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初一历史 试卷
第Ⅰ卷 (选择题共24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考古学家运用古地磁法对我国云南地区某古人类遗址的地层进行了年代测定,结果显示该古人类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属旧石器时期的早期人类。据此判断,“该古人类”是
A.元谋人 B.蓝田人 C.郧县人 D.半坡人
2.考古队在长江流域某洞穴遗址发掘出数十件打制石器,包括用于切割兽皮的刮削器、穿刺用的尖状器,以及有明显使用痕迹的石锤。遗址灰烬层中残留着烧焦的动物骨骼和坚果壳,洞壁还发现多处石器加工留下的碎屑。这些发现最能说明该古人类群体
A.掌握了制陶和纺织技术
B.能够制作并使用工具生存
C.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社会
D.已开始驯化家畜和耕种
3.研究表明,野生动物被饲养后,体态和骨骼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分析下图信息可知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畜的国家 B.河姆渡人已经学会饲养家畜
C.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作陶器的国家 D.河姆渡人的食物以猪肉为主
4.1978年挖掘的陶寺遗址中,在一处墓地已发掘的1300多座墓葬中,近90%是仅能容身、空无一物的小墓,10%左右的墓随葬几件乃至一二十件器物,而不足1%的大墓各有随葬品一二百件,这说明
A.陶寺遗址正处于旧石器时代 B.陶寺遗址时期社会分化严重
C.陶寺遗址时期开始定居生活 D.陶寺遗址时期墓葬文化浓厚
5.下列新石器时代出土的玉质文物,可以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的特征是
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玉玦 内蒙古敖汉旗干饭营子遗址出土的兽面形玦饰 黑龙江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玦
按部就班 B.多元一体 C.中西合璧 D.孤立闭塞
6.据学者统计,中国常见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的姓氏约占10%,出自黄帝的姓氏约占89%。该统计资料适合用于研究
A.山顶洞人 B.良渚遗址 C.人文初祖 D.禅让制度
7.二里头遗址是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遗址内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等遗迹,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二里头遗址反映出
A.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B.商朝社会贫富分化很严重
C.西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王朝
D.东周的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8.殷墟是我国考古发掘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揭露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位列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首。殷墟的发掘有助于我们了解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9.春秋时期齐鲁“夹谷会盟”时,齐景公演奏“夷狄之乐”,足见齐国与东夷文化交融之深。楚武王认为自己是“蛮夷”,但到楚庄王时,俨然以华夏传统政治逻辑行事,自认德可配鼎,由以“蛮夷”自居到以“诸夏”自居。这表明
A.地域形态影响文化特点
B.中华文化多元异彩纷呈
C.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D.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
10.西周时期以王畿一带周王室所用的方言为标准音,即“雅言”。及至战国时期,雅言的标准音地位丧失,各诸侯国“言语异声”。这一变化反映了
A.分封制度确立 B.经济发展不平衡
C.诸侯势力衰落 D.周王室地位下降
11.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下图中①对应朝代的是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
A.夏朝 B.商朝 C.战国 D.西汉
12.在历史的舞台上,无数人物次第登场,为我们带来一首首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请你将下列人物按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
①秦孝公 ②齐桓公 ③大禹 ④商汤
A.②③④① B.①②③④ C.④①②③ D.③④②①
13.根据下表材料,体现出的“中国智慧”是
位置选择岷江流速骤减地带,将岷江水分成内江、外江,内江灌溉,外江泄洪。
第二次排沙,最大排沙量可达98%。
选在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开口。自动控制内江的进水量。起到节制闸的作用。
A.因地制宜,科学合理 B.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C.沟通水系,防止水害 D.控流发电,造福千秋
14.某同学在学习“百家争鸣”时,利用DeepSeek进行搜索,重点关注了“君主”“权术”“中央集权”等关键词。据此推断,该同学想进一步了解
A.儒家思想 B.道家理论 C.法家学说 D.墨家主张
15.中国系列动画电影《哪吒》深受观众喜爱。据下表可知结界兽形象
影片中的这一对结界兽,形象憨态可掬。有着夸张的大粗眉、杏眼和蒜头鼻,卷鼻,黄金罩耳。在设计结界兽的过程中,团队参考了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形象和众多经典的中国神话,太极的内涵,以及阴阳的哲学思想。
设计取材来自殷墟出土的青铜器原型
还原了西夏王朝制造精良的利剑兵器
借鉴了清代年画创作中的吉祥图案
展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16.从下图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是,甲骨文
甲骨文的象形字 甲骨文的指事字 甲骨文的会意字 甲骨文的形声字
A.记录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B.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文字
C.记载了商朝灭亡的信息 D.已经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
17.某校历史剧社排演“大一统王朝的奠基者”剧目,小张扮演一位君主。他的台词中有以下内容:
①“废除分封,全国推行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②“书同文、车同轨,天下度量衡皆依秦制”;③“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这位君主的历史原型是
