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检测(期中)历史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检测(期中)历史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2026届高三年级11月阶段检测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为陕西石峁遗址(距今4300—3800年)的相关考古发现。这表明该遗址文明
类别 说明
建筑 城址由三重城垣(皇城台、内城、外城)构成,皇城台作为核心区域,顶部发现大型宫殿基址
墓葬 包括10平方米的大型墓和不足1平方米的小型墓,前者随葬玉器、木棺、殉人(4-6名)和殉狗,后者仅以石器陪葬
宗教 城墙嵌入大量玉器(如玉牙璋、玉钺)和石雕(神面、人面浮雕),用于祭祀或象征神权
A.形成政教合一政权 B.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C.处于中央集权时代 D.呈现多元一体特点
2.公元前106年,汉武帝下诏曰:“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对该诏令的准确理解是
A.选拔机制注重特殊才能与功绩 C.刺史的监察职能由此正式确立
B.旨在削弱世族对选官权的垄断 D.“尊崇儒术”已影响人才选拔
3.颜之推曾记录了南北朝时期北方妇女的生活:“专以妇持门户……代子求官,为夫诉屈”“河北妇人,织纤组细之事,黼黻锦绣罗绮之工,大优于江东也”。这反映了当时
A.民族交融影响社会风气 C.北方妇女固守中原传统
B.北方经济地位优势凸显 D.男女社会身份趋于平等
4.安史之乱后,唐政府规定盐户生产的盐必须卖给官府,再由官府转售给商人分销。法律严惩私自贩盐行为,规定私盐贩子“一石以上即处死刑”。上述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B.限制藩镇势力 C.完善两税的征收程序 D.厉行盐业官营
5.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以后的社会,“政治上没有了贵族门第,单有一个王室,绵延一二百年不断,而政府中官吏,上自宰相,下至庶僚,大都由平地特起,孤立无援;相形之下,益显君尊臣卑之象”。这说明唐以后
A.崇文抑武盛行,社会风气逆转 B.中央集权加强,地方势力衰弱
C.商品经济发展,传统秩序瓦解 D.贵族政治衰落,君主专制强化
6.明代后期的泰州学派认为相较于饱读诗书的士大夫阶层,那些目不识丁、未受先入之见影响的民众,更能直接领悟至高无上的真理。为此,他们有的用俚语强调“孝顺父母好到老,神鬼保寿命长”;有的主张通过日常行为(如农耕、家务)体悟“赤子之心”。泰州学派的这些主张
A.适应了儒学世俗化的趋势 B.缘于自然经济的繁荣
C.反映了士大夫阶层的衰落 D.是对传统伦理的批判
7.清代,在汉族移民较多的地区实行州县制,由流官管理民政事务;在维吾尔族地区保留改革原有伯克制度;对蒙古部落则进行编旗设佐;同时,设伊犁将军,统辖全疆军政事务。此外,国家允许部分习惯法和宗教法存在,但重大案件则适用《大清律例》。这表明清政府
A.通过加强中央集权以扩大国家版图 B.利用行政手段积极扩展农耕经济模式
C.实行因地制宜政策来实现民族交融 D.坚持边疆治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8.1878年初,总理衙门委托英国人赫德起草了一份致驻华使臣的通函。该通函包括“教务一节,中国界内只有中国官可以管理中国百姓。而中国百姓,入教与不入教者,均应遵守中国法纪”。这反映了清政府
A.近代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 B.放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C.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认识到宗教侵略的本质
9.据统计,1864年,烟台港进出船舶数为900艘,总吨位28万吨;至1881—1894年,船舶数增至1950艘,总吨位达158万吨。进出口贸易额也从1864年的600万海关两激增至1894年的1535万海关两。这主要表明
A.洋务运动提升了中国的工业化水平 B.列强侵略导致中国经济格局变动
C.开埠通商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D.政策调整解决中国财政困难问题
10.1897年,清廷宣布东北全境开放,废除封禁设施,移民政策从“局部招垦”转向“全面实边”。1907年,清政府废除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设立东三省总督统一管理,各省设巡抚并仿照内地省份建立民政机构,将行政管理权集中于省府。这些举措旨在
A.应对边疆危机 B.促进东北经济转型 C.推行新政措施 D.落实改土归流政策
11.有学者在选取民国初年国民党和进步党各一百名重要党员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就其职业而言,议员、官僚、军人、新闻界、教育界、政客较多,而工商界人士并不常见。这说明,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A.脱离民主共和的政治框架 B.失去了广大民众的普遍支持
C.缺乏坚实的社会阶级基础 D.导致了辛亥革命果实被篡夺
12.下图为土地革命时期的部分历史现象。据此可知,当时
川陕苏区规定工会、贫农团等群团组织有权监督村苏维埃政府,甚至可召回不称职的代表 闽西苏区成立工农银行,这是中国最早的工农金融机构,曾发行股票以调节金融市场 各主要苏区普遍设立戒烟所或颁布戒烟法令,强制戒毒并改造烟民
A.中国国情推动根据地制度创新 B.苏维埃政权重视根据地建设
C.反“围剿”斗争影响根据地政策 D.土地革命激发群众参政热情
13.下图是1935年12月10日陈浩雄刊登在《独立漫画》杂志上的《提线戏》。画面中,一群身着各异的木偶正表演戏剧,它们身上的提线汇聚到幕后操纵者的魔爪之中。该作品
A.揭露了日本在华北扶植傀儡政权的侵略实质
B.呼应中共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诉求
