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秋七年级期中质量检测历史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2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B B B C D A B A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B A A C A C A C A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30分)21.(1)材料一: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2分)材料二:神农氏教民耕种的传说。(2 分)(2)材料三中玉蟾岩、河姆渡遗址的稻谷遗存,证明了远古时期我国已出现人工栽培水稻,印证了神农氏 “教民农作” 的传说具有一定历史依据。(意思对即可,2 分)(3)原始农业兴起使人类从采集、狩猎转向定居农业生产,为聚落形成提供条件;促进了生产工具(如耒耜)的改进和手工业发展;增加了食物来源,推动人口增长,为早期文明诞生奠定基础。(4 分,任答两点即可)22.(1)为了巩固统治,富国强兵,为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2 分)(2)核心内容:奖励耕织(耕织多者免徭役)、抑制商业(事末利者收为奴婢)、推行连坐法、废除井田制(开阡陌)。(4分)(3)社会风貌:百姓淳朴守法,服从管理;官吏恭俭忠信,办事严谨;秦国国力持续强盛(四世有胜)。(2 分)原因:商鞅变法中连坐法与严明法度的推行,规范了百姓与官吏行为;奖励耕织使百姓生活稳定,减少违法作乱;废除贵族特权、奖励军功,推动官吏队伍革新,提高行政效率。(任答两点即可,2 分)23.(1)经过秦末农民战争, 经济萧条, 到处一片荒凉景象, 社会极端贫困。(2分)(2)措施:休养生息政策。经过汉初统治者多年的治理,西汉经济从战乱中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下来。(4分)(3)发展农业生产(2分)。措施: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遇到灾年政府还免征赋税;提倡勤俭治国, 反对奢侈浮华。(2分)2025年秋七年级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4页,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20分)1.考古工作者在云南元谋县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石器,以及大量炭屑.小块烧骨。这些考古发现直接佐证了元谋人A会建造房屋 B.已使用火 C.会种植农作物 D.会制作彩陶2.陕西蓝田人遗址出土的头盖骨化石显示,其脑容量比北京人略大,面部特征更接近现代人。这一发现主要说明蓝田人A已掌握人工取火技术 B.进化程度高于北京人C.过着定居农耕生活 D.使用磨制石器工具3.山顶洞人遗址中出土了一枚骨针,针身光滑,针尖锋利,针眼经过打磨。这一文物可证,明山顶洞人A会种植农作物 B.已掌握钻孔和磨制技术C.会建造干栏式房屋 D.使用打制石器4.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型玉琮、玉璧,以及规模宏大的古城城墙和水利工程遗迹。这些发现主要反映了良渚文化A原始农业落后 B.手工业技术发达C.部落战争频繁 D.尚未出现定居生活5.相传尧年老时,推举品行高尚的舜继承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舜年老时,又推举治水有功的禹继任。这种权力传承方式被称为A世袭制 B.分封制C.禅让制 D.郡县制6. 《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材料中“天下为家”的局面始于A黄帝时期 B.尧时期C.舜时期 D.禹传子启时期7.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大量关于祭祀、战争、农业、天文历法等方面的记载。这些甲骨文能够直接反映商朝的A文字成熟程度和社会生活状况 B.手工业技术水平C.思想文化成就 D.民族关系状况8.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原来由王室垄断的文化教育逐渐扩散到民间。这一现象的主要影响是A削弱了周王室统治 B.促进了思想文化繁荣C.加剧了诸侯争霸 D.推动了民族交融9.春秋时期,晋国内部发生了“曲沃代翼”事件(曲沃小宗取代翼城大宗成为晋国国君), 这一事件反映了A宗法制遭到破坏 B.分封制得到巩固C.礼乐制日益完善 D.禅让制重新实行10.四川都江堰景区出土的战国时期“石人水尺”(如图),石人身上刻有水位刻度,底部与江底平齐。这一文物可直接佐证都江堰A由李冰父子主持修建B.具有防洪灌溉的双重功能C.采用了精准的水位调控技术D.是当时世界最大水利工程11.《道德经》记载:“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材料体现老子的政治思想是A为政以德 B.无为而治 C.以法治国 D.兼爱非攻12. 《论语·卫灵公》> 记载:“子曰:‘有教无类。’”《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以《诗》《书》《礼》 《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材料体现孔子的教育思想是A注重等级,因材施教 B.教育公平,不分贵贱C.提倡无为,反对教育 D.强调法治,以吏为师1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A 《诗经》 B. 《三字经》 C. 《论语》 D. 《道德经》14.考古发现,商周时期的鼎数量有严格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材料表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A是维护等级制度的重要礼器 B.功能单一,仅用于祭祀天地C.制作工艺简单,普及程度高 D.材质珍贵,仅由王室铸造15. 秦朝统一后,把下列哪种文字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A甲骨文 B.大篆 C.小篆 D.隶书16.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秦长城的起止点是A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B.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C.西起咸阳,东到辽东 D.西起长安,东到辽东17.下列对秦始皇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功不可没B.实行暴政,导致民不聊生,加速了秦朝的灭亡C.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没有政治建树,是历史的罪人D.秦始皇的功绩远远大于过失18.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内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B.攻占陈县后,陈胜建立了张楚政权C.公元前209年,起义在大泽乡爆发,D.起义军缺乏后援,最终失败19.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下列不属于汉武帝时期的是A颁布“推恩令” B.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C.楚汉之争,打败项羽 D.实行盐铁专卖20. 汉武帝时期,能够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最根本原因是A西汉国力强盛 B.匈奴势力衰落C.卫青、霍去病英勇善战 D.汉武帝的雄才大略非选择题(共30分)21.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民食果蔬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五蠹》材料二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白虎通义》材料三 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了距今约1.2万年的稻谷遗存,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距今约7000年的稻谷遗存。请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记载了远古时期的什么传说 (4 分)(2)材料三中的考古发现,如何印证材料二中的传说内容 (2 分)(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4 分)22.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 商鞅在变法中颁布《垦草令》,规定“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同时“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并“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摘编自《商君书》材料二 荀子曾游历秦国,称“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梏(行为端正,不沾染恶习),古之吏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摘编自《荀子.强国》请回答:(1)结合教材,分析商鞅变法的目的。(2分)(2)归纳概括材料一中《垦草令》的核心内容。(4 分)(3)材料二反映商鞅变法后秦国出现了怎样的社会风貌 结合材料一,分析形成这一风貌的原因。(4分)23.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 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纯一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有的)乘牛车。上(皇帝)于是约法省禁(制定许多节约的措施),轻(减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收入的十五分之一用来交税),量吏祿,度官用,以赋于民(根据官府的用度来制定农民的赋税标准)。---------《汉书》材料二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汉景帝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造成“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的原因。(2分)(2)为改变这一局面,西汉统治者采取什么政策 出现了什么结果 (4分 )(3)从材料二中可知,汉景帝非常重视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他采取了哪些巩固统治的措施。(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7历史答案.docx 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卷Word版附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