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第一中学2025-2026性能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卷 (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第一中学2025-2026性能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卷 (含解析)

资源简介

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
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每题 3 分,共 42 分)
1.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迅速,创新指数排名飙升,下列关于我国新科技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国空间站使用的砷化镓薄膜电池光电转化率超30%,其生产原料是石英
B.高铁机车用于导电的受电弓板是碳系新材料,利用石墨耐高温、有润滑感性能
C.我国生产的聚丙烯医用口罩为全球防止新冠病毒扩散发挥了重大作用,能起到外层防飞沫,中层吸附过滤病毒,内层吸湿的作用
D.国产大飞机使用的合金具有密度高、硬度大、熔点高等特性
2.Fe2O3可以用作脱除废气中H2S的催化剂。脱除的一种路径如下图所示。
已知:硫单质易溶于。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H2S分子的键角小于
B.根据元素电负性,可推测出吸附方式以甲为主
C.丙到丁的过程中,有非极性键的形成
D.工作一段时间后,可以用CS2浸泡催化剂,提高催化剂活性
3.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8.0gN2和足量的H2反应生成NH3的数目为2NA
B.13.2gCrO5(Cr元素的化合价为+6)分子中含过氧键的数目为0.2NA
C.4.6gC2H6O中含有C-H键的数目为0.6NA
D.标准状况下,11.2LHF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4.我国科学家从中国特有的喜树中分离得到具有肿瘤抑制作用的喜树碱,结构如图。下列关于喜树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分子中N原子有两种杂化方式
B.分子中不含有手性碳原子
C.羟基中的极性强于乙基中的极性
D.带*的氮原子有孤电子对,能与含空轨道的以配位键结合
5.室温下进行下列实验,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将SO2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溶液褪色 SO2具有漂白性
B 将除去氧化膜的铝片放入浓硫酸中,无明显现象 常温下铝和浓硫酸不反应
C 取少量Na2SO3固体样品配成溶液,加入足量盐酸酸化,再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该Na2SO3样品变质
D 取少量食盐样品,溶于水,向其中加入淀粉溶液,溶液不变蓝 该食盐样品中没有添加KIO3
A.A B.B C.C D.D
6.用NA表示阿伏加 德罗常数的值,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2.0gH218O与D2O的混合物中所含中子数为NA
B.5.6g铁粉在0.1mol氯气中充分燃烧,转移电子数为0.3NA
C.1molH2与足量O2反应生成的H2O中含有的共价键总数为NA
D.在反应11P4+60CuSO4+96H2O===20Cu3P+24H3PO4+60H2SO4中,6molCuSO4能氧化白磷的分子数为1.1NA
7.下列实验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方案设计 现象 结论
A 室温下,向HX的浊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 溶液变澄清 酸性:
B 将铜丝插入溶液中 铜丝溶解 铜的金属性强于铁
C 25℃时测盐(MR)溶液的pH 不能判断和是否均为强电解质
D 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硫酸 产生淡黄色沉淀,同时生成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无色气体 该溶液中含有
A.A B.B C.C D.D
