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牡丹江二中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学年期中试题
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11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7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内阁出现在( )
A.秦朝 B.明朝 C.唐朝 D.汉朝
2.在中国古代的纺织、制瓷等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 )
A.商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3.战国时期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流派是 (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4.元明时期迅速崛起,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的是 ( )
A.杭州 B.苏州 C.洛阳 D.松江
5.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大治之年。唐玄宗统治前期“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材料中“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 ( )
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6.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们最关注、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下列思想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
A.温故而知新 B.有教无类 C.学思结合 D.当仁不让于师
7.明清两朝,实施朝贡贸易的主体是 ( )
A.官府 B.僧侣 C.商人 D.冒险家
8.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始于 (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清康熙帝 D.清雍正帝
9.春秋战国时期,率先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的是 (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10.宋代中日交通的主要港口城市是 ( )
A.明州 B.扬州 C.泉州 D.广州
11.《清会典》记载:“每日钦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钞者,皆下于阁。内外陈奏事件有折奏,有题本,折奏或奉殊笔,或由军机处拟写随旨题本,或票拟钦定,或奉旨改签,下阁后,谕旨及折奏则传知各衙门钞录遵行。”这说明 ( )
A.内阁变为承递文件的机关 B.内阁变成军机处下属机构
C.军机处、内阁的分权制衡 D.军机大臣拥有一定决策权
12.康熙皇帝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重大活动有 ( )
①平定噶尔丹叛乱 ②设置驻藏大臣 ③设置台湾府 ④进行雅克萨之战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3.宋朝一位思想家认为:人生的目标,应当是“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这位思想家是( )
A.董仲舒 B.朱熹 C.陆游 D.李贽
14.唐朝科举制形成以后,逐渐传到了高丽、日本和越南,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东亚文化圈。这反映出 ( )
A.中外文化互相借鉴 B.文化交流丰富社会生活
C.唐朝文化影响力大 D.科举制适用于任何地区
15.“省”作为我国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沿用至今,它最初设立于 (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6.下令说汉语、穿汉服、用汉姓、尊孔教、以孝治国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是 ( )
A.汉武帝 B.孝文帝 C.松赞干布 D.皇太极
17.如果想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作物和果树栽培方法,最好查阅( )
A.《九章算术》 B.《尚书》
C.《水经注》 D.《齐民要术》
18.汉武帝时期颁布并推行了盐铁官营、统一铸币和均输、平准等诏令。这些诏令的颁行意在( )
A.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B.增加百姓赋税负担
C.扩大商品交换范围 D.掌控经济加强集权
19.《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据材料可知,西周实行 ( )
A.世袭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井田制
20.某学者指出,秦代的郡县制构成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他得出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秦代 ( )
A.地方长官的选拔方式 B.皇权的至高无上
C.三公九卿各司其职 D.疆域规模的扩大
21.两税法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即不分主户(本地土著户)和客户(外来户),一律以现在居住地方为准并登人户籍纳税。这一规定有利于( )
A.抑制土地兼并 B.维护地主权益 C.增加政府收入 D.经济模式变革
22.中华民族这种认祖归宗、祭拜祖宗的文化习俗最早可追溯到
A.夏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23.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中国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它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北宋政府的大力推广 B.金属货币携带不便
C.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 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24.中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代表性的遗存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他们从事,过着群居生活。下列选项填空正确的是 ( )
A.北京人元谋人采集渔猎 B.元谋人北京人采集渔猎
C.北京人元谋人原始农耕 D.元谋人北京人原始农耕
25.荀子在《荣辱》篇中指出:“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为,待尽而后备者也。”在此荀子 ( )
A.认为“人之性恶” B.倡导“为民生利”
C.提出“君舟民水” D.强调“仁义”和“王道”
26.宋辽金对峙时期,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金人进入中原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认为金、宋都是“中国”。上述历史现象反映出当时( )
