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七年级人教版历史上学期月测一 1--5课(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七年级人教版历史上学期月测一 1--5课(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七年 级 历 史 人 教 版 上 册月 测 一 (B)
总 分 核分人
题号 一 二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每题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史实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是 ( )
A.云南元谋发掘的粗糙石器 B.半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粟
C.河姆渡遗址发掘的磨制石器和稻谷 D.大汶口居民会制作黑陶和白陶
2.下列三幅图片中文物共同反映了 ( )
A.中原最早栽培水稻 B.原始手工业的进步
C.农耕工具丰富多样 D.原始农业的发展
3.“与赤帝(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行其志。”胜利一方是 ( )
A.炎帝 B.蚩尤 C.黄帝 D.仓颉
4.禅让制是传说中部落联盟推选首领的制度,舜禹的千古佳话就是禅让制在这一时期的最好体现。禅让制作为早期推选首领的制度,其主要标准是 ( )
A.财产 B.血缘
C.才能 D.出身
5.大汶口文化距今约5900-4400年。山东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这一时期,在同一墓地的墓葬,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玉器,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 ( )
A.同一群体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B.大汶口居民有了私有财产
C.国家产生 D.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
6.下面考古成果反映了我国哪个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 ( )
①粟米遗存 ②钻孔石斧 ③半地穴式图形房屋 ④人面鱼纹陶盆
A.半坡人 B.河姆渡居民
C.大汶口居民 D.山顶洞人
7.下列有关夏商周的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西周确立分封制 ②盘庚迁都 ③夏朝的建立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①③
8.传说蚕丛是蜀地首先称王的人,他的眼睛向前突出。下图所示文物与蚕丛形象吻合。由此可见( )
A.传说与神话都是真实的历史
B.考古是了解历史真相的唯一途径
C.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
D.传说的历史价值远超考古发现
9.“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捍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材料说明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 ( )
A.抵御外敌侵扰,巩固西周统治 B.建立严格的等级制度
C.镇守边疆,为周王室开疆拓土 D.实现王权的高度集中
10.“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具有的特点是 ( )
A.华夏民族生活在大河流域 B.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C.远古时期人类创造了许多文明成就 D.杂居交流、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
11.侯马盟书是春秋晚期晋国卿大夫举行盟誓时用毛笔写在玉片上的约信文书,其中有一部分记载到“卿大夫宣誓效忠赵氏的誓约……”该盟书反映出春秋时期的政治现象是 ( )
A.诸侯争霸,纷争不断
B.铁器的使用,生产力提升
C.礼崩乐坏,诸侯地位上升
D.国家实现统一
12.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思维导图,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A.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B.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C.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D.中华文明的起源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 小题,共36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原始人化石的主要代表有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原始人使用的工具是打制石器,主要依赖采集果实和挖掘植物根块为生,同时狩猎活动对其也有重要的意义。他们还懂得使
用天然火。原始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血缘家庭,若干个血缘家庭形成了较为松散的社会组织。
材料二:史前时代的各种文化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中国猿人时期至旧石器时代初期,距今约50万至40万年前;河套时期至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20万至10万年前;山顶洞人时期至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10万至2万年前;彩陶文化时期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300年。母系氏族社会形成于四五万年前的彩陶文化时期,中心区域分布在今陕西省中部、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一带,以原始农业为主。
(1)结合材料一总结:人类最早的经济生活方式有哪两种 (2分)火对原始人的生活有哪些帮助 (3分)火的使用,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 (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搭配。(3分)
北京人 母系氏族社会
新石器 半坡人
河姆渡居民
(3)请你分析原始农业的出现,使人类的居住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
14.夏、商、西周是我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取得了巨大飞跃,给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10分)
材料一: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礼记·礼运》
材料二: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1)据材料一,指出“天下为家”的局面是从谁开始的 (2分)这一局面的出现与哪一制度有关 (2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制度 (2分)这一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4分)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吕氏春秋》上记载着一个故事:大力士乌获将牛尾巴都拉断了,牛却纹丝不动;一个小孩牵着牛鼻环,牛倒乖乖地跟他走了。
材料二: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属于何种史料 (4分)谈谈你对史料与历史研究关系的认识。(2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中出现的新变化。(2分)并分析该变化所起到的历史作用。(4分)
月测一(B)答案
1. 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作旧石器时代。元谋人和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A符合题意;半坡
人、河姆渡居民、大汉口居民生活在新石器时代,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 D【解析】“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是农作物,“新石器时代单孔磨制石斧”是磨制石器,“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是农耕工具。它们共同体现了原始农业的发展。故选D。
3. C【解析】据题干“与赤帝(炎帝)战于阪泉之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战役是阪泉之战。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故选C。
4. C【解析】禅让制是将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推举人才的标准为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故选C。
5. A 【解析】由材料“距今约5900-4400年”“大汶口文化晚期”“这一时期,在同一墓地的墓葬,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玉器,有的却一无所有”可知大汶口晚期同一群体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故选A。
6.A【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人过定居生活,使用磨制工具,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种植粟。故选A。
7. B 【解析】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之后商王盘庚迁都;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依
据时间顺序,③②①符合题意。故选B。
8.C 【解析】据题意可知,图示文物与传说中蚕丛的形象吻合,二者能够相互印证,说明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故选 C;传说和神话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历史,排除A;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传说的价值不一定超过考古发现,排除D。
9.A【解析】由材料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是为了抵御外侮,拱卫王室,以巩固西周统治,故选 A。等级制度在材料中未提及,排除B 项;题干强调的是抵御外敌而不是开疆拓土,排除C项;西周并未实现王权的高度集中,排除D项。
10. 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华夏民族是多民族杂居、民族交融形成的,D项正确;华夏民族生活在大河流域,题干未涉及,排除 A项;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题干信息未说明,排除B项;题干信息未涉及远古文明,排除 C项。故选 D。
11. C【解析】根据材料“卿大夫宣誓效忠赵氏”可知,士大夫不再效忠周王室,改效忠诸侯,体现出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地位上升,势力日益壮大。故选C。
12. B【解析】根据图片信息“生产工具改进”和“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等可知,该同学学习的主题是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各诸侯积极争夺霸主地位。春秋时期,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农业得到发展,同时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商业活动逐渐活跃。故选B。
13.(14分)(1)采集和狩猎。(2分)帮助: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御寒。(3分)
意义: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演化史上的里程碑。(4分)
(2)(3分)
(3)原始农业的出现,使人类过上了定居的生活。(2分)
14.(10分)(1)启。(2分) 世袭制。(2分)
(2)分封制。(2分)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4分)
15.(12分)(1)材料一:文献史料;材料二:实物史料。(4分)
认识:历史研究离不开对历史史料的研究,史料证明历史研究,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言之有理即可)(2分)
(2)新变化: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2分)
作用: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