8.W、X、Y、Z四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四种元素形成的盐是强氧化剂,常用于测定钢中锰的含量。中阴离子的结构如图所示,图中各原子最外层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简单离子半径:W<X<Y<Z
B.氢化物的沸点:X<Y
C.中Z的杂化方式是
D.用于测定钢中锰的含量时,Y元素被还原
9.(M)的同分异构体有多种,其中含有苯环且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结构种数有
已知:不考虑立体异构且不包括M本身。
A.10种 B.11种 C.12种 D.13种
10.关于如图所示的原电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锌片作负极,失去的电子经盐桥移向铜片
B.可以用铜导线替代图中的盐桥
C.铜电极发生还原反应,其电极反应是
D.取出盐桥后,电流表仍会偏转,锌电极在反应后质量减少
11.CaCl2晶胞结构如图所示,其晶胞参数为a n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a2+的配位数是4 B.Ca2+周围距离最近且相等的Ca2+有8个
C.Cl-位于Ca2+形成的四面体空隙中 D.晶胞密度为g cm-3
12.下列关于图像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由图1可知为强酸,为弱酸
B.由图2可知:,且
C.由图3可表示使用催化剂后能量的变化情况
D.由图4可知,反应过程中的点是C点且该反应
13.向三个体积均为3L的恒容绝热容器中,按不同方式投入反应物,500℃条件下开始发生如下反应:△H<0,测得达平衡时有关数据如下:
容器 Ⅰ Ⅱ Ⅲ
反应物投入量 1molH2、1molBr2 2molHBr 2molH2、2molBr2
平衡时正反应速率 v1 v2 v3
平衡常数 K1 K2 K3
平衡时的物质的量 n1 n2 n3
反应物的转化率 a1 a2 a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v1= v2 B.K1=K2 C. n1>n2 D. a1+ a2>1
14.氢化钙()固体是登山运动员常用的能源提供剂。实验室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备氢化钙,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装置的连接顺序为乙→丙→甲→丁
B.装置丁作用是防止外界空气中的水蒸气及氧气与钙或CaH2反应
C.实验时,应先点燃硬质玻璃管下方的酒精灯,再通氢气
D.若使甲装置中20.0g钙完全转化为氢化钙,则需氢气的体积大于11.2L(标准状况)
二、非选择题(共 4 个大题,,共 58 分)
15.用硫酸亚铁铵滴定法可以测定某铜铬合金中铬元素的含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硫酸亚铁铵中含有Fe2+,基态Fe2+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
(2)Cu可以形成很多化合物,Cu2O的熔点为1 235℃,Cu2S的熔点为1130℃,Cu2O熔点较高的原因是 。
(3)配制500mL0.02mol/L的(NH4)2Fe(SO4)2溶液需要的玻璃仪器除500mL容量瓶、烧杯、量筒、玻璃棒外,还有 (填仪器名称)。
(4)青铜中铬元素含量的测定
ⅰ.称取1.00g青铜样品于250mL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稀硝酸使其完全溶解,再加入适量过硫酸铵溶液,加热煮沸,使样品中的铬元素完全被氧化为H2CrO4,加蒸馏水至250mL,摇匀,冷却至室温。
ⅱ.取25mL上述溶液置于锥形瓶中,滴入4滴N-苯代邻氨基苯甲酸指示剂,用0.02mol/L(NH4)2Fe(SO4)2溶液滴定(加入硫酸酸化),当H2CrO4(弱酸)转化为Cr3+时,溶液由紫红色变为黄绿色,达到滴定终点。
①过程ⅱ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②滴定时将(NH4)2Fe(SO4)2溶液加入 (填“酸式”或“碱式”)滴定管中。实验中消耗(NH4)2Fe(SO4)2溶液20.00mL,样品中所含铬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上述实验过程中,若有部分(NH4)2Fe(SO4)2溶液被空气氧化,则测定结果将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16.是新一代高效安全的杀菌剂,可用于自来水消毒。由于其浓度过高时易分解,常将其转化成晶体以便储运。亚氯酸钠()是一种高效氧化剂和漂白剂,主要用于棉纺、纸张漂白、食品消毒、水处理等,消毒时本身被还原成。亚氯酸钠晶体的一种生产工艺如下:
已知:①浓度过高时易发生分解爆炸,一般需稀释至含量10%以下。
②受热易分解
(1)向“反应器”中鼓入空气的作用是 。
(2)“吸收塔”的作用是将产生的转化为,在此过程中加入的是作用 (填“氧化剂”或“还原剂”),当有参与该反应时,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 。
(3)“吸收塔”中需要控制温度不超过20℃,其原因是 。
(4)在温度高于60℃时易分解生成和NaCl,写出该化学方程式 。
(5)写出“反应器”步骤中生成的离子方程式 。
(6)为测定所得(摩尔质量)产品的质量分数,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I:准确称取所得亚氯酸钠样品1.000g于烧杯中,用适量蒸馏水和略过量的KI晶体,再滴加适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反应方程式为:)
步骤Ⅱ:将所得溶液转移至250mL容量瓶中,稀释定容得溶液A;准确移取25.00mL溶液A于锥形瓶中,向锥形瓶中滴加两滴淀粉溶液作指示剂,用的标准溶液与之反应,至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溶液22.00mL。(反应方程式为:)
计算该产品中的质量分数 (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17.特泊替尼F可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其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
回答下列问题:
(1)D中含氧官能团名称为 ,的反应类型为 。
(2)的化学方程式为 。
(3)DMF有机化学名称为二甲基甲酰胺,分子式为,其键线式结构为 ,基团Boc的作用是 。
(4)A的同分异构体有多种,写出一种与具有相同官能团和等效氢数目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为 。
(5)是合成特泊替尼的一个关键中间体。请以、和水合肼为原料设计合成的路线 。
18.电化学理论在废水处理中有着重要应用价值。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工业上常用电解法处理含的酸性废水,往工业废水中加入适量的NaC1,用金属铁作阳极,石墨作阴极,经过段时间后,随着溶液酸性减弱,铁元素和铬元素转化为和沉淀,工业废水中铬的含量低于排放标准。
①若电解后溶液中 mol·L,则 mol·L。{已知,}
②写出酸性条件下与反应变为的离子方程式: 。
③写出阴极反应的电极反应式: 。
(2)一定温度下,利用酸性可实现含苯酚废水的有效处理,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一段时间后N极附近溶液pH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废水中铬元素含量的测定:准确移取20.00 mL含的酸性废水,向其中加入过量的KI溶液(),充分反应后,以淀粉为指示剂,向其中滴加0.01 mol·L的标准溶液(),盛装溶液的滴定管,滴定前排气泡时,应选择如图2中的 (填选项字母);达到滴定终点时的现象为 ,重复实验两次,消耗溶液体积的平均值为V mL。废水中铬元素的浓度为 mg·L(保留2位小数)。
图2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A.二氧化硅中不含有砷元素和镓元素,不可能是生产砷化镓的原料,故A错误;B.碳系新材料是利用了石墨具有导电性、自润滑性较好的性能,故B错误;C.聚丙烯医用口罩能起到外层防飞沫,中层吸附过滤病毒,内层吸湿的作用,为全球防止新冠病毒扩散发挥了重大作用,故C正确;D.国产大飞机使用的合金具有密度小、硬度大、熔点高和适宜的延展性等特性,故D错误;故选C。
2.答案:B
解析:A.分子中S原子价层电子对数为,分子构型为V形,孤电子对间的排斥力大于成键电子对,导致键角小于四面体构型的,故A正确;B.中S电负性大于H,分子中S端带部分负电荷,H端带部分正电荷,催化剂表面带正电(易吸引负电荷),带负电(易吸引正电荷),吸附方式甲应为S端吸附于,乙为H端吸附于,催化剂表面的具有强碱性,易与分子中带部分正电荷的H原子结合,这种吸附方式有利于后续H-S键的断裂,故吸附方式以乙为主,故B错误;
