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东莞市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东省东莞市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期间,一方面彻底销毁收缴的鸦片;一方面发表声明,外国商人不仅可以正常贸易,且往中国贸易时会得到保护。这表明,林则徐( )
A.对外政策灵活 B.主张学习西方技术
C.禁烟效果显著 D.坚决捍卫领土主权
2.徐继畬曾说:“逆夷以商贩为生,以利为命,并无攻城略地割据疆土之意,所欲得者,中国著名之马(码)头,以便售卖其货物耳。”他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 )
A.抢占中国市场 B.割占中国领土 C.进行资本输出 D.掠夺工业原料
3.鸦片战争以前,广州伍家的怡和行(十三行之一)在外贸方面占有优势。鸦片战争以后,怡和行所享有的垄断特权结束,最终走向衰败。下列与怡和行衰败有关的选项是( )
A.五口通商 B.割让香港岛 C.战争赔款 D.协定关税
4.1856年英国炮轰广州城,广州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把上岸的侵略者赶跑。1858年广州牛栏冈一带群众协力迫使英法联军狼狈逃回城里。据此可知,当时( )
A.群众有反侵略的意识 B.义和团运动开始兴起
C.清政府坚决抵抗英军 D.广州城尚未开埠通商
5.比较下面两幅中国近代开放商埠平面示意图,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中国的进出口被列强垄断
B.外国侵略势力从东南沿海深入中国腹地
C.侵略者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D.清政府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歌曲《梦驼铃》中一句“风沙挥不去苍白,海棠血泪”,中国版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像一个“海棠叶”,可后来变成一只“大公鸡”。中国版图的缩小与哪个国家关系最大 ( )
A.英国 B.日本 C.法国 D.俄国
7.1853年,太平天国通知访问天京的英国公使:准许来华经商,惟警告英国不准再卖鸦片,且不承认英国与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1861年,英国派人到天京提出平分中国,愿帮助打倒清朝的谈判,遭到太平天国的拒绝。这说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具有( )
A.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 B.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
C.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D.成熟的近代外交理念
8.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主张:“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这一主张( )
A.满足了农民阶级要求 B.实现了中国社会的富强
C.挽救了太平天国运动 D.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9.洋务运动时期,同文馆翻译书籍如下表(部分)。这有利于( )
书名 编译者
《化学阐原》 (化学教习)毕利千
《全体通考》 (医学教习)德贞
《电理测微》 (总教习)欧礼斐
《算学课艺》 (优秀学生)席淦等
A.传播西方科技文化 B.弘扬传统社会习俗 C.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D.学习西方先进制度
10.李鸿章于1881年上奏,“统计九年以来,华商运货水脚(水路运输费用),少人洋人之手者,约二三千万两。”出现这一现象 的原因是( )
A.新式海军的创建 B.民用企业的创办
C.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D.军事工业的创办
11.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军事工业、其管理方式仍然是封建衙门式的;洋务运动中所办的民用企业,大多是由慈禧政府专派大员管理、用人理财悉听其调度。据此可知,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 )
A.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 B.封建统治者不支持这场运动
C.得不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西方列强的大肆侵略和破坏
12.据统计,1875年《申报》对收复新疆的报道有19篇,1877年增至40篇,1880年增至177篇。1875-1877年,报道以战时消息居多。1879年后,围绕“海防与塞防”“收复伊犁”“新疆善后”等评论增多,且多刊于头版。这反映出( )
A.民间舆论影响朝廷决策 B.收复新疆成为朝野共识
C.时人国家主权意识增强 D.清廷疏于海上防务建设
13.观察下图漫画,图中日本人已将“赔款二亿两”收入囊中,正在抢夺清朝官员手里“中国贸易”的钥匙,该漫画可以用于说明《马关条约》( )
A.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B.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C.使中国的社会自然经济开始受破坏
D.日本获利后列强掀起划分中国狂潮
14.在西方人眼里,中日战争,无论谁败,都是两败俱伤。他们反可坐收渔人之利……这种“瓜分运动”就是甲午的败仗引起来的。这说明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的主要影响是( )
A.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B.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D.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5.《申报》作为当时有广泛影响力的报纸,在中日甲午战争前多次对日本的明治维新进行讥笑和嘲讽,并一直认为中日战争中国必胜。但战后《申报》又高度赞扬日本改革,主张中国应仿效日本进行变法。这种变化反映了( )
A.政府放松了对言论的监管 B.报刊报道态度影响战争胜负
C.国人对战争进行深刻反思 D.清王朝制度变革以失败告终
16.康有为先后完成《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和《大同书》等著作,找出各种论点,说明孔子亦是一个主张维新的人。康有为此举主要是为了( )
A.引进西方技术 B.支持变法主张
C.宣扬民主共和 D.推翻清朝统治
17.右图《远去的足音》描绘了19世纪末维新志士赴义的情景,塑造了为变法图强、唤醒民众而英勇献身的六君子形象。这一作品体现了画中人物( )
A.推翻清廷的革命精神 B.坚决反帝的英雄气概
C.壮志未酬的爱国情怀 D.实现共和的蓬勃斗志
18.在戊戌变法期间,军机大臣们在为光绪帝草拟的变法诏令中,往往偷梁换柱,变换其内容。还有些守旧官僚,以“看不懂”或“没办过”为借口,拒不执行变法诏令。由此可见,戊戌变法( )
A.缺乏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B.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
C.对近代社会没有积极影响 D.受到了封建顽固势力阻挠
19.“义和团运动表现了被侵略者对于侵略者郁积已久的愤怒,包含着旧式小农和手工业者因自然经济分解而蒙受的痛苦。”这段材料反映了义和团运动( )
A.兴起原因 B.斗争方式 C.活动区域 D.发展策略
