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实验学校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深圳实验学校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初二年级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 60分钟 试卷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一位外国历史学家表示:“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他意在说明( )
A.虎门销烟的主要影响 B.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C.中英正当贸易的开始 D.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
2.下面表格内容可以用于分析( )
国家 枪支型制 射程 射速
中国 鸟枪(前装滑膛火绳枪) 100米 1至2发/分钟
英国 伯克式(Barker)前装滑膛燧发枪 200米 2至3发/分钟
布伦士威克式(Brunswick)前装滑膛击发枪 300米 3至4发/分钟
A.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 B.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C.英国在战争中的获利情况 D.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后改革的背景
3.19 世纪 40 年代,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遭到严重破坏,中国海关失去了保护本国工、农、商业生产的作用。出现这一后果是因为清政府被迫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根据嘉定县相关记载,鸦片战争前五口之家“日织一匹,赢钱百文”;鸦片战争后“洋布盛行,土布日贱,计其所赢,仅得往日之半”。这一变化反映了当地()
A.民众的生活得到改善 B.自强求富初显成效
C.传统纺织业受到冲击 D.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5.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历史评价是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林则徐派人明察暗访,缉拿烟贩,开展禁烟活动
B.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与英、法、美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D.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6.从 18世纪末开始,英国等西方列强疯狂向中国走私鸦片,掠走中国3亿-4亿银元;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抢劫并烧毁了中国皇家园林圆明园,沙俄也乘机侵占中国 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这充分反映出()
A.中国地大物博,且人口众多,市场广阔 B.西方列强的侵略导致近代中国积贫积弱
C.中国人民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优良传统 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具有野蛮性与掠夺性
7.《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由两广总督兼任。1861年,为适应和西方国家交往的需要,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上述变化反映了()
A.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B.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
C.外交体制逐渐现代化 D.清廷政治制度全盘西化
8.在围剿太平军的过程中,清政府给了地方极大的权力,军政大权不断下移。李鸿章等官员在这十数年间。通过战争为自己积累了巨大的权力和人脉。材料意在强调太平天国运动()
A.提升了农民社会地位 B.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
C.打击了外来侵略势力 D.削弱了清朝中央权力
9.1859 年,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法西洋之善法”,不仅要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武器、设备,还应系统地学习其法规、制度,“变风气法度”,与“西人并雄”。上述主张()
A.体现了国家治理方略的探索 B.推动了传统社会的转型
C.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 D.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
10.徐中约曾这样评价洋务运动:“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新式国家,事实上,他们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材料表明洋务运动()
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B.本质上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C.实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标 D.受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抵制
11.下表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的部分物理教科书的信息。这些翻译活动()
书名 原著者 编译者
《格致小引》 (英)赫施赉 (英)罗亨利、瞿昂来
《通物电光》 (美)莫耳登 (英)傅兰雅、王季烈
《物体遇热改易记》 (英)瓦特斯 (英)傅兰雅、徐寿
A.宣扬了革命思想 B.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
C.动摇了清朝统治 D.传播了西方科学知识
12.史载:轮船招商局初期仅有轮船三艘,1876年增至十二艘,洋商大起嫉忌,旗昌、怡和、太古等外国航运公司纷纷跌价。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洋务运动()
A.使中国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B.使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C.对外国资本入侵有一定的抵御作用 D.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13.中法战争中南洋舰队和福州船政局遭到法军突然袭击而毁灭,以及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覆没的悲惨结局,成为守旧势力恣意抨击洋务派的把柄,他们更加猛烈地攻击洋务派,全然否定洋务运动,甚至幸灾乐祸,把洋务运动一概视为“彻底破产”了。这说明()
A.封建顽固思想根深蒂固 B.西方科技实用价值极其有限
C.洋务企业规模受到制约 D.洋务派违背了传统意识形态
14.19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支持浩罕国首领阿古柏入侵新疆部分地区。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法国控制越南,中法战争爆发。1874年日本侵台;1884年法国进攻台湾。据此构建的合适主题是()
A.开眼看世界 B.瓜分狂潮 C.救亡图存 D.边疆危机
