5.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如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奠定中医理论基础的《黄帝内经》,以及大大促进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传播发展的书写材料造纸术,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 )A.对外交流频繁,吸收异域文明 B.士人阶层热衷于著书立说C.统治者大力推行“独尊儒术” D.国家统一与社会经济的发展6.北魏前期,不少汉族士人把去北魏做官视为“畏途”,对北魏统治者的隔阂、疏离和抵制心理比较突出。北魏中后期,认同和效忠北魏王朝的汉族士人越来越多,出身汉族高门大姓的汉族士人尤为突出,从南朝投奔北魏的士人也逐渐增加。推动这一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A.南方政治局势的变化 B.北魏汉化改革的推进C.士族门阀政治的衰微 D.北方地区经济的恢复7.唐太宗时,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21岁提前到18岁。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徵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能颁行。据此可知( )A.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B.三省体制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C.给事中负有起草诰敕的职责 D.门下省的权力远远超越中书省8.自汉迄唐八九百年间,政府最看重的是户籍的编制,从唐代中期起,地籍逐渐取得了和户籍平行的地位。造成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赋税制度的调整 B.中央集权的削弱C.江南土地的开发 D.门阀政治的发展9.《南史·郭祖深传》记载:“比来慕法,家家斋戒,不务农桑,空谈彼岸。……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据此可知,该时期佛教的盛行( )A.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 B.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C.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冲击了封建统治的基础10.北宋中期,大臣包拯在奏折中提到:“今边鄙未宁,军须日增,而国用益屈(匮乏)。”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边防压力持续存在加剧财政危机 B.科举录取人数激增出现冗官局面C.地方藩镇割据致使财政收入锐减 D.纸币交子滥发导致国家财政崩溃11.宋太宗时,赵普曾两度被罢相,累计任职时间不超过5年,其在任职后期一改宋太祖时期的强硬风格,转而偏向迎合君王;沈义伦为相十年,被认为“但龌龊固宠,不能有所建明”;吕蒙正等被宋太宗一手提拔起来的宰辅,个个奉行“将顺德美”。这实质上反映出当时( )A.宰相采取集体负责制 B.崇文抑武之风正盛行C.专制皇权呈加强态势 D.选官制度弊端较明显12.《辽史·百官志》载:“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这一制度意在A.实现民族认同 B.缓和境内各民族之间的矛盾C.维护政权稳固 D.构建与宋朝对等的官僚体系13.宋元时期,酒肆茶舍中“官员子弟沿路用人托诸色果木蜜煎劝酒”;饮食店铺大量经营薄荷蜜、蜜麻酥、姜蜜水等蜜制品;流动摊贩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皆于街心彩幕帐设出络货卖”。宋元蜜制饮食的流行说明( )A.享乐之风盛行 B.糖料作物内地种植普遍C.商品经济发展 D.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增强14.“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信仰 D.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15.宋代有很多描绘上层生活的画作或者雕塑,也有大量描写基层民众生活的作品,如《货郎图》《纺车图》《养鸡女石刻》等。相较于唐代,宋代创作者们对一般人的生活情境有更多的关注。对这一现象理解准确的是( )①宋代绘画以描绘底层民众为主 ②体现了宋代创作者的人文情怀 ③反映出宋代社会的世俗化趋势 ④商品经济发展是重要影响因素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16.唐太宗下令厘定氏族谱,以当朝冠冕代替旧族,王子婚配、公主择婿,都取新贵,不求旧族。高宗诏改士族志为姓氏录,进一步将晋升士流的范围扩大。唐初的这些做法( )A.维护了士族阶层的利益 B.摒弃了血缘世袭传统C.有利于政治制度的革新 D.加强了中央的选官权二、材料题:本题共三小题,其中17题20分,18题20分,19题12分。17.宋朝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南方的重要港口泉州港在宋元时期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北宋初年,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传入福建地区,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南宋时,山地丘陵修梯田,沿江滨湖筑围田。江淮、两浙、福建等地区粮食一年亩产可达二至三石。棉花种植盛行于闽、广地区,茶叶种植遍及苏、浙、皖、闽、赣等地。两浙和川蜀地区成为全国的丝织业中心,从事“收丝放贷”“机户赊账”等业务的包买商也遍布江西、两浙、四川等地。广东雷州半岛和广南西路发展成棉纺织业的中心。——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材料二 宋朝时期,泉州的造船业发达,所造海船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还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可以远洋航行。政府在泉州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征收商税。当时泉州与日本、高丽、东南亚、南亚、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出口商品包括丝绸、瓷器、茶叶等,进口商品有香料、珠宝、药材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1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时期泉州港繁荣的原因(10分)。18.某旅行团开展"穿越千年——探寻秦汉雄风"历史文化之旅,游客们参观了多处重要历史遗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游客张先生在参观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后,在旅行日记中写道:"今天见到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深深震撼于两千多年前秦军的威武阵容。导游讲解说,秦始皇不仅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还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把全国划分为郡县,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站在这些栩栩如生的陶俑前,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开创中国'大一统'格局的伟大时代。