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七年级人教版历史上学期周 测 七 16-18课(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七年级人教版历史上学期周 测 七 16-18课(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七年 级 历 史 人 教 版 上 册 周 测 七
总分 核分人
题号 一 二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每题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曹操三次发出《求贤令》“唯才是举”,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不论其出身地位如何,都提拔重用,因而曹操周围“猛将如云,谋臣如雨”。材料旨在说明曹操在汉末迅速崛起的原因是( )
A.挟天子以令诸侯 B.善于用人
C.重视农业生产 D.重视“以德化民”
2.整理表格是我们历史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下表反映的战役应是( )
时间 200年
交战双方 曹操和袁绍
战役特点 以少胜多
战役结果 曹操取得胜利
3.在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起到了重要作用。下列对其表述正确的是( )
A.这两次战役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B.这两次战役曹操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C.赤壁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D.官渡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4.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称帝,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于( )
A.公元2世纪前期 B.公元2世纪后期
C.公元3世纪前期 D.公元3世纪后期
5.“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材料中的“臣下”指的是 ( )
A.曹操 B.诸葛亮
C.周瑜 D.孙权
6.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个政权积极发展内政,下列内容正确的是 ( )
①孙吴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②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③诸葛亮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④蜀汉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西晋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短命王朝,虽出现过太康之治的盛世局面,但在短暂辉煌过后,便迅速地衰败下去。导致西晋速亡的主要原因是 ( )
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②内迁各族武力进攻西晋王朝 ③统治集团腐朽 ④皇族间连年混战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8.“经过这次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大量伤亡,西晋的统治机能也从此瘫痪。”材料旨在说明“这次变乱”的 ( )
A.背景 B.过程 C.目的 D.影响
9.右图是西晋“晋归义胡王”金印,这枚金印是晋武帝司马炎赐授给归化的匈奴族首领的,它可以用来佐证 ( )
A.十六国民族政权割据
B.魏晋时期北方各族内迁
C.西晋统治的短暂
D.西晋统一
10.东晋初年,帝(司马睿)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显著),(王)敦与从弟(王)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材料说明的最主要问题是 ( )
A.王敦王导有谋反之心 B.东晋偏安导致江南政体混乱
C.东晋皇权被相权左右 D.东晋政权得到了世家大族的支持
11.下列选项中属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江南地区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B.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经验比北方丰富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D.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长期相对比较稳定
12.南朝,是中国历史上四个汉族王朝的统称,上承东晋下启隋朝,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历一百六十九年。它们的都城都在 ( )
A.建康 B.洛阳 C.长安 D.北京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6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令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1)请简要概括诸葛亮的核心观点。(2分)
材料二: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2)材料二评述的是发生在东汉末年的哪次著名战役 (1分)有人说,这首诗中的第一句“烈火西焚魏帝旗”存在历史知识上的错误,他为什么这样说 (4分)
材料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志在千里”指的是什么 (2分)为实现远大理想,曹操做了怎样的努力 (6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1)据材料一,指出图示中A处和B处的时间。(2分)西晋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标志是什么 (1分)
材料二:八王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一次战役里,有30多万人参战,死伤10万人左右。洛阳周围13岁以上的男子,都被迫当兵或服徭役。米价贵到1万钱一石。人民流离四散。
(2)材料二反映的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1分)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 (1分)导致了什么后果 (6分)
15.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研究性学习。(10分)
材料一:西晋末年,北方士族为躲避战乱,纷纷南迁,部分在晋江两岸定居,劳动生息。晋江之名,即始于此。清道光《晋江县志》曾记载:“以晋南渡时,衣冠避此者多沿江而居,故名。”
(1)据材料一,概括西晋末年的社会现象。(2分)
材料二:南朝《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反映的是什么时期江南的社会生产状况?(1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民勤本业”。(4分)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材料一与材料二两种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3分)
周测七答案
1. 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曹操三次发出《求贤令》“唯才是举”,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不论其出身地位如何,都提拔重用。这说明曹操在汉末迅速崛起的原因是善于用人,B符合题意。
2. 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决战,曹操以少胜多,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C项符合题意。公元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决战,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曹操失败。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故D 项不符合题意。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排除 A 项;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与秦军的决战,排除 B 项。故选 C。
3. A【解析】此题考查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点。在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起到了重要作用。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决定性胜利,但在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军打败,所以B 项说法不正确,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所以C、D不正确。B、C、D项的说法均不正确。故选 A。
4. 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年份换算世纪千(百)位数加1,故我国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公元3世纪前期,C项符合题意。
5. 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根据“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可知与诸葛亮讨伐曹魏相关,B项符合题意。“伐魏兴汉”与曹操不符合题意,A项排除;C、D两项与材料中的“臣下”无关,排除。
6. 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故③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孙吴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蜀汉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故①②④表述正确,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7. A【解析】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各民族人民为奴婢;晋惠帝昏庸无能,皇族内部爆发“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由盛而衰;316年,内迁的匈奴人攻陷西晋都城,腐朽的西晋王朝在八王之乱和内迁各族武力进攻的双重打击下灭亡。因此,②③④符合题意;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不是西晋灭亡的原因,排除①,A项正确。
8. D【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八个宗室亲王为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这场战乱历时十几年,西晋由盛转衰。经过这次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大量伤亡,西晋的统治机能也从此瘫痪。这说明的是这次变乱的影响,故选 D。
9.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依据题干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北方各族大量内迁,晋武帝为笼络各民族,常常颁赐金印给各族首领,故B 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10. D【解析】“王与马,共天下”中的“王”和“马”分别指王导和司马睿。317 年,司马睿在以王导为首的世家大族的拥戴下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导的堂兄王敦。王氏其他子弟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重用。故对“王与马,共天下”的理解正确的是东晋政权得到世家大族支持。
11. 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开发的原因包括: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北方战乱,人口南迁,为南方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还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但题干考查的是最主要原因,所以选 C,排除 A、B、D。
12. A
13.(15分)(1)曹操雄据北方,难以抗衡;要与孙权联合起来,共同抗曹。(2分)
(2)赤壁之战。(1分)三国时的魏国是曹操的儿子曹丕建立的,曹操并未称帝,因此,“魏帝”应该是曹丕,而不是曹操。所以,不能说“烈火西焚魏帝旗”。(4分)
(3)“志在千里”指的是统一全国。(2分)
努力: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主动权;招揽各种人才;收编投降的青州黄巾军精锐,壮大了队伍;实行屯田;在官渡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又挥师南下想要统一全国,与刘孙进行赤壁之战。(回答三点即可,6分)
14.(11分)(1)A:266年;B:280年。(2分)西晋灭吴。(1分)
(2)“八王之乱”。(1分)晋惠帝。(1分)后果:这场战乱给北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人民饱受痛苦。中原幸存者大量逃往南方,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这场战乱历时十几年,严重削弱了西晋的国力,成为西晋由盛而衰的转折点。(6分)
15.(10分)(1)社会现象:北方战乱,北民南迁,部分在晋江沿岸定居,“晋江”由此得名。(2分)
(2)时期:东晋南朝时期。(1分)
史实说明: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增加,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有很大改进;
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多种经营。(4分,回答两点即可)
(3)联系: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和大量劳动力,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3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