C.讽刺国民党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政策
D.批判了日本在占领区内实行奴化政策的行径
14.抗美援朝时期,全国各地涌现出大量参军典型。例如山东平原县刘宝中一次送两个儿子入伍,哈尔滨医科大学300余名师生组成医疗队奔赴朝鲜,中央美术学院学生写下“不能做奴隶”的参军决心书等。据此可知,抗美援朝
A.彰显了社会主义优越性 B.优化了军队的内部结构
C.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D.提升了民众的国家意识
15.1972年9月15日,国务院科教组印发文件,决定向法国派遣20名法语进修生。12月14日,16名国家公派留学人员赴英进修。年底,外交部选拔的7名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国家公派赴日语言类学生启程。这些举措在当时
A.旨在为改革开放储备人才 B.适应了外交政策调整的需要
C.促成了多边外交局面出现 D.为外交僵局的打破创造条件
16.下图为1978年以来,我国部分年份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占比情况。这反映了
A.技术创新巩固我国贸易大国地位 B.国家政策对经济结构的塑造作用
C.出口扩大推动国际分工趋向合理 D.现代企业制度利于提升出口效益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西周以来中国主要都城变迁路线示意图
——据谭其骧编著《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描绘
材料二 关于古代都城选址因素的考察可分为三个方面: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地形地貌、山川、土壤、气候)的认知、对区域人文地理环境(经济、交通、军事、地理位置)的综合考量和对社会环境(地方势力、民族关系及斗争焦点)的权衡……历代都城位置既有前后相继,又有位置的迁移;都城迁移既有特殊性因素,也存在普遍性规律。由此,都城选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诸多方面因素影响,且随着时代的不同,所考量重点亦各有不同。
——摘编自刘庆柱《丝绸之路中国段世界文化遗产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以来中国都城迁移的主要趋势。(4分)
(2)结合材料二中的观点及所学,分析材料一中都城从开封到杭州变迁的原因。(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今日之祸(金人围京城),实安石有以启之。
——杨时(1053—1135年)
惟王莽、王安石、贾似道(南宋奸臣)三人力任为必可行,而皆以扰民致乱。
——严有禧(?—1766年)
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摘自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
看惯了近世国家注重财政的趋势,不觉王安石的可怪了,懂得了近世社会主义的政策,自然不能不佩服王安石的见解和魄力了。
——胡适(1891—1962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上述材料中古代和近现代人物对王安石的评价。(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材料古代和近现代人物对王安石评价不同的原因。(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近代列强通过多种手段控制我国矿冶业。《中德胶澳租界条约》等直接赋予列强“矿权优先取得权”;……东北矿冶业被日俄瓜分,长江流域被英美主导,西南被法、英渗透;列强通过领事馆、租界当局干预中国矿务管理,禁止中国政府在势力范围内审批民族资本矿企。列强还通过外资企业直接控制核心矿区,如英国福公司垄断河南焦作煤矿等;矿场核心管理岗位全由外国人担任,中国员工仅从事体力劳动,从技术层面阻断中国自主发展矿冶业的可能。仅1901—1911年,列强从中国掠夺的煤炭就达2亿多吨,铁矿砂超千万吨,中国矿冶业收益的90%以上被外资攫取。
——摘编自张以诚《中国近代矿业史纲要》
材料二 冶金工业部自1956年6月1日成立以来,一直作为国务院的重要组成部门,承担着管理全国冶金行业的重任,其职能涵盖行业规划、企业审批、生产计划等直接管理。原冶金部大楼,坐落于东四西大街46号,大楼门口及内部均悬挂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冶金工业部”的醒目牌匾,彰显着其深厚的政治地位。1998年国务院决定将冶金工业部改组为国家冶金工业局,将其纳入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的统一管理。2003年,国家冶金工业局最终被撤销,其原有的部分行政管理职能被重新分配至国资委、钢铁工业协会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
——摘编自《冶金工业部的变迁与市场改革的深远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列强控制我国矿冶业的手段。(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冶金工业部的变迁历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变迁进行解读。(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英国摄影师肖君对中国历史非常感兴趣,他于1984年来到中国学习。期间他带着相机走遍北京的大街小巷、中国的每一个省份。以下为1985年他拍摄的部分作品。
第一家西方奢侈品品牌店 某地人流高峰时间段
新潮电影与自由市场 紫竹公园英语角
——据[英]肖君《门,开了:80年代中国》
结合上述照片,以“镜头下的中国”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