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上期期中学科素养监测
高二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试题卷6页,答题卡2页。全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总共16小题,每小题3分,总共48分。每小题有且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距今约四千年前的山西陶寺遗址目前已挖掘墓葬1800余座,其中大型墓葬多出土成组的日用陶器和礼乐用具,小型墓葬则只有零星装饰品,不见陶器。同时遗址发现大、中、小三座城址,城内区域分工划分明确。这表明陶寺文化时期
A.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分化 B.迈入了奴隶制社会阶段
C.形成了系统的墓葬礼仪 D.创立了成熟的礼乐制度
2.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一些诸侯国以“尊王攘夷”等号召组织同盟,合力对抗他们认定的所谓“夷狄”国家。据此可知
A.周王室的地位得到提升 B.周边少数民族的威胁增强
C.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D.诸侯王对分封秩序的维护
3.下表是战国时期某学派代表人物的论断。它集中反映了
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下之所不欲也。不止此而已,欲人之有力相营,有道相救,有财相分也。又欲上之强听治也,下之强从事也。……顺天之意者,兼也;反天之意者,别也。
A.法家对君主权威的推崇 B.儒家构建等级秩序的主张
C.道家对社会转型的抵制 D.墨家关于理想社会的憧憬
4.下图为西汉御史府组织示意图。图中“?”处所填的内容应是
A.御史 B.刺史 C.六科 D.郡守
5.下图是东汉著名经学家蔡邕书写的石碑(局部),每块石碑高一丈、宽四尺,矗立在京师洛阳太学讲堂的东侧。该做法
A.促使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B.利于封建统治基础的扩大
C.标志着礼法结合的实现 D.表明书法艺术性受到重视
6.下表是部分北周官员任职情况表(部分)这反映了北周时期
官员姓名 民族 官职 主要政治举措
宇文泰 鲜卑 太师、大冢宰 推行府兵制,融合鲜卑八部与汉族六军
苏绰 汉族 大行台度支尚书 制《六条诏书》,治心身、敦教化、依周礼改官制
独孤信 鲜卑 大司马 采用汉制礼仪修订鲜卑婚丧习俗
韦孝宽 汉族 徐州总管 在边境推广鲜卑马政与汉族屯田结合模式
A.权臣政治使得皇权异化 B.民族交融下的制度创新
C.汉化改革得到广泛支持 D.南北经济差距不断缩小
7.唐代,中书令领旨写“敕”后,下属的诸位中书舍人各自拟撰。中书令或侍郎从中选择一稿,稍加修改便成为正式诏书。呈送皇帝画一个“敕”字,便成为皇帝的命令即“敕”。这一制度的实施
A.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避免了三省长官决策失误
C.表明中书令掌握核心权力 D.提升了唐朝行政的规范性
8.北宋时期,朝廷在图所示地区设置了大量堡寨负责屯田、护耕和疏通粮道。据此可推知堡寨的设置
A.改善了内重外轻的军事格局 B.有效的抵御了辽和金的进攻
C.为成边军队提供了后勤补给 D.根本上缓解了当地人地矛盾
9.南宋时,杭州的官方名称是“行在所”,也称杭都,杭京,京城,官民们把开封仍尊为“京师”。杭州城的建造多仿照开封城,又带有东南沿海地区的特色,商业氛围更加浓厚。南宋都城的状况反映了
A.南宋开创了独具特色的两京制度 B.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逐渐分离
C.国家统一理想与偏安现状的矛盾 D.专业化商业手工业市镇的兴起
10.辽代皇室祭祀,既行契丹旧礼“祭山仪”,又仿唐制立“南郊祭天”之仪;西夏《天盛律令》规定,蕃汉殴伤罚则不同,却载明“蕃汉军民皆需遵国主诏令”;金代地方学官考核,女真子弟试“女真大字译经”,汉家子弟试《论语》义疏,然晋升均以“通治道”为标准。这说明,辽夏金时期
A.民族特色在治理中占据绝对主导 B.多元文化并存且强化政权的认同
C.制度差异背后隐含族群隔离意图 D.汉文化成为制度建设的核心参照
11.下表所示历史事件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时间 事件
西汉 设置西域都护府以管理西域
唐朝 设置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元朝 设置云南行省,进行统一管理,征发赋役
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
A.政权更迭日益频繁 B.边疆地区经济发展 C.区域文明交流互鉴 D.国家的统一与巩固
12.明朝后期,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与徐光启等人大力协作,撰写、翻译了大量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著作。与此同时,传教士撰写、翻译了大量介绍中国历史文化的著作,法国启蒙思想家将中华文明视为非宗教的高度理性文明的典范,成为他们推进反封建神学蒙昧主义的强大动力。下列选项中,最契合上述材料的主旨的是
A.改革风起云涌 B.民主思想启蒙 C.社会全面转型 D.中西文明互鉴
13.下表为16—17世纪载有明代青花瓷的部分沉船列表。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 沉船之地 国籍与船名
1544 南非海岸 葡萄牙“圣班多号”
16世纪前半叶 马来半岛东方海域 葡萄牙“宜德号”
1576 今美国南加州海岸 西班牙“圣菲利普号”
1588 爱尔兰水域 西班牙“特里尼达·巴伦西亚号”
1600 菲律宾马尼拉 西班牙“圣地亚哥号”
A.瓷器开始成为中国标志性商品 B.明朝已掌握世界贸易的主动权
C.西班牙商人垄断了印度洋贸易 D.反映出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扩大
14.下表是中国古代的四次改革,从改革的措施和成效看,可以得到的认识是
改革 措施 成效
商鞅变法 “废井田,开阡陌”;建立县制; 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 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奠基。
孝文帝改革 前期: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 后期: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促进北方经济发展,利于民族交融,为北方统一南方奠基。
王安石变法 政治:裁撤冗员、改革科举; 经济:均输法、市易法等; 军事:保甲法、保马法等。 初期有成效,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张居正改革 政治:考成法; 经济:一条鞭法; 军事:整饬武备。 短暂缓解统治危机。