材料二 游客李女士在游览汉武帝茂陵及相关展览后,记录了如下见闻:茂陵参观笔记· 展览中详细展示了汉武帝时期三次大规模征讨匈奴的经过· 看到了河西走廊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的地图展示· 了解了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壮举· 导游特别介绍了汉武帝晚年的《轮台诏》,反思连年征战的得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措施(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开拓疆域的主要举措,并综合评价其历史影响(14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春秋战国铸就成型的政治经济模式和思想文化格局,决定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方向,故可视为中国历史长线上的一个扣结:三代文明,吕盛于斯;秦后政治,发端于此。明清时期,中华传统文明各个方面都发展到最为成熟的阶段,并开始酝酿、呈现出一定早期近代特点的新因素。整体而言,中华文明在这一时期呈现出由传统向近代逐渐转型的初曙,也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一抹亮丽。——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根据材料,结合史实,围绕社会转型的角度,从“春秋战国”“明清时期”两个时期任选其一,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台江县第一中学2025-2026第一学期期中检测高一历史试卷答题卡姓名: 填涂要求 考号班级: 填涂时用2B铅笔将选中项涂满涂黑,黑度以盖过框内字母为准。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注意题号顺序。保持答题卡整洁,不要折叠、污损。正确填涂: 条形码粘贴区(居中)错误填涂缺考 违纪第一、单项选择题 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 [ A ] [ B ] [ C ] [ D ] 2 [ A ] [ B ] [ C ] [ D ] 3 [ A ] [ B ] [ C ] [ D ] 4 [ A ] [ B ] [ C ] [ D ] 5 [ A ] [ B ] [ C ] [ D ] 6 [ A ] [ B ] [ C ] [ D ] 7 [ A ] [ B ] [ C ] [ D ] 8 [ A ] [ B ] [ C ] [ D ] 9 [ A ] [ B ] [ C ] [ D ] 10 [ A ] [ B ] [ C ] [ D ] 11 [ A ] [ B ] [ C ] [ D ] 12 [ A ] [ B ] [ C ] [ D ] 13 [ A ] [ B ] [ C ] [ D ] 14 [ A ] [ B ] [ C ] [ D ] 15 [ A ] [ B ] [ C ] [ D ] 16 [ A ] [ B ] [ C ] [ D ]第二、非选题17(1)(10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2)(10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1)(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2)(1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1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台江县第一中学2025-2026第一学期期中检测高一历史试卷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A C C D B B A D A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C C C D C1.B【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材料“一种是级别最高、最为豪华的墓葬,埋设在积石冢正中,墓室宽大,随葬玉器多,其中凤鸟形器以及玉猪龙等器物绝不见于普通墓葬”“另一种墓葬规模小,随葬品也少,被安排在积石冢旁边”,这种随葬品的差异以及墓葬等级的区别,体现的是红山文化时期,社会出现贫富分化差距和不平等现象,B项正确;商周时期有完善的青铜铸造业,排除A项;秦朝确立了中央集权国家,排除C项;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排除D项。故选B项。2.A【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商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提到方国、诸侯虽有独立军队,但作为臣属要按王的要求出征等,这体现了中央王朝对方国、诸侯有一定的掌控力,说明朝廷具有一定政治权威,A项正确;中央集权体制形成于秦朝,在夏商西周时期尚未形成,当时地方方国、诸侯权力较大,具有相对独立性,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方国、诸侯在军事上对王的义务,未涉及内外服制度走向规范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方国、诸侯对王的军事义务,而非宗法分封制是否稳固,排除D项。故选A项。3.C【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墓葬器物从具有戎狄特色到与中原趋同,体现了秦人在文化上对华夏文明的靠拢与认同,是民族交融与华夏认同不断增强的实物证据,C项正确;“彻底华化”表述绝对化,不符合民族交融的复杂过程,排除A项;“国力后来居上”是政治经济结果,与器物文化层面的变化无直接因果关系,排除B项;“宗法制度延续”与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社会变革趋势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4.C【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法家思想的本质是“以强制手段(刑罚、法律)实现国家治理”,认为人性本恶,需通过严格的法律约束才能避免混乱,这与材料中“刑治则民威无奸”“义教则民纵乱”的描述相符,C项正确;儒家主张“仁政”“为政以德”,推崇道德教化,排除A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减少政府干预,排除B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强调平等、贤能治国,排除D项。故选C项。5.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可知,两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展,为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促使史学、医学、科技等领域取得重大成就,D项正确;对外交流频繁,吸收异域文明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士人阶层热衷于著书立说也是原因之一,但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统治者大力推行“独尊儒术”也是成就取得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6.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后期(中国)。