15.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提到:“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再进一步地改革政治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甲午以后,康有为觉得时机到了。李鸿章所不敢提倡的政治改革,康有为要提倡。”材料中的“物质改革”“政治改革”是指()
A.发展实业、工商救国 B.洋务运动、维新变法
C.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D.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16.甲午战争前,外国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数量不多。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通过设厂、筑路、开矿等方式加大对华投资,1902年投资总额达15亿美元,比甲午战争前增加5至8倍。这一变化反映了()
A.洋务运动未能取得成效 B.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停滞 D.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
17.1895-1898 年,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大胆地、大量直白地在报刊上呼吁“变法”“民权”。数月间,报刊销量过万,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最畅销的刊物。这表明( )
A.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兴起 B.维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C.“百日维新”成果显著 D.近代社会转型已经完成
18.“戊戌变法实开中国近代改革之先河,冲击封建桎梏,解放思想,刷新风气,启示后人,功不可没。”材料意在强调戊戌变法()
A.缓解了民族危机 B.是全面的社会变革
C.促进了思想解放 D.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19.从 1909年京师大学堂毕业文凭上可以看到,办学宗旨为“以圣教为宗,以艺能为辅,以理法为范围,以明伦爱国为实效”,课程有人伦道德、经学、中国史、心理、图画、算学、物理、化学等。此文凭上的信息反映了()
A.师夷长技的自强精神 B.近代学制的完善
C.新旧并存的救亡思想 D.革命道路的探索
20.康有为和他的主要支持者梁启超对于西方的认识,局限于所读的传教士的出版物和对香港及上海的殖民管理的观察,对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浮于表面。据此可知,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A.维新派自身经验不足 B.保守派强烈反对
C.改革的社会基础薄弱 D.维新派措施失当
21.有学者指出:“由于外国与中国订立了条约,根据条约而来的各种行为欺压了中国,所以发生了义和团运动,因而义和团运动是一种取消不平等条约的运动。”该学者意在强调义和团运动()
A.对清政府本质认识不清 B.使得中国民族危机加剧
C.具有盲目排外的特点 D.是民族危机加剧的产物
22.1900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侵略军以“未按职分保护外国人”等罪名在保定处斩三位清政府官员,对此,清政府抗议道:“即使中国官员有办理不善之处,应交中国自行处分,何得侵我自主之权 ”对此,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侵略军该行为的依据是《辛丑条约》 B.反映了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的境地
C.表明了清政府的主权意识已完全觉醒 D.说明清政府已失去对地方政府的控制
23.很多汉人目睹了清政权毫无希望的领导能力后转向了革命,革命成了国家唯一的希望。而孙中山提倡的、一直被有身份的中国人当成非法行动来回避的武力推翻清王朝,这个时候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支持。出现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北京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24.历史图示是对历史进程直观而简明的表述。下列示意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现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5.孙中山曾高度评价某次革命事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蜇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已成。”“是役”是指()
A.兴中会成立 B.同盟会成立 C.黄花岗起义 D.武昌起义
26.1912年《民立报》载:“汉口租界外商纷纷悬挂五色旗,革命军纪律严明,市民箪食壶浆相迎。”此报道直接印证()
A.武昌起义获得民众响应 B.北洋军阀控制武汉
C.列强支持中国革命 D.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27.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据此可知,约法()
A.宣告了清朝260年的统治结束
B.标志着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诞生
C.有效地限制了北洋军阀的权力
D.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
28.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写道:“辛亥革命有它的胜利,它打倒了直接依赖帝国主义的清朝皇帝。但后来失败了,没有巩固它的胜利,封建势力代替了革命,袁世凯代替了孙中山。”下列对这段材料解读最为准确和全面的是()
A.毛泽东分析了辛亥革命胜利的原因
B.毛泽东客观评价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存在的局限
C.毛泽东阐述了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D.毛泽东认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结束了封建制度
29.中国步入近代以后,逐步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不断走上探索救国发展之路。下列相关主张,按其提出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②“是书何以作 ……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
③“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
④“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A.①③②④ B ②③①④ C.②④①③ D ④②③①
30.下表为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的执政情况表,该表反映出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是()
人物 黎元洪 冯国璋 徐世昌 黎元洪 曹锟 段祺瑞 张作霖
执政时间 1916.6-1917.7 1917.7--1918.10 1918.10--1922.6 1922.6-1923.10 1923.10-1924.11 1924.11-1926.4 1927.6-1928.6
A.军事独裁 B.政局动荡 C.社会黑暗 D:民生凋敝
二、材料题(两大题,共40分)
31.近代中国的历史不仅是西方列强肆意侵略留下的屈辱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书写的抗争史。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材料一:“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家室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面对英军的劫掠暴行,广州民众自发集结,以简陋器械奋勇抗击,用鲜血诠释了“人心合处天心到”的抗争信念。