A.周武王 B.秦始皇 C.汉武帝 D.唐太宗
18.封泥是中国古代用于密封文书并加盖印章的泥块,如图是两枚秦代出土的有“右丞相印”“少府(九卿之一)印”的字样封泥。这类封泥有助于研究秦朝
A.攻灭六国的过程 B.民族关系发展
C.中央官员体系 D.确立皇帝制度
19.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集行政、军事、财政、监察等于一体。三公互不统属,直接向皇帝负责。九卿既互相牵制,又互相配合,发挥各自的作用。这一制度的实施
A.推动了国家统一 B.规范了基层治理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减少了外戚干政
20.《史记·蒙恬列传》记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延袤万余里。……暴师于外十余年……是时蒙恬威振匈奴”下列对该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长城是秦朝时开始修建的 B.修筑长城前后进行了十余年
C.秦长城东西横跨一万余里 D.长城抵御了北方匈奴的进攻
2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他们的号召下,百姓积极响应,爆发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导致这次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A.秦的暴政 B.朝政腐败 C.遇雨误期 D.自然灾害
22.李清照曾这样赞美项羽“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下列事件跟项羽有关的是
A.大泽乡起义 B.城濮之战
C.巨鹿之战 D.建立张楚政权
23.如图图示是某同学整理的秦末汉初的历史发展线索,你认为画线处最合理的内容是
A.休养生息 B.以法治国 C.北击匈奴 D.盐铁专卖
24.孝文皇帝轻徭薄赋,丁男徭役减为3年征发一次,算赋由每年120钱减为40钱。孝景皇帝时期,将田租降低一半,实行三十税一。这一时期百姓的租赋徭役负担较轻,各地官府的粮仓都堆满粮食,府库里堆满了钱财。材料描述的是
A.武王伐纣 B.平王东迁 C.文景之治 D.春秋争霸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26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 8分,第26题9分,第27题9分,共26分。
25.(8分)初一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针对史前人类活动展开了充分的探究。
【探究一:寻找证物】
小张同学发挥想象力,描述了“北京人”一天的生活:
①北京人长相还类似古猿,前额低平、颧骨突出、嘴部前伸。他们一般居住在山洞里。
②白天,男人(暂且称为人)拿着木棒、各种石器围捕、砍砸鹿等猎物。
③女人出去采摘,老人和孩子留下来看守火种,他们一般在洞内和洞口各堆设1个火堆,用来照明、取暖和驱赶野兽。晚上,男人女人各自带着成果回来。围着篝火分享食物。
有关“北京人”的化石与遗存物(北京人遗址出土)
图1 头盖骨化石 图2 牙齿化石 图3 被火烧过的朴树籽 图4 砍头器和刮削器 图5 鹿骨化石
(1)请你为小张同学的描述寻找证据。(填写图号即可)(5分)
能为描述①提供考古依据的是:
能为描述②提供考古依据的是:
能为描述③提供考古依据的是:
【探究二:进行解释】
以下是小李同学搜集的反映河姆渡人、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图片。
(2)请你仿照示例,对这位同学搜集的图片进行解释。
【示例】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可以见证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
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可以见证: (1分)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可以见证: (1分)
【探究三:得出结论】
(3)由上述探究可知,我们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是什么?(1分)
26.(9分)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大的社会转型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生产发生巨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铁器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为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同时又普遍使用了牛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小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应运而生。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发生的变化。(2分)
【改革成就霸业】
材料二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材料三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中,“管仲相桓公”成就了齐桓公怎样的伟业?(1分)
(3)材料三中的“商君”指的是谁?(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变法在经济和军事上的措施。(2分)
【思想产生碰撞】
材料四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②兼相爱,交相利。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4)阅读材料四中的名言,将序号填写在与学派对应的空格内。(只填序号)(3分)
学派 儒家 道家 墨家
名言
27.(9分)制度文明是人类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礼记·礼运篇》
(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分别指的是什么制度?(2分)
材料二 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周王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
——费正清等《中国:传统与变革》
(2)材料二反映出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起到怎样的作用。(1分)
材料三 如下图所示
(3)指出材料三中秦朝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1分)为巩固统一,秦始皇在经济、文化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3分)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1分)