据材料“北魏中后期,认同和效忠北魏王朝的汉族士人越来越多,出身汉族高门大姓的汉族士人尤为突出,从南朝投奔北魏的士人也逐渐增加”和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极大削弱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士人的文化隔阂,促进了民族融合,从而吸引汉族士人效忠北魏,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朝政治局势的变化可能促使部分士人北投,但材料未直接体现南方局势对北魏汉族士人态度转变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北魏中后期汉族士人主动效忠的现象,与门阀衰微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材料核心反映的是汉族士人政治认同的转变,与经济恢复无直接因果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7.B8.A【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至唐(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唐代中期实行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开始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作为征税依据,这使得政府对土地的重视程度增加,地籍逐渐与户籍平行,所以赋税制度调整是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A项正确;中央集权强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与材料中户籍和地籍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B项;江南土地的开发从魏晋时期就已开始,并非唐中期地籍地位变化主因,排除C项;造成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唐代中期实行两税法,“门阀政治的发展”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9.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材料描述了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现象:家家斋戒、不务农桑,佛寺众多、僧尼资产丰厚。这说明佛教盛行导致社会生产劳动(农桑)被忽视,僧尼阶层经济实力强大。“不务农桑”直接削弱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僧尼资产丰沃”可能引发土地兼并,二者均对统治根基造成冲击,D项正确;传统社会结构以士农工商为主,佛教盛行并未直接改变这一结构,仅影响了劳动力分配,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阶层矛盾或分化加剧,而是强调经济基础(农桑)和统治根基(劳动力)受冲击,排除B项;南朝时期儒学仍是主流思想,佛教虽兴盛但未动摇其正统性,排除C项。故选D项。10.A【详解】根据设问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是北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中期面临辽、西夏的持续军事威胁,为维持边防,不得不扩大军队规模、添置武器装备,加剧军费开支常年占财政收入的大半,使“国用益屈”,A项正确;科举扩招导致冗官和文官俸禄支出增加,是宋朝财政危机的原因之一,但材料明确提到“边鄙未宁”“军须日增”,核心指向“边防与军费”,而非“文官俸禄”,排除B项;北宋建立后通过“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措施消除了藩镇割据,中期不存在“地方藩镇割据”的问题,排除C项;交子未“滥发”到“导致国家财政崩溃”的程度,且交子问题与边防压力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11.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据材料可知,与宋太祖时期相比,宋太宗时期的宰相大多不敢违逆皇帝的意志,甚至不敢有激发皇帝不良情绪之举,这反映出相权在皇权面前呈现弱势地位,专制皇权呈现加强的态势,C项正确;材料列举的都是宰相的个人状况,无法判断当时是否推行宰相集体负责制,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是相权的削弱,与推行崇文抑武方针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宰相的循规蹈矩是其被皇权支配的结果,并不是当时的选官制度导致的,排除D项。故选C项。12.C【详解】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时期的中国。材料中辽朝“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体现了对契丹族和汉族实行差异化管理的“因俗而治”策略。这一制度的核心目的是通过适应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与社会结构,减少统治阻力,从而维护政权的稳固,C项正确;“实现民族认同”与史实不符,南北面官制度本质上是保留民族差异而非推动认同,排除A项;“缓和民族矛盾”是制度的客观作用,而非根本目的,排除B项;辽朝官僚体系是基于自身统治需求设计,与宋朝不存在对等构建的意图,排除D项。故选C项。13.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饮食店铺大量经营薄荷蜜、蜜麻酥、姜蜜水等蜜制品;流动摊贩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酒肆茶舍的劝酒果蜜、店铺经营的蜜制品、街心流动摊贩售卖的蜜制小吃,均体现蜜制饮食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广泛流通。经营主体多元、销售场景丰富,是商品经济发展、市场活跃度提升的直接体现,C项正确;“享乐之风”侧重奢侈腐化的社会风气,材料仅体现饮食行业的多样经营,未涉及“盛行”的过度享乐场景,排除A项;宋元时期蔗糖主产南方,且“蜜”多指蜂蜜,与种植关联较弱,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蜜制饮食的经营与售卖,未提及社会阶层的升降变化,与“社会阶层流动性”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4.C【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以后(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信仰:“仗义死节”属于价值观念与精神信仰范畴,程朱理学强调伦理纲常、气节操守等,推动了这类价值信仰在社会上的传播,使得后世有更多“仗义死节之士”,与题干逻辑一致,C项正确;题干中未体现程朱理学与“文化教育普及”(如学校数量增加、平民受教育程度提升等)的关联,排除A项;题干重点在“仗义死节之士”(侧重道德、气节层面的价值信仰),而非“维护封建统治”这一政治功能,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仗义死节之士增多”(积极的精神层面表现),并非“压抑个性”的消极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15.D【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创作者对一般人的生活情境有更多关注,体现了对人的生活、情感等的重视,体现了宋代