A.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B.改革具有历史必然性
C.改革者必须有坚强的意志 D.改革必然会取得成功
15.下表所示为明清时期全国耕地面积与人口数量变化统计(部分)。据表可知,明清时期
时间 官方统计耕地面积/亿亩 官方统计人口数量/亿
明万历六年(1578年) 7.7 0.6
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 9 1.5
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 10.5 3.1
A.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B.土地兼并日益加剧 C.高产农作物已传入 D.农业耕作技术进步
16.我国历史上很重视官吏日常政务与个人行为的管理。如历代行政监督中,既有审计官员钱财物进出,明确出行车马仪仗、饮食待遇,禁止官员交际攀缘、擅离公署、频入茶酒市肆及倡优之家等行为的细致规定,也有对官员贪污受贿、执法不公、徇私舞弊、失职渎职等严厉惩处的规定。据此可知,我国古代监察
A.监察网络全面覆盖 B.监察与日常教育结合
C.监察过程多头繁复 D.监察的内容精细详尽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有3大题,共52分,其中17题25分,18题12分,19题15分。
17.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5分)
材料一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变化的趋势。(8分)
材料二 白银货币化,引发了晚明中国社会整体变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农村出现一田二主,一田三主制;农业经营注意多种经营,种植桑、棉、麻、甘蔗等经济作物。手工业方面,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奏准轮班工匠有愿出银者可代工役,到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一律以银代役。“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手工工场已具有相当规模。从乡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市场——全国市场,一个全国性市场形成。皇帝、宗室、官僚开店经商,追逐白银的事例不胜枚举,“贾人几遍天下”,一般地主“缩资而趋末”,贫民“货产而就佣”,文人雅士行文也不能免俗。赋役征银,迫使农民卷入货币经济之中,甚至出卖土地。朝廷卖官鬻爵愈演愈烈,大批平民以银得官。
——整理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与社会变迁》整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白银货币化对晚明社会产生的影响?(9分)
材料三 白银的货币化过程是一个社会内部自发的发展过程,首先出现在民间社会,随后得到了明朝事实上的认可,逐向全国展开。这是一个自下而上转变为自上而下的发展过程,并非是朝廷法令推行的结果。
“大明宝钞”货币制度标示着国家权力对社会经济过程的控制,是明代国家作为社会权力中心对民间超经济剥削的强有力工具。
“每钞一贯,准钱千文,银一两……折米一石”(《明会典》)“至宣德初,米一石用钞五十贯”(《明史·志第五十七食货五》)
——整理自《明代白银货币化与社会变迁》、《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社会影响》
(3)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流流通货币,纸币名存实亡。请你运用唯物史观,给出合理的解释。(要求:表述成文)(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三十二年,之(到)碣石(大致位于今秦皇岛附近),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二人为传说中战国至秦汉时期的仙人)……三十五年,除道(修筑道路),道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抵云阳(今陕西春花西北),堑山堙谷(开山填谷),直通之。”
——(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
“皇帝使五大夫□将方□采(药)□临(昆仑),騄(人名)以卅七年三月己卵車到此,騎□前□可□百五十里(到达昆仑)。”
——尕日塘秦刻石铭文(2024年青海扎陵湖原址发现)
刻石文字凿刻于石英砂岩岩壁上……文字风格属秦篆……经高精度信息增强技术分析,刻痕采用平口工具凿刻,符合秦代工艺特征;矿物和金属元素检测排除了现代合金工具伪造的可能;风化次生矿物的存在证明其经历了长期自然侵蚀,排除了近期新刻的嫌疑……国家文物局确认了石刻的真实性。
——摘编自国家文物局《关于尕日塘秦刻石文物鉴定结果的公告》
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在1928年发表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提出“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请结合上述史料,就史料实证谈谈你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结论合理)
19.“就食洛阳”说的是隋唐时代的皇帝,常常要携宫廷到洛阳“就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开皇十四年(594年)“五月辛西,京师地震,关内诸州旱。……八月辛未,关中大旱,人饥。上率户口就食于洛阳。”
——《隋书·高祖纪》
咸亨二年(671年)高宗“驾幸东都,留太子于京师监国。时属大旱,关中饥乏,令取廓下兵士粮视之,见有食榆皮蓬实者,乃令家令等各给米使足。”
——《旧唐书》
隋炀帝曾言洛阳“水陆通,贡赋等”。唐朝时,“洛口仓廪,且复充实,更为转运,于是艰辛,理有便宜,所以行(去洛阳)也。”
——《赐京城父老敕》(载《全唐文》)及《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就食洛阳”现象的核心触发因素,分析洛阳成为“就食”目的地的优势条件。(8分)
材料二 陈寅恪先生认为:“夫帝王之由长安迁居洛阳,除别有政治及娱乐等原因……其中尚有一主因即经济供给之原因是也。”
——《隋唐兴建洛阳原因考述》引陈寅恪观点
(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就食洛阳”现象反映的隋唐时期的深层社会问题。(7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