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无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上期期中质量监测试卷
八年级历史
一、选择题(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涂黑。每小题1分,共20分。)
1.1860年8月21日,英法联军水陆协同,进攻大沽北岸炮台。守卫炮台清军在直隶提督乐善指挥下,英勇抗击,直至全部壮烈牺牲。据此可知,当时()
A.爱国将士英勇抵抗外敌 B.英法联军实力弱
C.群众反抗外来侵略势力 D.清政府政治腐败
2.英国学者马士认为,由于中国人民进行了激烈的禁烟运动,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这一说法()
A.指出了鸦片战争的后果 B.肯定了禁烟运动的正义性
C.掩盖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D.分析了鸦片战争的破坏性
3.鸦片战争后,两广地区接连发生水灾、旱灾、虫灾,百姓无以为生,纷纷起来反抗。洪秀全利用宗教组织发动民众,掀起了()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维新变法运动 D.新文化运动
4.小明在给弟弟讲解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历史时,可能会提到的事件是()
A.金田起义 B.定都天京
C.天京事变 D.北伐西征
5.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并取得战争的胜利,但转眼之间被清政府的妥协投降路线葬送,导致“XX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这里的“XX”指的是()
A.法国 B.英国 C.德国 D.美国
6.甲午中日战争后,全国新设厂矿481家,其中民族资本主义企业416家,资本总额为8277.7万元,发展速度与规模大大超过甲午中日战争前的几十年。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
C.受“自强”“求富”口号的影响 D.受到外商企业的刺激
7.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的揭帖揭示出义和团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A.清廷统治的腐朽 B.自然灾害的频发
C.民族矛盾的激化 D.百姓生活的困苦
8.1915年12月,云南通电全国称:“天祸中国,元首谋逆……既为背叛民国之罪人,当然丧失元首之资格。”这一电文出现的背景是 ()
A.袁世凯复辟帝制 B.护国战争结束
C.二次革命被镇压 D.护法运动失败
9.他统率清军消灭阿古柏侵略势力后,又整军备战,成为收复伊犁谈判的坚强后盾。收复新疆后,他建议在新疆设立行省,并主持善后工作,为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作出了重大贡献。这里的“他”指的是()
A李鸿章 B.张之洞 C.左宗棠 D.曾国藩
10.《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一内容 ()
A.开启了中国工业化进程
B.使列强势力深入中国腹地
C.打破了清朝的闭关政策
D.便利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11.这场战争后西方列强发现中国人原来这么不经打,他们才真正动了瓜分中国的念头。“这场战争”指的是()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中法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猛回头》中写道:“这中国,哪一点,我还有份?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下列条款最能体现清政府“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的是 ()
A.拆毁大沽炮台 B.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C.赔款白银 4.5亿两 D.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13.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支付战费和赔款,借端进行搜刮,加之灾荒连年,人祸天灾使人民陷于失业、破产、饥饿、死亡的困境。该材料可用于研究()
A.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原因 B.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
C.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D.义和团运动的背景
14.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它负责办理对外交涉以及通商、海关等事务,是清政府一个权力很大的中央机构。总理衙门的设置()
A.推动了洋务运动全面展开 B.取代了军机处的职责
C.开启了清朝外交的现代化 D.冲击了传统官僚体系
15.曾国藩曾说:购买外洋器物……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据此可知、洋务运动主要是为了()
A.剿灭太平天国 B.学习西方技术
C.反抗列强侵略 D.维护清朝统治
16.洋务运动期间,陆军的新式化建设虽然使中国的军队从传统旧式军队时代进人到现代新式军队时代,但在抵抗外国侵略的战争中则照旧是一触即溃。材料表明洋务派的军事改革()
A.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B.有效增强了国防实力
C.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D.取得的成效不够显著
17.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吸收私人资本,有不少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资近代民用工业。材料说明洋务运动()
A.瓦解了传统的自然经济基础B.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D.抵御了西方的经济侵略
18.1896-1898年,由资产阶级改良派直接或间接创办的报刊达 70 多家。其中重要的报刊有《时务报》《国闻报》等。这有利于()
A.培养维新人才 B.宣传维新思想
C.发展新闻产业 D.管控国内舆情
1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1914年初,袁世凯解散国会;1915 年,袁世凯公然复辟帝制。这些行为本质上反映了.()
A.戊戌变法的局限性 B.辛亥革命的必要性
C.理论指导的迫切性 D.民主革命的艰巨性
20.1919年5月9日,开封女子师范学校举行女界国耻日大会,女青年们纷纷登台演讲,抗议列强对我国主权的肆意践踏,声讨北洋军阀丧权辱国共的可耻行径。材料所示行动意在声援
( )
A.护法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南昌起义
二、非选择题(请将你的答案严格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区域内,填错、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共5小题, 30分)
2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 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材料二:维克多·雨果致巴特雷上尉的信中有这样一段:“法兰西帝国将一半战利品装入了自己的腰包……炫耀从圆明园抢来的精美绝伦的古董。我希望有一天,法兰西能够脱胎换骨,洗心革面,将这不义之财归还给被抢掠的中国……”
材料三:马克思说:“俄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从中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1)材料一出自哪次战争后的哪个不平等条约?这次战争给我国带来哪些影响 (2分)
(2)阅读材料二并根据所学,判断雨果评论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个历史事件发生在哪次战争中?这次战争对我国又造成了什么影响 (3分)
(3)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述材料三所评论的历史史实。(1分)
2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材料二:人才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暑封章皆数十,上鸣鸣而起,日乃罢,阅览奏章,犹不能尽。
材料三: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虽烈抵制和反对,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孤,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1)根据材料一,梁启超认为变法的核心是什么?这一核心在戊戌变法的内容中是如何体现的 (2分)
(2)材料二反映了戊戌变法的什么内容 “上”指谁 (2分)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2分)
23.(6分)一场全国规模的革命想取得哪怕是部分的成功,都需要在人们面前提出一个与以往不同并被众多人接受的新的理想和目标,使人们燃起新的希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人说)我们中国的改革最宜于君主立宪,万不能共和……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为直截了当之共和……
——摘编自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大会上的演讲司
材料二:孙中山先生领导建立了兴中会、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成为中国革命民主派-面旗帜;并且领导和发动了十多次武装起义,燃起了辛亥革命的烈火。
——摘编自尚明轩《孙中山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等人的革命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革命党人进行了哪些流血斗争 (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2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个人理想与时代使命关系的认识。(1分)
24.(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他们内心强烈的利益诉求,这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清末以来兴起的新式文化教育和留学,为新文化运动培养了拥护文化变革的主力军。而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的瓦解,政治上各路军阀的走马换灯,造就了言论较自由、思想较松动的特殊时期,使新文化的发生具备了可能性。 ——摘编自余俊光《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论》
材料二: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摘自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文化运动出现的条件。(3分)
(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什么 (1分)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人们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原因。(1分)
25.(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材料二:“6月5日上海日商纱厂的中国工人首先罢工……接着,机器纺纱、印刷、公共交通、码头、船坞等业的工人相继罢工。”
(1)材料一中的口号是在哪一事件中提出来的?这一事件的发源地在哪里?根据这些口号,你认为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是什么 (2分)
(2)材料一中要求惩办的“国贼”指哪些人 “和约”指什么和约 (2分)
(3)据材料二,6月以后,该事件的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 (1分)
(4)这一事件对中国历史最重大的影响是什么 (1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