创作者的人文情怀,②正确;大量描写基层民众生活的作品,反映出艺术创作更贴近世俗生活,反映出宋代社会的世俗化趋势,③正确;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对文化艺术的需求更倾向于世俗化、生活化,这促使创作者更多关注一般人的生活情境,所以商品经济发展是重要影响因素,④正确,D项正确;根据题干“宋代有很多描绘上层生活的画作或者雕塑,也有大量描写基层民众生活的作品”,这表明宋代绘画并非以描绘底层民众为主,而是上层和基层生活都有涉及,①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16.C【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唐初统治者为了新的政令和政治制度革新的顺利推行,大力修订氏族谱和士族志,以此减少门阀士族的阻力,提升新贵力量的地位,适应制度革新,C项正确;根据材料“以当朝冠冕代替旧族,王子婚配、公主择婿,都取新贵,不求旧族”并结合所学可知,这项政令打击了门阀士族,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仍然存在血缘世袭传统,排除B项;材料是对氏族族谱的编订,不是选官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17.(1)表现:外来农作物的引进与推广;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提高;经济作物种植范围扩大;农产品商业化程度提高;手工业、商业繁荣。(2)原因: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先进(如配备指南针);政府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提供政策支持;与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广泛的贸易往来;出口商品丰富多样,具有竞争力。【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宋朝(中国)。表现,据材料一“北宋初年,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传入福建地区,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可得出,外来农作物的引进与推广;据材料一“南宋时,山地丘陵修梯田,沿江滨湖筑围田”可得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据材料一“江淮、两浙、福建等地区粮食一年亩产可达二至三石”可得出,粮食产量提高;据材料一“棉花种植盛行于闽、广地区,茶叶种植遍及苏、浙、皖、闽、赣等地”可得出,经济作物种植范围扩大;据材料一“从事‘收丝放贷’‘机户赊账’等业务的包买商也遍布江西、两浙、四川等地”农产品商业化程度提高;据材料一“两浙和川蜀地区成为全国的丝织业中心,“广东雷州半岛和广南西路发展成棉纺织业的中心”可得出,手工业、商业繁荣。(2)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宋朝(中国)。原因,据材料二“宋朝时期,泉州的造船业发达,所造海船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还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可以远洋航行”可得出,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先进(如配备指南针);据材料二“政府在泉州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征收商税”可得出,政府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提供政策支持;据材料二“当时泉州与日本、高丽、东南亚、南亚、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可得出,与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广泛的贸易往来;据材料二“出口商品包括丝绸、瓷器、茶叶等,进口商品有香料、珠宝、药材等”可得出,出口商品丰富多样,具有竞争力。18.(1)主要措施:政治方面:全面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系;经济文化方面: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军事交通方面:修筑道路网络,加强军事防御和政令传达。治理特征:建立完整的中央集权体制,实现政令统一;通过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完善,强化国家治理能力推动文化经济整合,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基础。(2)主要举措:军事征服:发动三次大规模对匈奴战争,收复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行政管理:设立河西四郡,加强边疆治理;对外交往: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综合评价:积极影响: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格局,拓展了疆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和东西方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开发和民族交融。消极影响:连年征战消耗国力,加重民众负担;晚年颁布《轮台诏》,承认用兵过度的失误。【解析】【小题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主要措施:政治层面:材料一中“把全国划分为郡县”,结合所学可知,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打破了分封制下地方割据的可能,建立起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可得:全面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系;经济文化层面:材料一中“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结合所学知识补充其具体内容——以小篆为标准文字,以圆形方孔钱为统一货币,以商鞅变法时的度量衡为基础统一标准,消除了地域间的交流壁垒,可得: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军事交通层面:结合材料一“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和所学可知,秦朝修建了驰道、直道等,既方便军队快速调动以巩固边防,也便于中央政令向全国传递,可得:修筑道路网络,加强军事防御和政令传达。治理特征:郡县制让中央掌控地方行政权,文字、货币等统一让全国遵循同一标准,从“行政”到“制度”实现了“政令统一”,打破了此前“诸侯并立”的分散状态,可得:建立完整的中央集权体制,实现政令统一;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搭配统一的制度体系,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从“名义统一”转向“实际可控”,提升了国家对全国资源的调配与治理效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经济文化的统一减少了地域差异,促进了不同地区、民族的交流融合,让“大一统”观念逐渐形成,为后续王朝的统一格局打下基础,可得:通过制度建设和基础设施完善,强化国家治理能力推动文化经济整合,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基础。