20.1900年6月,英国人赫德在电报中称:“(河北)保定义和团更活跃,比利时人和法国人都逃走了,火车也停开了,工厂、铁路也被捣毁了。”9月,又称“义和团正成群结队来到北京周围,甚至在城内出现了”。这从侧面说明了( )
A.列强在华企业全部停工 B.义和团认清清政府本质
C.义和团运动具有排外性 D.英国在华权益未受冲击
21.漂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在自身重力不变的情况下,外来的压力加重力小于浮力时,就会上浮,反之则会下沉。下面与右图的外力有关的史实是( )
A.《辛丑条约》的签订 B.《马关条约》的签订
C.《南京条约》的签订 D.《北京条约》的签订
22.同盟会建立后,其机关报《民报》与梁启超《新民丛报》展开论战,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廷,反对君主立宪。1906年《民报》销量达1.7万份,远超保皇派刊物。这种现象说明( )
A.资产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B.君主立宪开始被认可 C.革命思想成为时代主流 D.革命与改革殊途同归
23.“中山路、三民路、首义路、起义街、民权路……历史的烟云,已化作这座城市不可磨灭的印记。”根据所学知识推测,这座城市最有可能是( )
A.武汉 B.南京 C.广州 D.南昌
24.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颁行法令,要求废除满式的官服顶戴,以新礼服代替旧式官服,不分级别高低,凡任职的官员,一概统一着装,民间争相效仿。这说明当时
A.人人享有充分自由 B.政治影响社会生活
C.实现社会民主平等 D.借鉴西方文官制度
25.辛亥革命后,梁启超说:“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如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这体现了( )
A.自强求富符合潮流 B.改革维新势在必然
C.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D.民主科学利国利民
2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南京临时政府还设立了实业部,并要求各省成立实业部。这可以说明( )
A.列强加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 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
C.中国重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D.中华民国政府鼓励实业发展
27.如图为1917年的时政漫画《这把交椅能坐几人》,描绘了各路人士在四方的手臂推动下,争夺一把“交椅”。这幅漫画反映了( )
A.北洋政府权力争夺激烈 B.社会各界追求民主政治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各路人士追求国家统一
28.《觉醒年代》电视剧中,陈独秀在震旦大学演讲中提到:“要找到世界上最先进的思想来武装我们的人民;来塑造一代新青年;来创造一个薪新的国家!。”为此他( )
A.主张暴力革命推翻清朝君主专制统治 B.探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方案
C.创办《新青年》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 D.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宣扬儒学治国论
29.1918—1919年,鲁迅先后在《新青年》上发表《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随笔,对儒家伦理“三纲”中的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给予了有力的批判。这主要表明鲁迅( )
A.弘扬传统文化 B.抨击封建礼教
C.提倡民主科学 D.倡导文学革命
30.报刊是社会的晴雨表,以下报刊创办说明( )
刊名 主要撰稿人 刊行年月 地点 内容
《时务报》 梁启超 1896年8月 上海 号召变法图强
《民报》 胡汉民、章太炎 1905年11月 日本东京 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新青年》 陈独秀 1915年9月 上海、北京 宣传民主、科学新思想
A.中国近代社会变迁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B.中国近代的政治制度日益完善
C.探索国家出路是中国近代的重要任务
D.政府主导探索国家出路的任务
二、综合题
31.近代中国一般把由外国商船运来的海外物品称为洋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摘编自高中历史教材必修2
材料三 随着洋货的日益冲击,财富不断外流,为此不同阶层的中国人做出不同应对。
代表言论 代表人物、口号 具体举措及影响
应对一 西洋……岁入财赋动以数万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 曾国藩、李鸿章口号:“自强求富” 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三年内,外国轮船公司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
应对二 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 人物:赵三多口号:“扶清灭洋” (团民)见有售洋货者,或紧衣窄袖者,或物仿洋式,或上有洋字者,皆毁物杀人。
应对三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人物:张謇口号:“实业救国” (张謇)放弃高官厚禄,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40—1860年英国向中国输出的英国产品总值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洋货进入中国后,社会出现了怎样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种应对举措,对其进行评价。
32.历史遗迹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某班围绕“广东历史遗迹里的近代中国”分组实地考察并搜集了如下材料,准备形成考察报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组别 遗迹 简介
第一组 鸦片战争博物馆 18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收缴的鸦片。1985年,为了更好地收集、研究鸦片战争历史的文物资料,保护鸦片战争遗址,向人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设馆名“鸦片战争博物馆”。
第二组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 1911年4月27日,同盟会发动广州起义失败,100多人殉难,潘达微先生将收殓的72具遗骸营葬此地。后经不断扩建,成为今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
第三组 广州万木草堂 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讲授今文经学、西方学说等内容,梁启超等维新志士曾在此求学。这里是近代维新思想的重要孕育地,为戊戌变法培养了核心骨干力量。