C.丙到丁的过程中,若生成S单质,S原子间会形成非极性键,若生成原子间会形成非极性键,两种情况均有非极性键形成,故C正确;D.工作一段时间后,催化剂表面可能吸附生成的S单质,覆盖活性位点导致活性降低,S易溶于,用浸泡可溶解除去S,使活性位点展露,恢复催化剂活性,故D正确;答案选B。
3.答案:B
解析:的物质的量为与生成的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生成的数目小于项错误;中Cr元素的化合价为+6,则可写成,的物质的量为0.1mol,其中含过氧键的数目为,B项正确;的物质的量是表示的物质可能是乙醇,也可能是二甲醚,也可能是二者的混合物,因此含有键的数目为,C项错误;标准状况下HF不是气体,不能根据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计算,D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
5.答案:C
解析:A.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得溶液褪色,体现二氧化硫的还原性,A错误;B.浓硫酸使得铝钝化,发生化学反应,B错误;C.固体样品配成溶液,加入足量盐酸酸化,再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则该样品变质生成硫酸钠,C正确;D.能使淀粉变色的为碘单质,而不是碘酸钾,D错误;故选C。
6.答案:A
解析:
7.答案:C
解析:向HX的浊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溶液变澄清,可能是HX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不一定生成二氧化碳,所以不能得出酸性:项错误;将铜丝插入溶液中,铜丝溶解不能说明是置换反应,所以不能说明铜的金属性强于铁,B项错误;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硫酸,产生淡黄色沉淀,同时生成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无色气体,该溶液也可能是硫化钠与亚硫酸钠的混合物,D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阴离子为,根据阴离子的结构和各原子最外层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可知,Y连接2根共价键,结合是强氧化剂,可知,推出Y是O元素,含有过氧键即具有强氧化性,由此阴离子结构可知中含有2个-1价的氧、剩余的6个氧为-2价,因此Z的化合价为+6价,结合题中所给原子序数关系,Z的原子序数最大,可知Z为S元素;阴离子呈-2价,故阳离子呈+1价,W的原子序数最小,由可知,即为,因此W为H元素,X为N元素,综合可知,分别为元素。A项,核外电子层数越多,则离子半径越大,具有相同核外电子结构时,核电荷数越大则离子半径越小,核外有3个电子层,离子半径最大,由此可知简单离子的半径:,故A错误;B项,X为N元素、Y是O元素,X的氢化物可能是,Y的氢化物可能是,未说明形成的是哪种氢化物,无法进行比较,故B错误;C项,在中的中心原子S原子形成4个键,因此键电子对数为4,观察阴离子结构可知,S原子上没有孤电子对,因此中心原子S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4,硫原子并没有用到d轨道,因此采取的是杂化,故C错误;D项,在测定钢中锰的含量时,一般会将锰氧化为较高的价态,而的强氧化性是阴离子结构中-O-O-的-1价O体现的,在反应中化合价降低,被还原,作为氧化剂,故D正确;故选D。
9.答案:D
解析:
10.答案:C
解析:该装置为原电池,Zn比Cu活泼,Zn作负极,电极反应式为作正极,电极反应式为,据此作答。
11.答案:C
解析:由晶胞结构可知,周围距离最近且相等的有8个,故的配位数是8,故A错误;由晶胞结构可知,周围距离最近且相等的有12个,故B错误;由晶胞结构可知,位于顶点和面心的构成8个四面体空隙,位于形成的四面体空隙中,故C正确;一个晶胞中的个数为的个数为8,则晶胞密度为,故D错误。
12.答案:A
解析:A.同pH的HA和HB,弱电解质在稀释过程中,弱酸电离平衡正移,图中,HA的变化幅度大,而HB的pH变化幅度小,则说明HB是一种弱酸,但是并不能说明HA一定是强酸,故A错误;B.根据图2中的和压强曲线分析,压强下A物质最先出现拐点(平衡点),说明在压强下和压强下,。同时,在压强下,反应物A的体积分数增大,若压强增大至压强,A的含量减小,说明平衡正向移动,导致A的量减小,则,B正确;C.催化剂改变反应机理,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但是不改变反应热,则图3可以表示使用催化剂的能量变化情况,同时,氨气分解反应的正反应属于吸热反应,产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C正确;D.C点的转化率小于平衡转化率,则C点正向进行建立平衡,则,随着温度升高,X的转化率升高,平衡正向移动,说明正反应是吸热反应,,D正确;
