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图2为我国某中学(32°N,121°E)刘老师于2024年12月19日校园内拍摄的一张照片高二地理试卷(二)(教学楼面朝正南方)。据此完成3~5题教学楼学校(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考号装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姓名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图2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3.推测照片拍摄的时间最可能为A.7:30B.10:30符合题目要求的。C.13:30D.16:30图1示意四幅昼夜分布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请据此完成1~2题4.据图推测拍摄时刻太阳高度约为A.209B.30°C.40°D.505.该日后一个月内,树干正午影长变化趋势为A.变长B.变短C.先变长后变短D.先变短后变长我国太行山东侧发育有嶂石岩地貌。图3中左图是某处嶂石岩景观的素描图,呈现出自图1上而下呈三级阶梯状的陡崖,其形成过程如右图中①~④所示(图例I~Ⅳ分别代表不同岩1.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正值日出的是层)。据此完成6~7题。线A.①地B.②地原原后崖C.③地D.④地墙墙墙面面面2.丙图所示当日,③地的昼长为①2③④A.24小时B.16小时IC.12小时D.8小时图3高二地理试卷(二)第1页(共8页)高二地理试卷(二)第2页(共8页)6.图例所示岩层中,岩性最松软的是受流水作用影响,河床形态不断地发生变化。图5示意我国某河床的横截面,甲、乙、丙A.IB.II表示不同时期的河床横截面线。据此完成11~12题。C.ⅢD.IV7.该处三级陡崖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流水侵蚀B.海水侵蚀丙C.地壳抬升D.冰川侵蚀装某地质考察队在某山区考察时,在冰缘区的陡崖坡脚地带发现了大量“倒石堆”(堆积在图5岩壁下方的石块碎屑物,粒径上部小下部大),如图4所示。据此完成8~10题。11.符合该地河床一般发展过程的是岩壁一倒石堆A.丙一乙一甲B.乙一甲一丙C.甲一乙一丙D.丙一甲一乙12.这种河床演变现象一般发生在A.河流上游地区订B.河流中下游地区C.河流入海口附近图4D.河流出山口附近8.据材料推测,与倒石堆地貌形成直接相关的地质灾害是图6示意某区域两个时刻的等压线(单位:hPa)。据此完成13~14题A.地震B.崩塌C.泥石流D.滑坡996998甲10029969.高山冰缘环境发育倒石堆的地质作用主要是1000100210041004M1000A.冰川堆积B.流水堆积10061006C.风力侵蚀D.冻融风化10.该地质考察队考察的山区可能是-10081008A.秦岭B.南岭10月8日14时10月8日20时C.天山D.阴山图6高二地理试卷(二)第3页(共8页)高二地理试卷(二)第4页(共8页)高二地理试卷(二)8.B【解析】倒石堆以上岩壁陡峭,大量松散岩屑一、选择题崩塌堆积,直接形成倒石堆,B正确;地震容易导1.C【解析】图甲中①点附近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致崩塌,进而形成倒石堆,但不是直接相关的地质即将由昼入夜,为昏线,正值日落,A错误;图乙中灾害,不符合题意,A错误;若发生泥石流,碎屑堆②点附近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即顺时针方向即将积物会顺坡而下到达谷底,不符合题意,C错误;由昼入夜,为昏线,正值日落,B错误。图丙中③点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整体顺坡向下滑附近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即将由夜入昼,为晨线,动的现象,与倒石堆不符,D错误。正值日出,C正确:图丁中④点附近顺着地球自转9.D【解析】高山冰川边缘冻融作用显著,风化作方向,即将由昼入夜,为昏线,正值日落,D错误。用强烈,岩体易崩解破裂,堆积形成倒石堆,D正2.B【解析】③地所在纬线的昼弧所跨经度为8×确:冰川作用堆积物大小混杂,不符合材料中堆积30°=240°,因此③地昼长=240°÷15°=16小时,物粒径上部小下部大的形态,A错误:风力侵蚀和B正确。流水堆积作用不会形成倒石堆,B、C错误。3.B【解析】教学楼面朝正南方,此时太阳位于天10.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该山区倒石堆发育在空的东南靠近正南方向,当地经度为121°E,地方冰缘区的陡崖坡脚地带,可知该山区海拔较高,时与北京时间相差仅4分钟,此时应为上午且更有冰川发育,秦岭、南岭、阴山海拔不够高,无冰接近正午,结合选项,此时最可能是10:30,B正川发育,A、B、D错误。确:7:30太阳初升更靠近正东方位,A错误:13:3011.A【解析】图中河床两侧不对称,较陡的河床受和16:30太阳位于天空的西南方向,C、D错误。侵蚀会不断后退,较缓的河床接受堆积,会不断4.B【解析】由材料可知,该地的纬度为32N。冬向河中方向推进,因此符合该地河床一般发展过至日12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H=90°-(32°程的是丙一乙一甲,A正确。+23.5°)=34.5°。该日为12月19日,距冬至日12.B【解析】图中河床两侧不对称,是河流侧蚀作较近,正午太阳高度略大于34.5°,但此时为上午用的结果。河流上游地区流经山区,落差大,水10:30,尚未达一天的最大太阳高度,再结合图中太阳在天空的位置及图中树干及其影长可知,此流急,以下蚀作用为主,A错误;河流中下游地区时的太阳高度约为30°,B正确。较为平坦,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河流容易出现5.C【解析】该日后一个月内,即12月19日至次弯曲,曲流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床两侧不对年的1月19日,太阳直射点先向南移再向北移,称,B正确:河流入海口附近和河流出山口附近我国该中学的正午太阳高度先减小后增大,故正以堆积作用为主,C、D错误。午树影先变长再变短,C正确。13.D【解析】读左图,根据等压线的分布,黄海地6.C【解析】读图3右图可知,Ⅲ最先遭受侵蚀,说区东南方气压高于西北方,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明Ⅲ岩性最松软,C正确。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即东南指向西北,在地转偏向7.A【解析】太行山东侧为半湿润区,降水较多,外力及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北半球向右偏转为偏力作用应以流水作用为主,A正确。南风。D正确。高二地理参考答案第3页(共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新时代高中教育联合体2025年11月高二学年期中联考巩固卷(二)地理.pdf 新时代高中教育联合体2025年11月高二学年期中联考巩固卷(二)地理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