第四组 《新青年》社广州旧址 1921年,因上海刊社遭查封,《新青年》迁至广州昌兴街26-28号续刊。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刊物,迁粤后的《新青年》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思想启蒙。如今旧址旁设有展陈空间,成为见证新文化运动后期思潮转向的重要史迹。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历史遗迹的史料类型。
(2)在第一、二、三组中任选一组,帮该小组撰写一份简要的考察报告。(要求:标题清晰,结合材料信息简要说明考察内容,结论明确)
示例:关于《新青年》社广州旧址的考察报告
考察内容:我们小组考察了《新青年》社广州旧址,该旧址位于广州昌兴街26-28号,是《新青年》遭查封后迁址续刊的所在地。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刊物,迁粤后的《新青年》在此继续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深入推进思想启蒙运动,成为了新文化运动后期思潮转向的关键历史见证。考察结论:该旧址不仅见证了新文化运动后期的思想转向,更是马克思主义在华南地区早期传播的重要阵地。
三、材料题
33.一部留学史就是一部学习西方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并逐步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留美幼童返国后职业(职务)统计表(部分)
职业(职务) 人数
国务总理、外交部长、公使、海关官员、铁路官员、陆海军军官等 63人
军医、教师、铁路工程师、律师、冶矿技师等 28人
商业经营 8人
注: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选派了120名10岁至16岁的幼童赴美留学,大部分于光绪七年(1881年)撤回。
——根据【美】勒法吉《中国幼童留美史》整理
材料二 经历重创的清政府开始把眼光从“泰西各国”转向日本。1898年8月,光绪帝发布上谕,“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又于1903年8月制定“奖励游学毕业生的章程”,对毕业生分别授予科举头衔,并予以录用。向日本派遣留学生便作为一项政策确立下来,赴日留学之风骤然兴起。
——摘编自彭洁《简论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变化》
材料三 中国近代史上兴起的第三次留学热潮,当时国家正处于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人们感到痛苦彷徨”。法国是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摇篮,于是大批“输世界文明于国内”的人们,形成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这次留学热潮的最大特点是,他们把“俭学”和“勤工”、教育和生产劳动有机结合起来……涌现了一大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新型知识分子,如周恩来、蔡和森、邓小平等。
——摘选自李玉民《中国近代留学的三次热潮》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后期中国出现留学热潮与哪一事件相关。并分析这一留学潮的历史意义。
(2)对比材料一,指出材料二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留学生出国学习方向有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第三次留学热潮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
1.A
2.A
3.A
4.A
5.B
6.D
7.B
8.D
9.A
10.B
11.A
12.C
13.B
14.C
15.C
16.B
17.C
18.D
19.A
20.C
21.B
22.C
23.A
24.B
25.C
26.D
27.A
28.C
29.B
30.C
31.(1)趋势:不断增长。
原因:《南京条约》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和协定关税的条款,便利了英国的商品输出。
(2)现象:洋布充斥中国市场,传统土布滞销。
影响:使得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3)评价:应对一:曾国藩、李鸿章等开展的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应对二: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答出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即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带有盲目排外色彩,不利于中国社会进步。
应对三:以张謇为代表兴起的“实业救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下,内忧外患的危机严重阻碍着民族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或者答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下,民族工业无法正常发展,无法实现“实业救国”。)
32.(1)实物史料;一手史料
(2)示例一:关于鸦片战争博物馆的考察报告
考察内容:我们小组考察了鸦片战争博物馆,该馆是为了纪念林则徐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而修建。博物馆坐落于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旧址上,馆内收藏了大量有关林则徐和鸦片战争的文物,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资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考察结论;该博物馆见证了近代中国遭受的侵略和我国人民抵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
示例二:关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的考察报告
考察内容:我们小组考察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该墓园坐落在广州黄花岗,是为了纪念在黄花岗起义(广州起义、辛亥革命)中壮烈牺牲的七十二位革命党人而修建。烈士墓园是广州作为近代革命策源地的重要见证,七十二位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当时全国人民的斗志,给后人也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考察结论:该烈士墓园见证了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为追求民主共和而进行的不懈斗争及英雄气概。
33.(1)事件:洋务运动
历史意义:有利于传播西方技术文化;有利于培养新式人才,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发展。
(2)变化:留学地点从欧美国家转向日本;学习内容从以学习技术为主变为政治制度为主。
历史背景:甲午战争清政府惨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使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众救亡意识日益觉醒等。
(3)特点:教育和生产劳动有机结合起来。
作用: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骨干;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