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章陆地与海洋第二节海陆变迁导学案【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并说出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2.会讲述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故事。3.通过读“世界板块分布”图,在地图上指出七大板块,并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重点)4.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上两大山系的成因,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重点和难点)自主学习:1.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是德国的科学家。2.大陆漂移说认为,大约在2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块,大陆周围是一片大洋,后来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分布状况。3.20世纪60年代,在的基础上,形成了学说。该学说认为,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和若干小板块拼合而成,而且各板块处在不断的之中。4.一般的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的地壳比较。5.世界上火山和地震的集中分布区,大都位于板块。6.全球90%以上的火山和地震分布在和。二、合作探究活动一:观看:喜马拉雅山“鱼龙”化石图片,回答:1.这种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为什么会被掩埋在今天的世界屋脊上?2.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活动二:下面是海陆变迁的两个实例,请解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1)黄河三角洲在不断“生长”,平均每年以1.5~3千米的速度向渤海推进。(2)荷兰作为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1∕4的陆地低于海平面,约1∕5的国土来自围海造田。活动三:读“世界板块的分布”图说出七大板块的名称和大致范围。七大板块中哪个板块以海洋为主?它被哪些板块包围着?图中A、B两地,哪个地方的地壳比较稳定?哪个地方的地壳比较活跃?主要原因是什么?活动四:阅读课本P52~P53内容,并做下面的小活动,填空:两张桌子中间有5厘米的缝隙,两本书分别放在两张桌子上代表两大板块,其书脊相对。当两本书往两边拉开时,则两书脊间出现空隙;当两本书往书脊方向挤压时,则可能出现沿着书脊往上拱起或者往下凹陷的现象。(1)板块运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另一种是。(2)张裂的地方常常形成,挤压的地方往往出现。(3)读课本P52图3-2-5和P53图3-2-7,说出横贯欧亚大陆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和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等组成的科迪勒拉山系,各由哪几个板块碰撞、挤压后隆起而形成。阿尔卑斯山脉是由板板块和板块挤压形成。喜马拉雅山脉是由板块和板块挤压形成。落基山脉是由板块和板块挤压形成。安第斯山脉是由板块和板块挤压形成。三、课堂检测1.下列沧海桑田的变化,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是()A.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B.海底的古河流三角洲C.荷兰的填海造陆D.红海的不断扩大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图3.4是不同时期大陆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2~4题。2.以下哪一幅图表示的是现代大陆的分布状况()A.①B.②C.③D.④3.下列事实中,可以作为大陆漂移说证据的是()A.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B.世界陆地轮廓都比较破碎C.大西洋两岸古老地层的相似性D.我国东部海域发现古河流的遗迹4.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的原因是()A.陆地上大量的水土流失B.岩石圈板块的运动C.火山和地震D.全球气候的变化5.世界的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A.板块的内部B.大河的沿岸地带C.大陆的边缘D.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6.七大板块中,几乎全部位于海洋的是()A.南极洲板块B.印度洋板块C.太平洋板块D.非洲板块7.南、北美洲的分界线是()A.苏伊士运河B.巴拿马运河C.土耳其海峡D.地中海8.读图3.5,回答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板块名称。A,B,C,D,E,F,G。(2)澳大利亚大陆位于板块上,中国位于板块上。(3)全部位于大洋上的板块是板块,在其周围多火山、地震,原因是处在板块的。(4)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处在板块和板块、板块的挤压处。(5)根据板块的运动方向推测:太平洋的面积将(扩大或缩小),大西洋的面积将(扩大或缩小)。A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