【小题2】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是西汉时期的中国。主要举措:材料二“展览中详细展示了汉武帝时期三次大规模征讨匈奴的经过”,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以卫青、霍去病为统帅,三次战争击败匈奴主力,收复了河套地区,夺取了河西走廊,解除了匈奴对汉朝北部边境的威胁,可得:发动三次大规模对匈奴战争,收复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边疆管理:材料二“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地图展示,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汉朝在军事胜利后,在河西走廊推行的行政管理制度,将该地区正式纳入汉朝版图,实现对边疆的有效管辖,可得:设立河西四郡,加强边疆治理;对外交往:材料二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壮举,结合所学知识补充——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虽最初为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但客观上打通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拓展了汉朝的影响力范围,为丝绸之路的繁荣奠定基础,可得: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积极影响: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通过军事征服与设郡管理,汉朝疆域大幅拓展,将河西走廊等地区纳入管辖,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格局,可得: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格局,拓展了疆域;丝绸之路的开辟,推动了汉朝与西域及西方的商品、文化交流,丰富了双方文明内涵,可得: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和东西方文化交流。河西四郡的设立带动了边疆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发展,促进了汉族与边疆少数民族的交融,可得:推动了边疆开发和民族交融。消极影响:连年征战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加重了民众的赋税与徭役负担,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可得:连年征战消耗国力,加重民众负担;材料二中的《轮台诏》,正是汉武帝对自身“穷兵黩武”失误的承认,侧面反映了开拓举措带来的负面影响,可得:晚年颁布《轮台诏》,承认用兵过度的失误。19.示例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是由其内在矛盾推动的结果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个体家庭式劳作方式出现,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这一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瓦解,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化,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各民族交往交融,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平民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这时期出现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为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这种内在的变革体现在价值系统上,带来传统与现实、新与旧的纷争。在纷争过程中,新生力量不断增强,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示例2:明清传统向近代逐渐转型的初曙明清时期,中原以外的东北、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重新纳入中原王朝的有效管辖之下,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多元一体特征更加明显。中俄《尼布楚条约》也表明国家观念日益清晰,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这一时期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手工工场和雇佣关系),白银货币经济规模庞大,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增强。文化科技上,传统思想文化出现“集大成”(总结性)特点的同时,西方科学知识的传入促使中国在数学、天文、地理测绘等方面取得新成就。同时,中华文明也进一步在欧洲传播,中国传统的丝、茶、瓷器在欧洲各国一度引领时尚,中国的制度也受到西方思想家追捧。整体而言,中华文明在这一时期呈现出由传统向近代逐渐转型的初曙,也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一抹亮丽。【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根据材料要求,选取“春秋战国”这一时期,结合所学,可以拟定题目“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是由其内在矛盾推动的结果”。其次,结合所学从经济、政治、思想教育、民族等方面围绕“社会转型”展开叙述。经济上强调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促使小农经济形成;政治上,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化,新兴的士阶层崛起;思想教育上,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出现百家争鸣;民族上,产生华夏认同观念。最后总结升华,强调这些变化体现在价值系统上,带来传统与现实、新与旧的纷争。在纷争过程中,新生力量不断增强,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此外,还可以,选取“明清时期”,结合所学,可以拟定题目“明清传统向近代逐渐转型的初曙”。然后,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等方面围绕“社会转型”展开叙述。政治上强调疆域的奠定、国家观念的日益清晰;经济上突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文化上体现集大成的特点,以及早期的西学东渐;对外交流上中华文明的传播。最后,总结升华,中华文明在这一时期呈现出由传统向近代逐渐转型的初曙,也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一抹亮丽。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台江县第一中学2025-2026第一学期期中检测高一历史试卷.docx 台江县第一中学2025-2026第一学期期中检测高一历史试卷答题卡.docx 台江县第一中学高一历史半期考试参考答案2025.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