13.答案:C
解析:A.温度越高,速率越快,故错误;B.I中温度低于III,升温平衡逆向移动,K减小,B错误;C.II相当于对I平衡后降温,平衡正向移动,氢气的n减小,C正确;D.若I、II中温度相同,则转化率之和为1,由于II平衡逆向移动,转化率减小,故小于错误;答案为C。
14.答案:C
解析: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装置的连接顺序为乙丙甲丁,A正确;B.钙是活泼的金属,极易和氧气、水等反应,所以装置丁作用是防止外界空气中的水蒸气及氧气与钙或反应,B正确;C.氢气是可燃性气体,需要验纯,所以实验时,应先通氢气,排尽装置中的空气并验纯后,再点燃硬质玻璃管下方的酒精灯,C错误;D.由于需要氢气排尽装置中的空气,所以实际需要氢气的量大于理论值,即若使甲装置中20.0g钙完全转化为氢化钙,则需氢气的体积大于11.2L(标准状况),D正确;答案选C。
15.答案:(1)或
(2)和均为离子晶体,半径小于半径,的熔点更高
(3)胶头滴管
(4);酸式;6.9%;偏高
解析:(1)Fe的基态电子排布为失去了能量较高的4s轨道上的两个电子,即为或;
(2)和均为离子晶体,半径小于半径,半径越小,离子键越强,的熔点越高;
(3)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用到的玻璃仪器由:500mL容量瓶、烧杯、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
(4)①由题知:用溶液滴定(加入硫酸酸化)来滴定(弱酸),溶液由紫红色变为黄绿色,即(弱酸)被还原为,离子方程式为:
,②由于溶液中,水解显酸性,故应加入酸式滴定管中,③过程ii中,由①中方程知,样品中所含Cr元素的质量分数为,④有部分溶液被空气氧化,相当于消耗的就会增多,体积就会变大,所以测得的结果将偏高。
16.答案:(1)稀释,以防分解爆炸
(2)还原剂;(或)
(3)在温度较高时会发生分解
(4)
(5)
(6)99.55%
解析:(1)浓度过高时易发生分解爆炸,一般需稀释至含量以下,向应器中鼓入空气的作用是稀释,防止爆炸分解,故答案为稀释,以防分解爆炸。
(2)吸收塔的作用是将产生的转化为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此过程中加入的是作还原剂,被氧化为元素由-1价升高为0价,当有参与该反应时,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故答案为还原剂;2(或);
(3)吸收塔"中需要控制温度不超过,其原因是双氧水在温度较高时会发生分解,故答案为在温度较高时会发生分解。
(4)在温度高于时易分解生成和NaCl,反应中+3价的Cl部分升高为+5价,部分降低为-1价,根据化合价升降守恒、原子守恒,可得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5)根据化合价升降守恒、原子守恒、电荷守恒,可得"反应器"步骤中生成的离子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6)根据题意可得关系式:,则25.00mL溶液中含有的物质的量为,则产品中的质量分数为:,故答案为。
17.答案:(1)羟基、醚键;取代反应
(2)
(3);保护氨基(亚氨基或次氨基)
(4)
(5)
解析:
18.答案:(1);;
(2);增大
(3)c;滴入最后半滴标准溶液,溶液颜色从蓝色刚好变为无色,且半分钟不恢复;8.67V
解析:(1)①电解后溶液中,已知,此时,此时,代入数值解得。
(2)重铬酸根离子具有强氧化性,可以把亚铁离子转化为铁离子,酸性条件下与反应变为,同时生成铁离子,反应为。
(3)电解池中阴极上氢离子放电生成氢气,反应为。
(2)利用可实现含苯酚废水的有效处理的工作原理图可知,负极的电极反应是苯酚转化成二氧化碳的过程,电极反应式为::正极反应式为:,故一段时间后N极附近溶液pH增大。
(3)为碱性溶液,应盛装在碱式滴定管中,排气泡时,用手弯曲橡皮管并轻轻挤压玻璃珠使气泡排出,故答案选c;由于反应过程中有单质砖生成,选用的指示剂为淀粉溶液,用硫代硫酸钠流定磌溶液时,开始时是蓝色的,滴定结束后为无色,所以终点的现象为:滴入最后半滴标准溶液,溶液额色从蓝色刚好变为无色,且半分钟不恢复;根据魑干所给的两个方程式可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