初一历史 期中试卷 第 8 页 共 8 页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初一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50分,命题人:花一枝,复核人:梅丽)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每小题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考古学家运用古地磁法对我国云南地区某古人类遗址的地层进行了年代测定,
结果显示该古人类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属旧石器时期的早期人类。据此判
断,“该古人类”是
A.元谋人B.蓝田人
C.郧县人
D.半坡人
2.考古队在长江流域某洞穴遗址发掘出数十件打制石器,包括用于切割兽皮的
刮削器、穿刺用的尖状器,以及有明显使用痕迹的石锤。遗址灰烬层中残留着烧
焦的动物骨骼和坚果壳,洞壁还发现多处石器加工留下的碎屑。这些发现最能说
明该古人类群体
A.掌握了制陶和纺织技术
B.能够制作并使用工具生存
C.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社会
D.己开始驯化家畜和耕种
3.研究表明,野生动物被饲养后,体态和骨骼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分析下图信
息可知
①亚洲野猪
②原始家猪
③现代家猪
%70%
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猪
猪的进化与体态的变化
(身子已占全体之半)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畜的国家B.河姆渡人已经学会饲养家畜
C.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作陶器的国家D.河姆渡人的食物以猪肉为主
4.1978年挖掘的陶寺遗址中,在一处墓地已发掘的1300多座墓葬中,近90%
是仅能容身、空无一物的小墓,10%左右的墓随葬几件乃至一二十件器物,而不
足1%的大墓各有随葬品一二百件,这说明
A.陶寺遗址正处于旧石器时代
B.陶寺遗址时期社会分化严重
C.陶寺遗址时期开始定居生活
D.陶寺遗址时期墓葬文化浓厚
初一历史期中试卷第1页共8页
5.下列新石器时代出土的玉质文物,可以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的特
征是
浙江河姆渡遗址出
内蒙古敖汉旗干饭营子遗
黑龙江小南山遗址出土
土的玉玖
址出土的兽面形玦饰
的玉玦
A.按部就班
B.多元一体
C.中西合璧
D.孤立闭塞
6.据学者统计,中国常见的前200个姓氏中,出自炎帝的姓氏约占10%,出自黄
帝的姓氏约占89%。该统计资料适合用于研究
A.山顶洞人B.良渚遗址
C.人文初祖
D.禅让制度
7.二里头遗址是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遗址内发现
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等遗迹,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
群。二里头遗址反映出
A.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B.商朝社会贫富分化很严重
C.西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王朝
D.东周的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8.殷墟是我国考古发掘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揭露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遗
址,位列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首。殷墟的发掘有助于我们了解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9.春秋时期齐鲁“夹谷会盟时,齐景公演奏“夷狄之乐”,足见齐国与东夷文化
交融之深。楚武王认为自己是“蛮夷”,但到楚庄王时,俨然以华夏传统政治逻辑
行事,自认德可配鼎,由以“蛮夷”自居到以“诸夏”自居。这表明
A.地域形态影响文化特点
B.中华文化多元异彩纷呈
C.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D.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
10.西周时期以王畿一带周王室所用的方言为标准音,即“雅言”。及至战国时期,
雅言的标准音地位丧失,各诸侯国“言语异声”。这一变化反映了
A.分封制度确立
B.经济发展不平衡
C.诸侯势力衰落
D.周王室地位下降
初一历史期中试卷第2页共8页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初一历史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其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你把正确的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B B B C A B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A C D D B C C D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A C A C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8分,第26题9分,第27题9分,共26分)
25.(1) 描述①:图1、图2 (2分)描述②:图4、图5(2分)描述③:图3(1分)
(2) 半坡人会建造房屋(或过着定居生活)(1分);河姆渡人会种植农作物或种植水稻(1分)
(3)依据:考古发现(或化石)(1分)
26.(1)变化:铁制农具的使用和推广(1分);牛耕的使用(或出现)(1分)。
(2)伟业: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1分)
(3)“商君”:商鞅。(1分)
经济:废除旧的土地制度(或井田制),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任写1点)。
军事:奖励军功(1分)
(4)填空:①;③;②(3分)
27.(1)制度:禅让制(1分)、世袭制(1分);
(2)制度:分封制(1分);
作用:巩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范围。(1分)
(3)制度:郡县制;(1分)
经济: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2分)
文化:统一文字(小篆)。(1分)
(4)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创新,这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动力,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制度文明是人类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任答1点即可,言之有理即可)(1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