———摘编自清代张维屏《三元里》
(1)材料一反映的是近代中国哪一反抗外来侵略的事件 (2分)这一事件体现了中国人民怎样的精神品质 (2分)
材料二:“太平天国之役,实中华民族大革命之序幕。……洪杨诸先民,崛起东南,以抗满清,虽志业未究而遽尔败亡,而其民族思想之发皇,轰轰烈烈,在历史上足以留一重大纪念焉。”运动中,太平军不仅猛烈冲击封建统治秩序,还多次重创洋枪队等外来侵略势力,坚守“不受外侮”的立场。——摘编自孙中山《太平天国战史·序》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斗争目标,(2分)并列举一项其抗击外来侵略的具体表现。(2分)
材料三:在民族耻辱面前,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进行了顽强的反抗和斗争。“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他们的不屈不挠成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动力。
————摘编自清代杨昌浚的《恭诵左公西行甘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及其事迹。(4分)
材料四:《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民众悲愤交加,不愿束手待毙。爱国志士徐骧等组织义军,与刘永福所率清军紧密配合,在全台各地展开殊死抵抗,历经5个多月浴血奋战,累计打死打伤日军 32000 多人,用鲜血践行了“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的誓言。
——摘编自[清]台湾籍官员叶题雁等《呈都察院代奏拒割台湾书》
(4)写出材料四中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是什么 (2分)台湾军民为什么“坚决反对割让台湾” (2分)
材料五: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摘编自[德]瓦德西《瓦德西拳乱笔记》
(5)据材料五,指出瓦德西对“中国群众”的看法有何变化,(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该变化的原因。(2分)
(6)近代中国风起云涌,英雄人物辈出,人民群众也用自己的方式发出自己的怒吼,他们探索追求的时代主题是什么 (2分)
32.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迈向近代社会的探索史。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1865年,曾国藩、李鸿章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 1878年,左宗棠建立兰州制呢局; 1888年,张之洞筹办湖北织布局; 1893年,张之洞建立汉阳铁厂。
————摘编自夏东元《洋务运动史》
(1)根据材料一中提取到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中的工业或企业进行分类:军事工业有 ,民用企业有 ;(4分)结合所学知识,对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加以评价。(2分)
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2)拉开戊戌变法的序幕的事件是什么 (1分)根据材料二,指出“把戊戌变法视做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
材料三:《孙文题词》: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3)材料三所示内容是哪个政党的政治纲领 (1分)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对材料四所示内容作了怎样的概括 (1分)
材料四:孙中山说,欲救亡图存,“革命为唯一法门”。即认为不推翻清王朝,中国决无生存于竞争世界的希望……共和制度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中国应当取法于上,直接建立共和制度,“方才是人类的进步”。还提出,中国可以借鉴外国经验教训,“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摘编自汤奇学《孙中山的社会进化思想述评》
(4)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为践行“社会进化”思想进行的努力。(2分)
(5)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内容,请你指出中国向西方学习内容上的变化趋势以及特点。(3分)
广东省深圳实验学校初中部2025-2026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八年级
历史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B A C B D C D A B D C A D B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B C C A D B D B C A D B C B
二、材料题(共40分)
31.(22分)
(1) 事件: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2分);精神品质:爱国精神、反抗侵略、团结一心(2分)
(2) 斗争目标:反抗清朝统治、抗击外来侵略(2分);表现:抗击洋枪队,在青浦、慈溪等地重创侵略者(2分)
(3) 英雄及事迹:左宗棠收复新疆;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4分)
(4) 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2分);原因: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割让台湾损害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2分)
(5) 变化:从认为中国群众衰弱失德到认识到中国群众蕴含蓬勃生气(2分);原因: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列强侵略势力(2分)
(6) 时代主题:救亡图存(2分)
32.(18分)
(1) 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2分);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兰州制呢局、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2分);评价: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入侵有一定抵制作用,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2分)
(2) 序幕:公车上书(1分);依据:触动了传统政治体制,为后续革命运动奠定基础,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2分)
(3) 政党:中国同盟会(1分);概括: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1分)
(4) 观点:革命是救亡图存的唯一途径;主张建立共和制度;提出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并举(2分);努力: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分)
(5) 变化趋势: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政治制度(2分);特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1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