A.各民族间生活习俗趋同 B.区域间的经济交流频繁
C.各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 D.中原经济文化始终领先
27.商鞅变法措施中有可能激化阶级矛盾的是 ( )
①连坐法的推行 ②轻罪重罚 ③户赋、劳役沉重④重农抑商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8.迁都洛阳前,北魏壁画中的人物着装多为鲜卑等少数民族服饰。迁都洛阳后,在洛阳龙门石窟《北魏帝王出御图》(见下图)中,北魏帝王,贵族皆着汉人服饰。该图可佐证( )
A.北方地区服饰文化统一 B.各民族矛盾已基本消除
C.汉族政治势力重新崛起 D.孝文帝改革的成效显著
29.据统计,清朝人徐扬所绘的《盛世滋生图》中人物多达12000余人,河中客船、货船等约近400条,各类市招约有260余家。据此可知,当时 ( )
A.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外贸税收增加
C.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D.人口膨胀迅速
30.明代后期,意大利人利玛窦从岭南北上京师时看到客商往来情形:“旅客骑马或乘轿越岭,商货用驮兽或挑夫运送,他们好像是不计其数,队伍每天不绝于途,黄金就这样被送来了。”这表明当时( )
A.岭南货币经济发达 B.商税成为政府财政倚重
C.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D.岭南地区商帮普遍兴起
31.《资治通鉴》里曾记载,魏征劝谏唐太宗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下列措施符合魏征理念的是 ( )
①劝课农桑 ②戒奢从俭 ③西征突厥 ④轻徭薄赋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2.清中叶以后,中央政府在漠南蒙古设置绥远城将军。历任绥远城将军呈递皇帝的奏折内容极其丰富,大概涉及了绥远城修筑、内政、军务等八个大类。清朝此举意在 ( )
A.加强对于蒙古地区的控制 B.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C.赋予将军处理政务的职权 D.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33.汉武帝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这一措施 ( )
A.解决了王国问题 B.增加了政府收入
C.促进了思想统一 D.废止了抑商政策
34.历史存留的信息承载着文明进步的脚印。下表所列历史信息,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①“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
②“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③“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④“存天理,灭人欲。”
A. ①③④② B. ②④①③ C. ①②④③ D. ②①④③
35.宋代打破了隋唐“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的规定;婚俗观念出现多元趋向,重进士科、论财等现象普遍;在职业选择上有了更多的空间“耕织之民······或入于工商”;手工业领域普遍出现了“雇募制”。由此可知宋代 ( )
A.废弃重农抑商政策 B.经济发达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C.社会控制较为松弛 D.传统的四民社会结构逐渐解体
第II卷(非选择题,共3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36.中国古代文明光辉灿烂,体现在各个领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家在争辩中相互吸收、渗透,发展了相互联结的一面。而这主要是由它们是同一族类的文化以及他们学说中都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所决定的。······政治主张泾渭分明的儒法两家,却在主张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和等级制问题上不谋而合。在人生理想和处事态度方面,儒、墨、法各执一端,却又都主张积极进取,有所作为。
-摘自李宗桂著《中国文化导论》
材料二 汉高祖刘邦为了巩固统治“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减少和增加)”。有人这样评价汉武帝“内强皇权,外服四夷”。
材料三 推进文化建设是清朝经营台湾的重要举措。康熙二十五年,台厦道周昌提议,“台湾既入版图······请建学校、行考校,诚审乎教养之根本”。得到清廷同意后,各地府学、县学、社学等逐渐建立起来,多遴选通晓文义和行谊谨厚的汉族知识分子担任教师,除“正句读、解字义”外,还教以“应对进退之节、忠信孝友之义”。清政府特令,“凡有番社地方,今年科试······府、县破格录送数名······以示鼓励”。经过长期努力,“大改往日陋习”,“讲官话及漳、泉乡语,与汉民相等”。
-摘编自刘俊珂《清朝前中期经营台湾旨向的转型及其影响》
(1)材料一体现了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什么特征?(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承秦制具体指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哪些政治制度,并说明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内政外交上采取的措施。(1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朝前中期在台湾实施的文化教育措施,并分析其意义。(10分)
牡丹江二中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学年期中试题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C D C B A A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B C B B D D C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A C B A C A D C C
题号 31 32 33 34 35
答案 B A B D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37.(1)诸子百家争鸣;彼此吸收融合;相互传承发展;呈现多元到统一趋势。(8分)
(2)继承: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6分)
汉武帝在内政上: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设立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3分,任意两点)外交上:北击匈奴;设立河西四郡;派遣张骞通西域等。(3分,任意两点)
(3)举措:创办学校,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推广儒学;给予科考优待(4分,任意两点)
意义:教化百姓,移风易俗;提高民众文化水平;有利于台湾地区的稳定;促进台湾地区的开发和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或推动台湾地区汉化);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6分,任意答出3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